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也可以清心 —瓷器、紫砂與飲茶(上)

也可以清心—瓷器、紫砂與飲茶(上)2014-09-13榮寶齋

北宋 建窯曜變釉盞 日本龍光院美術館藏

日本龍光院收藏著一件我國北宋建窯曜變釉盞,高6.4厘米。它的胎子是黑色的,比一般的盞厚,內壁和外壁大半部分罩著厚厚的黑釉,內壁的黑釉中,有一簇簇油滴狀的結晶,在結晶團的外周有一圈暈,像這樣有一周暈的釉,被稱為曜變釉。茶盞就像倒扣的穹隆,黑釉好似夏天的夜空,結晶猶如漫天的星斗閃爍著,給人以無限遐想,難怪這件茶盞被奉為日本的國寶級文物。歷史上,茶道的傳播,往往與佛教的傳播裹挾在一起。北宋時期,日本僧人到我國浙江天目山學佛。為習佛念經,茶是必備的飲料。回國時,日本僧人傳佛學於東瀛,也帶回了北宋的黑釉茶盞,由此,日本習俗稱黑釉茶盞為天目盞,實際上,北宋最好的茶盞是福建省建窯生產的建盞。

圖2 建窯窯址

建窯位於今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現在的建窯,一派山清水秀。建窯盞的黑釉是結晶釉,釉內含有足夠的結晶體物質,在高溫下處於熔融的飽和狀態,緩慢冷卻時則會產生析晶現象。燒制瓷盞時,窯爐中的溫度要反覆地升降,其次數、速度快慢的不同,都會導致在釉中產生不同形狀的結晶,細線條狀的稱兔毫釉,油滴狀的稱油滴釉,而最奇妙者是結晶斑外周有暈的曜變釉,那一周暈環發著幽藍的金屬光澤,熠熠閃爍。

建窯現存最完美的這幾件結晶釉盞都保存在日本。北宋建窯兔毫釉盞,高6.9 厘米,收藏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它的口沿鑲著金扣,黑釉上布滿金色的「兔毫」,文物級別相當於我國的博物館館藏一級品。北宋建窯油滴釉盞,高7厘米,日本國寶,收藏於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茶盞的黑釉里簇擁著青色泛藍、閃著銀光的結晶,這團團精靈彷彿要將茶盞撐破,飛回故鄉。當代日本的茶客們,懷著極大的好奇心—這樣奇妙的物件是何地何人的傑作—朝聖般地到建陽市水吉鎮追尋建盞的根,他們雖然不可能看到北宋人巧奪天工的過程,但是看看茶盞出於怎樣的山水之間,也感到心滿意足。

北宋 建窯兔毫釉盞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何為茶?「茶」是草木之間立個人,而在之初更妙,「茶」為「荼」—山野為家,粟為糧,人立在草禾間。唐人顏師古為《漢書·地理志》作注的時候,將「荼」字的讀音轉為「茶」字的讀音,但是並沒有換字,仍然寫為荼。這件唐代青釉茶盞的底心,寫著「荼碗」二字,這時的唐代人確實是將「如火如荼」念成「如火如茶」的。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元年(713) 編輯《開元文字音義》時,才將「荼」字的字形改作「茶」字。

茶是一種常綠灌木,屬於山茶科植物,世界上約有23 屬近400 種茶樹,而在中國土地上生長的茶樹就有15 屬260 多種。中國人最早發現用它的嫩芽可作羹飲,那時是將茶作為葯來使用的,而且是將葉和杆子一起咀嚼。

北宋 建窯兔毫釉盞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茶樹性喜高溫多濕且排水良好的山區,中國南方恰有如此良好的條件。中國人飲茶風尚千年始終不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促進了陶瓷器、金銀器等手工業的發展。通常,水質良好之地生產茶葉,也同時出產作為茶具的陶瓷器。離建窯僅僅幾十里之隔的武夷山,至少在唐代就盛產曾經是皇家供茶的岩茶,「大紅袍」是其中的名品。

時代不同,飲茶的方式不同,茶具也隨之變化。我國悠久的制茶、飲茶歷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6 世紀的春秋時期,甚至更早,在《詩經》中就有詠茶的詩句:「周原膴膴,堇荼如飴」,「誰謂荼苦,如甘如薺」。這裡的「荼」,就是「茶」。詩中讚美道,周原這個地方物產豐富,作為藥物的茶,滋味甘甜;誰說茶苦呢?它的滋味甘甜清香。漢代,在我國的川蜀、中原、江南一帶,飲茶已經成為習俗。唐代,隨著佛教的盛行,在晨鐘暮鼓聲中,在參禪的文人們中,飲茶之風盛行。當時的著名詩人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靈仙;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裡極力讚揚飲茶的妙處,因此而有了七碗茶的典故,以後歷代文人墨客繪之詠之,留下許多以此為題材的詩文翰墨,在瓷畫中也有這樣的題材。

北宋 建窯油滴釉盞 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

南京博物院收藏著一件淺絳彩品茗圖花盆,高28厘米,口徑37.5 厘米。淺絳彩是晚清時期出現的彩瓷品種。畫面取山林間空地作景,山石為桌,其上置放著紫砂茶壺,一位文人手捋鬍鬚,一副自娛之態。爐火正紅,兩童子欲上茶。唐代主要飲團茶,這是將茶葉做成茶餅,飲時碾碎,煮來喝的茶。在花盆的另一面題詩云:「七碗曾聞添逸趣,一甌也可助豪情。」跋「仿癭瓢子先生筆意。辛巳(光緒七年,1881)仲秋月寫於菖浦珠山廠之文湖草堂。周友松。」

宋代,鬥茶之風盛行,王公貴族、平民百姓都以飲茶、鬥茶為樂,鬥茶時以茶盞中餑沫浮起多者為勝,可謂雅俗共賞,貧富咸宜,以此為樂。黑釉盞因易於觀察鬥茶時盞中泛起的餑沫而廣受歡迎,全國一半以上的窯場都燒制黑釉茶盞。建窯茶盞胎厚,易於保溫,釉色黝黑錚亮,非常漂亮,即使不做茶具,亦可以把玩在手。遙想當年,用這樣的茶盞奉茶,是多麼的富有情趣。

唐 「荼」字銘茶盞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以來,品茗飲茶更被人們列為待客交友以及日常生活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提倡節儉,散茶逐漸盛行。適於泡茶的紫砂茶壺應時而生。清代,由於文人們的參與,更賦予紫砂茶壺以藝術的內涵。用它飲茶,不僅適應人們解渴提神的需要,也是一種生活情趣,是在飲茶中創造著一種美好的人生意境。

飲茶,不在於人的多寡,而在於環境和氣氛,古人有獨飲為神飲,對飲為勝飲,三四人為趣飲,五六人曰泛飲,七八人則為施飲之說。當然,茶具的選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合適的茶可以助興,提高飲茶的品位。清代,出現了一種新的茶具—蓋碗,這是一種比較有品位的茶具。蓋碗講究漂亮,可以一邊飲茶,一邊欣賞上面的圖案。

(摘自榮寶齋《藝術品》,文/ 霍華)

推薦閱讀:

【匡時】[組圖]09瓷器拍場上最耀眼"明星" 乾隆御瓷領銜清三代
搪瓷涅槃史
品鑒建盞之五,盞之不同
精美瓷器006
高阿申:瓷器方罍考

TAG:瓷器 | 紫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