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槍械大全 從手槍到機槍

二戰槍械大全 從手槍到機槍 [36P]

 

  描述:馬克1型.38左輪手槍  圖片:  

  描述:1922年式勃朗寧(FN)拿翠佩槍  圖片:  

  描述:1935A型法軍制式手槍  圖片:  

  托卡列夫手槍  

  20世紀前半期,蘇聯托卡列夫手槍(又稱TT30/33)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手槍之一,除中國進行仿製外(中國命名為54式手槍),還遍佈於華約各國、朝鮮、越南及非洲許多國家。該槍發射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全長196毫米,空槍重0.85千克,槍管長116毫米,初速420米/秒,使用8發彈匣供彈,有效射程50米。  特點:一是結構緊湊。該槍在吸收勃朗寧手槍優點基礎上,創新了一套近似模塊化的內部設計,包括擊錘、阻鐵、擊錘簧、阻鐵費等,使槍的整體結構更加緊湊,二是威力大。托卡列夫7.62毫米手槍彈是世界上同口徑槍彈中威力最大的槍彈,射彈威力大是該槍所以被眾多國家仿製的主要原因之一。  南部十四式手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8 mm  重量:0.91公斤  彈夾:8 發  簡介:日本南部14式手槍是原南部式手槍的改進型,由名古屋兵工廠製造,1925年列為日本陸軍制式武器,二戰期間裝備於將校級軍官,該槍俗稱「王八盒子」。  此槍設計者為南部大佐,仿製自德國魯格P08手槍。但仿製十分拙劣,撞針硬度不夠且較脆,擊發無力,容易折斷,甚至連自殺也無法保證(美國大兵語)。卡殼頻繁,射擊時彈夾易脫落(好可怕),容易走火。距離一遠子彈就亂飛,穿透力極差,連厚一點的木板門都無法擊穿(八路軍戰士語)。即使八路軍沒有槍沒有炮,也不願使用這垃圾貨。這實在是二戰最差手槍  毛瑟  

  德國1932年式7.63毫米毛瑟手槍  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的一種手槍。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由德國費德勒兄弟研製,並以毛瑟命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該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廣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中國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戰爭中使用較廣。20響的「駁殼槍」和「盒子炮」就是指這種手槍。  駁殼槍,中國又稱盒子炮,其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次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有一種全自動型的,稱做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在我國很多小說里經常能看到「快慢機」這個詞,筆者幼時最喜歡的鐵道游擊隊中的王強就是一人拎著兩支「快慢機」打得鬼子屁滾尿流。而駁殼槍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最早的駁殼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 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閑暇聊設計出來的。但是該槍最後申請專利者是毛瑟兵工廠的老闆,所以駁殼槍也叫毛瑟手槍。  1896年,毛瑟兵工廠希望能為德國軍隊生產駁殼槍。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駁殼槍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採用駁殼槍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在這幾十年里毛瑟廠估計大約生產了一百萬把的各式各樣的駁殼槍。而其他國家仿造生產的數量則幾倍於此。各國軍隊不採用駁殼槍並不是因為該槍的質量不好,而是因為它價格太高,而且該槍裝備歐洲軍隊當手槍則尺寸太大,而做為步槍又威力太小了,實在是不上不下,左右為難。  所謂瑕不掩瑜,駁殼槍真正被使用者所喜愛的是在中國,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各派軍閥相互征戰,急需要武器進行作戰,而當時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國出口軍火,但做為手槍的駁殼槍不在此列,因此駁殼槍成為各派武裝的首選。  在中國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鬥爭中人民武裝也大量的奪取敵人的武器來武裝自己,因此人民軍隊里也大量裝備這種駁殼槍,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起義部隊總指揮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駁殼槍。  德國駁殼槍在其大量生產的四十年歷史中,內部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因此可以說原始設計幾盡完美,沒什麼可改進了。分解一支駁殼槍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顆駁殼槍的子彈就可以將槍分解,盒子炮是丑得可愛的標準典型,幾乎是羅曼蒂克的。  柯爾特1911  

  二戰是M1911大放異彩的時候,本來M1911是只配給軍官和班長的,普通士兵並沒有被允許擁有M1911手槍,但是實戰的嚴峻使這些無理的規矩被放到了一邊,很快前線的美軍士兵都想方設法地帶了一支M1911手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在近距離作戰中使用M1911對前來拼刺刀的日本軍隊予以重創。1942年10月的瓜達卡納爾島的叢林里,美國的約翰·巴錫龍軍士用一支M1911手槍和兩挺機槍交替射擊,獨自一人阻止了日軍一個連的自殺式衝鋒,後來在他的陣地周圍發現了一百多具日本人的屍體,他最後也被授予榮譽勳章。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陸軍第82步兵師第328步兵團的阿爾文·約克下士所在的一支17人的巡邏隊遭到德軍的機槍掃射,9人陣亡,約克使用M1917打死5個機槍手後又用M1911型手槍連續打死德軍多人,最後這8名美軍士兵消滅了25名德軍士兵,俘虜了132人。更有甚者,1943年3月31日,在緬甸上空一架被擊落的美軍B—24解放者型轟炸機的副駕駛員歐文·伯格特少尉在降落傘逃生的過程中使用M1911型手槍用4發子彈可能擊落了那架將他們飛機擊落並試圖射殺飛行員的日本零式戰鬥機——當然這完全是運氣,因為畢竟M1911不是用來射擊飛機的。整個二戰中,僅美軍採購的M1911型手槍就達到了270萬支,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的軍隊都使用過這支經典的武器。  多年之後,阿富汗山區和伊拉克城市的艱苦巷戰使美軍召喚著這種武器的回歸,美國也順勢推出了M1911A1型手槍的改進型號,M1911操作者型手槍和M1911沙漠勇士型手槍。操作者型手槍除了對手槍的製作工藝進行了改進之外,還將彈夾的容量改為8發,並裝上了與槍相應的戰術導軌和激光瞄準具。沙漠勇士也在加裝戰術導軌的基礎上,將槍身改為沙漠黃色,槍身極為耐腐蝕,在試驗中發射了上千發各型子彈也沒有出現過任何故障。  M1911柯爾特型手槍就是給人這樣一種感覺,你拿著它,最大的感覺就是信任,你知道它強勁的火力完全夠你殺傷敵人。當目光與它的槍身成一直線的時候,在雙手中的M1911就成為了身體的一部分,槍人合一,電光火石過處,無不望風披靡。M1911是王者,手槍中的王者!  如果你想有一把手槍自衛,那麼M9型手槍是很好的選擇,或者任何一款手槍都可以,但是如果你想選擇一把進攻型手槍,那麼必然是M1911柯爾特!  口徑:0.45英寸(11.43mm)  彈藥:0.45英寸(11.43mm)柯爾特手槍彈,7發彈匣供彈     彈頭初速247m/s  有效射程為50m  槍全長218mm     槍管長128mm     瞄準基線長160mm  槍全重1.1kg  魯格  

  魯格P08是一戰,二戰最具有代表性的手槍,它作為德國軍人的一種榮耀,影響著那一個特殊的年代。魯格P08是喬治。魯格在1900年研製的博爾夏特手槍的改進型。實驗品於1899年研製成功。1900年開始 投入改良品的生產。其後,有不斷進行改革。1908年被選為德軍的制式手槍。最初由DWM一家公司生產,從1911年開始德國的兵工廠也開始生產。一戰後的一段時期內。德國政府禁止生產魯格P08,但後來為了出口,DWM公司重新生產,1933年納粹黨執政,大部分生產轉到毛瑟公司直到1945年。  這種槍有很多種的變形槍,按口徑分有7。65mm和9mm2種。  按槍管長度分有標準型102mm,海軍型152mm,炮兵型203mm,卡賓型298mm  還有商用型89mm,120mm,191mm,254mm和610mm五種,請注意是槍管長度!!!今天介紹的是標準型,下面是它的主要技術諸元  使用槍彈 9x19mm手槍彈  自動方式 槍管短後坐  閉鎖方式 肘節式  全槍長 220mm  全槍質量(空彈匣) 890g  槍管長102mm  供彈具 彈匣8發。彈鼓32發  瞄準基線長 196mm  描述:九九式  圖片:  

  描述:毛瑟98  圖片:  

  描述:svt40半自動步槍  圖片:  

  莫辛M1938杠44式  

  俄國人在設計新步槍時吸取了李昂·納甘提交槍型設計中的一些元素,俄國兵工廠將李昂·納甘設計與陸軍上校莫辛的設計結合推出了新式步槍。在上述設計的步槍是3線口徑M1891步槍(線是當時的一種量度單位,現已廢棄,3線約等於0.30寸或7.62毫米,即7.62x54R),莫辛-納甘步槍是一種非常傳統的轉槍栓式設計,使用能攜帶5發子彈的彈夾,此後,俄羅斯對步槍實施了一系列改進,推出了卡賓槍、加裝瞄準鏡的狙擊步槍及適用於騎兵的版本,並為該槍設計一系列的槍榴彈,以符合當時潮流  直到1890年,沙皇俄國才開始更換軍方裝備的大口徑伯丹單發槍,該槍早在俄土戰爭中就已經顯示出太落後,因此有必要推出一種新式步槍。莫辛-納甘步槍從此面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成為俄軍主力武器,十月革命後大量莫辛-納甘步槍被布爾什維克紅軍繳獲,在內戰期間由於帶有長長的刺刀讓給人印象深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再次成為蘇軍主力武器,還參加過國共內戰、韓戰和越戰。  在越戰後至現在,一些小型衝突及較落後的地區中仍然有莫辛-納甘步槍被使用,而在民用市場中莫辛-納甘步槍亦是不少收藏家及射擊愛好者的首選。  蘇聯時期莫辛-納甘步槍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進,1924年,以龍騎兵步槍為基礎開始著手改進M1891步槍。1930年莫辛-納甘步槍進行了最大的一次改進被命名為M1891/30式步槍,由圖拉和伊熱夫斯克生產,M1891/30步槍與M1891龍騎兵步槍的長度相同,因此比M1891步槍短。在M1891/30步槍上進行的改進並不多,主要的改進項目是安裝了新的瞄準具,最初的M1891/30步槍仍然採用M1891步槍的剖面呈六角形的機匣,這是因為原有的M1891步槍的備件(槍管、機匣、槍托等)非常多,直到1938年後生產的步槍全部採用剖面呈圓形的機匣。在其他方面M1891/30步槍與M1891步槍基本相同。六角形機匣的一般稱為第1型,圓形機匣一般稱為第2型。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Mosin-Nagant Model 1891/30)於1930年正式裝備蘇聯紅軍,1938年為騎兵部隊改進了38式步騎槍。M1938卡賓槍是M1891/30步槍的一種縮短型。1941和1943年又進一步改進為41/43式步騎槍。到了1943年,蘇聯步兵的主要武器是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使用機械瞄準具時的有效戰鬥距離為400米,使用瞄準鏡時可達800米。  莫辛-納甘是最早的無煙發射葯軍用步槍之一,莫辛-納甘系列步槍與毛瑟步槍系列、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等其他同時代同類軍用步槍相比,其槍機設計顯得較為複雜,它的設計粗糙而且過時,整體的操作感覺也比這些步槍笨拙。但莫辛-納甘步槍的優點是易於生產和使用簡單可靠——這相對於工業基礎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蘇/俄軍隊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惡劣的戰爭時期包需提高武器產量以滿足前線需要,而大量補充的戰鬥人員往往訓練時間不足。  莫辛-納甘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式供彈的手動步槍,是俄羅斯軍隊採用的第一種無煙發射葯步槍。它採用整體式的彈倉,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單發或用彈夾裝填。彈倉位於槍托下的扳機護圈前方,彈倉容彈量5發,有鉸鏈式底蓋,可打開底蓋以便清空彈倉或清潔維護。由於是單排設計而沒有抱彈口,因此彈倉口部有一個隔斷面器,上膛時隔開第二發彈,避免出現上雙彈的故障。在早期的槍型中,這個裝置也兼具拋殼挺的作用,但自M1891/30型開始,以後的槍型都增加了一個獨立的拋殼挺。槍膛內有4條右旋轉膛線。當槍機閉鎖時,迴轉式槍機前面的兩個閉鎖凸筍呈水平狀態。步槍是擊針式擊發,擊針在打開槍機的過程中進入待髮狀態。手動保險裝置是在槍機尾部凸出的一個「小帽」,向後拉時會鎖住擊針,而向前推時會解脫保險狀態,操作時不太方便而且費力。水平伸出的拉機柄力臂較短,因此操作時需要花較大的力氣,而且比起下彎式拉機柄在攜行方面時較不方便,而下彎式拉機柄只有狙擊型才有。從步槍上分解出槍機時不需要專門工具,只要拉開槍機,然後扣下板機就能取出槍機。在沒有工具的條件下還可以進一步分解其他幾個主要部件。早期的棱形刺刀的截面為矩形,後改為一字螺絲起子形,並在分解步槍時充當分解工具。早期的刺刀是可拆卸的四棱刺刀通過用管狀插座套在槍口上,後期為不可卸的摺疊式,而且刺刀座兼作準星座。槍托通常用樺木。  與M1891步槍一起還有一種新的小口徑槍彈被採用(確實是那個年代裡的小口徑槍彈),直到今天,7.62×54mm R槍彈在俄國軍隊服役已經超過了一個世紀。該槍彈採用突底緣錐形彈殼,突底緣彈殼的設計在19世紀未也已經開始顯得開始過時了,但卻適合基礎較低的俄羅斯輕武器工業,因為突底緣彈殼對彈膛尺寸的要求相對寬鬆一點,這樣在機器加工時允許有較大的生產公差,既節省了工時又節約了錢。M1891式槍彈的彈頭是重210格令、銅鎳合金被甲、鉛芯的鈍圓頭形彈頭,在德國採用了尖頭彈後,俄羅斯也開始研製尖頭彈,經過廣泛測試後,在1908年採用了一種重148格令、銅鎳被甲的鉛芯尖頭彈(戰爭時期採用覆銅鋼被甲)。在二戰結束後,蘇聯的制式步槍先後採用了中間威力型槍彈和5.45mm小口徑步槍彈,但直到現在M1908式槍彈系列仍然被用作機槍和狙擊步槍的彈藥。  莫辛-納甘步槍主要型號  M1891步兵步槍:生產年份1891-1928,全槍長1306mm,帶刺刀全長1738mm,空槍重4.22kg,槍管長800mm,槍口初速615m/s  M1891哥薩克步槍:生產年份1893-1917,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9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615m/s  M1891龍騎兵步槍:生產年份1910-1932,全槍長1234mm,空槍重3.9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615m/s  M1907卡賓槍:生產年份1910-1917,全槍長1015mm,空槍重3.3kg,槍管長508mm,槍口初速560m/s  M1891/30步槍I型:生產年份1927-1932,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8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860m/s  M1891/30步槍II型:生產年份1933-1944,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8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860m/s  M1938卡賓槍:生產年份1938-1944,全槍長1020mm,空槍重3.45kg,槍管長510mm,槍口初速820m/s  M1944卡賓槍:生產年份1943-1948,全槍長1020mm,帶刺刀全長1327mm,空槍重3.9kg,槍管長517mm,槍口初速820m/s  M91/59卡賓槍:生產年份1959,全槍長1010mm,空槍重3.8kg,槍管長517mm,槍口初速820m/s  「莫辛-納甘」狙擊步槍:以1930年投產的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為基型槍,將拉機柄加長並由直形改成向下彎曲的形狀,在槍的左側安裝瞄具座。30年代中期,將機匣外形改成了圓形,使安裝瞄具座更加結實。瞄準鏡的放大倍率為4倍,物鏡直徑30毫米。配用PE型瞄準鏡的「莫辛-納甘」狙擊步槍重4.6千克,而配用結構較簡單、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的PU型瞄準鏡時,全槍重4.27千克。電影《兵臨城下》中主角瓦西里使用的就是「莫辛-納甘」M1891/30狙擊步槍。  李·恩菲爾德4型步槍  

  恩菲爾德鎮位於英國倫敦的北郊,英國政府於1804年在那裡建了一家兵工廠,最初的恩菲爾德兵工廠只是負責組裝布朗-貝斯(Brown Bess燧發槍),後來發展成設施完善具有研發能力的輕武器研究和生產廠。雖然英國皇家兵工廠不只一家輕武器工廠,但恩菲爾德是主要的研發中心,在那裡研製的步槍被冠以恩菲爾德步槍的名稱。第一種使用「恩菲爾德」名字命名的步槍是在1853年設計的一種單發前裝式線膛擊發槍。在1866年又設計了後裝式斯耐德-恩菲爾德步槍,這是把前裝彈的1853式恩菲爾德步槍改裝成後裝彈的斯耐德式後膛的產品,口徑為.577英寸。  1888年12月,英國軍隊正式採用了.303口徑李-梅特福彈匣式步槍(Magazine Lee-Metford),或簡稱為MLM步槍,在這個名稱中,分別包含了兩個發明家的名字。其中的「李」是指詹姆斯·巴黎·李(James Paris Lee,1831-1904),他設計的旋轉後拉式槍機和盒形可卸式彈匣為李-梅特福步槍所採用,李氏步槍的旋轉後拉式槍機的後部有兩個與機匣壁內閉鎖面配合的閉鎖凸筍,機頭和拉殼鉤與機體是獨立的,不隨機體迴轉。與前端閉鎖槍機(例如典型的毛瑟式步槍)相比,後端閉鎖可以縮短槍機行程,裝填速度很快。此後的幾十年里,英軍採用的多種恩菲爾德步槍均是這個系統的改進,因此這一系列武器也常常被統稱為「李氏」步槍。「梅特福」則指的是威廉·埃利斯·梅特福(William Ellis Metford,1824-1899),是精通機械的英國土木工程師,他發明了.303口徑全被甲彈及相應的膛線,這是一種稍帶圓角的淺陰線,被稱為「梅特福膛線」,可以減少火藥殘留物在槍膛內的積聚,在黑火藥時代廣泛應用於英造步槍上。MLM Mark.I步槍採用8發單排彈匣供彈。1892年又定型了略作改進的MLM Mk.II步槍,Mk.II改用10發雙排彈匣。彈匣是可以拆卸的,目的只是為了便於維護或損壞時更換,步槍在正常使用期間槍彈是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裝彈口)填裝進去,與同時代的其他固定彈倉的連發步槍相同。子彈裝填速度很快,再加上比同時代的步槍多了一倍容量的彈匣,李氏步槍成為同時代設計中實際射速最快的步槍。  .303(7.7×56mm)步槍彈的發射葯由黑火藥換成無煙火藥後,不適合MLM步槍使用。因為無煙發射葯的燃燒對槍管鋼的燒蝕比較大,容易把淺陰線燒蝕掉,為此這種步槍的膛線形式改為5條比較深的左旋膛線。這種膛線由恩菲爾德兵工廠的工程師所設計,被稱為恩菲爾德膛線,因此這種改變了膛線和瞄準具以適應無煙發射葯的新彈後的步槍也在1895年11月被重新命名為李-恩菲爾德彈匣式步槍(Magazine Lee-Enfield),或簡稱為MLE步槍。MLE Mk.I步槍的外表與MLM Mk.II步槍相同,而且為了節約成本,有許多MLE步槍是直接由MLM步槍更換槍管而成,為了容易區別,採用恩菲爾德膛線的槍管外表打上了一個「E」字標記。  由於MLM步槍和MLE步槍的全長都是49.5英寸(約1257mm),槍管長30英寸,為了與後來的「短步槍」區別開來,因此都被統稱為「李氏長步槍」(Long Lees)。除了長步槍外,MLM和MLE步槍還有供騎兵使用的卡賓槍,全長為39.9英寸(約1013mm)。  李-恩菲爾德步槍(Lee-Enfield)是1895年至1956年英軍的制式手動步槍,有大量衍生型,亦是英聯邦國家的制式裝備,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李-恩菲爾德步槍發射 .303 British口徑彈藥,以兩個5發彈夾在機匣頂部供彈,取代了英軍早期的Martini-Henry、Martini-Enfield及Lee-Metford步槍,其後在1956年被L1A1 SLR取代,但部份英聯邦國家中仍有裝備,李-恩菲爾德步槍共生產了超過一千七百萬支,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手動步槍之一。  李-恩菲爾德短步槍(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SMLE」)由恩菲爾德兵工廠在「李氏步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正式命名為「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1903年投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朝鮮戰爭中是所有英聯邦國家的制式裝備。  李-恩菲爾德短步槍首創了「短步槍」的概念(全槍長度介於傳統長步槍與卡賓槍之間),全槍長度由李氏步槍全長1257毫米縮短為1130毫米。它的特點在於,採用由詹姆斯·帕里斯·李(James P. Lee)發明的,後端閉鎖的旋轉後拉式槍機,裝填子彈速度比較快;安裝固定式盒型彈匣,雙排彈夾裝彈(在使用中彈匣不拆卸,子彈由兩個5發彈夾通過機匣頂部填裝),這樣就有10發子彈而不是5發,提高了持續火力。是實戰中射速最快的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操作方便的優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塹壕戰中,它迅猛的火力給它的敵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間恩菲爾德兵工廠曾生產了可裝20發子彈的弧形彈匣用於埑壕戰。恩菲爾德步槍通常帶有刺刀,但因為糟糕的設計而通常被捨棄不用。為了降低更換裝備的成本,從1903年到1909年間有很多MLM和MLE步槍更換短槍管並稍作改進而轉換成SMLE結構。恩菲爾德步槍有多種基本型號,還有基於基本型號持續改進的眾多改進型號,為此採用了煩瑣而複雜命名方法。  李-恩菲爾德短步槍基本型號:  No.1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軍隊廣泛使用。前槍托與槍口齊平是它外形上最顯著的特徵,擁有多種改進型號,1907年定型的Mk.III是主要的改進型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滿足提高步槍產量的需要,Mk.III簡化型1916年投產。No.1改型Mk.III的簡化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仍大量生產、使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英軍裝備的主要步槍。  No.2型:採用0.22口徑。訓練用步槍。  No.3型:仿自毛瑟式(前端閉鎖)槍機,槍管長660毫米,容量5發子彈的彈倉供彈。也稱為P-14步槍。1916年轉給美國承包商生產並裝備英軍彌補步槍需求的空缺。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軍隊裝備步槍數量不足,美國將P-14步槍口徑改為7.62毫米(M1917式)大量裝備赴歐洲參戰的美國軍隊。戰爭結束後,英、美軍隊全部撤裝封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重新服役。No.3型結構上已經不屬於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但恩菲爾德兵工廠一直將它包含在恩菲爾德步槍名錄中。  No.4型:No.1型的改進型,主要改用覘孔式照門,為了更容易生產簡化了主要零部件。前槍托不再延伸與槍口端面,外形上與No.1型很容易區分。1920年代到1930年代期間一直進行測試而未投產,1939年英國軍隊選定為制式步槍,1941年投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1943年之後英軍才廣泛裝備使用。No.4的基本型號Mk.I主要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改進型Mk.2主要在朝鮮戰爭中英軍大量使用。No.4型生產一直持續到1955年。  No.5型:No.4型的縮短型,槍管縮短為520毫米,為了克服槍管縮短導致槍口焰過多的問題在槍口安裝了喇叭形消焰器。1944年定型投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用於東南亞戰場。  恩菲爾德狙擊步槍,是在恩菲爾德步槍加上了一個3.2倍率光學瞄準鏡。它具有官方刻度、轉換狙擊參數。瞄準鏡座安裝偏出機匣中心線,在機匣左側,可不妨礙機械瞄準具的使用。

推薦閱讀:

蘇聯二戰士兵偷帶9名日本女戰俘隱居深山,19年生71個子女
昊天經緯:驚天陰謀!美國航母二戰後首次全部撤回本土背後隱藏的真相
二戰名將之「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
二戰中,中國有一座城日本愣是沒敢打,一國放話:你敢打有你好受
二戰後亞洲最具侵略性的三個國家,沒有日本!

TAG:槍械 | 手槍 | 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