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行者自我檢驗的標準

生命密境-曼荼羅的世界【十四】[複製鏈接]三河持明士電梯直達跳轉到指定樓層 1樓 樓主| 發表於 2012-9-4 18:46: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海雲繼夢 解密——————————————————————————————修行除了功課要做外,領眾的工作也要,這些都是前行的功夫,所以這次分二部分灌頂。「授」,指傳授灌頂,傳授給阿闍黎。阿闍黎即密法之教授師,條件要求自然特別嚴格,甚至要比一般欲精進的金剛行者高上五倍。密法的進行,必須有四位阿闍黎,所以修法過程需要分四組來完成。如修法時,法器可能要重新製作,這是一組。壇城之布置與法器的製作,是另一組。法本重新整理、打字、編排等等,又是一組。整個法進行時,字母之唱法、寫法,手印打法、程序之運作等等之訓練,也要一組。這些綜合起來才構成一個整體單位。這些分頭並進,當中需要龐大的人力和資金不難想像。況且我們是草創期,很多法本都是從《大藏經》整理出來,相當的耗時耗力。不要只看法本印著「供養」二字,背後有許多應做的行法儀軌,都得靠我們將它補上去。如禮佛,就只是簡單的禮佛三拜嗎?不是!它有一定的程序,例如有十尊佛號,十拜才算一輪,才叫一拜;十三尊佛號,拜完十三尊佛才算一拜,不是叩一尊佛叫一拜,因此壇城內的佛號要一一羅列出來。如三十七或四十五尊佛應如何禮拜?這都是要慢慢的安排出來。指導眾生時是有條件的,包括接納、審核,甚至拒絕。固然對眾生的求法不得拒絕,但並不是來者不拒,前提是「法器求法,不得拒絕,不堪為法器者,不得接受」,這二個條件同時存在的。大家都想修金剛乘行法,可是究竟自己是「不得拒絕」或「不得接受」哪一個呢?要弄清楚。「得」與「不得」的差異就在人格性。待人處事及格沒?要是及格,無論多討厭你,我還是得接受,不及格,即使是兒子也不行。佛法的傳承,法-王子嗣未必能承其法。悉達多成佛,兒子未必能成佛啊!孔子的兒子,也不會變成孔子。法身慧命的傳承,無關乎血緣關係。人格性的基礎必須有,才能建設法身慧命的DNA,否則沒辦法,此即是為何對於行者需嚴格要求的原因。護持道場、恭敬善友、尊重法門是基本條件,對於求法想要修行的人,我們都給予慈悲攝受,這四部分具足,當阿闍黎就沒問題。「緣念道場、緣念善知識、緣念法門」要將它具體化,不是嘴巴說說就算了。緣念道場是指護持道場,道場的事就是你的事,不是師父或道場的。可見現在都弄顛倒了,師父們若是竟日只為建寺而忙碌,那怎麼教大家修行?上師怎麼會有時間在法上指導大家?這不是師父一個人的事,是關係整個傳承與道風的問題,每位行者皆應肩負起這份對道場的責任。假如對道場沒有這份責任感、對依止的上師不恭敬,因果盤拿出來算算會如何知道嗎?父母、子女是什麼樣子馬上就知道了,因果馬上就論斷了。你內心常常會有「求不得」的感覺,環境不好、父母眷屬不好,就是這二個因素。第三個是法門,也就是智慧。你對法門真的很認真堅持嗎?常跟各位講,「要用正念填滿你的生命空間」,各位回去試了沒?還是光聽師父講?不親證,哪會有效?假如我規定來聽經的人,要繳一千萬,保證你回去會很認真的試,因為一千萬繳出去了嘛,不認真怎麼行!現在都免費聞法、修行,法門講得再好也沒用,不會珍惜啊!以後這部分不公開,甚至不錄影,法太容易得到了,不修光知道內容有何用?這樣反而沒意義!你真心要學,來一位我們也教;無心學習,來一堆人,也沒什麼意義。故應發殷重心,緣念道場。真心緣念要透過實踐來兌現,很多人不是真的緣念,那個叫「想念」,胡思亂想的想,不是真心。緣念善知識也是一樣,往往變成偶像崇拜了,而緣念法門,也變成一種虛妄。迷惑!如此,便毫無意義!第四個,對於來求法的善友,亦有根機的差別。有人懂得從自己人格缺點下手,自我改造,待身心健康達七、八十分以上,才開始真正修法,但有人就不知從何下手,這都與個人性格有關,急性子的人、有耐性的,各有不同。故知每個人尋找善友,有其因緣,不是善友好或不好的問題,可能是自己因緣不巧,所以應該要懂得自我調適,不要期待善友如何。至於怎麼找?那又是另外一種狀況。接著跟各位談如何與外道或佛教內其他宗派相處。儘管華嚴亦分禪、凈、律、密、經教五大系統,但必然以圓融為前提。故與外道相處時,要懂得圓融,不能排他或肆意批評,尤其不宜辯論。要辯論,各位目前的資格都還不夠,即使密法完成,亦不宜隨便與人辯論,還得具足經教、邏輯等種種訓練。因為很多辯論,不見得在辯論本身,而在於「勢」,你的氣勢夠不夠?當年華嚴弟子與禪宗辯論,氣勢高漲,可惜基礎是空的,雖為正辯一方,卻辯輸了,因為沒有前提。禪宗深知理論講不贏,以舉例為籌,華嚴因而被禪宗收攝進去,反成了禪的一部分。足見佛法的辯論,不是一般邏輯的辯論,倘若對佛教沒有整體的認識,最好不要輕易碰觸,何況禪、凈、律、密各有利弊優缺,各派乃因應不同根機眾生而生,沒有誰絕對好或不好。一旦深明此理,便不會隨隨便便與人辯論。即使站在攻擊的一方,也不能缺少包容;處於被批評的一方,亦應知圓融之道。例如被問及「佛是右脅下生嗎?」這是破佛教的迷思;那你可以反問,「耶穌是處女生的嗎?」這樣的問法,可以呈顯兩方都是崇尚真理而非提倡迷信,既然佛教的殊勝可以這樣表達,外道的殊勝也可以那樣表達,彼此尊重,無須求證,求證那個毫無意義。但在破時,雙方都要破,同時雙舉、雙破或雙立,不偏袒任何一方。這樣的訓練,即可避免爭鋒相對或惡意攻擊彼此,不造成矛盾。這是與外道相處之道。常見一般家庭佛道不分的信仰情形,家中供奉有鬍子、沒鬍子的,有穿衣、沒穿衣之類,皈依三寶後,慢慢發現應該供奉佛祖、如來才是(普通民間信仰,佛祖多指觀世音菩薩,如來佛大概指釋迦牟尼佛)。學佛後會有很多矛盾的想法出現:例如佛龕上坐著佛祖,下面又奉有文昌、媽祖、土地公與關公,就用紅紙或紅布把它遮起來,這其實非常不當!原來家中祖先是修准提法,供奉准提像,現在後代子孫不修這法了,不想要了,那就麻煩了!准提佛像或觀音塑像還好處理,假如拜清水祖師、郭聖王、陳聖祖、保生大帝、三太子,甚至孫悟空,那怎麼辦?處理方式,毋須執意毀掉,將他視為壇城裡的護法神就好,一樣可以繼續供奉。你要帶有一份感恩之心,不必學了佛就排斥原有的神像,畢竟他陪伴你的家族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何況你從小上過香拜過他,不是學了佛就失去感恩之情,人性的溫馨仍應保存著。有些人主張不拜就將他送走,不要留在家中。我個人不這樣認為。有人甚至主張把祖先牌位移到旁邊去,不能與佛坐在一起。前人因後代子孫學佛而感榮耀,子孫皈依三寶,祖先得獲超生,怎麼會沒資格與佛坐一起?沒有前人,哪有我們?故感恩心要帶著,才是圓融。個性是非分明、善惡對錯明顯對立,這就是業。處世固然需要是非明辨,善惡分明,但這樣的人會活得很痛苦。修學佛法,就要懂得彼此互相包容。「好啦!算你對我錯,好不好!」這樣的講法不算真的包容與接納。縱使當下氣歸氣,就是要接納他,這才叫包容,待適當時機再點出其錯。圓融但靠實踐,無論在理上或事上,都要去進行,這本身就是修行,不管是在壇城或生活中都會發生這些狀況。外道也是同行善友,只是不同道而已。大家都在追尋生命的真相,找尋人生的歸宿,只是他所用的方法不對而已,有必要與他們爭執嗎?相對於那些不想走在這條路上的朋友而言,這些外道也算是同行善知識,應該要有廣納與包容的心量。與人相處,該有的委婉、圓滿都要學,這才是修行人該進行的。尤其是金剛乘行者,很容易引來一些好辯之徒或想較量者,這在所難免。除非訓練有素的金剛行者,與人打招呼時,盡量不要打手印,這是禁忌。與世間人相處,要用世間法,修行的重點是在莊嚴自己的內在,不要有一些奇怪的動作出現,佛不像佛,人不像人,何必這樣?修法打坐時,自己面向牆壁打手印,那可以,與世間人來往,搞個特別姿勢給人印象深刻,那叫作爭奇鬥異。凡事要懂得潛藏內斂,至心虔敬韜光養晦後的法身慧命才會發揚光大。倘若在色身行為上老是怪裡怪氣或鋒芒畢露,大概就像掛在牆壁上的蘭花,很快就會枯死了,因為深度不夠。為何針對這些事相一一跟各位講,修行就在這裡。這些不同教派,其實應該稱友教,不宜稱外道,與這些友教朋友相處是一回事,重要的是同門師兄弟間該如何相處呢?最少要找一位與自己程度相當的同修(當然也可以是一個小組,如華藏工程等,不過這要有相當大的福報),因為這樣才會有良性的競爭。尤其,修法中會有很多境界現前,同修間可以彼此討論,找到客觀的標準來對應,如此才不會有盲點,一段時間後再請上師來印證。前面提過,境界只能與兩種人談,一位是上師,一位是同行善知識。但是在與上師談之前,應先與同行善知識研究,透過談論問題,不斷訓練。涵養雅量,從直接陳述問題到逐漸轉化成完美的表達。因為我們道場空間小,常常大家一有事就直接找師父,可是事情的處理,有其必要的行政程序,才能趨近圓滿,例如常有人直接問我,某某地方要成立,師父去不去?當然要去!但未必我親自去不可。道場的共修處愈來愈多,層級也多了,不可能每個點我都到,真有心法化弘開,道場的每位師父都可以去。我們將華嚴學會這些制度建立起來,就是希望你自己能獨立。一個行者獨立的個性與情操很重要,有問題要多與同修互相切磋探討,思惟才能窮盡一切,行為功德才會周延。否則,常常會自己當然爾,用自己的想法做事。現在要訓練自己,碰到師父打個招呼就好了,遇到事情,同修之間先討論。透過華藏工程可以建立共同的語言模式、思惟模式,然後找到自己的行為模式。語言模式建立起來就好對話,否則你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都是「自己想自己講」,那就無法對話、溝通了。不是這樣,要從制度上建立處世或行政的機制。例如,你問我「出家好不好?」我當然說好,但若要立即剃度,可能就不好了,因為行政手續沒有辦好。僧團是常住,修行的法場,加入者的人格及與人相處的種種因緣條件如何,都要經過會務討論、僧團羯磨檢驗等,才可以正式登壇剃度。不要以為佛教慈悲,想剃度就能剃,要是早上剃度,晚上就還俗去,那怎麼行?填滿生命的空間,可從結界中來,而同行善知識的培養要從華藏工程班來。參加華藏工程,不要每次參加都如出一撤,那就沒有意義了。當你覺得「不對!不能每次都講這樣,應該要如何改進、研究和探討……」,若能帶著這樣的基因進行,這個班就會愈來愈殊勝,自己的思惟模式才能建立;思惟模式一旦建立,就會開始成長,因為它會指導你的行為模式。諸如怎麼修、功課怎麼做、遇到婚喪喜慶的事要怎麼協助互相幫忙等等,這都是建立行為模式的善因好緣,如此生命才能全方位的成長。若不帶著這個正確的基因進行,這個班很快就會瓦解了。此外,大家經過這樣的討論,對彼此修行功夫、境界、思惟、行為、語言模式會很清楚,自然不易產生誤解。要是有個人,平常就是嘻嘻哈哈,也不用功修法,哪天突然跟人說:「我晚上睡覺,夢到觀世音菩薩來授記!」同修聽了,不過是莞爾一笑,因為他平常修法就不認真,觀世音菩薩如何來授記?從他平常的行為,便可以判斷那個境界是妄想。要是一位平常就很精進修行的同修,已經開始有怎樣的境界,就那個境界提出來討論,自然就有跡可尋,可以印證。所以透過華藏工程,可以充分檢驗自己,認識自己;也可以了解他人修行的狀況。同行善知識對行者相當重要,不僅是生活上的問題,同時包括修行上的相應。其實,要是真有一位這樣的同修與自己切磋法門,一旦自己有境界,他也會產生同樣的境界。就像風吹樹木,不會只有一片葉子搖晃,它會整個動起來,頂多是搖晃的程度不同;你在水面上舀水,整個水面會有自然調整平衡的作用產生。修行真進入狀況,整個小組會同時有一個相應性,不會只一人有。若只是你有,他沒有,那就不對了。應該是你有,他某個部分也會有相同的狀況,關鍵在這裡。在談論修行時,一定要有這個好的借境,善友同行善知識如同人鑒,以人為鏡子,修得好不好就知道了,如此,要墮落都很難,因為在行法中會敞開心胸,同修間彼此沒有秘密,心靈是透明的,此即是生命改造的真實義。最後談行者的生活與修行。一名修行人,尤其普賢行者,不管禪、凈、律、密,包括金剛行者都一樣,生活應是趨向解脫、自在的。煩惱是否愈來愈少?生活是否愈來愈自在快樂,這是個很簡單的檢驗標準。其次是家庭是否愈來愈幸福?與家人講話的時間是愈來愈多,抑或愈來愈少?這是檢驗的第二個標準。一個針對自己,一個針對家人和同事。真正用功二、三個月以後,應該就會聽到有人對你說:「你最近變了,有什麼好秘方?」隨著自己的精進用功,表現出來的應該是喜悅,而不是痛苦,這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學佛後,老覺得悶悶不樂,就要找出問題癥結所在。任何法門,這樣持續進行半年,一定可以找到解答。修行在生活中可以立即驗證,身體不好,也是可以透過這個方法。倘因時間不夠,壇城布置有困難,縮到最小無妨,正念如何守得住才要緊,其他都可以突破,只要懂得追蹤、檢定自己,尤其要將家人當成共修的夥伴,建立家庭華藏工程班,與家人共同進行華藏工程教育,每個星期至少一次。進行的時候,什麼事都不要做,屏除所有外務,專心與家人聊天說話,如此下來,家裡氣氛定然會逐漸改善。人與人之間只是缺少溝通而已,透過家庭華藏工程班,無形中會凝聚一個共識,福報、善根會成長很快,生活會變得愈來愈幸福快樂。家人絕對是我們共修的夥伴,大家好好的從這裡下手改造、運作!一名金剛行者,應是快樂的自在人,前面講的慧門十六尊,就是告訴我們幸福快樂的生活方式,期望大家從快樂的生活層面建立起金剛行者的生活風範,完成自己的生命改造,過個自在、光明、亮麗的人生。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他們說,同居是檢驗真愛的唯一標準!
養生堂 於康 飲食決定健康 體重標準 老年肌肉衰減
第二講  2.3、周景一的可觀察真龍標準
錢是檢驗夫妻關係的第一標準
她是東方最標準的美人,也是民國著名影星,為何最後卻要當漢奸?

TAG:自我 | 標準 | 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