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在列寧主義旗幟下

2017年是偉大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一百周年。

(一) 十月革命的歷史

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是一個黑暗腐朽的社會,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的爆發,進一步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戰爭使俄國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打擊,特別是工人和農民收到更沉重賦稅壓迫。青壯年被強征入伍,致使土地荒蕪,糧價暴漲,物資奇缺。為了維持罪惡的戰爭,沙皇實行殘酷的軍事獨裁統治,鎮壓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士兵傷亡無數,大批領土淪陷。所有這一切,讓工人階級對迂腐的沙皇制度深惡痛絕。據統計,僅1916年一年,俄國國內就發生1500多次罷工,平均一天發生3-4次之多農民奪取糧食,燒毀莊園。統治階級上層也發生了危機,首相和大臣不斷被撤換。

1917年初,俄國反戰運動達到高潮,發生了「二月革命」,二月革命主要是由工人階級和士兵進行的武裝起義,最終的勝利果實卻落在了資產階級的手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利益,所以沒用從根本上改變俄國的社會性質,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仍然執行著沙皇制度反革命的對內鎮壓工人群眾的反抗,對外進行帝國主義戰爭的反人類政策。

1917年4月16日,列寧返回了俄國,在車站受到了工人和士兵的熱烈歡迎,在車站列寧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說,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萬歲」的口號。

毛主席教導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制度,這是一個不以人們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不管反動派怎樣企圖阻止歷史車輪的前進,革命或遲或早總會發生,並且將必然取得勝利。」

1917年11月7日,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偉大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始了,在晚上9點,根據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發出了攻打冬宮的炮聲,起義軍很快佔領了冬宮,逮捕了臨時政府的部長。與此同時,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斯莫爾尼宮召開,宣告了資產階級政府已經被推翻,蘇維埃政府已經建立。這是世界上第二個社會主義的,無產階級的政府。因為有了布爾什維克黨作為先鋒隊的領導,革命迅速向全國發展,這在社會主義革命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到1918年春,蘇維埃政權迅速掌握了全國的局勢。

(二)十月革命的意義

任何革命都是曲折的,都是面臨著落後階級的反撲都是面臨著落後階級想方設法竊取革命勝利果實,我國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就被袁世凱等反動封建地主階級竊取,由於沒有先進革命理論的指導,直到1949年我國才徹擺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在俄國,由於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起來的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革命的果實很快地轉到工人階級手中,並且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二次社會主義革命-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在十月革命是帝國主義世界所發生的革命,在十月革命以前,革命的結局通常都是一個剝削集團取代另一個剝削集團,同時剝削仍然繼續存在。使得人民始終無法從根本上擺脫被剝削的局面,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革命,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革命等社會上的革命是如此,工業革命等生產上的革命也是如此,原因在於沒有從根本上變革人與人之間剝削生產關係。這些變革社會制度的革命都是伴隨著階級鬥爭而存在的,階級鬥爭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但是通過革命,大部分舊社會的剝削階級是轉變為了新社會的剝削階級。在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變革中,奴隸社會的上層奴隸主剝削者轉變為封建社會的封建地主,奴隸轉變為普通農民。這種轉變是因為被剝削階級沒有領導革命,領導革命的只是在生產關係中的剝削階級。

這些伴隨著階級鬥爭的革命通常都是不徹底地,保留了原剝削階級的部分利益,並且在革命時的相對革命的階級在革命以後轉變為了剝削階級。無產階級不同於以上階級,他是伴隨著工業革命和僱傭勞動制的形成產生的,是最為底層,最為革命的階級,他們不是進行剝削的少數,而是被剝削的大數。十月革命正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鬥爭。十月革命的目的不是由一種剝削形式代替另一種剝削形式,不是由一個剝削集團代替另一個剝削集團。他的目的是最終消滅人與人之間的剝削,這種消滅剝削制度的前提就是無產階級的領導,也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制度。無產階級專政的目的不是要永久性的維持某一階級的統治,而是借用這種最革命階級的專政最終改造生產方式,消滅階級,建立共產主義社會。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地社會主義革命,十月革命作為一次成功的、暴力的社會主義革命,充分檢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從實踐上徹底打倒了考茨基和第二國際「議會鬥爭」的修正主義理論,並且推動馬克思主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列寧主義階段。

帝國主義時代與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分界點就是十月革命,十月革命開闢了一個在各帝國主義國家中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十月革命使俄國從一個落後的帝國主義國家轉變為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三)列寧主義

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階段的馬克思主義,他沒有給馬克思主義補充任何根本性的原則,而是利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分析方法帶到帝國主義時代,帶到更具體的革命實踐中。列寧主義是在革命具體實踐中不斷完善的,是真正根據革命具體實踐得來的科學的理論。首先,列寧總結了巴黎公社革命失敗的經驗,利用辯證唯物主義,特彆強調了工人階級的領導,並且指出「革命無產階級的獨立的、毫不妥協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社會主義勝利的唯一保證」[1]在此之前,恩格斯在總結巴黎公社失敗的經驗時,就曾講到「巴黎公社遭到滅亡,就是由於缺乏集中和權威。」[2]而列寧則具體強調了這種集中和權威的領導的形式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的領導麗麗就是工人階級的先鋒對——共產黨。所以說,列寧的先鋒隊理論沒有對馬克思主義補充任何原則性的東西,他只是對馬克思的部分觀點進行了強調和必要的發展,並且十月革命勝利後的實踐也證明了列寧理論的正確性。斯大林同志說:「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3]列寧主義是在帝國主義階段成長,並在無產階級專政時代成熟起來的馬克思主義。

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4],同樣地,沒有革命運動的實踐,也沒有革命的理論。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來源之一就是空想社會主義實踐的失敗,列寧主義的來源也是對帝國主義時期社會主義運動實踐所總結的革命經驗得來的理論,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以後,列寧又根據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提出了國家資本主義等經濟建設理論。在十月革命勝利後的俄國仍然堅持著戰時資本主義政策,但是這種生產關係的調整在俄國相對較低的生產力下並不能長期維持下去,於是列寧在俄國實施了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具體實施形式就是國家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實施在俄國獲得成功完善了列寧主義的理論內容,並且檢驗了馬克思「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與生產力」的理論的正確性。也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完善了列寧主義。儘管實施了新經濟政策,但並不代表列寧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列寧在論述新經濟政策時講到「存有幾千小款的小資產者是國家資本主義的敵人」[5]也就是說,列寧仍然在一定範圍內限制小資產階級和剝奪大資產階級的財產。這種打壓也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俄國境內資產階級的投機活動,對俄國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這是很多人在研究新經濟政策時忽略的事實,卻是列寧主義原則的重要體現。

(四)經濟與經濟實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主義上層建築對社會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應該也是社會主義的,那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資本主義制度的生產關係是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生產關係,那麼究其本質而言,是剝削無產階級的,是階級鬥爭的體現,正如共產黨宣言所說:「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富人手裡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資本的條件是僱傭勞動。」僱傭勞動制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所有制,正是因為有了僱傭勞動,才有了資本家對無產者剝削,正是因為僱傭勞動統治下的大機器生產,導致無產者被異化,即勞動者沒有獨立人格,機器、資本具有「人格」。

為什麼勞動者會被異化,根源不是大機器生產,大機器生產減輕了勞動負擔,製造出的商品質量相對較高,使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自然就本身而言是歷史的進步。然而,大機器生產被資產者掌控著,所以他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利潤的最大化,而不是為了真正地減輕無產者的負擔,相反,由於機器已經被異化為人類了,所以,無產者不得不在這個強大的對手的競爭下失業,所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工具與無產者是對立的,因為勞動的異化,勞動者從生產中得不到任何有獨立人格的體現,所以在19世紀,有很多國家的工人去毀壞機器,但是造成著一切的根源不是機器,而是把機器同無產者對立起來從而最大限度剝削剩餘價值的資產者,這種剝削方式得以維繫的根本就是資本主義制度,就是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所有制。

資本主義擴大生產,大機器的使用使生產力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地步,但是由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經不再適用於社會生產力狀況,它同社會生產力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商品數量增多,使商品價格盲目地降低,這樣就使競爭尖銳化,使大批中小資產者破產,使他們變成無產者,從而縮小了他們以至社會整體的購買力,導致商品無法銷售出去。資本主義社會使生產過程具有社會性,但是這不是資本主義的主觀目的,他們的主觀目的和行動就是把工人集中在一個大工廠內,從而使利潤最大化,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一個事物誕生的過程也是他消亡的過程。這樣就使生產具有社會性,從而破壞資本主義本身的經濟基礎,因為生產的社會性要求的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制,而生產資料公有制卻是同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所矛盾的。

實踐證明,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起來的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蘇聯的社會主義生產沒有周期性的生產過剩的危機。斯大林同志說:「因此,生產力在這裡以加快的速度發展著,因為適合於生產力的生產關係使生產力有這樣發展的充分廣闊的天地。」[6]

(五)對列寧主義的歪曲與修正

馬克思主義是不斷前進的,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預言社會主義革命將在德國等資本主義較為先進的國家首先發生,正如此,以考茨基為首的「早產論」者便宣揚革命不可能在俄國取得勝利,他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宣揚議會鬥爭道路,千方百計地阻撓俄國革命和建設。教條化馬克思主義,最終俄國十月社會革命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最終考茨基等人的反動理論便不攻自破。由此可見,理論與革命實踐是辯證統一的,革命理論指導革命運動,革命運動中的實踐又來檢驗和完善革命理論。

斯大林同志說「列寧主義的根基,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問題」[7]事實上,取消無產階級的領導也是蘇聯解體的根源之一。很多別有用心的社會民主主義者攻擊列寧主義,把它描繪成一個死氣沉沉的或者是「不人道的」「不普世」的理論,或者如托洛茨基派那樣把蘇聯解體的根源歸咎為斯大林,在某些地方歪曲,又在某些地方教條化列寧主義,否定工人的同盟-農民的作用,藉此削弱無產階級專政的專政對象。在蘇聯解體後,社會民主主義者,托洛茨基派由跑出來宣揚他們的修正主義理論,社會民主主義者是公開承認自己修正主義者,托洛茨基派則打著列寧主義的旗號從事無異於各國工人階級團結的,歪曲列寧主義的反革命行動。自從赫魯曉夫否定斯大林以來,托派的活動便愈加活躍,愈加猖狂,這是我們不得不警惕的。

讓我們看看社會民主主義者和托洛茨基者作出的卓越貢獻吧。從來沒有一個社會民主主義政黨通過議會鬥爭實現工人階級的領導,有些社會民主主義者乾脆放棄了工人階級的領導,改成什麼全民的領導,結果變成無異於其他資產階級政黨的政黨,他們打著反對資本主義的旗號,卻只承認馬克思主義中否定資本主義的成分,而不承認暴力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結果非但沒有幾個能在議會中取得大多數,就算是獲得大多數的政黨也只是推動一些小打小鬧的改革,對資本主義進行小修小補。有些「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盲目推行高福利政策,一方面是把剝削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國家財政困難,這種緩和、轉移階級矛盾的做法,反而使得社會矛盾重重。至於托洛茨基派,他們能做的只是樂此不疲的攻擊斯大林同志,他們的所謂那幾個政黨早就成了無人知曉的微不足道的東西。

很多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托洛茨基主義者攻擊馬克思主義行不通,很大的原因在於蘇聯的解體,他們把他歸咎於是斯大林同志的原因,並且盛讚戈爾巴喬夫是「民主鬥士」。斯大林同志的確有部分錯誤,如錯誤地將肅反擴大化,出現了官僚主義露頭等等。但是斯大林的功績是始終遠遠大於他的過錯的,斯大林同志一生清廉,也曾經打擊過很多貪污腐敗現象,並且始終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所以在某些機關,官僚主義雖然有露頭,但始終沒有形成大的氣候。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後,伯恩施坦等人開始轉向修正主義道路,歪曲攻擊馬克思主義,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了很大影響,在十月革命勝利後,這一股分裂潮才結束,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路線在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後便不攻自破,在列寧逝世後,托洛茨基等人也站出來歪曲,教條化列寧主義,具有代表性的是「不斷革命論」,斯大林批判了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指出了托洛茨基教條化列寧主義的錯誤。從而再一次的維護和促進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團結,斯大林同志也曾經在很大程度上給予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各國政黨的革命鬥爭和包括新中國在內的各國社會主義建設以極大的幫扶、援助。

在斯大林同志逝世後,赫魯曉夫開始全盤否定斯大林,從而破壞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團結。赫魯曉夫宣揚「全民國家」「全民黨」的理論,徹底地歪曲了馬克思、列寧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列寧指出:「無產階級專政不是階級鬥爭的結束,而是階級鬥爭在新形勢中的繼續。無產階級專政是取得勝利、奪去政權的無產階級,對已經被打敗但還沒有被消滅、沒有絕跡、沒有停止反抗,反而加強反抗的資產階級進行的階級鬥爭。」[8]赫魯曉夫明顯高估了蘇聯的社會性質,他的錯誤在於完全否定斯大林包括關於蘇聯存在敵對階級的理論。如果真的是共產主義社會,那麼政黨也不會存在,從來沒有一個政黨是全民的,也從來沒有一個無階級的國家,國家的存在正是說明是階級鬥爭不可調和的、暴力的產物。政黨正是一個階級或者一個階級利益集團的政治性的組織,政黨的存在也是為某個階級或某個資產階級利益集團服務的。比起第二國際的空談家,對國際工人運動最具有危害性的就是頑強的托洛茨基派了,他們打著列寧主義的旗號,卻從事著與列寧主義向背的活動,還指責斯大林同志「背叛了列寧主義」,並且把蘇聯解體歸咎為是斯大林同志的錯誤,而不是反對斯大林的赫魯曉夫等英雄們。

讓我們來看一下列寧和斯大林同志的理論是如何讓蘇聯解體的吧。

列寧說:「搬弄關於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籠統詞句,實際上等於盲目背誦那些反應著商品生產關係的概念」[9]「從無產階級的觀點看來,問題只能這樣提出:是擺脫哪一個階級的壓迫而取得的自由?是哪一個階級與哪一個階級的平等?是以私有製為基礎的民主,還是以力爭廢除私有製為基礎的民主?」如此等等。」

斯大林同志說:「只要把黨動搖一下,把黨削弱一下,無產階級專政就會馬上動搖和削弱」[10]

後來,斯大林同志進一步指出「黨是政權的核心」[11]

戈爾巴喬夫先生是怎樣遵循列寧和斯大林同志的教導,是不言而喻的。

托派是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威脅最大的一個派別,他們的論點也是唯一的奮鬥目標,就是否定斯大林同志。

斯大林同志繼承和發展了列寧主義,而不是想托洛茨基那樣自成一個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部分歪曲部分教條化的托洛茨基主義,在理論上,斯大林完全堅持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斯大林對列寧主義做出了發展,並沒有從原則上改變列寧主義的基礎,而是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去指導具體生產實踐,並且對此進行了小部分的必要的修改。

這些否定、歪曲列寧主義的勢力從本質上是反動的,他們的理論是「求團結」,他們的實踐就是破壞國際工人運動的方向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團結。

對於這種高喊團結而實則破壞團結的行為,列寧早就有過透徹地分析:「這裡具備了派別活動的兩個重要特徵(1)名義上承認統一,(2)事實上各派各自為政。這就是派別活動的殘餘,因為這裡根本找不到同俄國群眾性運動的真正聯繫」[12]國際上工人運動也類似於俄國共產黨的這種分裂活動,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因為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派的分裂,給全黨領導工人運動造成了很大影響,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都想要有一個統一的黨,但是為什麼只有布爾什維克才是真正想要統一的,因為他們堅持的是馬克思主義原則,沒有對馬克思主義造成任何根本性的改變,只是同俄國革命實踐具體結合起來,布爾什維克對黨及俄國工人運動是有利的,也只有布爾什維克黨才能真正讓黨取得統一。相反,孟什維克教條化,歪曲馬克思列寧主義,一方面極力證明革命不可能在俄國首先發生,應在英美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的確,馬克思曾經這樣說過,但這只是針對馬克思當時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而不是列寧等所處的帝國主義瘋狂鎮壓進行國際剝削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環境。另一方面卻極力否定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暴力鬥爭學說,而是要與資產階級「和平共處」、要通過「議會鬥爭」建立共產黨的領導。他們的這些努力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破壞俄國的工人運動,因為布爾什維克占黨內大多數,所以他們就不得不進行派別活動以至實質上的分裂,但是他們卻口頭上卻高喊統一,因為他們要用他們的修正主義觀點統治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以至於完全破壞俄國工人運動的團結。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也是如此,托洛茨基派,「現代馬克思主義」等無不開始麻醉著工人階級,打壓著各國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他們有的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卻否定了列寧主義,事實上,列寧主義沒有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任何實質上的修正,但是他們卻一直實踐著議會鬥爭的道路,他們歪曲列寧主義,把列寧主義誣陷為是背離馬克思主義的,是只會造成饑荒與恐怖的理論,從而完全地否定列寧主義,進而否定馬克思主義中的暴力革命理論,為他們所謂的「議會鬥爭」道路找一個適當的借口。

十月革命的勝利在實踐上證明了「議會鬥爭」理論的失敗,從來沒有哪個國家的共產黨通過議會鬥爭完全掌握國家政權,從而建立工人階級的領導,更別提從實質上改善工人的生活處境,相反,不僅通過議會鬥爭上台的共產黨微乎其微,就是上台的共產黨所能做的也只不過是小修小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國家的階級性質,最終被人民所拋棄。十月革命,包括在十月革命之後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等所誕生的無產階級國家,都是通過暴力鬥爭的方式實現的,沒有一個是通過什麼「議會鬥爭」和「和平過渡」而實現,議會鬥爭的道路是困在各國共產黨身上的枷鎖,也是他造成了至今各國共產黨不能取得勝利的原因。

赫魯曉夫的「全民國家」「全民黨」理論從根本上成為了蘇聯解體的根源,在此之後,蘇聯否定了階級鬥爭,又使得從斯大林時期存在但不太嚴重的官僚主義變得變本加厲,以至於官商勾結,竊取國家財產,政府腐敗,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腐敗現象已經深入了蘇聯社會的方方面面,再加上戈爾巴喬夫否定馬克思列寧主義在蘇聯共產黨內的指導地位,到取消了蘇共的領導地位,最後讓蘇聯共產黨被自己的總書記宣布解散,蘇共亡黨了,過了不長時間,蘇聯也最終解體了。

蘇聯解體不意味著十月革命以來列寧主義道路的失敗,更不意味著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相反,正是由於最初教條化僵化列寧主義,以至於人民的生活也毫無生氣,最終則完全丟掉了列寧主義的旗幟,造成了蘇聯的解體。

(六)團結在列寧主義旗幟下

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各國共產黨立黨的理論基礎,因為馬克思列寧主義代表著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鬥爭的實踐的結晶,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的理論,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領導下,蘇聯、新中國、古巴、越南、朝鮮、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的共產黨一個接一個的帶領工人階級取得鬥爭的勝利,並且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列寧主義是國際共產主義和工人階級進行革命鬥爭和建設的指路明燈。在十月革命以前社會民主黨可以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否認無產階級專政思想,修正主義的陰雲籠罩著第二國際,國際工人運動遭受到錯誤理論的指導。在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以後,列寧主義真正成為了被實踐證明了的理論,那些第二國際的空談家們的理論便不攻自破了。

議會鬥爭路線是錯誤的,但不代表在任何階段都可以進行暴力鬥爭,中國傳統文化有「天時地利人和」,也就是說,必須有暴力鬥爭的群眾基礎,這種群眾基礎的發展是共產黨的任務之一,必須有群眾基礎,讓群眾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列寧說「把千百萬勞動群眾組織起來,這是革命最有利的條件,這是革命取得勝利的最深的泉源」[13]這是各國共產黨最為欠缺的部分,也是最為重要的部分,毛主席教導我們「人民,也只有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如果沒有人民,那麼就像寬闊通暢的河床沒有水流過,共產黨應該做的就是引導水流發動革命,那麼革命的勝利有了群眾基礎,本質上就是不可戰勝的。

那麼,各國共產黨儘管十分注意爭取群眾,那麼仍然沒有太大成效的原因是什麼呢?

在於各國共產黨的不團結,帝國主義者的攻擊,在於某些共產黨一味堅持議會鬥爭路線的錯誤。

這種分裂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之日起就有,自從蘇聯解體以來,這種分裂進一步擴大了。在歐洲,相對佔上風的是民主社會主義思潮,代表有歐洲左翼黨,還有馬克思主義的政黨,代表有希臘共產黨,俄羅斯聯邦共產黨,他們現在仍然僅限於議會鬥爭的路線。還有法國共產黨等修正主義政黨,在南亞的一些國家,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主要毛澤東思想的政黨很多,在尼泊爾有兩個分裂的共產黨,分別是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和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這種分裂對於革命鬥爭是不利的。

這種不利,首先表現為馬克思主義內部的攻擊,對某些路線的分歧演變成大論戰,破壞了各共產黨之間的團結一致,從而給資產階級對共產黨的輿論攻勢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而能夠克服這一切的關鍵,就在於各國共產黨必須緊密團結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旗幟下,

必須時常注意爭取群眾的支持,向人民群眾宣傳資本主義對勞動者剝削的本質,必須堅決地對資產階級的攻擊和修正主義的錯誤思潮進行毫不留情地批判。

在十月革命以後,誕生了許許多多社會主義國家,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都是離不開蘇聯的領導或援助,也正是十月革命激勵著各國無產階級和各國共產党進行著鬥爭,這些鬥爭都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旗幟下進行,而不是在社會民主主義或者托洛茨基主義旗幟下進行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世界各地被壓迫的民族的民族革命運動在十月革命以後飛速發展,這不僅證明了社會民主主義和托洛茨基主義的錯誤性,也在實踐上證明了各國無產階級和各國共產黨之間團結的重要性,十月革命後誕生的蘇聯,不僅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而且成為世界革命運動一個強大的公開的中心,在此之前,國際工人運動從來沒有過這樣的中心,帝國主義統治著世界,壓迫著本國的無產階級和亞非拉等地區的廣大人民。在十月革命以後,國際工人運動能夠緊密的團結在一起,十月革命對帝國主義的打擊激起了各國工人階級革命的高潮,德國爆發了1918年十一月革命,匈牙利爆發了1919年無產階級革命,英國、法國、義大利、奧地利等國的工人運動不斷高漲,我黨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這正是在十月革命和蘇維埃路線指引下的一次成功的嘗試,這次建立政權的嘗試也為我黨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積累了無數寶貴的鬥爭經驗。

十月革命以後,各國資產階級再也不能輕視無產階級的力量了,正如斯大林同志所說「資本主義『穩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所謂資產階級制度不可動搖的奇談也已經過去了。」

雖然在蘇聯解體之後,國際工人運動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但這種挫折不是前所未有的,而是經常性地存在的,任何先進階級的鬥爭總會遭到敵對階級的反撲,蘇聯解體不是否定了列寧主義,不是削弱了列寧主義的力量,相反地,正是證明了一個黨,一個國家,修正、背叛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後果,正是證明了列寧主義的強大力量、正是使列寧主義的更加光輝更加燦爛。

實踐證明,只有各國共產黨,只有各國人民緊緊地團結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旗幟下,堅持無產階級專政,才能實現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徹底勝利

實踐證明,只有各國共產黨,只有各國人民緊緊地團結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旗幟下,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才能取得國際工人運動的徹底勝利。

實踐證明,只有各國共產黨,只有各國人民緊緊地團結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旗幟下,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才能最終消滅階級與階級壓迫,才能最終建立無階級社會,才能最終實現人類的自由解放全面的發展。

實踐證明了十月革命道路的無比正確。

實踐證明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無比正確。

偉大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一百周年萬歲!

共產主義學生報社 沐點

2017年11月7日


[1] 列寧《關於起義的戰鬥協議》

[2] 恩格斯《致卡洛·特爾察吉》《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第375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 斯大林《論列寧主義基礎》《斯大林選集》上卷第185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 列寧《怎麼辦?》《列寧選集》第二卷第241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 列寧《論糧食稅》《列寧選集》第四卷第506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 斯大林《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斯大林選集》下卷第499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 斯大林《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斯大林選集》上卷第399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8] 《列寧全集》第29卷第343頁

[9] 列寧《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列寧選集》第四卷第93頁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0] 《斯大林全集》第七卷第284頁,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11] 斯大林後來指出,他和國家政權不是而且不能是一個東西。斯大林引用列寧的話說「專政是由組織在蘇維埃中的、受布爾什維克共產黨的領導的無產階級實現的」(列寧《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寧選集》第四卷第203,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2] 列寧《關於高喊統一而實則破壞統一的行為》

[13] 列寧《悼雅·米·斯維爾德洛夫》《列寧選集》第3版修訂版第3卷第709頁,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推薦閱讀:

列寧:批註法-讀書百法
辯證地歷史地看待列寧和十月革命
再見吧,列寧!
看見個笑話

TAG:列寧主義 | 旗幟 | 主義 | 列寧 | 團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