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聯手出少年
歷史上的名人學士,多為聯語大師,他們在少年時代就顯示出自己出眾的才華。
唐代著名詩人戴叔倫小時候很聰明。一日午後,老師領他到郊外散步,來到一個叫白店的地方,正好遇到一隻大白公雞站在高高的牆垛上伸著脖子啼鳴,老師靈感頓生,脫口道出一上聯示意戴叔倫對下聯:
白店白雞啼白晝;
戴叔倫邊走邊想,這時日已偏西,他和老師一起來到一個叫黃村的地方,忽然有一隻大黃狗從村子裡竄出來,對著他們狂叫著,戴叔倫這下可樂了,咯咯地笑了起來,他一邊比畫,一邊念出了下聯:
黃村黃犬吠黃昏。
老師聽後,爽朗一笑,竟嚇跑了狂叫的老黃狗。
相傳北宋名士劉少逸幼時,一日隨師往拜名士羅思純。羅出對曰:
家藏千卷書,不忘虞廷十六字;
劉少逸對道:
目空天下士,只讓尼山一個人。
虞廷,指舜的朝廷。相傳舜為古代明主,故常以「虞廷」作「聖朝」的代稱。十六字,指《書·大禹謨》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宋儒將此十六字視為堯、舜、禹心心相傳個人道德修養和治理國家的原則。尼山,本為山名,在山東曲阜,此代指孔子。聯語用了用典和借代二法。劉少逸小小年紀在前輩面前便競以此種口氣說話,令人震驚。
北宋文學家王禹稱七八歲時,就能吟詩作對。一天,他隨父親赴宴,席間主人出了一上聯讓眾人答對:
鸚鵡能言難似鳳;
坐客個個自命不凡,此時鴉雀無聲。王禹稱見此,當即吟道:
蜘蛛雖巧不如蠶。
席間頓時響起一片叫好聲。
明代大臣楊溥小時候,才華過人。一次縣令捉他父親去服勞役,他懇求縣官赦免父親。縣令以作對聯為條件答應了他的請求。縣官出的一聯為:
四口同圖,內口皆由外口管;
此聯構思奇妙,寓意貼切,言下之意,是老百姓都屬他管。
楊溥聽後,稍加思索,應聲對曰: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這答聯,含蓄而準確地表明楊溥要縣官照應的要求。縣官點頭稱讚:「對得妙。」放了他的父親。
明代學者戴大賓,聰明多智,小小年紀就會對對。一次私塾老師指著椅子出句道:
虎皮褥蓋學士椅。
戴大賓應聲對道:
兔毫筆寫狀元文。
老師聽後,讚嘆不已。
明代狀元林大欽,少時善對。一日與塾師因貪賞春景,日色已晚,只好就近到潭清鄉借宿。村主潭再明也是飽學老秀才,見塾師帶著個童生借宿,微笑道:「兩位光臨,三生在幸,不過,我有一對子請教,對得好,迎為上賓,對不好,委屈二位草房將就。」
林大欽見狀,上前一步施禮道:「對對小事,學生請教就是,無須勞動我先生。」潭老秀才吟道:
樹高枝茂,小鳥何能歇足;
林大欽隨口答道:
潭清水淺,困龍暫且安身。
潭老秀才大喜,趕忙迎入中堂,盛情款待
明代大學士解縉,六歲時即會吟詩作對,傳為神童。九歲時,一日隨父在江邊洗澡,脫下衣服掛於江邊一棵樹上,其父觸景生情,即興作一上聯:
千年老樹為衣架;
解縉略思片刻,立即對道:
萬里長江作浴盆。
一年春節,告老還鄉的曹尚書宴請幾個權臣顯貴作詩,叫解縉前來應對,想當眾奚落他一番。 解縉來到曹府,只見大門緊閉。家人要他從小門進入,解縉硬是不走,曹尚書聞訊走出,大聲說:
小子無才嫌地狹;
解縉答道:
大鵬展翅恨天低。
尚書聽了大吃一驚,忙命人打開中門相迎。席上尚書想奚落解縉,就用手往天上一指,自鳴得意地說:
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
解縉聽罷,用腳在地上一頓,說: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個能彈!
尚書奈何不得,只好認輸。
明代畫家唐伯虎,少時有次家中來客,父親以甜瓜、炒豆招待,客人見他聰明可愛,以「炒豆」為題出一上聯試之:
炒豆捻開,拋下一雙金龜甲;
唐伯虎即刻以「甜瓜」對之:
甜瓜切破,分成兩片玉玻璃。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12歲那年的一天,他身背書囊,匆匆行至襄陽城下,見城門已關,抬頭望見城頭有一個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禮道:「煩請老伯開門,放學生進城好嗎?」老兵本不敢違例開城門,但聽出是個很懂禮貌的小學生,頓起愛憐之心,說道:「既是書生,我出一聯,對得出,放你進城;對不出,明晨再進。」歐陽修答道:「遵命。」老兵念道:
開關早,關關遲,放過客過關;
這上聯看似隨便說出,其實疊字連用,暗藏機巧。歐陽修靈機一動,對出了下聯:
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
清代著名學士李調元的老師多次出對考他,未能難住他,其中有一次,他將老師的名字嵌在聯中,父親很不高興,便親自考他,藉以請老師原諒,父親出的上聯是:
蜘蛛有網難落雀;
意思是說,你小小年紀有多大學問?可李調元以為在問他的抱負,便興沖沖地對道:
蚯蚓無鱗欲成龍。
他的老師和父親相視而笑。
清代學者王爾烈小時候,在寺廟當雜工,一有空就向有學問的和尚請教詩文之道。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小和尚和雜工都來掃雪,他們連掃帶玩,用雪塑了個觀世音菩薩像。這時老和尚來到跟前,就以此為題,出了個上聯:
雪積觀音,日出化身歸南海;
讓小和尚對出下聯。小和尚一個個搔頭撓耳,無以答對。王爾烈卻自告奮勇對出:
雲成羅漢,風吹漫步到西天。
王爾烈以「雪」聯想到「雲」,便以「雲成羅漢」對「雪積觀音」。形象生動,對得巧妙。老和尚一聽連念「阿彌陀佛!」打那以後,他收王爾烈為身邊茶童。
清乾隆年間的大學士紀曉嵐,從小就有「神童」之譽。一日在街上他與同伴們玩球,不巧球扔進太守的官轎。別的孩子早四處逃散,他居然上前攔轎索球。太守見他憨態可掬,於是說:「我有一聯,如果你能對上,就把球還你,否則就歸我。」紀曉嵐同意了。太守出上聯:
童子六七人,唯汝狡;
紀曉嵐不加思索地答道:
太守二千石,獨公……
最後一個字遲遲不說。太守問他「何以不說出末一字?」他回答說:「太守若將球還我,就是『廉』字;若不還,便是『貪』了。」太守不禁大笑,把球還他了。
清末洋務派首領張之洞,年幼讀書時,教師為考其文才,即景出了一上聯:
駝背桃樹倒開花,黃蜂仰采;
張之洞立即對道:
瘦腳蓮蓬歪結子,白鷺斜觀。
近代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領導人梁啟超十歲那年,隨父去作客,見主人院中杏花盛開,順手摘了一枝。適逢父親出門,他怕父親責備,將杏花藏入袖中,但被父親看見。父親出了一副對聯要他對,說如果對不出就要處罰。其上聯為:
袖裡籠花,小子暗藏春色;
梁啟超一抬頭,看見廳堂里拄著一塊鏡子,靈機一動,便答道:
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
其父的朋友贊稱不已,父親父親高興地點了點頭。
魯迅自幼聰明好學,一次上「對課」,先生出一上聯要學生對:
獨腳獸;
有的對「一頭蛇」,有的對「八腳蟲「,還有的對」九頭鳥「,先生都不滿意,這時魯迅站起來對道:
比目魚。
先生聽後高興地說:「『獨』不是數,是『單』的意思,『比』不是數,是『雙』的意思,可見是用心思對出來的」。
革命烈士鄧中夏小時候,父親為了鼓勵他勤奮學習,有一次出了一下聯,讓他對出上聯。他父親出的下聯是:
青山不老,為雪白頭;
鄧中夏沉吟片刻,便對出上聯:
綠水無憂,因風皺面。
推薦閱讀:
※拾荒的少年與他的狗
※青少年時期患上糖尿病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少年之時多坎坷,到底是福還是禍?
※明亮的青春
※禿頭的少年有救了
TAG: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