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講座52(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以能聞的本性反聞自性,這樣來成無上道。所以習慣上,以觀音所說的代表禪宗。大勢至所說的代表凈土宗。如果要比較,哪一種方法能最快的證"楞嚴三昧"一切事究竟堅固。那也確實如文殊總結的觀音這個法門第一。如果要比哪種方法能最快,在這一生之中出離六道,那就是大勢至的第一了。"勢"就是威勢,形容菩薩的智慧力量的威勢。"至"是到的意思。這個大勢可以遍達一切處稱大勢至。在《首楞嚴經》裡頭,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二十五位菩薩同時說:"以念佛心,入無生法忍。"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這樣入無生法忍。凈宗學會把大勢至菩薩作為第一代祖師。因為大勢至菩薩真正是修念佛三昧,以念佛為法門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除了念這句阿彌陀佛之外,不需要其他的任何方便來助道。如作觀參究、持手印、念咒等,都用不著。自得心開,自然而然心就開了,就是開悟了。"今於此界",此界就是娑婆世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攝受一切念佛的人,使他歸向到西方極樂世界。他跟觀世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的兩個脅侍。《觀經》說,大勢至菩薩是以智慧光普照一切。這個勢表現於光,這光是由於智慧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讓一切眾生都離開三途惡趣,得無上之力。能夠振奮,能夠超脫,是故號此菩薩為大勢至。這是把智慧跟光明結合在一起了。《思益經》中大勢至菩薩自己說"我投足之處",下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因此號為大勢至。由此可以看到,念佛成就的菩薩,有這樣大的威力。而且經典上說大勢至菩薩在極樂世界是永不涅槃的。《觀經》上還說,大勢至菩薩走路的時候,十方世界一切震動。在動的時候,有五百億寶蓮花湧出來,這蓮花像極樂世界的一樣。
此二菩薩,於娑婆界,修菩薩行,往生彼國,常在阿彌陀佛左右。欲至十方無量佛所,隨心則到。現居此界,作大利樂。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這兩位菩薩的根本,他們都是在娑婆世界發菩提心的,修菩薩道,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他們常在阿彌陀佛左右。這兩位菩薩跟我們這個世界最有緣,他們本來在這個世界念佛往生的。在娑婆世界示現是希望大家都效法。經中說二菩薩"現居此界"。就是說現在就在娑婆世界,這是沒有妨礙的。比如彌勒菩薩是在兜率內院,但同時也在極樂世界。這些不可拿我們的俗眼來看,只能在一處不能在另一處了。他不離本處遍現於十方,"作大利樂"。作什麼大利樂呢?就是於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是念佛的眾生就攝受,從來不把你放鬆。讓你離開三途,讓你念佛得到無上力。出輪迴求往生,不是個小緣,不是像練氣功的,得一點什麼功能,那是微不足道,不能相比的事情。令離三途,注意這個"令"字:就是他讓這些眾生離開三途得無上力。這就顯出他力來了。所以,自力修法開始會很快得點甜頭,隨後就很多很多不可思議的慘劇。昨天晚報登的"宇宙語"害人,都是高幹弟子,拿刀殺母親,殺了母親又殺自己。這是練功練的走火入魔了,所以不能盲修瞎練,不能看到便宜就取巧。這都是誘惑,是魔網。得無上力就是讓大家都同生極樂世界啊!觀世音菩薩稱為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所以這兒又說了,"世間的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兩個菩薩都攝受念佛人,但觀世音菩薩單獨有這個願,所以攝受的念佛人非常廣泛。你沒念佛,急難的時候臨時"抱佛腳"也可以,佛的心量跟凡夫不一樣,臨時肯抱佛腳還是不錯的。《法華經》也說:苦惱的眾生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觀世音菩薩聽到你的聲音你就得到解脫。《楞嚴經》說觀世音菩薩修一切都放下,最後就是滅,連滅也滅了,滅滅就是寂滅了。寂滅之後忽然間就是兩種殊勝: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這個時候,自己的心與佛的心與眾生的心就是一個心了。三無差別了。所以眾生有什麼事,觀世音就知道了。觀世音的心就是佛心,佛的力量馬上就到了,中間不需要傳達。《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能給大家無所畏懼啊!所以,在娑婆世界都稱觀世音菩薩為"施無畏"者。我有一個老同修在電台工作,解放後遣散了,給了他三個月工資,他拿這點錢走單幫做買賣。跑到北方,他過河,河是凍冰的,走到中間解凍了。情況很兇險,他至誠地念觀世音菩薩。因為他一生念觀音,這時候念的最好。結果平安度過了。有急難恐怖,求觀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複次,阿難!彼佛剎中,所有現在、未來一切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唯除大願,入生死界,為度群生,作獅子吼;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雖生五濁惡世,示現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惡趣;生生之處,常識宿命。
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所有現在未來的一切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這一生補處,是能夠完全、徹底的證到。但也有發特殊大願的人,他願意到生死界中救度眾生。我們常用的迴向偈是:"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後來弘一大師和我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他們兩人不約而同地都改了這一句"不退菩薩為伴侶"為"回入娑婆度含識"。字雖不同,但都是一個意思。就是悟了"無生"之後,馬上回到娑婆世界來度眾生啊!在彌陀大願里,有教化隨意願。"為度群生作獅子吼"。他到生死界來,為群生作獅子吼。因為獅子一吼,把一切獸都震驚了。譬喻佛的說法能降服外道,能震醒迷濛。這些到極樂世界後,他又回到咱們這個世界來示現成某個法師,某個居士,在那兒講,也稱他為獅子吼。為什麼呢?他既然往生了極樂世界,入了無生法忍,他知道的都是從阿彌陀佛那兒聽到的,他再來轉述,因此也稱為獅子吼。"擐大甲胄",用擐字專門指著身上披掛鎧甲,這是譬喻以他宏深的誓願作為鎧甲,回到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個穢土,五濁惡世,非常可怕。必須用宏深的誓願把自己武裝起來,雖然生在五濁惡世,但是他是來示現的有生死。如晉朝有一個很窮的人,他發憤念佛,念了幾天真的見了佛,不是死了見佛,是現身見佛,得了無生法忍。後來他往生了,往生後在清朝之前,曾七度到這個世界來。這裡沒有人知道他,他示現同眾生一樣,有生有死,大家看不出來。雖然是這樣,"示現同彼","彼"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因為直到他成佛,他也不會受這個惡趣的報,不會因罪報而入惡趣。而且"生生之處,常識宿命"。他還能記得過去生中的事情,知道自己是極樂世界再來的。
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十方世界,聲聞、菩薩、諸眾生類,生彼佛國,得泥洹道,當作佛者,不可勝數。
彌陀的大願是要普度十方一切眾生之類,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悉令得泥洹道"。全讓他們得到無上涅槃之果。作菩薩的讓他們成佛,成佛了以後,輾轉不可復計,大家都來度脫,無窮無盡。所度的諸往生類,數也數不過來。
彼佛國中,常如一法,不為增多。所以者何?猶如大海,為水中王,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寧為增減?八方上下,佛國無數;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深大無量,不可勝言。
十方世界這麼多輾轉度脫,都往生極樂世界。然而"彼佛國中,常如一法,不為增多。"這裡不好懂,打個比喻:一切河流都入大海,大海並不往上漲。大海不增不減,這就如"八方、上下佛國無數"。這麼許多人都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沒有變化。"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長久"是恆常,"廣"是寬廣,"明"是光明清凈,"好"是相好莊嚴,勝過十方一切佛國。這就是"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因為法藏比丘行菩薩道時,願就是如此,又不斷的積功累德。阿彌陀佛普施真實之利,不只是咱們這個地球,是十方無窮無極的世界裡的一切的眾生。彌陀恩德,廣大深遠,言語難明。前面提到"彼佛國中,常如一法,不為增多",可以打一個淺的比方。咱們數學有個字,"8"橫寫"∞"叫無限大,什麼數加∞還等於無限大,無限大減多少還是無限大,無限大被什麼除還是無限大。無限大就是不可能減少。有一定的數才能減少,"常如一法"就可以用無限大譬喻。所以,不能有機械的有限的這種想法。
菩薩修持第三十
複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諸佛密藏,究竟明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余習。依佛所行七覺聖道;修行五眼,照真達俗:肉眼簡擇,天眼通達,法眼清凈,慧眼見真;佛眼具足,覺了法性。
佛又叫阿難,說極樂世界佛剎里的一切菩薩,他們的禪定、智慧。禪定是六度里的第五度。智慧也就是般若,是第六度。禪定和智慧有很大的關係。《會疏》說有定無慧,就變成二乘聲聞、羅漢了。沉空滯寂,在空和寂中停留下來了。沒有智慧,不能起觀照。有慧而無定,同於外道的邪思。還有一種比喻,慧定的關係就像燈籠里的光明和燈罩。過去的油燈有燈罩,沒有罩風一吹燈就滅了。所以有慧沒有定像沒有罩的燈。有定無慧就像沒有點著的燈,不放光,定慧都重要。"六通"都是神通,證果的人自然就得到了。神通是我們通過修持、精進應當得到的東西。但是如果偏重神通,求神通,往往容易出現偏差。神通是聖道裡頭的,末了邊邊上上的事。"但得本,莫愁末。"禪定智慧是根本的根本。這個智慧不是寫文章這類的智慧。而是識心達本,明白本來的自心,只要得到本就不愁末。就像一個小男孩沒有長鬍子,你不要發愁他沒有鬍子,大了自然就長出來了。沒有聽說智商太低就不長鬍子,對神通就是這樣的看法。"威德","威"是威勢、威神,"德"是功德。沒有不圓滿的,"諸佛密藏,究竟明了"。"密藏"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如來語深,如來所說的是深密玄奧。這些真實的語言,凡夫分別心聽了不能理解。往往錯解,或者聽了跟沒聽一樣,因此叫密藏。再有一個含義,《僧史略》說密藏者就是陀羅尼法,就是咒。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了解咒的意思。不是小乘教的佛、菩薩所能理解的。這也是諸佛密藏的解釋。兩個合起來,就說諸佛深密的語言及諸佛的陀羅尼。這些大士都能究竟徹底明了。"調伏諸根","調"就是調合,"伏"是制伏,"諸根"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調製身業、口業、意業,讓他不造惡。調伏諸根是能夠身心離開塵垢,離開邪,離開惡。調伏諸根身心就柔軟了。柔軟與剛強是相對的。有些人很自負,成見很深,實際他不知道這是剛強難化。菩薩們不是這樣,是身心柔軟。因為身心柔軟所以就能深入正慧。正慧是真正的慧。"正慧"是無邪的。離開了顛倒叫作正,能夠契會真如,能夠入實相,這才叫正;他是離開虛妄分別,能夠照了真心的智慧,才叫"正慧"。永嘉大師說:"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這個"了"字有很深的意思,能了罪性就空了。"不了"債還都在那兒,一樣你也少不了。了字在照字的後頭,能"照"之後才能"了",這叫做"正慧"。"深入正慧",這個"深",是窮自心的根源。"無復余習",沒有餘習啊!什麼叫余習呢?煩惱斷了之後,可是還有一點習氣。《大智度論》比方很好:阿羅漢辟支佛斷了貪嗔痴三毒煩惱了。阿羅漢能了分段生死,證有餘涅槃。但是"氣分不盡",余習還有。譬如裝香的盒子,香拿走了,盒裡還會有香的氣味,這個氣味就比喻余習。你貪心、嗔心、痴心已經沒有了,如同裝香的空盒裡的氣味,像貪嗔痴煩惱的余習。只有佛才能徹底斷盡余習,二乘是斷不盡的。又好比燒炭,把木頭燒完了還有炭在。為什麼?因為火力不旺。如果是火劫,大火燒須彌山,一點余炭不留。不然太空中還有許多灰。什麼都沒有了,粉碎成微中子,也不留下灰,也不留下炭。這就像佛斷余習一樣,他的智慧猛,火力大。阿羅漢的火就像燒炭一樣。又譬喻一個人長時間的戴著腳鐐,剛剛給他開的時候,他的行動還是不方便。所以說,不但要斷煩惱,還要斷余習啊!這些大士"無復余習",說明極樂世界的大士,功德成就很殊勝。"依佛所行",依佛的道路來行。"七覺聖道",七覺支包括兩個內容。七覺支和八聖道:第一個覺支是擇法覺支。修行擇法非常重要,頭一件事就是要選擇,分別哪個法是真,哪個法是偽。昨天來了一個居士,說五次上當了。擇法是很難,擇法是智慧。首先我們要能分別真偽。省庵大師把法分為真、偽、邪、正、大、小、偏、圓。要能夠分別、揀擇。第二是精進覺支。精進修諸道法時,覺了不謬行與無益之苦行。現在盲修瞎練這種事情很多,他不知道船在大海里走方向錯了是要觸礁的。就像提摩達多,他提倡的戒律比釋迦牟尼佛嚴格。你覺得嚴格好就跟著他跑了,沒有智慧。他住的房子沒有頂,裡面夏天熱,冬天冷,做事不近人情。身調心才能調,總要使身體能避風雨才行。所以我們要知道選擇。北京很多老太婆,好多東西都不吃,香菜也不吃,這些苦行都沒有意義,受種種無益之苦。如外道的苦行,認為受苦就解脫了,這都是荒謬的。所以,精進覺支是常勤修行在真法中,這才叫精進。你盲修瞎練,再用功也叫胡鬧。三是喜覺支。先得到法喜後,能夠覺了這個喜,是正法生的喜,不是因顛倒法而生的喜。四是除覺支。在有些經論上稱為輕安覺支。輕安覺支的解釋就是身心粗重的煩惱解除了,感到很輕快,很安。修法的人,用功上了路,就會有輕安的感覺。我們這裡稱為除覺支,就是在輕安之外,有更深一層的意思。是說你在斷除煩惱之後,善能覺了。把虛偽有害的除掉,而又不損傷真正的善根。第五是舍覺支。也叫喜舍。自己的所念,以及心中所住的法,這個境界要能覺了,能夠明白,不去追憶虛偽的境界,這叫舍。第六是定覺支。在發禪定的時候,會有許多假相。對於這些假相,不生見愛。禪本來是個好事,但是有的時候,也就成了一種障礙。所以菩薩怕三禪,三禪十分的快樂,菩薩到了三禪,也貪這快樂,不會再進步了。所以對發禪定的時候,你要覺了禪的虛假,不要有見愛。這叫定覺支。第七念覺支。就是修出世法的時候,要知道讓定慧均衡,有的慧多定少,有的定多慧少,你就要想辦法,覺得心裡很沉,那就要用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來觀察。如果心浮動,就用除覺支、舍覺支、定覺支收斂。這就是七覺支的修行。
八正道根據《彌陀疏鈔》,一是正見。正見要"以慧安立"。"諦理分明"要用智慧見,理體要分明,不要有謬誤。所以八正道第一件事就是正見。這是非常有深義的。密宗稱為決定見宗。以見、修、行、果為次第,見為第一關。禪宗仰山與溈山問答,仰山談了一些看法,溈山就表揚他。仰山說這只是我所見,不是我做到的情況。溈山就說:"只貴此見地,不貴你做到的情況。"這個話你理解得不好就成毒藥了。你真正見對了以後,不會起誤解。起誤解就是見還沒對。比如"我的見對了,行不行就無所謂了",這就是見還不行。第一是正見,要諦於理。第二是正思維。你見到了這個理,要與無漏的心相應來思維。不是有漏法的那種執著取捨。聞思修就是這個意思。那個聞就是有了正見,在聞性上思維,就與無漏心相應。所以,沒有很好地看經,沒有大開圓解,在這些地方確實很困難的。思維使得自己這個見增長,能夠入涅槃。第三是正語。不但心中不生邪念,而且以無漏的智慧來攝住四種口業,綺語、妄語、兩舌、惡口。不但不做這四惡口業,還用這個口來行善、傳播正法。第四是正業。就是拿無漏的智,除身三種邪業,住清凈身業故。到了正字就是無漏,就是斷了見惑、思惑。你在這見惑、思惑中就是有漏。見思惑有十種:身見、邊見、邪見、禁見、取見、見取見、貪、瞋、痴、慢、疑。這都是稱為惑,也稱為漏。無漏就是離開了這些。第五正命。以無漏智慧除掉三業中的五種邪命。第一種給人家出現種種的奇特之相來求利養。現在有些人想要得神通,他說現神通弘法,這都是不對的。你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這是邪命。第二自說功德求利養。自己說我有什麼功德、功能。第三就是學占卜吉凶。國外的盧勝彥就是看風水,算卦等等,他們都發財了,其實這都是違背佛法的。第四高聲現自己的威勢,故現威勢,求人家進供、求利。第五是說我的利益以動人心。在台灣的時候,就說我在美國大家是如何供養我,號召大家來供養。這些都是屬於邪命。八聖道里的第六是正精進。就是以無漏智來勤行精進,趨向涅槃。第七正念。就是以無漏智來於應念的正道法及助道,心不動失。第八是正定:以無漏智相應正住於理,理是本體,正住在本體,決定不移、不偏、不邪叫做正。能達到涅槃叫作道。八正道就是這個意思。
《華嚴》說八正道都是菩薩道。正見就是離開一切邪見;正思維就是舍了一切分別心,隨順一切智。乃至到正定,就是善入菩薩不思議解脫門。這些都非常深玄,不僅限於小乘,所以小乘的法跟大乘的法是相通的。《疏鈔》說道品是一,但是觀的智慧有大有小,因此沒有一定。"修行五眼,照真達俗。"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照真達俗"就是能夠見到真空。因為照真,所以自覺能達到圓滿、究竟。不但照真還能達俗,《無量壽經》的好處就是"照真達俗"這四個字。"達俗"就能知道世間里種種的情況、種種根基、種種病、種種葯,來隨機施教,度無量的眾生,所以"照真達俗"。"修行五眼",肉眼能夠達俗,天眼能夠達俗。所以凈土法門正是如此。因為你能"照真",所以"如是"真實之際,真實之慧。"達俗"你才能普度、普惠以真實之利照真達俗。這是凈土宗最主要的內容。"肉眼簡擇",就是咱們人長的眼,看的東西很清楚。天眼就是天道所得的眼,能看到天界以下的人和東西,及種種色相、形象。《凈影疏》說"一切禪定,名為天住。"禪定分為一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當你修行到哪一禪,就達到了哪一層天的境界。依這個禪定你得到眼就叫天眼了。你能看見眾生哪兒生哪兒死,從這個世界到哪個世界,從人變狗,又變其他的等等這都知道。上面指的這兩種都是修得的,但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有天眼,這是報得的。有的人生下來就帶一些神通,能看一些別人看不到的境界。如有的人眼會發光,過去沒有電燈,他眼睛放光,夜裡可以看書。有時大了就沒了。這都是報得的。為什麼天眼通達呢?因為肉眼是看近不能看遠,看前不見後,觀外不見內,白天能看夜裡不能見。這天眼遠近、上下、前後、內外、白天夜裡都無障礙,這是天眼的好處。所以叫通達。但是,咱們這個穢土得的天眼通和極樂世界得的天眼通不一樣,這裡得的天眼通,所看的超不過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阿羅漢也是如此。極樂世界的天眼,恆沙世界都知道了。第三種是法眼清凈。《三藏法數》里說,菩薩為度眾生,要用清凈的法眼,觀一切法。八萬四千種法,一切法都知道。而且能行,知道怎麼做。知道修哪一種法能證哪一種道。知道一切眾生種種方便之門,如何學,如何修,如何證。法眼必須清凈,沒有垢染、愛著,才能遍知一切。第四慧眼見真。能夠見到真空叫見真。《大智度》論說:"慧眼能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破相空理把相破了,顯出空來。這個空理他能見,這個見不一定是用眼見,心眼見也是見。見真空不是有個形象的事情,實際上是了了見。了了見無所見,無所見了了見。清清楚楚地看見,可是沒看見什麼。這一見要這麼體會。得了慧眼,就得了平等法了。見眾生有生有滅,有一有異,就離開了一切執著。這一切無所謂分別,也就是無所謂揀擇,你也就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思益經》又說:"慧眼為見何法?",慧眼要見什麼法?"答言,若有所見,不名慧眼。"你見到一個什麼東西了,這不叫慧眼。"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所以者何?"為什麼這麼說?"有為法皆虛妄分別,無虛妄分別,是名慧眼。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見無為法。"所以,這兩段關於慧眼的解釋很殊勝。"智慧自內滅"這句話,可以參考黃檗禪師的開示。黃檗禪師說無分別智,就如同金剛王寶劍。有人問黃檗禪師,你不還有個金剛王寶劍嗎?黃檗答:"劍自斷劍,智自害智。"這個劍自己斷自己,這個智慧,自己消滅自己。
推薦閱讀:
※乘佛願力 凡夫入報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3-8)最極慈悲的願力
※彌陀願力不思議,廣度眾生大無邊
※(80)兩位施主——願力成熟 得證羅漢
※用止觀與願力開啟生命的寶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