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以民眾的快樂為快樂
第四章 以民眾的快樂為快樂
【原文】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1。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齊景公2問於晏子3曰:『吾欲觀於轉附4、朝儛5,遵海而南,放於琅邪6;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
「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7;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 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8,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飢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9胥讒,民乃作慝10,方11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說,大戒於國,出舍於郊,於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太師12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徵招》、《角招》13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14!』畜君者,好君也。」
【譯文】齊宣王在別墅雪宮裡接見孟子。齊宣王說:「賢德的人也有這些享樂嗎?」
孟子回答說:「有。人們要是得不到這樣的享樂,就會非議他們的君主。因得不到而非議上面,是不對的。作為民眾的上層領導有這樣的享樂而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以民眾的快樂為快樂,民眾也會快樂於其快樂;以民眾的憂愁為憂愁,民眾也會憂愁於其憂愁。快樂以天下為準,憂愁以天下為準,如果還不能使天下人歸心,是沒有的事。
「從前齊景公向晏嬰求教說:『我打算到轉附山和朝儛山去遊覽一番,然後循著海邊向南走,直達琅琊;我應該怎樣做才能與先王的觀光相比呢?』
「晏嬰回答說:『問得好呀,天子前往各諸侯國去叫巡狩,所謂巡狩就是出行視察所擁有的疆土。諸侯前往天子的朝廷去朝見,叫做述職,所謂述職就是報告所擔負職守的情況。沒有跟政事不相關連的。春季省視農耕而補助貧困的農戶,秋季省視收穫而幫助欠收的缺糧戶。』夏朝有句諺語說:『我們大王不巡遊,我們怎麼可以休息?我們大王不快樂,我們怎麼能得到幫助。巡遊而又快樂,足以讓諸侯們度量。』如今就不是這樣,興師動眾向下面籌糧,而飢餓者卻不得吃,勞動者不得休息。民眾側目而視,怨聲載道,被迫作邪惡之事。這樣仿效先王教導,虐害百姓,豪飲暴食,就象流水似的沒完沒了。這種流連荒亡的行為,不能不使諸侯為之憂愁。順流而下放舟遊樂不知回返叫做流,逆流而上挽舟遊樂不知返回叫做連,沒有厭倦地打獵叫做荒,沒有節制地酗酒叫做亡。古代先王不搞這種流連的遊樂,也沒有荒亡的行為,現在就看大王選擇哪一種做法了。
「景公聽了很高興,在都城做好充分準備,然後出城到郊外住下。於是開始行向農民發放補助,賑濟貧困。景公又召來樂師說:『替我創作君臣共同歡樂的樂曲。』這就是《徵招》、《角招》。歌詞中有『愛護君主何必求全責備?』所謂畜君者,就是愛好君主的意思。」
【說明】齊宣王亦象梁惠王一樣,向孟子炫耀自己的宮廷,炫耀一下自己優裕的生活方式,並且還有譏諷孟子生活貧困而空有理想的意思。孟子依然說了一番與民同樂的道理,並且分析了人們的心理,人們要是得不到這樣的享樂,就會非議他們的君主。因得不到而非議上面,是不對的。作為民眾的上層領導有這樣的享樂而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以民眾的快樂為快樂,民眾也會快樂於其快樂;以民眾的憂愁為憂愁,民眾也會憂愁於其憂愁。快樂以天下為準,憂愁以天下為準,如果還不能使天下人歸心,是沒有的事。以此告誡齊宣王法先王與民同憂同樂的重要性以及不與民同憂同樂的危害性。
孟子還舉出了齊景公的例子,說明齊景公的所作所為是不對的,但他經過晏嬰的勸說,迅速改變自己的行為,出城到郊外住下,向農民發放補助,賑濟貧困,於是齊國才得以強大,成為春秋時期霸國之一。這就說明了民心所向,也說明了人民不會對君主求全責備,是很寬宏大量的。
——————————————————
【注釋】1.雪宮:
2.齊景公:春秋時齊國的國君,名杵臼。公元前547~490年在位。
3.晏子:名嬰(?~公元前500) 中國春秋時齊國的思想家。字仲,謚平,亦稱晏平仲。夷維(今山東省高密)人。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繼其父晏弱任齊卿,歷仕齊靈公、庄公、景公三世,卒於景公四十八年。前後從政56年,聲名顯於諸侯。他主張修文德,輕鬼神。景公生病,意欲降罪祝史,他以為不可,於是進諫說:「雖有善祝,豈能勝億兆人之詛?」彗星出現,景公想舉行禳祭,他用「天道不諂,不式其命」的道理,說明祈福禳災無益,要求齊君善理政事,多關心人民疾苦。他還從現實生活出發,以烹飪、奏樂為例,指出了和與同的差別,說明事物矛盾「相成相濟」,並在「和」與「同」的關係問題上發展了史伯的思想,進一步提出了「可」與「否」對立統一的觀點。說「君所謂可,而有否焉」;「君所謂否,而有可焉」。他還明確指出清濁、大小、長短、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等現象相反相濟的規律。晏子的哲學思想主要見於《左傳》。《晏子春秋》是戰國時人纂輯而成的,學術界有人認為是後人偽托,不足信。
4.轉附:即今山東之罘山,在芝罘島上。
5.朝儛(wu舞):即今之山東成山,或疑為是榮城召石山。
6.琅琊:山名,在今山東膠南縣境內。
7.巡狩:《周禮·地官·州長》:「若國作民而師、田、行、役之事,則帥而致之。」賈公彥疏:「師謂征伐,田謂田獵,行謂巡狩,役謂役作。」《周禮·掌固》:「晝三巡之。」《周禮·司諫》:「巡問而觀察之。」《周禮·遂師》:「賓客則巡其道脩。」《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僕人巡宮。」《左傳·襄公九年》:「巡丈城。」《虞書》:「五載一巡守。」鄭玄註:「行視所守也。殷制六年一巡守,周制十二年一巡守。」《說文》:「巡,視行也。」這裡用為出行、視察之意。
8.豫:假借為「娛」。《書·五子之歌》:「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書·太甲中》:「視乃烈祖,無時豫怠。」《詩·小雅·白駒》:「爾公爾侯,逸豫無期。」《爾雅》:「豫,樂也。」《莊子·應帝王》:「何問之不豫也?」《孟子·公孫丑下》:「夫子若有不豫色然。」《荀子·禮論》:「說豫娩澤。」這裡用為快樂之意。
9.睊:(jian倦)這裡用為側目相視的樣子之意。
10.慝:(te特)《書·大禹謨》:「於父母,負罪引慝。」《書·周官》:「司寇掌邦禁,詰奸慝,刑暴亂。」《詩·鄘風·柏舟》:「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詩·大雅·民勞》:「式遏寇虐,無俾作慝。」《周禮·環人》:「察軍慝。」《周禮·匡人》:「匡邦國而觀其慝。」《爾雅》:「崇讒慝也。」《左傳·僖公十五年》:「於是展氏有隱慝焉。」《論語·顏淵》:「敢問崇德、修慝、辨惑。」這裡用為邪惡之意。
11.方:通「仿」。《書·堯典》:「都!共工方鳩僝功。」《詩·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方之。」《詩·小雅·十日之交》:「楀維師氏,艷妻煽方處。」《詩·大雅·皇矣》:「萬邦之方,下民之王。」《詩·商頌·玄鳥》:「方命厥後,奄有九有。」《論語·憲問》:「子貢方人。」《荀子·勸學》:「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商君書·算地》:「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湯武之時,而行神農之事。」這裡用為模擬、仿效之意。
12.大師:同「太」,讀為太師。太師,古代掌管音樂的官員。《詩·小雅·節南山》:「尹氏大師,維周之氏。」《論語·微子》:「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荀子·王制》:「修憲命,審詩商,禁淫聲,以時順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大師之事也。」
13.《徵招》、《角招》:徵(zhi指)與角是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中的兩個。招,同「韶」(shao勺),古代樂曲名。
14.尤:《書·君奭》:「罔尤違,惟人。」《左傳·襄公十五年》:「尤其室。」《老子·八章》:「夫唯不爭,故無尤。」《論語·憲問》:「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禮記·中庸》:「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呂氏春秋·誣徒》:「人之情惡異於己者,此師徒相與造怨尤也。」這裡用為求全責備之意。
推薦閱讀:
※歷時快一年的旋轉花衣 - 鉤針學堂 - 快樂編織論壇
※生命不休 快樂不止
※瑞典君生日快樂,哈哈哈原來你是雙子座!
※讀書的快樂
※快樂「余言」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