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寐方121首學習輯要

1.龍膽瀉肝湯

【資料來源】《傷寒大白》

【藥物組成】龍膽草12克,柴胡9克,黃芩9克,川黃連6克,麥門冬9克,陳膽星9克,知母6克,甘草6,真青黛3克,山梔12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肝寧心。

【主治】肝膽有火,目不能合;膽涎沃心,目不得瞑。

2.瀉肝安神丸

【資料來源】《中藥成方製劑》。

【藥物組成】龍膽9克,黃芩9克,梔子(姜炙)9克,珍珠母60克,牡蠣15克,龍骨15克,柏子仁9克,酸棗仁(炒)15克,遠志(去心甘草炙)9克,當歸9克,地黃9克,麥冬9克,蒺藜(去刺鹽炙)9克,茯苓9克,車前子(鹽炙)9克,澤瀉(鹽炙)9克,甘草3克。

【製法用法】製成丸劑。口服,每次6克,1日2次。

【功能】清肝瀉火,重鎮安神。

【主治】失眠,心煩,驚悸及神經衰弱。

3.退熱寧神湯

【資料來源】《杏苑生春》。

【藥物組成】柴胡6克,黃芩3克,黃連1.8克,甘草(生)1.5克,山梔仁、人蔘、酸棗仁、麥冬、茯神各3克。

【製法用法】水煎,食前或不拘時候服。

【功能】清熱瀉火,養心安神。

【主治】身熱神昏,晝夜不眠。

4.柴胡安神湯

【資料來源】《實用中醫內科雜誌》(1995,3:4)。

【藥物組成】柴胡10克,黃芩10克,半夏l0克,党參20克,龍骨20克,牡蠣20克,黃連10克,肉桂5,炒棗仁10克,柏子仁10克。

【製法用法】涼水浸泡30分鐘,後用文火煎取300毫升,午休前或晚上睡前半小時服用。

【功能】疏肝清熱,鎮靜安神。

【主治】頑固性失眠症。

【辯證加減】兼痰濕者加石菖蒲15克;兼陰血虧虛者加山萸肉15克;兼胃氣不和者加焦三仙20克。

【方義解讀】方中柴胡疏肝清熱利膽,以治其本;黃連清心降火,少佐肉桂以引火歸元;龍牡定魂魄且半夏能通陰陽、和表裡,使心神之陽漸漸潛藏於陰而睡也。柏子仁、棗仁加強其安神鎮靜的作用。

5.家秘黃芩湯

【資料來源】《症因脈治》。

【藥物組成】黃芩12克,山梔15克,柴胡9克,甘草6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膽泄熱。

【主治】少陽里熱,不得卧。

6.疏肝散

【資料來源】《症因脈治》。

【藥物組成】柴胡9克,蘇梗12克,青皮9克,鉤藤9克,山梔15克,白芍藥12克,廣皮9克,甘草6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瀉肝火,行氣解郁。

【主治】肝火不得卧。因惱怒傷肝,肝氣怫鬱。

7.養心化痰丸

【資料來源】《何氏濟生論》。

【藥物組成】龍齒(煅,研極細)30克,麥冬30克,白芥子30克(焙),硃砂(水飛,豬心血煮三次),五味15克(揀雙核者),半夏、膽星各30克,遠志(炒)60克,牡蠣(煅)30克,棗仁(炒)24克,橘紅30克,茯神30克,海粉15克。

【製法用法】上為細末,用淡竹瀝1碗,生薑汁1杯,和勻,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次6克,白開水送;燈心、竹葉湯亦可。

【功能】化痰清熱,鎮驚安神。

【主治】痰多不寐,譫妄神昏。

8.清膽竹茹湯

【資料來源】《症因脈治》。

【藥物組成】柴胡12克,黃芩15克,半夏9克,陳皮9克,甘草6克,竹茹12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熱利溫,化痰和胃。

【主治】膽火乘脾,不得卧。

9.黃連溫膽湯

【資料來源】《六因條辨》。

【藥物組成】半夏12克,竹茹12克,枳實(麩炒,去瓤)12克,陳皮15克,甘草6克(炙),茯苓9克,黃連9克,生薑5片,大棗3枚。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熱化痰,理氣化痰。

【主治】痰熱擾心之失眠,健忘,煩躁易怒。

10.溫膽湯

【資料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藥物組成】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瓤)各60克,陳皮90克,甘草30克(炙),茯苓45克。

【製法用法】上為散。每次12克,加生薑5片,大棗1枚,水煎,食前服。

【功能】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主治】痰熱內擾,膽胃不和證。虛煩不寐,坐卧不安,觸事易驚,或夜多畀夢,口中黏膩,痰多,眩悸嘔惡,飲食無味,苔白膩或微黃,脈滑或沉。

【辯證加減】若心火旺盛者,加黃連3克。

【方義解讀】膽屬木,為清凈之腑,喜溫和而主升發,失其常則木郁不達,胃氣因之失和,升降失常,氣鬱則生痰化痰,痰濁上擾,心神不安。方以性偏於溫之半夏、陳皮,化痰行氣,降逆和胃;以性偏於涼之竹茹清熱化痰止嘔,枳實行氣化痰,溫涼兼進,對於膽胃失和,痰濁內阻,有熱化傾向最為適宜。另外,輔以茯苓、甘草、生薑、大棗,健脾和胃以杜生痰之源。

11.溫膽清心湯

【資料來源】《中醫藥學報》(1994,4:160)。

【藥物組成】太子參15克,當歸15克,制半夏10克,茯苓10克,茯神10克,石菖蒲10克,遠志10克,炒枳實10克,炒竹茹10克,生地黃10克,麥門冬10克,石斛10克,牡丹皮10克,蠊蟲6克,木通6克,琥珀6克(沖)。

【製法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溫服,1個月為1療程,治療1~2個療程。

【功能】溫膽清心,安神定志。

【主治】強迫性神經症。

【方義解讀】溫膽清心湯為治勞神的清鎮湯及治痰熱的溫膽湯合而化裁為溫膽清心湯,方中太子參益心;當歸養心血;麥冬、石斛、生地黃養陰調肝腎;石菖蒲、遠志、枳實清痰通竅;竹茹化痰清膽熱;神治痰而安神;牡丹皮涼血散血通瘀;木通苦涼、瀉火行濕、通利血脈,治心郁而不傷心氣;又加蠊、琥珀化瘀直人心腦而調神,諸葯同用,具有溫膽清心、安神定志之功。

12.半夏白朮天麻湯

【資料來源】《脾胃論》。

【藥物組成】黃柏0.6克,乾薑0.9克,天麻、蒼朮、白茯苓、黃芪、澤瀉、人蔘各1.5克,白朮、炒曲各3克,半夏(湯洗七次)、大麥芽面、橘皮各4.5克。

【製法用法】上為散。每次15克,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前帶熱服。

【功能】燥濕化痰,補脾平肝,消食和胃。

【主治】痰厥頭痛,咳痰稠黏,頭眩煩悶,噁心吐逆,身重肢冷,不得安卧,舌苔白膩,脈弦滑。

13.半夏茯苓湯

【資料來源】方出《肘後備急方》,名見《外台秘要》。

【藥物組成】半夏9克(洗),秫米100克,茯苓12克。

【製法用法】水煎,每日l劑,晝3夜2次,分5次服。

【功能】和胃安神。

【主治】大病癒後,虛煩不得眠,腹中疼痛,煩躁不安。

14.和中交泰湯

【資料來源】《湖北中醫雜誌》(1992,6:17)。

【藥物組成】制半夏15~30克,焦白朮15~30克,炒棗仁15~30克,夜交藤15~30克,枸杞子12克,制香附12克,佛手12克,茯神12克,黃連2~5克,肉桂2~5克,生甘草3克。

【製法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每周服藥6劑為1個療程。

【功能】化痰行氣,和中安神,交通心腎。

【主治】失眠。

【辯證加減】血虛加熟地、阿膠(沖服);陰虛加百合,生地;陽亢加鉤藤(後下)、生石決明(先煎);痰濁甚加遠志、石菖蒲;血瘀加丹參、生山楂;火盛加梔子、黃芩;便秘加大黃、火麻仁等。

15.梔子湯

【資料來源】《外台秘要》引《小品方》。

【藥物組成】梔子仁12克,大黃9克,黃芩6克。

【製法用法】上切。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3次服。微利,又當數進餐食,自得眠睡。【功能】清瀉鬱熱,除煩和胃。

【主治】食少熱在內,致夜眠不得睡者。

16.茯神飲

【資料來源】《外台秘要》引《延年》。

【藥物組成】茯神12克,人蔘9克,橘皮6克,甘草4.5克(炙),生薑6克,酸棗仁9克。

【製法用法】上切。水煎,去滓,分3次服。

【功能】養心安神,理氣和胃。

【主治】心虛不得睡,多不食。

17.保和丸

【資料來源】《丹溪心法》。

【藥物組成】山楂18克,神曲6克,半夏、茯苓各9克,陳皮、連翹、蘿蔔籽各6克。

【製法用法】上藥為細末,炊餅丸如梧桐子大,亦可水泛為丸。每次6~9克,1日2~3次,溫開水送下。

【功能】消食和胃。

【主治】食積證。夜寐不安,脘腹痞滿脹痛,噯腐吞酸,惡食嘔吐,或腹中有食積癖塊,或大便泄瀉,舌苔厚膩,脈滑。

【方義解讀】《素問·痹論》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失節,暴飲暴食,可致食積內停,氣機阻滯,脾胃升降失司,心神受擾。方中重用山楂,能消一切飲食積滯,尤善消肉食油膩之積,為君葯。神曲消食健脾,善化酒食陳腐之積;蘿蔔籽(即萊菔子)下氣消食,長於消谷面之積,二者共為臣葯。食阻氣滯,胃失和降,故用半夏、陳皮行氣化滯,和胃止嘔;飲食停滯極易於生濕化熱,故又以茯

滲濕健脾,和中止瀉;連翹清熱而散結,共為佐葯。諸葯相伍,使食積得消,胃氣得和,熱清濕去,則神明自寧。

18.黃芩散

【資料來源】《太平聖惠方》。

【藥物組成】黃芩、川大黃(銼碎,微炒)、甘草(炙微赤,銼)、川芒硝、麥門冬(去心,焙)、石膏各15克。

【製法用法】上為粗散。每次3克,以水100毫升,煎至15~3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功能】通腑瀉熱,寧心安神。

【主治】小兒臟腑壅實,心神煩熱,少小腹大,谷不化,睡卧不安。

19.橘紅石斛湯

【資料來源】《羅氏會約醫鏡》。

【藥物組成】橘紅6克,甘草4.5克,石斛6~9克,茯苓4.5克,神曲(炒)、山楂各3克,半夏5.4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理氣化痰,消食和胃。

【主治】胃不和則卧不安。

【辯證加減】如胃熱口渴,加石膏、花粉。

20.丹參五昧子飲

【資料來源】《中國民間療法》(1999,10:38)。

【藥物組成】丹參15克,五味子9克,遠志6克,菖蒲6克。

【製法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2天為1個療程。

【功能】活血祛瘀,寧心安神。

【主治】失眠症。

【方義解讀】方中丹參活血化瘀,五味子安神寧心,遠志安神益智,去痰解郁;菖蒲化濕和胃,開竅寧神。四味葯皆人心經,與「心主神明」的理論符合,配合使用,可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服後既無白天嗜睡的副作用,也沒有服用安眠藥的依賴性,實為治療失眠症的良藥。

21.血府逐瘀湯

【資料來源】《醫林改錯》。

【藥物組成】桃仁12克,紅花9克,當歸9克,生地黃9克,川芎5克,赤芍6克,牛膝9克,桔梗5克,柴胡3克,枳殼6克,甘草3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氣滯證。胸痛,頭痛日久,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熱煩悶,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熱,唇暗或兩目黯黑,舌黯紅或有瘀斑,脈澀或弦緊。

【方義解讀】本方系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脈,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桔梗開宣肺氣,載葯上行,又可合枳殼一升一降,開胸行氣,使氣行則血行;生地黃涼血清熱,合當歸又能養陰潤燥,使祛瘀而不傷陰血;甘草調和諸葯。諸葯相合,既行血分瘀滯,又解氣分鬱結,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瘀去氣行,則諸證可愈。

22.枳實散

【資料來源】方出《醫心方》引《肘後方》,名見《普濟方》。

【藥物組成】枳實、芍藥各15克(並炙)。

【製法用法】上為末。每次1.5克,1日3次。

【功能】行氣和血,清熱除煩。

【主治】產後虛煩不得眠。

23.活血安神湯

【資料來源】《中醫研究》(2000,2:38)。

【藥物組成】柴胡6克,當歸9克,生地9克,赤芍9克,川芎6克,桃仁9克,枳殼9克,龍齒15克,酸棗仁9克,合歡皮6克。

【製法用法】每日1劑,水煎藥液約200毫升,第1煎晚上服,第2煎次日中午服。

【功能】活血安神,疏肝理氣。

【主治】頑固性失眠。

【辯證加減】頭痛者加僵蠶以通絡止痙,煩躁不安者加丹皮、元參養陰清熱,多慮煩悶者加香附、青皮以疏肝理氣,易驚多夢、心悸、焦慮者加琥珀、遠志、牡蠣、茯神以鎮靜安神。

24.清腦復神液

【資料來源】《中藥成方製劑》。

【藥物組成】人蔘10克,黃芪40克,當歸15克,鹿茸(去皮)10克,菊花80克,薄荷80克,柴胡80克,決明子80克,荊芥穗40克,丹參80克,遠志100克,五味子25克,棗仁40克,蓮子心40克,麥冬60克,百部60克,竹茹20克,黃芩80克,桔梗80克,陳皮20克,茯苓40克,甘草20克,半夏(制)20克,枳殼20克,乾薑2.5克,石膏40克,冰片2克,大黃80克,木通10克,黃柏40克,柏子仁40克,蓮子肉20克,知母20克,石菖蒲80克,川芎60克,赤芍60克,桃仁(炒)60克,紅花60克,山楂80克,牛膝20克,白芷40克,藁本80克,蔓荊子15克,葛根40克,防風20克,羌活80克,鉤藤80克,地黃20克。

【製法用法】製成液劑。口服,輕症1次10毫升,重症1次20毫升,1日2次。

【功能】清心安神,活血通絡,化痰醒腦。

【主治】神經衰弱,失眠,頑固性頭痛,腦震蕩後遺症所致頭痛、眩暈、健忘、失眠等症。

25.人蔘健脾丸

【資料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藥物組成】人蔘(去蘆)240克,遠志(炙)240克,砂仁240克,木香120克,茯苓480克,酸棗仁(炒)480克,當歸480克,橘皮480克,黃芪960克,山藥960克,白朮(炒)1080克。

【製法用法】上為細末,過籮,煉蜜為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

【功能】健脾益氣,養心安神。

【主治】身體瘦弱,失眠健忘,不思飲食,時常作瀉。

26.十味溫膽湯

【資料來源】《世醫得效方》。

【藥物組成】半夏(湯洗)、枳實(去瓤,切,麩炒)、陳皮(去白)各90克,白茯苓(去皮)45克,酸棗仁(微炒)、大遠志(去心,甘草水煮,薑汁炒)各30克,北五味子、熟地黃(切,酒炒)、條參各30克,粉草15克。

【製法用法】上為散。每次12克,水半盞,加生薑5片,大棗1枚煎,不以時服。

【功能】化痰理氣,補益氣血,養心安神。

【主治】痰氣交阻,心虛膽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遂致心驚膽懾,氣鬱生涎,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卧不安。

27.寧心膏

【資料來源】《何氏濟生論》。

【藥物組成】白茯神(去木)、白茯苓、白朮(土蒸)各60克,山藥60克,棗仁60克(炒),寒水石(煅,研末)60克,遠志、甘草(炙)各45克,辰砂30克,人蔘15克。

用;去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臨卧燈心湯化下。

【功能】健脾益氣,清熱寧神。

【主治】通宵不寐者。

28.歸脾湯

【資料來源】《正體類要》。

【藥物組成】白朮、當歸、白茯苓、黃芪(炒)、龍眼肉、遠志、酸棗仁(炒)各9克,木香4.5克,甘草3克,人蔘9克。

【製法用法】加姜、棗,水煎服。

【功能】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盜汗虛熱,體倦食少,面色萎黃,大便不調,或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

【辯證加減】若胸腹不利,食少無寐,脾氣鬱結,加柴胡、山梔。

【方義解讀】思慮勞倦過度,損傷心脾,氣血不足,心無所養,則不能藏神。方中黃芪、人蔘、白朮、炙甘草補脾益氣;龍眼肉、當歸補心養血;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使之補不礙胃,補而不滯,俱為佐葯。煎加生薑、大棗調和脾胃,以資生化。

29.朱珀安神丹

【資料來源】《中藥成方製劑》。

【藥物組成】珍珠50克,白芍750克,紅參300克,川芎150克,茯苓150克,黃芪150克,陳皮150克,甘草150克,琥珀150克,丹參150克,當歸150克,遠志50克,白朮150克,地黃150克,六神曲75克,牡蠣750克,硃砂15克。

【製法用法】製成丹劑。口服,1次10粒,1日2次,小兒酌減。

【功能】寧心安神,益氣養血。

【主治】氣血雙虧,不思飲食引起的夜不安睡,精神不振,心跳氣短等。

30.老年延壽丹

【資料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藥物組成】茯神240克,棗仁(炒黑)、當歸、元肉、茯苓、麗參、麥冬、熟地、遠志各120克,香附90克(酒制)。

【製法用法】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9克,小米湯送下。

【功能】補血益氣,安神定志。

【主治】老人氣血衰弱,失眠無力。

31.龜鹿寧神丸

【資料來源】《中藥成方製劑》。

【藥物組成】龜甲膠61克,鹿角膠61克,酸棗仁(炒)123克,遠志(制)31克,茯苓184克,熟地黃737克,當歸92克,川芎(酒制)123克,黃芪(炙)184克,党參184克,白芍92克,丹參123克,白朮184克,砂仁92克,山藥491克,芡實491克,甘草(炙)123克。

【製法用法】以上除龜甲膠、鹿角膠、砂仁外,其餘酸棗仁等粉碎成粗粉,蒸透,乾燥,與砂仁共粉碎細粉,過篩,混勻;龜甲膠、鹿角膠用酒燉化與煉蜜混勻;每100克粉末加煉蜜90~1。0克製成大蜜,每丸重5.6克,密封貯藏。口服,1次1丸,1日2次。

【功能】健脾益氣,補血養心。

【主治】驚悸失眠,精神恍惚,目眩耳鳴。

32.定心丸

【資料來源】《中藥成方製劑》。

【藥物組成】党參50克,茯苓100克,地黃100克,麥冬100克,柏子仁150克,石菖蒲100克,甘草(蜜炙甘)50克,遠志].00克,酸棗仁100克,黃芩50克,當歸100克,五味子25克,琥珀25克,硃砂20克,蟲白蠟25克。

【製法用法】製成丸劑。口服,水蜜丸1次4丸,大蜜丸1次l丸;1日2次。

【功能】益氣養血,寧心安神。

【主治】心血不足,煩躁失眠,健忘怔忡,驚悸多夢。

33.知柏歸脾湯

【資料來源】《福建中醫雜誌》(1997,6:51)。

【藥物組成】党參15克,白朮10克,茯神12克,木香6克(後下),遠志6克,炙甘草3克,黃芪15克,柏仁10克,知母12克,黃柏10克,當歸6克,仙鶴草30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6劑為1療程。

【功能】健脾安神,滋陰養血。

【主治】頑固性失眠。

【辯證加減】病程久者加靈磁石、龍骨、牡蠣各20克;噁心或苔白厚膩者加半夏10克,陳皮10克;血瘀加丹參10克;氣滯者加香附l0克;陰虛血少者加夜交藤20克;心肝血虛者加炒酸棗仁10克;兼陽虛者加桂1克(沖)。

34.養心湯

【資料來源】《古今醫統大全》。

【藥物組成】當歸身、生地黃、熟地黃、茯神各6克,人蔘、麥門冬各9克,五味子5克,柏子仁、酸棗仁各5克,甘草(炙)3克。

【製法用法】加燈心、蓮子,水煎,食遠服。

【功能】補血益氣,安神定志。

【主治】體質素弱,或兼病後思慮過多而不寐者。

35.養榮湯

【資料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藥物組成】黃芪、當歸、桂心、甘草(炙)、橘皮、白朮、人蔘各30克,白芍藥90克,熟地黃、五味子、茯苓各2.25克,遠志(去心,炒)15克。

【製法用法】上銼散。每次12克,加生薑3片,大棗2個,水煎,去滓,空腹服。

【功能】益氣養血,安神定志。

【主治】心脾氣虛,營血不足,倦怠無力,氣短,夜寐不安,驚悸健忘,虛熱自汗,四肢沉滯,骨肉酸痛,咽干唇燥,飲食無味,消瘦,咳嗽痰白,皮膚乾枯。

【辯證加減】便精遺泄,加龍骨30克;咳嗽,加阿膠。

【方義解讀】柯韻伯云:古人治氣虛以四君,治血虛以四物,氣血俱虛者以八珍,更加黃芪、肉桂,名全大補,宜乎萬舉萬當也。而用之有不獲效者,蓋補氣而不用行氣之品,則氣虛之甚者,無氣以受其;補血而仍用行血之物於其間,則血虛之甚者,更無血以流行。故加陳皮以行氣,而補氣者悉得效其用;川芎行血之味,而補血者因以奏其功。此善治者,只一加一減,便能轉旋造化之機也。然氣可召而止,易虧難成,苟不有以求其血脈之主而養之,則營氣終歸不足,故倍人蔘為君,而佐以遠志之苦,先人心安神定志,使甘溫之品,始得化而為血,以奉生身。又心苦緩,必得五味子之酸以收斂神,使營行脈中而流於四臟,名之日養榮,不必仍十全之名,而收效有如此者。

36.柏子養心丹

【資料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藥物組成】柏子仁7.5克,黃芪30克,茯苓60克,酸棗仁(炒)7.5克,川芎30克,當歸30克,半夏曲30克,甘草3克,人蔘(去蘆)7.5克,肉桂(去粗皮)7.5克,五味子(炙)7.5克,遠志(炙)7.5克。

【製法用法】上為細粉,煉蜜為丸,重9克,硃砂為衣。每次1丸,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

【功能】補氣養血,安神益智。

【主治】心血不足,精神恍惚,怔忡驚悸,失眠健忘。

37.茯神丸

【資料來源】《楊氏家藏方》。

【藥物組成】人蔘(去蘆頭)、茯神(去木)、黃芪(蜜炙)、熟乾地黃(洗,焙)、當歸(洗,焙)、酸棗仁(去皮,炒)、硃砂(別研,一半人葯,一半為衣)各15克。

【製法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煎人蔘湯送下,不拘時候。

【功能】補益氣血,安神定志。

【主治】心虛血少,神不守舍,多驚恍惚,睡卧不寧。

38.茯神散

【資料來源】《普濟本事方》。

【藥物組成】茯神(去木)、熟地黃(酒灑,九蒸九曝,焙乾,秤)、白芍藥、川芎、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白茯苓(去皮)、桔梗(炒)、遠志(去心,炒令黃)、人蔘(去蘆)各30克。

【製法用法】上為細末。每次6克,加燈心10莖,大棗1枚,水煎,不拘時候溫服。

【功能】養血益氣,安神定驚。

【主治】心神不寧,易驚,言語錯亂顛倒。

39.徐國公仙酒

【資料來源】《萬病回春》引龔豫源方。

【藥物組成】頭釅好燒酒l壇,龍眼(去殼)1000~1500克。

【製法用法】龍眼入酒內浸之,日久則顏色嬌紅,滋味香美。早、晚各隨量飲數杯。

【功能】補氣血,壯元陽,悅顏色,助精神。

【主治】怔忡,驚悸,不寐。

40.琥珀養心丹

【資料來源】《證治準繩·類方》。

【藥物組成】琥珀(別研)6克,龍齒(煅,別研)30克,遠志(黑豆、甘草同煮,去骨)、石菖蒲、茯神、酸棗仁(炒)各15克,當歸、生地黃各2l克,黃連9克,柏子仁15克,硃砂(別研)9克,牛黃(另研)3克。

【製法用法】上為細末,將牛黃、硃砂、琥珀、龍齒研極細,以豬心血為丸,如黍米大,金箔為衣。每次50丸,燈心湯送下。

【功能】補氣養血,清心寧神。

【主治】氣血虛弱,心神失養,驚悸怔忡,失眠健忘,精神不爽,氣短體倦,自汗口乾,頭昏心煩,面色少華。

【方義解讀】心虛熱熾,心神失養,則心氣不寧,故心跳不已,觸事易驚焉。生地養心陰以制火,人蔘心氣以寧心,黃連清心火之妄動,龍齒定魂魄之飛揚,棗仁滋養心神,遠志交通心腎,歸身養血榮心,神安神定志,柏仁養心氣,琥珀利心營,菖蒲開心氣以通竅,牛黃涼心熱以定驚,硃砂鎮墜心、安心神,更以豬心血引之人心,金箔制肝墜熱,燈心泄熱從小便去也。蓋熱從下泄,則心火自降而心氣和,安有心跳善驚乎?

41.人蔘散

【資料來源】《普濟方》引《太平聖惠方》。

【藥物組成】人蔘、白茯苓各30克,茯神(去木)30克,丹砂(別研)15克。

【製法用法】上為末。每次3克,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功能】益氣健脾,安神定志。

【主治】膽虛,睡卧不安,多驚悸。

42.無憂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白芍15克,竹茹9克(炒),棗仁9克,人蔘9克,當歸15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益氣養心,清膽定驚。

【主治】膽氣怯弱,夜不能寐,恐鬼祟來侵,睡卧反側,輾轉不定,或少睡而即驚醒,或再睡而恍如捉拿。

43.加昧定志丸

【資料來源】《壽世保元》。

【藥物組成】人蔘90克,白茯神(去皮木)60克,遠志(汀草水泡,去心)、石菖蒲各60克,酸棗仁(炒)60克,柏子仁(炒,去殼)60克。

【製法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硃砂、乳香為衣。每次50丸,臨卧棗湯送下。

【功能】益氣安神。

【主治】心氣不足,恍惚多忘,或勞心膽冷,夜卧不睡。

44.安神定志丸

【資料來源】《醫學心悟》。

【藥物組成】茯苓、茯神、人蔘、遠志各30克,石菖蒲、龍齒各15克。

【製法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為衣。每次6克,開水送服。

【功能】養心壯膽,安神定志。

【主治】因驚恐而心氣擾亂,失眠,夜寐不寧,夢中驚跳怵惕。

45.妙香散

【資料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藥物組成】麝香(別研)3克,木香(煨)75克,山藥(薑汁炙)、茯神(去皮、木)、茯苓(去皮,不焙)、黃芪、遠志(去心,炒)各30克,人蔘、桔梗、甘草(炙)各15克,辰砂(別研)9克。

【製法用法】上為細末。每次6克,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功能】益氣醒脾,解郁安神。

【主治】心氣不足之驚悸恐怖,虛煩少睡,喜怒不常,夜多盜汗,飲食無味,頭目昏眩,血汗,舌衄,黃疸,遺精,溺血,淋濁,婦女帶下,產後譫狂,惡露不盡。

【方義解讀】方中人蔘、黃芪、茯苓、炙甘草、山藥、木香調補脾腎;茯神、遠志寧心安神;桂枝載葯上行,硃砂鎮心降火,以助其升降,麝香辛通行葯勢。諸葯合用,中焦脾胃健運,腎氣旺盛,心神安定,諸症自愈。

46.定志丸

【資料來源】《外台秘要》。

【藥物組成】菖蒲、遠志(去心)、茯苓各15克,人蔘120克。

【製法用法】上為細末,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6~7丸,溫開水送服,1日5次。

【功能】補心益氣,豁痰開竅。

【主治】心神虛怯,五臟不足,痰蒙心竅,神思不安,甚則悲憂不樂,或善忘驚悸,或嬉笑不休,語言無倫,朝輕暮重,或暮愈朝發。

【方義解讀】方中人蔘大補心氣,安定心神;茯苓健脾利濕,化飲定悸以安心神;遠志、菖蒲芳香豁痰開竅以醒神。四葯配伍,可使心氣充足,痰化飲除,心竅得通,自然神清志定。

47.定神丸

【資料來源】《楊氏家藏方》。

【藥物組成】白茯苓(去皮)60克,人蔘(去蘆頭)30克,白附子30克(炮),酸棗仁45克(炒),麝香0.3克(別研),辰砂15克(別研)。

【製法用法】上為細末,湯泡蒸餅為丸,如綠豆大,金箔為衣。每次30丸,食後、臨卧煎人蔘湯送下。

【功能】益氣健脾,鎮驚安神。

【主治】心氣虛弱,神志不寧,睡卧不安。

48.高枕無憂散

【資料來源】《古今醫鑒》。

【藥物組成】人蔘15克,軟石膏9克,陳皮、半夏(薑汁浸,炒)、白茯苓、枳實、竹茹、麥門冬、龍眼、甘草各4。5克,酸棗仁(炒)3克。

【製法用法】上為散。水煎服。

【功能】益氣安神,理氣化痰。

【主治】心氣不足,心膽虛怯,虛煩失志,晝夜不睡,百方無效者。

49.熟棗湯

【資料來源】方出《太平聖惠方》,名見《馮氏錦囊·雜症》。

【藥物組成】酸棗仁30克(炒令香熟)。

【製法用法】上為細散。每次6克,以竹葉湯調下,不拘時候。

【功能】養心安神。

【主治】膽虛不得睡。

50.門冬安神丸

【資料來源】《症因脈治》。

【藥物組成】揀麥冬120克,川黃連60克,生地120克,白茯神120克,遠志90克,硃砂30克,甘草30。

【製法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每次6克,開水送服。

【功能】滋補陰血,清熱安神。

【主治】心血不足,虛熱。

51.生地黃粥

【資料來源】《飲膳正要》。

【藥物組成】生地黃汁30毫升,酸棗仁60克(水絞以汁200毫升)。

【製法用法】上藥水煮同熬數沸,次下米150克煮粥,空腹食之。

【功能】養陰清熱,寧心安神。

【主治】陰虛火旺,骨蒸,四肢無力,漸漸贏瘦,心煩不得睡卧。

52.安神丸

【資料來源】《活人方》。

【藥物組成】生地黃180克,棗仁180克,柏子仁30克,茯神30克,麥冬30克,川黃連90克,當歸90克,五味子60克,甘草30克,硃砂30克(飛過)。

【製法用法】煉蜜為丸,硃砂為衣。每次9克,臨睡燈心湯吞服。

【功能】滋心潤燥,涼血清心,寧神定志。

【主治】勞煩太過,謀慮不遂,五志之火內熾,而致神明不安,夢寐若驚。

53.安眠養心湯

【資料來源】《新中醫》(2002,11:51)。

【藥物組成】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夜交藤20克,酸棗仁30克,合歡皮20克,白芍20克,生地黃15克。

【製法用法】每天1劑,水煎,晚飯後服,服藥期間停服其他鎮靜安眠藥物,連服15天為1療程,睡眠恢復正常後,逐漸減量,服藥1個月後進行療效評定。

【功能】鎮靜安神,養血益肝。

【主治】失眠症。

【辯證加減】肝鬱氣滯者加梔子、柴胡、川楝子、鬱金、枳殼,並加大白芍用量;痰熱內擾者加黃連、竹茹、法半夏、茯苓、萊菔子;陰虛火旺者加天冬、麥冬、龜板、當歸、遠志、茯苓、澤瀉;心脾兩虛者加党參、黃芪、白朮、遠志、柏子仁、甘草;心虛膽怯者加遠志、石菖蒲、党參、茯苓、龍眼肉。

【方義解讀】方中酸棗仁、夜交藤養心益肝,合歡皮安神解郁,生龍骨、生牡蠣配白芍、生地黃滋陰潛陽,白芍、生地黃兼養血柔肝。

54.百合知母安神湯

【資料來源】《中原醫刊》(2000,9:55)。

【藥物組成】百合50克,知母15克,酸棗仁20克,夜交藤30克(後下),琥珀15克(先煎),桑椹12克,龍眼肉12克,當歸12克,枸杞子12克,生地12克,黃連10克,阿膠12克(烊化兌服),川芎10克,炙甘草9。

【製法用法】上藥浸泡4小時,沸煎2次,取汁,晚飯後服200)毫升,每晚睡前再服300毫升,每日l劑,

l0天為l療程。

【功能】養陰清熱,養血安神。

【主治】老年期陰虛火旺失眠症。

【方義解讀】方中桑椹、龍眼肉、當歸、阿膠、枸杞子配知母、黃連、生地、百合可滋養陰血,清降虛火,又用一味川芎活血行氣開郁,以防滋陰補益葯陰凝寒滯之弊。

55.遠志湯

【資料來源】《赤水玄珠》。

【藥物組成】遠志(去心)、黃芪、當歸、麥冬、石斛、酸棗仁(炒)各3.6克,人蔘、茯神各2.1克,甘草1.5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心安神。

【主治】心虛煩熱,夜卧不寧,及病後虛煩。

【辯證加減】煩甚者,加竹葉、知母。

56.補心湯

【資料來源】《不知醫必要》。

【藥物組成】生地(酒炒)、茯苓各6克,棗仁(即炒、杵)、當歸(硃砂末拌)、蓮仁(去心)、麥冬(去心)各4.5克,竹葉10片,甘草2.1克。

【製法用法】加燈心一團,水煎服。

【功能】補心安神,清心除煩。

【主治】思慮過多,心神潰亂,煩躁不寐。

57.參麥湯

【資料來源】《湖南中醫雜誌》(20C)1,3:11)。

【藥物組成】人蔘9克,五味子9克,麥冬15克,茯神15克,酸棗仁15克,浮小麥30克,龍齒30克,百合20克,炙甘草10克,大棗l0克。

【製法用法】每天1劑,水煎服。

【功能】補氣養陰,益智安神。

【主治】失眠症。

【方義解讀】方中人蔘大補元氣,補肺益脾,補腦安神;麥冬養陰清熱以生津;五味子斂心氣,安心神,共為主葯。酸棗仁養血安神,浮小麥養心陰而安心神,百合清心安神,龍齒鎮靜安神,炙甘草和中氣,大棗調和脾胃之氣,共為佐使葯。

58.夜清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人蔘、麥冬各30克,甘草3克,柏子仁、菟絲子各9克,玄參、炒棗仁各15克,黃連0.9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益氣養陰,清心安神。

【主治】人有夜不能寐,口中無津,舌上乾燥,或開裂紋,或生瘡點。

59.怔忡湯

【資料來源】《觀聚方要補》引《百代醫宗》。

【藥物組成】川芎、黃連、生地各2.4克,茯神、白芍、熟地、當歸各3克,硃砂1.8克,甘草0.9。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養血補心,清熱安神。

【主治】虛煩不眠,驚悸怔忡,健忘。

60.茯苓補心湯

【資料來源】《古今醫統大全》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藥物組成】白茯苓、白茯神、麥門冬、生地黃、陳皮、半夏曲、當歸各3克,甘草1.5克。

【製法用法】加竹葉、燈心,水煎服。

【功能】養血寧神,清心化痰。

【主治】思慮過多,心神潰亂,煩躁不寐。

61.珠母補益方

【資料來源】《臨症見解》。

【藥物組成】珍珠母60克,龍骨30克,酸棗仁9克,五味子6克,女貞子15克,熟地15克,白芍12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育陰潛陽,養血寧神,益腎固精。

【主治】心肝腎虛損之失眠證。

62.真珠丸

【資料來源】《普濟本事方》。

【藥物組成】珍珠母(研如粉)22克,當歸、熟地黃(酒灑,九蒸九曝)各45克,人蔘(去蘆)、酸棗仁(微炒,去皮)、柏子仁各30克,犀角(鎊,為細末)、茯神、沉香、龍齒各15克。

【製法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次40~50克,金、銀、薄荷湯下,日午、夜卧各1次。

【功能】平肝鎮心,養血益氣。

【主治】心肝陽亢,氣血兩虧,心神不寧,驚悸多魘,通夕無寐,頭目眩暈,脈細弦。

【方義解讀】方中珍珠母、龍齒重鎮安神,平肝潛陽,以制陽亢之動為君葯;炒棗仁、柏子仁、茯神養心安神,以加強重鎮平潛之功,為臣葯;人蔘、當歸、熟地益氣養血滋陰,以扶正治本;犀角清心涼血,鎮驚熄風,沉香攝納浮陽,均為佐葯;硃砂為衣,以增強鎮心安神之力,且能引葯人心經,為引、銀煎湯,意是取其重鎮之意。諸葯配伍,標本兼顧,使陰復陽潛,神志安寧,則驚悸不寐之症自可告引愈。

63.速眠湯

【資料來源】《福建中醫藥》(1999,3:29)。

【藥物組成】酸棗仁30克,茯神15克,遠志10克,柏子仁l0克,琥珀粉(另包沖服)2克,麥冬15克,五味子20克,當歸10克,炙甘草5克。

【製法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於下午3時,晚10時各服1次,晚10時溶入琥珀粉2克,10天為1療程。

【功能】調節陰陽,寧心安神。

【主治】失眠症。

【辯證加減】心腎不交,精關不固,夢遺腰酸加黃連3克,知母10克,黃柏10克,生地10克;痰熱內擾,噩夢紛紜加半夏、竹茹各10克;膽虛心悸,遇事善驚加龍齒30克,太子參15克;多夢易醒加夜交藤30克,合歡皮10克,龍骨15克;胸悶肋脹,善太息加鬱金10克,香附10克;性情急躁易怒,口渴喜飲,大便秘結,加龍膽草l0克,黃芩10克,大黃10克;心悸健忘,面色少華加白芍]0克,生地10克,龍眼肉15。

【方義解讀】方用酸棗仁滋養安神,茯神、遠志寧心安神;柏子仁安神定志;琥珀粉養心安神;麥冬清熱養心;五味子滋補腎陰;當歸補血活血;炙甘草益氣補中。諸葯合用,制陽盛,促陰長,安心神。

64.維陽感召湯

【資料來源】《證因方論集要》。

【藥物組成】人蔘9克,天冬12克,麥冬6克,熟地9克,生地12克,茯神12克,犀角(鎊)1.5克,羚羊角(鎊)1.5克,琥珀(研)1.5克,龍齒(煅)15克,珍珠(研)1.5克,龜板(炙)15克,龍眼肉9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滋陰潛陽,寧心安神。

【主治】陰不維陽,達旦不寐。

【方義解讀】《經》日:陽不入於陰,則不能寐。人蔘、天冬、二地乃三才丹,以補手足太陰;麥冬、茯神人心,所謂熱淫於內,以清勝之;犀角、羚羊,獸類之靈,涼心清肝;龍齒、龜板,介類之靈,鎮心潛陽;琥珀,松脂人土而成實,珍珠,老蚌感月而結胎,故能安魂魄,定心神;龍眼肉,甘以悅脾。此方專用純甘之味,復以物之靈,引人之靈,兩相感召也。

65.菊花芍藥湯

【資料來源】《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

【藥物組成】菊花6克,赤、白芍各9克,白蒺藜6克,丹皮9克,鉤藤6克,天麻9克,夜交藤6克,生地2克,桑椹子9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養陰平肝,熄風定眩。

【主治】陰虛陽亢,頭暈目澀,心煩失眠,多夢,或有盜汗,手足心熱,口乾,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或細弦。

66.酸棗仁湯

【資料來源】《金匱要略》。

【藥物組成】酸棗仁(炒)18克,甘草3克,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6克。

【製法用法】上五味,以水800毫升,煮酸棗仁得600毫升,內諸葯,煮取300毫升,分3次溫服。

【功能】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主治】虛勞虛煩不得眠,心悸盜汗,頭目眩暈,咽干口燥,舌紅,脈弦或細數。

【方義解讀】方中重用酸棗仁補肝養血斂陰,寧心安神。配以茯苓健脾,安神;知母滋陰清熱,降火除煩;川芎調暢氣機,疏理肝氣,使肝得以復常;甘草調和諸葯。諸葯相伍,共奏養肝血、疏肝氣、寧心神、清內熱、除虛煩之功。

67.潛陽寧神湯

【資料來源】《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效驗秘方精選》。

【藥物組成】夜交藤30克,熟地黃20克,遠志15克,柏子仁20克,茯苓15克,生地黃20克,玄參20克,生牡蠣25克,生赭石(研)30克,川連10克,生龍骨20克。

【製法用法】水煎,分2次服。

【功能】滋陰潛陽,清熱寧心,益智安神。

【主治】陰虛陽亢,心神不寧,心煩不寐,驚悸怔忡,口舌乾燥,頭目眩暈,耳鳴,手足煩熱,舌紅,苔薄黃,脈滑或弦數。

【辯證加減】若陰虧甚,舌紅少苔或無苔者,可加麥冬15克,百合20克,五味子10克;情懷抑鬱,煩躁易怒者,可加合歡花15克,柴胡15克,以解郁安神;兼大便秘者多為胃家鬱熱,所謂「胃不和則卧不安」,可加小量大黃,以瀉熱和胃。

【方義解讀】經云:「衛氣不得人於陰,常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人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暝。」方用黃連以清心火,生地黃、玄參滋陰潛陽,更用龍骨、牡蠣、赭石以潛鎮陽氣,使陽人於陰。然此病日久,思慮過度,暗耗心陰,故再用遠志、柏子仁、酸棗仁、夜交藤養心安神。陽亢陰虧,自然陰陽不能相濟,故用黃連以直折心火,以達到瀉南補北、心腎相交、陰平陽秘之目的。

68.上下兩濟丹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人蔘15克,熟地30克,白朮15克,山茱萸9克,肉桂1.5克,黃連1_5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一劑即寐。

【功能】交通心腎,益氣補血。

【主治】心腎不交,晝夜不能寐,心甚躁煩者。

【方義解讀】方中黃連涼心,肉桂溫腎,二物同用,原能交心腎於頃刻。然無補藥以輔之,未免熱者有太燥之虞,而寒者有過涼之懼。得熟地、人蔘、白朮、山茱萸以相益,則交接之時,既無刻削之苦,自有歡愉之慶。

69.天王補心丹

【資料來源】《校注婦人良方》。

【藥物組成】人蔘(去蘆)、茯苓、玄參、丹參、桔梗、遠志各15克,當歸(酒浸)、五味、麥門冬(去心)、天門冬、柏子仁、酸棗仁(炒)各30克,生地黃120克。

【製法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用硃砂為衣。每次20~30丸,臨卧竹葉煎湯送下。

【功能】寧心保神,益血固精。

【主治】陰血虧少,虛煩少寐,心悸神疲,夢遺健忘,大便乾結,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義解讀】方以生地黃為君,取其下入足少陰,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又生地黃亦為血分要葯,能人手少陰心。酸棗仁、遠志、柏子仁,養心神;當歸、丹參、玄參,生心血;天門冬、麥門冬助其津液;五味子收其耗散;人蔘、茯苓補其氣虛;以桔梗為使者,欲載葯人心,不使之速下也。

70.心腎兩交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熟地30克,山茱24克,人蔘15克,當歸15克,炒棗仁24克,白芥子15克,麥冬15克,肉桂0.9克,黃連0.9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補益心腎,交通水火。

【主治】怔忡,日輕夜重,熟睡不得,甚至徹夜不眠。

71.水火既濟丹

【資料來源】《惠直堂經驗方》。

【藥物組成】茯苓120克,山藥、柏子仁(去油)各90克,歸身(酒洗)、生地(酒洗)、五味子、龍眼肉(搗膏)、枸杞(鹽炒)、秋石、麥冬(去心)、蓮肉(去心)、元參各60克,丹參45克。

【製法用法】上為末,用蘆根搗汁,打芡實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克,漸加至6克,早、晚白湯送服。

【功能】養心血,益心氣,滋腎水。

【主治】心腎兩虛,失眠,健忘,遺精。

72.平補鎮心丹

【資料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藥物組成】酸棗仁7.5克,車前子、白茯苓(去皮)、五味子、肉桂、麥門冬、茯神(去皮)各37.5克,天門冬、龍齒、熟地黃、山藥(薑汁制)各4.5克,人蔘15克,硃砂(細研為衣)15克,遠志(去心)、炙甘草各45克。

【製法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空腹時用飯飲或溫酒送服,漸加至50丸。

【功能】益氣養陰,交通心。腎,鎮心安神。

【主治】氣陰兩虛,心腎不足,心火不能下潛於腎,腎水不能上承於心,志意不定,神情恍惚,夜多異夢,睡卧不穩,忪悸煩郁,四肢倦怠,足脛酸疼,夢寐遺精,時有白濁,漸至贏弱,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義解讀】本方乃《外台秘要》定志丸之加減方。方中人蔘、甘草、天冬、麥冬、茯苓、茯神補心氣,養心陰,益心神;熟地、山藥滋補腎水;酸棗仁、五味子收斂心氣,安定心神;遠志化痰以安神;肉桂溫通心陽,引火下行;龍齒、硃砂重鎮安神;車前子清心肝兩經之火。諸葯配伍,共奏益氣養陰、交通心腎、鎮心安神之功。

73.交泰丸

【資料來源】方出《韓氏醫通》,名見《四科簡效方》。

【藥物組成】生川連15克,肉桂心1.5克。

【製法用法】上為細末,白蜜為丸。每次1.5~2.5克,空腹時用淡鹽湯送服。

【功能】交通心腎,清火安神。

【主治】心火偏亢,心腎不交,怔忡失眠。

【方義解讀】本主所治,是腎水不足,心火亢盛,心腎不交之失眠證。方中生黃連清心而瀉上炎之火,為君;少佐肉桂溫腎通陽,引火歸源。兩味合用成方,導心火下交於腎水,使心腎相交,水火得濟,則失眠之證自可得除。

74.芡蓮丹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人蔘、茯苓、玄參、熟地、生地、蓮子心、山藥、芡實各9克,甘草3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4劑安。

【功能】益氣補血,交通心腎。

【主治】心腎不交,晝夜不能寐,心甚躁煩。

75.青花龍骨湯

【資料來源】《雜病源流犀燭》。

【藥物組成】龜板(去牆,削光)30克,桑螵蛸殼、青花龍骨(飛)各9克,抱木茯神9.6克,人蔘、當歸各3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固腎澀精,安神定志。

【主治】陰精走泄,陽不內依,欲寐即醒,心動震悸,氣因精奪。

76.養心安神丸

【資料來源】《中藥成方製劑》。

【藥物組成】五味子(醋炙)150克,首烏藤500克,合歡花250克,黃精(酒炙)200克,當歸250克,丹參500克,酸棗仁(炒)500克,遠志(去心,甘草炙)150克,知母250克,磁石500克。

【製法用法】製成丸劑。口服,每次6克,1日2次。

【功能】補腎益智,養心安神。

【主治】心腎不交,少眠多夢,頭暈心悸,耳嗚健忘,倦怠無力。

77.養神酒

【資料來源】《同壽錄》。

【藥物組成】當歸身60克,大熟地90克,甘枸杞60克,白茯苓60克,山藥60克,苡仁30克,木香15克,棗仁30克,續斷30克,麥冬30克,丁香6克,建蓮肉(去心)60克,大茴香15克,桂圓肉250克。

【製法用法】上先將茯苓、山藥、苡仁、建蓮為細末,余葯切為飲片,全裝細絹袋,人好酒10千克,隔水蒸透,再浸數日,隨意飲之。平人可以常服。

【功能】補心益腎,安神定魄。

【主治】心脾腎三臟俱虛,精神短少,失眠多夢,食欲不振。

78.濟心丹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熟地60克,麥冬、玄參、生棗仁各15克,丹皮、地骨皮、柏子仁、菟絲子、巴戟天各9。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補腎濟心。

【主治】老人因腎水大虧而患虛煩不寐,大便不通,常有一股熱氣,自臍下直衝於心,便覺昏亂欲絕。

79.潤肝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熟地30克,山茱萸12克,白芍15克,當歸15克,五味子3克,玄參9克,丹皮9克,炒梔子3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滋腎水,清肝火,交心腎。

【主治】腎水匱涸,人有晨夕之間,多時易怒,不必有可怒之事而心煩意躁,不能自遣,至夜則口乾舌燥,只有一更睡熟,余則終夜常醒。

【方義解讀】此方補腎者六,補肝者四也。絕不去治心,而心氣自交於腎者,因腎之足,則心不畏木火之炎,可通其交腎之路也。

80.黃連阿膠湯

【資料來源】《傷寒論》。

【藥物組成】黃連12克,黃芩6克,芍藥6克,雞子黃2枚,阿膠9克。

【製法用法】以水600毫升,先煮前三物,取200毫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分3次溫服。

【功能】扶陰散熱,降火引元。

【主治】少陰病,心中煩,不得卧;邪火內攻,熱傷陰血,下利膿血,舌紅苔燥,或舌光紅無苔,脈沉細數。

【方義解讀】此病發於陰,熱為在里,夫少陰屬腎,腎藏精,主閉藏,今為陽邪內擾,則陰精不能閉茂,何以上交於心主?故心煩不寐,所由來也。陽有餘,以苦除之,黃連、黃芩之苦以除熱;陰不足,以甘補之,雞子黃、阿膠之甘以補血;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熱。夫陰血得旺,心火得降,水火既濟,心腎交通,煩而不寐悉平。

81.攝魂湯

【資料來源】《辨證錄》。

【藥物組成】生棗仁15克,麥冬30克,熟地30克,白芍30克,當歸15克,山茱萸15克,人蔘30克,茯神15克,遠志6克,巴戟天15克,柏子仁9克,白芥子6克。

【製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益腎養心,交通心腎,攝魂安神。

【主治】心腎不交,神魂不定,幻聽幻覺,言語錯亂。

82.千里流水湯(《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

【藥物組成】半夏、麥門冬各9g,茯苓12g,酸棗仁12g,甘草、桂心、黃芩、遠志、萆薢、人蔘、生薑各6g,秫米6g。

【製法】上?咀。以千里流水10L煮米,令蟹目沸,揚之萬遍,澄清,取1L煮葯,取250ml。

【用法】分為三服。

【功能】化痰和胃,養心安神。

【主治】虛煩不得眠。

83.龍齒琥珀散(《女科百問》卷上)

【藥物組成】茯神30g,人蔘、龍齒、琥珀、赤芍、黃芪、牛膝各22.5g,麥門冬(去心)、生地各45g,當歸15g。

【製法】上為粗末。每次9g,用水230ml,煎至140ml,去滓。

【用法】溫服,不拘時候。

【功能】養血安神。

【主治】產前產後血虛,心神恍惚,語言失度,睡卧不安。

84.引寐湯(《辨證錄》卷四)

【藥物組成】白芍30g,當歸15g,龍齒末(火煅)6g,菟絲子9g,巴戟天9g,麥冬15g,柏子仁6g(炒),棗仁9g,茯神9g。

【製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補血養肝,寧心安神。

【主治】卧則魂夢飛揚,聞聲則驚醒而不寐,通宵不能閉目者。

85.上下兩濟丹(《辨證錄》卷四)

【藥物組成】人蔘15g,熟地30g,白朮15g,山茱萸9g,肉桂1.5g,黃連1.5g。

【製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益氣養陰,交通心腎。

【主治】晝夜不能寐,心甚躁煩者。

86.棗半湯(《雜病源流犀燭》卷六)

【藥物組成】棗仁60g,半夏60g,地黃汁30ml。

【製法】將棗仁研極細末,用水400ml,攪取汁,入半夏煮爛,再入地黃汁更煮。

【用法】時時呷之。

【功能】養心除煩。

【主治】虛熱煩熱不寐。

87.四物湯(《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藥物組成】白芍藥、川當歸、熟地黃、川芎各等分。

【製法】每次9g,用水225ml,煎至160ml,去滓。

【用法】空心熱服。

【功能】養血調經。

【主治】眩暈失眠。

88.寧心膏(《何氏濟生論》卷五)

【藥物組成】白茯神(去木)、白茯苓、白朮(土蒸)各60g,山藥60g,棗仁60g(炒),寒水石(煅,研飛)60g,遠志、甘草(炙)各45g,辰砂30g,人蔘15g。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用法】每次1丸,臨卧用燈心湯化下。

【功能】養心補肝,清熱安神。

【主治】通宵不寐者。

89.寧心膏(《普濟本事方》卷二)

【藥物組成】人蔘30g,酸棗仁(微炒,去皮,研)30g,辰砂(水飛)15g,乳香7.5g(以乳缽坐水盆中研)。

【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用法】每次1丸,薄荷湯化服。

【功能】寧神定志。

【主治】健忘失眠,癲狂。

90.補心丹(《醫林纂要》卷四)

【藥物組成】生地黃(酒洗)120g,酸棗仁(炒,去殼)30g,柏子仁(炒,研去油)30g,當歸(酒洗)30g,五味子(炒,研)30g,麥門冬(炒,去心)30g,天門冬(炒,去心)30g,桔梗15g,遠志(炒)15g,茯神(去木)5g,丹參(炒)15g,玄參(炒)15g,人蔘15g,黃連(生用)9g。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硃砂為衣。

【用法】每次1丸,臨卧用燈心湯化服。

【功能】養心瀉火。

【主治】失眠健忘。

91.寧神生化湯(《胎產秘書》卷下)

【藥物組成】川芎6g,當歸12g,茯苓、棗仁、柏仁各3g,桃仁10粒,炮姜、炙甘草各1.5g,紅棗2枚(去皮)。

【製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養血和血,安神定驚。

【主治】產後血虛。

【辯證加減】氣虛,加人蔘。

92.寧志丸(《仁齋直指》卷十一)

【藥物組成】人蔘、白茯苓、茯神、柏子仁、琥珀、當歸、酸棗仁(溫酒浸半日,去殼,隔紙炒香)、遠志(酒浸半日,新布裹,捶取肉,焙)各15g,乳香、硃砂(別研),石菖蒲各7.5g。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食後用棗湯送服。

【功能】養血補氣,益智寧神。

【主治】失眠。

93.半夏湯(《靈樞經》卷十)

【藥物組成】秫米30g,制半夏15g。

【製法】以長流水250ml,揚之萬遍,取其清150ml,以葦薪火煮之,去滓。

【用法】每次50ml,一日三次。稍蓋,以知為度。

【功能】祛痰化濕,調和陰陽。

【主治】失眠。

94.朱雀交泰丸(《醫學集成》卷三)

【藥物組成】茯神120g,沉香(無真沉香,用香附)黃連各30g,肉桂3g。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15~20丸,用人蔘湯送服。

【功能】交通心腎。

【主治】失眠多夢。

95.半夏千里流水湯(《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引《集驗方》)

【藥物組成】半夏、宿姜各9g,酸棗仁12g,黃芩3g,茯苓6g,秫米24g,麥門冬、桂心、甘草、人蔘各6g。

【製法】上?咀,以長流水5L煮秫米,令蟹目沸,揚三千遍,澄清,取900ml,煮葯,取360ml,去滓。

【用法】分三次服。

【功能】化痰和胃,養心安神。

【主治】虛煩不得眠。

96.加減補心丹(《顧松園醫鏡》卷十二)

【藥物組成】生地、白芍、丹皮、棗仁、麥冬、茯神、遠志、石斛、竹葉、桂元肉。

【製法】上為細末。

【用法】加硃砂末,開水調服。

【功能】滋陰養血,清心安神。

【主治】不寐。

【辯證加減】有痰,加竹瀝;心火甚者,加犀角、黃連;虛者,加人蔘。

97.聖愈湯(《蘭室秘藏》卷下)

【藥物組成】生地黃、熟地黃、川芎、人蔘各3g,當歸身、黃芪各5g。

【製法】上?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用水400ml,煎至200ml,去滓。

【用法】稍熱服,不拘時候。

【功能】補氣養血。

【主治】血出過多,心煩不安,睡卧不寧。

98.安神湯(《仙拈集》卷二)

【藥物組成】人蔘、白蓮肉、蓮須、麥冬、茯神、遠志、甘草、芡實。

【製法】水煎。

【用法】溫服。

【功能】養心安神,補腎固精。

【主治】遺精失眠,多夢健忘。

99.地黃丸(《雞峰普濟方》卷十三)

【藥物組成】生地黃30g,人蔘、白芍藥、當歸各15g,甘草7.5g。

【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用法】臨卧濃煎淡竹葉湯嚼下l丸。常服養營衛,用人蔘湯送服。

【功能】滋陰補氣,養心安神。

【主治】夜卧不寐。

100.沖和湯(《醫醇剩義》卷二)

【藥物組成】山萸肉6g,棗仁6g(炒,研),當歸6g,白芍4.5g(酒炒),人蔘6g,茯神6g,甘草1.5g,沙苑蒺藜9g,紅棗5枚,橘餅12g。

【製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養血柔肝,寧心安神。

【主治】入夜不寐。

101.安睡丹(《辨證錄》卷四)

【藥物組成】白芍、生地、當歸各15g,甘草3g,熟地30g,山茱萸、枸杞各6g,甘菊花9g。

【製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補肝血,益腎水。

【主治】失眠。

102.芡蓮丹(《辨證錄》卷四)

【藥物組成】人蔘、茯苓、玄參、熟地、生地、蓮子心、山藥、芡實各9g,甘草3g。

【製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補心益腎,安神除煩。

【主治】晝夜不能寐,心甚躁煩。

103.補心湯(《不知醫必要》卷二)

【藥物組成】生地(酒炒),茯苓各6g,棗仁(即炒,杵)、當歸(硃砂末拌)、蓮仁(去心)、麥冬(去心)各4.5g,竹葉10片,甘草2g。

【製法】加燈心1團,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滋陰清熱,養心安神。

【主治】煩躁不寐。

104.阿膠黃連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藥物組成】陳阿膠45g(烊沖),生白芍6g,小川連1.8g(蜜炙),鮮生地18g,青子芩3g。

【製法】雞子黃1枚,先煎,代水煎藥,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滋腎育陰,涼血清心。

【主治】陰虛火旺之心煩不寐。

105.茯神飲(《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延年秘錄》)

【藥物組成】茯神12g,人蔘9g,橘皮6g,甘草4.5g,生薑6g,酸棗仁27g。

【製法】水煎,去滓。

【用法】分二次溫服。

【功能】養心安神。

【主治】不寐。

106.真珠丸(《楊氏家藏方》卷十)

【藥物組成】真珠末、白朮、硃砂(別研,一半入葯,一半為衣)、白茯苓各15g,人蔘30g,麝香(另研),腦子(別研)各3g。

【製法】上為細末,用豬心血為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

【用法】每次30丸,食後煎人蔘湯送服。

【功能】益心氣,除痰熱,安心神。

【主治】睡卧不寧。

107.高枕無憂散(《古今醫鑒》卷八)

【藥物組成】人蔘15g,軟石膏9g,陳皮、半夏(薑汁浸,炒),白茯苓、枳實、竹茹、麥門冬、龍眼、甘草各4.5g,酸棗仁(炒)3g。

【製法】上銼。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清熱化痰,養心安神。

【主治】晝夜不睡。

108.神明補心丹(《御葯院方》卷六)

【藥物組成】遠志(去心)、紫石英(飛研)、石菖蒲各24g,熟地黃、白茯苓各15g,麥門冬(去心)、卷柏、人蔘、丹參、黃芪、白朮、澤瀉、山茱萸、防風、秦艽、桔梗各12g,柏子仁、川姜各7.5g,千山、白蘞、芍藥、石膏(飛研)、鐵粉(飛研)、神曲(炒)、當歸、半夏(生薑制)、牡丹皮各6g,硃砂(研飛)12g。

【製法】上為細末,入硃砂令勻,煉蜜為丸,每丸3g,硃砂為衣。

【用法】每次1丸,煎人蔘湯化服,溫湯亦得,不拘時候。

【功能】補益氣血,安神除煩。

【主治】恍惚多驚,虛煩少睡。

109.陷胸瀉心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藥物組成】栝樓仁12g,仙半夏4.5g,小川連2.5g,小枳實、青子芩各3g,淡竹茹9g。

【製法】水煎,去滓,入生薑汁2滴,竹瀝2匙。

【用法】溫服。

【功能】豁痰降火。

【主治】夜不得眠,煩躁不寧。

110.清上丸(《赤水玄珠》卷十六)

【藥物組成】石菖蒲、酸棗仁、膽星、茯苓、黃連、半夏、神曲、橘紅各30g,僵蠶、青黛、木香各15g,柴胡22.5g。

【製法】上為細末,用竹瀝打糊為丸。

【用法】每次4.5g,食後用茶送服。

【功能】清熱化痰,熄風安神。

【主治】眩暈、失眠。

111.清心丸(《普濟方》卷三八五)

【藥物組成】天竺黃、大黃、黃連、牡蠣、遠志、梔子仁(炒)、黃芩、甘草。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用法】每次5g,用新汲井水吞下。

【功能】清熱瀉火,熄風寧神。

【主治】小兒夜寐不寧。

112.棗仁地黃湯(《會約醫鏡》卷七)

【藥物組成】棗仁30g,熟地15g,米50g。

【製法】煮粥。

【用法】熱服。

【功能】補血養心。

【主治】煩躁不寐。

113.溫膽湯(《萬病回春》卷四)

【藥物組成】人蔘、白朮、茯神(去皮、木)、當歸(酒洗)、生地(酒洗)、酸棗仁(炒)、麥門冬(去心)、半夏(薑汁炒)、枳實(麩炒)、黃連(酒炒)、竹茹、山梔(炒)各9g,甘草0.9g,辰砂1.5g(臨服研末調入)。

【製法】上銼一劑。加生薑l片,大棗1枚,烏梅1個,水煎,去滓。

【用法】入竹瀝、辰砂末調服。

【功能】清熱化痰,鎮驚安神。

【主治】驚惕不眠。

114.酸棗仁丸(《聖濟總錄》卷四十二)

【藥物組成】酸棗仁60g(微炒,搗研),人蔘、白朮、白茯苓、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切,焙)、乾薑(炮)各45g,陳橘皮(去白,焙)、榆白皮(銼)、旋復花、前胡(銼)各30g,檳榔5枚(捶碎)。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20丸,空心、食前煎大棗湯送下,再服加至30丸。

【功能】補膽安神。

【主治】精神恐怯,睡卧不寧。

115.酸棗仁丸(《太平聖惠方》卷三)

【藥物組成】酸棗仁30g(微炒),地榆皮30g,茯神30g。

【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糯米粥飲送服,不拘時候。

【功能】養膽安神。

【主治】膽虛不得睡。

116.熟寐丸(《仙拈集》卷二)

【藥物組成】人蔘、乳香、硃砂各90g,棗仁(炒黑)15g。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用法】每次l丸,臨卧時用龍眼湯送服。

【功能】寧心安神。

【主治】不寐。

117.酸棗仁丸(《楊氏家藏方》卷十七)

【藥物組成】酸棗仁(炒)、人蔘、硃砂(別研)、乳香(別研)各6g,白茯苓(去皮)、真珠末各3g。

【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30g作40丸。

【用法】每次1丸,食後荊芥湯化服,二歲以上兒服2丸。

【功能】養心安神。

【主治】小兒眠睡不穩。

118.酸棗仁丸(《濟生方》卷七)

【藥物組成】茯神(去木)、酸棗仁(炒,去殼)、遠志仁(去心,炒)、柏子仁(炒,別研)、防風各30g,生地黃、枳殼各15g,青竹茹7.5g。

【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70丸,熟水送服,不拘時候。

【功能】清膽安神。

【主治】神思不安,不得睡。

119.橘紅石斛湯(《會約醫鏡》卷七)

【藥物組成】橘紅6g,甘草1.5g,石斛6~9g,茯苓1.5g,神曲(炒)、山楂各3g,半夏5.4g。

【製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理氣和胃。

【主治】胃不和,卧不安。

【辯證加減】胃熱口渴,加石膏、花粉。

120.濯枝湯(《辨證錄》卷四)

【藥物組成】炒梔子9g,甘草3g,白芍、當歸、炒棗仁各15g,丹砂3g,遠志2.4g,柴胡1g,半夏3g。

【製法】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益肝寧心。

【主治】失寐多夢。

121.香參散(《百一選方》)

【藥物組成】人蔘(銼薄片)15g(濕紙裹煨),大北棗3枚(以丁香2l粒納其中,濕紙裹煨),生薑指大1塊(切兩片,以青鹽少許納其中,濕紙裹煨)。

【製法】上藥為粗末。用水500ml,於銀石器內慢火熬成150ml。

【用法】睡覺煩悶時頓服。

【功能】補氣育神。

【主治】時時欲眠,寐則易醒。

附:多寐方7首學習輯要多寐指不分晝夜,時時欲睡、呼之即醒、醒後復睡的病,亦稱「嗜睡」、「多卧」、「嗜眠」、「多眠」等。相當於西醫中的發作性嗜睡病、神經官能症、某些精神病,其臨床癥狀與多寐類似。

1.半夏湯(《聖濟總錄》卷四十二)

【藥物組成】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焙)90g,生地黃150g,黃芩(去黑心)30g,遠志(去心),赤茯苓各60g,酸棗仁(生用)45g。

【製法】上銼如黑豆大。先以長流水450ml,加秫米15g,煎至225ml,去米,揚之千遍,入葯15g,煎取180ml,去滓。

【用法】溫服。

【功能】養陰清膽,化痰寧心。

【主治】精神不守,昏困多睡。

2.沉香湯(《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藥物組成】沉香(銼)、白檀香(銼)各60g,乾薑(炮)6g,白茯苓、甘草(炙)、肉豆蔻(去殼,炮)、人蔘、木香各30g。

【製法】上為粗末。每次6g,用水150ml。煎至105ml,去滓。

【用法】溫服,不拘時候。

【功能】溫中健脾。

【主治】食已好卧,睏倦嗜眠。

3.葳蕤湯(《雜病源流犀燭》卷六)

【藥物組成】葳蕤、茯苓、棗仁、石膏各3g,人蔘2.1g。

【製法】水煎,去滓。

【用法】熱服。

【功能】清散餘熱,益氣護正。

【主治】多寐,身猶灼熱。

4.茯神散(《太平聖惠方》卷三)

【藥物組成】茯神30g,麥門冬30g(去心),白鮮皮15g,地骨皮30g,黃芩30g,酸棗仁15g(生用),沙參15g,羚羊角屑15g,甘草15g(炙微赤,銼)。

【製法】上為粗散。每次9g,用水250ml,煎至150ml,去滓。

【用法】食後溫服。

【功能】清膽寧心。

【主治】昏悶如睡,多睡少起。

5.醒睡湯(《赤水玄珠》卷十四)

【藥物組成】酸棗仁、沙參各4.5g,麥冬3g,茯神、甘草各1.5g。

【製法】加生薑l片,水煎,去滓。

【用法】溫服。

【主治】多睡。

6.茯神麥冬湯(《杏苑生春》卷五)

【藥物組成】茯神、麥門冬各4.5g,地骨皮、茯苓各3g,黃芩、酸棗仁各1.8g,沙參、白鮮皮、羚羊角各1.5g,甘草0.9g。

【製法】上?咀,水煎,去滓。

【用法】食遠溫服。

【功能】清膽泄熱,養心寧神。

【主治】膽熱多睡。

7.生棗仁湯(《會約醫鏡》卷七)

【藥物組成】生棗仁。

【製法】上為末。

【用法】每次9g,茶清調服,每日一次。

【功能】清膽。

【主治】膽熱多睡。


推薦閱讀: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建設的回顧與展望_學習時報-劉曄
五輸穴應用表格,幫助你學習
如何學習五線譜
新學期新氣象 好風水助孩子身體學習棒
當我學不進去時,我在想些什麼?(一)

TAG: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