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
熱度:209
俾斯麥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德語: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勞恩堡公爵,普魯士王國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人稱「鐵血宰相」(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語:Eiserner Kanzler),是「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
俾斯麥
俾斯麥是十九世紀德國卓越的政治家,擔任普魯士首相期間通過一系列鐵血戰爭統一德意志,並成為德意志帝國第一任宰相(又譯「帝國總理」)。俾斯麥以保守專制主義者的身份,鎮壓了19世紀80年代的社會民主運動,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及社會保險。由於其成就,俾斯麥最後獲升任為德意志帝國陸軍上將。
俾斯麥於1815年4月1日在普魯士的一個名為興奧森的小鎮(今薩克森-安哈爾特州)出生。其家族為傳統容克,擁有很多土地及莊園。俾斯麥父親,斐迪南·馮·俾斯麥(Ferdinand von Bismarck)是一位地主和退休軍官,終日只與友人打獵,並以35歲之齡娶了17歲的妻子,即俾斯麥的母親。俾斯麥的母親與其父親的出生背景大為不同,自小生活在資產階級的家庭,並且長居市區,因而有著較為開放、先進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舊。俾斯麥有一個比他年長5歲的哥哥及一個妹妹。俾斯麥父親希望他能成為出色的軍人,為國盡忠。但是其母則希望他成為政治家,在政界大顯光芒,雖然其雙親的期望大為不同,但最後俾斯麥同時達成了。
俾斯麥
俾斯麥8歲時,被送往柏林小學讀書。由於同學大多生長在資產階級的家庭,因此大多排擠他這樣一個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著極大的痛苦與壓力。
在他12歲時,他進入了中學,但仍然受到同學排擠。但他並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奮向上,學會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荷蘭語,使其成為一個多語言的天才,並為其日後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礎。
俾斯麥未滿17歲時,便入讀了哥廷根大學。然而,俾斯麥並不滿意大學的生活。在其就讀大學期間,他經常腰間佩劍,並牽著一隻大狼狗。但卻無心向學,並染上很多惡習,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鬥。後來雖轉到柏林大學入讀法律系,但仍然沒有滿意。雖然畢業後成為了律師,但他並不甘於此,於是投考政府的官職,當上了一個小書記員。
在此時他結識了一位貴族女子,並結下婚約,可是他沒錢,想以賭博賺錢卻反而輸掉所有金錢,並欠下很多債務。因此這次婚約取消了。其後他結識了一位牧師的女兒,再訂婚約,可惜,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軍人走了。結果俾斯麥只有帶著欠債,回到家鄉。
回到家鄉後,他與其哥哥分家,當上了莊園主人,可是他並不滿意這種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進入政壇。
議員生涯這次步入政壇,使俾斯麥一生命運改變。他首先當上了河堤監督官,這份差事很適合俾斯麥好勝的性格,因此他當得很稱職,很快便樹立了正面的形像。他藉此機會參加議會選舉。雖然只當選為候補議員,但他卻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議員以患病理由退出,結果他成功當選為柏林州的正式議員。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麥當時只有33歲。
同年,他與一位名叫喬安娜的女子訂下婚約,並於該年完婚。
但就在次年,著名的1848年革命爆發,普王被俘。俾斯麥決定親赴柏林,打探虛實。途中,他遇上了威廉親王的妻子,要求他協助其夫稱王,但俾斯麥拒絕了這個請求。後來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鎮壓了這場革命。
外交官生涯1851年,俾斯麥出駐法蘭克福邦聯會議之普魯士代表,並於不久後升為大使,而這份差事他足足當了8年。
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親王攝政,威廉親王攝政後,即時召見俾斯麥,並任命他為駐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親王登基,是為威廉一世,但他隨即在擴充軍備方面,與議會發生衝突。無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麥為內相,但俾斯麥並不甘於只當內相,故此並不履行。
在1862年春,俾斯麥回到柏林,普王因為內部的壓力,並不能升他為首相。結果俾斯麥請辭,並被改派為駐法大使。同年,在普魯士議會新一輪選舉中自由派獲得了絕對勝利,並馬上否決了普魯士政府的對軍事改革的全部撥款,政府和議會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麥成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選。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麥,並任命其為首相兼外交大臣。
首相生涯成為首相的俾斯麥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講中堅定的對議會發表「鐵血演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從此俾斯麥被冠上了「鐵血宰相」的綽號。隨後國王對俾斯麥說:「我很清楚結局,他們會在歌劇廣場我的窗前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朕的頭。」而俾斯麥則回應道:「既然遲早要死,為何死得不體面一些?……無論是死在絞架上抑或死在戰場上,這之間是沒有區別的……必須抗爭到底!」從此,國王和他的首相間形成了十分特別的牢固關係。
在俾斯麥就任首相後,並未能解決與議會的衝突,為此,他便欲以德國統一的大業來轉移議員的視線,並爭取工人階級的支持來抗衡資產階級自由派。很快地,他便開始籌劃三場統一戰爭。
統一戰爭
普丹戰爭
丹麥作為德意志的北鄰,經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務,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1863年什列斯威(石勒蘇益格)在波蘭革命中被納入丹麥。而戰爭同時可以觀察奧國實力,為普奧戰爭作好準備。
在1861年,丹麥國王欲接管普丹邊境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地,俾斯麥立即以此製造爭端。他首先確保如果普丹開戰,其他列強不會幹涉,並與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最後逼使丹麥放棄這兩個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簽訂的《維也納條約》中,規定丹麥放棄兩地。而於1865年8月14日普、奧兩國達成《加斯坦因專約》,將石勒蘇益格劃歸普魯士統治,荷爾斯泰因則歸屬奧地利。
但是這其實是俾斯麥處心積慮的陰謀,因為奧地利所得的荷爾斯泰因不但面積狹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樣奧地利很容易便會與普魯士發生衝突,因此這是一條將奧地利推向與普魯士發生戰爭的導火線。
普奧戰爭
在普丹戰爭後,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首先俾斯麥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並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衝突時會保持中立。最後,他在1866年4月8日,與義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義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義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
最後,奧皇因為不滿意《加斯坦因專約》的條款,而要求用普魯士最富庶的工業區西里西亞交換荷爾斯泰因,因此俾斯麥以此借口,指責奧地利毀約。結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並於同年6月對奧宣戰。義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宣戰。
不久,普魯士便征服北德的親奧小邦,並於1866年7月3日以29.1萬軍力在薩多瓦與23.8萬奧軍發生大戰,即薩多瓦會戰,最後奧軍戰敗。
而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講和,而不是乘勝追擊,因為他明白對於普魯士最有利的做法不是消滅奧國,而是將奧地利逐出日耳曼聯邦,並且讓奧匈帝國作為抵擋俄國東進的屏障。因此他在該年8月23日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以便於保持對奧的良好的關係。
普奧戰爭結束後,妨礙德國統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後控制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
普法戰爭
由於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區的各個邦國,阻礙德國統一。因此,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而普魯士則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對法國作出進攻。
普魯士很快便擊退了入侵的法軍,並向法國作出反攻,在阿爾薩斯會戰中,普軍大敗法軍,拿破崙三世投降。隨後普軍進軍至巴黎,協助巴黎新成立的國防政府消滅巴黎公社,以便獲得大量賠款。
最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並從法國獲得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及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
後期政治生涯雖然德國統一了,但俾斯麥這位鐵血(Blood and Iron)宰相仍需面對眾多國內外問題。
國內問題在國內問題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間的「文化鬥爭」中,與羅馬教廷互相攻擊,最後以雙方互相妥協結束。再在1878年隨即開始「圍剿左派」,制定《反社會主義非常法》,以打壓社會民主黨。但同時間,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來進行攏絡,雖然很多隻屬表面性質,但仍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勞工立法的國家。
國外問題在國外問題方面,自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以便讓德國可以休養生息,培養國力。因此他並不像其他歐洲國家一般,大量掠奪殖民地。但他又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孤立法國。首先在1873年,他與奧匈帝國、俄羅斯締結「三帝同盟」。而在1877年,俄土戰爭爆發,俄國大敗土耳其,並簽訂了《聖斯提法諾條約》,但這損害了英、法等列強的利益,因此列強便請沒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麥作出調停。結果在1878年,於柏林舉行了柏林會議。在會議中,他偏袒奧國,但在表面上仍表現中立,但這使俄國成了大輸家。結果德、俄關係惡化,俄國退出三帝同盟。但於1879年,俄國因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有利益衝突,所以退出;俾斯麥隨即與奧國重訂盟約,稱為「德奧同盟」。然而俾斯麥擔心俄國會轉投法國,因此於1887年與俄簽訂「再保險條約」。
這些問題在俾斯麥執政晚期一直困擾著他,甚至使他感到坐立不安。
在1882年,他又與義大利、奧匈帝國簽訂「三國同盟」。
退出政壇在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威廉繼位,稱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後隨即病故。結果其子威廉二世繼位,時年29歲。這位年少氣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於俾斯麥,因此與俾斯麥在很多問題上出現分歧。而當時俾斯麥已達73歲高齡,更執政了長達26年。結果在一系列權力鬥爭中,俾斯麥漸明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辭,正式下野。
逝世俾斯麥下野之後,長居於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並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最後在1898年7月30日,這位名震天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悄然離世,享壽83歲。離世後不久,俾斯麥的政敵便迅速清除了他在政界中的勢力,鐵血改革從此終止。
推薦閱讀:
TAG:俾斯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