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房四寶——墨

墨發端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發現的陶器以黑色作為美術裝飾。在發明人工制墨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半天然墨作為書寫材料,主要是天然的石墨以及鼎、鬲蒸煮過後腹下所積炭黑。最早的墨是用漆和石粉做成。古代的「石墨」是最原始的墨,用天然石炭製成,使用時,在硯石上以研石研磨成粉末,再滲水融成墨汁。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繪寫工具中,就有一根用以研墨的磨杵(即研石),可見5000年前仰韶文化時期就已出現了原始的石墨。西周宣王時邢夷制墨差不多是人工墨的開始。經過漫長的歷程,秦漢時期終於出現很正式的人工墨品,成為墨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1975年出土的墨塊,是迄今所見的最早的墨,屬松煙墨。江陵鳳凰山西漢墓中也發現有松煙墨的遺物。

制墨首先要通過燃燒獲得煙料(古代主要的煙料是松煙、漆煙和桐煙,松煙最早使用,漆煙、桐煙接著出現)。秦漢墨主要是松煙墨,也有將漆煙、松煙混和制墨的。

漢代制墨已成一定規模,採用松煙作原料。東漢以前,只是將墨用手捏合成小圓塊「墨丸」,沒有製成錠,使用時不能直接用手握著磨墨,必須用研石碾壓。所以出土的秦、西漢硯台一般都包括硯石、研石(磨杵)兩部分。東漢發明了墨模,經過壓模、出模等工序,墨質堅實而且形狀規整。墨丸改進為墨錠,可以執握著直接研磨,研石也就漸漸地絕跡了。漢代已形成了全國制墨中心,喻麋墨在當時最有名氣。喻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山右叢生松樹,松枝燒出煙料宜於制墨。

三國時,制墨業進一步發展。三國魏「韋誕墨」被讚譽為「百年如石,一點如漆」,是古墨的珍品。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載:韋誕制墨,「參以真珠、麝香,搗細合煙下鐵臼,搗三萬杵。」墨中用藥始於韋誕,用以益色、增香。後人加入墨中的葯料漸多,配方各異,多者達24味。以致以墨入葯,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七《土部·墨》云:「墨,亦名烏金、陳玄、玄香、烏玉塊。氣味辛溫,無毒。主治止血,生肌膚,合金瘡,治產後血暈崩,中卒下血,醋磨服之。又止血痢及小兒客忤揭篩,溫水服之。又眯目、物芒入目,點摩瞳子上。利小便,通月經,治癰腫,發明。」

晉時制墨工藝有了新的提高,發明了用膠配製。煙料是半成品,再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工序製成墨錠,才是成品。煙料摻膠共同搗治,可增墨的光輝及附著力,使晉墨的條塊比漢墨更加細緻。南北朝時易水流域(今河北易縣一帶)所產佳墨比較知名,被稱為「易墨」, 王僧虔《筆意贊》就將「剡紙易墨」相併舉標榜。

隋唐的制墨中心在易水、潞州。這些地方不但產松,而且品種名貴,為製造上品松煙創造了條件。唐代一度改易州為上谷郡,史載唐玄宗置修書院,「太府月給蜀郡麻紙五千番,季給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歲給河間、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千五百皮為筆材。」(《新唐書》卷57)潞州即今山西長治一帶,唐代一度改為上黨郡,「上黨松心」是其所產優質松煙墨。唐代所制墨在玩賞性、收藏性方面尚有待提高,墨工地位也不及五代以後,基本沒有留名史籍者。宋晁以道《墨經》云:「古人用墨,多自製造,故匠氏不顯。唐之匠氏,惟聞祖敏。」祖敏是易州人,曾任墨務官,其墨以鹿角膠煎膏和制,在唐代很是知名。唐末由於安史之亂,大量中原人口南移,易州、潞州制墨業隨之衰落。大量北方墨工紛紛南遷,導致制墨中心南移,此後徽墨雄踞天下。

唐末五代,出現了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制墨大師李廷跬。李廷畦本是河北易州墨工,北方戰事連綿,奚超、奚廷畦父子自易水渡江,遷居歙州。安徽歙州古松蔥鬱,質材優良,奚家父子便定居下來重操舊業。他們以黃山松煙為原料,改進調膠、搗松等工藝。李廷璉尤其在用膠方面有獨到之處:他發明了「對膠法」,即煙、膠對半,而通常制墨時膠量只是煙料量的一半;他首創了分批和膠的辦法,有時多至四次,稱「四和膠」;他還在膠中添加了生漆。據說用料包括松煙一斤、珍珠、玉屑、龍腦各一兩,另外還有麝香、冰片、樟腦、藤黃、犀角、巴豆等,藥物達十二種。和以生漆,搗十萬杵。奚墨獲得了南唐李後主賞識,他賜奚氏父子國姓,並封「李廷畦」為墨務官。從此,「李廷硅墨」揚名天下。

到了宋代,歙州成為制墨中心。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為徽州,轄歙、休、夥、祁門、績溪、婺源六縣,徽州出現了「家傳戶習」的制墨盛況,李氏制墨藝術歷代相傳,徽墨作為墨中精品而譽滿天下。宋以前墨基本都是松煙,到了宋代則主要是油煙墨,以桐油(或再加上麻油、豬油等)燃燒成煙。張遇、潘谷、戴彥衡(一作戴衡)等人對宋代制墨藝術有引人矚目的貢獻。宋元時期人們不但用墨,也開始藏墨,墨進一步向工藝品方向發展。據說紹興年間戴彥衡所制墨的墨面圖樣都是名畫家米友仁繪製。

明清兩代制墨中心也一直在徽州。

明代制墨工藝有了新發展,桐煙和漆煙制墨的前代秘方被廣泛採用。明代的高級徽墨中摻有麝香、梅片、冰片等名貴中藥香料,故清香四溢,還有的墨中含有金箔,因而烏黑錚亮。墨色黑潤,氣味清香,故當時稱「徽墨甲天下」。另外,在明代油煙墨盛行的情況下,獨歙縣江正以古鹿膠制松煙墨。明代徽墨製造業形成了歙派(歙縣)和休寧派(休寧縣)兩大派系,各有千秋。歙派代表人物有嘉靖時羅小華、萬曆時程君房、方於魯等,所制歙派徽墨雋雅大方,香料考究,包裝精美,多是貢墨或名流托造之墨。休寧派的成員基本是一些無權無勢者,主要人物有汪中山、邵格之等,政治地位、經濟實力、實際影響皆不及歙派,所制墨華麗精緻,以金、銀勾描墨面圖案,主要供給普通文人。明代和清代前期是徽墨的盛世。清代徽州制墨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被稱作「四大墨王」。嘉慶前,前三家聲勢不凡,僅胡開文一時身手未展;迄道光末年,整個制墨業低落,前三家漸呈頹勢,而胡開文卻正當其時。歙派、休寧派及其他制墨名家尚多,不一一列舉。除歙縣、休寧,婺源為清代徽墨的第三個產地,工藝稍粗糙,產墨檔次較低,大多為平民百姓所用。

徽墨的主要原料本來是松煙、油煙,但光緒二十五年前後「洋煙(工業炭黑)墨」出現,售價相當低廉,傳統的「本煙墨」無法競爭。徽州墨業紛紛到上海採買洋煙,本煙墨漸漸絕跡,「徽墨」變得有名無實。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同治年間發明了墨汁,發明者是江南謝松岱。同治四年(1865年),謝松岱進京趕考時為劣質墨耽誤,誓言發明出無需研磨之墨,最終在北京琉璃廠獲得成功。謝松岱墨店就是現在依然知名的「一得閣」。

明清墨的圖案繪刻和漆匣製作,也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微型書畫雕刻尤其具有藝術價值。此時制墨名家的墨版直接取材於書畫作品、詩文題詠。明清的「集錦墨」正是中國繪畫、書法、雕刻、漆器、紡織、螺鈿、裱糊等藝術高度發達的集中表現。

除了松煙、油煙的特性差異會影響書法風格外,墨汁的濃淡也影響行筆中筆毫的自然聚攏和行筆的流暢感覺,必須在實踐中揣摩把握

推薦閱讀:

文房四寶添儒雅
趣聯文房四寶
文房四寶真的已「死」嗎
文房四寶 筆.墨.紙.硯
梁氏硯雕的工序

TAG:文房四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