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學習筆記(一)
中藥學簡史(上)
一、中藥的起源(先秦)
有關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生動而形象地反映了人們認識藥物的過程。古人通過反覆積累,從無意識的偶然體驗,到有意識的試驗、觀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藥物知識。
藥物的發現與尋找食物有關,飲食方式的改進,如火的應用,烹調術的進步,酒、醋的發現,催生了早期藥物加工、應用技術,出現炮炙、配伍和湯劑、酒劑等。「葯食同源」是對中藥起源的概括。
藥物知識的流傳,最初僅靠口耳相授。先秦時期未出現本草著作,關於藥物的知識已有文字記載。《詩經》為西周至春秋時代的作品,記有50多種植物名稱,為後來本草所收載。《山海經》成書於戰國至西漢時期,載有動物、植物和礦物葯120餘種,並明確提出了它們的功用。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可能為戰國時期所作,在52個病名下,載方280首,涉及藥物247種,對藥物的炮製、製劑、配伍、禁忌等亦有記述。
二、本草學的奠基(秦漢至南北朝)
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隨著治病經驗的積累,受當時經濟、文化、哲學的影響,我國醫學理論體系逐步形成,出現了《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重要醫學典籍。與此同時,藥物知識更加豐富,藥物理論初步形成,出現了專門記載藥物的著作——本草,和通曉藥物知識的專業人員。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是奠定中藥學發展基礎的重要時期,已有多種本草著作問世,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經集注》。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作者不詳,可能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經歷了較長時期的撰寫、流傳、補充、完善的過程,大約成書於東漢年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本草。該書先以「序例」簡述了本草學基本理論,包括五味、四性、有毒無毒及隨證的用藥原則;藥物配伍的「七情」;藥物的劑型選擇、服藥法以及藥物產地、採集等內容,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的基礎。繼以上、中、下三品分類藥物,「三品」是按藥物的有毒與無毒、養生延年與祛邪治病的不同,對藥物的粗略分類。該書共載藥物365種,其中包括植物葯252種,動物葯67種,礦物葯46種。每一藥物記述了性味、有毒無毒、主治功用、別名、生境等。全書基本上分成了總論、各論兩大部分。所收載的藥物功用大多樸實有驗,如常山截瘧,黃連治痢,大黃瀉下,麻黃平喘,當歸調經,阿膠止血,人蔘補虛,烏頭止痛,半夏止嘔,茵陳退黃等。《本經》總結了漢以前的藥學成就,奠定了中藥學發展的基礎,對後世本草學具有深遠的影響。歷史上影響較大的綜合本草,都淵源於《本經》而有所發展。
《本經》原書早佚,現在見到的各種版本,均為明清以降本草學家根據《本草經集注》殘卷、《新修本草》殘寫本及《證類本草》、《本草綱目》和其它著作中保存的《本經》文字輯復而成。
《本草經集注》作者陶弘景,為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學問家、道教人物,晚年隱居茅山,時人敬為「山中宰相」。《本草經集注》以陶弘景整理、訂正的《本經》365種藥物為基礎,並增補「名醫副品」365種,加上陶弘景本人的註解和評議而成。「名醫副品」又稱「名醫別錄」,為陶弘景收集、整理漢代、魏晉諸名醫在多種《本經》傳本中新增補的藥物資料撰寫而成。陶弘景在撰寫《本草經集注》時,把輯入該書的、除《本經》以外的有關資料稱為「名醫副品」,待該書撰成後,將這些新增補的資料全面彙集成書時則稱《名醫別錄》。《本草經集注》共三卷,分上、中、下三品收載藥物,一般稱730種(實際當在此數以上),除補充、訂正《本經》365種外,其餘均為新增。記述藥物的內容比較廣泛,除正名、性味、有毒無毒、主治、別名外,還記有產地、生境、採制等,少數藥物簡述藥材性狀或用法。對藥物性味、主治的記載更切合實際,還最早在藥物條目中記載了方劑,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全書分序例和藥物兩部分。序例注釋了《本經》的序例,並增補了許多藥物採收、鑒別、炮製和配製方法、諸病通用藥等,大大增強了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首創藥物自然屬性分類法,將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類,各類仍依《本經》分為上、中、下三品。而諸病通用藥按所治81個病症列舉藥物,實際上是對上述分類的補充,對藥物的功效分類方法有重要意義。《本草經集注》較全面地搜集、整理了古代藥物學的各種知識,條理分明、考訂嚴密,是漢魏以來本草學的一次較為全面的總結,並且標誌著綜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確立,對本草學的發展影響很大。《本草經集注》原書已佚,僅存殘卷。今人尚志鈞根據殘存及《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輯復。
同期的其他本草,如淳于意《葯論》、《胎臚葯錄》、《李當之本草》、《李當之葯錄》、《吳普本草》、《葯對》等逐漸湮沒。這一時期生產技術的發展帶動了製藥技術的進步。南朝劉宋時期雷敩著《炮炙論》,敘述藥物通過適宜的炮製,可以提高藥效,減輕毒性或烈性,系統總結了藥物的加工炮製技術,收錄了300種藥物的炮製方法,後世所稱炮製十七法,淵源於此。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炮製專著,也標誌著本草學新分支學科的產生。製藥化學,隨著煉丹術的盛行,其發展引人注目。東晉煉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對煉丹的方法與所取得的成果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對硫、鉛、雄黃、丹砂、硝石作了認真的研究,不僅展示了許多化學反應,也介紹了燒灼、升華、結晶、蒸餾、水浴等操作技術。中國古代煉丹術成為現代製藥化學的先驅。
推薦閱讀:
※二胡初學者到底該怎樣學習識譜嗎?多久才能學會認譜呢?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一二七集)
※練舞首先要加強基本理論的學習
※系統學習探索門太極陰陽形氣命理學的順序
※瑜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