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的天空--13.4.1
大澳是遠離香港城市中心的小漁村,位於珠江出海口東面,與澳門隔江對望。如今這裡仍然保留著成片的棚屋群。香港開埠初期的漁村風貌,彷佛就在眼前。
大澳街頭巷尾的拐角,都有一個石頭的神位,似乎在昭示著這個漁村的歷史滄桑。大澳的所有棚屋都建在海灘上,以木柱作為支架,漲潮時房屋浮在海上;退潮時,屋下就露出了灘地。蜿蜒的水道將棚屋群一分為二,每戶棚屋前都停著小船。駕一葉扁舟便能在棚屋間穿梭。
大澳有1600多年的歷史,而棚屋也有2700多年。早在香港開埠之前,大澳早就已經是家人的聚焦地。家人以船為家,以捕魚為生。後來大澳附近的居民,在海灘搭建起棚屋,用來安置老人和孩子。早期的棚屋就像墊高的船隻,葵葉拱頂,柚木板當石柱,用料極其簡單。棚屋建在漁村中間的河道兩旁,棚屋人家的日子簡樸寧靜,木質結構的房子戶戶相連,有的通道更會穿過鄰居的客廳或廚房,所以鄰里之間親如一家。據說漁民的安全感都建立在水上,陸地已經無法滿足他們對安全感的需求,所以只有生活在水上。今天,棚屋是大澳漁村的標誌,也是香港最為獨特的景觀。被美譽為「香港威尼斯」。
19世紀中期,香港開埠之後,大澳和珠江口一帶貿易發達,大澳盛產的海鹽銷路暢通。到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佔領廣州時,香港與內陸交通隔絕,而水路則不受影響。因此,大澳成為國內與香港的交通樞紐,而大澳的海鹽也成為戰時必需品,源源不斷地供往內地。在30年代末,大澳是香港最大的食鹽產地,鹽堆成一座座「雪山」,阡陌連綿。到了70年代,隨著社會轉型,鹽業慢慢淡出了歷史的舞台。鹽田美景也只留存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鹽田雖然消逝,但是鹽的影響卻在人們的生活中延續。因鹽而生的鹹魚,如今已經成為大澳的特色。
大澳人曬的鹹魚魚嘴上都裹著白白紗布,目的是防止蒼蠅蚊子飛入魚鰓,污染腐壞。而曬鹹魚也要費很多心思。曬的時候,漁民要隨時地照看翻動,保證魚身兩邊晾曬均勻。此外,還要保證陽光適中。所以,優質的大澳鹹魚深受人們的喜愛。在香港經濟還沒起飛之前,人們的生活艱苦,大多人只能以白飯果腹,甘香味美的鹹魚則讓粗茶淡飯豐富起來。鹹魚的味道伴隨著艱辛滲入了人們的味蕾,成為很多香港人難忘的味覺記憶。掛曬於棚屋間的鹹魚,被陽光曬出了鄉愁的滋味。
在大澳的大街小巷,幾乎每家每戶的門前,都有晾曬腌制的食物:鹹蛋黃、生蚝、魚乾,和著海風,飄散在空氣中的是大澳的味道。而最具大澳味道的是蝦膏氣味隨風撲面而來,蝦膏是大澳的代名詞。只要一提到大澳,香港人首先就會想到蝦膏。這是香港人久遠難忘的味道。以前因為冷藏保鮮技術還不發達,漁民將捕撈上來的鮮蝦,用古老的方法要腌制。減慢牠們的腐爛速度,漸漸地就發展為腌制蝦膏。而蝦膏曾經是香港勞苦大眾餐桌上的重要佐料。
也許是對這片土地眷戀的情懷,讓大澳的原住民守住了古樸,而這份古樸也讓大澳成為香港本土最原始的所在。它的美潛藏在每一條木棧道路轉角,每一間棚屋的邊角,它每天都傾聽大海的鼾聲,追隨著太陽的足跡……
(摘編自香港《大公報》 文:李健兒)
推薦閱讀:
※硬派科學│天空的顏色
※為什麼把開普勒稱為「天空立法者」?
※60000的冰種翡翠原石,一剝開宛如天空一般美!貨主都激動得直接跳起來了!
※你的天空不再有我來過的痕
※為什麼天空是蔚藍色的?
TAG: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