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慈航]禪詩精選
宿清遠峽山寺
(唐)宋之問
香岫懸金剎飛泉界石門
空山唯習靜中夜寂無喧
說法初聞鳥看心欲定猿
寥寥隔塵市何疑無陵源
[注釋]
(1)清遠峽山寺:在湖南武陵山區的石門
(2)岫(xiu):山洞
(3)武陵源: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的世外之地
[賞析]
首聯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古剎屹然與巔峰峭壁的雄姿,和飛泉劃破石門的壯景。頷聯極力渲染了禪師與空山深夜修習靜慮,心住正定的靜寂場景。而「說法初聞鳥」又說明了靜寂不是一潭死水,習靜不是進入死寂,而是有著活潑的妙用。同時該句也以鳥鳴不外說法來告訴我們禪師已悟達佛性。只有悟達了佛性,了知佛性遍一切處,才能於鳥鳴花開處皆聞到佛法。「看心欲定猿」,進一步說明了禪師習靜的方法。這是典型的北宗禪師參禪法。他們用猿來比喻散動不定的心。習靜就是要將這個心猿看好,叫它不亂動,進入禪定;有定生靜,了知佛性。尾聯的文意是講古剎高遠偏僻,遠離塵世,如同桃花源一般。也可以進一步了解到心寂才是隔於塵世的真正原因,才是入住桃花源的惟一途徑。所謂「心遠地自偏」是也。
酬暉上人秋夜獨坐山亭有贈(唐)陳子昂
鍾梵經行罷香床坐入禪岩庭交雜樹石瀨瀉鳴泉水月心方寂雲霞思獨玄寧知人世里疲病苦攀緣[注釋](1)暉上人:大雲寺僧圓暉。贊寧《高僧傳》稱他「精研性相,善達諸宗」。
(2)經行:往複迴旋行走,避免坐禪時發生昏沉。
(3)入禪:此處為入定,使心定於一處,止息身口意之三業。
(4)水月:水中之月,大乘十喻之一,以譬諸法之無實體。
(5)攀緣:攀取緣慮之意,心隨外境而轉的意思。
[賞析]
首聯敘述了暉上人午後誦經,黃昏行經,晚上禪定的日常佛事。巧妙地安排了時間的過渡。秋夜會上人禪坐之際,「岩庭交雜樹石瀨瀉鳴泉」的禪院也隨著充滿了幽寂的禪意。頸聯有景到人,講述了暉上人禪悟境界。禪定使心波平靜從而智慧現前,如同水面清靜時,能顯出月影。依靠智慧,觀察到諸法本無實義,如同水月虛幻,則能遠離而不生染著,成為覺者。如《圓覺經》說「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雲霞」聚散無常,萬法何嘗不是?能領會這個,還不能說是「思獨玄」。「思獨玄」之處應是在於了知無論雲霞聚散遮露,青天從來不變,如同真如佛性,「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心經》)。尾聯點出世人不能如暉上人般遠離幻法,息除攀援,飽受病苦,實在是無奈又可憐。最後一句是從《維摩詰所說經》「何謂病本?謂有攀援」化出。
江中誦經(唐)張說實相歸懸解虛心暗在通澄江明月內應是色成空[注釋](1)實相:一切諸法的真實體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諦。實,謂真實不虛;相,謂事物的本性或相狀。是佛教所說的絕對真理。
(2)色:指一切有形象和佔有空間的物質,《大乘義章》曰:「質礙名色。」
(3)空: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無實體,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實的意思。
[賞析]
常住不滅的諸法實相,孤峰獨露,迥脫根塵,言語道斷而不可言說,心行處滅而不可思念。不是凡夫的邏輯思維可以通達。人的種種知見反而是悟證實相的障礙,越思越遠。相反,只有「懸掛」種種知見,排除心中一切塵念,使之虛而明,才能當下悟入,歸於實相。「澄江明月內應是色成空」,寫出了詩人體悟到實相後的境界。澄清的江水,明朗的月色,皆是即色而空,空色不二。《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這樣的體認中,詩人頓覺全部身心與澄江明月已融為一體,也同樣是即空即色,迥然出塵了。而此一空,絕非死寂頑空。恰於此空中,能生出「澄江明月」,無邊妙用。
題義公禪房
(唐)孟浩然
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
[注釋]
(1)義公:大禹寺高僧。
(2)禪寂:修禪以寂靜念慮。《維摩經、方便品》曰:「一心禪寂,攝諸亂意。」
(3)壑:讀he音,山溝的意思。
(4)蓮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佛教以之代表清凈。
(5)不染:不染著世間塵欲之法。
[賞析]
詩人通過本詩深情高贊了義公和尚的清凈梵行,也寄託了自己的隱逸情懷。首聯描寫禪房建在人跡罕至的山林,自然逸出「深林人不知」(王維語)的空寂。復以「戶外一秀峰」與「階前眾壑深」的遠近交疊,盡顯此處之氣象清宏,山景雄秀。而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進一步將對山院清幽的描寫推向極致。日暮時,驟雨初歇,禪院靜寂,四周林木滴雨未盡,遠處空翠的山影靜靜的投映院中,陰幽空靈,清新醉人。這樣的幽寂清凈之景,也正是禪師空明道心的體現。正如尾聯「看取蓮花凈,應知不染心」所言,義公和尚的禪心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樣,纖塵不粘。全詩由景清寫到心凈,構思巧妙,意境高遠,動人心神。
登總持寺浮屠(唐)孟浩然半空躋寶塔時望盡京華竹繞渭川遍山連上苑斜四郊開帝宅阡陌逗人家累劫從初地為童憶聚沙一窺功德見彌益道心加坐覺諸天近空香逐落花[注釋](1)躋(ji):登上的意思
(2)阡(qian)陌(mo):田間小路
(3)浮屠:指佛塔
[賞析]
本詩前六句,通過詩人登塔所見,描寫了長安的景色。渭河兩岸,翠竹依繞,山水明快。上苑綿延逶迤,直接遠山。京郊到處聳立著帝王公侯的華貴豪宅;阡陌縱橫的田園上,農戶田舍也自然的散落。在身處半空的詩人看來。這一切都是大地上的平等點綴。如同雜色香花盛開。由此引發了進一步的感悟。佛教講從初地歡喜地修至七地遠行地須經一大阿僧祗劫,從八地不動地至成佛,還需經一大阿僧祗劫。故曰:「累劫從初地。」而「為童憶聚沙」則是由《法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以成佛道「化出。此句既說童子聚沙亦遠種佛因,也進一步說明成佛須經無量的努力。更巧妙的是此二句皆與塔有聯繫:童子聚沙自不必說了,而「初地」一句則可引申到再高的塔也從地上累土而成。「一窺功德見,彌益道心加」,講述初地菩薩初窺心性功德現前,進而更加精進,以期圓成佛果。最後再次切題,既是因身在高塔而「坐覺諸天近」,同時也因為心系佛法,能感諸天歡喜,自覺相近。末句暗用散花典故,更加凸現自己心合佛法,並使全詩結束於幻美的氛圍。
陪姚使君題惠上人房(唐)孟浩然帶雪梅初暖含煙柳尚青來窺童子偈得聽法王經會理知無我觀空厭有形迷心應覺悟客思未遑寧[注釋](1)童子:經中常稱菩薩為童子,一因菩薩是法王真子,二因無淫慾之念,如世之童子。
(2)偈(ji):與詩形式相同。一般以四句為一偈。
(3)無我:我為「常一之體,有主宰之用」。但人身是五蘊之假合,無常一之我體;法者因緣生,也無常一之我體,故無人我,無法我。
[賞析]
首聯以工穩的對仗將優雅清寒的早春景色描寫的淋漓盡致。精確的描寫使「雪梅」「煙柳」頓現眼前。頷聯「來窺童子偈,得聽法王經」點明游詩主題。同時也以梵行猶如童子,深的法王經旨來表示對惠上人的讚歎。頸聯寫出詩人蔘偈聽經得感受。領會了佛理,就知道了「無我」的妙義。《止觀》卷七云:「為無智慧故,計言有我。以慧觀之,實無有我。我在何處?頭足肢節,一一諦觀,了不見我。通過「析空觀」離開對五蘊所合之「我」的執著,自然對有形的物質之軀產生厭離心。經此一番領會觀察,詩人表達了對覺悟的期盼,但又因客思難平,而顯出淡淡的尷尬愁緒。雖然不能全然離塵入佛,但還是清晰表明了詩人對清凈佛門的嚮往之情。
觀壁盧九想圖(唐)包佶一世枯榮無異同百年哀樂又歸空夜闌鳥鵲相爭處竹下真僧在定中[注釋](1)定: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
[賞析]
無論是枯是榮,到頭一死,並無區別。「世間白髮最公道,貴人頭上不曾饒」。從此再看種種悲哀歡樂,在時間的流逝中,誰也不能使之常住不變。一切悲哀終將逝滅,「時間會撫平所有傷口」。快樂也是如此。原因就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所生之法,本無實性,自不常住。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也。當因緣變化了,沒有自性的枯榮,哀樂也必將變化消失。這樣的無常事實,芸芸眾生卻強作不知,自欺欺人,為些許名利財色殺紅眼,猶如鳥鵲相爭,真為可憐憫者。何如竹下真僧,深入禪定,深契實相,而得「涅槃寂靜」的寂滅之樂!此大安樂非從緣起,非從緣滅,本自具足,不生不滅,是眾生終極歸處。詩人在此表達了對塵世強烈的厭離,和對寂滅為樂的追求。
雲(唐)郭震聚散虛空去復還野人閑處倚筇看不知身是無根物蔽月遮星作萬端[注釋]1野人:山野閑人
2筇:qiong竹子的一種,可做手杖。
[賞析]
無限蒼穹,浩瀚天宇,浮雲片點,來去起滅。此處深寫無常聚散之意,盡得雲的旨趣。次以野人倚筇閑看,特寫一個靜字,與雲之倏(shu突然,極快之意)動,形成強烈反差。詩人自以野人居之,而閑看他人不知身入無常雲,造作種種「蔽月遮星」之無益事業。通詩透出的是對世人的警醒:無常是苦,當早謀出,對世俗名利不要執著求取,萬端造業。更深一層的意思是任浮雲來去生滅,虛空不曾動蕩半點,星月光輝也不因雲的遮蔽而喪失一毫。此喻真如實相猶如虛空,本來不生,今也不滅,任世人埋卻度日,也不曾有損。世人只要肯「歇心」不執著無根身為我。便能倚筇看雲,盡得閑字真義,自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來去隨意,任天際雲捲雲舒」。
題僧房(唐)王昌齡棕櫚花滿院台蘚入閑房彼此名言絕空中聞異香[注釋]
(1)名言:名目與言句。皆依相而立,相無體性,故名言亦假立而無實。世間由於妄執,以名言為實,謂名字即實物,而分別假名言所成之相。
[賞析]
「棕櫚花滿院,台蘚入閑房」二句,給禪院作了個傳神地速寫。熱鬧明媚的棕櫚華開滿了庭院,生氣勃勃,新鮮奪目。寂靜陰幽的苔蘚隨意散布在台階上,一直伸展入僧房,一動一靜,勾勒出禪院無邊寧靜,但又充滿生機。眼前景色,很容易使人想起禪宗的名句: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境寂塵妄滅」這樣的境界,自然讓詩人深有感悟。「彼此名言絕,空中聞異香」正是自悟的境界。他與院僧對坐無語,沉浸在深深的禪悅中。此時所有名言都是羈絆,也是多餘。只是這樣默默,一切具足。正此時,空中頓起幽渺清新的異香,入禪的境界得到了天人讚歎。此二句也含了須菩提尊者靜默禪定,帝釋天拋灑如雨香花,讚歎尊者以無言善說般若的公案。並以此來表達了詩人的發喜充滿。
終南別業(唐)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注釋](1)別業:別墅
(2)南山:終南山
[賞析]
詩人在首聯中說明自己中年以後崇信佛法,晚年在終南山安然隱居。落筆精練自然,超然世外之情淡淡溢出。在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中,詩人時常乘興獨自閒遊,怡情悅性。「勝事空自知」更加表示自己高懷逸興,獨得其樂。頸聯動中寫景,禪機充滿,是難得的千古名句。上句說自己隨意而行,信步就到了流水的盡頭;下句說在這無路之處,索性就地坐下,閑看白雲飄浮而起。一行、一到、一坐、一看,乾淨利落,自由洒脫,詩人無著無粘,不煩不惱得境界心行全然而出。尾聯於獨寂無聲處,忽地值遇林叟,盡興談笑,悠然忘時。更是將無牽無掛,獨立特行之境推到極處,並且引向平常。通詩流暢自然更勝行雲流水,「隨緣任性,笑傲浮生」的禪者風姿躍然而出。
夏日過青龍詩謁操禪師(唐)王維龍鍾一老翁徐步謁禪宮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山河天眼裡世界法身中莫怪銷炎熱能生大地風[注釋](1)義心:謂猶豫不決之心。有迷事,迷理兩種。迷事之疑,於見道時斷之;迷理之疑,至佛果時始能斷之。
(2)空病:執著於空。
(3)天眼:天人之眼,所觀甚遠,為五眼之一。天眼有兩種:一從福報得來,如天人;二從苦修得來,如阿那律尊者所得天眼。
(4)法身:指佛的自性真身,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又稱法身佛,或自性身,第一身。
[賞析]
本詩首寫詩人自己已老態龍鍾、步履蹣跚地冒著炎熱前往青龍詩拜謁操禪師。路途的艱辛,反襯了詩人對佛法的虔誠。平靜的敘述,讓人感覺到這份虔誠沒有了如火如荼的熾烈,卻已深入詩人心中,與生命融為一體,沉穩而堅實。在拜謁操禪師後,疑問煙消雲散。接著的二聯表述了詩人豁然除疑後的體悟。「一毛孔容三千大千世界」。整個山河大地盡在天眼中也是平常事。法身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世界豈能超出其外?若證此義,炎熱也不是炎熱,只是心生。不執炎熱相,大地風自可驟然而起,銷盡炎熱。卻也不見絲毫炎熱得滅。全詩對仗極其工整,說理明晰,禪悟深刻,內容有收有放,體現了王維作詩和禪修的深厚功力。
飯覆釜山僧(唐)王維晚知清凈理日與人群疏將侯遠山僧先期掃敝廬果從雲峰里顧我蓬蒿居藉草飯松屑焚香看道書燃燈晝欲盡鳴磬夜方初一悟寂為樂此生閑有餘思歸何必深身世猶空虛[注釋]
(1)飯僧:即齋僧,請僧人應供。
(2)磬qing:為銅製缽行的法器。
(3)悟:「迷」之對稱,生起真智,反轉迷夢,覺悟真理實相。
(4)寂:又作滅,涅磐之別稱。乃指度脫生死,寂靜無為之境地。
(5)蒿hao:一種植物。
[賞析]
詩的前六句寫出晚年的歸心處,以及侯僧,僧至的情形。詩人一生傾心佛法,至晚猶愈,完全歸心清凈佛理。「日與人群疏」既寫自己每日用功修行,疏與人往,又透出曲高必然和者寡。詩人對將來應供的山僧充滿了尊敬,並且嚮往雲峰上的生活的敘述。大家坐在草墊上,以松子為食,既簡樸又脫塵絕俗。食罷焚香閱經,獲取精神食糧。在一片香氳yun祥和中,時間倏shu忽而過,而沉浸於佛理禪味中的詩人並未有所察覺。直到燈燃磬鳴時,方猛然知晝去夜來。這既是禪定的體現,又表明時間是相對的。最後四句是全詩畫龍點睛之處。「一悟寂為樂」描述詩人在與僧人一起讀經參修中豁然有悟,從而深得寂滅之樂。從「一悟」可以看出詩人修行方法是屬於提倡頓悟的南宗,所謂「迷來經累劫,悟則剎那間」是也(壇經)。既悟寂樂,就是「絕學無為閑道人」(永嘉大師.證道歌),故曰「此生閑有餘」。已悟之人,自然是沒有山深市淺這樣的執著,處處是歸處,處處是「雲峰」,所以有「思歸何必深」一問。「身世猶虛空」是對進一步說明自身與世界都歸於空性,無所謂深或不深。
辛夷塢(唐)王維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來且落[注釋]
(1)辛夷:木蘭
(2)芙蓉花:蓮花
(3)澗:山間流水溝
[賞析]
在寂寞無人的深澗中,辛夷花默默開放。無生之喜,無滅之哀,純然自足,不待人識。完全是詩人見性自足,任運自然地心境寫照。釋尊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第一句便指出「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自性本來一切具足,任他開也罷,落也罷,無人知也好,有人識也好,總不礙「知足常樂」。詩人通過禪修,已悟此理,通詩是自性親切流露。更為高妙的是不用一點禪語佛句,卻能將禪心淋漓表達。短短二十字,將用千言萬語無法表述清晰的禪境,極其簡捷地全然展開,讓每個讀者都能隨自己的體會感覺到絕對自在,飄然超邁得寂樂境界,頓覺「身世兩忘,萬念皆寂」。本詩的確是一首「以禪入詩」的絕佳之作。
酬張少府唐.王維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注釋]1自顧:照顧自己
2窮通:阻塞與通達.東晉慧遠法師曾著有《窮通論》。
3浦: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方。
[賞析]
詩人晚年不再掛心萬端世事,追求寧靜平淡的環境與生活。「自顧無長策」一語的背景是惡劣的政治環境,讓詩人沒有妥善的方法保全自己。當時張九齡已罷相,李林甫大權獨攬,朝政日益不堪。在這種情況下,使人能做的就是回歸山林。一個「空」字透出幾許無奈和對唐王朝的擔憂。山林生活漸漸平息了原有的一絲淺愁。「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一切都顯得自然親切,好像很平常,卻又包含了無窮禪義。清閑自適,任運隨緣,喜悅消泯了憂愁,充滿生活的每一角落。尾聯以「漁歌入浦深」詮釋「窮通理」,似答非答,不答而答,實在是深有意義。禪宗接引學人,常常是用些不合思維邏輯,但又是真實無妄的語言,打斷問者心念的攀援,助其開悟。如有僧問「洞山良價」(人名)「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深入宗門的詩人在此也不循問而答,而是拈出一句「漁歌入浦深」,到底是什麼意思?參。
過香積寺
唐.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注釋
(1)香積寺:位於陝西西安市南郊神禾原
(2)安禪:安住於坐禪之意。若坐禪不受環境局限,稱為「安禪不必須山水」
(3)毒龍:貪 嗔痴三毒,猶如毒龍
[賞析]
詩一起首,就將讀者帶入前往香積寺的路途中。詩人已信步走了很長的山路,但香積寺還在更遠的雲峰里。雖然是有點辛苦,但沿途的景色,排遣了所有的勞累。不知年歲的古木鬱鬱蔥蔥,遮天蔽日,只剩下空陰清涼。小路上別無他人,只有自己閑適地走向古剎。遠處幽然傳來隱約的鐘聲,進一步點出此行的目的,穿過鐘聲,清泉澈石奏鳴出安心曲,向晚的日光投入層疊的森林,使青松更散發出清冷。四句詩由色至聲,又有聲至色,讓跟隨詩人入山過寺的讀者,完全融入其境,身心愉悅。到達香積寺已是日暮時分。寺前的潭水清澈無波,猶如詩人此時寧靜無塵的心境。自己心中猶如毒龍的貪嗔痴,也在禪行中被伏。整首詩主體部分描寫一路上所有的景色,末後才以「安禪制毒龍」收歸詩題。一路行來,所見所聞皆是安禪的境界,似寫景,實寫心,令讀者也為之毒龍暫伏。
宿瑩公禪房聞梵唐(李頎)花宮仙梵遠微微月隱高城鐘漏稀夜動霜林驚落葉曉聞天籟發清機蕭條已入寒空靜颯沓仍隨秋雨飛始覺浮生無住著頓令心地欲皈依[注釋](1)花宮:佛寺多花,故又稱花宮。
(2)鐘漏:計時工具。
(3)皈依:皈向、依靠、救度之意。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叫做皈依三寶,也叫三皈依。
[賞析]
詩人在「月隱高城鐘漏稀」的深夜,聽到香花宮城的梵音仙樂隱隱約約傳來,隨即又復歸寂靜。正回味無窮時,夜風吹動霜林的落葉,發出瑟瑟秋聲,讓詩人終夜難眠。晨曉在不知不覺中到來,各種自然之聲令人更加清醒。禪房外一片蕭條,凝結寒空。信步而出,不意秋雨紛飛。更是凄清無依。在這樣的絕塵清境,頓使詩人覺悟到浮生無常,如幻若夢,沒有什麼可以留戀,也沒有著陸之地。佛門清凈,寂滅為樂,實在是一個最好的歸處,所以是「頓令心地欲皈依」。此處「心地」二字更可看出詩人精通佛法,深知心中的內皈依最是重要。所謂內皈依是指「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凈而不染」。有了內心真實的皈依,皈依的儀軌才能盡起本具的巨大作用。
無盡上人東林禪居唐(李欣)
草堂每多暇時謁山僧門
所對但群木 終朝無一言
我心愛流水此地臨清源
含吐山上日 蔽虧松外村
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
禪戶積朝雪 花龕來暮猿
顧余守耕稼十載隱田園
蘿筱慰舂汲 岩潭恣討論
瀉雲豈知限至道莫探元
且願啟關鎖於焉微尚存
[注釋]
(1)謁ye——拜見
(2)龕kan——供奉佛像神像的小盒子
(3)筱xiao——小竹子
(4)舂chong——把穀類的外殼去掉
(5)汲ji——把水打上來
(6)百衲——百衲衣即僧衣
(7)至道——真如實相
(8)關鎖——此處比喻閉塞自己不與外界接觸
[賞析]
一開篇詩人就點出自己過著悠然的隱居生活,空暇有閑,能經常前去拜謁無盡禪師。在心有默契的好友處,沒有虛偽應酬,只是任性而為,無言就無言,也不必沒話找話。同時也反映悟禪離言。在相對默坐時,詩人完全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清冷的山泉洗凈心塵,隔離了村舍世俗的遠峰上升起太陽,又慢慢地落下。山居無人,只和穿著百衲的僧人問寒問暖,猿猴不時前來嬉耍,增添幾分生氣。接下來的四句,詩人將描寫的對象轉向自己的十年隱居生活。十年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讀自怡,寵辱皆忘。最後四句是敘理議論,表述詩人自己心中所悟。漂泊無定的白雲,沒有固定的形式和蹤跡。至道也是如此,無處不在,因而也就沒有一個固定的處所與形態。任何有限的都不是至道,但也不離開至道,「全忘歸真,全事即理」,所以不可執著的追求一個所謂的至道之源,至道無源,處處皆源。原來對於隱居還有些執著,覺悟到這樣的道理,就開啟了關鎖,不再執著隱居的生活。當然也不執著於「不執著隱居的生活」。隱就隱,不隱就不隱,一切隨緣。
同族侄評事黯游昌禪師山池(其一)唐(李白)遠公愛康樂為我開禪關蕭然松石下何異清涼山花將色不染水與心俱閑一坐度小劫觀空天地間[注釋](1)黯an——昏暗
(2)遠公——慧遠法師 東晉人 住持廬山東林寺為當時佛教領袖
(3)康樂——東晉詩人謝靈運
(4)禪關——禪法之關門
(5)清涼山——山西省東北部的五台山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文殊菩薩道場
(6)小劫——根據《大毗婆沙論》壹千捌佰捌拾萬年為一小劫
(7)觀空——關照諸法之空相
[賞析]
首句將昌禪師比作東晉高僧慧遠法師,表示了自己對禪師的推崇和讚歎。「為我開禪關」是指禪師教詩人如何禪定以開啟禪門。後六句是講詩人禪定中的體悟。在幽寂的松石下靜坐,雜念漸少,頓覺清涼,猶如身在清涼山文殊道場。佛法講「相有心生,境隨心轉」,只要心地清涼,則處處清涼聖境。從此可見李白深得義趣。「花將色不染,水與心俱閑」二句不入常規,不以己擬物,而以物擬己。山花如同自己的身形一樣,不染一塵;流水雖動,但卻動而閑逸,猶如自己的心,雖然覺性長存,但卻不攀外緣,清凈澄明,能照萬物而不被萬物所迷。「一坐度小劫」是表示自己深入禪定,很長時間過去了,也是只覺如彈指剎那。經中也常有這樣的記述。如《法華經》云:「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傾。」「觀空天地間」是指詩人禪定的目的。《涅磐經》雲「觀一切法,本性皆空」。如能證得空性,則為解脫。
贈宣州靈源寺仲浚公唐(李白)敬亭白雲氣秀色連蒼梧下映雙溪水如天落鏡湖此中積龍象獨許浚公殊風韻逸江左文章動海隅觀心同水月解領得明珠今日逢支遁高談出有無[注釋](1)宣州——今日安徽宣城縣
(2)敬亭——敬亭山在宣州城北
(3)蒼梧——湖南南部又名九嶷山
(4)龍象——原指諸阿羅漢中最大力者此處泛指高僧大德
(5)明珠——此處典出《法華》七喻之衣珠喻「眾生身中 有昔種緣 名為衣珠」
(6)支遁——晉朝名僧號道林
[賞析]
詩以描寫宣州的美景開篇。白雲繚繞的敬亭山,青翠秀美,綿延不斷,一直連接到蒼梧山。澄明清冽的雙溪,倒映著敬亭山秀麗的景色,藍天白雲也落收其中。山中聚集著好多佛門龍象,而仲浚公是最為出色的。他風度翩翩,氣韻不凡,文章高妙,傾動江南。而禪修也是極其不凡。「觀心」是修行的關鍵,《十界二門》云:「一代教門,皆以觀心為要。」「水月」是大乘常用的譬喻。此處指觀察自心,如同水月,非有非無,了不可得而明有妙用。「解領得明珠」巧用「衣里明珠」喻,表明禪師已解下煩惱的外衣,得到了自性明珠。這顆明珠個個都有,人人本具,只要轉身解衣,立刻獲得,從此就得大受用。這是對仲浚公禪悟境界的讚揚。最後一聯,將仲浚公比作名僧支遁,並通過記述二人高談,進一步闡明見解。「高談出有無」表明二人以領會佛法中有關「有」「無」的妙義,不再執著。通詩有景到人,說理明晰,為難得佳作。
廬山東林寺夜懷唐(李白)
我尋青蓮宇獨往謝城闕
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
冥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
湛然冥真心曠劫斷出沒
[注釋]
(1)——虎溪:《廬山記》曰:「流泉匝寺,下入呼溪。昔遠法師送客過此,虎輒(zhe)號鳴,故名。」
(2)——冥坐:默然靜坐。
(3)——大千:大千世界。四大洲及日月諸天為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為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又稱三千大千世界。
(4)——湛然:不動
[賞析]
首二句記述詩人辭別繁華的城市,獨自一個人上廬山,尋求清凈的東林寺。晚鐘盪破霜氣瀰漫的夜空,悠悠傳開。月色映在虎溪上,水面泛出寧靜的清光。寺院周圍及其幽寂清冷,實在是個修行的好地方。「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二句從山水環境過渡到佛教氛圍。天香氤氳(yinyun),天樂妙曼,祥和馨寧,清凈悠然。這裡也暗含了對寺僧的讚歎。因為只有梵行精進,智德高深,才會感得天香天樂這樣的祥瑞。最後四句是詩人在此佛教聖地的參悟表述。在環境的影響下,使人也冥坐不動,進入了禪定。在禪定智慧的觀照下,領悟到大千與毫髮是大小無礙的,大千能容毫髮,毫髮也可容大千。如晉譯《華嚴經-毗盧舍那品》云:「一毛孔中,無量佛剎,莊嚴清凈,曠然安立。」華嚴宗所立十玄門之第六「微細相容安立門」廣說此義。詩人進一步闡明只要「湛然」不動,冥合真心,就能永出生死輪迴。《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因此若能伏斷忘心,冥合真心,就能出離生死六道。從本詩來看,李白雖傾心於道教,但對於佛理還是深有所悟的。
詠聲
唐(韋應物)
萬物自生聽太空恆寂廖
還從靜中起卻向靜中消
[注釋]
(1)——聽:名詞,聲音。
(2)——太空:太虛空,謂浩浩宇宙之虛空。此虛空湛然常寂,畢竟無為無物。
(3)——寂寥(liao):寂靜。
[賞析]
聲音不是無緣自生或從外而來,是因緣假合而生。如雙掌互擊,則有聲出。聲音既然是因緣和合而生,自性本空,並非實有,只是假合,所以可說「太空恆寂寥」。此寂寥不屬無聲,也不屬有聲,亦是有聲,亦是無聲。後兩句進一步說明聲音是因緣所生法,所以有起必有滅。而以靜比喻真如實相,因而是無生法,不待因緣,所以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但這無生法不離生滅法。如果離生滅法才有無生法,則無生法與生滅發成了對持,那麼也就不是無生法了,因為無生法是絕對圓融的。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證悟無生法,並發菩提心,度迷於生滅法的眾生,但度盡眾生不見一個眾生被度。因為眾生者,自性空。
定僧唐(元稹(zhen))
落魄閑行不著家遍尋春寺賞年華
野僧偶向花前定滿樹狂風滿樹花
[賞析]
詩人人生不得意,所以辟頭就是「落魄「二字極有震撼力。在落魄無聊之時,多數人選擇會是「回家」但詩人只是信步閑行,並不急著回家。一個「閑」字表示詩人又好像不是特別痛苦。原因是詩人久歸佛門,所以在落魄之際猶能安然處之。詩中也以「遍尋春寺賞年華」做出解釋,同時也是這種安然心態的寫照。境遇是因緣而生的,好或不好都猶如夢幻空花,無礙自性清凈,法喜充滿。詩人熟暗(an)佛理,想必於此早已通達。所以落魄不妨「遍尋春寺賞年華」,不隨境轉,自在歡喜。後兩句可能是詩人偶然看見的情景,也可以理解為是詩人的自畫像。此處狂風與空花是相對物境的象徵。可以理解為命運多舛(chuan)與人生得意,險惡與祥和,動與靜等等一切相對。禪者心定於此一切相對皆不取。正如詩人自己落魄也閑,不落魄也閑。
杏園唐(元稹)
浩浩長安車馬塵狂風吹送每年春
門前本是虛空界何事栽花誤世人
[注釋]
長安 :唐王朝的都城,在今陝西西安一帶。
虛空界:謂眼所見之大空。《中阿含經》三十六曰:「譬如月無垢,游於虛空界。」
[賞析]
首句既寫出了長安作為國際大都市的繁華與喧囂,也表示此地實在是「紅塵深處」。每年到了春天,大風送來怡人的春天,在這滾滾紅塵中,給人一點新鮮空氣。春天自然是催花開。長安的花是有名的,從一些詩句中也可見一斑:「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第》),「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牡丹芳》)。花本是可愛之物,而詩人卻於此大喝一聲「門前本是虛空界,何事栽花誤世人」,看來是有些煞風景了。仔細讀讀原來詩人要呵斥的並非是花,而是世人對栽花和賞花的執著。花豈能誤世人?人自誤罷了。「酒不醉人人自醉」,只是自己執著,自己迷誤而已。
贈琴棋僧歌唐(張瀛)
我嘗聽法師一說波上蓮花水中月
不垢不凈是色空無法無空亦無滅
我嘗聽禪師一觀浪溢鰲頭蟾魄滿
河沙世界盡空空一寸寒灰冷燈畔
我又聽師琴一撫長松喚住秋山雨
弦中雅弄若鏗金指下寒泉流太古
我又聽師棋一著山頂坐沉紅日腳
阿誰稱是國手人
羅浮道士賭卻鶴輸卻葯
葫蘆斟下紅霞丹束手不敢爭頭角
[賞析]
全詩共有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描寫僧人說法、觀禪、撫琴、著棋的飛揚神采。法師說法,精微奧妙,猶如波上蓮花無染著,又如水中月影無可得。講什麼呢?講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本來真如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無法無空也無生滅,只是清凈湛然。法師觀禪,深入禪定,任憑天搖地動浪如山,月靜雲閑波光燦,只是心不動,觀照沙河世界自性空。入定時長,香灰冷卻,燈滅無光。法師撫琴,松聽雨住,琴音鏗鏘,冷意寒情似泉出,流水悲風達千古,使人頓時塵心靜,喧囂掃。法師著棋,觀者忘時到日沉。號稱國手的羅浮道士,輸了鶴葯金丹,再不敢爭雄。全詩一氣呵成,比喻恰當,形象生動地描繪出法師精通佛理,深入禪觀,於空中起大妙用,或琴,或棋,皆入上乘,驚動世人,可謂上品詩作。
感興唐(李瑞)
香爐最高頂中有高人住
日暮下山來月明上山去
[注釋]
(1)香爐:廬山香爐峰,此處借指高峰。
[賞析]
此詩就是四句大白話。在香爐峰頂的最高處,住著位有道高人。太陽到了黃昏就在西邊落下,月亮接替太陽,從東邊升上了山。初讀之下,如淡水無味。但仔細一品,又覺得回味無窮,尤其是後兩句,大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妙趣。居最高頂是實情,也是比喻。悟後之人,直入最高絕待處,故常以登臨孤峰比擬。如李翱贊葯山禪師云:「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此處言此高人居於最高頂,來比喻他已悟真如。悟後又如何「日暮下山來,月明上山去」是回答。悟寂滅之理,不是進入死寂,而是任運度生,不著痕迹,如日月之行於虛空,虛空不動。且此日月運行,又何嘗動過半分?
對酒歌
唐(白居易)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隨貧隨富且隨喜不開口笑是痴人
[賞析]
這個世界看著挺大,但若放入無盡的十方世界來看,連蝸牛角都不是。人生百年,好像挺長,但在無始無終的時間中,比作石火光猶嫌長。詩人以此兩句,警醒世人不必太計較得失窮通,為些看來很重要,其實也就芝麻綠豆的事爭的頭破血流。應貧富皆安樂,常開大笑口。但這份境界豈易得之?詩人也不會只是有了這點見解,就能安貧樂富,笑口常開了。更重要的是領會無礙妙義,才能如此豁達。華嚴境界,空間上,小大無礙,芥子能納須彌山,一毛孔中有三千大千世界;時間上,能融三世於一念,能於一念見三世。不過「人世難逢開口笑」(杜牧)看來能深達妙義,笑口常開的人不多。
無言亭宋(蘇軾)
殷勤稽首維摩詰敢問如何是法門
彈指未終千偈了向人還道本無言
[注釋]
(1)稽首:以頭著地之禮。
(2)維摩詰:佛在世的時候著名的居士,相傳是金粟如來的化身,自妙喜國化生在此世上,輔助釋迦牟尼教化眾生。
[賞析]本詩緊扣詩題「無言」二字,引用維摩詰菩薩的公案,表達說而無說的圓融妙義。詩人殷勤地向維摩詰大士稽首,請問什麼是法門。維摩詰彈指未終,就說了千偈佛法。此處暗含一念之中見三世的無礙境界。說了千偈,然後又說「本無言」。釋尊也有過這樣的說法,《楞伽經-卷三》雲「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涅槃,於其中乃至不說一字」。《五燈會元-世尊章》也記載到:「世尊臨入涅槃,文殊大士請佛再轉法輪,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發輪邪?』」這是因為真如本源,法之根本,不可言說。凡有說示,皆如「指頭」之於「月亮」,是以指頭指示此不可言說之真如,而非等於真如本身,但言說不外於真如。如果悟得,指頭月亮本一如;如果不悟,執月廢指亦乖謬。
游鐘山
宋(王安石)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注釋]
鐘山:位於南京東北郊。山、水、城、樓、林渾然一體,景色優美,氣勢磅礴。為金陵名勝之一。王安石罷相後,隱居於此。
[賞析]
全詩共用了八個字,讀來節奏明快,朗朗上口。詩從游山入手,看山然後『不厭山』,以至將山買下,在山終老此生。在漫長的終老過程中,只見山花開山花落,只有山一年四季都在,沒有變化。又見山水亂流出山去,而山依舊是悠閑自在。就算當作普通的歸隱詩,也是一首非常有意趣的佳作。但詩人更有詩意。此處以山比擬自性,另可做一番解釋。「終日看山不厭山」,自從一悟後,終日逢著,絕無厭倦。「買山終待老山間」,從此安主自性,不再有疑「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自性隨緣起妙用,必是無常。一定是「山花落盡」,「山水空流」。但自性不生不滅,任萬有氣起滅,只是「山長在」,「山自閑」。如此一解,更符合王安石禪者的身份。但最好只是「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不用作解,頭上安頭。
明心、悟道精華推薦閱讀
·靜
·禪機
·菩薩
·孤獨
·微笑
·面對
·問禪
·修心
·感恩
·悟道
·慧語
·法身
·道場
·辭世詩
·悟心銘
·真境界
·平常心
·諸佛本源
·跳出三界
·智者之歌
·了解不死
·性命雙修
·一行三昧
·解脫和尚
·禪不在坐
·無我一笑
·公開地愛
·是日已過
·悟後真修
·無心道人
·兩步之遙
·夢中醒覺
·心靈財富
·重塑自己
·觀心訣竅
·禪詩精選
·修者十信
·無我隨緣
·誕生背後
·自然本色
·歲月無常
·超越死亡
·生命無限
·除卻心塵
·修行與禪
·禪心直指
·自性三寶
·禪定經典
·凈心與凈行
·悟後之實修
·走著,走著
·學佛正知量
·不肯去內觀
·六祖談皈依
·成為無漏的
·修行與神通
·禪門破三關
·凈心與凈行
·示無住道人
·怕痛的石頭
·勿以貌取人
·獨處的光輝
·見性的方法
·達摩破相論
·達摩悟性論
·達摩四行觀
·達摩血脈論
·隨緣與執著
·修者心得談
·活一回自己
·虛偽與真實
·永嘉證道歌
·禪師、禪詩
·修行的境界
·禪修與魅力
·污垢與凈土
·虛榮最虛幻
·如來之詮釋
·覺醒與財富
·婚=女 昏 ?
·拖死屍的是誰
·實相念佛要訣
·靈魂的最高處
·修心要怎麼修
·真正低調的人
·不修行的修行
·圖解佛法教理
·一個人的道場
·人生只有三天
·高僧悟道詩集
·在困境中磨練
·提升心性18法
·破我執,破法執
·拆字解義(精闢)
·「菩薩」的故事
·「師父」的故事
·生命本源的奧秘
·我的前生和今世
·頓悟入道要門論
·現實的楚門世界
·道交感應粗功夫
·人非有品不能閑
·世上幾人能參透
·真正的入世修行
·如何是大中小乘
·若人靜坐一須臾
·春在枝頭已十分
·禪者臨終的懺悔
·邪師的六大通病
·佛教相信靈魂嗎?
·人只能靠修行自救
·佛道和外道的故事
·頓教法門心法訣竅
·如何進入覺醒狀態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六祖惠能大師法語
·禪宗祖師傳燈法本
·修行境界的試金石
·人生從此豁然開朗
·禪者眼中的『世人』
·不剃度也能『出家』
·如何修習『無為法』
·《費閑歌》字字珠璣
·是大菩薩,行四種法
·覺悟人生,從心開始
·宣化上人:修道心髓
·結構化修行——慧篇
·進入正定前心的流程
·什麼是真正的修行人
·信佛和學佛是不同的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善良不僅僅在於言行
·實修之要在修菩提心
·釋迦牟尼的處世智慧
·人生如水,越淡越真
·文殊菩薩:一行三昧
·我,才是一切的根源!
·人生的苦從哪裡來的?
·我們為何希望有伴侶?
·馬祖道一:如何是修道
·修行者,你在哪個階位
·你就是你一生找尋的佛
·人生可以不必如此沉重
·佛教、根本上師和傳承
·原本的真實(好書推薦)
·這樣的修行,那樣的修行
·向外做工夫,總是痴頑漢
·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禪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成熟於逆境,醒悟在絕境
·心靜致虛,形同宇宙太虛
·世間一切都是我們暫借的
·最珍貴的東西都是免費的
·丹道修鍊之過來人經驗談
·修行應下的三個根本決心
·每一刻回到你內在的道場
·慈悲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場
·愛情,人性自私的最高境界
·南師:開悟前必須要走的路
·打坐:靜靜的與三法印合一
·凡是我們所愛的,終將離去
·成功:蛹到蝴蝶的嬗變過程
·人開悟以後到底是什麼樣子
·哈佛大學的一堂生命智慧課
·原來這才是對佛的真正供養
·虛雲老和尚《答蔣公問法書》
·《金剛經》的精華就在三個字
·虛雲老和尚:十字街頭好參禪
·修行中的虛榮,燃燒你的功德
·《楞嚴經》二十五種見性法門
·令人當下明心見性的百首禪詩
·這樣學佛可以說一點也沒有用
·聖嚴法師與李連杰的智慧交談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的開悟了
·人生的修行從40歲才真正開始
·你的能量場決定你的工作範圍
·虛雲老和尚:一語道破如何實修
·修行人的雜誌《禪刊》、《談心》
·聲聞禪、大乘禪、祖師禪、如來禪
·《首楞嚴經》指引我走上光明之路
·一行禪師(著作集下載 視頻講座)
·西來意,西來意,請您教我出籠計
·女尼:出家後我如何對待兩性慾望
·勸君早辦修行路,莫為兒孫做馬牛
·南師:順其自然的人,沒有明心見性
·無漏行---到達生命圓滿的『八正道』
·修行是自己的事情,不關別人半點關係
·南懷瑾:我用自己吃過苦頭的經驗教訓你們
·六祖慧能: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當你根本的轉變,你就會影響整體人類的意識
·看了這故事,遇到不講道理的人再也不會生氣
·開悟見道(或打開中脈)主要是靠菩提心的力量
·癌症末期,他才幡然了悟生命的真誠是什麼意思
·世上只有1%的人能達到的智慧境界「自我實現者」
·《雜阿含經》中佛陀教導的居士修行方法(推薦)
〖慈悲感人〗〖慈航網盤dent〗〖修行視頻〗〖處世養生〗〖明心悟道〗
〖靈異奇事〗〖禪定實修〗〖覺醒者的故事〗〖修行經典〗〖關注慈航微博〗
篇二 : 佛教手印(圖)__智慧慈航第一章手印的意義
手印(梵文mudra,藏文phyag-rgya),又稱為印契,現常指密教在修法時,行者雙手與手指所結的各種姿勢。音譯作母陀羅、慕捺羅、母捺羅,或稱印相、契印、密印,或單稱為「印」。
佛菩薩及本尊的手印,象徵其特殊的願力與因緣,因此我們與其結相同的手印時,會產生特殊的身體的力量和意念的力量,這和佛菩薩及本尊修證的本位力量的身心狀況是相應的。
在密教中,手印是指曼荼羅海會諸尊為標示其內證之三昧境界,或修行者為了表達同於諸尊本誓,而於其手指上所結的密印。屬於本尊身、語、意三密中之身密。
三密(梵文trinigahyani),是指秘密的三業,即是身密(梵kayaguhya),口密(梵vag-guhya)或稱作語密,意密(梵mano-guhya)或稱作心密,主要來自密教所說。
由於佛陀的三密作用極為微細甚深,非思惟所及,連十地菩薩也不能完全了知,故稱三密,與眾生之三業相應,能生起不可思議之大用。
眾生之三業,雖然是染雜的,但卻能契合佛之三密,且含攝於其中,而眾生自心體性同於佛之三密,即眾生三業實相皆是法性之作用,與佛之三密平等無二,所以也稱為三密。
眾生之三密中,行者手作本尊之印契,乃至行、住、坐、卧等一切事業,皆稱之身密;口誦真言,乃至一切言語等口業,皆稱語密;心中觀本尊,乃至隨一切因緣起念,各種事業,皆稱為意密。
廣泛的身密不是只有手印而已,任何的體姿都是屬於身密的範圍。人類的手很靈巧能夠做出各種姿式,但都是建立在染污的無明上,所造作的動力都是來自食、瞋、痴、慢、疑。例如,因為憤怒而舉起拳頭打人,甚至發展成一套拳法,或拿起武器攻擊別人等等,無不是受無明的驅動,所造作出來的染業。從廣義來講,人類整個身體動作都是身業的範圍,是眾染污中而起的,和佛菩薩清凈的身密不同。
三密可分為有相、無相二種:有相三密是佛與眾生互融,入於瑜伽境界,行者身結印即身密,口誦真言即語密、意觀本尊即意密,稱為有相三密。無相三密是指行者所有身、語之行為、自心所思惟者皆為三密,稱為無相三密。
《大日經》卷六〈本尊三昧品〉印契可分成有形、無形二種,《大日經疏》卷二十解釋:「印形亦有二種,謂有形、無形也。形即是青、黃、赤、白等色,方、圓、三角等形,屈、伸、坐、立及所住處之類也,印謂所執印即刀、輪、羂索、金剛杵之類也。初心別緣而觀,謂先觀畫尊等。約此而觀名為有形。後漸淳純,又以加持力故自然而現,與心相應。爾時此本尊但從心現,不別外緣,故云無形也。」
而有相三密,是佛菩薩本尊之三密,加持於行者之三業上,故稱為三密加持;無相三密,是佛之三密與行者之三密相應融合,故稱為三密相應。
密宗依此三密加持、三密相應的廣大作用,讓我們能轉凡夫身而成就佛身,也就是透過身、語、意三密的修持,讓我們即身成佛,因此之故,我們當再探討身、語、意三密的深層意義及其行相,以作為三密修習的前行。
我們平時看到佛菩薩本尊等的圖像、塑像,多是以他們身上的持物或手印來判定其尊名。
其實,不論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不動佛或藥師佛,在他們住世的過程中所結的手印也有彼此相同的。所以,用手印及持物來判斷尊名,也不是絕對的分辨方法。但我們若單一的來看各個佛像,從手印還是可以了知其特別的願力、因緣及特別的悟境,乃至其成道、說法時的特別狀況。
例如阿彌陀佛的說法印和接引印是一般人較為熟悉,但其實這手印也在釋迦牟尼佛身上出現過,只是現在我們把手印特殊化了。因阿彌陀佛的說法印和接引印特別常用,所以就以此手印分別。再加上九品九生印,這是阿彌陀佛接引九品九生的人時,所示現的特有境界,是依照要往生的人的境界所現,給他們導引而九個手印並不是一定如此,只是在密教中被特殊化了。阿彌陀佛也可能相應於因緣而在接引上品上生的眾生時,示現法界定印,安住在圓滿法性。
了解了這個因緣,我們就能更正確的認識手印。
在古代行者修法結手印時,有以下的注意事項。在《大日經疏》卷十三引述善無畏三藏之說法:「西方尤秘印法,作時又極恭敬。要在尊室外之中用語空靜清潔之處,當澡浴嚴身,若不能一一浴者,必須洗凈手,漱口,以塗香塗手等方得作也。又作時須正威儀,跏趺等坐。不爾得罪,令法不得速成。」大意是說結手印時,在環境上要選擇清潔的靜室,沐浴凈身,端正儀容,結跏趺,方可結印。若無法沐浴,也要先凈手、漱口,以香塗手,以此表示恭敬慎重之意。此外,《青龍寺儀軌》中亦說,結印之際祈念諸佛加被,則可悉地。
此外,經中也說,結契印時,不應於顯露處,如《陀羅尼集經》卷一中說:「露處作印咒法者,為惡鬼神之所得便。」又說,於本尊像前作印,應以袈裟或凈巾覆蓋。所以日本東密通常在袈裟下或法衣袖中結印,但是台密則無如此。
第二章十指的別稱
密教中對結印之兩手及十指有特殊的稱呼,一般稱兩手為二羽、日月掌、二掌;稱十指為十度(十波羅蜜)、十輪、十蓮、十法界、十真如、十峯。並將兩手配於金剛界與胎藏界,或配於定與慧,理與智等,如下表所列:(略)
而將五指配於五蘊、五佛頂、五根、五字、五大等;十指配於十度,如下表所列:(略)
其中,以五字來代表手指的經軌有:《攝大軌》、《蓮華部心軌》。
以五大來代表手指的經軌有:《胎藏梵字次第》、《胎藏備在次第》、《大日經》、《大日經疏》、《胎藏四部軌》、《蘇悉地經》、善無畏譯《尊勝軌》、《吽迦陀野軌》。
以五根來代表者則出於《阿閦軌》,以五蘊表之者,則出於金剛智所譯之《毗沙門天王軌》。以五佛頂表之者,則出於不空譯《一字頂輪王軌》、《奇特佛頂軌》、《藥師消災軌》。
第三章密教的基本手印
密教之手印極多,通常以十二合掌及四種拳為基本印,其十二合掌、四種拳如下。
十二合掌:
第一堅實合掌,梵文寧尾拏(nivida):合掌,掌中堅相著,十指微離。
第二虛心合掌,梵文三補吒(samputa):十指齊等,頭相合,掌心微開。
第三未敷蓮合掌,梵文屈滿羅(kudmala):如前,空掌內,使稍穹。
第四初割蓮合掌,梵文仆拏(bhagna):二地二空並相著,餘六指散開,即八葉印也。
第五顯露合掌,梵文嗢多那惹(uttanaja):仰兩掌相併,而向上。
第六持水合掌,梵文阿陀羅(adhara):並兩掌而仰,指頭相著,稍屈合之,如掬水狀,似飲食印也。
第七歸命合掌,梵文缽羅拏摩(pranama):合掌,十指頭相叉,以右加左,如金剛合掌也。
第八反叉合掌,梵文微缽哩哆(viparita):以右手加左,反掌,以十指頭相絞,亦以右手指加於左手指上。
第九反背互相著合掌,梵文毗缽囉曳薩哆(Viparyasta):以右手仰左手上,以左手覆在右手下,略似定印。
第十橫拄指合掌,梵文啼哩曳(tiryak):仰二手掌,令二中指頭相接。
第十一覆手向下合掌,梵文阿馱囉(adhara):覆兩掌,亦以二中指相接。
第十二覆手合掌,梵文同於第十一:並覆兩手,以二大指並而相接,十指頭向外。
四種拳:
1、蓮華拳
蓮華拳又稱為胎拳。常被用為胎藏部的印母。其印相是握頭反指以下之四指,以大指壓頭指中節側方。如《大日經疏》卷十三所說:「如常作拳法,大指豎之。」關於此蓮華拳的代表意義,多指未敷之蓮華。
2、金剛拳
金剛拳,主要是被用於金剛頂部。《金剛頂經》中所說羯磨印,都是以此金剛拳為其基本。《大日經疏》說其印相為:「以空指在於掌中而拳之」,《金輪時處軌》說為:「以中指、無名指、小指握大指,以頭指拄大指之背。」雖然因流派之不同,金剛拳的結法因而有異,但大多以《金輪時處軌》所說為準。
《金剛頂經》說此金剛拳是「一切如為身語心金剛縛智印。」不空的《般若理趣釋》則說:「身、口、意金剛合成名為拳。」兩者都認為此金剛拳是表示一切如來身、語、意之三密活動的總持。
金剛拳
蓮華拳(胎拳)
3、外縛拳
在《大日經疏》卷十三中,稱此為「指在外拳」,但一般只稱為外縛。其印相是合叉二手成拳,十指外現。《金剛頂經》稱它為金剛縛,並說此金剛縛是「二手如月形」,這是以外縛的掌中圓形表月輪。《金剛頂經》中的三昧耶印等,都是以此外縛拳為其印母。依《金剛頂經略出念誦經》所記載,為觀脫出纏縛之月輪而修菩提心觀時,須結此外縛印。
4、內縛拳
《大日經疏》稱之為第二拳。其印相是十指交叉,十指均屈向掌中。
上述的蓮華拳、金剛拳、外縛拳、內縛拳等四類,若再加上忿怒拳、如來拳則成六拳。所謂的忿怒拳,是以無名指、中指握大拇指,豎頭指與小指並稍屈如牙。所謂如來拳,是左手作蓮華拳,右手作金剛拳,並以右手金剛拳握左手的大拇指。
第四章常見的手印
在佛教的造像開始之後,常用印相來表示教義上的意義。隨著時代的變遷,教義的解釋愈趣複雜,佛像的造像也不斷變化,而產生了不同的印相。一般常見的則有:
施無畏印:即右手曲肘朝前,舒五指,手掌向前,即布施無怖畏給與眾生的意思,這是佛陀為了救濟眾生,使他們能夠安心,所施予的印相。這種印相與說法時的印相相通用,如在經論中所說的舉手說法,即是此印相。
與願印:即伸手掌向外,指端下垂的手相。這是佛菩薩為應眾生的祈求,所作的印相,表示以普救眾生的慈悲心施與的意思。
轉法輪印
施無畏印
禪定印:這是佛陀入於禪定時所結的手印,在膝上仰左手,並仰右手於其上,兩拇指的指頭相接,又稱為法界定印。
觸地印:即伸右手覆於右膝,指頭觸地,又稱為降魔印,這是佛陀成道時所結的印相。
禪定印
觸地印
轉法輪印:兩手置於胸前,右掌與左掌相反,左右諸指輕觸之相。
彌陀定印:這是阿彌陀佛如來的印相,即二手相叉,右手置於左手上,兩手屈食指,拇指按在食指上。
智拳印
施願印
以上這些手印,是在密教發展成為大流時,已在佛教造像中常可見到的手印。這些常見的手印,一般是佛在不同的情況下,佛像所顯的自然姿勢。但是在密教的興起下,手印的發展愈來愈複雜,並與佛菩薩等內證的境界相應,顯現為諸尊的標幟,成為身、語、意三密中的身密。
手印的顯現和諸佛的願力、時空因緣以及眾生根器有關。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誕生時,所結的手印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在菩提迦耶成道時,手印是降魔印、觸地印。而在修苦行時也可說是身印,整個人非常削瘦,手結定印。
降魔印是使一切妄動,屬一切六大的妄動全部降伏,不但降伏外在世間也同時降伏內在身心,降伏內在五大的紛擾,也降伏外在山河大地的紛擾。佛陀成道前,內在六大和外在虛空法界的六大造成諸魔前來干擾,因為諸魔相應於一個意識體、一個作用的大力量,所以應緣現起來攻擊佛陀。
在因緣上是如此,在法性上可視為內在宇宙和外在宇宙力量的結合來攻擊佛陀,所以佛陀要降魔得內證金剛心,身是金剛體,坐是金剛坐,法界被降伏後變為金剛法。
另一常見的手印,則是轉法輪印。當佛陀安住在本然法性之後,由於大悲心而轉動法輪,所結說法印,全部的手指曲線是圓的,表示以最柔軟的心來轉動法輪,所以很自然地,佛陀是把法界中圓滿的境界轉動起來,而降魔印是把體性和外界降伏到不動狀況。
到最後佛陀涅槃時,則是結吉祥印,代表完全的休息,回歸到法界體性。所以從先起的誕生印起,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之身印,貫穿十方三世,表成佛力量的開始。如此來觀察佛的四個階段,就能了解同樣一尊佛在不同時空、不同因緣所顯的不同特質,而佛陀的四種手印也代表了不同的階段因緣。
此外,智拳印也是常見的手印。胎藏界的大日如來,他的手印是法界定印,代表法界的寂靜相,一切在理上是平等的,因此以寂靜相來顯現。而金剛界的大日如來是智拳印,以智慧為力、以智為拳,代表其智慧上的力量,他以智慧觀照理上平等的法界,並以獨智來突顯。但在內在上是不斷迴旋,從內到外,全體以智慧為根本力量,所以特別掌握到以智慧觀照法界的現象。
一個是理上的結印相,一個是事上完全的智慧彰顯,他的智慧了知五大,完全了知的作用是絕對光明的作用。一個屬於本覺,一個屬於始覺;本覺是平等,始覺是光明和法界自相照應,所以是智慧獨朗的狀況。因此大日如來在不同的因緣當中顯現他的特殊相:在法性的秘密當中,顯現寂滅相;在緣起的秘密上,則顯現大作用的力量、智慧的力量。
⊙結誦印言時的四處加持、五處加持
結誦印言時,有指定的所謂四處加持或五處加持,在次第中到處可見要在一定之處做加持的語句,而且指示的位置有很重要的意義。例如在護身法中,對蓮華部三昧耶的結印說「真言三遍,做頂的右印」,其次在金剛部三昧耶也說「真言誦三遍做頂的左印」,即明確的指定一處。這裡所說頂的左右,是相當於胎藏曼荼羅之三部描述的部位。即以中台八葉為中心,右方有蓮華部觀音院,左方有金剛部金剛手院。依此將蓮華部與金剛部的三昧耶印配於左右。
四處是指心、額、喉、頂等四處。配以大日如來的內證智(四智)與四佛如下:
心:大圓鏡智——阿閦如來
額:平等性智——寶生如來
喉:妙觀察智——阿彌陀如來
頂:成所作智——不空成就如來
加持此四處,行者觀想自身成為大日法界身。
五處是指額、右肩、左肩、心、喉五處,出於《八字文殊儀軌》。加持五處,行者觀想自身具足五佛,即身成佛。五處五佛的配釋如下:
額——大日如來
右肩——寶生佛
左肩——不空成就佛
心——阿閦佛
喉——阿彌陀佛
除了四處與五處加持之外,還有所謂七處,即在道場觀主尊與七處,其代表意義如下:
左膝——蓮華部─┐
壇上——佛部─┼ 胎藏界三部
右膝——金剛部─┘
心——金剛部——┐
額——寶部——┼
喉——蓮華部——┼佛部——金剛界五部
頂——羯磨部——┘
第一節佛部、佛頂、佛母的手印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梵名Sakya-muni-buddha),為佛教教主,約在公元前五百餘年,出生於北印度的迦毗羅衛城,為該城城主凈飯王的太子。姓喬答摩(Gautama),名悉達多(梵Siddhartha)。於菩提樹下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賢人」。
釋迦牟尼佛自幼深切地體會到生老病死的痛苦,感受到人生歡樂的無常,於是發心尋求解脫之道。
當佛陀還是太子時,曾自行到城的四門出遊,遇到老、病、死者以及沙門,又見到蠢鳥相食,因此感到世間無常,不可依賴,所以時常安坐禪定。後來生下一子羅睺羅,心想王室已有繼嗣,所以便出家修行。他在二十九歲(一說十九歲)時,悄悄的離開王宮,脫去衣冠,而成為出家的沙門。
後來釋尊獨自到菩提樹下,在金剛座上,下定決心若不成證無上的正覺,則不起此座。經過七日(一說四十九日)之後,在破曉時分,見到曉星而廓然大悟,證得圓滿完全的覺悟,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時年為三十五歲(一說三十歲),而被稱為「佛陀」(覺者)、「世尊」等名號。
釋尊一生的弘法生涯,大約有四十餘年,最後在世壽八十歲時,於拘屍那羅入於涅槃。
⊙釋迦牟尼佛手印(一)——缽印
牽挽起左手邊袈裟的一角和掛在肩膀上的衣角,令它繞過左臂,把這如雙耳般的兩角纏在左手中,在臍前把左手掌向上,右手掌如同此狀向上重疊,兩手大拇指相觸稍成圓,成為缽的形狀,或者如法界定印之狀,雙手重疊,伸出袈裟角,稱之為釋迦大缽印、缽印、如來缽印、胎藏大缽的印。
[真言]
曩莫(1)三滿多(2)勃陀喃(3)縛(4)薩縛吃哩舍(5)涅素娜曩(6)薩縛達磨(7)縛始多(8)缽羅缽多(9)誐誐曩(10)三摩三摩(11)娑縛賀(12)
namah(2)samanta(2) buddhanam(3)bhah(4)sarva-klesa(5)nirsudana(6)sarva-dharma(7)vasita(8)prapta(9)gagana(10)samasama(11)svaha(12)
⊙釋迦牟尼佛手印(二)——智吉祥印
雙手各自以拇指托著中指成彈指狀,其他指頭伸直;左手安於胸前,手掌向上,右手覆其上,但不相接觸;左為上求,右為下化,或者是以此為報身說法之印;法身說法是以大拇指托無名指;應身說法是以拇指托食指;以說法印來稱之為智吉祥印,即有說法後得智的作用,眾生依此可得到吉祥。智吉祥印乃釋迦如來的根本印。真言同前。
⊙釋迦牟尼佛手印(三)——智吉祥印二
雙手內縛,兩拇指、兩中指、兩小指齊豎合一。真言同前。
大日如來
大日如來(Mahavairocana),在漢譯中,又有摩訶毗盧遮那、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光明遍照等名號,是密教最根本的本尊,在金剛界與胎藏界兩部密教大法中,都是法身如來,是法界體性自身,是實相所現的根本佛陀。
在華嚴宗毗盧遮那為蓮華藏世界的教主,也是包含十方諸佛,顯示超越形相之佛法自身的法身佛。法相宗以此為釋迦牟尼佛的自性身。天台宗以此為釋迦牟尼佛的法身。
大日如來是密教將宇宙實相佛格化,而成的根本佛,也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本地及普門示現的根本總德。
密教將之奉為真言密教的教主,譯之為大日如來,或稱摩訶毗盧遮那,以之為金剛界與胎藏界曼荼羅的中心本尊。
在胎藏界的五方佛,乃以大日如來為中心,另外則是開敷華王如來、無量壽如來(阿彌陀佛)、天鼓雷音如來及寶幢如來等四位佛陀。
密教認為大日如來不只是本尊,也是密教教理的核心。由於如來智慧光明遍照一切處,能使無邊法界普放光明,而開啟眾生本具的佛性、善根,成辦世出世間之事業,因此以大日作為名號。
⊙大日如來手印(一)——智拳印
此為金剛界大日如來之手印。以雙手各作金剛拳,左手食指直豎,以右手的小指纏握住左手食指的第一節,而左手食指端支拄著右拇指的第一節。此印含理智不二、生佛一如、迷悟一體等深義;又左手錶眾生的五大身,右手為五智五佛的賓冠,將賓冠戴於眾生之形狀,稱之為大智拳印,又稱為「菩提最上契」、「菩提引導第一智印」、「能滅無明黑暗印」、「金剛拳印」、「大日法界印」等。其中金剛界一印會大日如來之結印,為獨一法身之印。
[真言]
唵(2)嚩日囉馱都(2)鑁(3)
om(2)vajra-dhatu(2)vam(3)
⊙大日如來手印(二)——法界定印
此為胎藏界大日如來之手印。以左膝托左手,掌心向上,右手同左手一般,重疊於左手之上,兩拇指指端相拄。
[真言]
曩莫(2)三滿多沒馱喃(2)阿(3)尾(4)囉(5)吽(6)欠(7)
namah(1)samanta-buddhanam(2)a(3) vi(4)ra(5)hum(6)kham(7)
⊙大日如來手印(三)——金剛界自在印
此印為金剛界大日如來於三昧耶會之手印,金剛外縛,豎二中指相柱上節屈如劍形,二食指伸付二中指背。
[真言]
縛日囉惹拏喃(1)婀(2)
vajra-jnana(1)ah(2)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梵名Amitaba或Amita-buddha),意譯為無量光或無量壽佛。又常以飲之可不死不老的甘露來彰顯其特德,而尊之為甘露王(梵名Amrtaraja)或甘露王如來。
阿彌陀佛乃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以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為脅侍。依《無量壽經》所述,其於因地為法藏比丘時,在世自在王佛前,發起無上道心,以四十八宏願,誓願建立十方佛土中最極為無比莊嚴的極樂世界,精勤修習菩薩道而成佛。
阿彌陀佛悲願廣大,慈心深切;而其念佛法門,又簡單易行;因此,在信仰大乘的國家中,信仰之人極眾。中國古時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說法,正是阿陀信仰普遍流傳的寫照。
在中國佛教寺院的大雄寶殿中,時常供奉著代表東、西、中三方不同世界的三尊佛像,即所謂的「橫三世」,或稱為「三寶佛」、「三方佛」。於此造型中的阿彌陀佛,被安置於釋迦牟尼佛的右邊,結跏趺坐於蓮台上,雙手結定印,仰掌疊置於足上,掌中托有一座蓮台,表示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凈土,於蓮花中化生之意。
⊙阿陀定印
雙手交叉,兩拇指伸豎指端相觸;二食指中節直豎,以兩食指端拇指;此外,小指、無名指、中指六指相交叉襯著拇指暨食指,此即表示六道眾生顯得四智菩提之義。然則打開此印,則是化他門說法之印,支掌風和空的端頂,為開敷之勢,風有開花的功能,空中的風具有自在自得的意義,又禪進的二度喻有禪定的養育之義,為了要勇猛增長佛性的心蓮,而使禪進相合即做此印。金剛界阿彌陀佛於成身會及供養會皆結此印。
[真言]
成身會
唵(1)嚧計攝縛囉囉闍(2)頡哩(3)
om(1)lokesvara-raja(2)hrih(3)
供養會
唵(1)薩哩縛怛他誐多嚩日囉達哩摩耨多囉布惹颯頗囉拏葛哩摩三曳(2) 吽(3)
om(1)sarva-tathagata-vajra-dharmanuttara-puja-spharana-samaye(2)hum(3)
⊙阿彌陀佛根本印
此為阿彌陀佛於金剛界三昧耶會所結之手印。雙手外縛、兩中指豎起相拄,拇指相交叉,宛如蓮葉一般。外縛是生死結縛之義,而蓮表眾生本具之佛性;把雙腕舉起,側觀五股,雙臂豎起即是獨股,外縛的八個指即是八葉蓮花,中指的蓮葉表本尊,臂下的五股是五凡五聖的十界平等,表凡聖不二之理。
[真言]
最謨(1)囉怛曩怛羅夜耶(2)娜莫(3)阿哩野(4)弭跢婆耶(5)恆他蘗多耶(6)囉曷帝(7)三藐三勃陀耶(8)他你也他(9)唵(10)阿密(左口右栗)帝(11)阿密(左口右栗)妬納婆吠(12)阿密(左口右栗)多三婆吠(13)阿密(左口可栗)多櫱吠(14)阿密(左口右栗)多悉帝(15)阿密(左口右栗)多帝際(16)阿密(左口右栗)多尾訖磷帝(17)阿密(左口右栗)多尾訖磷多誐弭寧(18)阿密(左口右栗)多誐誐曩吉迦隸(19)阿密(左口右栗)多嫩拏枇娑嚩隸(20)薩縛羅陀薩陀寧(21)薩縛羯磨(22)訖禮舍(23)乞灑孕迦隸(24)莎訶(25)
namo(1)ratna-trayayu(2)namah(3)Arya(4)mitabhaya(5)tathagataya(6)arhate(7)samyaksambuddhaya(8)tad-tatha(9)om(10)amrte(11)amrtodbhave(12)amrta-sambhave(13)amrta-garbhe(14)amrta-siddhe(15)amrta-teje(16)amrta-vikrante(17)amrta-vikranta-gamine(18)amrta-gagana-kirtikare(19)amrta-dumdubhi-svare(20)sarvartha-sadhane(21)sarva-karma(22)klesa(23)ksayam-kare(24)svaha(25)
⊙阿彌陀佛九品印
九品印,即自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的九種印相。又稱為往生九品印。這是根據《觀無量壽經》中九品往生的說法,依念佛行者的罪業、修行,所分的九階級印相。例如往生有九品往生,極樂世界有九品凈土、九品念佛,所以阿彌陀佛亦有九品彌陀的區別,而具體的表現即為九品印。
然而有關九品印的印相,有多種說法,較常見者,是以上品印相為兩手相疊,置於大腿上的彌陀定印(伸三指,右手置於左手下)。中品印相為兩手當胸,兩掌向外並列的說法印。下品則為手掌向外,右手向上,左手向下的施無畏印與施願印。
其中上生印相為拇指、食指的指尖屈合。中生印相為拇指、中指的指尖屈合。下生為拇指與無名指的指尖屈合。如此各品各生的印相都准此而組合之,即成為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等九品印。
其中上生印相為拇指、食指的指尖屈合。中生印相為拇指、中指的指尖屈合。下生為拇指與無名指的指尖屈合。如此各品各生的印相都准此而組合之,即成為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等九品印。
其中,上品上生印稱為妙觀察智印,又作定印、彌陀定印,是一般阿彌陀佛坐像所結最常見的手印。而一般立像為來迎印,是以下品上生的印相最普遍。中品印相又稱為說法印。此一說漢自唐末以來即已流傳,後傳至日本,於真言宗及凈土教均盛行此說。
下品下生
中品上生
上品上生
下品中生
中品中生
上品中生
下品下生
中品下生
上品下生
藥師如來
藥師如來(梵名Bhaisajya-guruVaidurya-prabharajah),全名為藥師琉璃光王如來,通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簡稱作藥師佛。
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來源,是以能拔除生死之病而名為藥師,能照度三有之黑闇故名琉璃光。現在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領導著日光遍照與月光遍照二大菩薩等眷屬,化導眾生。
療治一切眾生的身心之病,是藥師如來的本願,而琉璃光是他本願所展現的特殊造型,因為他要拔除一切眾生的生死苦惱、重病,所以名為藥師。因為藥師如來有如此清凈的本願,所以他在身相上所顯現出來的身,是完全透明無礙的琉璃光,他的凈土世界也是如此,故名藥師琉璃光。
藥師如來不僅醫治我們身體上的病痛,也醫治我們智慧、悲心不圓滿的心靈。因為眾生一開始,無法感受其深刻的願力,所以他先醫治好眾生的病痛,再醫治眾生的心。
⊙藥師如來的手印(一)——法界定印
以左膝托左手,掌心向上,右手同左手一般,重疊於左手之上,兩拇指指端相拄。或有說定印上觀葯壺,葯壺中納十二大願之妙藥,來度脫眾生。
[真言]
曩謨(1)婆誐縛帝(2)佩殺紫野(3)虞嚕(4)吠(左口右女)哩也(5)缽羅婆(6)羅惹野(7)怛他蘗多野(8)羅喝帝(9)三藐三沒馱野(10)怛你也多(11)唵(12)佩殺爾曳佩殺爾曳(13)佩殺紫野三摩弩蘗帝(14)娑縛賀(15)
namo(1)bhagavate(2)bhaisajya(3)guru(4)vaidurya(5)prabha(6)rajaya(7)tathagataya(8)arhate(9)samyaksambodhaya(10)tadyatha(11)om(12)bhais-ajye-bhaisajye(13)bhaisajyasamudgate(14)svaha(15)
⊙藥師如來根本印
雙手內縛,兩食指並豎,手腕相距二至三寸,以兩拇指彎曲交叉三次,內縛的左四指是眾生的四大,右四指乃佛界的四大,一切病障源自四大不調,故以佛界的四大當作眾生界的四大來調和之,以兩拇指來回的彎曲交叉,把眾生業、界四大的三病召入葯壺中,成為理、智、教的三葯;又內縛表月輪,二拇指為去二我,以此召請人法二空之義,此乃藥師如來的根本印,又名為藥師印。
[真言]
曩謨(1)婆誐縛帝(2)佩殺紫野(3)虞嚕(4)吠(左口右女)哩也(5)缽羅婆(6)羅惹野(7)怛他蘗多野(8)羅喝帝(9)三藐三沒馱野(10)怛你也多(11)唵(12)佩殺爾曳佩殺爾曳(13)佩殺紫野三摩弩蘗帝(14)娑縛賀(15)
namo(1)bhagavate(2)bhaisajya(3)guru(4)vaidurya(5)prabha(6)rajaya(7)tathagataya(8)arhate(9)samyaksambodhaya(10)tadyatha(11)om(12)bhais-ajye-bhaisajye(13)bhaisajyasamudgate(14)svaha(15)
阿閦佛
阿閦佛(梵名Aksobhya),漢譯有阿閦(音彳メ)、阿閦鞞,以於因地時受大目如來啟發,發起「對一切眾生不起瞋恚的誓願」,而得名「阿閦」,阿閦就是不瞋恚、無憤怒的意思,所以也名為不動或無動,如其密號即為不動金剛。此不動是指身不動、心不動於一切。心不動是指心不受雜染所動搖,不為八風所吹動;在其初發心因緣里便是不為瞋心所動,而身不動是指常住三昧。
阿閦佛在東方的阿比羅提世界的七寶樹下成佛,佛剎名為「善快(妙喜)」。其於阿閦佛的願力,在此佛剎中沒有三惡道;一切人都行善事,淫、怒、痴之念甚薄;也沒有邪說外道。此土沒有國王,而以阿閦佛為法王。境界極為殊勝,乃為阿閦佛本願所感。
阿閦如來為金剛界五方佛之一,是由大日如來大圓鏡智所流出之金剛平等覺身,象徵一切諸佛平等之特德。初發菩提心者,由於阿閦佛加持的緣故,能成證圓滿菩提心。
⊙阿閦佛手印(一)——羯磨印
此是阿閦如來金剛界羯磨會(成身會)中之手印。乃左掌置於臍,右掌覆於膝上,以指端觸地,即得心不動。
[真言]
唵(1)惡乞芻毗也(2)吽(3)(成身會)
om(1)aksobhya(2)hum(3)
⊙阿閦佛手印(二)——三昧耶印
此是阿閦如來在金剛界三昧耶會中之手印。此法為兩手金剛縛。二中指伸豎如針狀呈獨鈷形。
[真言]
唵(1)縛日羅(2)枳惹南(3)吽(4)(三昧耶會)
om(1)vajra(2)jnanam(3)hum(4)
寶生如來
寶生如來(梵名Ratna-sambhava),通稱為南方寶生佛,或南方福德聚寶生如來。在顯教經典里,則往往稱為南方寶幢佛,或南方寶相佛。為金剛界五佛之一。
寶生如來以摩尼寶福德聚功德,成滿一切眾生所願,更予以三界法王位的灌頂,使圓滿自他平等的勝義,所以被攝入五部中的寶部,轉眾生的第七識為如來智慧,主五智中的平等性智。
《守護經》中記載,寶生佛的印契是滿願印,即左手持衣角當心,右手仰掌。修法時,觀想自身都融成金色,此色即成為寶生如來。並從頂上放出金色光明,現出無量金色菩薩,各各手中雨下如意寶,光照南方如恆河沙般的世界。眾生如遇到此佛光,則所有的願求都能得到滿足。這種觀想法,也象徵寶生佛「滿足眾生所求」的本願。
⊙寶生羯磨印
此為寶生如來於金剛界羯磨會(成身會)及供養之手印。左拳按於臍,右手是施願相。此印又名授所願印。
[真言]
唵(1)縛怛羅(2)三婆縛(3)怛落(4)(成身會)
om(1)ratna(2)sambhava(3)trah(4)
⊙寶生三昧耶印
此為寶生如來於金剛界三昧耶會之手印。結法為金剛縛,兩中指豎立如寶形,即寶珠形。
[真言]
(1)縛日羅(1)枳惹南(2)怛落(3)(三昧耶會)
vajra(1)jnanam(2)trah(3)
(2)或同寶生羯摩印之真言
天鼓雷音如來
天鼓雷音如來(梵名Divyadundubhimeghanirghosa),又稱為鼓音如來、鼓音王。是胎藏五佛之一,位胎藏界曼荼羅中台八葉院之北方,有說與阿閦如來是同尊。
在《大日經》中說,天鼓雷音如來安住寂定之相,彰顯廣大涅槃的功德,因此稱為不動。又因涅槃無相,就像天鼓一樣,雖然沒有形相,卻能演說如來法音,成辦一切事業,所以名為鼓音如來。
⊙天鼓雷音如來手印
天鼓雷音如來之手印為蓮華合掌,將兩小指置於掌中。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唅鶴(3)莎訶(4)
namah(1)samanta-buddhanam(2)ham hah(3)svaha(4)
寶幢如來
寶幢如來(梵名Ratnaketu),音譯為囉怛曩怛曩計覩。為位於胎藏界曼荼羅中台八葉院東方之佛。又稱為寶幢佛、寶星佛,密號福壽金剛、福聚金剛。此佛主菩提心的妙德;以寶幢代表發菩提心之義,因為他以一切智願為幢旗,在菩提樹下降伏魔眾,所以得到寶幢的名號。
此尊於金剛界曼荼羅中身呈淺黃色,著赤色袈裟,偏袒右肩,左手向內,執持袈裟之二角置於胸前。右手屈臂稍豎而向外開,復稍仰掌垂指,作與願印,跏趺坐於寶蓮花上。三昧耶形為光焰印。
⊙寶幢如來手印
蓮華合掌,即兩手合掌十指齊等頭相合,手掌掌心微開。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左口右藍)(3)(左口右落)(4)莎訶(5)
namah(1)samanta-buddhanam(2)ram(3)rah(4)svaha(4)
不空成就如來
不空成就如來(梵名Amogha-siddhi),又稱不空成就佛,是金剛界五佛這一,位北方。而在胎藏界中,則稱之為北方天鼓雷音佛。顯教經典則稱其為天鼓音佛或雷音王佛。
不空成就如來以大慈方便,能成一切如來事業及度化眾生事業,由於其善巧智慧方便,能成就一切有情菩提心,畢竟不退。安住菩提道場,降伏魔眾,能變化珍寶滿虛空,故攝入五部中之業部,主五智中之成所作智。其四方安置金剛業、金剛護、金剛牙、金剛拳等四菩薩。
不空成就佛在五佛智中,轉眼、耳、鼻、舌、身等五識成智,代表大日如來的成所作智,所以也象徵能以大慈的方便,成就一切如來事業及眾生事業。依密典所傳,修法者由於不空成就佛的加持,在諸佛事及有情事上,都能圓滿成就;而且能成辦自他兩利的妙行,並遠離一切煩惱。
⊙不空成就如來手印(一)——施無畏印
此為不空成就如來於金剛界成身會之手印,即左手於臍前結金剛拳印,右手結施無畏印。
[真言]
唵(1)阿慕伽悉悌(2)惡
om(1)amogha-siddhe(2)ah(3)
⊙不空成就如來手印(二)
外縛,二中指屈入掌中面相合,二拇指、小指伸豎相合。
[真言]
唵(1)嚩日囉惹拏喃(2)噁(3)
om(1)vajra-jnana(2)ah(3)
開敷華王如來
開敷華王如來(梵名Samkusumita-raja-tathagata),又稱為娑羅樹王華開敷佛、開敷華佛、華開敷佛,密號平等金剛。為胎藏界五佛之一,位於胎藏曼荼羅中台八葉院南方。以其安住於離垢三昧,以菩提心種子,長養大悲萬行,成就無上正覺,萬德開敷,所以稱為開敷華王如來。
此尊尊形全身呈金色,普放光明,通肩披袈裟,右手仰掌,為施無畏印,左手執袈裟之角,置於臍側。
⊙開敷華王如來手印
蓮會合掌,即兩手合掌,十指齊等頭相合,兩掌掌心微開。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鑁(3)嚩(4)莎訶(5)
namah(1)samanta-buddhanam(2)vam(3)vah(4)svaha(4)
勝佛頂
勝佛頂(梵名Jayosnisa),音譯惹欲鄔瑟尼灑。又稱勝頂輪王、勝佛頂轉輪。為五佛頂之一、八佛頂之一。於胎藏現圖曼荼羅位釋迦院。以此尊已斷除無明之根,故其所證悟之寂靜涅槃為如來之廣大寂靜,此寂乃無等無比,而為大寂之頂,故稱勝佛頂。
其身呈黃色,現菩薩形,右手執含苞之蓮花,左手握拳執蓮花,蓮上豎一周圍發出光焰之劍,結跏趺坐於赤蓮花上。
⊙勝佛頂手印——大慧刀印
二手金剛合掌,二食指彎屈甲相合,二大拇指並立押二食指甲側。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苫(3)惹庾鄔瑟尼灑(4)娑嚩賀(5)
namah(1)samanta-buddhanam(2) sam(3)jayosnisa(4)svaha(4)
最勝佛頂
最勝佛頂(梵名Vijayosnlsa),主要在彰顯佛轉法輪之特德。為五佛頂或八佛頂之一。
其尊形為身呈黃色,左手持蓮,蓮花上安輪,安坐於蓮花上。
⊙最勝佛頂手印——轉法輪印
兩掌反相叉,二大拇指指端相合。
[真言]
曩莫(1)三滿多沒馱喃(2)施(3)枲(4)尾惹庾鄔瑟尼灑(5)娑嚩賀(6)
namah(1)samanta-buddhanam(2)si(3)si(4)vijayosnisa(5)svaha(6)
光聚佛頂
光聚佛頂(梵名Tejorasyusnisah或Usnlsa-trijorasi),音譯帝儒囉施鄔瑟尼灑。為密教五佛頂之一,八佛頂之一。又作火聚佛頂、火光佛頂、放光佛頂、光聚佛頂輪上。位於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本尊象徵如來光明,照破眾生黑闇之特德,故名為光聚佛頂。常念誦光聚佛頂之聖號,能破壞一切障礙、驅除難伏之鬼魅,可成就一切廣大佛事。
尊形為身呈金色,端坐於赤蓮華上,右掌側豎,屈無名指、小指,左手置腰間,持蓮華,蓮上有佛頂形。
⊙光聚佛頂印
虛心合掌,二無名指、二小指等之指甲相合入掌中,二食指附著二中指之背,並豎一拇指,即成為三目之形。
[真言]
曩莫(1)三滿多沒馱喃(2)怛陵(3)帝儒囉施(4)鄔瑟尼灑(5)娑嚩賀(6)
namah(1)samanta-buddhanam(2)trim(3)tejo=rasy(4)usnlsa(5)svaha(6)
大轉輪佛頂
大轉輪佛頂(梵名Mahosnisacakra-vartin),又作大轉佛頂、廣生佛頂、廣大佛頂、會通大佛頂、黃色佛頂,或稱為會通大頂轉。密號破魔金剛。為三佛頂之一,或八佛頂之一。此尊位於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中。
其尊形為身呈黃色,示現菩薩形,結跏坐於赤蓮華上,右手持蓮華,蓮上立一獨股杵,左手拇、中指相捻,食指豎直,面向左。
⊙大轉輪佛頂手印——如意寶印
虛心合掌,二手小指,拇指相合,餘指略屈,如開敷蓮華。
[真言]
吒嚕吽(1)鄔瑟尼灑(2)娑嚩賀(3)
trum(1)usnisa(2)svaha(3)
高佛頂
高佛頂(梵名Abhyudgatosnlsa),又作廣生佛頂、發生佛頂、最勝佛頂、最高佛頂。密號難覩金剛。為五佛頂之一、八佛頂之一。在胎藏曼荼羅中位列釋迦院。常憶念此尊,於斗戰、論理、諍訟之時,皆可獲致吉祥。若書其真言於頭上,則可吉祥清靜,滅罪得福,並得無礙之辯才。
尊形為身呈黃色,結跏趺坐於赤蓮華上,右手掌豎起,無名指彎屈,左手當腰持蓮,蓮上有緣珠。
⊙高佛頂手印
二手相合而屈無名提外相叉,二小指、二中指向上相持,食指舒申屈第三節令不相著,猶如(左禾右廣)麥,二拇指微屈。
[真言]
曩莫(1)三滿多沒馱喃(2)室嚕唵(3)鄔瑟尼灑(4)娑嚩賀(5)
namah(1)samanta-buddhanam(2)srum(3)usnlsa(4)svaha(5)
無量音聲佛頂
無量音聲佛頂(梵名Anantasvaraghosacakravartin),為三佛頂之一,主要在表彰佛陀以無量妙音說法,使眾生各得開解。
其尊形為身呈黃色,左手持蓮華,上有螺貝,右手立掌,屈食指、中指。
⊙無量音聲佛頂——法螺印
法螺印,即二手虛心合掌,以二食指繞置於大拇指上,甲相著。
[真言]
曩莫(1)三滿多沒馱喃(2)吽(3)惹庾鄔瑟尼灑(4)娑嚩賀(5)
namah(1)samanta-buddhanam(2)hum(3)jayosnlsa(4)svaha(5)
佛頂尊勝佛母
佛頂尊勝佛母(梵名Vijaya),密號為除魔金剛,又稱除障佛頂、尊勝佛母、頂髻勝佛母,簡稱為尊勝母。與無量壽佛、白度母並稱為長壽三尊之一。
在一切佛頂中,尊勝佛頂能去除一切煩惱業障,破壞一切穢惡道之苦,所以又稱為尊勝佛頂、除障佛頂。
藏密中認為,頂髻尊勝佛母是無量壽佛的變化身,此外,也有視之為大如來的化身。
藏傳尊勝佛母的中面白色表示平息災障,右面黃色表諸法增益,左面藍色表降伏之法。手託大日如來為其上師,表懷愛;持箭代表勾召眾生的悲心,施無畏印代表使眾生遠離一切怖畏,施願印表示滿足一切眾生的心愿,持弓者表勝三界,結定印上托甘露瓶,表示使眾生得以長壽無病,十字金剛杵表降魔降災事業成就,羂索代表降伏一切難調伏之眾生。
修尊勝佛母法門,能增壽命,長福慧,消罪業,除凶災,而其咒尊勝陀羅尼,共有八十七句,依其長短分別被稱為大咒、中咒、小咒。受持、書寫、供養、讀誦此陀羅尼,或是安置於塔、高幢、樓閣等,可得凈一切惡道,消除罪障、增長壽命、往生極樂世界之功德。密宗修行者或朝夕讀誦,或為亡者迴向時誦之;而禪門在課誦時,也常念誦此咒。在中國、日本,修持此陀羅尼者甚多,而且非常靈驗。
⊙尊勝佛頂手印(一)——尊勝空印
虛心合掌,將二食指折曲,指甲尖相碰觸,再以兩拇指傾壓兩食指端,如彈指狀。以蓮花合掌之印母說法,稱之為瓶印、尊勝寶瓶印、尊勝空印等,而和塔印、大慧刀印、無所不至印為同印,然而印相有所不同。
[真言]
唵阿密(左口右栗)都妬婆娑婆訶
⊙尊勝佛頂手印(二)——卒都婆印
雙手虛心合掌,兩拇指合併豎立,而後縮至兩中指之根部,兩食指彎曲輕捻兩拇指指端。此印有未敷蓮花合掌、金剛合掌為印母的說法,又兩拇指之開閉,有開塔印及閉塔印之別。卒都婆印又稱為「無所不至印」、「大惠刀印」、「惠刀印」、「大日劍印」、「塔印」、「大卒都婆印」等。真言同前。
⊙尊勝手印(三)
雙手內縛,右手信指豎起,微彎曲如鉤形,因尊勝佛頂即胎藏界的除障佛頂,所以此乃除障佛頂的手印。真言同前。
⊙尊勝手印(四)
右手作蓮花拳,食指豎起,上節微彎曲如鉤形,此為胎藏除障佛頂之印。真言同前。
佛眼佛母
佛眼佛母(梵名Buddha-locani),梵名音譯為沒陀路左曩、勃陀魯沙那;又稱為佛眼、佛眼尊、佛母尊、佛母身、佛眼部母、佛眼明妃、虛空眼明妃、虛空藏眼明妃、一切如來佛眼大金剛吉祥一切佛母尊。是密教所供奉的本尊之一,位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置於表示般若一切智的遍知院及釋迦院中。
佛眼佛母尊乃是般若中道妙智的示現,具有五眼,能出生金胎兩部諸佛、菩薩,為出生佛部功德之母,故稱佛眼。修持佛眼佛母之法門,可以平息災障,增長福德、壽命。
⊙佛眼佛母(一切如來寶)手印——蓮華合掌
此為佛眼母在胎藏界釋迦院(名一切如來寶)之手印:蓮華合掌。
[真言]
南么(1)二曼多勃馱喃(2)薩婆他微么底微枳囉儜達摩馱(左口右者)(左口右涅)闍多(3)參(4)參(5)訶(6)莎訶(7)
namah(1)samanta-buddhanam(2)sarvatha-vimati-vikirana-dharma-dhatu-nirjata(3)sam(4)sam(5)ha(6)svaha(7)
⊙佛眼根本大印(一)
雙手虛心合掌,兩食指稍微彎曲,各捻兩中指第二節之背側。《瑜祗經》中有言,兩小指微開,而《大日經》是將兩小指、無名指置於掌中,此印乃五眼具足之印。
[真言]
曩謨(1)婆誐嚩覩(2)鄔瑟抳沙(3)唵(4)嚕(5)嚕(6)娑跛嚕(7)入縛擺(8)底瑟吒(9)悉馱(10)路左抳(11)薩嚩囉他(12)娑馱你曳(13)娑縛賀(14)
namo(1)bhagavate(2)usnisa(3)om(4)ru(5)ru(6)sphuru(7)jvala(8)tistha(9)siddhia(10)locani(11)sarvartha(12)sadhane(13)svaha(14)
⊙佛眼根本大印(二)
金剛合掌,兩食指並曲,指端相合,兩拇指並立輕拄著頭指側端。名為時處軌之三眼具足印,或者稱為一眼具足印、金眼印等,也有彎曲虛心合掌之說法。
[真言]
曩謨(1)三滿跢沒馱南(2)唵(3)沒馱路者你(4)娑嚩呵(5)
namah(1)samanta-buddhanam(2)om(3)buddha-locani(4)svaha(5)
第二節菩薩部的手印
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梵名Ksitigarbha),是悲願特重的菩薩,因此佛教徒常稱之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以顯其特德。
關於地藏菩薩名號的由來,在《地藏王菩薩十輪經》裡面說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思密知秘藏」,所以名為「地藏」。
安忍不動如大地,是說地藏菩薩的忍波羅蜜第一,猶如大地能夠承載一切眾生的種種罪業。而靜慮思密知秘藏中的靜慮,是彰顯其智慧禪定的不可思議。
另外也有說「地藏者,伏藏也。」就是說潛伏在大地的一切寶藏,都是地藏。「伏藏」另外有一個意思,就是代表眾生的佛性,亦即如來藏,也就是眾生本具的佛性,能夠使我們成就圓滿的佛果,所以是一切不可思議功德伏德。
這功德伏藏,能滿一切眾生心愿,是能出生眾生成佛的母胎。「地」在具體的現象意義上,具有生長、堅固、住持萬物、不動、廣大母性等等物質,因為能生成萬物,所以具有藏持寶藏的能力與力量。因此用「地」這樣具體的形物,來象徵、比喻菩薩也具有如此的福德。
地藏菩薩在中國,被視為地獄救度之王,在日本,則被視為兒童的守護者,受到普遍的崇仰。
⊙地藏根本印
此為地藏菩薩在胎藏界地藏院之手印——旗印。雙手內縛,兩中指豎起相對,兩中指象徵福智之二莊嚴也,即雙手生福智,授予一切眾生之義。又兩中指豎起如旗狀故名為旗印也,此印為地藏根本印。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南(2)訶(3)訶(4)訶(5)微娑么曳(6)莎訶(7)
namah(1)samanta-buddhanam(2)ha(3)ha(4)ha(5)vismaye(6)svaha(7)
⊙六地藏
一般人以為,地藏菩薩只在地獄道里救度地獄眾生,其實他在整個六道中均有能力教化濟度,這就是所謂的六地藏——渡化六道眾生的地藏。六地藏之名,也是依娑婆世界有六道眾生而說的,他方世界或七道或四道不等者,地藏亦依他方的因緣而一一示現應化。
六道地藏的名稱,各經軌所載不一,但是大體而言,皆源於《大日經疏》卷五,胎藏界地藏院九尊中之六上首,即:地藏、寶處、寶掌、持地、寶印手、堅固意。
在《十王經》中,說明六地藏之手印如左:
1、預天賀地藏——說法印
2、放光王地藏——施無畏印
3、金剛幢地藏——施無畏印
4、金剛悲地藏——接引印
5、金剛密地藏——甘露印
6、金剛願地藏——成辦印
文殊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梵名Manjusri),梵名音譯為文殊尸利、曼殊室利,又名文殊師利法王子(梵名Manjusrikumarahuta),或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在密教當中則有般若金剛、吉祥金剛、大慧金剛、辯法金剛等密號。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則稱為「三世覺母妙吉祥」。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之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
在密教中文殊菩薩形像的種類,分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以五髻文殊為最主要。
五字文殊(梵名Manjughosa),音譯曼殊伽沙。即以「阿、羅、波、者、那」等五字為真言之文殊師利菩薩。「阿(a)」本寂無生之義(毗盧遮那說);「羅(ra)」本空離塵之義(阿閦佛說);「波(pa)」本真無染著離垢之義(寶生佛說);「左(ca)」本凈妙行之義(觀自在王如來說);「那(na)」本空無自性之義(不空成就如來說)。
一字文殊,又稱為一髻文殊,系指結一髮髻之文殊菩薩,以其髮髻為一髻,故稱之。而在《大方廣菩薩經》中及《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舉出文殊菩薩真言為「唵齒(左口右臨)」,所以稱為一字文殊。
八字文殊,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聖妙吉祥菩薩秘密八字陀羅尼修行曼荼羅次第儀軌法》舉出八字真言:「唵阿味囉(左合右牛)佉左洛」,故稱八字文殊。因為其頂上有八髻,所以又稱為八髻文殊菩薩。通常於息災、去除惡夢等場合修此法。
六字文殊,則以「唵縛雞淡納莫」六字為真言之文殊菩薩。此菩薩住於滅罪調伏之三昧,其真言有六字,故稱六字文殊。如果行者為了往生極樂或求長壽,可修六字文殊法。
⊙文殊師利菩薩手印(一)
兩手虛心合掌,中指、無名指交結相持,以二食指置二大拇指上,如鉤形。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系(3)系(4)俱摩囉迦(5)微目吃底缽他悉體多(6)薩么囉(7)薩么囉(8)缽囉底然(9)莎訶(10)
namah(1)samanta-buddhanam(2)he(3)he(4)kumaraka(5)vimukti-patha-sthita(6)smara(7)smara(8)pratijnam(9)svaha(10)
⊙文殊師利菩薩手印(二)
此印出於《理趣經》。雙手作金剛拳,左拳按左膝,如持梵篋一般,右拳立於右膝上,如持劍狀。
⊙文殊師利菩薩手印(三)
此印出於《理趣經》。左手作持花印,即拇指同食指相捻,其餘三指豎立,作持花狀觀之,後置於心;右手作劍印,即是以拇指傾壓無名指、小指之指甲,其餘二指豎起,繼之以右手劍印來斬左手花莖三次,此乃切斷凡夫隔執之義。
⊙五字文殊金剛劍印
雙手外縛,兩中指豎合,指上節彎曲如劍形,又名為文殊劍印,為金剛界三昧耶會之金剛利菩薩印。
[真言]
阿(1)羅(2)波(3)左(4)那(5)
a(1)ra(2)pa(3)ca(4)na(5)
⊙五髻印
右手無名指暨左手小指指端相合,繼之把右手小指與左手無名指指端相合。而兩中指、食指、拇指指端亦各自相合,此印形如五峯狀,將其置之心、兩肩、喉而至於頂。與《覺禪鈔》中所說稍有不同,雙的金剛合掌,以右小指面傾壓左中指面,以右中指面傾壓左食指面,而兩拇指並立,此印文名為五字文殊師利印。
[真言]
唵(1)耨佉(2)那泚(3)澹(4)
om(1)duhkha(2)cheda(3)dham(4)
⊙八字文殊手印
雙手虛心合掌,將兩中指依附於兩無名指背,兩拇指並豎,兩食指彎曲合一,置於兩拇指上。據大日經密印品所述,此乃胎藏文殊院之印。中指、無名指、小指表青蓮花,拇指、食指為劍形,即表示三昧耶形。
[真言]
唵(1)阿(2)味(3)囉(4)(左合右牛)(5)佉(6)左(7)洛(8)
om(1)ah(2)vi(3)ra(4)hum(5)kha(6)ca(7)rah(8)
⊙八字文殊大精進印
雙手內縛,兩拇指豎起,微彎曲而傾壓兩食指,然而二拇指及兩食指之間有啟、閉二種說法;啟時如獅口大張,(左口右敢)食一切眾生煩惱不祥等,閉時如獅口(左口右敢)食已畢,故此印又稱之為獅子口,或名之為大精進印、一切無畏印、獅子冠印、獅子首印、文殊獅子口印、寶珠印、妙吉祥破諸宿曜印、破宿曜障印、破七曜一切不祥印等,而與佛部心三昧耶同。
[真言]
唵(1)阿(2)味(3)囉(4)(左合右牛)(5)佉(6)左(7)洛(8)
om(1)ah(2)vi(3)ra(4)hum(5)kha(6)ca(7)rah(8)
⊙六字文殊
於掌中將兩無名指以右壓左而相勾結,兩小指、中指直豎相拄,彎曲兩食指而捻各中指之背上節。同時食指來去。
[真言]
唵縛雞淡納莫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梵名Samantabhadra),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義譯作遍吉,為具足無量行願,普示現於一切佛剎的菩薩,所以佛教徒常尊稱其為大行普賢菩薩,以彰顯其特德。
《大日經疏》卷一中說:普賢菩薩,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是說普賢菩薩依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具備眾德,所以名為普賢。
密教普賢是以其表示菩提心,認為他與金剛手、金剛薩埵、一切義成就菩薩同體。
普賢代表一切諸佛的理德與定德,與文殊的智德、證德相對,兩者並為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待。文殊賀獅、普賢乘象,表示理智相即、行證相應。
普賢菩薩是大乘菩薩的代表,象徵著究極的大乘精神。在《華嚴經》中明示一切佛法歸於毗盧遮那如來及文殊、普賢二大士,三者並稱「華嚴三聖」,其中普賢菩薩代表一切菩薩行德本體。
⊙普賢菩薩根本印
雙手外縛,兩中指指端相合豎立,又名為三昧耶印、根本印
[真言]
三昧耶(1)薩怛鑁(2)
samaya(1)satvam(2)
⊙普賢菩薩手印
此即為胎藏界中台八葉院普賢菩薩之手印。兩掌相合,十指合攏,兩掌內成空心圓狀。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暗(3) 噁(4)莎訶(5)
namah(1)samanta-buddhanam(2)am(3)ah(4)svaha(5)
⊙普賢外五鈷印
雙手外縛,兩中指、拇指、小指各自並豎,兩食指彎曲如鉤形,置於兩中指背側,但不相附著。五鈷杵豎起之形,即表五智金剛,而五鈷印又名為大羯磨印、五峯印、五大印等。又外五鈷印另有外縛五鈷印、智塔印、大卒都婆印、十真如印等不同名稱。
[真言]
唵(1)縛日羅薩埵(2)惡(3)
om(1)vajra-sattva(2)ah(3)
⊙普賢一切支分生印
雙手作蓮花合掌,兩拇指並豎,指端稍為彎曲。此乃大日經秘密八印中的一切支分生印。如入佛三昧耶印,兩大拇指成為小瓶之形相,用以觀想灌注大悲智水,施予一切眾生,但印圖是合掌微張,兩拇指彎曲各自分立,如掬水般。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暗(3)噁(4)莎訶(5)
namah(1)samanta-buddhanam(2)am(3)ah(4)svaha(5)
普賢延命菩薩
普賢菩薩有增益、延命的性德,當他住於增益延命三昧的境界之時,就成為普賢延命菩薩(Samanta-bhadrayuh)。
依照密教經典的記載,若有眾生能對此一菩薩如法修持與祈求,則「終不墮三惡道,定增壽命。終無夭死短命之怖,亦無惡夢魘魅咒祖惡形羅剎鬼神之怖。亦不為水火兵毒之所傷害。」
⊙普賢延命菩薩手印
雙手各作金剛拳,兩食指伸展,以右食指壓左食指,兩相勾結,置於頂。左食指(風)是凡夫生滅的息風,右食指(風)指佛界金剛不壞的命風,兩相勾結即表示眾生分段的命風,和如來常住的第一命結合,進入本不生際,即是眾生諸佛一如的金剛壽命,來成就延命。
[真言]
唵(1)縛日羅喻曬(2)吽吽(3)屍棄(4)莎訶(5)
om(1)vajrayuse(2)hum hum(3)sikhi(4)svaha(5)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梵名Maitreya),音譯作彌帝禮、梅怛儷葯,或梅任梨,意譯作慈氏。是當來下生,繼釋尊之後成佛的菩薩,所以又稱為一生補處菩薩,被處薩埵或彌勒如來。
彌勒菩薩號為慈氏,這個名號的建立,最後根本是本自其本願所行,在緣起上,他生生世世皆是修習慈心三昧、行慈行來救度眾生。彌勒菩薩的特德,是在拔除眾生痛苦之後,更進一步給予眾生法樂。
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中說,彌勒菩薩發心不食肉,以此因緣而名慈氏。《大日經疏》卷一則記載:慈氏菩薩以佛四無量中之慈心為首,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稱慈氏。
彌勒菩薩在金剛界曼荼羅里是屬於賢劫十六尊之一,安置於三昧耶會等的東方北端,有關其形象有種種說法,現圖胎藏曼荼羅的圖相是身肉色,頭戴寶冠,冠中有卒都婆,左手施無畏,右手持蓮花,花上有寶瓶。此外,尚有其他不同尊形傳世,如三十臂彌勒等。而中國的「布袋和尚」,一向也被視為彌勒菩薩的化身。他大大的肚子,笑咪咪的面容,成為中國佛寺特有的景象。
⊙彌勒菩薩手印(一)——卒塔婆印
此印表示彌勒菩薩持有一切法身塔之義。對一切愛見煩惱乃至二乘等不能勝之物也能勝,知一切眾生知性,相應而起慈義也,又名為發生普遍大悲心三昧耶印。雙手虛心合掌,兩拇指合併豎立,而後縮至兩中指之根部,兩食指彎曲輕捻兩拇指指端。
⊙彌勒菩薩手印(二)——蓮華合掌
此為彌勒菩薩在胎藏界中台八葉院之手印,為蓮華合掌。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摩訶瑜伽瑜擬寧(3)瑜詣說(左口右履)(4)欠若唎計(5)莎訶(6)
namah(1)samanta-buddhanam(2)mahayogayogini(3)yogesvari(4)khanjalike(5)svaha(6)
⊙彌勒菩薩手印(三)
此為彌勒菩薩在金剛界成身會的手印。虛心合掌,二食指指甲背相合,二拇指押食提側面。
[真言]
唵(1)昧怛哩野(2)阿(3)娑嚩賀(4)
om(1)maitreya(2)a(3)svaha(4)
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梵名Maha-sthama-prapta),又譯作摩訶那缽、得大勢、大勢志、大精進,或簡稱勢至、勢志。依《觀無量壽經》說: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遠離三惡道,得無上力,所以稱此菩薩為大勢至。其與觀世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的脅侍,彌陀、觀音、勢至合稱為「西方三聖」,分別象徵彌陀之悲、智。
依《楞嚴經》所載,大勢至菩薩在因地所修的是念佛三昧,因此,他也以念佛法門教導眾生。經中云:十方諸佛如來,憐念眾生的心,就像母親憶念兒女一樣。如果眾生之心,也如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能見佛。
因此,其所開示的法門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種法門,在後世也成為我國凈土行者的重要準則。
在密教的《七佛八菩薩神呪經》與《藥師本願經》,則將此菩薩列為八大菩薩之一,大日經系的經典,則將此尊列屬為觀音部,密號持輪金剛、持光金剛、轉輪金剛、空生金剛等。
⊙大勢至菩薩手印
虛心合掌,十指內彎成圓的狀態,如未開的蓮花,繼之把兩中指微微的打開,即是未敷蓮花印。虛心合掌乃於未敷蓮花,宛如如來之寶篋,然開敷卻如合。
[真言]
南么(1)三曼多(2)勃馱喃(3)髯髯(4)索(5)莎訶(6)
namah(1)samanta(2)buddhanam(3)jam-jam(4)sah(5)svaha(6)
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梵名Akasa-garbha),又譯為虛空孕菩薩。以此菩薩所具有的福智二藏,無量無邊,猶如虛空,因此乃有此名。在密教中,此菩薩為胎藏曼荼羅虛空藏院之主尊,及釋迦院釋迦之右方脅士,亦為金剛界賢劫十六尊之一。
依《虛空藏菩薩神咒經》所載,世尊對此菩薩甚為讚歎,說其禪定如海,凈戒如山,智如虛空,精進如風,忍如金剛,慧如恆沙。是諸佛法器,諸天眼目,人之正導,畜生所依、餓鬼所歸,在地獄救護眾生的法器,應受一切眾生最勝供養。由此可見此菩薩功德之殊勝。
⊙虛空藏手印(一)——三昧耶印
結金剛縛印,兩手頭指反蹙如寶形,大指並豎當心。在此金剛縛為外縛,在《白寶口鈔》中則詳述,為內縛之義,此為虛空藏菩之根本印。
[真言]
南牟(1)阿迦舍(2)揭婆耶(3)唵(4)摩哩(5)迦么唎(6)慕唎(7)莎縛賀(8)
nama(1)akasa(2)garbhaya(3)om(4)mali(5)kamali(6)mauli(7)svaha(8)
⊙虛空藏手印(二)
虛心合掌,以兩拇指並曲,插入掌內,此乃胎藏部之虛空藏,真言同前述。
⊙虛空藏手印(三)
右手五指向上抑予以伸展,食指、拇指相捻,如捻香狀,食指第二節彎曲,但第一節盡量伸直,或者右手作拳,食指、拇指相捻如寶形,真言同前述。
⊙虛空藏菩薩手印(四)——虛空藏印
此為胎藏曼荼羅釋迦院中虛空藏菩薩之手印,名虛空藏印。結法為虛心合掌,二食指屈在二中指下,拇指入掌中。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阿迦奢三么弩櫱多(3)微質怛(左口右爾)嚩囉達囉(4)莎訶(5)
namah(1)samanata-buddhanam(2)akasa-samantanugata(3)vicitrambarad-hara(4)svaha(5)
⊙虛空藏菩薩手印(五)
此為胎藏曼荼羅虛空藏院之虛空藏菩薩手印。結法為虛心合掌,二拇指屈入掌中,二食指屈附二拇指上。真言同前。
⊙虛空藏菩薩手印(六)
此印出於《理趣經》五段,與前虛空藏三昧耶印同。雙手外縛,兩食指成寶形,兩拇指並立,置於頂上。
五大虛空藏菩薩
五大虛空藏菩薩、又作五大金剛虛空藏。是指法界虛空藏、金剛虛空藏、寶光虛空藏、蓮華虛空藏、業用虛空藏等五菩薩。又稱解脫虛空藏、福智虛空藏、能滿虛空藏、施願虛空藏、無垢虛空藏;或稱智慧虛空藏、愛敬虛空藏、官位虛空藏、能滿虛空藏、福德虛空藏。是大日、阿閦、寶生、彌陀、釋迦五佛各住於如意寶珠三昧之義,五菩薩即五佛所變現,成就五智三昧而成立此五大菩薩。
此五尊分別乘獅子、象、馬、孔雀、迦樓羅鳥。總印之印相為外五鈷印,二中指作寶形,並在其餘四指之端觀想寶形。
五大虛空藏菩薩之形象,依《瑜伽瑜祇經》〈金剛吉祥大成就品〉所載,於一大圓滿明中更畫五圓,中圓畫白色之法界虛空藏,左手執鉤,右手持寶;前圓(東)畫黃色之金剛虛空藏,左手執鉤,右手持寶金剛;右圓(南)畫青色之寶光虛空藏,左手執鉤,右手持三瓣寶,放大光明;後圓(西)畫赤色之蓮華虛空藏,左手執鉤,右手持大紅蓮華;左圓(北)畫黑紫色之業用虛空藏,左手執鉤,右手持寶金剛。
⊙五大虛空藏菩薩手印(一)——外五鈷印
同外五鈷印,即雙手外縛,兩拇指、中指、小指直豎,指端相合,兩食指彎曲如鉤狀,但兩中指指端相合成寶形,作寶珠觀想之,其餘各指也作此觀之。
[真言]
鑁(1)吽(2)落(3)紇里(4)惡(5)
vam(1)hum(2)trah(3)hrih(4)ah(5)
⊙五大虛空藏菩薩手印(二)——內五鈷印
同內五鈷印。雙手內縛,兩拇指、中指、小指直豎,指端相合,兩食指彎曲如鉤狀。置於兩中指背側但不相附著,將兩中指作為寶形,以觀想五峯各有寶珠。
[真言]
鑁(1)吽(2)落(3)紇里(4)惡(5)
vam(1)hum(2)trah(3)hrih(4)ah(5)
⊙法界虛空藏手印
雙手外縛,兩中指豎起如寶形。
[真言]
鑁(1)吽(2)落(3)紇里(4)惡(5)
vam(1)hum(2)trah(3)hrih(4)ah(5)
⊙金剛虛空藏手印
雙手外縛,二中指豎中寶形,二食指屈如三股。
[真言]
鑁(1)吽(2)落(3)紇里(4)惡(5)
vam(1)hum(2)trah(3)hrih(4)ah(5)
⊙寶光虛空藏手印
雙手外縛,兩中指、食指豎起如寶形。
[真言]
鑁(1)吽(2)落(3)紇里(4)惡(5)
vam(1)hum(2)trah(3)hrih(4)ah(5)
⊙蓮華虛空藏手印
如法界虛空藏手印,但二食指屈如蓮葉狀,兩中指豎起如寶形。
[真言]
鑁(1)吽(2)落(3)紇里(4)惡(5)
vam(1)hum(2)trah(3)hrih(4)ah(5)
⊙業用虛空藏手印
雙手外縛,兩中指伸豎相拄如寶形,將兩無名指、食指豎起相交。
[真言]
鑁(1)吽(2)落(3)紇里(4)惡(5)
vam(1)hum(2)trah(3)hrih(4)ah(5)
大隨求菩薩
大隨求菩薩(梵名Maha-pratisara),音譯為摩訶缽羅底薩落,簡稱為隨求菩薩,密號與願金剛。位列現圖胎藏曼荼羅觀音院內。此菩薩能隨眾生之祈求而為其除苦厄、滅惡趣,圓滿眾生所願,因此,才有「隨求」之名號。
大隨求菩薩的功德,主要表現在其咒語「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上。依《大隨求陀羅尼經》所載,若人聽聞此咒,即能消滅其罪障。若受持讀誦,則火不能燒,刀不能害,毒不能侵,能得一切護法的守護。若書寫此咒懸於臂上及頸下,則此人能獲得一切如來的加持。
此一菩薩之形像,其身黃色,有八臂,所戴寶冠中有化解。八臂各結印契,故有八印。於《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中,即載有「隨求八印」。
⊙隨求八印之一——五(左月右古)印
雙手內縛,兩拇指、中指、小指直豎,指端相合,兩食指彎曲如鉤狀。置於兩中指背側但不相附著,將兩中指作為寶形,以觀想一峰各有寶珠。
[真言]
(1)大隨求大陀羅尼(因所佔篇幅過多,請參閱《金剛頂瑜伽最勝秘密成佛隨求即得神變加持成就陀羅尼儀軌》)(大正藏第二十冊)。
(2)短咒:唵(1)嚩日羅(2)娑縛賀(3)
om(1)vajra(2)svaha(3)
⊙隨求八印之二——鉞斧印
伸展雙手各手指,左掌覆、右掌仰,兩手背向相附著,十指相交勾如斧狀,為鉞斧也。
[真言]
(1)一切如來心真言
(2)短語:唵(1)跛囉戌(2)娑縛賀(3)
⊙隨求八印之三——索印
雙手內縛,兩中提豎起相合成圓狀,表索也。
(1)一切如業心印真言
(2)短咒:唵(1)跛奢(2)娑縛賀(3)
⊙隨求八印之四——劍印
即大慧刀印,表劍也。
(1)一切如來金剛披甲真言。
(2)短咒:唵(1)渴誐(2)娑縛賀(3)
⊙隨求八印之五——輪印
雙手外縛,兩無名指豎起,指端相合;兩小指申豎相交,輪也。
(1)一切如來灌頂真言
(2)短咒:唵(1)斫羯羅(2)娑縛賀(3)
⊙隨求八印之六——三戟印
虛心合掌,以兩拇指各捻兩小指之甲,兩食指、中指、無名指並立,指間相離如三戟叉狀,表三股戟也。
(1)一切如來結界真言
(2)短咒:唵(1)底里戌羅(2)娑縛賀(3)
⊙隨求八印之七——寶印
雙手外縛,兩拇指並豎,兩食指豎起微彎曲作寶形。
(1)一切如來心中心真言
(2)短咒:唵(1)進多摩抳(2)娑縛賀(3)
⊙隨求八印之八——梵篋印
雙手舒掌,左手仰掌,右手覆於上,手掌稍微彎曲。於胎藏曼荼羅觀音院中之大隨求菩薩即用此印。此印同時也是大隨求菩薩之隨心印。
(1)一切如來隨心真言
唵(1)跋羅跋羅(2)三跋羅三跋羅(3)印捺哩野(4)尾戌馱(左寧右頁)(5)吽吽(6)嚕嚕(7)左黎(8)娑縛賀(9)
om(1)bhara bhara(2)sambharasambhara(3)indriya(4)vicuddhane(5)hum hum(6)ruru(7)cale(8)svaha(9)
(2)短咒:唵(1)摩訶尼你也(2)馱羅抳(3)娑縛賀(4)
金剛薩埵
金剛薩埵(梵名Vajrasattva),為密教傳法之第二祖。Vajra(嚩日囉)意為金剛,sattva(薩埵)意譯作有情、勇猛等義。簡稱為金薩,或稱為金剛手、金剛手秘密主、執金剛秘密主、持金剛具慧者、金剛上首、大葯金剛、一切如來普賢、普賢薩埵、普賢金剛薩埵、金剛勝薩埵、金剛藏、執金剛、秘密主。密號真如金剛或大勇金剛。其以凈菩提心堅固不動,勇於降伏一切外道有情,故謂大勇。而凈菩提心為恆沙功德之根本所依體,故名真如。
在金剛界曼荼羅中,此尊為東方阿閦如來四親近菩薩之一,從一切如來菩提堅牢之體性所出生,乃金剛界十六菩薩之一。
⊙理趣經金剛薩埵手印(一)
雙手外縛,兩中指豎立如針狀,兩小指、拇指各自豎立,此為三昧耶會之金剛薩埵印,參照五鈷印。
[真言]
唵(1)么賀蘇佉(2)嚩日囉娑哆嚩(3)弱吽鑁谷(4)蘇囉多(5)薩多鑁(6)
om(1)mahasukha(2)vajra sattva(3)jah hum bamhoh(4)surata(5)sttvam(6)
⊙金剛薩埵手印(二)
本印出於《理趣經》,雙手各作金剛拳,右拳仰按於右胸上,左拳覆按於左腰際,此乃金剛薩埵鈴智杵印。右拳上下揮動三次,或者將五指張開,上下揮動三次,如搗杵狀;但右手有無抽擲,各家說法不同。
[真言]
吽
hum
段段印都是用此真言。
⊙金剛薩埵五秘密大獨鈷印
出自《理趣經》十七段,即大獨鈷印、極喜三昧耶印也,同理趣經惣印。即雙手外縛,兩拇指、小指豎立,指端相抵,兩中指交叉置於掌中,指頭面向相合,如箭上弓之形,此乃表示兩拇指、小指,是凈菩提心獨股之弓,而兩中指則是定慧不二的智箭,或是同體大悲之箭。此印又稱為喜悅三昧耶印、悅喜三昧耶印、大三昧耶真實耶、素羅多大誓真實印、大誓真實契、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隨心印、一切諸佛如來安樂悅意歡喜三昧耶印、普賢菩薩三昧耶印、大欲印。
[真言]
吽
hum
⊙金剛薩埵羯磨印
與前理趣經段段印初段及金剛薩埵初集會印同。
[真言]
唵(1)跋折羅薩怛嚩(2)噁(3)
om(1)vajra-satva(2)ah(3)
⊙金剛薩埵三昧耶印
金剛薩埵在金剛界三昧耶會中之手印。結法為兩手外縛,二中指申豎相合。
[真言]
唵(1)三昧耶薩(2)怛鑁(3)
om(1)samayas(2)tvam(3)
無習意菩薩
無盡意菩薩(梵名Aksaya-mati),又譯作無盡慧菩薩、無量意菩薩。關於無盡意的名稱,《大方等大集經》說:一切諸法之因緣果報名為無盡意。一切諸法不可盡,意即發菩提心不可盡乃至方便亦無盡。
《觀音義疏》卷上則說:凡八十無盡,八十無盡悉能含受一切佛法,由此得名無盡意也。
另外,在《法華經玄贊》卷十〈觀世音普門品〉中說:無盡意菩薩,行六度四攝等種種妙行,並誓度眾生,等眾生界盡菩薩之意才盡,眾生未盡菩薩之意也無盡,所以就叫無盡意。
在該經卷二十七〈無盡意菩薩品〉內,敘述此菩薩為使舍利弗見不眴世界的普賢如來,而入佛土三昧,合掌遙禮彼佛,灑微妙香華供養之。
當香華散至普賢如來世界時,彼國諸菩薩見之,皆樂欲見娑婆世界釋迦文佛及大眾,普賢菩薩遂放大覺明照耀娑婆世界,令該國諸菩薩都能遙見此土。
在密教中,此菩薩為賢劫十六尊之一,列在金剛界曼荼羅三昧耶會外壇北方五尊中之西端。此菩薩因發願於娑婆世界,度無盡無餘之眾生而有此名。
⊙無盡意菩薩手印——梵篋印
此印為無盡意菩薩在金剛界成身會中之手印。
[真言]
唵(1)阿乞叉摩底(2)吉彌也(3)娑嚩賀(4)
om(1)aksayamati(2)jna(3)svaha(4)
日光菩薩
日光菩薩(梵名surya-prabha),又稱作日光遍照。是藥師佛的左脅侍。與右脅侍月光菩薩在東方凈琉璃國土中,並為藥師佛的兩大輔佐,也是藥師佛國中,無量菩薩眾的上首菩薩。
日光菩薩的名號,是取自「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的意思。此菩薩依其慈悲本願,普施三昧,照耀法界俗塵,摧破生死闇冥,猶如日光之遍照世間,故取此名。
日光菩薩與藥師佛的關係很深遠。在久遠的過去世中,電光如來行化於世間。當時有一位梵士,養育二子。父子三人有感於世間的濁亂,於是發起菩提心,誓願拯救病苦眾生。
電光如來對他們非常讚歎,即為梵士改名為醫王,二子改名為日照、月照。這位蒙受電光如來咐囑的梵士,成佛之後就是藥師如來。二位兒子也就是日光、月光兩大脅侍。而日照就是日光菩薩。
⊙日光菩薩手印
兩手食指尖及拇指尖相接,餘三指張開,如日輪放光狀。
[真言]
唵(1)蘇利耶波羅嚩耶(2)娑嚩訶(3)
om(1)suryaprabhaya(2)svaha(3)
月光菩薩
月光菩薩(梵名Candra-prabha),又作月凈菩薩、月光遍照菩薩。與日光菩薩同為藥師佛的二大脅士之一。根據《藥師如來本願經》記載,月光菩薩與日光菩薩同為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受持藥師如來之正法寶藏。
在《覺禪鈔》中說:過去世電光如來時,有一梵士醫王,養育日照、月照二子,發心愿利樂眾生,二子亦發願供養。梵士醫王即今之藥師如來,二子即日光、月光二菩薩。此尊於胎藏界曼荼羅位文殊院中,亦為金剛界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密號清涼金剛、適悅金剛。
⊙月光菩薩手印
右手豎掌,大拇指與食指相捻,名執蓮華印。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多喃(2)贊捺羅缽羅婆野(3)娑縛賀(4)
namah(1)samanta-buddhanam(2)candraprabhaya(3)svaha(4)
不空見菩薩
不空見菩薩(梵名Amoghadarsin)又作不空眼菩薩、正流菩薩,為賢劫十六尊之一。
在金剛界曼荼羅三昧耶、微細、供養、降三世、降三世三昧耶等諸會中,位於第一重東方金剛釣菩薩之北。此菩薩以五眼普觀法界眾生之平等差別,能除一切惡趣,使其轉趣正直善道,不滅涅槃,所以稱為不空見菩薩。
⊙不空見菩薩手印——佛眼印
雙手虛空心合掌,兩食指稍微彎曲,各捻兩中指第二節之背側。
[真言]
唵(1)阿目佉娜(左口右栗)舍曩野(2)噁(3)娑嚩賀(4)
om(1)amoghadrsanaya(2)ah(3)svaha(4)
滅惡趣菩薩
滅惡趣菩薩(梵名Sarvapayajaha),又作破惡趣菩薩、舍惡道菩薩、除惡趣菩薩。為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
⊙滅惡趣菩薩手印
右手伸五指上舉,左手握拳當腰。
[真言]
唵(1)薩嚩播野惹憾(2)特懵(3)娑嚩賀(4)
om(1)sarvapaya-jaha(2)dhvam(3)svaha(4)
除憂闇菩薩
除憂闇菩薩(梵名Sokatamonirghatana),音譯薩嚩戌迦怛母你(左口右栗)伽多,又稱樂摧一切黑闇憂惱、除一切暗、除憂、除憂惱、覺清凈。為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中,東面南端之尊。此尊以除一切眾生之憂惱冥闇為本誓。
⊙除憂闇菩薩手印——梵篋印
雙手舒掌,左手仰掌,右手覆於上,手掌微彎曲。
[真言]
唵(1)薩縛(2)輸迦多謨(3)涅伽多曩(4)摩多曳(5)暗(6)婆縛賀(7)
om(1)sarva(2)sokatamo(3)nirghatana(4)mataye(5)am(6)svaha(7)
香象菩薩
香象菩薩(梵名Gandhahastin),音譯為乾陀訶提菩薩、健陀訶娑底菩薩;又作香惠菩薩、赤色菩薩、不可息菩薩。賢劫千佛之一。香為遍滿無礙之義;象錶行足大力之義。「香象」即表諸行果滿。
依據《諸尊便覽》記載,香象菩薩身白綠色,左手作拳,右手舉香象。在《金剛界七集》中則說,兩手持缽。而《凈諸惡趣經》說,身白綠色,光焰熾盛,右手舉香象,左手安於腰側。
⊙香象菩薩——缽印
兩手虛心合掌,姆指張開,如掬水狀。
[真言]
唵(1)巘馱賀悉底(2)虐(3)娑縛賀(4)
om(1)gandhahastini(2)gah(3)svaha(4)
大精進菩薩
大精進菩薩(梵名Sura,Suramgama)又稱勇猛菩薩,為賢劫十六尊之一,為密教金剛界荼羅三昧耶會、微細會、供養會、降三世羯磨會等各外院方壇南方四尊中的第二位菩薩。其尊形依據《諸尊便覽》記載,為身白玻璃色,左手作拳當腰,右手持鏘戟。
⊙大精進菩薩手印
右手作拳,拇指豎立,舉與頭齊。
[真言]
唵(1)戌囉野(2)尾(3)娑嚩賀(4)
om(1)suraya(2)vi(3)svaha(4)
智幢菩薩
智幢菩薩(梵名Jnanaketu),音譯為枳娘計都,又稱常恆菩薩、常利益菩薩,為賢劫十六尊之一。此菩薩本際之智光常住不滅,本性清凈而能摧破戲論,遍照十方,故有此稱。
⊙智幢菩薩手印——金剛幢羯磨印
兩手握金剛拳,左手拳心向上,右手屈臂豎於左拳上,如幢貌。
[真言]
唵(1)誐惹曩計妬(2)怛藍(3)娑嚩賀(4)
om(1)jnanaketu(2)tram(3)svaha(4)
無量光菩薩
無量光菩薩(梵名Amitaprabha),賢劫千佛之一,以無量之慧光,普照十方而名之。在《凈諸惡趣經》中,此菩薩又名甘露光(Amrtaprabha)。其尊形在《凈諸惡趣經》中說,身呈月色,右手持甘露瓶,左手作拳安於腰側。
⊙無量光菩薩手印——缽印
兩手虛心合掌,姆指分開,如掬水狀。
[真言]
唵(1)阿弭哆缽囉婆(2)阿(3)娑嚩賀(4)
om(1)amitaprabha(2)a(3)svaha(4)
賢護菩薩
賢護菩薩(梵名Bhadrapala),為賢劫十六尊之一。梵名音譯為跋捺羅波羅菩薩、跋陀波羅菩薩等;又稱為賢護長者、賢護勝上童具、善守菩薩或賢守菩薩。依日本·圓仁之《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二中所說:「為諸群生化導之主,能守護之,不過時處,說法相應,離煩惱垢,令得覩見本際清凈法界曼荼羅身。故為主宰。稱為功護,亦為利垢者即是賢護也。」
其尊形為呈紅色之女形,左手握拳安於膝上,右手捧持賢瓶坐於蓮花上。女形表下德,紅色表慈悲,賢瓶表護持眾生清凈之智水,故於此尊形歷然自顯大定、悲、智之三德。此尊因善護眾生之佛知見,所以又名巧護金剛。
⊙賢護菩薩手印
右金剛拳,大指如寶瓶,左拳安腰。
[真言]
唵(1)婆捺囉播囉(2)缽哩(3)娑嚩賀(4)
om(1)bhadrapala(2)pr(3)svaha(4)
第三節觀音部的手印
聖觀音
聖觀音(梵名Avalokitesvara),梵名音譯為阿縛盧枳多濕伐羅,又稱作正觀音、大聖觀自在、大悲聖者、大精進觀世自在等名。即是一般所說的觀自在菩薩。在與救度六道配合時,就是救度餓鬼道眾生的主尊。
《法華經》〈普門品〉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可見其法門的廣大,與悲願的弘深。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救度為主要的德行,但是蘊藏於大悲之後的,乃是無邊的大智,所以在中國佛教界廣為流行的《般若心經》,即是由觀世音菩薩所宣說,所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即可略窺其深般若妙行。
總之,觀世音菩薩是無限的慈悲心與般若正智,圓融無二的具體表現,他無剎不應的示現,也使其成為與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最為相契的菩薩。俗語說:「家家阿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正是這種現象的最佳寫照。
在胎藏、金剛界二界中,聖觀音分屬在不同地方:在胎藏界曼荼羅里分別位在中台八葉院、蓮華部院(觀音院)、釋迦院、文殊院等四院,都名為觀自在菩薩。金剛界中則稱為金剛法菩薩。他們具有各自的形象、印相及三昧耶形。
⊙聖觀音手印(一)——蓮花部心印
雙手內縛,右手拇指伸直,稱之為蓮花部心印。
[真言]
南么(1)三曼多(2)勃馱喃(3)薩婆怛櫱多(4)阿縛路吉多(5)羯嚕儜(6)末耶(7)囉囉囉(8)吽(9)闍(10)
namah(1)samanta(2)buddhanam(3)sarva-tathagata(4)avalo-kita(5)karuna(6)maya(7)ra-ra-ra(8)hum(9)jah(10)
⊙聖觀音手印(二)
雙手外縛,兩拇指並豎,兩食指豎起稍微彎曲如蓮葉狀,此乃金剛寶菩薩之三昧耶會印。
[真言]
南么(1)三曼多(2)勃馱喃(3)薩婆怛櫱多(4)阿縛路吉多(5)羯嚕儜(6)末耶(7)囉囉囉(8)吽(9)闍(10)
namah(1)samanta(2)buddhanam(3)sarva-tathagata(4)avalo-kita(5)karuna(6)maya(7)ra-ra-ra(8)hum(9)jah(10)
⊙觀自在菩薩手印
出自理趣經四段,即雙手各作金剛拳,左拳仰按於左乳附近,右拳覆,伸出小指,以指端把左手五指,從小指開始逐一打開,繼之在左掌中用右小指抓三次,先是中指,而後無名指,最後是小指。左手表示眾生界,手指逐一開啟,即有打開眾生心蓮之意。
⊙金剛法菩薩手印(成身會)
觀世音菩薩在金剛界中,即為金剛法菩薩。此為金剛界曼荼羅成身會中金剛法菩薩手印,即左手持蓮華,右手持一瓣作開敷勢。
唵(1)縛日囉達摩(2)紇哩(3)
om(1)vajradharma(2)hrlh(3)
⊙金剛法菩薩手印(三昧耶會)
此為金剛法菩薩在金剛界曼荼羅三昧耶會中之手印,結法為外縛,二拇指並立,二食指屈如蓮華。
[真言]
薩嚩(1)迦哩(2)
⊙金剛法菩薩手印(四印會)
此為金剛界曼荼羅四印會中金剛法菩薩之手印。結法為雙手外縛,中指伸如蓮華形。
[真言]
彌瑟缽囉半左縛吉悉地(1)婆嚩覩(2)薩嚩怛他櫱多三滿達喻(3)銘阿惹野擔(4)
nisprapanca-vaksiddhir(1)bhavatu(2)sarva-tathagata-samadhayo(3)meajayantam(4)
准提觀音
准提觀音即准提菩薩(梵名Cundi),准提意譯作清凈,是護持佛法,並能為眾生廷壽護命的菩薩。又作準提觀音、准提佛母、佛母准提、尊那佛母、七俱胝佛母等。以其為蓮華部之母,司蓮華部諸尊功德之德,故稱佛母尊。
日本台密以准提為佛部之尊,東密則以准提為六觀音之一,以救度人間眾生為主,在天台宗又被稱為天人丈夫觀音。但不管是屬於何部,在中日兩國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薩是一位感應極大,對崇拜者無限關懷的偉大菩薩。
以此尊為本尊之修法,稱為準提法、准提獨部法,能為除災、祈求聰明、治病等所修的法門。依據《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等所記載,誦持准提陀羅尼,能得諸佛菩薩庇護,生生世世離諸惡趣,速證無上菩提。
⊙准提菩薩根本印(一)
兩手小指、無名指向內交叉,二中指申豎,指端相抵,將兩食指端依附在兩中指之上節側面,而把兩拇指各依附於兩食指指側,此印又名為三股印,三股即面上的三目,以表示佛、蓮、金等三部,或者是將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配做法界體性,與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智的五智配之。
[真言]
南無(1)颯哆喃三藐三勃陀俱胝南(2)怛姪他(3)唵(4)折隸(5)主隸(6)准提(7)莎訶(8)
namah(1)saptanam-samyaksambuddha-kotlnam(2)tadyata(3)om(4)cale(5)cule(6)sundhe(7)svaha(8)
⊙准提菩薩根本印(二)——甲胄印
雙手內縛,兩拇指及兩食指並立,此印又名為甲胄印。
[真言]
唵(1)迦么黎(2)尾么黎(3)准泥(4)娑嚩賀(5)
om(1)kamale(2)vlmale(3)sundhe(4)svaha(5)
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梵名Avalokitesvara-sahasrabhuja-lo-cana),是指具有千手、千眼,每一手掌各有一眼的觀音菩薩,又稱千手千眼觀自在、千手聖觀自在、千光觀自在,或稱千眼千首千足千舌千臂觀自在。在六觀音中,是主救度地獄道一切眾生的怙主。
在《千光眼觀處在菩薩秘密法經》中說:「大悲觀自在,具足百千手,其眼亦復然,作世音父母,能施眾生願。」這裡的「千」,是代表無量、圓滿之義。也就是「千手」象徵此觀音大悲利他的方便無量廣大,「千眼」象徵他應物化導時,觀察機根的智慧圓滿無礙。
此尊是蓮華部(或稱觀音部,為密教金剛界五部之一,或胎藏界三部之一)果德之尊,故稱蓮華王。蓮華部皆以大悲為本誓,但以此尊為蓮華王,故特以大悲金剛為密號。位列於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內,表蓮華部之德。
⊙千手觀音千印——八葉印
虛心合掌,兩手拇指、中指、無名指各自打開,讓指間留有空隙,彼此不相依附,意表綻開的蓮華。
⊙千手觀音根本印——蓮花五股印
二手金剛合掌,手背稍微彎曲而相離,兩中指指端相對,伸展兩拇指、小指,此印又稱為蓮花五股印、九山八海印、補陀落九峰印。
[真言]
唵(1)縛日羅(2)達磨(3)紇哩(4)(胎藏界)
om(1)vajra(2)dharma(3)hrlh(4)
如意輪觀音
如意輪觀音(梵名Cintamani-cakra),梵名音譯為振多摩尼。其尊名中的Cinta是思惟、所望、願望的意思,mani為寶珠之義,cakra可譯作圓或輪。因此意譯為所願寶珠輪或如意珠輪,而自古以來多譯作如意輪、如意輪王。以此菩薩安住「如意寶珠三昧」,可如意出生無數珍寶,常轉法輪,攝化有情,如願授與富貴、財產、智慧、勢力、威德等而名之。全稱為如意輪觀世音菩薩,又稱作如意輪菩薩、如意輪王菩薩。密號持寶金剛或與願金剛。
如意輪觀音一手持如意寶珠,象徵能生世間與出世間的二種財寶,以布施眾生;一手持金輪,象徵能轉動無上妙法以度眾生。
⊙如意輪根本印
雙手虛心合掌,兩拇指彎曲如寶形,兩中指亦彎曲如蓮葉狀,其餘各指指端相合如幢。至此,幢上有蓮,蓮上有寶珠,又因中指為火,火大為赤色,故以此表示紅蓮花,而兩拇指成寶形,是因如意輪為蓮花部之寶菩薩,故以此形表示本尊如意輪;此外,如意輪置於幢上,則表示自證化他之德。
[真言]
唵(1)跛娜么(2)振多麼抳(3)入嚩攞(4)吽(5)
om(1)padma(2)cinta-mani(3)jvala(4)hum(5)
⊙如意輪心中心印
同前述根本印,中指外相叉,小指橫豎。此印有蓮花寶珠輪,為最深秘之印。
[真言]
唵(1)縛羅娜(2)跛納銘(3)吽(4)
om(1)varana(2)padme(3)hum(4)
⊙如意輪隨心印
同前述之根本印之結法,兩中指外縛,兩小指橫相交;或是雙手外縛,兩食指豎起,指端相合如寶形,兩拇指、無名指各自豎起成為幢狀,兩小指相交叉。此即從自證(心印)而生化他之心(心中心印)之義,亦是順應眾生之心益之義(隨心印)。
[真言]
唵(1)縛羅娜(2)跛納銘(3)吽(4)
om(1)varana(2)padme(3)hum(4)
⊙如意輪塔印
雙手虛心合掌,兩拇指並豎,而後縮至兩中指之根部,兩食指彎曲輕捻兩拇指端。此印有未敷蓮花合掌、金剛合掌為印母的說法,又兩拇指之開閉,有開塔印及閉塔印之別。
十一面觀音
十一面觀音(梵名Ekadasa-mukba),六觀音之一,在六道中主救度阿修羅道的一切眾生,全稱為十一面觀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其梵名的意譯為十一最勝,或十一首,有時又稱為大光普照觀音。由於形像具有十一頭面,所以通稱為十一面觀音。
十一面觀音菩薩的名號,是由其神咒而來。該神咒為「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為十一億佛陀所說,威力甚大。
根據《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記載:「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我有心咒,名十一面。此心咒十一億諸佛所說,我今說之,為一切眾生故,欲令一切眾生念善法故,欲令一切眾生無憂惱故,欲除一切眾生病故,為一切障難災怪惡夢欲除滅故,欲除一切橫病故,欲除一切諸噁心者令調柔故,欲除一切諸魔鬼障難不起故。」由此可知此神咒之廣大功德勢力。
⊙十一面觀音根本印
金剛合掌,十指相交,舉至頂上,觀想十提為十面合自己的一面,共為十一面,乃行者成為十一面觀音之義。
[真言]
唵(1)嚕雞(2)入嚩囉(3)紇哩(4)
om(1)loke(2)jvala(3)hrlh(4)
馬頭觀音
馬頭觀音(梵名Hayagrlva),梵名音譯作賀野紇哩縛、阿耶揭唎婆、何耶揭唎婆,意譯為大力持明王。此尊為八大明王之一,是密教胎藏界三部明王中,蓮華部的忿怒持明王。位於胎藏現圖曼荼羅觀音院內,又稱為馬頭大士、馬頭明王、馬頭金剛明王、俗稱馬頭尊。密號為(左口右敢)食金剛、迅速金剛,與《摩訶止觀》中所說六觀音的師子無畏觀音相配,在六道中畜生道的救護王。
馬頭明王如觀音菩薩為自性身,示現大忿怒形,置馬頭於頂,為觀世音菩薩的變化身之一。因為慈悲心重,所以摧滅一切魔障,以大威日輪照破眾生的暗冥,(左口右敢)食眾生的無明煩惱。
以此菩薩為本尊,為祈禱調伏惡人、眾病息除、怨敵退散、議論得勝而修之法,稱馬頭法。其三昧耶形為白馬頭,印相為馬頭印。
⊙馬頭觀音最勝根本印——馬頭印
雙手虛心合掌(或為蓮花合掌),兩食提彎曲合甲,置於兩拇指之下,兩拇指伸豎並立稍仰其甲。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佉娜也(3)畔若(4)娑破吒也(5)莎訶(6)
namah(1)samanta-buddhanam(2)khadaya(3)bhanja(4)sphataya(5)svaha(6)
⊙馬頭觀音手印(二)
雙手虛心合掌(蓮花合掌),兩食指、無名指彎曲指甲相合,曲入掌中,兩拇指稍微彎曲,同前述馬頭印僅無名指稍有差異。此印表示三昧耶形,兩小指是耳,兩無名指是眼,兩中指為鼻,此外兩食指、拇指之間表示馬口。又蓮花合掌是觀音之大悲三昧,無名指為大悲甘露水,食指即是大願之風灑以甘露法水,有洗滌眾生藏識中雜染種子之義,拇指為大空三昧,有(左口右敢)盡雜染種之義。
[真言]
(1)唵(1)阿蜜哩都納婆嚩(2)(左合右牛)發吒(3)娑嚩訶(4)
om(1)amrtodbhava(2)hum-phat(3)svaha(4)
(2)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佉娜也(3)畔若(4)娑破吒也(5)莎訶(6)(胎藏觀音院)
namah(1)samanta-buddhanam(2)khadaya(3)bhanja(4)sphataya(5)svaha(6)
⊙馬頭觀音手印(三)——攝毒印一
兩手內縛,兩拇指並豎,傾壓兩食指之中節。又雙手內縛,將兩拇指豎起,上節稍微彎A曲,又名為攝一切諸毒印。真言同前(1)。
⊙馬頭觀音手印(四)——攝毒印二
金剛合掌,兩中指豎立,指端相合,兩食指各鉤無名指,再以食指傾壓中指上節,兩小指並豎置於掌中,而將兩拇指並豎起來與小指聚攏,以觀想(左口右敢)食惡業煩惱不祥之厄難,用拇指來(左口右敢)食三次,此印又名為惡難(左口右敢)食印。真言同前。
不空羂索觀音
不空羂索觀音(梵名Amogha-pasa),全稱為不空羂索觀世音菩薩;又稱不空王觀世音菩薩、不空廣大明王觀世音菩薩、不空悉地王觀世音菩薩、不空羂索菩薩。密號為等引金剛。以「不空羂索」為名,是象徵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的羂索,救度化導眾生,其心愿不會落空的意思。
依《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所傳,在過去第九十一劫最後劫,觀世音菩薩曾經接受世間自在王如來的傳授,而學得不空羂索心王母陀羅尼。並於初得此陀羅尼時,即證得十百千不空無惑智莊嚴首三摩地門,由此真言之力,現見十方無量無數種種剎土諸佛如來所有會眾,而皆供養聽聞深法,輾轉教化無量有情,皆得發趣無上菩提。此後,觀世音菩薩即常以該真言教法,化導無量百千眾生。因此,當觀世音菩薩示現化身,以此法救度眾生時,便稱為不空羂索觀音。
⊙不空羂索觀音手印
雙手蓮花合掌,兩食指、拇指外縛,右拇指伸至左拇指、食指之間(虎口),又名為蓮花羂索印。蓮花合掌表示蓮花部之本,為本有自性的蓮花。而拇指、食指四指外縛,則作索端蓮花觀之,索即表示本誓與四種索,如世間漁夫鉤魚一般,濟度極惡的眾生。
[真言]
唵(1)阿慕伽(2)毗闍耶(3)(左合右牛)泮吒(4)
om(1)amogha(2)vijaya(3)phat(4)
青頸觀音
青頸觀音(梵名Nilakantha),梵名音譯為抳羅健詑、你攞建制。又稱為青頸觀自在菩薩。是觀音菩薩化身之一,屬三十三觀音之一。
有說法認為青頸(Nila-kantha)一詞,應與濕婆神的傳說有關,相傳有諸天神攪動乳海欲求甘露,在海中發現了毒壺,這時濕婆神惟恐此毒壺會毒害眾生,所以發起大悲心,自己吞下了毒壺,因為毒害發作的緣故,所以頸項變為青色。
經中說如果有眾生憶念此觀音,則能遠離怖畏厄難,得以解脫眾苦。以此尊為本尊,作祈願除病、滅罪、廷命等,而修持的秘法,稱為青頸觀音法。據《青頸大悲念誦儀軌》記載,其身色為紅白,頸為青色,代表煩惱即菩提之義。
⊙青頸觀音手印(一)
虛心合掌,兩拇指並立置於掌內,彎曲兩食指而各握拇指之指上節,兩中指、無名指、小指指端立合如圓。其兩中指表蓮葉,兩食指各紋拇指是為螺,而兩無名指豎立即為杖,兩小指相交則是輪,如是一印具足四種。
[真言]
唵(1)缽頭米(2)你攞建制(3)濕縛囉(4)步嚕步嚕(5)吽(6)
om(1)padme(2)n1la-kanthe(3)svara(4)bhru-bhru(5)hum(6)
⊙青頸觀音手印(二)——大悲心印
虛心合掌,兩食指彎曲各紋兩拇指之第二節,兩中指豎起,指端相合,兩無名指豎立,而雙手小指直立相合。如此兩中指為蓮葉,而以兩食指紋拇指是為螺,兩無名指作圓即表為輪,此外兩小指直立即為杖,如是一印足具四種。
葉衣觀音
葉衣觀音(梵名Parnasavari),梵名為披葉衣的意思。又稱為葉衣觀自在菩薩、被葉衣觀音、葉衣菩薩。是觀音的變化身之一,三十三觀音之一。因全身裹於蓮葉中,所以稱葉衣觀音。在胎藏曼荼羅中位列觀音院,密號異行金剛。
依據《葉衣觀自在菩薩經》中所述,葉衣觀自在菩薩摩訶薩陀羅尼乃觀自在菩薩在極樂世界的法會中,應金剛手菩薩的請求而宣說的。經中並說此陀羅尼不但能除諸有情之疫疾飢儉、劫賊刀兵、水旱不調、宿曜失序等一切災禍,並有增長福德、國界豐盛、人民安樂等殊勝功德。
⊙葉衣八葉印
虛心合掌,雙手拇指、中指、無名指各自打開,讓指間留有空隙,彼此不相依附,表示綻開的蓮。
[真言]
唵(1)跛哩娜舍嚩哩(2)吽發吒(3)
om(1)Parnasvari(2)hum phat(3)
白衣觀音
白衣觀音(梵名Pandaravasini),為三十三觀音之一。梵名音譯作半拏囉嚩悉寧。意譯為白處、白住處,以此尊常住白蓮華中而名之。又稱為白處尊菩薩、大白衣觀音、服白衣觀音、白衣觀自在母。在《大日經疏》卷十則說:「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處也。此菩提心從佛境界生,常住此能生諸佛也。此是觀音母,即蓮花部主也。」
以白衣觀音為本尊,而祈請息災延命的修法,稱為白衣觀音法或白處尊法。
⊙白衣觀音手印
雙手內縛,兩食指申豎,指端相對成圓,兩拇指並豎。兩食指即是蓮花葉,兩拇指顯菩薩身而處於蓮花中。
⊙白處尊印
兩手虛心合掌,二無名指屈入掌中,二拇指並豎觸二無名指。表此尊為蓮華部部母,能生蓮華部諸尊。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怛他櫱多微灑也(3)三婆吠(4)缽曇摩摩履你(5)莎訶(6)
namah(1)samanta-buddhanam(2)tathagata-visaya(3)sambhave(4)padma-malini(5)svaha(6)
第四節明王部的手印
不動明王
不動明王(梵名Acalanatha),五大明五之一或八大明王之一,又稱不動金剛明王、無動尊,密號為常住金剛。
依《大日經疏》卷五所敘,不動尊雖久已成佛,但以三昧耶本誓願故,示現奴僕三昧,為如來僮僕,執作眾務,所以又名不動使者、無動使者,受行者的殘食供養,晝夜擁護行者,令其成就圓滿菩提。其通常被視為是大日中來的應化身,受如來的教命,示現忿怒相,常住火生三昧,焚燒內外障難及諸穢垢,摧滅一切魔軍冤敵。
在《勝軍不動軌》中記載,本尊的誓願為「見我身者,得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惑修善;聞我說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身成佛。」由此可見不動明王的廣大悲願一斑。
⊙不動根本印——獨鈷印
雙手內縛,兩食指豎合,以兩拇指壓無名指之甲,亦稱為針印。兩食指為劍,兩拇指、兩無名指為索之義,或是把兩無名指、中指為四魔,而以兩拇指傾壓為降伏四魔之義。
[真言]
南么(1)三曼多伐折囉赧(2)悍(3)
namah(1)samanta-vajranam(2)ham(3)
⊙十四根本印之一——獨鈷
不動明王的手印,在《不動立印軌》、《不動使者法》、《底哩三昧耶經》等另舉出根本秘密乃至三鈷金剛印等十四根本印。第一根本印為獨鈷印。
[真言]
南么(1)三曼多伐折囉赧(2)悍(3)
namah(1)samanta-vajranam(2)ham(3)
⊙十四根本印之二——寶山印
雙手內縛,兩拇指置於掌內。為磐石座,表不動轉之義;於《底哩經》則作內縛,不言將兩拇指置於掌中。
[真言]
南么(1)三曼多伐折囉赧(2)悍(3)
namah(1)samanta-vajranam(2)ham(3)
⊙十四根本印之三——頭印
雙手作金剛拳,右拳仰,左拳覆其上;此外,儀軌有言,以右或者是左手四指握拇指,而置於頭上,此乃結髮之形。
[真言]
南么(1)三曼多伐折囉赧(2)悍(3)
namah(1)samanta-vajranam(2)ham(3)
⊙十四根本印之四——眼印
雙手內縛,兩拇指置於掌中,兩食指豎合,印於眼及眉間;表示三部智,或是兩部及不二之智眼。《底哩經》、《底哩法》是言髮髻印,翻轉此印旁於額即為眼印。諸儀軌各有所異同。
[真言]
南么(1)三曼多伐折囉赧(2)悍(3)
namah(1)samanta-vajranam(2)ham(3)
⊙十四根本印之五——口印
兩小指內挾,兩無名指壓於小指之上,兩中指並伸,兩拇指加於各異名指之甲,亦把兩食指加於各中指之甲,將此印置於口。兩拇指是表下唇,兩中指、食指即為上唇,二者之間是為口形。此乃大空三昧之口,伸出之兩小指端則是二牙之形。
[真言]
南么(1)三曼多伐折囉赧(2)悍(3)
namah(1)samanta-vajranam(2)ham(3)
⊙十四根本印之六——心印
雙手虛心合掌,兩食指、拇指各為彈指狀。與大慧刀印之說同,心印是不動尊之乾栗馱心,表示心中之萬德。又有說,中指為佛部不動,兩食指是蓮金花部、金剛部二部的二使者。
[真言]
南么(1)三曼多伐折囉赧(2)悍(3)
namah(1)samanta-vajranam(2)ham(3)
⊙十四根本印之七——甲印
雙手虛心合掌,兩中指豎立如幢狀。兩食指支拄中指之初節,兩無名指成寶形,兩小指、拇指各自散立。印於心、兩肩、喉四處,至於頂上而散印。以此印加持於身四處,成為不動身,亦稱為四處加持印。
[真言]
南么(1)三曼多伐折囉赧(2)悍(3)
namah(1)samanta-vajranam(2)ham(3)
⊙十四根本印之八——師子奮迅印
結法同前印,但把左食指豎立相離而搖動,右食指開立是為獅子奮迅之形。獅子乃表勇猛之菩提心。
[真言]
南么(1)三曼多伐折囉赧(2)悍(3)
namah(1)samanta-vajranam(2)ham(3)
⊙十四根本印之九——火焰印
右手拇指壓於中指、無名指之甲上,食指豎起抵於左掌上,以右食指壓在中指根,即表示以佛大悲之風,發眾生之智。《底哩經》是以右拇指捻三指背,食指伸展指於左掌,右手五指伸展相離如火焰狀。
南么(1)三曼多伐折囉報(2)悍(3)
namah(1)samanta-vajranam(2)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火焰輪止印
又名制火印、遮火印。握拳名拇指置於食指、中指之間,二拳背相合。拇指置於中指、食指之間,火則自滅,象徵以大空之智,滅除眾業煩惱之火。
[真言]
南么(1)三曼多伐折囉赧(2)悍(3)
namah(1)samanta-vajranam(2)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一——商佉印
商佉即法螺,將左右各拇指壓於無名指、小指之上,兩中指豎合,右食指附於中指上節,而左食指豎立與中指相離。法螺表說法之義。
[真言]
南么(1)三曼多伐折囉赧(2)悍(3)
namah(1)samanta-vajranam(2)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二——渴誐印(劍印)
左手食指、中指各自伸展,而以拇指傾壓小指、無名指之指甲為刀鞘,右手同樣作刀狀,繼之將右手之刀置於左手鞘中。
[真言]
南么(1)三曼多伐折囉赧(2)悍(3)
namah(1)samanta-vajranam(2)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三——羂索印
以右拇指加於無名指、中指及小指三指之甲上,右食指豎指置於左掌,以左掌之中指、無名指、上指握住,左手姆指相捻如環狀,此乃表明王所持之索。
[真言]
南么(1)三曼多伐折囉赧(2)悍(3)
namah(1)samanta-vajranam(2)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四——三鈷金剛印
右姆指加於食指之甲上,共餘三指各自伸展如三鈷,《使者法》中稱為「無畏清凈印」。
[真言]
南么(1)三曼多伐折囉赧(2)悍(3)
namah(1)samanta-vajranam(2)ham(3)
愛染明王
愛染明王(梵名Raga-raja),密教本尊之一。漢譯有羅誐羅闍、愛染王等名。raga一詞,原義是彩色、情慾的意思。所以在密教里,此尊為「愛欲貪染即凈菩提心」的象徵,故名愛染明王。而raja又含有赤色的意義,因此,此尊多以全身赤色來象徵其懷愛的特德。
愛染明王象徵眾生的染愛情慾無非是清凈體性,染凈不二,而依此修習凈菩提心,此即煩惱即菩提之義。
修習愛染明王之法,主要是以調伏、敬愛與祈福為主,尤以敬愛法為甚。此法本是台密的秘法,後來東密、台密都共同修習。
⊙愛染王根本印
雙手為金剛拳內縛,兩中指豎起相交成染,印於心額喉頂,雙手拳是金剛界,內縛即胎藏界也。雙手相交定慧合符之義,為自身即本尊,此印為染印。
[真言]
唵(1)摩賀羅誐(2)縛日路瑟抳灑(3)縛日羅薩埵縛(4)弱(5)吽(6)鑁(7)谷(8)
om(1)maharaga(2)vajrosn1sa(3)vajrasattva(4)jah(5)hum(6)ban(7)hoh(8)
大威德明王
大威德明王(梵名Yamantaka),音譯為閻曼德迦,意為摧殺閻魔者,故別號降閻摩尊;密號為威德金剛。又稱作大威德尊、六足尊。為五大明王或八大明王之一。若擬配五佛,則為無量壽佛的教令輪身,亦可視為文殊菩薩的化現。
在現圖曼荼中,此尊位於胎藏界持明院,般若菩薩的左側。
在西藏密教中,大威德金剛則是無上密最高的本尊之一。與此尊相關的修法很多,其主要的作用大都是降伏、除魔與對治閻羅死魔等,是無上瑜伽部中,即身成就的主尊。在日本密教中以大威德明王為本尊的修法,為數亦不少。通常都用於戰爭時祈求勝利,及調伏惡人等。
⊙大威德根本印——棒印
雙手內相挾作拳,兩中指豎立,指端相合,槊形即表示為根本印,亦將此印命為棒印。
⊙大威德一心印
如前述之根本印,伸展兩食指,彎曲如三戟叉。
[真言]
唵(1)紇哩(2)瑟置哩(3)尾訖哩多娜曩(4)吽(5)薩縛(6)設咄論(7)曩舍野(8)塞擔婆野塞婆野(9)娑頗吒娑頗吒(10)娑嚩賀(11)
om(1)hrih(2)sthri(3)vikrtanana(4)hum(5)sarva(6)satrum(7)nasaya(8)stambhaya-stambhaya(9)sphat-sphat(10)svaha(11)
⊙大威德心中心印
如前述之心印,兩食指直豎。
[真言]
唵(1)瑟置哩(2)迦攞(3)嚕跛(4)吽(5)欠(6)娑縛賀(7)
om(1)stri(2)hala(3)rupa(4)hum(5)kham(6)svaha(7)
降三世明王
降三世明王(梵名Trailokya-vijaya),漢譯有勝三世、聖三世、月黶尊、金剛摧破者,忿怒持明王尊等名。是密教五大明王之一,擬配五方佛,則為東方阿閦佛的教令輪身(忿怒身)。由於他能降伏眾生三世的貪瞋痴,及三界之主——大自在天,所以名為降三世。
在金剛界曼荼羅中,呈金剛薩埵之忿怒形,為大日如來所化現,居降三世會及降三世三昧耶會之東方月輪中。又,於胎藏界曼荼羅則居持明院中。
依密教所傳,修習降三世明王法的主要功能是調伏,尤其是降伏天魔,如果持誦此一明王的真言,則無量無邊魔界立刻會苦惱熱惱。凡有意干擾修行者的諸魔眷屬,聽到此一明王的真言時,不但無法繼續作障,甚至成為修行的僕從。修習此一明王法,亦能以此獲得打勝仗、除病、得人敬愛等功德。
⊙降三世(大印)
雙手作忿怒拳,左手為下,右手為上,手背相向,此時兩小指背向勾結,兩食指亦是背向豎立,左轉為辟除,右旋即為結界。
[真言]
唵(1)蘇婆(2)你蘇婆(3)吽(4)櫱哩訶拏(5)櫱哩訶拏(6)吽(7)櫱哩訶拏(8)播野(9)吽(10)阿曩野(11)斛(12)婆誐鑁(13)縛日羅(14)吽發吒(15)
om(1)sumbha(2)nisumbha(3)hum(4)grihna(5)grihna(6)hum(7)grihna(8)paya(9)hum(10)anaya(11)ho(12)bhagavam(13)vajra(14)hum-phat(15)
鳥樞沙摩明王(穢跡金剛)
鳥樞沙摩明王(梵名Ucchusma),又作鳥芻沙摩明王、鳥樞瑟摩明王、鳥素沙摩明王;亦稱穢跡金剛、火頭金剛、不凈金剛、受觸金剛、穢積金剛、不壞金剛、除穢忿怒尊等。是密教及禪宗所奉祀的忿怒尊之一,為北方羯磨部的教令輸身。
據《慧琳音義》卷三十六所載,此明王的本願是(左口右敢)盡一切的不凈,具深凈大悲,不避穢觸,為救護眾生,以如猛火般的大威光,燒除煩惱妄見、分別垢凈生滅之心。由於具有轉不凈為清凈之特德,故常置於不凈處供奉。
以此明王為本尊的修法稱為烏芻沙摩法,多用於祈求生產平安或袪除生產時的不凈,或是想要驅逐毒蛇、惡鬼等,亦可修此法。凡持誦此明王之神咒者,可得大功德,不但可得到除病、敬愛、避難、受福、敵伏等大利益,更可防禦枯木精、惡鬼、毒蛇等諸障礙。此外,有所謂鳥萱沙摩明王變成男子法,可使女胎變為男胎。
⊙烏樞沙摩身印
右手之無名指、小指從左手無名指背後插入至中指、無名指中間,以大拇指傾壓右手無名手、小指指甲,而握住左手無名指、小指。其次,左無名指、小指彎曲,左拇指傾壓左無名指、小指指甲作環狀兩相勾結,且把雙手食指、中指豎起指端相拄,食指彎曲來去,又稱為普焰印。
[真言]
唵(1)吽(2)發吒發吒發吒(3)鄔仡羅(4)戌攞播寧(5)吽吽吽發吒發吒發吒(6)唵(7)擾羝(8)寧囉曩娜(9)吽吽吽發吒發吒發吒唵唵唵(10)摩訶么攞(11)娑縛訶(12)
om(1)hum(2)phat pha phat(3)ugra(4)sulapani(5)hum hum humphat phaphat(6)om(7)duti(8)nimada(9)hum hum hum phat pha phatom om om(10)mahahabala(11)svaha(12)
⊙烏樞沙摩手印(一)——薄伽梵根本印
雙手內縛,兩小指、拇指豎合,此印名為薄伽梵根本印。兩拇指、小指為獨鈷之二頭;召請時,將兩拇指立攏,召二次;奉送時,向外彈。
唵(1)縛日羅(2)俱嚕馱(3)摩訶么攞(4)訶曩娜訶跛者(5)尾馱望(6)烏樞瑟么(7)俱嚕馱吽嗶吒(8)
om(1)vajra(2)krodha(3)mahabala(4)hanadahapaca(5)vidvan(6)Ucchusmah(7)krodha humphat(8)
⊙烏樞沙摩手印(二)
虛心合掌,兩小指彎曲置於掌中,以兩拇指傾壓兩小指之甲,兩無名指、中指、食指各自豎起,指端相合,各指微微的相去。
⊙烏樞沙摩手印(三)
雙手內縛,兩中指豎合,兩食指彎曲如鉤形,各附著於中指背,如三鈷杵之形。
⊙烏樞沙摩手印(四)
右手握拳,拇指豎起壓食指側,加持五處。
軍荼利明王
軍荼利明王(梵名Kundah),音譯為軍荼利,意譯為瓶。在密教里,瓶是甘露的象徵,所以以譯作甘露軍荼利。位列胎藏曼荼羅蘇悉地院。是密教五大明王之一,為南方寶生佛的教令輪身(忿怒身)。
軍荼利明王是以慈悲方便,成證大威日輪以照耀修行者。併流注甘露水,以洗滌眾生的心地,因此又稱為甘露軍荼利明王(Amriti-Kundli,阿密利帝明王)。此外,因為示現忿怒像,形貌又似夜叉身,所以也稱為軍荼利夜叉明王(Kundali-yaksas)。另外,也有說其為「大笑明王」的異稱。
軍荼利明王法多用在調伏,或息災、增益方面。如果修行者每天在食時、未食前,供出少分食物,然後念誦軍荼利明王心咒七遍,則不論在任何地方,都會得到明王的加護。此外,軍荼利真言也往往用來作為修持其他密法的輔助,或作加持供物之用。
⊙軍荼利手印
此印為以兩手各拇指壓小指指甲,其餘三指為三鈷形,以右壓左後交臂。
[真言]
唵(1)婀密哩帝(2)吽(3)頗吒(4)
om(1)amrte(2)hum(3)phat(4)
⊙軍荼利三昧耶印
兩小指內挾,兩無名指並曲壓其間,兩中指並伸,而兩食指彎曲,拄於中指初節之後,如三鈷杵;兩拇指並伸,於中指間壓無名指背。
[真言]
曩謨(1)羅怛曩怛羅夜也(2)曩么(3)室戰拏(4)摩訶縛日囉俱路馱也(5)唵(6)戶嚕(7)戶嚕(8)底瑟吒(9)底瑟吒(10)滿馱(11)滿馱(12)賀曩(13)賀曩(14)阿蜜哩帝(15)吽(16)發吒(17)娑縛訶(18)
namo(1)ratna-trayaya(2)nama(3)ascanda(4)maha-vajra-krodhaya(5)om(6)huru(7)huru(8)tistha(9)tistha(10)bandha(11)bandha(12)hana(13)hana(14)amrte(15)hum(16)phat(17)svaha(18)
孔雀明王
孔雀明王(梵名Maha-mayura-vidy-rajni)漢譯有摩訶摩瑜利羅閻、佛母大孔雀明王等名。此尊相傳為毗盧遮那佛或釋迦牟尼佛的等流化身。密號為佛母金剛、護世金剛。在密教修法中,以孔雀明王為本尊而修者,稱為孔雀明王經法,又稱孔雀經法。為密教四大法之一。
孔雀明王出現的初始因緣,據《孔雀明王經》所載,是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比丘遭到毒蛇所螫,痛苦難當。阿難尊者向釋尊稟告之後,佛陀就宣說了一種可供袪除鬼魅、毒害、惡疾的陀羅尼真言。此陀羅尼就是孔雀明王咒,這也是孔雀明王及陀羅尼為世人所知的開始。
由孔雀尊形像中所顯露的意義,可知此尊具有敬愛、調伏、增益及息災四種妙德,能滿足一切的願望。而其以能(左口右敢)食諸毒蠢的孔雀為座騎,更象徵了此尊能(左口右敢)盡眾生一切五毒煩惱。
在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將此尊安置於蘇悉地院,形像呈肉色,二臂,右手持孔雀尾,左手持蓮華,坐赤蓮華。三昧耶形是孔雀羽。西藏流傳的形像則呈三面八臂,坐蓮華座,不乘孔雀。
孔雀明王的法門,對於護國、息災、祈雨、除病延壽安產等世間利益,都極有效驗。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以此尊作為出世間修行的依怙,袪除我們心中貪、瞋、痴、慢、疑等各種煩惱毒害,使我們能圓滿智慧、慈悲的菩提,速成無上佛果。
⊙孔雀明王印
兩手內縛,左右拇指、小指直豎各相拄。
[真言]
唵(1)摩庚攞迦蘭帝(2)娑嚩賀(3)
om(1)mayura-krame(2)svaha(3)
第五節其他護世聖眾的手印
大梵天
大梵天(梵名Brahma),梵名音譯為婆羅賀摩,意譯作清凈、離欲。為婆羅門教、印度教之創造神。佛教將其列為色界之初禪天。
大梵天以處太獨存,認為自己是宇宙的創造者,後世一切眾生皆其化生,已經盡知一切經典義理,統領大千世界,以最富貴尊豪自居。
梵天又分為三天,即梵眾天(梵名Brahma-parisadya)、梵輔天(Brahma-purohita)與大梵天(梵名Maha-brahman),總稱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統御梵眾之人民、梵輔之輔弼臣。密教將其列為十二天之一,守護上方。為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
通常所謂「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稱梵王、屍棄(梵名Sikhin)或世主。印度古傳說中,為劫初時從光音天下生,造作萬物。在佛教中則視之與帝釋天同為佛教的護法神。
⊙梵天印
左手五指伸展稍微彎曲,半蓮花之印。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缽羅闍(3)缽多曳(4)娑縛訶(5)
namah(1)samanta-buddhanam(2)praja(3)pataye(4)svaha(5)
大自在天(伊舍那天)
大自在天,(梵名isana),意譯為伊舍那天,又作伊遮那天或伊沙天,意譯為自在、眾生主,乃司配者之義。為護世八方之一、十二天之一、或十方護法神之一,守護東北方。有說其即舊稱之摩醯首羅天。在胎藏曼荼羅中位列外金剛部院。
大自在天身呈青黑色,現忿怒相,訶叱貪、瞋、痴之三毒。面上有三目,表降伏粗、細、極細這三妄執。身上以髑髏為瓔珞,髑髏表根本無明,以其為瓔珞,表示煩惱好菩提之義。左手之器,盛馱馬血,代表煩惱,而歃之。右手執三鈷戟,代表以三平等之鉾,殺害煩惱、所知二障,空人執、法執之義。
⊙大自在天印
右手作拳按於腰部,左手將無名指、小指彎曲,其餘三指稍離豎立,此乃三鈷形。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囉捺囉也(3)莎訶(4)
namah(1)samanta-buddhanam(2)rudraya(3)svaha(4)
帝釋天
帝釋天(梵名Sakra,Devanam-indra),又稱為釋迦提恆因陀羅,略稱作釋提恆因、釋迦提娑。又有天帝釋、天主、因陀羅、憍屍迦、婆娑婆、千眼等種種異稱。依據經論記載,帝釋天原為摩伽陀國之婆羅門,由於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為三十三天之天主。是佛教的重要護法神之一,也是四大天王及地居的天、龍夜叉們的統攝者,密教則列為十二天之一。鎮護東方,居於須彌山頂的忉利天的善域。
帝釋天一向非常護持佛教,他不只常向佛陀請示佛法,而且也經常用種種勝妙物品供養釋尊與僧眾。在經典中也常常可見到帝釋天請佛說法、聞佛說法或護持正法行人的種種故事。
⊙帝釋天手印(一)
左無名指、小指曲向掌中。食指彎曲附於中指背側,拇指稍微彎曲,此乃十二天軌所言之印相。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鑠吃囉也(3)莎訶(4)
namah(1)samanta-buddhanam(2)sakraya(3)svaha(4)
⊙帝釋天手印(二)
雙手內縛,兩食指豎立如針狀,兩拇指並立,此乃出自胎藏四部軌之說。
[真言]
唵(1)嚩日羅庾馱(2)娑嚩賀(3)
om(1)vajrayudha(2)svaha(3)
摩利支天
摩利支(梵名Marici),也譯作末利天或摩里支天,意譯為威光天、陽焰天;或稱作末利支提婆、摩利支天菩薩。具有大神通自在力,擅於隱身,修學此尊能消除障難,增進利益。
修習摩利支天法成就,不但能消災去厄,最特別的是還能隱身。依《佛說大摩里支菩薩經》所載,此尊「能令有情在道路中隱身、眾人中隱身。水、火、盜賊一切諸難皆能隱身。」如能虔誠依法修持,則一切天魔惡鬼外道,都無法覓得修法者的行蹤,而「諸持誦阿闍梨,若依摩里支成就法行,精進修習,勇猛不退。無缺犯,如是眾生,令得菩薩清凈大智。」
依佛典所載,此菩薩有種種消災解厄之法,如經典記載:凡依法誦摩里支菩薩根本及心真言,不限遍數,但虔誠至心,必獲菩薩威神加護,一切怨家、惡人悉不能見,一切災難皆得解脫。
此外,摩利支天尚有消除病苦、旱災時祈雨、水災時止雨等等息災祈福之法,若能如法虔敬修習,均有不可思議的效驗。
⊙摩利支天根本印——大金剛輪印
如大金剛輪印。兩手小指、無名指向內相合,兩食指、拇指並立,指端相抵,以兩中指纏繞兩食指,印於身之五處,此為八輻輪,具有能破之德,可減除一切障難。
[真言]
唵(1)阿你底也(2)摩利支(3)娑嚩訶(4)
om(1)aditya(2)marici(3)svaha(4)
⊙摩利支天隱形印(安怛祖那印)
又名為寶瓶印、摩效印、甲胄印、金剛城之印。
左手虛掌,以右掌橫於左手之上成覆蓋狀,此印是摩利支天菩薩身,右手掌即是摩利支身,真言同前。
吉禪天女
吉祥天(梵名Sri-maha-devi),為佛教的護法神,主施福德。
此天的異名甚多,在《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列出有吉慶、吉祥蓮花、嚴飾、具財、白色、大名稱、蓮華眼、大光曜、施食者、施飲者、寶光、大吉祥等十二種名稱;在《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則列舉了一O八種名稱。此外還有寶藏天女或第一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天等名。
另外,或有稱之為功德天,但也有認為功德天與吉祥天實為不同尊的說法,如《大佛頂經》卷七中,即並有功德天女與吉祥天女二尊,可見二者並非同一尊。
相傳此天為毗沙門之妻,其父為德叉迦、母為鬼子母神。在婆羅門教則視之為毗紐天之妃。而在密教中,則視此天女為胎藏界大日如來所變,亦為金剛界大日如來所變之毗沙門天王的妃子;於阿闍梨所傳的曼荼羅中,位列於北方毗沙門天之側。
依《金光明經》〈功德天品〉所載,吉祥天在過去世的寶華功德海琉璃金山寶照明如來時,已種下諸種善根。所以,她現在能夠隨所念、所視、所至之處,而使無量百千眾生受諸快樂,乃至所須資生之具及種種珍寶等悉令充足。並說,如果行者能夠持誦《金光明經》,供養諸佛,用香花、好香、美味來供養吉祥天,並且持念她的名號,如法供養這後,則此信徒當能獲得資財寶物等福報。
經中又說,得天女護佑之後,必須以此福德行於布施、供養、周濟、貧乏等事。
若人至心修持此尊,如法祈求天女護佑,所獲福德不可思議。
⊙吉祥天女手印(一)——大三股印
此印出於《陀羅尼集經》卷十。左右手無名指、小指反叉在掌,豎立二中指,指頭相拄,以二食指頭各捻中指上節背,關豎二大拇指。
[真言]
怛你也他(1)室哩抳室哩抳(2)薩嚩(3)婆馱(左寧右頁)(4)悉(左寧右頁)悉(左寧右頁)(5)(左寧右頁)(左寧右頁)(左寧右頁)(左寧右頁)(6)阿落乞史茗(7)曩舍野(8)娑嚩賀(9)
tadyatha(1)crini crini(2)karya(3)sadne(4)sine sine(5)ne nene ne(6)alaksme(7)nacaya(8)svaha(9)
⊙吉祥天女手印(二)——八葉印
此印出於《毗沙門經》。
[真言]
唵(1)摩訶室利曳(2)婆嚩賀(3)
om(1)mahacriye(2)svaha(3)
辯才天
辯才天(梵名SarasvatiSarasvati-devi),梵名音譯作薩囉薩伐底、薩囉娑嚩底、□羅莎縛底、蘇羅娑縛帶。音譯為妙音天、妙音樂天、美音天、大辯才天、大辯才天女、大辯才天神、大辯才天王、大聖辯才天神。略稱辯天,俗稱辯財天。此天主掌學問辯才、音樂與福德。相傳梵語及天城體字母即為其所創。原本為印度人所信仰的河神,後來輾轉成為佛教的護法神之一。
有關辯才天護持佛法的事迹,由《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大辯才天女品〉中,可略窺一二。依該經所載,凡是宣講《金光明經》者,都能得到她的護持而智慧增長、具足言說辯才。凡忘失經文句義者,也能得到她的幫助而憶持開悟。一般眾生如果聽聞此經,則可受到辯才天的加持,而獲得不可思議的捷利辯才,與無盡的大智慧,甚至能善解眾論及諸技術;能出生死,速趣無上正等菩提。而於現世中,增益壽命,資身之具悉皆圓滿充足。
修習此一天女法,除了增益、息災等作用之外,還可以使人成為大聲樂家,或大雄辯家。日本密教對此尊頗為崇拜,也有不少異於印度佛典的說法,譬如「辯才天十五童子」,與「日本本邦五辯才天」之說,皆是日本所特有的傳說。
⊙辯才天手印——妙音天印
左手仰掌,右手覆掌,食指、大拇指相捻。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薩囉薩伐底曳(3)莎賀(4)
namah(1)samanta-buddhanam(2)sarasvatiye(3)svaha(4)
焰摩天
焰摩天(梵名Yama),為護世八方天之一、十方護法神之一及十二天之一。於密教中,特別將閻魔王稱為焰摩天,列於天部,但焰摩天之形象與閻魔王不同。在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居於外金剛部院之南方。又因焰魔為鬼界之王,故於此西方列諸餓鬼眾。
以此天為本尊之修法稱焰魔天法,修此法門可廷壽除災,若為祈冥福時則稱為冥道供。
⊙焰魔天手印——壇荼印
雙手虛心合掌,兩食指、小指彎曲置於掌中。
[真言]
唵(1)閻魔囉闍(2)烏揭囉毗梨耶(3)阿揭軍(4)莎訶(5)(《陀羅尼集經》十一)
om(1)yamaraja(2)ugra-virya(3)agaccha(4)svaha(5)
毗沙門天
毗沙門天(梵名Vaisravana),又稱作多聞天。為四大天王、八方天或十二天之一,率領夜叉、羅剎等二神眾,是閻浮提北方的守護神,護持佛法,守護世間。居於須彌山第四層北面。
由於此天王時常守護道場、聽聞佛法,故稱多聞,有時亦被視為戰勝之神而受到尊崇。在藏密中更被視為財神本尊,能賜予無盡資財。在印度、西域、中國與日本等地,毗沙門天王都普遍受到供奉,為著名的財神、福神。
毗沙門天王不只特別是諸天神中,最為熱心護持佛法,與佛教徒的關係最為密切,而且對於佛法的修證,更是深入。因此,有人認為毗沙門天王是大菩薩化現天王身,來擁護教化眾生的。
毗沙門天王除了以財神性格著稱之外,同時也守護眾生利益安樂、遠離諸厄難、能滿諸勝願、獲得大智慧、乃至天眼通、壽命俱胝歲(長壽)……等。
行者如果想要得到毗沙門天王的護持,最重要的原則,是要行善行、合於正法。
⊙毗沙門手印(一)——伽馱棒印
虛心合掌,兩小指交叉置於掌中,兩拇指並豎,而兩中指、無名指豎起,指端相合。再來,將兩食指側向彎曲離中指背的一寸許,並不相依附。
此為胎藏界毗沙門天之印,名為伽馱棒印。
[真言]
曩莫(1)三滿多沒馱喃(2)吠室囉縛拏野(3)莎賀(4)
namah(1)samanta-buddhanam(2)Vaisravanaya(3)svaha(4)
⊙毗沙門手印(二)
內縛,兩無名指立合,兩食指彎曲如鉤狀,不相附著。
[真言]
曩莫(1)三滿多沒馱喃(2)吠室囉縛拏野(3)莎賀(4)
namah(1)samanta-buddhanam(2)Vaisravanaya(3)svaha(4)
⊙毗沙門印(三)——塔寶棒印
⊙毗沙門印(三)——塔寶棒印
內縛,兩中指豎合,名為塔寶棒印,中指如寶形。
增長天
增長天(梵名Virudhaka),梵名音譯作毗嚕陀迦,又稱作毗留多天、毗樓勒天、毗相勒叉天。為四大天王及十二天之一,同時也是十六善神之一,又稱為南方天。
增長天王率領鳩槃荼、薜荔多等鬼神為眷屬,能折伏邪惡,增長善根,在南方承擔護持正法的使命,為護法之善神,由於守護於南方,所以又稱為南方天。由於他能令眾生善根增長,所以名叫增長天。又在東、西、南、北方中,南方象徵增益的特性,能增長萬寶,所以也稱為增長天。
其居處在須彌山的琉璃埵的善見城中,其地縱廣六千由旬,有七種欄楯、羅網、行樹及七寶等裝飾,而且眾鳥和鳴,景色殊麗。
增長天王不但守護人民遠離災障、煩惱,更能護佑眾生財寶充盈,受用無盡,增長智慧、壽命。
⊙增長天手印石
左腕側向,右腕附著於左腕上,手背相合,兩中指相勾結如鎖狀,兩小指、食指、拇指彎曲,兩無名指豎起。
[真言]
唵(1)毗嚕陀迦(2)葯叉(3)地波跢曳(4)莎賀(5)
om(1)virudhaka(2)yaksa(3)dhipataye(4)svaha(5)
廣目天
廣目天(梵名Virupaksa),梵名音譯作鼻溜波阿叉、毗樓婆叉、毗嚕博叉。又稱作丑目天、雜語主天,或非好報天。為四大天王及十六善神之一。
此天住於須彌山西面半腹,乃守護西方之護法善神,及諸龍之王,又稱西方天。其常以凈天眼觀察閻浮提之眾生,司掌處罰惡人,令起道心。
廣目天王常以清凈天眼觀察護持閻浮提眾生,守護一切眾生遠離種種惡事,財寶充盈,壽命增長,一切自在,所作成就。
此一天王率領無量天龍及富單那諸神等眷屬,守護佛法。
⊙廣目天印
左腕側向,右腕附著於左腕上,手背相合,兩中指、無名指、小指向掌中彎曲,以兩拇指指端傾壓兩中指之指甲,此時兩食指相勾結如鎖狀。
[真言]
唵(1)毗嚕博叉(2)那伽(3)地波跢曳(4)莎訶(5)
om(1)virupaksa(2)naga(3)dhipataye(4)svaha(5)
持國天
持國天(梵名Dhrta-Rastra,藏名Yul-hkhor-bsrun)音譯為提頭賴吒、提多羅吒、持梨哆阿羅哆、多羅吒。又稱為治國天、安民天、順怨天。
由於此天王護持國土、保護安撫眾生,所以稱為持國天,又稱為東方天。為四大天王之一,及十六善神之一。
持國天住於須彌山東面半腹的由乾陀山,其所住地為賢上城,有七重欄楯、鈴網、行樹及七寶等瑰麗裝飾,景色殊勝。
東方持國天王能護持人民無諸病苦,無諸魔障、煩惱,增長智慧,延年益壽,財寶豐盈,受用無盡,一切自在,所作成就。
⊙持國天印
兩手握拳交叉,食指直豎。
[真言]
唵(1)地梨致囉瑟吒羅(2)羅羅(3)缽羅末馱那(4)莎訶(5)
om(1)drtirastra(2)rara(3)pramadana(4)svaha(5)
地天(堅牢地神)
地天(梵名Prthivi),又稱用地神、堅牢地神、堅牢地天、持地神,即主掌大地之神,為十二天之一。地的體性是堅固不動,能止住萬物,有能持萬物的作用。
此神原為古代印度所崇仰的神祇,在《梨俱吠陀》、《阿闥婆吠陀》均讚歎其為具備偉大、堅固、不滅性、養育群生、繁生土地等美德的女神。
在佛教中,此尊被視之為菩薩或護法神,在經典中常可見到其尊名及功德勢力。
此外,新譯《華嚴經》卷一舉有普德凈華主地神、堅福德莊嚴主地神、妙華嚴樹主地神、普散眾寶主地神、凈目觀樹主地神、妙色勝眼主地神等名。並說彼等皆於往昔發深重願:願常親近諸佛如來,同修福業。
另於《方廣大莊嚴經》卷九〈降魔品〉中記載,佛陀初成道,此地神為作證明,從地湧出,曲躬恭敬,捧著盛滿香花之七寶瓶供養世尊。
在《堅牢地天儀軌》中述及,此尊與大功德天曾一起稟白佛陀,如果有眾生禮拜恭敬供養及念誦其真言,他會恆常出地味資潤彼入,令其身中增益壽命,是地精氣充溢,行者身中得色力、得念、得喜、得精進、得大智慧、得辯財、得三明六通,人天愛敬,得無比無盡大福德云云。
此外,為求福、國土豐饒或鎮護土地而修的供養法,稱地天供或土公供。
⊙地天手印——缽印
拇指除外之八指,指端相合作圓形,兩拇指如蓋狀。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缽(左口右栗)體毗曳(3)莎賀(4)
namah(1)samanta-buddhanam(2)prthiviye(3)svaha(4)
水天
水天(梵名Varuna),梵名音譯作縛嚕拏、縛樓那、婆樓那、伐樓拿。為密教十二天之一,護世八方天之一。守護西方,為龍族之王,屬五類天中地居天之一。
本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空之神,河川之主,主管祭祀,維持道德。
⊙水天手印(一)
左手作拳,拇指不附著於掌內,食指豎立稍微彎曲,此為《十二天軌》所說。
[真言]
(1)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阿半缽多也(3)娑縛賀(4)
namah(1)samanta-buddhanam(2)apanpataya(3)svaha(4)
(2)縛嚕拏(1)耶(2)莎賀(3)
varuna(1)ya(2)svaha(3)
⊙水天手印(二)
雙手內縛,兩食指豎合如圓狀,此為龍索之印,為水天於胎藏界外金剛界之印。
[真言]
唵(1)沒陀(2)室利(3)娑嚩賀(4)
om(1)budha(2)sri(3)svaha(4)
火天
火天(梵名Agni),梵名音譯為阿耆尼或阿哦那。又稱作火仙、火神、火光尊。表諸佛行菩薩道時,以智火焚燒一切心垢,燃起正法光明。
此天原為古印度神祇之一,為火的神格化。火的體性是暖性,有成熟萬物的作用,其性質有成熟義,同時有燒盡萬物而使其清凈的作用。自《吠陀》時代即廣受崇拜,在《吠陀》的偈頌中,火神獲贊詠的次數僅次於帝釋天,並且被視為地上諸神之首。在《梨俱吠陀》中更以此天為諸神中之最年輕者。與帝釋天(或風天Vayu)、日天(Suya)合稱吠陀三尊。
此尊以多種形態顯現於不同的場所,象徵破除黑暗的光明、燒毀不凈的凈化力。有時他是神、人之間的使者、仲介者;有時是家庭神,帶來繁榮與富足;有時是守護神,保障居家平安。
依據火焰騰空可達天界的信仰,古代印度認為火天為神人之間的使者,因此在行供養儀時,也常招請火神;爾後演變為將物品投入火中以供養諸神,這就是護摩(火供)的來由。
在密教中,此天為護世八天之一、十方護法神王之一,及十二天之一。在胎藏界曼荼羅中,位列外金剛部東南隅。
⊙火天印
左手按於腰,右掌展開,將拇指彎曲附著於掌內,食指中節微彎。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惡揭娜曳(3)莎訶(4)
namah(1)samanta-buddhanam(2)agnaye(3)svaha(4)
風天
風天(梵名Vayu),音譯作縛臾、婆庾、婆牖、伐由。又稱作風神、風大神。
風神的起源甚為古老,早在《梨俱吠陀》中就已見到其名;與日天(Surya)、火天(Agni)合稱為吠陀三神,是給予人們名譽、福滿、子孫或長生的神祇。
密教奉為十二天一八方天之一,位列胎、金兩部曼荼羅中。在胎藏界曼荼羅,位於外金剛部院的西北隅。在金剛界曼荼羅,則屬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位於西方。
⊙風天手印(一)
左手直豎,將小指、無名指彎曲附著於掌內,此為《大日經疏》之說。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皤也吠(3)莎賀(4)
namah(1)samanta-buddhanam(2)vayave(3)svaha(4)
⊙風天手印(二)——風幢印
右手作拳,將小指、無名指豎立,此印稱為風幢印,即表示有風天三昧耶形之風幢印,此為《四部儀軌》之說。
[真言]
唵(1)縛日羅(2)你羅(3)莎賀(4)
om(1)vajra(2)nila(3)svaha(4)
日天
日天(梵名Aditya),音譯作阿泥底耶,又稱作日天子、日神。在印度,將太陽神格化,稱為日天。後為太陽神(梵Surya,音譯蘇利耶)之別稱。傳入密教後,成為十二天之一,由於大日如來為利益眾生住於佛日三昧,隨緣出現於世,破除諸暗時,自然開顯菩提心,猶如太陽光遍照眾生,故稱為日天。
⊙日天手印——福智顯現印
作缽印,兩拇指並置於掌中,傾壓兩無名指之根部,名為福智顯現印,此乃菩提心開發之義。
[真言]
(1)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阿你怛夜耶(3)莎訶(4)(胎藏界)
namah(1)samanta-buddhanam(2)adityaya(3)svaha(4)
(2)唵(1)縛日羅(2)矩吒利(3)(金剛界《賢劫十六尊軌》)
om(1)vajra(2)kundari(3)
月天
月天(梵名Candra),又稱作月天子、寶吉祥天子。音譯作旃陀羅、戰達羅或戰捺羅。印度婆羅門教將月神格化,稱為月天。在密教中為十二天之一,屬金剛界曼荼羅外部二十天之一,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之一尊。為擁護佛法之天部之一。
⊙月天印
如梵天印,左手五指伸展稍微彎曲,取掌中日月觀之。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戰捺羅也(3)莎賀(4)
namah(1)samanta-buddhanam(2)candraya(3)svaha(4)
大黑天
大黑天(梵名Mahakala),梵名音譯作摩訶迦羅或嘛哈噶拉。又稱作大黑神、大黑天神或摩訶迦羅天。
印度教以此神為濕婆神(Siva)的別名,或為濕婆之後究迦的化身(或侍者),主破壞、戰鬥;佛教則視之為大自在天的化身,或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等,諸說不一,其中有以大黑天為福神來供奉者,各家說法不一。
日本更以大黑天為七福神之一,認為大黑天乃授與世間富貴官位之福神,廣受民間崇信。東密相傳,此尊系大日如來為降伏惡魔所示現的忿怒葯叉形天神,藏密則傳為觀世音菩薩所顯化的大護法。東密與藏密均相當重視在黑天的本尊修法。
由於此尊統領無量鬼神眷屬,且長於隱形飛行之葯術,因此能在戰爭時,加護向其祈求的眾生。更能使食物經常豐足,因此印度寺院與我國江南民間,常有人在廚房祀奉。同時此神也是佛教徒在墳場中祀奉的神祇之一。又相傳此神及其眷屬七母女天,能予貧困者以大福德。因此大黑天兼具有戰鬥神、廚房神、冢間神與福德神四種性格,相當受到崇仰。
⊙大黑天手印
雙手內縛,與兩小指、無名指開立,三度來去,此為召請鬼神,有降伏之義。
[真言]
唵(1)摩訶迦羅耶(2)娑縛賀(3)
om(1)maha-kalaya(2)svaha(3)
歡喜天
歡喜天(梵名Nandikesvara),乃歡喜自在之義,全名為大聖歡喜自在天(梵名Maharya-nandikesvara)。又作歡喜自在天、難提自在天;略稱作聖天、天尊。
歡喜天為印度教濕婆神與婆羅和底(或稱作烏摩)之子,尊形為象頭人身。與其兄弟塞犍陀共統轄其父大自在天之眷屬,所以在佛教又稱之為俄那缽底(梵名Gana-pati),意譯為軍隊,也就是大自在天眷屬之將的意思。俄那缽底,其意又有障礙他之事業或排除諸種障礙之力用,所以又名毗那夜迦(梵名Vighnayaka),乃障礙或排礙之義。
⊙歡喜天手印
兩小指、無名指作鉤,向內與豎立之兩中指相交叉,兩風各附著於中指,兩拇指靠近食指側,加持五處。
[真言]
唵(1)似哩(2)虐(3)娑縛賀(4)
om(1)hrih(2)gah(3)svaha(4)
訶利帝母(鬼子母)
訶利帝母(梵名Hariti),夜叉女之一。訶利帝母為梵名的音譯,意譯則作歡喜母、鬼子母、愛子母。
依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一所記載,鬼子母神有五百子,常(左口右敢)食王舍城中幼兒,後為佛所度化,皈佛後受佛「擁護諸伽藍及僧尼住處令得安樂」的咐囑。於《法華經》〈陀羅尼品〉中,此女神與十羅剎女共誓守護法華行者。其乃四天王之眷屬,有大勢力,若有疾病、無兒息者,虔敬供養,皆可滿願。
佛陀為免此鬼子母及其諸子,不食人子後無食可食,也慈悲地允諾鬼子母,「於贍部洲所有我聲聞弟子,每於食次出眾生食,並於行末設食一盤,呼汝名字,並諸兒子,皆令飽食永無飢苦。」
以鬼子母神為本尊,所修的法為訶利帝母法,主祈求生產平安之修法,此外於其經軌中尚有許多消災除病法。
⊙訶利帝母請召印
以右手指挾左手背,抓住左手掌,向左手身召三次。
[真言]
唵(1)弩弩摩哩迦呬諦(2)娑嚩賀(3)
om(1)dundumalikahite(2)svaha(3)
⊙訶利帝母愛子印
雙手合掌,兩拇指共曲置於掌中。真言同前。
龍
龍(梵名Naga),梵名音譯為那伽、曩誐。龍族居住在水中,能呼雲興雨,為蛇形鬼類,亦為守護佛法的八部眾之一。愚痴瞋恚特重的眾生,因業報的緣故,而投生於龍族,出生於戲樂城。
依據《翻譯名義集》卷二中所記載:「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滿,不間屋上作龍像之爾;二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四伏藏,守轉輪王大福人藏也。」
龍族的領袖稱為龍王(nagaraja),他們具足強大的威力,常為佛的守護者。如善住龍王、難陀、婆難陀龍王、阿耨達龍王等,都是行大乘佛法、精進修行的龍王。
他們的眷屬也都瞋心淡薄,而且憶念福德,能隨順法行,屬於法行龍王,不受熱沙之苦,而且以善心依照時序降雨,使世間五穀成熟。
相對於法行龍王,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如波羅摩梯、毗諶林婆、迦羅、睺樓睺樓等龍王,他們不順法行,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這些惡龍常在閻浮提現起大惡身,興起殘惡雲雨,使世間一切五穀損害。
⊙龍印
以右手指挾左手背,抓住左手掌,向左手身召三次。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迷伽(3)設濘曳(4)娑嚩訶(5)
namah(1)samanta-buddhanam(2)megha(3)asaniye(4)svaha(5)
難陀、跋難陀龍王
難陀龍王(梵名Nanda),又稱難途龍王、難頭龍王。意譯為喜龍王、歡喜龍王。以其善能順應人心,調御風雨,深得世人歡喜,故有喜龍王等名稱。是八大龍王之一,為護法龍神之上首。
依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及《大寶積經》卷十四所載,此一龍有七龍頭,性頗兇惡,後為佛陀弟子目犍連所降伏。
烏波難陀龍王(梵名Upananda),為難陀龍王之弟,與難陀龍王同為佛教大護法龍王。
⊙難陀、跋難陀二龍王印
雙手十指各自伸展,兩拇指相交。右拇指壓於左拇指上即為難陀龍王印,左拇指置於大拇指上即為拔難陀龍王印,此印又名為九頭龍印、一切龍印等。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難徒缽難捺瑜(3)娑訶(4)
namah(1)samanta-buddhanam(2)nandopanandaya(3)svaha(4)
羅剎
羅剎(梵名raksasa)指食人肉之惡鬼。又作羅剎娑、羅叉娑、羅乞察娑、阿落剎娑。意譯作可畏、護者、速疾鬼。女性之羅剎稱為羅剎斯(raksasi),又作羅叉私。《慧琳意義》卷二十五中記載:「羅剎,此雲惡鬼也。食人血肉,或飛空、或地行,捷疾可畏。」同書卷七又說:「羅剎娑,梵語也,古雲羅剎,訛也(中略)乃暴惡鬼名也。男即極丑,女即甚姝美,並皆食啖於人。」
此外,另有一說指羅剎乃地獄中的獄卒,職司懲罰罪人。然而於佛典中,羅剎誓願守護佛法及正法行人,往往成為佛教的守護神,而常常參與法會,隨佛聞法歡喜喜行。
⊙羅剎天手印
左手作劍印、亦即刀印。
[真言]
南莫(1)三曼多沒馱喃(2)乃哩底曳(3)娑嚩訶(4)
namah(1)samanta-buddhanam(2)nirrtye(3)svaha(4)
迦樓羅
迦樓羅(梵名Garuda),漢譯有迦留羅、伽樓羅、迦婁羅、金翅鳥、妙翅鳥、食吐悲苦聲等名。
迦樓羅是印度神話中一種性格猛烈的大鳥,傳為毗濕奴天的乘騎。或說其出生時,身光赫奕,諸天誤認為火天而禮拜之。在佛教里,則是天龍八部眾之一。
依佛典所載,迦樓羅的翅膀是由眾寶交織而成,所以又稱為金翅鳥或妙翅鳥。這種鳥的軀體極大,兩翅一張開,有數千餘里,甚至於數百萬里之大。《經律異相》卷四十八中說,此鳥所扇之風,若入人眼,其人則失明。《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卷七有載,金翅鳥王身長八千由旬、左右翅各長四千由旬。以龍為食。
⊙金翅鳥(迦樓羅)印
又名金翅鳥王印。兩拇指交繞,雙手開展中翅之勢。結金翅鳥之形,動三次,如飛狀。
[真言]
唵(1)枳悉波(2)娑縛賀(3)
om(1)ksipa(2)svaha(3)
第三篇東密基礎修法手印——十八道契印
十八道契印是指東密修持四加行的基本手印,同時它也是通用於各種修法的十八種印。由於這是修東密四加行中的十八道法時所用的手印,因此又稱為十八道契印,或單稱十八道、十八契印。
據說其中進行的方式,是依據印度人招待最尊敬的賓客所用的規矩演化而來的。通常依序分為下列六類:
六法十八道(十八契印)
(1)護身法:又稱作行者莊嚴法,為除穢凈身之法。首先結凈三業印,清凈三業。次結佛部三昧耶印、蓮華部三昧耶印、金剛部三昧耶印,以得佛、蓮華、金剛三部之加被,清凈身、口、意三業。再結被甲護身印,被中來之甲胄以莊嚴行者之身。
(2)結界法:即先結地結印,堅固所住地。次結金剛牆印,四方設柵以防他人侵入。
(3)道場法:謂於所結界處,建立道場並莊嚴之。有二印,即:道場觀、大虛空藏印。
(4)勸請法:謂迎請本尊入道場。即結寶車輅印,送七寶莊嚴的車輅迎請本尊。次結請車輅印,請本尊乘車至道場。再結迎請本尊印,迎請本尊至壇上。
(5)結護法:即本尊既臨道場,故結部主印以驅除常隨魔。次吉虛空網印,以堅固之金剛網覆場上空。再結火院印,令金剛牆外有火焰繞之,使外魔不得入侵。
(6)供養法:即結閼伽印,以水供本尊。次結華座印,為聖眾設蓮華座。再結普供養印,作種種供養,使本尊隨意受用之。
這六種修法所包含的十八道契印,其印相及真言如下所列:
(1)凈三業蓮華合掌
凈三業印,即蓮華合掌,此手印;十指並齊指端相合,兩手手掌相離,隆起結合。唸三次真言時,稍許閉啟二中指尖。
在各五處加持(額、右肩、左肩、心、喉)處,各唸一次真言,觀想身口意三業清凈無垢。
[真言]
唵(1)娑嚩婆嚩秫馱(2)薩嚩達磨(3)娑嚩婆嚩秫(4)度憾(5)
om(1)svabhava-suddhah(2)sarva-dharmah(3)svabhava-suddho(4)ham(5)
(2)佛部三昧耶佛部三昧耶印
佛部三昧耶印即雙手作虛心合掌(十指並齊,掌中稍虛),打開合掌,微曲二食指靠在二中指之上節,分開二大指,各在二食指的下節捻文(用大指腹壓食指內側)。
結佛部三昧耶印,口誦真言,觀想佛部諸尊加持行者,速得身業清凈,罪障清除,福慧增長。
[真言]
唵(1)怛他櫱都納婆嚩也(2)婆嚩訶(3)
om(1)tathagatodbhavaya(2)svaha(3)
(3)蓮華部三昧耶蓮華部三昧耶印
蓮華部三昧耶印,即結八葉印。雙手虛心合掌,將二大拇指、二小指的指頭相接,中間六指稍許彎曲(如綻放蓮華的花形)。
手結蓮華部三昧耶印,口誦真言,觀想觀自在菩薩及蓮華部諸尊加持行者,得語業清凈,辯才無礙。
[真言]
唵(1)跛娜謨納婆嚩也(2)娑嚩訶(3)
om(1)padmodbhavaya(2)svaha(3)
(4)金剛部三昧耶金剛部三昧耶印
雙手左覆右仰,手背相合。以右大指與左小指相交(交叉),以左大指與右小指相交,中間的六指分開貼在手背上(如三鈷杵之形)。
口誦真言,觀想金剛藏菩薩及金剛部諸尊加持行者,得意業清凈,證菩提心,速得解脫。
[真言]
唵(1)嚩日盧納婆嚩也(2)娑嚩訂(3)
om(1)vajrodbhavaya(2)svaha(3)
(5)被甲護身被甲護身印
被甲護身印又稱為被甲印、護身三昧耶印,即以二小指、二無名指之右壓左,在內(掌中)相交(結印之初內縛,豎起二中指),二中指豎起,指尖相接;將二食指立在二中指後,做成鉤形(不與中指背相接),二大指並排,壓二無名指邊側。
口誦真言,觀想身被如來大慈大悲之甲胄,一切天魔皆起慈心,不能障礙。
[真言]
唵(1)嚩日羅銀你缽囉捻跛跢也(2)娑嚩訶(3)
om(1)vajragni-pradiptaya(2)svaha(3)
(6)金剛橛金剛橛印
金剛橛印又稱為地結印,乃以右中指放入左食指與中指之間,以右無名指放入左無名指與小指之間(頭部皆出)。次以左中指自右中指背放入右食指與中指之間,以左無名指自右無名指背放入右無名指與小指之間,二小指與二食指的指頭均互相支撐;二大指向下,指尖相接。唸真言一遍,同時以向下壓大地的要領下降(三次)。
口誦真言,觀想下至水際金剛不壞界,大力諸魔不能動,施少功力即成就在果,由加持力故,地中所有穢物皆清凈。
[真言]
唵(1)枳里(2)枳里(3)嚩日囉嚩日哩(4)步囉(5)滿馱(6)滿馱(7)吽(8)發吒(9)
om(1)kili(2)kili(3)vajra-vajri(4)bhur(5)bandha(6)bandha(7)hum(8)phat(9)
(7)金剛牆金剛牆印
金剛牆印,又稱為四方結印。先結地結印(前印)的狀態,雙手掌分開,豎立二大指(做成牆形),依序旋轉三次。
口誦真言,觀想由手印流出熾焰,與前之地結相應,道場變成金剛堅固城,諸魔、惡人、虎狼、毒蠢等皆不能接近。
[真言]
唵(1)薩羅薩羅(2)嚩日羅缽羅迦羅(3)吽(4)發吒(5)
om(1)sara-sara(2)vajra-prakara(3)hum(4)phat(5)
(8)道場觀如來拳
如來拳印是左手作蓮華拳,即握食指以下的四指,以大指壓食指中節。右手作金剛拳,以中指、無名指、小指握大指,以食指壓大指甲。豎起左手蓮華拳的大指,以右拳小指淺握左拳大指。
口誦真言,觀想心前「可」字變為七寶宮殿,壇中央「紇利」字變為八葉蓮華,率都婆(塔)變為大日如來。
[真言]
唵(1)部(2)亢(3)
(9)大虛空藏大虛空藏印
雙手虛心合掌,外縛二中指,彎曲二頭指成寶形,並排二大指。
口誦真言,觀想由手印出現諸供養資具等。
[真言]
唵(1)誐誐曩三婆嚩嚩日囉(2)斛(3)
om(1)gagana-sambhava-vajra(2)hoh(3)
(10)寶車輅寶車輅印
寶車輅印,又稱作送車輅印,即雙手內縛仰起,二食指伸直指的下紋,唸誦真言,外縛二大指。
[真言]
唵(1)覩嚕覩嚕(2)吽(3)
om(1)turu turu(2)hum(3)
(11)請車輅請車輅印
結寶車輅印(前印),誦真言以二大指壓二中指指尖三次(召請的動作)。
[真言]
景莫悉底哩耶地尾迦南(1)怛他櫱跢南(2)唵(3)嚩日朗似娘迦囉灑耶(4)娑嚩賀(5)
namas(1)try-adhvikanam(2)tathagatanam(3)om(4)vajraguy(5)akarsaya(4)svaha(5)
(12) 召請蓮華部召請印
雙手內縛,豎立右大指做三度來去(豎立三次)。
口誦真言,觀想本尊不舍悲願,來此三摩地所成之凈土。
[真言]
唵(1)阿嚧力迦(2)□醯呬(3)娑嚩賀(4)
om(1)alolik(2)ehyehi(3)svaha(4)
(13)馬頭明王馬頭明王印
馬頭明王印,又稱部主結界印、辟除結界印。雙手虛心合掌,彎曲二食指、二無名指的第二節,二小指並立。並立二大指,從二食指離開,做如馬口形。
口誦真言,觀想辟除一切諸魔,成堅固火界。
[真言]
唵(1)阿蜜里都納皤嚩(2)吽(3)發吒(4)娑嚩訶(5)
om(1)amrtodbhava(2)hum(3)phat(4)svaha(5)
(14)金剛網金剛網印
金剛網印,又稱虛空網印。准地結印,以二大指捻二頭指之下的紋,向右三轉。
口誦真言,觀想由此加持協和,他化自在諸天亦不能障難,行者身心安樂,成就三摩地。
[真言]
唵(1)尾娑普羅捺(2)落乞叉(3)嚩日羅半惹羅(4)吽(5)發吒(6)
om(1)visphurad(2)raksa(3)vajra-panjara(4)hum(5)phat(6)
(15)金剛炎金剛炎印
金剛炎印,又稱金剛火院印,或火院印。即以左掌靠右手背上,二大指的面相對,直立成三角形,其他八指散開。
[真言]
唵(1)阿三莽擬你(2)吽(3)發吒(4)
om(1)asamagne(2)hum(3)phat(4)
(16)閼伽印
以二手捧閼伽器,口誦真言。觀想獻此閼伽水,行者三業得清凈。
[真言]
南么(1)三曼多勃馱喃(2)伽伽娜三摩三摩(3)莎訶(4)
namah(1)samanta-buddhanam(2)gagana-samasama(3)svaha(4)
(17)蓮華座八葉蓮華印
此印雖與蓮華部三昧耶印相同,但稍微彎曲指尖。
口誦真言,觀想由此印流出無量金剛蓮華,一切聖眾坐蓮華上。
[真言]
唵(1)迦么攞(2)娑嚩賀(3)
om(1)kamala(2)svaha(3)
(18)普供養普供養印
金剛合掌,二食指指尖相觸如寶形,二拇指並立。
口誦真言,觀想無量無邊的塗香、華鬘、燒香、飲食、燈明等皆清凈,廣多普供養。
[真言]
唵(1)阿謨迦(2)布惹(3)摩尼(4)跛納摩(5)縛日隸(6)怛他櫱多(7)尾路枳帝(8)三滿多(9)缽羅薩羅(10)吽(11)
om(1)amogha(2)puja(3)mani(4)padma(5)vajre(6)tathagata(7)vilokite(8)samanta(9)prasara(10)hum(11)
附錄藏密獻八供手印
在藏傳佛教的修法中,最常使用獻八供的手印。透過八供的手印,出現無量珍奇的供養,來獻供給所有十方諸佛菩薩及本尊。
供養一般是指以飲食、卧具、湯藥,或是花、香、瓔珞、塗香、伎樂等莊嚴物品,供養佛菩薩及聖眾,而在普賢十大行願中,亦有「廣修供養」一項。在密宗亦是七支行願中的一支。
我們以眼、耳、鼻、舌、身、意所愉悅之物來供養諸佛菩薩,雖然諸佛聖眾並不需要這些供養,但是,為了增長眾生的福德,故接受供養。
供養除了上供諸佛外,並且也下施六道眾生。
在東密中,凈水、塗香、花、燒香、飲食、燈明為最常見之六種供品,而在藏密中,而以水(聖眾洗足水)、飲水(閼伽水),花、香、燈、塗香、果、樂等八供來獻供。
八供表義:1、事——結手印。
2、理——八功德水。
3、智——八風不動。
亦解釋作:二水——功德文。花——布施。香——持戒。燈——忍辱。塗香——勤——精進。食——禪定。樂——慧——般若。
此八供在了義上,分別代表以下的意義:
水:自性三昧水,遠離一切雜染清凈。
食水:八功德水,具足一切功德。
花:自心所流露的真華,心華開發,心光徧顯。
香:自性真香,時時以三昧火燃正法之香。
燈:正覺心燈,以智慧火燃體性燈,念念返聞,心燈常明照。
塗香:本凈之香,由裹溢表,芬芳浸於法界。
果:表無上佛果,發廣大菩提心自覺覺他,成證圓滿佛果。
樂:以上妙音樂供養聖眾,發願成就佛陀的清凈微妙離垢妙音,為眾生演說妙法,樂說無盡。
⊙藏密獻八供法之手印
1、獻八供
在獻八供之時,首先雙手交加結彈指印
2、轉蓮花印
於念嗡字時第一種可觀自心中有一蓮花,蓮花之上有日月輪,日月之上有□啥字,發出八道白光,每一道白光之頂端,皆有天女手持八供,進而觀想無量天女,手持無量無邊之八供。
第二種方法,當念嗡字時可將身觀成光明,將自身心中之□字,剎那上下前後左右,從十方發出無量無邊之白色光,每一道白光之頂羰亦都有一位天女,而每一天女手中皆持八供,供養上師、歷代祖師、三寶、金剛、諸護法等。(有時在此接著念本尊名)。
念誦:嗡班雜□□
3、獻凈水
握兩拳頭相緊靠,豎兩中指使成三角形。
念誦:阿(爾)甘□
4、供水
握兩拳相緊靠。
念誦:巴湛□
5、供花
左右手各展五指相同,而大拇指與小指相抵,形如蓮開八葉狀。
念誦:布別□
6、供熏香
兩手各將食指按抵大拇指成圈形,展余各三指略開直伸。
念誦:嘟比□
7、供燈
兩手握拳,互相緊靠,豎大拇指直伸。
念誦:阿洛給□
8、供塗香
兩手合掌平行向前,而食指抵大拇指成圈形,作塗抹狀。
念誦:根嗲□
9、供果
兩手掌向上平伸,屈無名指向上。
念誦:內威爹□
10、供樂
兩手大拇指各按壓無名指及小指,將食指與中指並行伸直成劍訣,並作敲打狀。
念誦:夏打□
11、獻供印
「不囉的叉亞」;義為全部獻供,請接納或請用之義。梭哈;是把剛才所放出去的光全部收回來。
〖感人故事〗〖修行書籍下載〗〖修行視頻〗〖處世養生〗〖明心悟道〗
〖靈異奇事〗〖禪定實修〗〖覺醒者的故事〗〖修行經典〗〖關注慈航微博〗
推薦閱讀:
※升遷智慧書:職場腦結構
※鬼谷子識人:教你八招讀懂人心,做個有智慧的老實人!
※《菜根譚》智慧:真味是淡,至人是常
※林忠軍:從《易經》的符號里讀懂智慧
※智慧的丈夫;:聰明的妻子
TAG: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