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來說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實際上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棋子都差不多,都有車、馬、象、將、兵,而且走法都大同小異,不同的是中國象棋里有士和炮,而國際象棋沒有,但是有皇后(大致於中國象棋里的士)。

文/李吉訶德

這兩天見到來深圳找工作的堂妹,閑時有教她下國際象棋(其實也就教了一些基本的棋子走法)。對照著中國象棋,我想來說說這兩種象棋。兩種象棋都起源於印度,棋子的名稱、規則以及很多術語都相同,卻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這些不同的地方則是處處彰顯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和日本將棋都起源於印度的象棋,因為我不了解日本將棋,所以就撇開它不談。

了解中國象棋的朋友都知道,象棋里有一個棋子叫「象」,這也是中國象棋起源於印度的一個佐證(中國象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目前比較認可的是認為起源於印度)。中國從古以來就不是產象國(在文明史之前的250萬前,人類的祖先才剛剛出現,那時的黃河流域生活過黃河象),而印度卻是赫赫有名的產象國,在印度的歷史上,大象一直是軍隊里很重要的運輸和戰鬥工具,這和中國古代軍隊中的馬一樣重要,比如中國的名馬——伊犁馬,從古至今就一直是作為戰馬使用。

象棋相傳戰國之時就已傳入中國,唐代有了現代象棋的稚形,宋代正式成形,也就是目前我們所用的中國象棋。中國象棋棋盤中間的「楚河 漢界」便是中國化的例子之一,來源於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當時項羽、劉邦曾以鴻溝為界而「中分天下」,西為漢,東為楚,此界便是「楚河 漢界」的來歷。因為楚漢相爭,劉邦臣服於項羽,後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反出。中國象棋里有一個規則便是「執紅先行」,西楚霸項羽尚黑,在象棋中以黑色的一方來代表,劉邦則是以紅色為代表,劉邦先行反出,這就是「執紅先行」的原因。

再說到國際象棋。國際象棋的發明,有這麼一個傳說故事。說的是印度一個國王,富甲天下,任何他需要的東西都應有盡有,作為一個國王擁有無限的權力和財富,便感覺生活百無聊賴,沒有新鮮和刺激。國王於是向民眾下旨,希望徵求一些好玩的東西以供他享用,被選用的進貢者將重重有賞。有一位老者,帶著國際象棋進宮面見國王,教會了國王這個新鮮刺激的遊戲。國王對這個遊戲愛不釋手,非常高興,準備賞賜這位老者,就問老者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獎勵,要什麼就給什麼。老者見國王如此誇言,便說「我要的獎勵,陛下您恐怕給不了。」國王說你儘管開口便是。老者說那我需要一些糧食,這些麥子是這樣子來計量的。在這個國際象棋的棋盤上,第一格放1粒麥子,第二格放2粒麥子,第三格放4粒麥子,後面一格所放的麥子都是前面一格的兩倍,把麥子放滿整整64個棋格,就是我想要的糧食。國王一聽,就這麼點糧食,這不太簡單了嗎?就派人從倉庫拖出麥子,按照老者的意思一格一格地計量,剛開始的時候,一袋麥子就放了很多個格子,漸漸地卻發現,一袋一袋從倉庫拖出麥子也不夠放一個格子。最後是很震驚,就算把全世界的糧食全部拿來,也不夠放滿整個棋盤的……

以上便是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一個基本的起源。

實際上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棋子都差不多,都有車、馬、象、將、兵,而且走法都大同小異,不同的是中國象棋里有士和炮,而國際象棋沒有,但是有皇后(大致於中國象棋里的士)。都是以將死對方的王為勝負的判斷標準,都是總共32個棋子。國際象棋共有總共64個格子,中國象棋拿掉中間的楚河漢界也是64個格子。

那我們就來說說這兩種象棋到底有哪些的不同,為什麼說這些不同的地方彰顯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特殊和強大的棋子:王后

首先,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的一個最明顯不同就是國際象棋里有一個棋子——「王后」。這是每一個了解中國象棋的人,第一次使用國際象棋的時候發現的不同。這是為什麼呢?

國際象棋雖然從印度起源,但得到廣泛傳播和使用卻是在歐洲。有沒有王后這個角色,是與歐洲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格局不一樣的一個體現。在歐洲,很多的民族雖然是同一起源,但由於文字和語言不一,在歷史上就並沒有存在過一個疆域很大、實力很強、同時又長期存在的國家。歐洲歷史上存在的大帝國都是基本上軍事帝國,沒有一個統一同時又強大的文化,這樣的大帝國是不可能長存的。所以歐洲大多數時候,都是很多實力差不多的國家組成,這些國家裡面並沒有一個實力超強的,可以以壓倒性的優勢震懾周邊國家,基本上都是一些實力差不多的幾個較強的國家和一大幫實力較弱的國家組成。基於這個原因,兩國之間的戰爭不但取決於本國的實力,同時也取決於自己這個國家有多少盟國以及盟國的實力。於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就經常會聯姻和結盟,以增強自己在戰爭時的勝數。這樣的話,國王很多時候都是迎娶的都是自己同盟國王室的女兒,也就是王后。在戰爭的時候,國王自己僅能代表自己國家的實力,王后就不一樣了,她不僅可能代表本國的實力,而可以取得自己娘家也就是同盟國的支持。體現在國際象棋里的就是,王后比國王的威力更大,而且它也是所有棋子中威力最強的。

和國際象棋一樣,中國象棋也是在從在象棋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得到改良的。

在中國,漢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東亞地區最強盛的民族,在某些朝代漢民族建立的國家可能並不是最強大的,但漢民族的文化卻一直是最強的。這是由於整個漢民族使用的文字和語言是一樣的(這要非常感謝秦始皇統一文字),就算短時期內四分五裂,但最終因為文化的凝聚力,天下總歸一統。基於漢民族文化的統一和強盛,中國一直就是東亞地區最強盛的國家,總實力都要甩掉周邊國家好幾條街了。這樣的國家,聯姻和同盟基本上都不是為了取得盟友,而是安定邊境(中國是農業立國的國家,戰爭對農業的生產影響極大,所以非常不願意捲入與少數民族的戰爭當中。比如昭君出塞就是為了安定邊境、維護和平而形成的聯姻)或者安撫潘屬國(比如把公主嫁到朝鮮)。這樣的國家,少了與外國政治聯姻的需要,王后就基本上從本國貴族中去選取了,王后在戰爭中所能代表的實力自然就小很多了,所以中國象棋當中沒有王后這個棋子。中國象棋中「士」所在的位置和走法相似,但與國際象棋中的「王后」不可同日而語。

二、強勢的王與弱勢的王

其次,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的另一個不同是——強勢的王與弱勢的王。

國際象棋中除了有一個比王威力更強的王后之外,王本身的威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很多時候它也需要身先士卒,上陣殺敵。而中國象棋中,王幾乎是整個棋子中最弱的一個,也是最需要保護的一個,而且活動範圍非常有限,僅能在「皇宮」里行走。這裡的不同就是東西方封建社會下封建制度的不同了。

首先要說明一下,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社會(從秦到清)其實並不是封建社會,中國的封建社會自秦統一中國之後就不復存在了。清末思想家嚴復在翻譯西方文化的時候,給翻譯錯了。所謂「封建」,就是「分邦建國」意思,這就相當於中國商周時期的「井田制」、古代西方的「城邦制」和「領主制」,意思時將土地按皇室血緣、戰功等等標準層層分封給不同爵位(如公侯伯子男)的人,每塊封地叫「國」或者「家」,封地的領主都有自己的獨立的行政、徵稅、立法、軍事權力,而且可以世襲,只是要按約定必須保衛宗主國、繳納稅收等等,比如戰國七雄就是當時周天子下面的諸侯國,春秋初期全中國共有五千多個大大小小的「國」和「家」。自秦統一之後,就在秦相李斯的設計之下廢除了封建制,不再對皇族和臣子分封,而改為郡縣制,實行中央集權。中國封建社會中,除了少除時候會分封給王室子孫和功勞極大的大臣之外——比如劉邦封韓信領齊地為齊王、清朝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大多數時候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歐洲封建社會卻是真正的封建社會,實行的是「城邦制」和「領主制」等等這樣的制度,每一個城邦或者封地都由一個領主來獨立經營。這樣的話,領主不但要對自己的人民負責,也要對宗主國負責,而且這也是自己自給自足可以世襲的家當,所以必須要用心經營。而中國的封建社會因為實行的是郡縣制,皇帝只要管理好自己的臣子就好,並不去插手具體的地方治理,所以才可以久居深宮,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活生生地跟個沒出嫁的閨女一樣。——在秦以前,比如戰國,那時候當王子可是一個苦差事,不是給別的國家當人質,就是遍訪村野、上山下鄉、了解民情,或者在基層當個官職,先學學管理。

秦以法家治國,後統一天下。秦滅漢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的封建王朝,名義是以儒治國,實際上行的還是法家的那一套,而且把法家學說用得更是活靈活現。儒家是講以德治國、與民同樂。法家是講以法治國、上不可知。「上不可知」,意思就是說做皇帝的要搞搞神秘主義,跟臣民不要過多地接觸,以保持自己的威嚴;喜怒不能太規律,以免臣民投其所好,國之重器,為人所用。行軍打仗,自有臣子去處理,根本用不著自己上前線。偶爾搞搞的「御駕親征」,基本上都是開國皇帝看情況了不得已才這麼做,就算不是開國皇帝不到萬不得已也來這個險招的。皇帝基本上都不會這麼傻,真搞「御駕親征」,贏了是天命所歸的當然,輸了面子上掛不住,而且因為有皇帝在,將領們領兵帶將就會畏首畏尾,反而不利於打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現在皇帝就在眼前,那你受還是不受呢?實際上真正的「御駕親征」都是「太子親征」——因為現在做皇帝的老子要扶一下未來的皇帝的兒子,讓他建功立業,受些歷練,以後才能hold得住朝上文武百官!而且太子尊親征,將軍們就都會賣力地幹活,在未來上位的領導面前好好表現!

所以,國際象棋里的王行動自由,沒有皇宮的地域限制,行動自由,自己帶刀,上陣殺敵。中國象棋里的王深居皇宮,弱小無力,受人保護。

三、特殊的和棋:逼和

再次,特殊的和棋——逼和。

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都有勝、負、和三種對弈結局。其中勝、負之局自不用說,將死對方的王就勝,被將死就負。而和棋中,事實上的和棋也自不用說——理論都無法贏對方,這時候就判和,或者五十著內未分勝負即判和。但國際象棋中有一個特殊的和棋,即「逼和」。

逼和的意思就是說,對方的所有棋子都陷入困境、無子可走,如果走王,王就會被吃。這個時候,就是和棋,所以國際象棋中將軍的那一方一定要注意不要走入逼和。這和中國象棋不一樣,這種情形在中國象棋中,逼的那一方是判勝的。

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源於歐洲的「騎士精神」,兩位騎士對決的時候,對方手上若已經沒有了劍,是不能殺他的——因為這贏得不光彩!而這個騎士精神必然只能誕生並發揚於封建社會,西方的騎士就當於中國春秋戰國的「士」,士是當是社會的精英一族,是非常有文化有能力的自由平民,這個時候的士是中國歷史上自古至今讀書人最受尊重的時代,沒有之一。講的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家雖然各為其主,但共為天下謀,甚至還可能是老鄉和同學,雙方都生生相惜,對對方都極為尊重——士可殺,不可辱。因為大家都是地位極不穩定的,因為不是貴族,沒有恆產,也不甘心做平民,大家都是出來用自己一身才華、滿腔熱血,建功立業。一朝富貴,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身處絕境了。大家都是討口飯吃,其中苦楚,都能理解。如果同一階層的人都相互不尊重,又怎能贏得自己的老闆——貴族和國王們的尊重呢?而同朝為臣的臣子,都不會是這樣子了,為了利益爭鬥得你死我活。中央集權之後,天下共主,士已經沒有生存的土壤了,也就沒有了士文化和騎士精神了,這個時候天下只有一個老闆——就是皇帝,你只能巴結它,排擠同僚。所以其實很多時候,敵人比朋友更尊重和善待你。

另外,中國的文化是弱者的文化——道家學說。弱者還是弱者的時候,為了在強者的陰影下生存和壯大,一定會韜光養晦,善於示弱,讓對方卸下防備。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爾」的時候,劉備故意在打雷的掩飾下故意摔掉了匙箸,表現自己是個不成大器的人,根本不不是什麼英雄,最終躲過了曹操的加害。越王勾踐也是在吳王夫差的眼皮底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一舉滅了吳國。因為這種學說被統治階段的利用,對於強者來說,把一切可疑的不利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是非常必要的。弱者懂韜光養晦、懂弱者的藝術,強者更懂,逼和是不會存在的。

四、兵法相異——全盤皆兵和據險而守

最後,兵法相異——全盤皆兵和據險而守

再看看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棋盤,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重要的不同。這就是國際象棋棋盤沒有明顯的險要和關隘,而且雙方都是密集地陳兵於一地——雙方16個棋子都是密密地擺在一起。而中國象棋的棋盤是有多處險要的,比如中有河界、炮有「當頭」、象有「田心」、馬有「餓槽」、士有「士角」,等等。這又是為何呢?

這是因為中國的國土疆域非常的大,雙方交戰的時候,不可能在整個作戰區去陣兵。只可能是守其險要之處,各種「兵家必爭之地」,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陣勢來「以逸待勞」。孫子兵法《地形篇》也有說「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中國在兵法上有這樣的認識,可是比西方要早了很多年了。中國文化講「天時、地利、人和」,地利是排第二的,可見它的重要性。

而整個歐洲大陸,都是一些疆域不大的國家,戰略縱深跟中國沒法比,作戰區內並沒有太多的險要和關隘,直接消滅對方戰鬥的有生力量,直接求戰更有利於贏得戰爭。另外整個歐洲大陸,有一塊非常大的平原即歐洲平原,西起法國和西班牙,東至俄羅斯,僅在西邊較為狹窄,越往東越寬,整個歐洲幾乎全被平原被覆蓋,這塊平原已經覆蓋了歐洲最主要的國家了,有限的山脈如阿爾卑斯山脈處在歐洲南部和西南部。對於平原來說,幾乎是無險可守的。而中國,為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北邊有長城,沿線均是關隘,西南有青藏高原,西北黃沙漫漫。長城沿線都是重要關口,而一旦外族進入長城,便可長驅直入了,一直到黃河都幾乎無險可守,有時候我們不得不退守到某一關口阻擊對方。長江以南倒是山水星羅密布,所以中國的統一戰爭從來就是從北方打敗南方的,先統一北方再統一南方。

吳三桂引清兵從山海關入關,中國再次亡國。五代十國的後晉皇帝石敬塘,向契丹割讓幽雲十六州,使得當時中國整個華北門戶洞開,宋朝統一之後也沒能拿回這個地方的控制權,也是宋朝被外族所滅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這些都說明,中國的地理現實和戰爭理念共同決定要非常重視據險而守。

說到這裡,要落筆了。總之,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都是非常有意思的遊戲,都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而其中閃耀著的智慧和文化的光輝,也一定會為喜歡象棋的你我在切磋棋藝的同時所津津樂道。


推薦閱讀:

象棋中為什麼有五個兵或卒
熟記口訣,象棋就能險招制勝!
街頭象棋殘局有可能贏么?
象棋實戰中局譜:互換車殺士爭先
關於中國象棋常見的一些問題

TAG:中國 | 差異 | 文化 | 西方文化 | 國際 | 西方 | 象棋 | 中國象棋 | 國際象棋 | 東西方文化 | 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