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感到揮之不去的空虛么?|新知

編者按:一個平日里表現正常的人,卻突然做出了讓人吃驚的舉動(嚴重者包括犯罪),這種人常常被認為是人格有問題,更具體來說,或許是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他們容易情緒激烈、出現衝動行為、處理不好人際關係……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心理究竟是什麼?他們的行為能被預測和控制嗎?下面的文章將就邊緣型人格障礙展開科學討論,或許能讓你對他們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誤解。

以下內容來自微信號「KnowYourself 」(ID:knowyourself2015):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嚴肅心理學科普。已獲授權。

「你人格有障礙」,聽起來真的很像是罵人。那麼,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格障礙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

其實,人格障礙,是指一個人主觀的、內在的、「自我認同」方面的問題,以及在人際關係中長期存在的困難。這些問題和困難是持續的、一以貫之的;而不是階段性的。他們的這種表現是他們人格「風格」的一部分。他們對於自己的這種人格「風格」是無法靈活調節的,同時這種僵化的風格給他們自己帶來了麻煩。

在科學的談論它之前,你可以先想想你自己,或者你身邊人有沒有類似以下的行為:

  • 總是擔心自己被拋棄,往往因而做出很多衝動極端的行為?

  • 有時候會過於理想化一個人或者自己和ta的關係,有時候又忽然對對方或彼此的關係非常不認同、貶低、甚至厭惡?

  • 易怒,有時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怒,有攻擊性?

  • 在這些非常顯著的行為之外,你有沒有類似以下的感覺:

  • 不太清楚自己是誰,是什麼樣的人,對這一點的認識經常搖擺;

  • 總是有一種持續的、無法擺脫的空虛感

  • 你可以把這些看作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一種很感性的認識——當然,並不是所有有上述行為和感受的人都真的患有BPD。

    邊緣人格障礙病人也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有的人在憤怒表現方面更顯著,有的人則在空虛感、自殺想法方面表現更嚴重,有的人在「時而理想化他人,時而無比貶低他人」的方面表現更嚴重。

    總體來說,他們在以下4個方面最容易表現出問題:

  • 情緒激烈迅速的變化(尤其是親密關係中對另一半的感受)

  • 人際關係容易有衝突,甚至「疾風暴雨」

  • 可能有衝動性自毀行為

  • 缺乏清晰的、前後一致的自我認知感。

  • BPD患者自我認知的核心問題,影響著他們的情緒反應,從而也影響了他們的人際關係,以及讓他們表現出其他的癥狀。這種核心問題,就是他們對自我和他人的感覺都是「分裂」(divided/split)的。研究者把它叫做「分裂的心理結構」(split psychological structure)。也就是說,他們在不同的時間,對自己和他人有著不同的、甚至是前後矛盾的看法,更甚至會在同一個時刻對自己和他人有著自相矛盾的看法,無法決斷。比如你會覺得一個 BPD患者在很多時候表現出非常得體、卻會忽然做出不合時宜的舉動和反應。

    一個BPD患者的頭腦中有一系列矛盾的對於自我的看法,但是每一個都代表了一種他們對於自己的真實體驗。而這一系列矛盾的自我體驗,會讓他們覺得困惑、焦慮、抑鬱、空虛——因為他們缺乏一個核心的、穩定的、關於「我是誰」的感受。

    邊緣型人格障礙簡介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香港科技大學 Celia Chen

    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以下簡稱BPD)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患有BPD的人群,在人際關係、自我形象和情感方面表現出不穩定性;這樣的不穩定性是一種普遍的心理行為模式,而非因時因地改變。BPD人群亦有顯著的衝動性(impulsivity),自成年早期(一說自青春期)便開始在各種情境下有所顯現。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最新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診斷,需要滿足以下九項診斷標準中的五項(或以上):

    1. 為避免真實的或想像中的被遺棄而做出瘋狂的努力

    BPD人群對於環境狀況及人際關係非常敏感。即使是當面對短時間的分離或理性的批判,他們依然會體驗到強烈的被遺棄的恐懼,以及不適當的憤怒。為了避免被遺棄,他們可能會衝動行事,比如做出自殘或者自殺行為。

    2. 不穩定且緊張的人際關係,並具有將關係極端理想化和極端貶低之間來回交替的特點

    對於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如親人、戀人、朋友、治療師等),BPD人群可能在關係的最開始會將他們理想化,需求大量在一起的時間,分享最為親密的細節。但是,他們可能很快又會感到重要他人不夠關心自己,付出得不夠多,就會很快轉變到貶低重要他人的狀態。這種現象常被稱為「非黑即白的想法(black and white thinking)」。在心理學專業術語中,被稱作「分裂(splitting)」。

    3. 身份認同紊亂:顯著而持久的不穩定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覺

    BPD人群可能會突然地、戲劇化地轉變自我形象。他們還可能會突然改變職業方面的規劃和想法、性取向、價值觀和交友類型。他們通常認為自己骨子裡是壞人、或是邪惡的,他們還可能時不時地感覺自己根本就不存在,尤其是當他們感到缺乏有意義的關係、缺少關愛或支持的時候。

    4. 在至少兩個方面具有衝動性,這些方面可導致潛在的自我傷害(例如:消費、性、藥物濫用、危險駕駛、暴食)

    5. 反覆發生的自殺式的行為、姿態或威脅,或自殘行為

    在BPD人群中,完成自殺的發生率約為8%-10%,且自殘行為(例如:劃傷自己,燒傷自己)、自殺威脅及自殺企圖非常常見,最早可見於青春期。當有分離或被拒絕的威脅時,或當BPD患者被期待負起不願擔負的責任時,自毀的行為亦會加劇。通常這樣的行為會使患者重新確立自己有去感覺的能力,或是洗刷自己的邪惡感,從而帶來解脫。

    6. 由於明顯的情緒反應引起的情感不穩(例如:強烈的階段性不安、易怒、或焦慮,這種焦慮通常持續幾小時,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持續多於數天)

    7. 長期的空虛感(emptiness)

    長期的空虛感困擾著BPD人群。這種空虛可被描述為體內的感覺,通常出現在腹部或胸部。這種空虛並不是無聊(boredom),也不是存在方面的痛苦(existential anguish),而是與孤獨和需求感相關聯。

    8. 不合時宜的、強烈的憤怒或對憤怒的難以控制(例如:經常發脾氣、一直生氣、反覆打架鬥毆)。

    BPD人群可能會表現出極端的諷刺,持續的尖酸,或是言語方面的爆發。這種憤怒的誘發,往往是在他們認為身邊的人怠慢他們,和他們保持距離,對他們漠不關心,或是要遺棄他們的時候。而當這樣激烈表達過他們的憤怒之後,BPD患者通常又會感到羞愧或有罪責感,這也使得他們更覺得自己是邪惡的。

    9. 短暫的、與壓力有關的偏執意念或嚴重的解離癥狀

    在BPD患者對於現實的或想像中的被遺棄做出反應時,這些癥狀發作得最為頻繁。癥狀持續時間往往較為短暫,如持續幾分鐘或幾小時。當他們重新獲得關愛,或他們感知到來自照顧者的關愛又回來了,這樣的癥狀可能會得到緩和。

    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常見誤解

  • 他們擅於操控別人?

  • BPD人群會讓人感覺他們好像一直要操控別人。其實他們恰恰在操控他人方面並不高明。真正有技巧的的、擅於操控他人的人,會在他人無法覺察自己被操控的前提下,從他人那裡得到自己想要的。而BPD人群這麼做時,會被他人覺察到。

  • 他們在試圖自殺的時候其實是不想死的?

  • 根據目前的研究以及BPD本身的嚴重性,8% - 11%的BPD患者死於自殺。他們活得生不如死,且時常想要逃離生命中的痛苦。有時他們試圖以自殺的方式來結束這種痛苦,而另一些情況下,他們會以其他方式獲得暫時的緩解,例如:割傷自己,燒傷自己,藥物濫用,暴食/清空,入店行竊。

  • 他們只是不想改變自己(否則他們早就會改了)?

  • 沒有一個BPD患者是自己想要在情緒及行為方面失控的。想想所有你失敗的時刻。你失敗是因為你不想改么?還是因為你改不掉?

  • 他們不關心別人,只考慮自己?

  • 其實,BPD人群極度關心他人。但當他們感到非常煩惱痛苦,會控制不住自己,做出有害於與他人之間關係的事,(例如,電話轟炸、簡訊轟炸、不請自來)。於是,人們會覺得他們只顧自己,自私自利。在關係的危機最為緊張的時候,BPD人群經常會在生理/情緒方面十分激動,以至於他們無法顧及他人。然而,他們會為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的影響而感到極度地罪惡和愧疚。

  • BPD是由童年遭受性侵害發展來的?

  • 不是所有遭受過童年性侵害的人都會發展成BPD,也不是所有BPD患者都在童年遭受過性侵害。根據研究,28% - 40%的BPD人群在童年時遭受過性侵害。

  • BPD是由父母養育失敗而發展來的?

  • 有些BPD患者確實家庭有問題。但是,也有些BPD患者來自完全「正常」的家庭。BPD人群生來就有先天的、有生物基礎的情緒敏感,例如,他們有暴躁的、強烈的、反應激烈的情緒。這些孩子需要獲得特殊的養育。有時候,發展出BPD的人的父母並不像他們一樣情緒化,所以這些父母無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調節激烈的情緒。

    邊緣型人格障礙能得到控制么?

    研究表明,BPD人群可以有相當好的出路,特別是在他們接受治療之後。經過專門的治療,大多數BPD患者發現自己癥狀減輕,生活質量得以提高。儘管可能不是所有的癥狀都會緩解,問題行為及痛苦都能夠大幅度減少。當處於壓力之下時,一些癥狀也許會複發。當這種情況發生時,BPD人群應當回歸治療及其他形式的支援。

    如果你看完今天的文章,覺得自己可能患有BPD,不必覺得過於有壓力。否則,你只會在邊緣的思維方式中越陷越深——在你的自我認知中,又多了病人這一個負面的標籤。事實上,很多邊緣人格障礙患者智商極高,非常聰慧。而所有類型的精神疾病都和無法接納自我以及自我衝突相關。

    我們建議你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醫生的幫助。如果你覺得自己有這方面的傾向,則可以從自我調節開始做起,警惕觀察自己是不是出現了「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不過,真正的邊緣人格障礙患者是無法通過自我調節自我恢復的。

    以上。

    Lens讀物


    推薦閱讀:

    雙相系列二——你為什麼總是感到空虛?
    叔本華說,人生兩苦,物質匱乏,精神空虛,我們如何獲得快樂?
    正法:【三解脫門】 空
    空虛的夢

    TAG:空虛 | 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