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舌戰特朗普:遊戲民主下的一場互傷大戲
隔空挖苦、嘲諷了很久,希拉里·柯林頓和唐納德·特朗普之間的嘴仗終於打到了「白刃戰」階段。9月26日,兩人首次面對面交鋒,為美國選民奉獻了一場「來啊,互相傷害啊」的大戲。
第一次辯論圍繞三個主題,「美國方向」、「成就繁榮」、「保障美國安全」,分別聚焦政治、經濟和安全三大核心議題。讓我們回顧一下那些「精彩瞬間」:
▲特朗普一開口談就業,就拿中國說事:你看看中國在做什麼,他們在利用我們國家當做重建中國的存錢罐。
▲希拉里在辯論時向特朗普開槍,而稱自己來自中產階級家庭:唐納德一生非常幸運,一切對他不錯。他從父親那裡借了四千萬美元,他真的相信,富人得到的幫助越多,就會越富。
▲希拉里:毫無疑問俄羅斯對美國所有組織使用了網路攻擊,聽說特朗普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京對美國網路進行攻擊時感到震驚。
特朗普:不知道俄羅斯非法入侵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一事,可能是其他人所為。希拉里和奧巴馬使得伊拉克出現權力真空,推動「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的發展。
……
公道君(ID:bjrbplb)隔著屏幕也聞到了火藥味。不過,鑒於希拉里和特朗普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受歡迎的一對候選人,許多選民都懷著「吃瓜群眾」的心態觀看這場辯論。據媒體報道,選戰打了超過一年,許多選民仍不清楚兩人的政策主張到底是什麼。此前皮尤研究中心民調結果顯示:偏向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選民中,分別有58%和30%的人表示,對特朗普的理念了解頗多;就希拉里而言,結果稍好,分別為46%和54%。不少選民稱,這次選舉不是看誰更好,而是看誰比較不差。一些選民乾脆放棄投票。
「這根本不是新聞,而是娛樂節目。」這話可謂一語中的。民主的遊戲化、娛樂化,這是西方的一大傑作。西方將民主變成了遊戲,選民以娛樂的心態對待民主。西式民主在遊戲中沉淪,選民在娛樂中迷茫。在這場遊戲中,贏的永遠是政客,輸的始終是選民。
「遊戲民主」的基本玩法:民主被簡化為競選程序,競選程序又被簡化為政治營銷,政治營銷又被等同於拼資源、拼公關、拼謀略、拼形象、拼演藝表演。口才好勝於能力好,好臉蛋勝於好才幹!
這在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該活動的首秀就奠定了表演基調。1960年9月26日,兩位主角分別是尼克松和肯尼迪,前者當時是美國副總統,後者不過是馬薩諸塞州一名資歷尚淺的參議員,此前許多人認為這將是一場一邊倒的競賽——經驗老到的尼克松肯定會勝出。
但電視屏幕改變了一切,當時尼克松剛動過膝蓋手術,臉色蒼白,身體消瘦,還發著燒;肯尼迪則剛剛參加完加州競選活動,膚色黝黑,活力四射。上台前,肯尼迪的助手幫他簡單地「潤了潤色」,尼克松則隨便抹了點男用粉底霜,結果在電視上顯得臉色更加蒼白。兩相對比,觀眾心中有了判斷,辯論結束後,肯尼迪的支持率直線上升。
希拉里與特朗普這場對決延續著這樣的套路。美國媒體報道,希拉里數日來在家中積極備戰,重點研究特朗普的心理資料,準備在辯論中引他發飆失控,從而向選民顯示他不適合當總統。雙方陣營還試圖從辯論規則層面使對方出醜。
一句話,選民和政客都在「鬧著玩兒」。不過,「遊戲民主」的重大缺陷是好玩但不經玩。「民主遊戲」缺乏「保鮮期」,激情過後,選民便會發現政客們激情承諾的一切不過是空口白牙。這或許就足以解釋為什麼西方國家選民投票率普遍偏低,為什麼大量選民「有權不用,等著過期作廢」。
北卡羅來納州一位選舉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情況好的時候,100個人里大概能爭取到10人去註冊,但同時也有十幾個人會直截了當地答覆,他們並不打算投票。
說到底,美國人渴望民主卻又厭倦民主,依賴民主卻又反抗民主,被民主綁架,為民主所奴役,玩「民主」而喪志。我們或許可以說,美國想要的並不是民主,而是「民主」這一標籤本身。任何國家、任何政治人物,只要貼上了「民主」的標籤,他們就掌握了至高無上的道義力量和話語霸權,就握有了國際社會的通行證,就可以趾高氣昂地行走在列國之間,就擁有了對其他國家說三道四的資格,就可以以「民主」為界黨同伐異,而至於「民主」的真諦——人民主權——早已被拋到九霄雲外了。
推薦閱讀:
※空夏觀察|特朗普當選見證了啥叫民主
※起火的敘利亞與蠢蠢欲動的歐洲:特朗普的新政,會點燃新冷戰嗎?
※回擊特朗普第一槍:伊朗稱將禁止美國公民入境
※得罪女性選民,特朗普敗局已定
※特朗普提出「印太」概念,與「亞太」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