【選編】古代民間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
2008-03-01 15:37:44|分類: 古代民俗 閱讀108 評論6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龍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顯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俗雲「龍不抬頭天不雨」,龍抬頭意味著雲興雨作,而天地交泰、雲興雨作是萬物生育的條件。民諺曰:「二月二,龍抬頭。」農曆二月初二前後是廿四節氣之一的驚蟄。據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所以古人稱農曆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故這一天人們便到江河水畔祭龍神。《中華全國風俗志·壽春歲時記》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龍神。」
「二月初二」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萊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抬頭日之稱。 「二月二」在北方稱為「春龍節」,在南方稱為「踏青節」,古稱挑菜節。象徵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流傳著這樣的民謠:「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實際上「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每到農曆二月,處於龍頭位置的角宿會在東方地平線顯現,所以俗稱「龍抬頭」。 這一天人們用許多美食來祭拜龍王,希望它能夠行雲布雨,廣灑甘霖。
據說,「二月二」在周代本是一個祭祀的日子,到了唐代已演變成一個民俗節日。 此俗唐代已有記載,白居易《二月二日》詩:「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青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當時及其後民間以刀尺、百穀、瓜果種籽、迎富貴果子等相問遺,並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動。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
宋代宮廷在這一天也有專門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既是「嘗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不過,唐宋時的這些「二月二」活動並沒有和「龍抬頭」聯繫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了。元費著《歲華紀麗譜》:「二月二日踏青節,韌郡人游賞散四郊。」《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麵條,稱為「龍鬚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元朝以後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人們也把這一天叫作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
明以後,二月二又有關於龍抬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抬頭日。二月二龍抬頭之俗,早見於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二月二日,曰龍抬頭,放元旦祭余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中云:「二月引龍,熏百蟲。……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麵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明宮史》載:「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
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鬚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麵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遼中縣誌》記載民國時當地二月二的民俗說:「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家咸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於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抬頭之意雲。」這是遼寧地區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同時也製作一些麵食吃。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鬚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
二月二春龍節由來已久,其實,人們關心「龍抬頭」用各種形式進行紀念,根本原因是與農業生產有關係。正如這首民謠所云:「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因為二月正是農作物播種的季節。
推薦閱讀:
※30年,兩岸民間往來那些事
※世祖之陵再次被盜——從朱漆臉盜永昌陵淺析宋元時期的民間盜墓
※靈驗的手相術篇(一),民間實用秘訣,值得收藏!
※彝族人的民間酒俗
※美國民間抗爭的成功案例 (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