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誤區及其它[道網論壇]

飲食誤區及其它

Post By:2009-8-3 15:07:48

許多人在考慮吃素的時候,總會擔心營養的問題,其中,蛋白質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通常人們都會有這樣的看法:一是認為素食中的蛋白質含量不夠;二是認為肉類蛋白比素食蛋白具有更高的營養價值。實際上,這些都是錯誤的觀點。素食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一般穀物的蛋白質含量平均為12%;一些鮮豆類的蛋白質含量可達到11-14%,許多堅果、果仁和豆類約在30%上下;一些精製豆製品可達到40-50%.

1972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弗雷得里克·斯迪爾博士(Dr. F. Stare)曾對素食者進行了一項全面的研究,對象包括成年男女、孕婦和男女青少年等。結果發現,所有人每日的蛋白質攝取量均超過了最低必需量的2倍。接下來就再讓我們來看一下素食蛋白的營養價值。蛋白質的主要功能是構成人體組織,以及合成各種酶、激素和抗體等。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原素是氨基酸,其種類共約20種。在這20種氨基酸中,其中只有9種是人體自己不能合成的,需要從食物中攝取,稱之為必需氨基酸,而其它的氨基酸人體可以自己合成。這樣一來,食物中的蛋白質是否充分含有這9種必需氨基酸,則成為了問題的關鍵,而其它氨基酸有沒有則問題不大。所以,如果某種食物中的蛋白質充分含有這9種必需氨基酸,則稱其為「完全蛋白」,否則就是「不完全蛋白」。黃豆也是完全蛋白。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各種食物蛋白中的氨基酸有一定的互補作用,完全蛋白很容易從兩種或多種素食的組合中獲得。兩種食物組合後所獲得的蛋白營養價值要遠遠高於其中的一種,如穀物與豆類搭配食用。世界各地的人民似乎早已本能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例如,在傳統上中國人吃米、面與豆製品,印度人吃米與豆類,中南美洲的人民吃玉米和豆類。據科學家們更深入的研究證實,我們人體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對於氨基酸的需求模式也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在相同發育階段的不同個體之間,由於健康等方面的差異,其氨基酸的需求模式也有可能不一樣。也就是說,奶製品也許很適合嬰兒或者兒童的氨基酸需求模式,但卻不一定符合成人的。同樣,病人和健康人之間的氨基酸需求模式也有可能不同。這進一步說明了,過分苛求某種食物的氨基酸需求模式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科學家們認為,除了要依靠母乳的嬰兒以外,人體在其它發育階段(包括兒童)都可以從植物來源的蛋白質中獲取所謂的「完全蛋白」。 雖然黃豆直接食用時蛋白質的消化率只有65%,但是若是製成豆腐,則為92-95%。此外,豆漿、腐竹、豆腐皮等豆製品的蛋白質消化率均在90%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營養學家認為,食物的首要任務是提供熱量。在人體中,雖然蛋白質(本應該用來構成人體組織等)、脂肪和澱粉都能作為「燃料」使用而為身體提供熱量,但是,澱粉是最乾淨、最廉價和效率最高的燃料,脂肪則次之,而蛋白質在作為燃料使用時其效率最低。因為,脂肪和蛋白質不僅很難消化,而且它們在轉變成可為人體利用的燃料過程中也要消耗很多能量。另外,蛋白質在作為燃料使用時,還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氮化物,需要儘快排出體外,從而增加了腎臟的負擔。所以人體總是首先選擇澱粉作為燃料,若澱粉攝入不足,則會轉向以脂肪作為燃料,最後的選擇才是蛋白質。與澱粉和脂肪的另一個不同之處是,蛋白質不能在體內大量貯存。過量攝入而被吸收的多餘蛋白也會被當作為燃料「燒掉」。所以,在飲食中以肉食代替穀物等澱粉性食物,或者一味地追求多吃蛋白質是不明智的。科學家們證實,蛋白質攝取過量可以使人體骨骼中的鈣丟失,並導致骨質疏鬆。著名的飲食改革家內森·普蒂金曾指出,非洲班圖婦女的飲食是低蛋白的,她們每日所攝取的鈣只是推薦最低攝取量的1/3 ,「她們一輩子生育9個孩子,而且要為每個孩子哺乳2年。她們從來不缺鈣,也從來不骨折。」班圖婦女的例子,不僅對營養學會提出的蛋白質推薦攝取量提出了挑戰,而且還徹底打破了有關蛋白質的神話。研究證實,高蛋白飲食可導致如下疾病:腎病 因為腎臟為排泄過多的氮從而負擔過重,導致此病。醫生一般都建議腎病患者實行低蛋白飲食;骨質疏鬆症和腎結石 攝取過多的蛋白質,特別是動物蛋白會使人體從尿中排泄更多的鈣,從而增加了患骨質疏鬆症和腎結石的風險;「夫素食為延年益壽之妙術,已為今日科學家,衛生家,生理學家,醫學家所共認矣,而中國人之素食,尤為適宜。」 ----- 孫中山

推薦閱讀:

文件夾【飲食文化2】
二十四節氣之寒露飲食習俗
對韭當割
影響中國的18碗米粉,你的家鄉上榜了沒?
什麼是抗炎飲食?

TAG:飲食 | 誤區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