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CC-11︱乳腺癌寡轉移的局部治療
2018年3月21日,第11屆歐洲乳腺癌大會(EBCC-11)於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會議第二天上午,來自荷蘭、義大利等國家的講者分別對乳腺癌寡轉移病灶的生物學特性、局部治療價值、顱內外寡轉移灶的局部處理方式進行了系統梳理,現將報告精要整理如下。
轉移性乳腺癌通常被認為是不可治癒的疾病,而寡轉移是介於局部複發與廣泛遠處轉移之間的特殊階段。20世紀90年代,Hellman和Weichselbaum教授首次提出「寡轉移」的概念,最初是指單個器官的孤立轉移病灶,隨後延伸為少數器官出現的有限數目轉移病灶,通常≤5個。本次會議中,荷蘭癌症中心的Gabe Sonke教授提出,寡轉移的理想定義應該從以往轉移灶的數量轉變為基因突變譜、microRNA表達譜等反應腫瘤生物學特性的指標做為界定基準。
相對於廣泛轉移,寡轉移通常局限在單一器官、性質相對溫和、缺乏腫瘤克隆間的交互對話,全身播散能力較弱,是癌細胞轉移進程的早期階段,正是這些特性提示該階段進行局部治療具有臨床價值。在沒有其它隱匿性轉移存在的前提下,通過積極的手術、放療、射頻消融等局部治療手段消除寡轉移病灶可使部分晚期患者達到治癒。多項回顧性分析表明,系統治療聯合局部治療可使寡轉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達到37%-79%,10年生存率最高可達60%。
義大利都靈大學的Umberto Ricardi教授報告了顱內寡轉移的多學科管理。乳腺癌腦轉移的比例僅次於肺癌,發生率約佔10-20%。年輕、原發灶組織學分級高、ER陰性、HER2陽性均是腦轉移發生的高危因素。因中樞神經系統的腫瘤進展迅速,有癥狀的腦轉移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認知功能,所以優化局部控制手段至關重要。
全腦放療(WBRT)是腦轉移瘤的常規治療手段,雖然可以降低顱內複發、延長患者生存期,但放療副產物可引起早期腦功能的損害。立體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療是將高劑量的射線(21-24Gy)聚焦在某一靶區,達到類似外科手術的效果。靶區外周的放射劑量呈梯度銳減,從而避免了周圍腦組織的損傷。對於僅有顱內寡轉移的患者,積極的局部治療是否能達到WBRT的效果是臨床醫生關注的問題。
NCT00377156研究納入了213例僅有1-3個腦轉移灶的患者,隨機分至SRS組及SRS聯合WBRT組,兩組總生存沒有差別,3個月內的認知功能減退在SRS組發生率明顯降低。對於有限數量的腦轉移病灶應採取SRS或手術等更積極的局部治療手段。美國ASTRO指南也提出,在手術或SRS治療後不應將WBRT作為常規輔助治療。另外,新型WBRT技術,如規避海馬區照射的全腦放療可以減少神經認知功能的毒性,具有臨床應用前景。
最後,英國的Peter Hoskin教授介紹了顱外寡轉移的局部治療。目前在腸癌肝轉移、腎癌肺轉移、非小細胞肺癌肺內轉移中,積極的局部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其中腸癌肝臟寡轉移灶的手術切除已經成為治療的金標準,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也改善了患者預後。因此,對乳腺癌寡轉移的局部治療能否同樣改善生存也正在進行嘗試。
早期研究提示對於乳腺癌單發肝轉移的患者,行部分肝臟切除手術使5年生存期達到48%。實際上早在2010年ESO–MBC Task Force就提出該假說,部分轉移性乳腺癌患者可以達到治癒。隨後臨床樣本分析提示乳腺癌寡轉移灶切除可使30%左右患者達到治癒,而優化選擇適合進行局部治療的患者是關鍵,比如激素受體陽性、腋窩淋巴結陰性、僅有骨轉移等腫瘤生物學行為較好、負荷較低的患者。
如何選擇真正寡轉移的患者是目前面臨的挑戰,由於系統治療後短暫性「靜息」狀態並未消除惡性腫瘤細胞潛在侵襲性生物學特性,因此「去偽存真」至關重要。通過提供更多信息的影像學和新的檢測技術早期識別出真正的「寡轉移」患者,抓住時機採取積極的局部治療可以改善此類患者的預後。當然目前尚缺乏高水平證據和共識指導臨床實踐,未來需要更強證據級別的數據使乳腺癌寡轉移的處理方式被廣泛接受。
專家簡介
徐瑩瑩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乳腺外科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青年委員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乳腺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師學會外科醫師分會乳腺外科醫師委員會青年委員
遼寧省抗癌協會臨床細胞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乳腺疾病專業委員會遼寧分會常務委員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訪問學者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項,省級課題5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榮獲第九屆遼寧青年科技獎。2014年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千」層次。
(來源:《腫瘤瞭望》編輯部)
推薦閱讀:
※答疑錄|排卵障礙的分型及所致閉經的治療
※【引用】灰指甲治療偏方
※中醫治療男性不育症
※損容性疾病激光治療方案大全
※治療骨質疏鬆要「補」還要「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