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2月1日,鄭荷雙方簽訂合約,趕走荷蘭侵略者正式收復台灣!
鄭成功攻台之役(鄭荷之戰、鄭荷熱蘭遮城之戰是1661年3月底到1662年2月初(中國南明永曆十五年三到十二月)間一場發生於台灣(福爾摩沙)西南沿海的戰爭,主要戰場包括赤崁、台江內海、大員等處;該役明延平王鄭成功率25,000大軍由金門航渡台灣海峽,由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先攻佔普羅民遮城,然後圍攻熱蘭遮城,終於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守軍實質投降、退出台灣。
鄭成功畫像。17世紀捲軸。據傳這是鄭成功到台灣之後所繪。
鄭荷雙方在1662年2月1日簽訂正式合約。荷蘭人寫了條約18條,鄭成功以中文寫了16條,雙方互換條約。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台灣的統治。
由於荷蘭殖民時期聯「番」制漢的平衡機制消滅,為了獲得充足的糧食,大批鄭軍在台灣西南部平原屯田墾殖,但是鄭軍此一擴張領土的行動,導致與原住民發生數次衝突,並對反抗的原住民展開屠殺,造成平地原住民失去其傳統生活領域,只得遷徙或因無法維持部落生活型態而被漢化。
熱蘭遮城與長官官邸鳥瞰圖。約翰?芬伯翁,約1635年所繪。
攻下台灣後,按照鄭成功的戰略,金門、廈門將改造為對抗清軍的前線基地,而根據地則轉移至台灣。如此一來,即使鄭軍面臨須棄守金門、廈門的情勢,而仍然可繼續騷擾中國沿海。
然而鄭軍將士大多視前往台灣為畏途,出征前就有士兵逃亡,而來台者也因水土不服大量病死。另一方面,鄭氏將領大多都涉入海外貿易,擔心鄭成功攻台或廈門反遭清軍攻陷,將破壞既有的貿易體系,使自己的事業受損。因此面臨鄭成功搬遷家眷來台的命令,鄭泰、洪旭、黃廷等重要將領都抗命不往,乃至於「不發一船至台灣」。隨後又爆發了鄭經私通弟弟乳母的事件,鄭成功憤怒下令處死鄭經,而鄭泰等人則是再次抗命,甚至殺死鄭成功派來的使者,令對立的局面更為嚴重。直到鄭成功病死,鄭經於鄭氏王朝嗣位戰中勝出,情勢才勉強安定下來。
赤崁樓內荷蘭人向鄭成功投降的塑像
鄭成功領有台灣之後,建立了台灣第一個漢人區域政權,隨者戰役來台的將士以及眷屬,加上收留不願配合遷界令的中國沿海人民,估計約帶來了數萬移民。隨後繼位的鄭經在陳永華規劃之下,引進明制的宮室、廟宇和各種典章制度,台灣跟東南亞、太平洋等南島文化開始分道揚鑣,漢文化漸漸成為台灣的主流文化。因此有學者形容此役「決定台灣爾後四百年命運」。
不過當時的明朝遺民卻批評鄭成功攻台一事,擔心鄭成功不再致力反清復明,反而據地做台灣王。雖然鄭成功宣稱攻台是為了安置文武百官的家眷,但張煌言認為從未聽說將輜重與眷屬安置外國,又能經營中原的先例,直言此舉「生既非智,死亦非忠」。隨後永曆帝於雲南告急,鄭成功也正與荷蘭人對峙,未能出兵相救,種種作為皆不被張煌言諒解。鄭成功的老師錢謙益也認為鄭成功既以台灣為根據地,恢復中原則更無希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