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新中國之初的主題美術創作

談新中國之初的主題美術創作(組圖)2011年06月30日 15:40 來源:中國文化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奪取全國勝利(油畫) 1977年 尹戎生

劉胡蘭(雕塑) 王朝聞

  陳履生

  1950年初,全國美協發布了「全國美展加緊創作的通告」,提出「表現革命鬥爭和解放戰爭的歷史題材」。到5月,中央美院就完成了文化部下達的繪製革命歷史畫的任務,其中的油畫有:徐悲鴻的《人民慰問紅軍》,王式廓的《井岡山會師》,馮法祀的《越過夾金山》,董希文的《搶渡大渡河》等,這些經過精心研究的繪畫主題,基本上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表現出了開國之初的社會需要,也是當時中國革命博物館在新中國第一次組織革命歷史畫創作。

  革命歷史題材創作在起步階段面臨著許多問題,如何來表現這些新中國的美術創作題材,既沒有現成的經驗,也少有參照的範本,因此,這一時期的美術家在接受創作任務的同時,還著力探討創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1950年6月,《人民美術》編輯部組織召開了「歷史畫座談會」, 邀請了5月參加為蘇聯攝影隊創作中國歷史畫的徐悲鴻、王式廓、李樺、馮法祀、艾中信、董希文、蔣兆和、李宗津及美協常委吳作人、古元等畫家,研究「如何才能正確地反映歷史的真實,以教育群眾;如何尊重歷史資料,如何不拘於事實的複述;如何統一現實理想的矛盾」等問題。

  這一代畫家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對於歷史題材的認識和處理的看法,是他們在實踐中的思考,又是他們在理論層面上的提升。當王朝聞的雕塑《劉胡蘭》、羅工柳的油畫《地道戰》、董希文的油畫《開國大典》等一批現代美術史上的名作相繼問世時,革命歷史題材主題創作就成了一段時期以來永恆的經典。而當許多畫家都積極投入到圖繪革命歷史的創作中時,各個畫種都在歷史畫的領域為本畫種創造了輝煌,創造了代表一個時代的經典——古元的版畫《劉志丹和赤衛軍》、王盛烈的國畫《八女投江》、潘鶴的雕塑《艱苦歲月》、詹建俊的油畫《狼牙山五壯士》等等。他們不僅續寫了革命歷史畫的篇章,而且在主題創作領域做出了承前啟後的貢獻。

  作為現代油畫的經典作品,《開國大典》產生的前夜,美術界正在開展新年畫創作運動,國畫家正在接受艱苦的對於傳統的改造。由於油畫沒有沉重的歷史負擔,所以,董希文以他的油畫語言,融合當時正在流行的新年畫的構圖和色彩,把一個規模宏大的歷史題材,以一種明確的民族風格表現出來。畫面中那種明朗的色調、細膩的刻畫、喜慶的氣氛,很容易讓人們體會到勝利的感覺。董希文的成功,既有題材選擇的因素,也有方法的運用,這也為主題創作的表現問題樹立了一個榜樣。

  可以說,1949年以來油畫的發展是以革命歷史題材的表現而樹立了一個時代的成就標誌,為此,中國美協於1961年6月2日至7月10日在北京召開了3次「革命歷史畫創作座談會」,對一個時期以來的歷史畫創作進行總結。會議的議題有:革命歷史畫的群眾場面如何描寫;革命領袖與群眾的關係如何表現;革命受到挫折時的悲壯題材如何處理。與會者認為:「表現好這種題材,關鍵在於:一、立場:對史實的正確理解;二、藝術處理:形式和內容的統一。」與此同時,《美術》也開始發表一些文章,評論或介紹革命歷史畫創作的經驗,開展「關於革命歷史畫問題的探討」,首先出場的是侯一民的《劉少奇同志和安源礦工》和艾中信的《紅軍過雪山》。這一次結合創作的座談,是「文革」之前關於革命歷史畫創作和研究的一次重要活動,它不僅總結了這一時期關於革命歷史畫創作的經驗,同時還研究了創作中出現的具體問題,為革命歷史畫創作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推薦閱讀:

創作談▕ 徐皓峰:劇作真相
【網文創作技巧八】從新手到大神: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大師之光」丨三位中外編劇大師傳授編劇創作秘訣
談談電影劇本的創作
他自學成才,畫了不到5年,就創作出來超逼真的3D繪畫

TAG:中國 | 美術 | 創作 | 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