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敵人與朋友
作者: 威廉·恩道爾[美] 戴健 顧秀林
針對中國的布局與陷阱,並非都像美國在亞洲的軍事部署那樣有目共睹,無可爭議。這些陷阱極具隱蔽性,然而一旦成功實施將具有極大的災難性。筆者只是在浩瀚如海的事件中發現端倪,並把它們所承載的後果展現給所有有識之士,防止災難的發生,維護人類共同的利益。
一、誰是中國真正的敵人
我們通常把「敵人」看成是某個國家或國家集團。然而,中國的敵人並非美國人民,更不是英國或其他國家的大多數人。中國真正的敵人絕非等閑之輩,他們人數不多但關係極為密切,還有培植多年的御用智庫和財經團隊隨時聽令。過去幾十年,這些人已經實際控制了美國政府的核心部門,像財政部、國防部、農業部以及國務院等的諸多機構。
這些人對美國並無好感,對普通美國民眾更是視之為草芥,棄之如糞土。我們不妨將他們稱為全球卡特爾聯盟,其中包括洛克菲勒家族、喬治·布希家族、杜邦家族、比爾·蓋茨家族,以及一些聞所未聞的名字。這些家族並非精英,他們的最終目的不過是在全球範圍內損人利己,在未來幾十年大幅減少地球人口就是其措施之一。要想實現對人類生命的終極控制,美國和中國這樣的大國自然成為他們的眼中釘。
不錯,這些人確實瘋了,但是靠著鼎鼎大名帶來的神聖光環,他們竟能與「屠夫」的惡名毫不相干。
他們的實力來自於手中的150家跨國公司,這些公司控制著世界經濟的命脈。如果這些大牌企業聯手,包括美國政府在內的各國政府都會不堪一擊。千萬別忘了,政客們都是明碼標價的。中情局局長如果不合政治掮客的意,或許就會因性醜聞之類的借口被免職;而總統若像肯尼迪這般,必定會遭到暗殺。
這150家大公司構成了全球私人權力聯盟,研究這張大網頗費心血,筆者用了38年的時間才洞悉玄機。這些公司的實力令人生畏,但舵手卻屈指可數,究其理念,均來自鴉片戰爭時期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及英國東印度公司,其核心的核心就是對美歐金融機構的掌控。美國民眾早在不知不覺中被這個聯盟魚肉已久。
控制美聯儲、美國財政部、英格蘭銀行、歐洲央行貨幣政策的有下列大牌機構:美國的資本集團公司、美商道富銀行、先鋒集團、摩根大通、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美國銀行、沃爾頓企業(沃爾瑪為其旗下公司);英國的巴克萊銀行、法通保險;法國的保險巨頭安盛、法國興業銀行;還有瑞銀集團,瑞士信貸、三菱日聯金融等。上述大牌機構擁有世界頂尖企業的核心股權,孟山都、波音、雷神、埃克森—美孚、哈利伯頓、BP、殼牌均俯首聽命。
瑞典研究人員最近對4萬多家跨國公司及其所有權進行了分析,發現僅1300家構成全球經濟的核心,而其中的超級核心就是這150家,他們佔據全球財富的40%以上,擁有的權力令人瞠目。看一看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與會名單,就會對這些處於權力巔峰的企業有更好的了解。
不但如此,他們還擁有龐大的院外遊說組織,美國商會、美國銀行業協會、歐洲企業圓桌會議始終為其鞍前馬後。
在美歐,全球卡特爾聯盟花大價錢下注媒體和大選,迫使政府對大企業減稅、放鬆管制,讓反壟斷法成為擺設。這樣一來,私人企業在過去30年間積累了巨額財富,這在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世界貿易組織的創立也是由他們一手推動的,目的是在全球範圍內獲取更大的利潤。就像俄羅斯這樣的新成員在世貿組織也沒有決定權,必須服從這150家大企業制定的規則。
這些企業涉及諸多領域,電信巨頭有英國沃達豐、美國AT&T、韋里孫通信、法國電信;軍工企業如波音、麥道;石油大亨像雪佛龍、埃克森—美孚、BP;農業方面是孟山都、先正達、杜邦、拜耳、嘉吉、阿丹米;房地產業包括印度的德里土地金融等。更不乏「賭城之父」史蒂夫·韋恩、微軟創始人保羅·艾倫這樣的名人。為說明他們的規模,不妨列舉一些數字,據《福布斯》雜誌2011年統計,這些大公司當年的營業額達36萬億美元,凈利潤2.6萬億美元。他們的資本總額高達149萬億美元,等於全球GDP總和的2倍,是所有發展中國家GDP總和的6倍還多,員工更是多達8300萬人。在他們背後操控全局的,就是華爾街和倫敦金融業屈指可數的一幫人。
這幫人就是華盛頓敵視中國、俄羅斯、伊朗等的政策推手,也是他們決定著是否對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開戰。普通美國民眾對他們的真實面目毫不知情,美國軍方的大多數高級軍官同樣一無所知。
這個全球卡特爾聯盟就是中國真正的敵人,也是世界真正的敵人。至於他們所採用的策略,不妨稱作「慢火煮蛙」。
二、「慢火煮蛙」與「屠龍」戰略
有一則古老的民諺,講的是要想把青蛙活活煮死,要先把它放進冷水鍋里,然後慢慢把火加大,青蛙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聽任死亡來臨,身臨險境卻渾然不知。這則諺語形象地反映了當前美國統治階層的對華戰略。
30多年前,鄧小平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政策的效果出乎所有中國人的意料,世界也為之震驚。正是憑藉中國人民的勤奮和進取,上世紀70年代仍一窮二白的中國一舉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經濟巨人。說來有趣,中國飛速崛起的第二個因素要「仰仗」美英等國企業的外包政策,美英等國原本只想從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廉價勞動力市場獲利,誰知卻在無形中助推了巨龍的騰飛。
美國政府高層很早就有推動中國融入世界的想法,關鍵人物是時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基辛格,他一手策划了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的歷史性事件。此外還有基辛格的助手洛德,此人後來出任駐華大使。實際上,上述安排都在洛克菲勒家族的無形掌控之中,基辛格和洛德是洛克菲勒家族的得意門生。當年毛主席與尼克松會面時,陪同在場的美國人僅有基辛格和洛德,連國務卿羅傑斯都未能參加。對美國的決策圈而言,能在冷戰時期融化美中外交的堅冰,無疑是對抗蘇聯的頭號地緣戰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鄧小平隨即開始了邁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鍵轉折。雖征途艱險莫測,但此舉大氣磅礴。1989年,蘇聯在美國的精心設計下解體,其後不久,中情局通過駐華大使洛德和其繼任者李潔明精心布局,策划了「天安門事件」。諸多證據表明,這些伎倆就是為了製造類似蘇聯解體前的政治混亂,削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阻止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雖然美國的行動未能成功,但對在國際政治和經濟上孤立中國卻發揮了重大作用。
此後,中國對外資日益開放,並且尋求加入世貿組織,這使其成為歐美跨國公司的理想投資市場。回首過去20多年,外資帶來的效應令人瞠目。按美元匯率計算,中國現在是世界頭號出口大國,也是排名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國。
儘管中美之間不乏握手言歡、觥籌交錯,但這些不過是鏡花水月,美國的外交歸根結底是由其自身利益決定的,與鴉片戰爭時英帝國對清朝的策略並無兩樣。時任英國外交大臣的巴麥尊一語中的——「國家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中國的決策者務必要對此保持警醒。
從1972年中美高層首次接觸到1989年柏林牆倒塌,美國對華交往的目的多少都帶有聯中抗蘇的色彩。美國為對抗蘇聯無所不用其極,一旦戈爾巴喬夫領導的政權土崩瓦解,受洛克菲勒和布希家族控制的美國情報部門就開始對中國共產黨如法炮製。力促中國政府推行一蹴而就的經濟改革就是其中一步,這一措施的本質就是曾在20世紀90年代讓前蘇聯國家的經濟雪上加霜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導的「休克療法」。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美國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計劃用投資把中國變成世界出口基地,目的是利用其廉價勞動力降低從汽車到蘋果手機等歐美商品的成本。中國雖名為出口大國,但獲利甚微,相比之下,大筆的黃金白銀卻滾滾流向了美國。
這種情形延續到2005年,中國經濟一直沿著美國倡導的「自由市場」的模式發展,因而並未被美國視為威脅,但隨著經濟規模擴大,對原油、鐵礦砂、銅等原材料的需求與日俱增,中國開始採取更為大膽和有效的對外經濟政策,足跡遍布非洲、中東乃至全球各個角落,原本只被視為沃爾瑪等美國跨國公司廉價勞動力來源的中國,卻在不知不覺中對美國未來的霸權地位構成威脅,尤其是在非洲、亞洲和富產石油的中東地區。
也正是從2005年開始,華盛頓用「慢火煮蛙」的策略來對付中國,並且逐漸把火調大,妄圖重創直至扼殺中國。雖然離沸點已經不遠,但中國仍有時間,對於中國領導人和人民而言,現在絕對不能對對手的殘酷抱些許幻想。
三、發展「軟實力」
中國在近年來一直努力通過勸說和自身魅力來贏得海外影響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通過文化、教育和外交方面的來往,而非訴諸威脅或武力。從派遣醫生和教師出國工作、接收海外留學生到資助海外中文項目,中國加大了對文化交流的支持力度。
2005年,中國教育部推出新計劃,旨在推動美國大學和全球語言學校的漢語教學。中國文化對世界多地的影響已開始顯現,且正在逐步傳播、滲透。目前中國計劃在世界範圍內增設100所孔子學院,以傳播中國文化和語言,向漢語學生教授簡體字。美國政府一直把中國渲染成一個殘忍、處處設限的獨裁國家,為還擊這樣的惡劣宣傳,展現軟實力的另一渠道就是通過多媒體向世界正面介紹中國。中國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在開設100所孔子學院的同時,還可以實施傳統中醫師培訓項目。西方有數千萬民眾對西醫療效不滿,中醫的市場前景廣闊。
在讀十八大報告全文時,可以發現中國共產黨領導層對中國安全、主權、健康和全面戰爭方面的威脅了如指掌,並打算採取應對措施。胡錦濤同志指出:「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聞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要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新要求,著眼全面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貫徹新時期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與時俱進加強軍事戰略指導,高度關注海洋、太空、網路空間安全……」「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歷史昭示我們,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無法帶來美好世界……」「堅定不移反對腐敗,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是人民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要堅持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方針……」
未來10年,中國國內是和平安寧,還是像如今的利比亞或敘利亞一樣淪為混亂滋生的溫床,十八大報告中關於全面打擊政府機關腐敗的論述以及新一任領導人習近平的相關措施或將決定一切。
四、亞洲新經濟空間
2012年11月20日,第21屆東盟峰會在柬埔寨金邊舉行,但這場盛會幾乎遭到了西方媒體的全面禁播。在峰會上,中國、東盟成員國以及日本、印度、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領導人發表開啟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談判的聯合聲明,為推動《自由貿易協定》(FTA)下的貿易和投資鋪平道路。
這屆峰會標誌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談判的正式啟動。從許多方面來講,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創立是地緣政治的一大步,尤其重要的是,這是第一個未邀請美國參加的主要國際貿易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建立後,區域內可能形成最大的單一市場,遠遠超過美國和歐盟的傳統市場。
柬埔寨商務部部長占蒲拉西(Cham Prasidh)表示:「我們將打造一個超越歐美的合作區域。單看中國和印度的總人口,東盟就佔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且經濟實力強勁、雄厚,所以我們努力在東盟框架下通過談判來建立一個新市場,一個沒有出口關稅和配額限制的市場。雖然我們已經開啟了一扇門,但我們還需要努力開啟另一扇門來確保出口長期穩定。」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可在區域內構建一個極其龐大的統一市場,這個市場覆蓋人口將超過30億,綜合國內生產總值約19.78萬億美元,超過全球市場的一半,約佔全球經濟產值的1/3。2013年初開啟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談判,預計於2015年底結束,同時成立東盟經濟共同體(AEC)。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將加強東盟經濟共同體,並建立包括16個國家的全球最大活力增長型單一市場。亞洲和中國經濟的未來不在歐洲或北美,恰恰相反,西歐國家和美國經濟的未來在中國、俄羅斯、歐亞,在與東盟國家的合作之中,那些能超越西方社團主義霸權統治夢想並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士都能看清這一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將涉及經濟和技術方面的合作,使處於各種發展水平的所有成員國都能深化、拓寬經濟參與度,充分利用各種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總統奧巴馬的「轉向」計劃一直處心積慮籌建反中國貿易區,而創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東盟+」模式直接給了這一計劃一記響亮的耳光。之前奧巴馬呼籲召開將中國排除在外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成員國會議。在東盟峰會積極推動內部自由貿易談判的同時,奧巴馬主持下的美國、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會議並不成功。
大衛·P。戈德曼(David P. Goldman,筆名斯彭格勒,Spengler)在《亞洲時報》(Asia Times)發表評論稱:「奧巴馬試圖通過柬埔寨峰會來兜售美國主導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以排擠中國,但30億亞洲人民的代表更有理由青睞一個排除美國的區域組織。美國政府可能希望將重心轉向亞洲,但在金邊,亞洲領導人卻要求奧巴馬轉身回家。」戈德曼補充道:「有1項提議幾乎毫無異議地獲得一致通過,讓美國和奧巴馬本人都顏面盡失,美國的處境可見一斑。我指的是2012年11月20日東盟峰會在金邊發表的聲明:佔世界一半人口的15個亞洲國家將建立美國以外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奧巴馬參會原本是想兜售美國主導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以排擠中國,但他失敗了,沒人站在他那邊。」
進入2010年以來,西方文明的霸主地位開始搖搖欲墜,面臨深入的威脅。自工業革命開始,15世紀末歐洲成為全球霸主,哥倫布代表西班牙發現西印度群島後,也許這是首次出現這樣的局面。
5個多世紀後,世界迎來了屬於亞太經濟的新千年。中國及其各階層精英必須意識到美國和西方全球主義權力掮客在未來計划上存在嚴重分歧。如果中國及其東盟和歐亞盟國(主要是俄羅斯、印度和日本)悄然、慎重地研究出幫助美國利益群體走出危機的積極道路,則中國和全世界可避免歐美為保護其垂死霸權主義而有可能引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筆者是一個美國人,在我人生60年里,美國自由和發展的逐漸毀滅讓我深感悲痛。如今霸權主義窮途末路,新的世界格局尚未成型,是在公正和平的基礎上與美國和西歐展開合作,還是發起衝突和毀滅性戰爭,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
(註:此文選自《目標中國:華盛頓的「屠龍」戰略》一書的「前言」、「後記」。)
(作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地緣政治學家)解密中國主要「夥伴關係」及其內涵2013年10月15日12:00環球人物(《環球人物》雜誌)
問:2013年10月2日至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雙方的領導人一致決定,將中印尼關係、中馬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這一關係的含義是什麼?類似的夥伴關係分為幾類?在什麼情況下中國與其他國家建立夥伴關係?
答: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外交中就頻頻出現「夥伴關係」一詞。簡單地說,「夥伴關係」就是「夥伴」之間的相互關係。「夥伴」意味著「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在國際關係中,夥伴關係包括如下內涵。其一,雙方應互相尊重、互不為敵,這是建立夥伴關係的前提。其二,雙方共享利益、同擔風險,這是夥伴關係的基礎。其三,雙方採取切實行動維護並促進相互關係,這是夥伴關係發展的動力。
從對象來分,中國建立夥伴關係對象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地區組織。
從表述上看,中國建立的夥伴關係名稱包括「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更加緊密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戰略夥伴關係」、「全面合作夥伴關係」等。
這些表述有著不同的含義。「戰略合作」意為共同討論世界經濟問題,在軍事和戰略方面進行合作,並在國際舞台上展開合作;「戰略協作」指除「戰略合作」的內容外,雙方還在軍事技術等方面協作互助;「全面戰略夥伴」指在宏觀戰略等各個方面展開合作,其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提升;「全面合作」多指經濟領域的各方面合作。
媒體普遍認為,中俄之間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兩國關係的較高層次。同樣,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的「更加緊密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也是兩國友好關係的體現。
夥伴關係並非一拍即合,也不可能一成不變。1997年至1998年,中美首腦互訪,兩國致力於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進入21世紀後,中美曾「致力於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當前,中美兩國再次達成共識,共同構建「新型大國關係」。
1998年中國與日本曾經提出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此後,中日外交經歷一系列波折,日本明確不被列入中國外交的「夥伴」序列。2008年,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胡錦濤訪日,兩國在聯合聲明中確立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
是否建立「夥伴關係」、建立何種「夥伴關係」不是衡量中國與其他國家關係的標準。沒有建立夥伴關係也並不意味著雙方關係不好或溝通不暢。中國與其他國家建立夥伴關係並不是為了「結盟」,也不是針對第三方,是為了與其他國家和平相處、互利共贏。
未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夥伴關係將會有新的發展。外媒稱美國企圖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以擺脫危機2013年10月16日 13:37新浪軍事俄:這幾國對中國有嚴重軍事威脅 日本特別嚴重2013年11月13日 07:52新浪軍事 原標題:中國在東方面臨幾個明顯嚴重的軍事威脅
據俄羅斯軍事評論網11月11日報道,中國在東部方向上同時面臨幾個嚴重的或明顯或隱蔽的對手,一系列領土爭端和動蕩發源地則深化了這種局勢。日本和韓國是美國的軍事盟國,美國還和中國台灣、菲律賓保持密切的軍事聯繫。這些國家和地區與中國有著嚴重矛盾,實際上形成了反華第一島鏈防線。
中國特別嚴重的對手是日本。日本過去曾是亞太地區的領袖,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上半葉,日本曾經嚴重欺凌踐踏中國,現在明顯不準備把地區主導地位讓給中國。兩國之間的鬥爭實際上不可避免。如果美國將來喪失了現在的地位,推行孤立政策,將會使中日關係出現特別有趣的局面,特別是在中日緊張關係因釣魚島爭端而再度升級的背景下。現在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互相反感已經達到頂峰。
《中國日報》和日本智庫進行的調查表明,93%的日本人反感中國,大約90%的中國人反感日本。目前日本武裝力量在物質層面和人員訓練上優於中國軍隊。解放軍所有新型軍事系統,多數是俄羅斯和西方仿製品,沒有經過實戰檢驗。中國軍隊訓練水平同樣令人質疑。但是隨著中國軍隊質量和數量的快速增長,很快可能使局勢向著對中國有利的方向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屆時中國可能會在釣魚島問題上佔據上風。因此日本現在企圖使國家武裝力量的發展進入新水平,把自衛隊改編為真正完全符合要求的、具有重大進攻潛力的武裝力量。
中國在密切關注朝鮮半島局勢的發展。朝鮮不能說是中國完全意義上的盟國。一方面,朝鮮是中國在東北邊界遏制美國日本和韓國的橋頭堡;另一方面,朝鮮「小兄弟」是個非常難以預測的夥伴。因此2013年初中國在最近4年來首次表決支持通過強化對朝制裁的決議,今年9月中國禁止向朝鮮出口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有關的核、導彈、化學和生物領域的商品和技術。
中國和韓國沒有嚴重爭端,但是韓國是美國盟國,顯然會是美軍全球反導系統建設計劃的參與者。另外,美國千方百計促使韓國與日本結盟,儘管日韓之間存在領土爭端。由於中國與日本因為釣魚島而關係緊張,因此中國為了避免激化和韓國的關係,甚至決定不提中韓蘇岩礁爭端。中國不想冒險同時與日本和韓國發生領土戰爭,只想集中精力解決中日爭端。
中國大陸與台灣,以及中國和菲律賓之間的衝突更具原則性意義。中國認為,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遲早都要回歸祖國懷抱。由於台灣是美國和日本的盟友,因此中國直到今天都在試圖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台灣問題。但是美國執意橫加干涉,企圖阻撓中國武力收復台灣,還說服日本把台灣加入美日共同戰略利益區。2005年中國人大通過《反分裂法》,規定一旦外部勢力企圖分裂台灣,使其脫離祖國懷抱,中國政府可以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主權和領土完整,正式允許武力實現國家統一。
台灣金融能力相當發達,而且一直努力增加軍事潛力,希望有能力對抗解放軍。但是在中國強大壓力下,許多國家拒絕向台灣出售現代化武器裝備,甚至就連美國都被迫限制對台軍售。近年來台灣通過了F-16升級計劃,購買了12架P3-C反潛巡邏機、30架AH-64D3攻擊直升機,升級預警機,增強導彈潛力,還準備購買美國兩艘二手護衛艦,但是美國至今仍未決定向台灣出售66架F-16C/D殲擊機。
台灣購買8艘潛艇的問題也未能解決,被迫考慮自行設計建造潛艇。目前中國完全有能力發動戰役收復台灣,卻一直沒有這麼做,主要是擔心可能與美日發生衝突。台灣在空中和海上力量方面遠遠落後於解放軍,陸軍戰鬥力也很弱,至於台灣士兵是否願意戰鬥到最後一滴血也值得懷疑。隨著美國實力的進一步削弱,可能會導致中國實施登陸作戰,收復台灣,這將是對整個地區發出的警告信號。
菲律賓因為南沙島嶼問題捲入與中國的衝突。菲律賓軍事力量是地區國家中最為弱小的,菲軍只能進行反游擊行動,擁有數量不多的軍事技術裝備,基本上沒有現代化戰機。海軍力量微乎其微,既沒有潛艇,也沒有配備導彈武器的水面戰艦。菲律賓企圖改變這種情況,不斷加強空軍實力,從波蘭和義大利分別購買了10架和8架直升機,從美國手中接收了數架直升機,從韓國得到了12架FA-50輕型噴氣式殲擊機。菲律賓還計劃增加海軍攻擊能力,招標採購兩艘護衛艦。但是總體而言,菲律賓目前只能在與中國的鬥爭中起輔助作用。
中國另外一個嚴肅的對手是越南。中越在西沙和南沙群島歸屬上存在問題,而且這種領土爭端還涉及到中國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汶萊。中越菲之間的爭端最為嚴重,許多專家認為,正是西沙和南沙島嶼爭端可能導致嚴重的地區衝突。這些島嶼本身面積很小,從居住或經濟潛力角度來看,沒有特殊的意義。但是島嶼歸屬決定著附近大陸架的主權,而那裡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以及海洋生物資源。而且這些島嶼具有重要地緣政治戰略意義,可以部署空軍和海軍力量,保證海上交通運輸線的安全。
越南和印度簽訂同盟協議,從2000年起每年都在南海舉行聯合演習。為了遏制中國,越南甚至開始摒棄戰爭仇恨,逐漸向美國接近,2010和2012年越美舉行海上聯合演習,引起中國強烈不滿。中方甚至警告越南將來不要後悔。顯然,越南將是任何反華聯盟的主要成員之一。中越關係史也說明了這一點。越南擁有一支地區最強的軍隊,而且持續進行現代化建設,保持與俄羅斯的特殊關係,進口了12架蘇-27和12架蘇-30戰鬥機,引進了兩個營的S-300PMU-1防空導彈系統,購買了4艘12411型「閃電」導彈艇,之後又引進12艘12418型導彈艇(兩艘已經在俄羅斯建成,其餘正在越南境內建造),兩艘11661型護衛艦(另外兩艘尚未簽證合同),4艘10410型「螢火蟲」巡邏艇,6艘636型「華沙女人」級柴電潛艇(其中一艘已經交付,另外兩艘將在明年交貨),以及「棱堡」岸防導彈系統。
目前中越關係相當友好。但是毫無疑問,越南鞏固軍隊實力,與印度交好,完全是為了遏制中國。顯然,越南經濟能力不如中國,軍工系統發展薄弱,艦船製造業才剛剛開始發展。即便有俄羅斯的幫助,越南軍隊在實力上也根本無法與中國軍隊抗衡。不過,越南也不需要過於強大的軍隊,因為越南自身不準備主動攻擊中國,主要任務是遏制中國,希望擁有一支有能力對中國造成不可接受的損失的軍隊。越南的優先任務是發展空軍和海軍,保持對南海島嶼和水域的控制。近年來沒有為陸軍大規模採購任何武器裝備,說明越南認為中國在陸地上的威脅並不大。
中國在南部邊界沒有公開的敵人,但是局勢同樣不穩定。泰國戰略定位同時面向美國和中國,泰國和柬埔寨之間有戰爭根源,2011年2月發生了戰鬥衝突。泰國還與寮國有衝突。柬埔寨和寮國得到了越南的支持,泰國軍隊雖然比柬埔寨和寮國強大,但是沒有更強大的越南的支持。緬甸在政治經濟和軍事領域完全依靠中國,把中國當作自己通往印度洋的灘頭和走廊,同時作為對抗印度的重要環節。
新加坡軍隊數量雖然不多,但是較為強大和先進,主要傾向西方。馬來西亞和亞太地區其他國家一樣,投入較大精力發展武裝力量,由於和中國存在領土爭端,因此發展與印度的軍事技術關係,藉以遏制中國。在將來的對抗中,馬來西亞和印尼的立場現在很難預測,但是現在它們暫時都持反華立場。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明顯屬於反華陣營。澳大利亞近年來投入大量資金實現空軍、海軍和快速反應部隊的現代化建設,同時特別重視增強登陸實力,而這在太平洋地區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同時還要指出的是,中國在南部方向同樣面臨伊斯蘭極端主義威脅,而且這個問題還涉及到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
中國北部邊界暫時最為平靜。中國與哈薩克、蒙古、俄羅斯順利發展經濟聯繫,哈蒙俄雖然憂慮中國擴張威脅,卻不想破壞互利經濟合作,畢竟中國是他們最大的商品市場。況且蒙古和哈薩克軍事實力較弱,對中國沒有任何威脅。在西部方向,中俄有發生潛在衝突的可能,但是中國非常清楚自己需要安靜的後方,而且中國不必發動戰爭就能得到所有需要的資源。當然,一旦俄羅斯急劇削弱,俄羅斯族居民大規模離開遠東和東西伯利亞,中國必將積極向北擴張。只有在俄羅斯成為對等力量或在某些方向上超過中國的時候,中俄和平與互利合作可能才更現實。
王毅盤點2013中國外交6成果2013年12月16日09:59人民網 我有話說人民網北京12月16日電(劉融 翁奇羽)「新起點、新理念、新實踐——2013中國與世界」研討會今日在京舉行。外交部部長王毅在講話中表示,2013年中國外交付出了真誠與汗水,也收穫了友誼和果實。盤點一年來的工作,主要有六大突出成果:
第一,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提升到新階段。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就任國家主席之後,首訪首站就選擇俄羅斯。中俄元首簽署了一個份量很重的聯合聲明,明確承諾堅定支持對方發展復興,堅定支持對方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社會政治制度的權利,堅定支持對方維護主權、領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樹立了大國之間互信合作的典範。雙方簽署一大批被稱為「世紀合同」的合作協議,凸顯出中俄關係的戰略性和特殊性。從3月至今,中俄元首已5次會晤,兩國經濟、能源、人文、地方、軍事等各領域合作提升到新水平,國際戰略協調與合作提升到新高度。中俄關係堪稱中國對外關係中層次最高、內容最豐富的一對戰略夥伴關係。
第二,中美進入共同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新時期。歷史上,大國之間,尤其是新興大國與既有大國之間由競爭走向對抗甚至衝突,似乎成為一種難以擺脫的宿命。但在21世紀的今天,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不相信也不認同這個宿命,我們完全有信心,通過與美國的共同努力,來打破這一所謂「定律」。今年6月,習近平主席應邀與奧巴馬總統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會晤,就構建新型大國關係達成重要共識。習主席用三句話歸納了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一是不衝突不對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贏。不衝突不對抗是必要前提,就是要改變對中美關係前景的負面預期,構建對中美關係前景的充分信心;相互尊重是基本原則,只有如此,中美才能求同存異,進而聚同化異,實現和諧相處;合作共贏是必由之路,只有始終堅持合作,不斷加強合作,中美才能實現共贏。這個共贏,不僅是中美兩家的共贏,也是世界各國的共贏。一年來,習主席同奧巴馬總統2次會晤,拜登副總統訪華,兩國第五輪戰略與經濟對話、第四輪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成功舉行,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進入實質性階段,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正在不斷得到充實。
第三,中國周邊外交開創出新局面。周邊是中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中國新一屆政府把周邊外交放在外交全局中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上。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就任後首訪首站都選擇了周邊國家,中國同周邊21個國家開展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級別交往,基本實現了高層交往全覆蓋。一年來,中國積極踐行惠及周邊、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提出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議,有力加強了同周邊國家的務實合作。中國堅持將心比心、以誠相待的相處之道,深化了同周邊國家的政治互信。中國大力倡導開放包容、求同存異的地區精神,推動10+1、10+3、東亞峰會、上海合作組織等各種區域合作機制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為維護地區和平、促進地區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年10月,中國召開了建國以來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確立了今後5-10年中國周邊外交的戰略目標、基本方針和總體布局,為周邊外交開闢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第四,中國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邁上新台階。發展中國家是中國外交的根基。今年習主席訪問坦尚尼亞等非洲三國,會見十多位非洲國家領導人,宣布了一系列支持非洲的新措施,簽署了40多個合作文件,包含了一批有利非洲國計民生的大項目。非洲國家領導人有力批駁所謂中國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義」的謬論,高度讚賞中國奉行的對非政策。習主席出訪墨西哥等拉美三國,簽署24項合作文件,與加勒比地區8國領導人分別舉行雙邊會談,宣布支持加勒比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系列新舉措,受到各方熱烈歡迎。中國的綜合國力確實有了很大增強,但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對中國來說,堅持發展中國家的定位,首先符合客觀事實,同時也是要隨時提醒我們自己,不論中國發展到什麼程度,我們都將堅持為發展中國家說話辦事,堅定維護髮展中國家的正當權利和共同利益。
第五,中國的負責任大國作用得到新體現。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時刻意識到自己肩負的國際責任和義務,一年來積极參与解決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中國是世界和平的維護者。不論是在敘利亞局勢戰與和的緊要關頭,還是伊朗核問題談判進與退的關鍵時刻,中國都堅定維護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維護公平正義,反對戰爭和強權,為敘利亞問題重回政治解決軌道和六國與伊朗達成協議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是亞洲安全穩定的建設者。我們與各方共同努力,緩解了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積極推動重啟六方會談,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進程,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是國際發展事業的貢獻者。我們積极參与制定2015年後發展議程,為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力量。
第六,中國在維護國家利益方面的努力取得新成果。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但絕不以犧牲中國國家利益為代價。一年來,我們堅定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有力遏制了個別國家侵犯我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非法行徑。同時,我們主張在充分尊重歷史事實和國際法的基礎上,通過對話和談判尋找妥善解決辦法。中方同東盟國家在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框架下啟動「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同汶萊、越南就推進共同開發與海上合作達成一致,維護了南海的和平穩定。
俄專家鼓吹俄與美日結盟抗華 不做中國附庸據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2013年1月15日報道,誰是最兇惡的敵人?誰是最好的朋友?在未來的全球對抗中,俄羅斯將和誰站在一起?是美國,還是中國?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活動家弗拉季斯拉夫-伊諾澤姆采夫認為,俄應當和美歐日結盟,對抗中國,以便攫取最大利益,而不是和中國合作,充當反美先鋒。
伊諾澤姆采夫指出,2014年將迎來一戰爆發100周年和冷戰結束25周年紀念日,前者是世界政治的歐洲統治時代開始終結,後者則為兩極世界划上了句號。這兩場戰爭的結果都不被失敗者接受。
俄羅斯的世界影響力在20世紀90年代急劇下降,因此有理由成為美國霸權主義最積極的反對者,但是理由並非總能成為理由。很難說美國的行為給俄羅斯帶來明顯的損害。美國經濟使世界擺脫了1997-1998年的全球危機。21世紀初,美國入侵伊拉克導致油價上漲,成就了俄羅斯的東山再起。況且,如果沒有物質基礎的話,俄羅斯即便有理由對美國不滿,也不應當成為反美急先鋒,而這種基礎確實還沒有。在過去的50年里,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由37.7%降到25.4%,蘇聯/俄羅斯的份額則由6.9%降到2.2%。
如果不算收買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話,那麼今日俄羅斯沒有願意誓死跟隨的盟友。另外還有一個全新的情況:在五百年的歷史上,俄羅斯從未真正結盟,也沒有起過主導作用。一旦美國和中國的對抗加劇,俄羅斯無論站到誰的身邊,支持任何一方,都不會起到主導作用。俄羅斯人總是習慣於詢問誰和他們站在一起,卻永遠不曾想清楚自己會和誰站在一起。現在似乎到了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如果中美矛盾深化,俄羅斯持什麼立場更為有利?是說服自己參與上海合作組織,作為二流角色,與美國衝突?還是重新考慮自己的立場,聯美反華?
今日中國,在除了戰略核力量之外的所有方面,都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軍事大國。2012年中國軍費開支高達1661億美元,從2000年起上漲了6.5倍。相比之下,美國軍費總額為6804億美元,增長了1.3倍。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再過12年,中美軍費就將持平。如果擁有俄羅斯這個盟國,中國將會在更早的時間得到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機器。從各方面情況來看,中國不會滿足於僅僅謀取亞洲軍事大國的地位。中國現在就已經和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塞席爾、馬爾地夫、模里西斯等國簽訂了軍事協定,從緬甸到蘇丹,都駐有中國軍隊。美國正在竭盡所能,採取一切措施,加強與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和其他盟國的軍事政治夥伴關係,阻止中國成為能在太平洋和美國分庭抗禮的海軍大國。
俄專家認為,在確定本國立場時,俄羅斯不能衝動,應當冷靜權衡所有利弊。主要考慮兩大因素:一方面,俄羅斯應當詳細盤算所謂的「美國衰落」概念。現在是自蘇聯發射人造衛星以來世界範圍內第5次談論美國衰落的話題,人們習慣於談論美國巨額債務、美國經濟危機和中國崛起。但是在此方面,不妨回想一下以前的預言最終是如何收場的,比如蘇聯解體,日本停止謀求世界經濟主導地位。況且,「失敗的」美國經濟在2013年第4季度增長4.1%,而「成功的」俄羅斯經濟增幅卻不到1%。200多年來,美國充分展示了自己能夠不斷適應變化條件的奇蹟,這種資源至今尚未枯竭;另一方面,俄羅斯應當評估自己與對抗各方合作的好處。美國、歐盟和日本是後工業化高科技經濟體。中國的問題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出現,需要轉移生產。俄羅斯有豐富的資源,無論是從重新工業化,還是發展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角度來看,都是這種角色的理想人選。相反,中國作為世界主要工業強國,沒必要為自己樹立俄羅斯這樣的競爭對手。中國傾向於只從俄羅斯購買原材料,而不想對俄境內的生產能力進行投資。如果支持北京,與中國結盟,俄羅斯將成為亞洲,而不再是歐洲的原料附庸。真不明白,俄羅斯與中國在政治上結盟會獲得哪些經濟利益。況且,遠非所有國家都和中國交易,都在中國政治方針面前神魂顛倒,奴顏婢膝。
相反,隨著中美矛盾的加劇,俄羅斯將獲得獨一無二的機會,通過與美國及其盟國建立關係,提高自己在東方的立場。在太平洋地區所有國家GDP總額的構成上,亞洲國家佔48.6%,美國和澳大利亞佔46.1%,俄羅斯佔5.3%。亞洲的優勢並不明顯,更不用提中國的主導地位。在這種力量分布下,俄羅斯的作用特別重要,俄方完全可以向對方提出得到俄羅斯這個重要盟國而願意付出的條件和價碼。在新的地緣政治對抗中,對於俄羅斯將和誰站在一起的問題,是與亞洲聯合對抗美歐,還是和美國(和歐洲)合作對付亞洲,很快就會有答案。這也是俄羅斯在21世紀遇到的最重要的問題。
伊諾澤姆采夫認為,俄羅斯如果選擇迎合中國,這種戰略定位方向實際上不是東方,而是南方,因為俄羅斯在東方主要面對的是太平洋,是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和日本。這意味著,在俄羅斯政治精英階層中,歐亞主義思想佔了上風,為此不惜投入數百億美元支持位於南部方向的前蘇聯國家。但是這種傾向於南方的定位會使俄羅斯喪失其天然優勢,即進出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出海口。對俄羅斯來說,和中國結盟,等於自我封閉,而不是擴大面向世界的窗口,無論是在西方,還是東方。相反,如果俄羅斯與美國、日本結盟,將會形成北太平洋聯盟,在實力和能力上都能和北約相提並論。俄羅斯會吸引投資商發展東部地區,控制北方運輸走廊,加強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合作。而且有希望打造某種「北方聯盟」,在從戰略核力量、技術到金融和原料儲備的所有方面,都擁有對「全球南方聯盟」的壓倒性優勢。屆時俄羅斯將得到同等機會被邀請,而不是被強迫,加入與自己擁有共同文化傳統的世界最發達國傢俱樂部。
基辛格警告西方:不要對中國態度傲慢和過激2014年01月23日08:44環球時報
【環球網綜合報道】據德國《時代》周報網站1月21日報道,原題:《對中國傲慢是錯誤的》。
文章稱,19日,赫爾穆特·施密特在漢堡補過了自己的95歲生日。其中一大政治話題是這位前總理明確希望探討的「中國和西方」。他與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德國前駐美大使沃爾夫岡-伊申格爾和經濟學教授亞絲明-梅-易-法格爾就該話題進行了45分鐘討論。
施密特和基辛格都是在1971年結識中國的。時任聯邦德國國防部長的施密特當年對東亞地區進行訪問。回國後,他建議總理勃蘭特與未來的世界大國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972年,這一建議成為現實。同樣是1971年,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基辛格兩次造訪北京,為尼克松總統訪華鋪路。近年來,施密特和基辛格都撰寫了有關中國崛起的著作。
文章指出,這是一次快速崛起。中國在20年時間內迎頭趕上,而西方為此用了200年。中國在國內生產總值上已經超過德國和日本,緊追美國。中國擁有3.8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其經濟在長達10多年時間裡以年均9%到11%的速度增長,雖然在世界經濟危機期間有所放緩,但增速仍令人印象深刻。很快,按國民生產總值——但還遠談不上按人均收入——計算,中國將再度恢復其直至19世紀30年代的角色: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文章稱,中國如今是經濟上的超級大國。它的經濟崛起必然帶來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影響。它有可能變成緊張製造者,也可能成為制衡力量。中國將在南海以及中日釣魚島爭端中表明它趨向何方。
無疑,不論基辛格還是施密特都警告不要對中國採取傲慢態度和過激反應。他們認為,與避免遠東出現新對峙甚或軍事衝突的必要性相比,實現人權是第二位的。施密特指出,和平比人權更重要。基辛格對此表示贊同:國家領導人必須對短期可以實現的目標和需要時間才能結出的成果加以區分。他建議一種「協同進化」,即發展的同時相互靠近。
文章稱,兩位友人的對話讓人想起1896年6月俾斯麥與到訪的清朝直隸總督李鴻章的一段談話。後者問:「我們怎樣做才能在中國進行改革?」俾斯麥回答:「最主要的是,如果最高領導層有改革的魄力,就能做成很多事情;如果缺少魄力,則一事無成。」
文章說,如今,全新的「最高領導層」已在中國掌舵。「我們祝願他們不僅擁有改革的魄力,也能瞄準正確方向:對內以法治國家和先進的民主化為目標,對外則著眼於合作、寬容與和解。」德國前總統里夏德-魏茨澤克20年前所講的一句話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適用:「中國的成敗影響整個世界。」
澳大利亞駐美大使:澳中有特殊關係想法荒唐2014年02月17日06:36環球時報《西澳大利亞人報》2月16日文章,原題:澳大利亞跟中國有特殊關係是「幻想」對於那些認為澳大利亞跟中國存在「特殊」關係的澳政界和商界人士,澳大利亞駐美大使金·比茲利直言不諱地發出警告。
比茲利在華盛頓已任職5年,預計今年返回珀斯。他表示,堪培拉對中國的了解以及跟中國的交往,完全無法和美國同中國形成的奇特外交關係相提並論。
比茲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在澳大利亞,有人認為我們同中國的來往要比美國同中國的接觸更密切。我恐怕要說,這種想法很荒唐。事實上,我們(跟他們)不在同一個棋盤上。中美關係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過澳中關係」,「美國人和中國人了解彼此。這不是說雙方什麼問題都能達成一致,而是說雙方的外交聯繫非常密切。與澳中之間的情況相比,美中交往的參與方更多,也更頻繁。」
比茲利表示,許多美國智庫同中國高層有聯繫,還有不少人甚至在美國跟美國前總統一起度假,這都進一步說明兩國關係之密切。比茲利還警告說,不要對澳中雙邊貿易作為外交工具發揮的作用抱太大信心。商貿關係固然重要,但本質上是「暫時性的」,因為這種關係受供需關係支配。
比茲利認為,相互投資在戰略上要更重要些,「而且有更高層次的持久性」。從投資角度說,澳美關係遠比澳中深入。澳在美投資達4300億美元,約為對華投資的20倍。美國在澳投資6000億美元,是美對華投資的6倍。
外交部長:堅持和平發展2014年02月17日13:00中國新聞網中新網2月17日電 最新一期《學習時報》刊發了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的署名文章《堅持和平發展 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文章稱,要儘可能和更多國家簽訂相互簡化簽證直至互免簽證的協議,使手持中國護照的中國公民到海外旅行更為快捷舒適,讓更多外國民眾更方便感知中國,了解中國,不斷擴大支持中國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
文章全文如下:
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不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重要理念,並深刻闡述了實現中國夢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內在聯繫,明確指出,中國夢與和平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是一致的,中國夢是我們的崇高目標,和平發展道路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正確途徑。
回顧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歷程,我們認識到一個真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掌握了一個法寶,改革開放是實現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展望到本世紀中葉的30多年,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就能更為順利地推進民族復興的進程,就能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中國夢營造更為有利和良好的國際環境。
中國提出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時代背景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具有輝煌文明的東方大國,只是到近代開始衰落了。多少代中華民族志士仁人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人前仆後繼,奮鬥不息,終於迎來了民族復興的曙光。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也是世界上12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在重大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接近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標的時候我們越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未來幾十年對於中華民族而言,必定是一段振奮人心的歲月,同時也將是一段充滿風險挑戰的旅程。從外部來看,我們要面對的一個重要挑戰就是,如何化解國際上對中國未來走向抱有的各種擔心和疑慮。中國能否跨越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打破「國強必霸規律」,最大限度地減少民族復興的阻力,以最小代價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這一重大課題現實地擺在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面前,擺到了所有中國人的面前。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黨深入研究歷史經驗教訓,把握當今時代潮流,明確提出中國將始終不渝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強調中國決不會走歷史上大國依靠侵略和擴張實現崛起的老路,而是堅定致力於探索一條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新路。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適應國情世情作出的戰略抉擇,也是中國政府面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不僅寫入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而且載入了中國共產黨黨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我們的奮鬥目標,必須有和平的國際環境。沒有和平,中國和世界都不可能順利發展;沒有發展,中國和世界也不可能持久和平。我們將堅定不移地做和平發展道路的踐行者。
這條道路的出發點在於,積極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同時又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世界和平;這條道路的落腳點在於,通過和平方式實現民族振興,同時又帶動其他國家共同繁榮。和平發展道路是一條和平與發展相互依存、內政與外交有機統一、本國利益與人類共同利益密切結合的新型發展道路,是國際關係史上一大創舉,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大進步。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科學依據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有其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可行性。
首先,走和平發展道路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當前,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生活。地球越來越小,世界越來越平,國與國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同樣是兩場百年一遇的大危機,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衝擊的只是美歐日,始於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則席捲了全球,無一國能夠倖免,無一隅可以偏安,人類社會第一次真正形成了全球化。如果說,冷戰期間美蘇依靠核威懾打造了「恐怖平衡」,那麼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各國特別是大國之間越來越通過利益融合形成了「利益制衡」。同時,各種紛繁複雜的全球性挑戰也日益增多,都需要各國合作應對。可以說,整個世界正在成為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世界上主張和平、反對戰爭的聲音不斷增強,支持以和平方式處理國際爭端的力量日趨增長,這將成為一個持續發展的潮流與趨勢。因此,堅持和平發展,不僅符合我國的長遠利益,也是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其次,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現象十分突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第一要務。要加快發展,就需要有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需要我們堅持並踐行和平發展,其他國家則會感受到中國的發展是和平友好的,不是擴張掠奪;是互利共贏的,不是零和博弈。只有這樣,我們發展的環境才會越來越好。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企業和人員「走出去」規模不斷擴大,我國發展日益呈現出本土利益和海外利益並重的巨大轉變。維護好、發展好不斷擴大的海外利益要靠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也需要我們與各國保持和平友好關係,需要我們促進地區與世界的和平穩定。
再次,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的必然要求。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代表的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執政理念。對內要追求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社會和諧;對外要主持公道、捍衛公理、伸張正義。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特徵,也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理念。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仁者愛人的人本精神,親仁善鄰的和平志向,以和為貴的和諧理念等等,都為我們今天走和平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支撐。
新形勢下推進我國和平發展的基本思路
新形勢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繼承與發展相結合,積極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為我國沿著和平發展道路走穩走遠走好指明了方向。
要把中國自身利益與各國共同利益結合起來,開拓我國和平發展的廣闊空間。今天的世界,任何國家都難以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而罔顧他國利益。只有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了,各國才會得到更多的份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們能不能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在中國與世界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充分發揮高層交往的引領作用,推動我國與各國簽署800多項合作協議,特別是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議,促進我國與其他國家基礎設施的聯通和發展規劃的對接,充實了我國和平發展戰略的內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號角。新形勢下,我們要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更好地統一起來,把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更緊地聯繫起來,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更多地結合起來,這樣就能為我們的和平發展開闢越來越廣闊的空間。
要努力推動與各大國關係協調發展,改善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環境。大國是影響世界和平的決定性力量。大國關係好不好,直接關係到我們的和平發展之路能否走得通。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黨中央外交開局的一條主線,就是積極穩固和拓展大國關係。
中美關係的走向為世人所矚目。中國是上升勢頭最快的新興市場國家,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很多人擔心的就是中美兩國是否會相互衝突。2013年6月,習近平主席應邀與奧巴馬總統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會晤。習近平主席提出中美應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並歸納了新型大國關係的三條內涵:一是不衝突不對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贏,得到了奧巴馬總統積極響應。這次歷史性會晤明確了中美關係的走向,向世界發出了積極的信號。當然,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是一個需要中美雙方,包括社會各界共同探討和實踐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需要雙方保持政治定力,持之以恆、不懈推進的長期事業。
俄羅斯是我國周邊最大鄰國和世界大國,中俄兩國都處在民族復興的關鍵階段,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中俄關係發展得好,我們在和平發展道路上就有了一個強有力的戰略協作夥伴。習近平總書記上任後首訪首站就選擇俄羅斯,充分體現了中俄關係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歐洲是世界上的重要一極,同我國經濟互補性很強,充分挖掘中歐合作潛力,有利於我們的和平發展事業。
印度是重要新興大國,保持中印關係和諧,不僅關係到我國的和平發展,也攸關新興力量的團結。
總的看,中國與主要大國的關係在新一屆政府開局之年都實現了平穩過渡,並且取得了新進展。今後,我們要繼續緊緊抓住大國關係這個關鍵,加強高層交往,深化戰略對話,拓展務實合作,深化利益融合,持續改善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環境。
要不斷鞏固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打造我國和平發展的地緣依託。中國是世界上周邊環境最複雜的大國。周邊是我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國和平發展進程始自周邊,也要依託周邊。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周邊外交工作,專門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明確了新形勢下周邊外交的指導思想和大政方針,特別是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這「四字箴言」是新形勢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一份生動宣言,是對多年來中國周邊外交實踐的一個精闢概括,也反映了我國新一屆領導人外交理念的創新發展。
「親」是指要鞏固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友好情誼。中國與東亞國家同受儒家思想的深厚熏陶,與南亞國家共享佛教文化的寶貴遺產,與中亞國家擁有絲綢之路的歷史紐帶。可以說,在數千年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與周邊各民族人民在人文方面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和天然的親近感。文化上如此,政治上亦然。多年來,我們與周邊國家一直保持著密切交往,像「走親戚」一樣常來常往。
「誠」是指堅持以誠待人、以信取人的相處之道。中華民族向來講情重義,誠信待人。我們與周邊國家關係中的許多感人事迹和動人佳話就是我們用真誠換來的。對與周邊國家存在的一些爭端,我們在堅持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前提下,願意本著誠心誠意的態度,與有關當事國平等協商,爭取妥善處理。
「惠」是指履行惠及周邊、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10年前,中國作為域外大國,率先與東盟啟動雙邊自貿區商談,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貿區,而且在不少條款上照顧了東盟國家的關切。2013年,我國領導人又向東盟提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理念和「2+7合作框架」,包括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等,再次向東盟國家展示了施惠的誠意。
「容」是指展示開放包容、求同存異的大國胸懷。中國一向支持東盟在地區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歡迎域外國家參與到東亞地區的合作機制中來並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10+1、10+3、東亞峰會等各機制相互補充和促進。我們積極回應各國對亞太地區安全問題的關切,推進地區防務安全領域的交流,謀求與周邊國家的共同安全與合作安全。我們搞大國外交,就要培養我們的大國心態、樹立我們的大國情懷、體現我們的大國氣度,特別是對待中小國家和鄰國更應如此。
同時,我們要堅決維護周邊地區的和平穩定。在朝鮮半島問題上,我們要堅持推進半島無核化進程,堅持通過對話解決問題,堅持維護半島和平與穩定。中方決不允許在我們家門口生亂生事,決不接受中國的發展進程再度受到干擾和打斷。
當前中日關係的困難局面是日方引發和造成的,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日方應正視現實,謹言慎行,不要再做有損中國主權權益的事情。歷史問題至今仍是不時干擾中日關係的主要因素之一。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只有以史為鑒,才能開闢未來,只有堅持和平走向,才能真正得到鄰國信任。日本方面應該懂得這一基本的道理,切實尊重人類良知和公理的底線。
要深化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夯實我國和平發展的牢固基礎。在國際交往尤其是與發展中國家打交道時,如何處理義和利的關係,是觀察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一個重要視角。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我國歷史經驗和新中國外交傳統,明確提出要堅持正確義利觀,強調我們要促進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對貧窮的國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有時甚至要重義輕利、舍利取義,絕不能唯利是圖、斤斤計較。
廣大發展中國家是我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同路人。我們要積極踐行正確義利觀,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深入挖掘與發展中國家開展互利合作的新機遇,探索合作的新方式,切實幫助他們實現自主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要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提供我國和平發展的公共產品。隨著國力不斷增強,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中國是世界和平事業的堅定維護者。我們堅決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反對外部勢力無理干涉別國尤其是中小國家的內政。中國是國際發展事業的大力推動者,我們積極致力於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認真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一個和平發展、更為強大的中國必將為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事業承擔更多的責任,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
要建設強大國防維護國家利益,構築我國和平發展的堅實保障。和平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還會遇到很多風險和挑戰,需要不斷排除和化解各種干擾與阻力。要把和平發展道路走通,走到底,必須建設強大的國防。國防實力的增強,不僅能切實維護好我國的核心利益,使我們能夠更加集中精力於和平發展,也將對任何破壞中國和平發展進程的挑釁形成有力威懾,達到「以武止戈」、避免戰爭的目的。中國堅持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中國越發展壯大,包括進一步加強國防建設,越是和平力量的增長,越有利於世界和平。
中國的發展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同時,我們也不允許中國的正當權益受到侵犯。如果有人誤以為我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怕惹事,肆意向我們挑釁,結果必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我們在堅持自身和平發展的同時,也要倡導其他國家都走和平發展道路,使和平發展成為各國共同的政策取向。
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的收益,強化我國和平發展的民意支撐。中國外交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與支持,獲得前進的動力。長期以來,我們通過和平發展壯大了自己,越來越有能力維護好海外公民的合法權益。我們要貫徹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打造好海外民生工程,不斷改善和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我們還要儘可能和更多國家簽訂相互簡化簽證直至互免簽證的協議,使手持中國護照的中國公民到海外旅行更為快捷舒適,讓更多外國民眾更方便感知中國,了解中國,這樣就能不斷擴大支持我國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
第一個中國盟友:巴基斯坦
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實際軍事盟友,發端於英帝國主義炮製的蒙巴頓方案。印巴分治後,印度便開始對巴國實施蠶食侵吞行動,結果互為仇敵。 自第二次印巴戰爭始,中國與巴國的關係由親密的鄰家感情升華成鐵板兄弟。巴國需要中國的護衛,而中國也需要巴國的戰略配合!兩國風雨同舟,歷經各種考驗。從中國援巴抗印到巴在國際舞台為中國正義發聲,肝膽相照,患難與共,連美國—以色列組合亦嘆為觀止! 中國不遺餘力地強化對巴鐵的軍事援助力度,更令巴的夙敵印度鬱鬱寡歡,據說,巴基斯坦現在有六成的的軍事力量都壓在了中國的身上。 於是,美國媒體驚嘆:「不管巴基斯坦和印度是否真得要放棄在克什米爾的主權營造和平氛圍,但是只要印度還存在一天,巴基斯坦就永遠永遠都離不開中國的保護!」 第二個中國盟友:朝鮮 朝鮮現在90%以上外援來自中國。就像前不久一個剛剛叛逃到韓國的朝鮮原高級官員所說的那樣,「如果中國停止或切斷了對朝鮮的援助和保護,朝鮮的金家王朝就會立刻垮台。」 儘管中朝自1950年已構築成軍事同盟,但是到後來兩國因為前蘇聯的緣故爭爭吵吵,可是1991年前蘇聯瓦解後朝鮮仍要靠中國的政治和軍事的雙層保護。雖然日前有媒體傳出中國對朝鮮中斷原油出口,但愛也罷,恨也罷,出了問題,中國還得保護它。 看一看東北亞地圖就知道,美韓日虎視眈眈,中朝又唇齒相依,何況自古以來,中國對朝鮮就有了血緣政治關係。因此,中國除了對朝實施庇佑,已經沒有別的選擇! 美韓日虎視眈眈,中朝又唇齒相依,中國除了對朝鮮實施庇佑,已經沒有別的選擇!圖為朝鮮人民軍西南前線炮兵部隊近日舉行實彈射擊訓練,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到場觀看並指導。 第三個中國盟友:緬甸 現在緬甸的軍事力量基本上都是中國在支持的。緬甸的先進武器,幾乎都來自中國,而且,現在緬甸八成的經濟也是由中國支撐起來。 2003年中美出現波折,起因是由於美國準備軍事顛覆中國支持的緬甸軍政府。在中國政府的外交聲援和軍事部署下,美國在研判國際大格局下採取了戰略退卻。如今,緬甸政府成了西方國家的「香餑餑」,日本和美國都在拉攏它。 去年緬甸把其首都往北遷了200公里,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中國更多和更多堅固的軍事保護,以至於有印度媒體稱,「緬甸現在已經成為了中國在印度洋的衛星國了!」 第四個中國盟友:柬埔寨 中柬兩國有著悠久的傳統友誼,歷史上的古中國已經對柬產生了廣泛的政治影響力。自1958年兩國正式建交以來,中國幾代領導人與西哈努克國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為兩國關係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軍事基礎。 中國不斷幫助柬方成功解決國內政治紛爭,還支持柬方抗擊越南等國家入侵行動。兩國之間不存在任何歷史遺留問題,現在柬埔寨的經濟和軍事方面有五成以上來自中國的援助。中方並宣布免除柬所有到期債務,宣布建立「全面合作夥伴關係」。 第五個中國盟友:哈薩克 哈薩克總統納巴爾扎耶夫曾對中國進行正式國事訪問,一項重要的使命是為該國尋求軍事和政治保護。為此中國和哈薩克雙方簽署了《中哈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條約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款,那就是哈薩克自願放棄核武器(可能是前蘇聯遺留下來的),中國向哈薩克提供軍事保障。 第六個中國盟友:寮國。 中國和寮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1961年4月25日中國和寮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雙方關係曾出現曲折。1989年中老關係正常化,雙邊關係得到全面恢復和發展,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衛生等領域的友好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雙方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保持密切協調與合作。寮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立場,支持中國人民和平統一大業。 第七個中國盟友:不丹。 不丹是中國的西南鄰國,與我西藏地區語言、風俗、文化相近,歷史聯繫悠久。中不迄未建交,但保持友好交往。1971年,不丹投票贊成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第八個中國盟友:尼泊爾。 1955年8月1日建交以來,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和友好合作關係不斷發展。高層往來不斷,尼國王、首相均多次訪華。周恩來總理曾兩次訪尼。鄧小平副總理、李鵬總理、李瑞環政協主席、錢其琛副總理兼外長也先後訪問過尼泊爾。1996年底,國家主席江澤民對尼進行了國事訪問,兩國領導人共同確立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世代友好的睦鄰夥伴關係,將中尼友好關係推向一個新高潮。1997年11月,陳慕華副委員長對尼進行正式友好訪問。 第九個中國盟友:孟加拉國。 中孟建交後,兩國軍事合作密切。兩軍領導人經常互訪,推動了兩軍友好合作關係的不斷發展。 第十個中國盟友:斯里蘭卡。 中斯友好交往歷史悠久。1950年斯政府承認新中國。1957年2月7日兩國建交。此後,中斯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高層往來不斷。中越恩怨兩千年 越南一戰略使國土擴大4倍2014年05月23日 11:42中越兩國在古代歷史上就有著極其複雜的關係,既有友好相處又有戰爭。新中國成立後的近30年間,國內出於維護「同志加兄弟」的外交需要,在出版的史書中避而不談歷史上兩國的戰爭,越南卻在講友好時也在史書中大講「兩千年反對北方侵略史」。結果雙方關係一旦出現不正常,中國人因缺乏心理準備而普遍對彼方的「忘恩負義」感到意外且難以理解。許多越南人卻多能迅速實現反目成仇的角色轉換。歷史是現實的鏡子。如今的人們在看待中越的歷史關係時,既要看到友好的一面,也不可諱言兩國間古代的戰事,並注重傳統基因對今天兩國關係的影響。為此,我們特約軍事歷史學家、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講述一下歷史上的中越關係中不愉快的一面。
史學界有句名言:「歷史沒有垃圾箱」。個人在生活中可以把不如意的東西當成垃圾扔掉,人類每一段歷史不論多麼不愉快卻都不能拋棄。回顧中國同越南的歷史關係,友好相處是主體,不過戰爭和衝突也不可迴避。過去許多中國人總願意顯示一種「天朝」的寬宏態度,不大計較同鄰居以往的衝突,對方卻常常以一種怨者心態理解歷史,以不正常的心理處理相互關係。因此,客觀地回顧以往的歷史恩怨,以史為鏡啟迪今人,才有利於促進國家間保持正常關係。
資料圖:中國海軍船塢登陸艦巡視南海
華夏文化開化了山越部落,越人進入中原王朝治下的「郡縣時期」
一個民族國家的歷史,應該從其自身的國家結構形成、並有準確文字記載算起。例如中國古代有過「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和「女媧補天」等傳說,這只是原始社會中尚無文字時的口頭神話描述,嚴肅的史學家都是從4000年前王朝國家建立的夏代作為中華民族國家的開端。我國周邊有些國家卻出於特殊的心理,總希望把自己的歷史拉長,於是把民間傳說和神話也當成了歷史依據。
從文字記載來看,如今越南地區的歷史只有2200餘年,最早的記載還出於漢朝學者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統一華夏之前,如今五嶺以南的「山越」人還處於原始部落狀態,既無文字也無政權。近代越南編著的史書《大越史記》,卻認為越南人祖先為炎神農氏之後裔徑陽王,其父帝「明」為炎帝三世之孫。這全系民間神話傳說而沒有任何史料依據,就如同中國古代神話「女媧補天」一樣。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傳說將其祖先說成「炎帝三世孫」,又顯示出一種認為與北方的「炎黃子孫」有並肩地位的好勝心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華夏地區,隨後50萬秦軍和隨軍民夫進入五嶺以南的山越部落區,順利地控制當地並建立了郡縣政權。後來越南史書上曾描述出有什麼「甌雒國」和「安陽王」進行「抗秦」戰鬥,這又是後來用於服務政治宣傳的神話傳說。當時山越地區只是各原始部落散居,既無文字也無政權,哪裡有什麼 「國」和「王」?當地部落不習慣和不願歸順外來軍隊,確實有一些抵抗,不過談不上是國與國的戰爭。
統一嶺南的秦軍將領是河北人趙佗,在秦朝滅亡後才在當地建立了「南越國」並自立為王。不久漢朝建立,他表示臣服中原,此後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區在長達 1000多年時間內都成為中原王朝管轄的州、郡、縣行政區,漢代稱為交趾,在越南史上也被稱為「千年郡縣時期」。不過越南現代史書將此期間說成「延續一千多年的亡國時期」,則是服務於政治目的的曲解,因為此前嶺南山越地區根本沒有建立國家,何談「亡國」?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對統治下的人民自然有壓迫、剝削的一面,不過中原文明對邊遠地區帶去的文明開化還是主流。自秦朝、漢朝起,中原王朝控制嶺南、交趾一帶後,帶去漢字和儒學,才使當地有了文化教育。從那時起的一千多年問,當地知識分子一直用漢字,只有不識字的下層百姓才說當地方言--越語,不過也摻雜有大量北方的外來辭彙,連現代越南史書也承認其最早的語系是「漢越語系」。越南史學家也承認,正是秦漢時期中原人帶來了鐵制工具,使交趾地區農耕水平有了一個大發展。可以說,以漢字為代表的文明和先進的農耕技術南傳,才使當地有了最早的文明進步,由原始部落邁入了封建社會。
資料圖:越南購自俄羅斯的蘇-30MKV戰鬥機
越人反對中原王朝統治有過暴動,「二征夫人」被樹為典型
從漢朝至唐朝末年,中原王朝對交趾地區(即如今越南北部)的統治確有封建盤剝的一面,激起過當地民眾的不滿。這種「官逼民反」的現象在中原其實也很普遍,在少數民族地區更容易引發自立政權。東漢初的公元37年,交趾太守蘇定實施暴政,引發了當地民眾反抗。兩個女首領征側、征式姐妹乘機聚眾造反,陸續攻克六十多座城池。
據後來的越南史書稱:「山西一帶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說,二征夫人的母親叫謾善,本是雄王的外曾孫女」,早就有獨立建國的心思。公元40年3 月,征側和妹妹征式舉兵後,當地許多人紛紛響應,攻打東漢在交趾的統治首府贏僂(令越南河北省順城),交趾、九真、日南和合浦(在如今中國廣東省內)四個郡也相繼爆發了暴動。據稱暴動者一度佔領了65個縣城,征側被推祟為「征王」,在兩年時間自立建國。
嶺南地區的暴動,驚動了東漢王朝。東漢光武帝劉秀派遣伏波將軍馬援率軍2萬南征,經過三年苦戰,終於平定嶺南,征側、征式於公元43年兵敗自殺。
在中國史籍里,馬援是「平亂」英雄,可是後來越南史書卻把「二征夫人」寫成了使「民族獨立重新得到了恢復」和建國的「民族英雄」。如今河內的「二征廟」是重要名勝,從越南阮氏王朝的帝王到後來越南民主共和國領導人都到此祭拜。稱「二征」是越南的開國之主的說法,很大程度上服務於鼓動民族情緒,並把「建國史」拉長到漢朝。
如何看待「二征」的暴動呢?中國古代史籍中將這兩人稱為「女賊首」,在新中國成立後頌揚反封建王朝起義的史學思潮影響下,又有人將其看成「起義領袖」。周恩來總理訪問越南時,曾由留學法國時便相交的胡志明陪同遊覽河內市區,看到許多民眾向一個廟進香非常擁擠熱鬧,便詢問是什麼地方。身邊的那位當年的「革命老大哥」有些為難地說明了這是「二征廟」,然後想迴避這一話題,周恩來卻說也可以代我表示一下祭祀。在中越關係惡化時,越南有人曲解這一舉動,說成是為「侵略」道歉。其實周恩來的舉動表現的是當時中國國內的一種思潮,只是稱讚反對封建王朝的起義者。
「二征」暴動該怎樣評價呢?按不同的歷史理解可以有不同的稱謂,或說成「反賊」,或稱為「起義領袖」,馬援平定她們也可冠以「平亂」或「鎮壓起義」的不同定義。不過無可爭辯的事實是,當時交趾地區畢竟是漢朝的行政管轄區,著名的「伏波將軍」馬援的軍事行動畢竟是處理國內問題,這與越南史書中所說的「侵略」 完全不是一個性質。
資料圖:中國海軍巡航南海
在三國的吳國、南北朝和隋朝統治交趾(後稱交州)期間,越族人一再發生暴動,唐朝重新平定當地並改名「安南」,此名在後來千年間成為當地稱呼。唐末藩鎮割據後,公元906年唐朝任命安南豪強曲承裕成為節度使,朝廷實際上對其已不能控制,越南史書又將此人稱為「民族獨立的奠基人」。
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安南節度使曲氏集團也割據當地,不過又一度被立都廣州的南漢國控制。不久,安南節度使吳權指揮當地軍隊在白藤江上打敗了南漢國軍隊。取得這個「白藤江大捷」後,938年,吳權廢除了中原王朝任命的節度使職務,自稱為王。
公元968年,吳朝被「大瞿越國」(也稱丁朝)取代。丁朝對北方只稱萬勝王,在內部卻已經稱皇帝,等於宣告了越南正式獨立。
古代越南實行「北守南攻」戰略,千年間國土擴大四倍
唐朝滅亡後獨立的越國,其疆域只佔如今越南國土的四分之一,即位於河內為中心的紅河流域。越國脫離中國版圖後,在千年內持續採取了「北守南攻」戰略,即對力量遠比自己強大的北方「天朝」盡量緩和關係,對南邊的占城、真臘(柬埔寨前身)和西邊的寮國則是「柿子揀軟的捏」,從宋代至清代不斷向其征伐拓土,發動戰爭數十次,擴張的領土面積達到獨立時的四倍。
古代的征服和領土變遷,自然不能按現代人的是非標準要求,而現代越南史學家為強調「民族自強精神」,總是宣傳所謂「兩千年反侵略鬥爭史」,若按此邏輯,它自己獨立後也有一千年侵略他人史。有的西方史學家研究越南史後,稱該國為「東方普魯士」,恰恰說明其自古就有征戰擴張傳統。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體",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 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1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越南獨立後,難免引起中原王朝不快,宋、明兩朝都曾想恢復對那裡的郡縣管轄,越南也曾乘宋朝衰弱多次出兵掠邊。蒙元征服亞洲之際和清朝中葉,蒙古軍、清軍也曾出兵越南。從總體上看,越南因國力比北方強鄰要弱得多,難以向北擴展勢力,因而多採取守勢,以保障其向南擴張時能有後方安全。
從軍事地理上看,越南北部易守難攻。其邊境一帶山高坡陡林密,只有少數山口可以通過,易於扼守。山嶽叢林地帶又便於守軍隱蔽部隊,伺機實施游擊襲擾。南進的軍隊即便越過幾條東西走向的山脈,又會遇到數條湍急的河流,再向前還要進入紅河平原水田地帶,步騎兵都會困難於行進而感到困窘。
越南特有的氣候,往往是北方軍隊的剋星。那裡異常潮濕,半年是雨季,還有外來人難於抗禦的疫病,千年間被中原人稱為「瘴癘之地」。在當地進兵作戰,一般都要選擇旱季(從11月至翌年5月),一旦到了雨季便會河流泛濫,許多道路會被淹沒成為汪洋。從歷史上的戰事看,北方軍隊一般只能選擇旱季到此作戰,如不能速戰速決,一旦把戰事拖到雨季,往往就會因患病眾多、供應困難而被迫撤退。
公元10世紀後期宋朝統一華夏時,滅掉立都廣州的南漢國,越國的丁朝國王丁璉也上表稱臣,被封為交趾郡王。不久丁朝權臣黎桓篡權自立。宋太宗為維護藩屬原來的王位而發兵征討,於981年春以水陸兩路進兵安南。宋軍深入陌生之地後,在白藤江水戰不利,進入山嶽地帶陷入伏擊,前鋒被擊敗,後續部隊又供應困難。安南丁朝見戰爭陷入僵持,便派使求和願意稱臣。宋朝進軍不得,在北方又受遼國、西夏牽制,無奈之下只好封黎桓為交趾郡王。
宋朝曾同越南進行過多次戰爭,深深領會到那裡的作戰條件惡劣。來自北方的軍人一旦深入便感到「水土不服」,戰爭~拖延便陷入困境。安南王朝畢竟國力弱小,也難以持續對抗,挫頓對手後馬上又表示願意進貢和尊奉中原皇帝正朔,甘居於藩屬地位以求得自保。
資料圖:越南進口的朝鮮飛毛腿C彈道導彈,如果中越開戰,戰時越南可用飛毛腿襲擊廣西南寧,對我國威脅極大。
安南也曾大舉北犯,遭宋朝反擊後又稱臣求得息兵
回顧中越之間的古代戰爭史,並非只是北方南征,越南封建王朝也曾向北進犯,只是因其兵力不足採取了取巧的襲擊方式。
1075年,李朝太尉李常傑利用宋朝因王安石變法出現內部不穩,率10萬軍隊分三路大舉進攻兩廣,攻陷欽州、廉州、邕州等地,屠殺軍民數十萬,成為歷史上有名的「三州大屠殺」。尤其是在進攻邕州(今中國廣西南寧)時,由於知州蘇緘不願降服而率全家大小36人引火自焚,李常傑便在城內「盡屠五萬八千餘人,並欽、廉州死亡者幾十餘萬人,常傑等俘虜三州人而還。」邕城光復後,宋神宗追贈蘇緘為「奉國節度使」並溢號「忠勇」。邕城人民敬仰他一家崇高品德而在原州署衙門廢址建起一座「蘇忠勇祠」紀念。1920年,當地人在他一家殉難的地方豎立一塊刻有「宋蘇忠勇公成仁處」的大石碑,蘇緘殉難遺址於2002年還被南寧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次安南主動進犯的作戰和屠殺,顯然不是什麼「抵抗北方入侵」。越南史家卻一直將主持這些行動的李常傑稱為「民族英雄」,1974年西沙海戰時南越還有一艘軍艦為「李常傑」號。越南民主共和國編寫的現代史,雖然也承認是李常傑主動向北進攻,卻說什麼「宋軍的侵略陰謀已暴露無遺。邊界那邊,以邕州城為中心的敵人的許多侵略基地,正像許多把尖刀指向我們民族的軀體。李常傑認為:不能被動地等待宋軍的侵略,而是要先發制人主動進攻」。「由李常傑主動、靈活地部署的這次襲擊深刻地體現了積極的戰略指導思想--為了自衛,先發制人。」依照這種邏輯,進入別國都可說成「自衛」。
李常傑組織的這次犯邊,自然引起宋朝震怒,隨後便調集數十萬軍隊和民夫反攻,大敗李朝軍並進逼升龍(今河內)附近。不過戰事進行了三個月拖到雨季之後,宋軍半數患病。且因洪水泛濫而糧道中斷,李朝軍又不斷進行襲擾,戰局陷入僵持。此時李常傑也明白以本國的力量難以對抗宋朝,認為應乘機議和,「毋需勞累將士,避免流血犧牲,而又能保全宗廟」。於是,當李朝仁宗表示願對宋納款稱臣後,宋軍就於1077年撤兵。
經過這一次大戰,安南再不敢北犯,在軍事上以保守著稱的宋朝也不願南征。安南國見宋朝只求保全面子,便長期採取兩面政策。對北方中原王朝自稱「國王」而處在臣服地位,在國內關起門又自稱「皇帝」。當時中國鄰國的稱臣納貢,對自己也有很大好處,「天朝」的慣例是按貢品的價值「加倍賞賜」以顯示恩德。在此後近千年問,越南以楠木和其它土特產按「一年一貢」的方式送到中國的封建王朝,換得綢緞和其它工藝品的賞賜,等於是進行著對己有利的貿易。
越南裝備的BM21冰雹火箭炮正在發射
三次挫敗強悍的蒙古軍,受明朝統治後又復國自立
公元13世紀內,蒙古軍在狂飈般地橫掃亞洲大陸時征服了南宋、南詔,建立了元朝,卻在進攻安南時三次受挫。後來明朝雖佔領安南一段時間,面對反抗又被迫撤出,表現出當地確實是兵家忌憚之地。
1258年1月,忽必烈率蒙古軍首次南征時,用弓箭把交趾李朝的象隊射亂,使其反奔踐踏而大敗,越國皇族逃入海島,京城升龍(即今天的河內)被占。不過蒙古軍進入空空如也的京城駐紮了九天,就因找不到糧食處於困境。加上蒙古軍隊水土不服,患病和病死者眾多,只得迅速撤退,在撤退途中還遇到越國大將陳興道(此人後來也被越南稱為「民族英雄」)伏擊,兵員損失不小。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派使臣要越南臣服,陳朝表示願稱臣卻不肯接受實際統治。1285年1月元軍再伐越南,並想掃蕩流亡到當地的南宋遺臣。安南國又實行焦土抗戰,清空京都,君臣率軍逃入山林。蒙古騎兵在水田無法發揮特長,又陷入游擊戰困擾,進入雨季的6月後只好撤退。
強悍的蒙古軍在越南連連無功而返,元朝統治者也惱羞成怒。1287年,元軍從三個方向南征,陸路從廣西、雲南以步兵和騎兵夫攻,還以一支水軍從海路沿著白藤江進犯。2月間元軍攻佔京城升龍,陳朝君臣逃入山林而採取堅壁清野,並分散兵力于山林中襲擊元軍,使進攻的蒙古軍因戰鬥和疾病死亡過半。實力弱小的安南連遭進攻也損失不小,在戰事拖了一年多之後向元朝稱臣納貢。元軍得到面子,也就此撤退,放棄了在安南建省的計劃。
明朝建立後,成祖朱棣時兵力最強,曾在越國出現內亂時南征獲勝,平定了整個交趾並設立郡縣,越南史書將此間稱為「亡國」期。不過以黎利為首的反抗軍仍退入山林,持續同明軍進行游擊戰。明成祖死後,仁、宣兩帝都無法鎮壓或安撫,明宣宗便同意封黎利為王,將明軍撤回。隨後越南的後黎朝建立,中原王朝最後一次嘗試恢復在交趾的郡縣制的努力也就此告終。
1788年清朝曾派兵入越,主要是應黎朝求救派兵去協助鎮壓反叛的西山軍。渚軍初戰獲勝,卻在歡慶春節時被西山軍偷襲,受挫後退入鎮南關。西山軍阮氏奪得統治權後,害怕清兵再來報復,又急忙上表稱臣並納貢,清廷也順勢下台階,承認了阮氏為王。
1802年阮福映登上國王寶座後遣使清朝,請求以「南越」為國名。嘉慶皇帝對此類問題非常敏感,認為南越之名包羅甚廣,於是冊封該國為「越南」,這一國名也就此沿用至今。
資料圖:越南自產坦克登陸艦,依照的民用商船標準建造。圖中一輛PT-76水陸兩棲坦克正進入船艙
中越歷史上和平交往是主線,戰爭的消極影響也不可忽視
古代封建王朝內部或相互之間的戰爭,不能用現代民族國家才形成的「侵略」、「反侵略」一類概念來解釋。我國的一些周邊鄰國歪曲性地渲染這些戰事,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借古諷今,煽動民族情緒。以中越之間千年的關係來看,發生過的幾次戰爭其時間相加也不過幾十年,絕大多數時間是和平相處,文化、經濟交流又是主要內容。由於中原文明處於強勢和優越地位,越南及其前身山越部落在交流中受益更多,某些意義上說這促進了其文明進化。
在秦漢之交、東漢末年、晉室南遷以及宋亡、明亡時,無數中國內地人士也湧向越南,為當地文化、經濟、土地開發等作出了巨大貢獻。後來獨立的越南為了形成本民族的特定意識,創造了其「國字」--「字哺」。不過在法國統治越南和實行拼音文字之前,越南從皇室到民間教育仍普遍使用漢字,其服飾、禮義也都模仿中原王朝。如今作為古迹存留的順化皇宮,也是仿照北京故宮。當然,越南古代一些文化和物質成果,也影響到中原地區。例如明朝修筑北京皇宮(即今天的故宮)時,不僅大量選用安南進貢的楠木,也採用其工藝師的設計。
雖然古代的中越之間的和平交往是主線,但確實存在不平等的宗藩關係,不過今天的人們也無法苛求古人要有國家間的平等思想。對華處於弱勢的越南在千年間向南方採取擴張之勢,對中原王朝在臣服的同時又當成防範重點。不過因其實力遠不能與北方相比,一般是在顯示自身強硬不好對付之後,又要儘快在表面上臣服以取得實際利益。這種歷史基因,後來長期傳承到越南的上層人物的觀念之中,也嚴重影響了後來的兩國關係。
古代歷史上的宗藩關係,也包括「天朝」要幫助藩屬的一面。19世紀中葉法國入侵越南時,阮氏王朝向清政府求援,中國還為此從1884年至 1885年同法國打了一場中法戰爭。在戰爭期間,中國付出了數千萬兩白銀的軍費,沿海還受到不小損失,越南國王卻率先屈服,當著法使的面焚燒與中國的藩屬文書,甘心投靠法國充當傀儡。雖說這是因為法國勢力強大,越南上層對華傳統中不良的一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後來法國統治越南期間,大力進行去中國化教育,故意大修「二征廟」,把越南人的仇恨心理轉移到北方,這又在當地心理上留下了不小的影響。
仔細了解古代越南同中國的恩怨史之後,人們往往會感慨,過去眾多中國人看待自己那個南鄰往往過於浮淺,關係好時便視為「同志加兄弟」,關係惡化時便簡單地罵其「忘恩負義」。歷史基因的傳承,卻使越南人很了解中國,特別是其上層對中國又經常有著兩重心理。越南的一些人還認為,入侵過自己的法國、美國都遠隔萬里,將其驅走後便不足多慮,而永遠是鄰居的北方強國才需要全力對待。近年來,飽受過美國蹂躪的越南人又歡迎美艦來訪,這使許多人感到奇怪,不過若是看看越南的對外關係史特別是對華關係史,也就可以理解。
溫故知新,鑒古警今。近現代特殊的國情,使許多中國人在研究對外關係時看重美、俄、日等強國,對越南這樣的弱鄰居卻始終缺少深入的研究,遇事便感到意外。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便是理性化,處理國際關係時要體現出理性,恰恰要注重研究歷史。看待現在的中越關係同樣要回顧古代的恩恩怨怨,才能使人保持清醒冷靜頭腦,並以符合現代思維的態度處理好對外事務。(本文來源《兵器知識》雜誌 作者署名:徐焰 少將)澳媒:只有一國追隨中國 看看朝鮮對中國忠誠度2014年07月10日 09:17環球時報【環球軍事報道】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網站7月9日文章,原題:亞洲中等國家:現實主義的局限性在國際關係理論界,現實主義的地位至高無上。現實派強調歐洲的大國政治經驗。在他們看來,中等國家在無秩序的國際體系中毫無主動性:大國發號施令,其他國家別無選擇,只能聽從。
21世紀第二個10年進行到一半,但亞洲的地緣政治秩序並未依現實主義理論的劇本走。地區內存在美中大國競爭這點沒錯,但並無跡象表明較小國家感到「選邊站」的壓力。也無跡象表明這種狀況未來會改變。實際上,地區中小國家在影響地緣政治方面展現出一定的主動性。
印度尼西亞、泰國和馬來西亞沒有跟著中國這個強者走,但也沒有加入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對華制衡的陣營。這3個國家根本沒有受到選擇陣營的壓力,而是一直巧妙利用與北京和華盛頓的密切關係撈好處。
首爾與北京密切的經貿聯繫使它與中國的政治戰略關係更緊密,但鮮有跡象表明,韓國正在弱化與華盛頓的同盟關係。至於平壤,它與東京直接會談,忽視中國讓它克制的警告,展現出外交政策上的獨立自主。
更廣泛地講,我們有什麼證據表明,美中競爭(而不是中國崛起本身)真的改變了亞洲的地緣政治秩序?這是一個值得謹慎研究的問題,不是一篇博客文章所能解釋清楚的,但有兩點可能值得思考。
首先,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說柬埔寨除外)選擇追隨中國。也鮮有證據表明,絕大多數亞洲國家願意接受美國領導的地區秩序以外的東西。北京可能意識到,現代大國博弈比之前預料的艱難,而許多西方分析家似乎認為,中國崛起將是直線型的。只要看看朝鮮表現出來的忠誠度,就能理解北京的道路將多麼崎嶇。
其次,各國堅決制衡中國(而不是各國一直在做的防範)的證據有限。儘管澳大利亞採取可能被視為對華制衡的措施(美國海軍陸戰隊駐軍達爾文、採購F-35),但這些都相當敷衍塞責。就澳大利亞制衡中國而言,幾乎無一例外地停留在嘴上。就領土爭端訓斥大使,以及在日本與北京的爭執中表達對東京的支持都掩蓋不了澳大利亞軍費沒有變化的事實。軍費未來可能會增加,但並無實質改革空間,堪培拉將繼續坐著與美同盟順風車,同時竭力深化與中國的密切經貿關係。▲(作者安德魯·奧尼爾,汪析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文革」中2014年12月04日11:22新聞專欄作者:方可成西哈努克一家(資料圖)
文/新浪專欄 觀察家 方可成
一
「八個樣板戲,外加一個"西』遊記。」
「樣板戲,老三戰,西哈努克到處轉。」
文化大革命期間,除了翻來覆去放映的《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這「老三戰」,電影銀幕上最常見的便是「新聞簡報」,而「新聞簡報」中最常見的消息之一則是西哈努克親王在中國各地訪問。於是,民間開始流傳這樣的順口溜。
從1970年開始,西哈努克曾長期流亡中國。雖然正逢文革期間,但身為中國政府認可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得到的待遇並沒有打折。
中國政府將漂亮寬敞的前法國駐華大使館(東交民巷15號院)提供給他作為官邸,請來上海著名西餐廚師、全國人大代表郭萬棠為親王主廚。為了照料西哈努克的身體,中國政府還特別安排了北京醫院的金玉如醫生擔任他的保健大夫。根據金玉如後來的回憶,醫療專家組為親王制定了嚴格的飲食計劃和健身計劃,這個計劃詳細到對於親王的體重也有明確的要求:最好是73公斤。
當然,比起政治上的支持,生活上的照料只能算是小事。
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內閣首相朗諾發動軍事政變,廢黜西哈努克國家元首地位,後又判處他死刑。西哈努克被迫流亡中國,而中國政府很快為他的東山再起提供了支持力量。
當年5月5日,柬埔寨王國民族團結政府就在北京宣告成立。在這個特殊的流亡政權中,西哈努克親王任國家元首,賓努親王任政府首相,在柬埔寨境內作戰的喬森潘任副首相。
就在那個月,一份著名的聲明問世了——那就是由時任外交部代部長的喬冠華起草,並經毛澤東親自審閱定稿的《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不久之後,心懷感激的西哈努克親王創作了一首名為《萬歲!人民中國!萬歲,主席毛澤東!》的歌曲:「高棉人民在民族危亡時刻,得到偉大朋友全力支持。萬歲,人民中國!萬歲,主席毛澤東!你一貫維護您的戰友高棉人民的正義事業。中柬人民堅決戰鬥,直到帝國主義徹底滅亡。我們亞洲苦難將從此結束。」
1975年,西哈努克執掌的政權取得了戰鬥的勝利,推翻了朗諾偽政權,收復了柬埔寨,親王本人也再次歷任國家元首、主席、國王。不過,他在歌中預言的「帝國主義徹底滅亡」和「亞洲苦難將從此結束」卻不甚準確,因為歷史的道路發生了弔詭的變化,中國不再是美國為帝國主義侵略者,反倒在一番眉來眼去之後,與之建立了外交關係。
二
雖然西哈努克親王在文革期間獲得了優厚的待遇,但另一些同樣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老外們,卻沒那麼幸運。
比如馬海德醫生。1936年,在中國共產黨需要一名記者和一名醫生的時候,他和斯諾一起來到了延安。後來,斯諾離開了,馬海德留下來當了八路軍總衛生顧問,後來又成為1949年之後第一個加入新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文革期間,馬海德被懷疑為「外國間諜」,他在「文革」初期被抄家,所有的英文信件、資料,包括當年毛澤東的病歷等資料全被抄走。從那以後,馬海德被人24小時監視和跟蹤,家中的電話被竊聽,家門口還有人盯梢。
更令馬海德感到痛苦的是,他親自籌建的麻風病研究中心,被無端污衊為「修正主義的窩子」,麻風病防治隊被解散了——這不僅意味著他的才能無法發揮,更意味著他為新中國消滅麻風病的工作被耽誤和破壞。後來,馬海德被調到北京阜外醫院,成為一名看皮膚病門診的普通醫生。
當時,曾有一位朋友建議馬海德帶著妻兒離開中國,回到他真正的「老家」——美國去,但馬海德拒絕了這個建議:「為什麼?我愛這個國家,我愛她的人民。」
「你愛中國,但中國並不愛你。」那位朋友說。
馬海德生氣地吼了起來:「誰說中國不喜歡我?中國共產黨喜歡我,中國人民喜歡我,這就足夠了。我還要誰喜歡?我還要那一小撮壞蛋(指康生、"四人幫』)喜歡?他們不會長久的!」
整個「文革」過程中,馬海德沒有參加任何派系。「他說他只參加一個組織,那就是中國共產黨。」馬海德之子周幼馬說。
另一位老朋友、紐西蘭人路易·艾黎也曾被懷疑、迫害。不過幸運的是,宋慶齡在關鍵時刻幫助了他。1968年8月31日,宋慶齡冒著風險為他寫了一份證明信。
「我從1932年起就認識路易·艾黎。他為中國作出了貢獻,幫助我們保衛國家。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時候,是他在內地創辦了工合合作社,幫助我們培養年輕的一代。為了這項工作,他甚至犧牲好的職業。當白色恐怖籠罩上海的時候,當中外特務追捕共產黨員的時候,是他把自己的家當作共產黨人的避難所,當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中國的時候,是他在甘肅等內地不怕任何艱苦的生活條件,為中國人民工作著。」宋慶齡在信中寫道,「解放以後,他寫了很多的書、詩與文章。當世界和平委員會派他去外國時,他為我們講演和辯論。我覺得他是新中國的一位誠實忠誠不屈不撓的朋友,我極端相信他。他如白求恩大夫一樣,是國際共產主義、馬克思、列寧的信徒。」
這一紙來自身為國家領導人的宋慶齡的證明信,令艾黎免遭了許多厄運。「她像一朵永不凋謝的花朵。」艾黎讚頌道。
實際上,馬海德們和西哈努克得到完全不同的待遇,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在1930年代來到中國的老朋友,和1950年代來到中國的老朋友,絕對不是一個概念,甚至可以說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前者在20世紀的上半段,懷著理想主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投身中國革命,或通過各種形式為中國革命、為中國共產黨出力的人們。從思想上看,他們大多傾向左翼(請注意,左翼是當時的進步思潮),同情工人、農民和所有勞苦大眾。他們的職業以記者、醫生為主,其中的很多人我們至今仍然耳熟能詳:斯諾、史沫特萊、白求恩……
後者則是在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後登場。他們主要來自第三世界國家,是在建國之初的特殊外交形勢下,與中國保持「盟友」關係的政治家們。在兩大陣營分庭抗禮的冷戰年代,成立不久的新中國需要找到一批國家成為自己的盟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批來自盟友國家或政黨的政治領袖紛紛成為獲得中國政府認可的「老朋友」,其中就包括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還有很多非洲國家領導人。
三
儘管今天說出來可能有些令人難以接受,但真實的歷史無法迴避——除了少數像馬海德這樣的保守派之外,包括對劉少奇被宣布為「叛徒」不理解的斯特朗在內的許多「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既是「文革」的受害者,也曾是「文革」的積极參与者。
這也並不奇怪,在當時幾近瘋狂的社會中,能保持冷靜的是少數。更何況,許多「老朋友」參與「文革」的初衷是他們對中國革命的一片赤誠之心。
比如和馬海德一樣在革命年代來到中國的美國「老友」陽春、寒早夫婦。他們貼出了一張大字報,後來被譽為「外國專家的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
給外國專家局的大字報
為什麼在世界革命的心臟工作的外國人被推上修正主義的道路???
是哪個牛鬼蛇神指使給外國人這種待遇?在中國工作的外國人,不論他是哪個階級,不論他對革命是什麼態度,都受到這種「五無二有」的待遇:
「五無」:
一,沒有體力勞動;
二,沒有思想改造;
三,沒有接觸工農兵機會;
四,不搞階級鬥爭;
五,不搞生產鬥爭。
「二有」:
一,有特高生活待遇;
二,有各方面的特殊化。
制定這種待遇是什麼思想支配的?這不是毛澤東思想,這是赫魯曉夫思想,是修正主義的思想,這是剝削階級思想。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結果又是什麼呢?
1.使要革命的外國人不能掌握毛澤東思想,只能在口頭上說條條;
2.使革命的外國人革命意志衰退,滑到修正主義道路上去;
3.阻礙在中國的外國小孩成長為堅強的革命者;
4.把革命的外國人和他們的中國階級兄弟隔離開,破壞他們的階級感情,破壞無產階級國際主義。
我們認為這不是個別人的問題,而是關係到世界革命的原則的問題,我們堅決反對這種待遇。
我們決心要成為堅強的革命者,成為堅定的反修戰士。為了把反對美帝國主義的鬥爭進行到底,我們決心鍛煉和考驗我們自己。我們的後代必須成為堅強可靠的革命接班人,而決不允許他們變成修正主義分子。因此我們要求:
1.以階級兄弟看待我們,而不是以資產階級專家看待我們;
2.允許並鼓勵我們參加體力勞動;
3.幫助我們進行思想改造;
4.允許並鼓勵我們緊密地結合工農群眾;
5.允許並鼓勵我們參加三大革命運動;
6.我們的孩子和中國的孩子,受到同樣的待遇和嚴格的要求;
7.生活待遇和同級的中國工作人員一樣;
8.取消特殊化。
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成為毛主席所要求的革命者。
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萬歲!
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
偉大的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
中國人民、世界無產階級及被壓迫人民、被壓迫民族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萬歲!萬萬歲!!
可以看出,大字報的核心是要求不搞特殊化,若不考慮那些文革式的口號和階級鬥爭的思維,其表達的思想本身並無不當之處。
1967年3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報道《在毛澤東思想大學校里成長——訪問一位在中國工作的美國女專家》,其中談到了這張大字報:「在這場觸及人們靈魂的大革命中,寒春同志和她的全家人都強烈地要求參加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八月底,她和她的愛人,還有另外兩位美國朋友一起,寫了一張大字報,表達了對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的無限熱愛,對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的無限熱愛……」
後來,「文革」期間在外文編譯局工作的法國專家戴妮絲·李—勒布雷頓在其回憶錄《愛是不會凋謝的》一書中寫道:「我們從無惡意,一直為尋求中國人民的利益和為取得社會主義的勝利而努力。假如說我們有時在某些方面搞錯的話,也是和許多無辜的人一樣,因為不了解情況,過於天真。」
的確,「過於天真」或許是「老朋友」們真正的問題。
陽早和寒春的大字報貼出後,毛澤東做了批示。四天之後,記者安娜·路易·斯特朗成了第一個參加了「造反派」組織的外國人——她接受了紅衛兵贈送給她的袖章,成為一名「名譽紅衛兵」。不久之後,《人民日報》發表了一張斯特朗戴著紅衛兵袖章請毛澤東在她的《毛主席語錄》上簽名的照片。
「造反」之風很快風靡當時在京的外國人群體,他們建立起了「白求恩-延安造反團」、「國際燎原造反隊」等造反組織。馬海德聽說後,不屑一顧地說:「要是白求恩活著,才不會這麼胡來呢。」
說這些造反組織「胡來」,並不過分。一個事例是:在當時突擊進行的《毛主席語錄》外文版翻譯工作中,因為兩位來自拉丁美洲不同國家的專家對某些辭彙的譯法產生了分歧,因而推遲了發稿時間,使西班牙文版《毛主席語錄》的出版落後於其他文本。這件事就被上綱成了外文出版社「走資派」「破壞宣傳毛澤東思想」的大罪,「白求恩-延安造反團」為此特別召開了批判大會。
根據很多人後來的回憶,外國專家「造反派」當時的一些作法,也同中國紅衛兵、造反派們一樣,一度發展到了瘋狂的程度。位列「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名單上的華裔英籍作家韓素音評價說,那是一種「群體性精神變態」。
唯一幸運的是,這些一心支持中國革命的外國「造反派」們沒有像中國人那樣,把派系衝突發展為真刀真槍的武鬥。
四
「文革」的特點之一是,在詭譎的形勢變幻下,斗人者很可能一瞬間就變成了被斗者,沒有人能夠自保。而外國友人們的特殊身份又令他們很容易被懷疑、迫害。
1967年9月,在開始清查和鎮壓所謂「五一六反革命分子」後,外國專家中的一些造反人物(連同被造反派當作批判對象的一些外國專家)紛紛被冠以「五一六分子」、「國際間諜」之類罪名受到批鬥,有的被迫離開中國,還有的甚至被抓進了監獄。
在打擊之下,白求恩-延安造反團的聲譽日見低落,活動也漸趨停止。不久,中國當局逮捕了身為該組織主要成員的愛潑斯坦,以及他的妻子邱茉莉。
「我的罪名有兩條,一條是夥同他人,陰謀篡奪對外宣傳的領導權,另一條是充當國際間諜。邱茉莉也被懷疑是國際間諜。但對我們始終沒有正式的起訴,也沒有正式的審訊。」愛潑斯坦後來回憶說。
這番遭遇令愛潑斯坦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在初期得不到任何外部信息的日子裡,愛潑斯坦整天除了給牆壁上受潮的水跡起名字外,還在不停地思考「為什麼」。
根據愛潑斯坦的回憶錄,他的思索結果是:「我的目標並未改變:我要置身於革命的行列……我從沒有想過把離開中國作為一條出路。到了國境的那一邊,在懷著敵意的新聞界面前捶胸頓足地背棄我長時期的信仰,然後在資本家的餐桌上赴宴享樂,這是我曾說過的拋下紅旗、表示"悔改』的逃兵的表現……我堅信,歷史、中國人民、中國的革命、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說是公正的、必將還我公道。」
這種信念讓他逐漸樂觀起來。從後來的回憶中我們可以得知:在獄中的愛潑斯坦開始從窺視孔里欣賞洞孔里的秋天,將牙粉的包裝紙當作藝術品放在牆上突出的位置,與壁虎、蒼蠅建立起「短暫的友誼」……
出獄後,他甚至為將他和妻子關押起來的人辯護:「邱茉莉認為一切精神折磨統統都是錯誤的。我則爭辯說,這種做法用來對付無辜者固然是錯誤的,但用在有罪人身上,則可以迫使他們招供認罪——從而捍衛社會主義。」
和愛潑斯坦同一時期被投入監獄的外國友人不在少數。根據韓素音的回憶,一對外國專家西蒙和伊雷娜夫婦的長女莫妮克從正在留學的巴黎趕回到中國來參加「文化大革命」,因為她「認為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就是青春、自由和慈愛的盛大節日」,結果卻被以「帶回淫穢書籍」(實際是很普通的法國愛情小說)的罪名投入監獄達三年之久。
那些僥倖沒有被關起來的外國友人,日子過得也並不好受。斯特朗的一個侄孫希望從美國來探望她,被中國政府拒絕了;她給周恩來寫信,要求到柬埔寨首都金邊去見她這個侄孫,也得不到答覆。
年事已高的斯特朗健康日益惡化,終於在1970年初住進了醫院。她拒絕進食和接受治療,這或許是為了表示對之前不公遭遇的抗議。直到周恩來親自到病床邊對她作了耐心勸告,她才答應與醫生配合。這時,周恩來趕緊下令通知她的侄孫前來中國,但為時已晚,次日斯特朗就告別了人世。
當時在華的外國友人們甚至連訂閱《參考消息》的權利也被剝奪了。1968年,中共中央曾發了編號149的通知,切斷外國專家的外文消息來源。
1970年12月3日,周恩來在主持召開的國務院業務組會議上還批評有關部門,說他們在涉外活動中不敢做工作,不敢接觸外國人,甚至連外語也不敢講。
根據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輯出版的《黨史通訊》1987年第6期《全國冤假錯案的複查與平反》一文披露的數字:「據調查,"文革』初期,全國有外國專家四百一十人。其中以"特務嫌疑』、"搜集情報』、"間諜活動』等罪名拘留、逮捕、驅逐出境的十七人,被審查、批鬥的八人,使他們受到不應有的待遇和侵害。」
直到1981年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以後,他們才在政治上都得到了徹底平反。
多年之後,鄧小平曾經在愛潑斯坦的70大壽生日聚會上問愛潑斯坦:「你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關押了幾年?」
愛潑斯坦答:「差不多有五年。」
「還不及我,我關了六年。」鄧小平說。
(本文作者所著《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一書2014年4月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圖解:中巴關係提升為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2015年04月22日17:30 綜合圖解:中巴關係提升為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推薦閱讀:
※駱家輝辭職,白宮將多張中國臉?
※外電:等待投資移民美國申請者中80%為中國人
※街頭隨拍: 中國女生的衣品越來越高啦
※中國公司2010年上市數量創紀錄
※中國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