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王教授探討中醫如何用太極治病
06-30
與王教授探討中醫如何用太極治病——簡述中醫治病的邏輯王學泰2014-10-14按:近日,中醫藥論壇的【王錫民】教授看過我的貼文以後,站在否定太極陰陽五行學說的立場上,要我講一講中醫是怎樣用太極治病的。我應他的要求做了比較詳細的回答,就有關問題進行了幾個回合的交流。我覺得王教授代表了中醫界一部分人的觀點,若是能夠很好地解答他們的質問,對於澄清中醫人關於太極陰陽五行學說的誤解,提高中醫人對太極陰陽五行學說的認識和信心是有積極意義的。同時,回答好這個問題,也有利於釐清中醫治病的邏輯。因此,我將與王教授的交流文字貼出,請有心人批評指正。【王錫民】請王學泰先生講一講,中醫是怎樣用太極治病的。可從治病原理和具體病例上講一講。不知可否賜教?復:王錫民先生要我講一講中醫是怎樣用太極治病的,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清楚,我的《圖解中醫原本》用了十多萬字來解答這個問題,算是基本上說清楚了。先生給我機會,要我在這裡講一講,我儘力用最少的文字,把這個問題的基本邏輯講一講,如果還有未說清楚的地方,請參閱我的《圖解中醫原本》(已經全文上傳至我的新浪博客,可搜索「中醫王學泰」進入)。我將分三步來說明,一是首先澄清幾個錯誤的或者說模糊的認識;二是中醫治病,即太極治病的基本邏輯;三是醫案舉例說明。一 在講解中醫怎樣用太極治病之前,有幾個錯誤的或者說模糊的認識需要澄清,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原理-生理-病理-藥理-治理一理貫通的、統一的中醫邏輯(理論)。1、太極陰陽五行並非僅僅是形而上的抽象的哲學概念在講到「太極陰陽五行學說」的時候,有兩種極端的情況。多數情況下,或者多數人都從形而上的、哲學的、抽象的意義上理解太極陰陽五行;另一種情況,是將五行機械地理解為水火木金土五種具體的物質。這兩種認識都是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是,太極陰陽五行既可以上升為形而上的、哲學的、抽象的概念,同時也是形而下的、具象的實存。中醫講的太極陰陽五行,主要的意義是實存。這一點很重要,否則就會質疑「哲學怎麼能治病?」。從實存意義上講,先天太極是陰陽(實際上就是寒熱)未分的混沌一氣,後天太極是陽(熱)性能量在陰(寒)空背景中運動(有遞減和聚集兩個方向,主要是能量聚集)必然產生的「中和」形體。所謂「聚氣成形」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中性物體都是後天太極,地球是,人體是,藥物也是,中醫的根就在這幾個後天太極里。因為大家都是太極,所以才能「混為一談」。但是,具體的實存,並不能機械地理解為就是水火木金土五種具體的物質,而應該理解為這幾種物質所代表的五類物質(能量),或者說五個時空的物質(能量)。因此,水火木金土實際上代表了宇宙所有實存的太極物體。2、古河圖才是太極陰陽五行生命系統構造的真模型現在一說到太極陰陽五行學說,絕大多數人想到的是那個五角星,五行學說的全部意義幾乎就定位在水火木金土之間的兩兩「生克勝復」上。這是完全錯誤的。為什麼說它完全錯誤呢?一是,它背離古河圖;二是,與自然的觀察結論不符;三是,既已成形,何以相剋?此乃邏輯不能自洽;四是,「兩兩關係」不符合傳統的整體論思維;五是,五角星把「方」給廢了,而「方」是中醫治病乃至整個中國治理文化的根本依據。把「方」廢了,這是最最嚴重的錯誤。為什麼那麼多人要反對、拋棄太極陰陽五行學說?根源就在這裡。實際上,他們要反對、拋棄的,是錯誤的假說。要正確理解太極陰陽五行學說,或者說要揭開太極陰陽五行學說的真相,必須回到古河圖上。(1)古河圖是土樞四象、一軸四輪的軸輪構造,也是中央治理四方的「治方」構造。河圖的「象」就是「方」,五個「象」就是五個時空,就是五行,成「象」的是能量。(2)古河圖的五行能量不僅有在地成形的水火木金土,還有在天為氣的寒熱風燥濕。在地成形的水火木金土,是太極,為「體」,在天為氣的寒熱風燥濕,是陰陽,為「用」,水火木金土與寒熱風燥濕在五個時空分別構成五個太極陰陽小系統,合起來便構成完整的複雜的有生命的巨系統。(3)古河圖的象數,不僅具有抽象的意義,更具有具象的意義。這個具象的意義,就是能「量」的表達。參見貼文《河圖的另類解讀》。認識到這一點,中醫對在天在地五行的認識和把握就會變得更加深刻和準確。將古河圖的太極陰陽五行生命系統模型運用到在人體生命系統的構建中,就有了中醫理論的核心——藏腑系統理論或藏象系統理論。具體而言,水火木金土對應五藏,為「體」,寒熱風燥濕對應五腑,為「用」,五藏五腑分別構成五個小的太極陰陽系統,合起來構成完整的複雜的生命巨系統。必須指出,傳統的五行配藏是混亂的,也是不完整的,下面我們就要具體講到。3、傳統五行配藏大多錯誤且有遺漏(1)傳統五行配藏的錯誤傳統五行配藏不是以古河圖的太極陰陽五行生命系統模型為根據,而是以「六氣」(或「六經」)為根據,實際上變成了「六行」,所以,將藏腑(或藏象)系統理論搞得混亂不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將心分為形而上與形而下二個,以配對火分君相。然而,特地分出來一個形而上的心卻又與形而下的小腸相表裡,怎麼也說不通。又,胃腸本是一家,為什麼要一分為三?第二,心有形上形下之分,為什麼腎(藏志神)肺(藏意神)脾(藏魂神)肝(藏魄神)不分形上形下?第三,肺為嬌藏,為什麼與堅硬的「金」相配?第四,肝開竅於目,目之能視光明,乃是秉乾金九陽之性,為何肝與木相配?又,木曰曲直,怎麼能與將軍之官相配?第五,脾為諫議之官,為什麼篡居中央君主之位?第六,心脈本是聯通合一,為什麼將脈排擠出五腑之外?第七,三焦本是最大的熱腑,決瀆水道之官,為何被誤解為「有名無實」?……詳見《圖解中醫原本》。(2)傳統五行配藏的遺漏因為傳統的五行只講水火木金土,不講寒熱風燥濕,因此,五藏有水火木金土相配,五腑卻無寒熱風燥濕相伴。中醫的藏腑(藏象)理論就成了亂上加缺。由於五腑無寒熱風燥濕相配,所以,《內經》的六淫(寒熱暑風燥濕)在實際上沒有著落。(3)正確的五行藏腑配對根據古河圖的原理,正確的五行藏腑配對應該是:地六之水配腎藏,地二之火配肺藏,地八之木配脾藏,地四之金配肝藏,地十之土配心藏;天一之寒配膀胱之腑,天七之熱配三焦大腑,天三之風配胃腸之腑,天九之燥配膽腑,天五之濕配脈腑。為什麼要這樣配?詳細論述見《圖解中醫原本》。4、傳統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非常先進的要承認中醫理論的邏輯正確,必然涉及下面兩個具體問題。一是,中醫不以人體解剖為基礎,是如何認識和把握人體的系統構造以及五藏五腑的功能的?也就是說,中醫關於人體生理、病理和治理的認識是從哪裡來的?二是,中醫不以理化分析為基礎,是如何認識和把握藥物的應用的?也就是說,中醫的藥理是從哪裡來的?上述兩個問題,關係到中國古代了不起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這種認識論和方法論,因為在整體上把握了宇宙能量的運動規律,具體而言,是把握了太陽能量在地球(面)上的運動規律,簡言之,就是「日出日落」的運動規律,因此,它永遠有效,永遠不會過時。要準確定義這種認識論和方法論是蠻困難的,因此,我乾脆就稱其為大家都很熟悉的「整體論」。有人將其概括為「以外揣內」,我認為不夠準確。(1)中醫對人體生命系統的認識是以太極陰陽五行系統模型為中介的中國人認識到人是整個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體是個小宇宙,與地球生命有著相同的能量構造和能量運動規律,古人稱為「天人合一」或「天人同構」。現代量子物理學證明,中國古人關於宇宙的「整體論」認識是完全正確的。有了這個認識基礎,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認識和把握宏觀的水火木金土和寒熱風燥濕來認識和把握微觀的人體及其五藏五腑,而不需要依賴人體解剖。認識和把握宏觀的水火木金土和寒熱風燥濕,也不需要藉助任何的儀器,只需要利用人體的直覺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直接的觀察是不需要邏輯的,但是,將觀察的結果上升為系統的模型,以及將這個模型具體運用到諸如中醫學這樣的具體學科上,卻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現代人的直覺能力不如古代人,而古代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如現代人。當代中醫人,應該將這兩種能力很好地整合起來,由此,構建起既符合古代聖人的直覺真相,又經得起現代邏輯考察的統一的中醫理論。相反,如果我們不以五行為中介,又不以解剖為根據,中醫憑什麼認識和把握五藏五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所以,那些叫喚要廢棄太極陰陽五行學說的人,是根本不懂中醫的。(2)中醫對藥物的認識也是以太極陰陽五行系統模型為中介的中國古人將直覺的五氣五味納入五行系統,於是,就建立了完整的氣味藥理。中藥不講理化分析,只講五氣五味,完全與太極陰陽五行系統對應。咸苦辛酸甘五味秉地氣生,是定位(方)成形的能量;寒熱溫涼平五氣秉天氣生,是運動做功的能量。五味載五氣,故氣味共有二十五種組合。味有方,氣亦有方,故中醫治病用藥叫做氣味「處方」。相反,如果中醫處方不講氣味,又不以理化分析為根據,中醫憑什麼認識和把握藥物的性能?怎麼能知道XX葯可以主治什麼病?《本經》講主治在氣味之後,是要告訴我們,主治功能是在氣味指引下發現和不斷完善的。中醫丟了氣味,就與五行中介脫節,就與生理病理治理脫節,就會無葯可用。這樣的「中醫」只能稱為經驗醫學,完全是假中醫,一定會與其它民族的經驗醫學一樣自行消亡。將太極陰陽五行與五行配藏配腑搞清楚了,堅定了太極陰陽五行的信念,就可以進入太極(陰陽五行)治病的講解了。二那麼,太極(陰陽五行)是如何治病的呢?簡略地講,中醫治病就是通過三個中介實現的,因此,我將中醫的基本特徵定義為「中介醫學」。更進一步講,中醫治病是通過治「方」來實現的,因為,中醫是生有方,病有方,葯有方,治有方。因此,中醫可以高度概括為以「方」為中介的中介醫學。中醫的三個中介是什麼呢?一是太極陰陽五行系統模型,簡稱五行系統;二是「病證」;三是「氣味」。所有這三個中介,最終都落實在五個「方」上。1、五行中介與中醫治病(1)通過水火木金土與寒熱風燥濕五行,我們能夠準確了解人體五個藏腑小系統的生理功能,比如,木曰曲直,對應於人體的脾藏,就有脾主筋肉,主生化等生理認知;又如,金曰從革,對應人體的肝藏,就有肝主骨,主變血生髓等生理功能。詳細參閱《圖解中醫原本》。(2)通過五行系統中介,人體五個藏腑小系統,即五個生機就被相應地放到了五個確定的「方」位上,因此,發生病變的生機,即「病機」也就有了確定的「方」位,同時,五個致病的「病因」——過淫的寒熱風燥濕,也被相應地放到了五個確定的「方」位上。這是中醫治病「處方」的前提。(3)通過五行系統中介,中藥的氣味被相應的放到了五個確定的「方」位上,因此,只要搞清楚「病機」與「病因」,就可以相應地「處方」用藥了。2、病證中介與中醫治病眾所周知,中醫是不追究「病」的,而是強調「辨證論治」,也就是說,中醫是以「病證」為中介認識和把握「病機」和「病因」,由此,通過「處方」來治「機」消「因」,最終達到治病的目的。這裡要解釋一下「病機」。在貼文《略論中醫辨證》和《圖解中醫原本》中,我已經詳細論述了「病機」的正確定義。「病機」不是疾病發生的機理,也不是致病的關鍵因素,而是指發生病變的五行生機。在五個生機(藏腑構成的太極陰陽小系統)裡面,那個生機發生病變,那個生機就變成「病機」。也就是說,「病機」是落實在具體「方」位的實體,是「機關」而不是扣動機關的「程序」,具體而言,「病機」就是五藏或五腑,而不是五藏五腑發病的「程序」。根據中醫的生理和病理,通過辨明「病證」,就可以確定「病機」和「病因」,而「病機」和「病因」與葯的氣味都是落實在具體的「方」位上的,因此,中醫「處方」治病,就是最偉大智慧的邏輯。3、氣味中介與中醫治病五氣五味都有確定的「方」位,因此,氣味就成為中醫「處方」用藥的有效中介。具體而言,味是用來定位(定方)的,也就是用來對應「病機」的,而氣是用來治病做功的,是用來消除「病因」的。所謂治病,歸根結底是治「邪」,即治「病因」。中醫的「病因」就是寒熱風燥濕五個在天之氣。寒熱風燥濕這五個在天之氣,原本也是生命系統不可缺少的能量,因為它是變動的,所以就有正邪兩用,平和為正,過淫為邪。中醫要治理的對象,歸結起來就是這五個東西,實在是簡單的很。所謂氣候變化,飲食不當,情緒反常,外傷跌扑,動物咬傷等等都是病由,都是通過引起寒熱風燥濕五個「病因」致病的。至於說「病毒」「細菌」什麼的,在中醫都屬於「風邪」,風動蟲生,風和則蟲安無犯,風淫則蟲患為害。食物的五氣——寒熱溫涼平,也是在天之氣,中和者入食,偏極者入葯。寒熱為五淫之極,治之於藥物的寒熱便是,寒在北方,則治之以咸溫,寒在南方,則治之以苦溫,寒在東方,則治之以辛溫,寒在西方,則治之以酸溫,寒在中央,則治之以甘溫;熱在五方,則治之以五味寒涼。風為變動的溫氣,寒熱濕燥皆可引動風邪。治風可以升木,木升則風淫不能為害,這是自然之理。木為在地成形的能量,故升木也應該以在地之「辛」味對治,味越厚,功效越強,其它咸苦酸甘四味也是如此。治風也可以通過治寒熱濕燥而達目的。治濕(在中央脈腑,是五陽之氣,亦寒熱水火之中氣)常用「甘」平之品,味越淡,越是入腑,功效越強,比如茯苓、豬苓之類,其它四味也是如此。治燥(在西方膽腑,是九陽之氣)則用「苦」味(九陽之氣味苦)或「酸」味(西方之本味酸),燥有熱燥(九陽熱極)與涼燥(西方涼降),熱則寒治,寒則熱治。五淫之治,也可通過扶正實現,如上述升木可以平風,補肺藏火正可使三焦熱邪歸正,補腎藏水正可使膀胱寒邪歸正,補肝藏金正可使膽腑燥邪歸正,補心藏土正可使脈腑濕邪歸正。總之,通過氣味中介,中醫「處方」治病是「很簡單的」。當然,要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也是要花一番功夫的。尤其是對藥物氣味輕重厚薄的認識,是一個重要的新課題。5、經絡與中醫治病(這一段為整理文字時根據後面的交流內容增補)根據中醫原本理論,經絡是宇宙統一能量和人體先天太極中和能量的網路,與人體後天的血脈不能混為一談。其中,統一能量是宇宙的終極存在,是「道」,是永恆的絕對存在;太極中和能量是父母媾精,返本合一的先天太極混沌一氣,雖然是「有」的存在,但陰陽未分,故無法分辨。這兩種能量,構成人體兩個不同層次的經絡系統,因為不能分辨,所以,現代科學和常人無法觀察解釋,更不能以語言描述,只有道家修鍊到一定的境界,復甦了元神直覺意識以後才能直覺她們的存在,而且只能自覺,不能言傳。一般而言,中醫所謂的經絡是指先天太極經絡,而不是終極統一能量(能夠利用這種能量的便是神仙,是道家修鍊的最高目標)。針灸按摩與氣功導引所利用的經絡能量,都是先天太極經絡能量。先天太極經絡能量治病的原理,是以太極經絡能量的強大中和之力,促使失衡、動亂的陰陽能量回歸平衡有序的常態。所以,針刺、按摩、氣功等治療不需要施加外部能量,就能治病,道理在此。這是太極直接治病的證據。三 下面以一個具體案例,來說明太極陰陽五行治病的原理和實際操作。就以《傷寒》的烏梅丸方證為例吧。筆者認為,烏梅丸是《傷寒》的大成收官之作,以桂枝湯的開局之作首尾呼應,從治風起始,又以治風告終,其間奧義,至深致遠。(一)烏梅丸證《傷寒》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痛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二)烏梅丸方證中醫原本辨解1、病證機因辨解首先需要說明,《傷寒》所謂厥陰,全稱為厥陰風木,藏在肝。在中醫原本里,《傷寒》之厥陰病,主要病機在肝在脾,實際是五機具病。如圖6-4所示。(圖6-4)消渴。我們在病理中做過較詳細的辨解,病情輕重有所不同,但病理相同。烏梅丸之消渴,未見尿多,說明三焦熱邪未入膀胱寒腑,集中在上焦和中焦,水液從上蒸發了,有心中痛熱可證;或者從胃腸而出了,有下利不止可證。飢而不欲食。飢是因為有消,因為風淫。烏梅丸之飢,還因為蟲盜,風動蟲生,所以終究還是因為風淫。蛔蟲繁殖於胃腸,消食水谷,所以消渴,所以飢。蛔蟲繁殖,充滿胃腸,所以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蛔滿胃腸,故不欲食,若食則滿溢而嘔。食入水谷則擾動蛔蟲,翻腸倒肚,必然作嘔,並且吐蛔。下之利不止。本病風淫木郁,下焦虛寒,若以大寒攻下,必致寒水泛濫,脾木失滋,更加郁陷,而風邪更厲,導致邪泄不斷,下利不止。氣上衝心,心中痛熱。首先要認清這個氣。心在肺機華蓋之下,由下而上衝心之氣,一定是三焦大腑的水氣。消渴,說明上焦無霧,說明水液聚於中焦,同時,熱邪蔓延中焦,以致漚化太過,繁殖大量蛔蟲。熱邪蔓延中焦,以致水液在中焦過度漚化,導致濕熱兩淫,而且厲致衝心,更有心中痛熱。痛者,熱灼心肌,筋攣拘急,主機在脾,病證在心。脈微。氣血虛虧才有脈微。氣虛因為肺機不用。三焦熱淫,定有肺機火郁,肺郁故有氣虛。血虛因為脾胃生化之機不用,故髓血無源,證見飢而不欲食。煩。髓血無源,導致腦髓空虛,即坎水空虛,所以熱邪上頭就有「煩」。煩者,「火不歸元,離不歸坎」之證。坎虛而不能受納,以致「火不歸元,離不歸坎」。所以「煩」乃腎機病證。又如《傷寒》所言,蛔上入心膈,也能生煩。躁無暫安時。躁從「足」從「喿」,足者走也,動也;喿者,群鳥在木上鳴也。心主四肢,主足主走;脾開竅於口,主喿。可見,躁無暫安時,是心機和脾機的病證。心何以病躁呢?金郁燥淫,燥邪隨肝血入脈,化熱擾心而生躁。木郁風淫,故口舌不休。躁無暫安時,說明病情嚴重。此證與「煩」緊密相關,故常有「煩躁」之說。厥。氣血虛虧,不達四肢之遠,故有厥冷。氣血虛虧,因為脾機病木郁風淫,肺機病火鬱熱淫。無論「蛔厥」還是「藏厥」,均因氣血虛虧,烏梅丸皆治。膚冷。氣血虛虧,不止不達四肢之遠,而且不足溫煦表皮肌膚,此《傷寒》所謂「內有熱,而外有寒」者。綜上所述,烏梅丸之證,是五機具病,主機在少陽風木。起因水郁寒淫,導致木無所滋而風淫木郁;寒邪犯肺而致三焦熱作,寒熱風邪,作於中焦,肝機亦隨之病變,以致金郁燥淫;氣血虛虧,燥熱凌心,最終心機亦病。仲聖治方,可謂群「辛」薈萃,五機並治,先後同補,標本兼顧。詳見處方辨解。2、處方辨解如圖6-5所示,烏梅丸處方之氣味,與病證機因完全相符,不僅治蛔厥,藏厥亦治,而且治一切水火木金土具郁,寒熱風燥濕皆淫之病,所以我們將烏梅丸視為《傷寒》之大成收官之作,是整部《傷寒》的中宮法眼。(圖6-5)制附子,味有咸,治方在太陰寒水腎胱。味不厚不薄,入藏入腑,入腎助陽,補坎中之火;入膀胱則溫化沉寒,使寒邪歸正。寒散水溫,木有所滋,肺寒可解,氣血不再無源。黃連、黃柏,味苦,治方在太陽熱火肺焦。苦薄入腑,氣寒治熱。黃連,氣薄輕浮,功在上焦;黃柏,氣稍厚沉,功在中焦。烏梅丸無下焦熱證,故不用氣厚力沉的大寒之品。經方遣葯之精妙,由此可見一斑。三焦熱邪一解,氣上衝心,心中痛熱自消。蜀椒、細辛、乾薑、當歸、桂枝、制附子,味辛,治方在少陽風木脾胃。蜀椒、細辛、乾薑、當歸,味厚入藏,溫升脾木,抑制胃風;桂枝、制附子,味薄入腑,溫胃散寒,歸正風邪。風邪歸正,蛔蟲無患。烏梅,味酸,治方在少陰燥金肝膽。苦酒浸漬,酸上加酸,味厚入藏,氣平補本,大益肝金。金郁得解,燥邪歸正,肝機變血生髓、生津生水之功得復。肝脾兩機復行,消渴不再。粳米、党參、當歸,味甘,治方在太極濕土心脈。党參,甘厚入心,補土平濕,養心安神,鍵運中樞。故能除煩止躁,消厥暖膚。粳米、當歸,甘薄入脈。粳米氣平,和解脈血燥熱,除煩止躁,生津解渴;當歸,溫補脈氣,活血祛濕,有利消厥暖膚。古之人蔘含今之党參。【王錫民】1、中醫理論產生於《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經典,這些經典來源於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後經歷代醫家發展補充。都與河圖洛書無關。河圖洛書在《易傳》等書上有提及,但屬於神話故事,就象伏羲氏人頭蛇身一樣,都是神話,不足為憑,況且無此圖示。直到西漢數學出現九宮數字圖後,有人將八卦套入其中。到宋代陳摶以此九宮數字換成小黑點,謊稱河圖洛書。總之,中醫與河圖洛書無關。 2、古人經過了幾千幾萬年與疾病的鬥爭實踐,總結出臨床經驗,但由於當時沒有清晰的解剖和生理、病理研究,在構建理論時無法表達醫理,所以,聰明的古人才將五行學說引入中醫理論之中,必然存在著牽強附會。有錯誤的,但正確的部分還是有價值的。王先生若將其改動,同樣是新的牽強附會,仍然解釋不了人體真實的醫理。人體真實的醫理是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這是已經證明的東西。如果再靠思維想像的東西,來代替真實,有些說不過去了。 3、寒熱溫涼,是指對人體代謝的影響,這已被中藥研究所證明。五味對於人體的影響並不準確。至於歸經,更是模稜兩可的,有的歸一經,有的歸四經、五經。實際上是作用部分不同。 中藥的這些認識,由於不規範,所以用於指導臨床難度很大。所以,中醫的傳承講師帶徒,教的是經驗和經驗方。拋開了五味的作用,所以,將其歸於五行,也是沒有意義的。 根據本人的認識,中藥藥理研究已經遠遠超過了中藥性味歸經的準確性,而且治療範圍也超過了性味所治範圍。 4、國家支持中醫發展60多年,中醫不但沒振興,反而越來越衰退。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正是由於深陷於哲理之中不能自拔,不能直接面對人體真實的解剖、生理、病理和中藥藥理。 如果繼往丟開醫學醫理、藥理的研究,而寄希望於太極、河圖、洛書,更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看到王先生如果賣力地研究中醫理論,雖然讚賞,但路子錯了,於心中不忍視之,特獻一言。 當然,僅供參考。復:謝謝先生的獻言。有幾點疑問,不知先生可否賜教。1、先生說「中醫理論產生於《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經典,這些經典來源於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後經歷代醫家發展補充。【問:《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之前的臨床實踐是怎麼進行的?如果毫無理論指引的「臨床實踐」可以總結出《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這些「經典」,那要這些「經典」何用?直接地繼續臨床實踐不是更好嗎?這個問題就像是問:是先有農業實踐呢?還是先有一年四季的規律發現,而後在四季規律的指引下有了農業實踐?先生總不至於回答說:一年四季的規律是農民做農業實踐的過程中發現的吧?或者更進一步說,難道「日出日落」這樣的自然規律,也是什麼實踐經驗的總結?】都與河圖洛書無關。河圖洛書在《易傳》等書上有提及,但屬於神話故事,就象伏羲氏人頭蛇身一樣,都是神話,不足為憑,況且無此圖示。【問:先生得出上述結論的根據是什麼?退一萬步講,就算河圖洛書是後人的發現,與伏羲等先聖無關,那麼,既然《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可以被先生認可為實踐總結出來的經典,為什麼河圖洛書就不能被理解為實踐經驗的高度抽象總結?再退一萬步講,就算河圖洛書是神話,如果它表達了宇宙運動的客觀規律,難道就不能為人們所用嗎?您要否定這些東西,不能簡單地通過扣帽子來實現,而是要進行嚴密的論證,科學講「證偽」,您做了這項工作嗎?】直到西漢數學出現九宮數字圖後,有人將八卦套入其中。【問:先生講的「有人」是誰?他是做對了呢?還是做錯了?若是做錯了,錯在哪裡?】到宋代陳摶以此九宮數字換成小黑點,謊稱河圖洛書。【問:先生如上所述的根據在哪裡?】總之,中醫與河圖洛書無關。」【問:退一萬步說,即便歷史上中醫與河圖洛書無關是正確的結論,那麼,現在或者將來某個時候,河圖洛書不可以與中醫有關嗎?關鍵在於,您對河圖洛書做了「證偽」的工作嗎?如果沒有,您憑什麼說河圖洛書(現在和將來也)與中醫無關?】2、古人經過了幾千幾萬年與疾病的鬥爭實踐,總結出臨床經驗,但由於當時沒有清晰的解剖和生理、病理研究,在構建理論時無法表達醫理,所以,聰明的古人才將五行學說引入中醫理論之中,必然存在著牽強附會。有錯誤的,但正確的部分還是有價值的。【問:臨床經驗可以總結出《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這些經典,為什麼其它實踐經驗不可以總結出科學的五行學說?如果五行學說本身是正確的,為什麼用於中醫就成了牽強附會?難道世界上沒有五行學說的族群,就沒有經過幾千幾萬年與疾病的鬥爭實踐?為什麼他們不能產生《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這些經驗總結?】王先生若將其改動,同樣是新的牽強附會,仍然解釋不了人體真實的醫理。【問:您根本沒有來得及看我的理論,憑什麼說同樣是新的牽強附會?又憑什麼說仍然解釋不了人體真實的醫理?我要是解了呢?難道您要「一票否決」?】人體真實的醫理是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這是已經證明的東西。【問:醫理不要包括治理嗎?人體真實的醫理是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這是誰證明的東西?又是如何證明的?實驗室證明?還是經過了幾千幾萬年與疾病鬥爭的臨床實踐證明?您講的已被證明的「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的內容又是什麼?】如果再靠思維想像的東西,來代替真實,有些說不過去了。【問:按照您的哲學,思維要以物質的、實踐的、經驗為根據,我既然產生了「如此的思維」,那麼,它就不可能是憑空想像的,而是來自於前人的經驗或者直接的觀察。先生將我的論述說成「靠思維想像的東西」加以否定,不是恰恰否定了您自己嗎?】3、寒熱溫涼,是指對人體代謝的影響,這已被中藥研究所證明。五味對於人體的影響並不準確。至於歸經,更是模稜兩可的,有的歸一經,有的歸四經、五經。實際上是作用部分不同。 中藥的這些認識,由於不規範,所以用於指導臨床難度很大。【問:氣味認識不規範就要徹底拋棄嗎?為什麼不去規範起來?是五味對於人體的影響並不準確,還是中醫關於五味對於人體的影響認識不準確?如果是認識不準確,為什麼不去搞準確?如果先生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搞準確,就等於所有人都不願意或沒能力去搞準確嗎?】所以,中醫的傳承講師帶徒,教的是經驗和經驗方。拋開了五味的作用,所以,將其歸於五行,也是沒有意義的。【問:中醫幾千年以來就是師帶徒,從來沒有法律禁止師帶徒,為什麼沒有帶出一個「艷陽天」來?為什麼帶了幾千年還在叫好中醫難找?為什麼越帶中醫越少?為什麼張仲景也沒有帶出一個好徒弟出來,把《傷寒論》發揚光大?沒有統一的理論指導,神仙也帶不出好徒弟來,這個道理,具有高級科學素養的先生您會不知道?(補充:人類用火用水幾萬年,如果沒有熱力學理論的誕生,能夠有蒸汽機等等的發明嗎?)】根據本人的認識,中藥藥理研究已經遠遠超過了中藥性味歸經的準確性,而且治療範圍也超過了性味所治範圍。【問:您認為這還是中醫嗎?照這個路子搞下去,您搞得過西醫嗎?】4、國家支持中醫發展60多年,中醫不但沒振興,反而越來越衰退。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正是由於深陷於哲理之中不能自拔,不能直接面對人體真實的解剖、生理、病理和中藥藥理。【問:中醫若是將解剖作為理論與臨床的根據,不是明顯割裂了幾千幾萬年與疾病的鬥爭實踐所總結出來的臨床經驗嗎?您將《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這些經典放到哪裡去?重新建立以解剖為基礎的中醫?那還要西醫幹什麼?】如果繼往丟開醫學醫理、藥理的研究,而寄希望於太極、河圖、洛書,更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問:先生認為醫學醫理、藥理的研究只有解剖一途嗎?如果是這樣,中醫幾千幾萬年的與疾病作鬥爭的實踐經驗難道毫無意義了?先生如果沒有對太極、河圖、洛書做「證偽」的工作,就得出上述結論,是不是太缺乏科學精神了?】看到王先生如果賣力(筆者註:應該是「如此賣力」吧)地研究中醫理論,雖然讚賞,但路子錯了,於心中不忍視之,特獻一言。【問:先生到底是要挖苦我呢?還是要讚賞我呢?我可以理解為關心我嗎?】謝謝先生的交流。【王錫民】「比如說,土克水,而金、火、木就不能克水嗎?鐵桶、木桶能否克水?火能不能把水蒸發乾凈呢?如果在今天還拿這些人類初期的幼稚說法來當理說,是不能被全人類接受的。」復:從上面這段話來看,先生沒有仔細閱讀我的文章。我在回答「太極如何治病」的第一步就批判了生克勝復的五行假說。對一件事物說不清楚,有兩種情況,一是認識不夠,所以說不清楚;二是認識錯誤,所以說不清楚。用生克勝復來解釋「五行」既是認識不夠,也是認識錯誤。但是這不能說明「五行」本身沒有價值,更不能因為前人曾經把「五行」解釋錯了,就將「五行」徹底打死。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返本溯源」,從源頭上尋找正確的答案。答案是否正確,首先要看關於它的解釋是否符合邏輯,如果連基本的邏輯都不符,那這個答案肯定是站不住腳的。如果關於它的解釋符合邏輯,是不是就肯定對了呢?未必,還應該由實踐的應用來檢驗,只有符合邏輯又經得起實踐的應用檢驗,才能說是正確的答案。實踐的檢驗可以是自己的實驗,也可以是他人的實驗,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人的實驗。這個他人既可以是當代的人,也可以是歷史的人,還可以是未來的人。比如,一個符合邏輯的中醫理論是否可靠,就可以用大量的前人的成功醫案,尤其是名醫的成功醫案來驗證,看看這個理論是不是能夠很好地解釋所有這些前人的成功醫案,如果可以,那就應該認為這個理論是站得住的。如此,便可以用來指導當代的和未來的臨床實踐,並且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豐富這個理論。謝謝先生的回復。【王錫民】下面我提煉一下王先生的意思,不知對不對。還望明示。 1、先天太極是陰陽(實際上就是寒熱)未分的混沌一氣。簡單說,就是「氣」。 2、後天太極是陽(熱)性能量在陰(寒)空背景中運動產生的「中和」形體。即一切「物質」。 3、水火木金土實際上代表了宇宙所有實存的物質。 簡單概括就是:先天太極就是「氣」,後天太極就是「物質」,水火木金土代表五種屬性的物質。 評:王先生所說的太極,賦予了新的含義。實際上與《易傳》上的太極,以及太極圖上的太極是一個意思。不同的是,加了先天和後天的標註。 我個人認為,中醫理論自內經、傷寒中均無太極概念。到了明清醫家,才引進這個概念,但實際上,人體根本不存在著太極變化。復:王教授能夠心平氣和地進行討論交流,值得壇友學習。我認為,學術交流應該敞開胸懷,熱情擁抱不同意見,否則,大家的意見相同,還有什麼交流的意義?我非常珍惜王教授對我的理論的任何評論。我有一條人生的感悟:所有與自己有過聯繫的人和事,都在成就自己。1、先天太極是陰陽(實際上就是寒熱)未分的混沌一氣。簡單說,就是「氣」。答:是氣,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能量,是未成形的能量。2、後天太極是陽(熱)性能量在陰(寒)空背景中運動產生的「中和」形體。即一切「物質」。答:是。3、水火木金土實際上代表了宇宙所有實存的物質。答:是。4、簡單概括就是:先天太極就是「氣」,後天太極就是「物質」,水火木金土代表五種屬性的物質。答:準確地說,對中國傳統文化來說,世上的所有物質歸類為五類,用水火木金土來代表。這樣表達與先生概括的上一句話是有本質區別的。您的概括,可以理解為世上不僅五種屬性的物質,那樣的話,五行就不具有普遍意義了,或者說就不可能成為模型了。評:王先生所說的太極,賦予了新的含義。實際上與《易傳》上的太極,以及太極圖上的太極是一個意思。不同的是,加了先天和後天的標註。答:先生的上述理解與我的原意出入太大。第一,我的太極與《易傳》的有關論述完全不同,與太極圖(不論先生指的那個太極圖)的意思也完全不同。先生可以再琢磨一下。以《易傳》為代表的主流認識是,太極生了陰陽以後就不見了,這是完全錯誤的。先生說人體根本沒有太極,只有精氣、陰陽、藏腑,也屬於這種主流認識。然而,如果先生仔細琢磨一下,或許可以理解:您所說的「精氣」不就是陰陽未分的「太極混沌」一氣嗎?您所說的藏腑之「藏」所秉的不就是太極中和之氣嗎?如果人體不是太極中和的本體存在,而是陰陽不斷變化的存在,怎麼可能有生命的形體產生?怎麼可能有半刻的安寧?豈不是時刻都是動蕩不安的「病態」?第二,不是我加了先天太極和後天太極,而是太極真義就有先天後天。生命的循環演進,就是先後太極的不斷交替。以人為例,父母媾精,是後天太極返回先天太極——陰陽不分的受精卵,然後發育成胚胎,又開始先天太極向後天太極的演進,如此,循環往複。所謂經絡,也是父母媾精時注入胚胎的混沌一氣,它始終以混沌一氣存在,滋養身體的發育成長,直到用完為止。經絡的能量決定人的壽命。因為它是混沌一氣,是不能分辨的能量存在,所以,後天的飲食呼吸都不能補充,現代科學也不能認識和解釋。經絡能量的體積極小,能量極大,所以針刺、艾灸、按摩以及氣功導引都能利用經絡能量治病。經絡能量治病的原理,是以其強大的「中和」能力,促使失衡的陰陽能量回歸常態平衡。湯藥治病,是利用藥物的後天太極陰陽能量,促使失衡的陰陽能量回歸常態平衡。所以,先天後天太極不是某個人可以隨便加的。當然,並非所有人都能有我一樣的認識。先生質疑人體沒有太極,問我太極如何治病,這裡也作為補充回答。【王錫民】中醫的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藏腑辨證、三焦辨證,之所以沒有一種直接落實到與太極陰陽五行對應的「方」上。正說明中醫治病不是什麼「太極陰陽五行」模型。這是因為,中醫治病是以精氣、陰陽、臟腑等學說為核心的理論體系。人體內根本沒有「太極」存在,如何能對應呢?王先生把《易傳》所說之「太極」、太極圖與中醫理論混為一談了。談的越多,離中醫藥科學越遠。復:王教授可否詳細論述一下:中醫治病為何叫「處方」?這個「方」是什麼意義?如何在實踐中落實?期待您的高見,謝謝。【王錫民】 對於為何叫「處方」,的確沒有探討過,請賜教。復:賜教不敢當。我的所有文章幾乎都是圍繞「中醫為何要"處方』?」展開的,先生若是不嫌棄,能回頭看看我的文章,或許有所啟發。若認為有不當、錯誤之處,請予指出、批評。來自群組: 交友學中醫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