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丨古籍庫里說金文
文//熊長雲
所謂金文,通常是指古代青銅器上的銘文,因古人將青銅器稱為「金」,故而得名。商周金文中保存了大量古老的文字字形,可據此窺視漢字初生階段的種種面貌。北宋金石學家呂大臨在《考古圖》的序文中說:「觀其器,誦其言,形容彷佛,以追三代之遺風,如見其人矣。」瀏覽形形色色的商周金文,即使不能確切了解其中所反映的真實含義,但也能「形容彷彿」,從而直觀感受到早期文字強烈的藝術魅力。
中山王壺,《殷周金文集成》09735號
對於宋代以降的學者而言,商周金文被視作研究古代文字的淵藪。然而從其最初的功能角度出發,金文大多記錄了祀典、策命、詔書、征戰、畋獵、盟約等重大歷史事件,故具備了早期文獻的基本性質。《墨子》云:「吾非與之並世同時,親聞其聲,見其色也;以其所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盤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琢於盤盂、鏤於金石的金文,實際也等同於「書於竹帛」的文獻,作為一種傳遞信息的重要方式。清代以來,學者已指出毛公鼎銘文「足抵《尚書》一篇」;又如上世紀發現的中山王三器,器身刻有記述中山國史事的長篇銘文,亦成為了解中山國歷史的重要歷史文獻。金文不僅深化、印證著傳世古書的記載,也不斷豐富今人對於早期國家面貌、制度以及文明淵源的認識。
司母戊方鼎,《集成》01706
與其他傳世文獻不同,金文資料長短頗為參差,短則一二字,長則數百字,而其分布、記載又較為零碎,利用起來頗為不易。因此,對於金文資料的弆集工作,很早便已開始。北宋時期,出現了呂大臨《考古圖》、王黼《宣和博古圖》、王俅《嘯堂集古錄》等一系列摹錄金文的圖譜。其中,《宣和博古圖》記錄的宋徽宗宣和殿中所藏古代器物,已達數百種之多,而這一輯錄很可能出自宋徽宗之授意。到南宋時,則有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共二十卷,蔚為大觀。元代柯九思在跋文中稱讚:「集金石錄者多矣,尚功所編,尤為精詣。」這些圖錄標識著金石學在宋代既已形成,同時也為後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礎。王國維十分推崇宋代學者的研究,認為「凡傳世古禮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知宋代古器之學,其說雖疏,其識則不可及也。」至今我們研究很多金文資料,仍然需要參考這些近千年之前編纂的金文圖錄。
呂大臨《考古圖》書影
宋徽宗
元明兩代,金石學衰落,罕見新出圖錄。然至清代,金石學大興,古物出土,時有所聞。乾隆亦對古器抱有濃厚興趣,大大推動了這一時期金文圖譜的編纂。乾隆十四年(1749),梁詩正等奉敕修撰《西清古鑒》,共得商周至唐代銅器一千五百餘件,此後又編有《西清續鑒》等。清代學者對於商周金文的整理,可謂碩果累累。阮元輯錄所藏金文,編成《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吳大澂、端方等亦盡錄所藏,編有《愙齋集古錄》、《陶齋吉金錄》等。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民國之時,學者開始儘可能收集諸家拓本,匯為全編,以便於利用,惠及學界。類似的圖錄,包括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和劉體智《小校經閣金文拓本》等,其中積累了大量的金文資料。金文資料零散,學者收集絕非易事。而相關圖錄的編纂,對此後研究金文奠定了紮實的基礎。民國以來學者在金文研究中取得長足進步,與這些圖錄的編纂不無關係。
《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書影
在古籍庫中,保存了12000餘則商周金文資料,可供讀者查索。這批資料主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纂的《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簡稱《集成》)。《集成》是目前最為權威的商周金文資料合集之一,其整理、編纂是建國後金文研究的大事。整理的計劃最早在1950年代由郭沫若提出,後經文革動蕩,全書至1984到1994年間方得以陸續出版。此後又在2006年出版了修訂增補本。參與的編者包括王世民、陳公柔、劉雨、張亞初、曹淑琴、王兆瑩、劉新光等先生,成書過程中亦得到了唐蘭、容庚、於省吾、徐中舒、陳邦懷、商承祚、張政烺、馬承源、李學勤和很多先生的幫助。《集成》的編纂彙集了一大批一流的金文研究學者,這也為《集成》一書的編纂質量提供了保證。修訂版的《集成》總共收錄了從宋代以來各家著錄、國內外主要博物館收藏的商周青銅器12113件,收錄下限設定在秦統一之時。《集成》幾近包攬了所有傳世的商周金文資料,以及建國以來考古所獲的大部分金文資料。
散氏盤,《集成》10176
《集成》所採錄的金文拓本中,以傳世金文拓本的圖版質量尤稱精善。這些傳世拓本,很大一部分即是社科院考古所多年來積累的舊拓本。中華書局在出版增訂本時,曾徵得社科院考古所同意,又將所藏原始拓本重新電子分色製版,故這些傳世金文拓本的圖版質量十分出色,可謂僅下原拓一等。如附圖商鞅量拓本,也是目前所見最清晰的拓本影像之一。對於研究、欣賞或臨習而言,這些拓本的確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商鞅量,《集成》10372
古籍庫中,每一器還附有專業的釋文、遞藏關係以及以往著錄等,可全面了解所著錄金文的具體信息,以供研究參考。若在庫中查找某一器物,可利用「高級檢索」,以「書名(殷周金文集成)+文章內容(某器名稱)」的方式進行查找;如果能認出部分銘文,也能通過檢索部分銘文欄位來確定器物。洪邁在《容齋隨筆》云:「三代鐘鼎彝器存於今者,其間款識,唯『眉壽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之語,差可辨認,余皆茫昧不可讀」。如果遇到這種情況,還可以通過器別分類,依次梳理,尋覓欲查找的金文。
《中華經典古籍庫》微信版-高級檢索界面
《中華經典古籍庫》微信版-檢索結果界面
古籍庫所錄商周金文材料,縱是承暇偶覽,或亦能開卷有益。我們在庫中亦選出一些商周金文拓本,附於篇末。這些金文中有不少象形文字,很大程度上還保存著造字時的最初面目,在今日看來亦極具趣味性。實際上,縱是一字之中,往往也包含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徜徉其間,時常能夠窺見我們與祖先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從這個角度講,收錄商周金文的古籍庫不啻為金匱石室,也有待諸位來繼續發掘探索。
附圖:
象且辛鼎,《集成》01512
鐃,《集成》00377
中鐃,《集成》00371
齒父己鬲,《集成》00481
王命虎節,《集成》12095
曾侯乙箕,《集成》10399
大武(歲)辟兵戈,《集成》11063
推薦閱讀:
※金文
※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度越前賢,迥出儕輩:蔣維崧臨商周金文
※這個印章是什麼字【?八斗(?)?竜耳(聾)】?
※色字甲骨文金文篆文的演變和含義
※殷禮能言有甲骨 史倉遺墨在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