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欠下巨債二度自殺,是網路暴力還是逃避責任?

5月20日,在這個溫馨浪漫的日子裡,28歲的急診護士菲妥妥卻在微博發了一封遺書,大致內容是說她父親欠了千萬巨債高利貸,不僅變賣了房子,還讓她簽字還債。一家人走投無路,兩個舅舅不管不顧,男友也不肯幫忙,只能輕生。

隨後,熱心網友發現並在評論下方耐心勸導,也教她怎麼去化解高利貸的難題,警方也及時趕至家中安撫。可一家三口仍注射大量腎上腺素並服安眠藥自殺,幸好搶救及時,脫離生命危險。

隨後,戲劇性的情節發生,網友扒出菲妥妥在欠債期間仍「過得很瀟洒」,網路輿論批評指責菲妥妥博取同情,6月2日,菲妥妥一家再次以同樣的方法自殺,這一次沒有遺言,沒有微博,卻真正死了兩條性命。

都說死者為大,之後網友的評論幾乎是一邊倒的同情,認為天大的事都不該拿生命來抵償,而致菲妥妥一家自殺的罪魁禍首是網路暴力言論。

當所有人都帶著悲憫去看待這家人,把責任怪罪到這個社會的冷漠的時候,有誰想過借給他們錢的債主?

據爆料,菲妥妥父親欠的錢都是民間正常貸款,一樣是普通百姓的血汗錢,一樣是這麼大的數額,欠債人逃避了,負債人這麼大的損失誰來彌補?

悲憫沒錯,同情也沒錯,但不能因為人死了就對這種欠債不還的事表示同情甚至不再追究欠債這的責任。

這個世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情感來取代規則的,生命也好,錢財也好,我們每個人都有平等獲取、自由消費的權利。

很多時候,至少從這件事來看,大多數網民都喜歡隨波逐流,跟風造勢,今天跟著這個罵罵,明天跟著那個懟懟。沒有自己的立場觀點,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底線。

人是一種情感加理性融合的動物,當某件事激起內心情感上的共鳴時會更加使人失去理智,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時候人容易被言論誤導。

就拿這件事來說,一開始網友們的善心舉動確實給與了菲妥妥溫暖,可自從菲妥妥爆出一家的安逸生活後,就有不少人在其微博下對她進行人身攻擊。

菲妥妥再次自殺後,網友又開始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批判那些曾經「攻擊」菲妥妥的人,甚至進行人身攻擊,指著他們的鼻子說他們「吃人血饅頭」。

其實說到底,誰都不是當事人,同情可以有,適可而止;憤怒可以有,先考慮別人的感受。

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立場是主觀的,言論是自由的,但這不意味著你可以不顧別人的感受肆意妄為,也不代表你可以無腦站隊、跟風造謠。

身處洪流中的要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本心。跟隨時代的潮流沒有錯,但是要有信息辨別的能力,不能黑白通吃。

文章載入中...

再來看菲妥妥一家,首先欠債還錢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這關係到一個人的責任和擔當。他的父親首先就沒有盡好自己應盡的責任,不僅欺騙女兒簽還債書,還想輕生來了結。

其實是菲妥妥本人,通過社交網路發遺書以博取同情,消費他人的愛心,逃避債責。

其實,菲妥妥很清楚,通過網路她能獲得什麼,我也能理解一個幾近絕望的小姑娘面對生存和死亡時無助的心情,希望能獲得關注,獲得幫助。

可是一邊消費網友們的愛心,假裝可憐,一邊過著優哉游哉的生活,最後還一死了之,把責任都留給活著的人,這樣真的只是一個受害者嗎?

責任,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可做起來真的很難。

前陣子有一家公司遭遇火災,多人傷亡,老闆變賣了自己的房產,還在大街上乞討,他說這些員工是為了我才受傷身亡的,我就有責任有義務要還他們的債。

你看,哪怕是天降噩耗,哪怕是身上背負了幾條人命,也沒有選擇逃脫,這就是生而為人最基本的擔當。

可你再來看看菲妥妥一家,他們生前明知道欠下高額債務卻依舊在生活上的奢靡。手機用的是iphonex,三月跟爸爸去泰國旅遊,四月看漫威電影,五月給橙光遊戲充錢,持續的遊玩和高額物質水平的支出,養高價貓、每月支出就是普通人的幾倍。

可以理解他們一家從前養尊處優慣了,由奢入儉難,可如果我是欠債人,怎麼也得省下一部分非必要開銷去還債吧?不是不想削減開銷,是根本不想還債。

大千世界紛繁複雜,尤其這個媒體發達到瞬息萬變的時代,熱點很快會過去,但言論留下來的傷害卻難以彌補。

在社交網路上,我們都是獨立而完整的個體,我希望芸芸眾生都做有自己主見的人。


推薦閱讀:

出離心不是逃避而是超越
為什麼總有貪官往美國跑卻沒有美國貪官往中國跑?
我覺得自己快瘋了。內心壓力好大,好不知所措,沒人能理解我。我又總想逃避。
該怎麼辦?該怎麼辦?

知其然 | 透納:我逃避痛苦,卻發現沒有什麼比痛苦更真實
無需逃避衝突,經得起摩擦才是真朋友!

TAG:責任 | 自殺 | 暴力 | 網路暴力 | 逃避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