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之友教授解讀《神農本草經》--柴胡

[ 經文 ]

茈胡,味苦平。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一名地熏。

柴胡入葯,首載於《神農本草經》,原名「茈胡」。「柴胡」一名,則始見於宋·《本草圖經》:「柴胡,生弘農山谷及冤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謂:「茈胡生山中,嫩時可茹,老則采而為柴。」故有茹草和柴胡之名。

01

經文要義

茈胡:「茈」,zi音紫。《說文解字》:「茈,茈草也。」茈草,即紫草,一名「藐」。《廣韻》佳韻:「茈,茈胡,葯。」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茈胡項:「茈字有紫、柴二音;茈姜、茈草之茈皆音紫;茈胡之茈音柴。茈胡生山中,嫩則可茹,老則采而為柴,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

心腹:指胸腔、腹腔內藏器受病邪所傷。

腸胃:指胃、腸道。

心腹腸胃,泛指胃、腸、肝、膽、胰等疾病,柴胡常用於治療以上各部位所產生的疾患。代表方劑有小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蔘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大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五兩、枳實(枳殼)四枚、大棗十二枚、大黃二兩];四逆散[柴胡、炙甘草、枳實(枳殼)、芍藥各十分];龍膽瀉肝湯(龍膽、柴胡、梔子、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黃、甘草、澤瀉、黃芩)等。

結氣:「結」,氣結,即「氣滯」。「腸胃中結氣」就可以用柴胡來治療。柴胡最擅長疏肝解郁。柴胡歸肝、膽經,為疏肝解郁要葯。凡胃腸道氣滯之脅肋疼痛,可選用四逆散來治療。對於「按之心下滿痛」,為少陽陽明合病,為大柴胡湯證。治療膽囊炎、膽石症、胰腺炎等最為常用。

心腹腸胃中結氣,即指無形的邪氣,又指包括痰飲、瘀血等有形的實邪,亦包括「飲食積聚」。

寒熱:①指惡寒發熱癥狀的簡稱。②八綱中鑒別疾病屬性的兩個綱領。辨別疾病的屬寒、屬熱,對確定治療方案有著重大意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立法、處方、遣葯的重要依據。寒熱是陰陽偏盛偏衰的具體表現: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邪氣:一般指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和疫癘之氣等從外侵入人體的致病因素。

寒熱邪氣,此條「經文」,急指寒邪或熱邪所致諸證,也指邪入少陽而表現為寒熱往來。無論寒邪、熱邪,其入侵部位均在少陽,即可用柴胡來治療。

推陳致新:「陳」,即陳、舊、陳腐之意,指體內陳舊之瘀血,痰飲等;「新」,即新生之意,氣血精微物質。「推陳致新」,應理解讀為祛邪以扶正。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有柴胡「推陳致新」的典型病案。

柴胡「推陳致新」的典型病案

一人年過四旬,脅下焮痛,大便七八日未行,醫者投以大承氣湯,不效,大便未通而脅下之疼轉甚。其脈弘而有力,知系肝氣膽火恣盛也,投以拙擬金鈴瀉肝湯加柴胡、龍膽各四錢,服後須臾大便痛下,脅痛頓愈。審是,則《神農本草經》謂『柴胡主腸胃中飲食積聚。推陳致新』者,誠非虛語也。且不但能通大便也,方書通小便亦多有用之者,愚試之亦頗效驗。蓋小便之下通,必由手少陽三焦,三焦之氣化能升而後能降,柴胡不但升少陽實,兼能升手少陽也。

金鈴瀉肝湯(張錫純):川楝子五錢,生乳香、生沒藥各四錢,三棱、莪術各三錢,甘草一錢。水煎服,治脅下焮痛。

輕身明目益精:柴胡配伍補益肝腎之葯,以治療肝腎不足、目睛失養之視物昏花等,故而輕身明目益精。

02

藥物解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收載:柴胡,為傘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DC.或狹葉柴胡Bupleurum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乾燥根。

【處方用名】柴胡——傘形科Umbelliferae.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辛、苦。歸肝、膽、肺經。

【功能主治】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等。

藥材鑒別要點

北柴胡 習稱硬柴胡,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長6~15 cm,直徑0.3~0.8 cm。根頭部膨大,頂端殘留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習稱「掃帚頭」,根呈圓柱形,下部分枝。上粗下細,狀如鼠尾;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 習稱「軟柴胡」,根較細,圓錐形,頂端有多數細毛狀枯葉纖維,習稱「掃帚頭」。根較細,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頭處多具細密環紋。質稍軟,易折斷,斷面略平坦,不顯纖維性。具較濃的敗油腥氣,味微苦、辛。

飲片鑒別要點

柴胡飲片呈不規則厚片,外表皮黑棕色至淺棕色,具縱皺紋和支根痕。切面淡黃白色,纖維形,質硬,氣微香,味微苦、辛。

拓展閱讀——中藥材形狀鑒別術語

掃帚頭 指根及根莖類藥材頂端之纖維性毛狀殘存葉基,形如掃帚。

拓展閱讀——柴胡經典方劑

1.《傷寒論》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三兩,黃芩三兩,人蔘三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

本方為治療少陽證的基礎方,又是和解少陽法的代表方劑,臨床上用於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等。

現代臨床常用本方加減治療感冒、流感、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症、急慢性胰腺炎、胸膜炎、急性乳腺炎、膽汁反流行胃炎等屬少陽證候者。

2.《金匱要略》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芍藥二兩,枳實四兩,大黃二兩。

本方為小柴胡湯去人蔘、甘草,加大黃、枳殼、芍藥而成。亦是小柴胡湯與小承氣湯兩方加減而成。功在和解少陽、內瀉熱結,為治療少陽陽明合病的代表方劑,主治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吐不止,鬱郁微煩,心下痞滿,大便不解,苔黃、脈弦數有力者。現代中醫常用本方治療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少陽陽明合病等,尤其對急性胰腺炎獨具療效。

3.制方

柴衚衕芍藥、甘草、枳實(枳殼),名四逆散,治胸脅痛,四肢厥冷。

柴衚衕人蔘、升麻、黃芪、甘草、當歸、白朮、廣皮、生薑、大棗,名補中益氣湯,治療勞傷倦怠。

柴衚衕芍藥、牡丹皮、梔子、甘草、茯苓、白朮、廣皮、當歸,名逍遙散,治肝膽鬱火。

03

名著論選

柴胡有硬、軟二種,硬者名大柴胡,軟者名小柴胡。小柴胡生於銀州者為勝,故又有銀柴胡之名。今市肆中另覓草根白色而大,不知何種,名銀柴胡,此偽充也,不可用。古茈從草,今柴從木,其義相通。

——清·張志聰《本草崇原》

柴胡,味苦,微寒。入足少陽膽經。清膽經之鬱火,瀉心家之煩熱,行經於表裡陰陽之間,奏效於寒熱往來之會,上頭目而止眩暈,下胸脅而消硬滿,口苦咽干最效,眼紅耳熱甚靈。降膽胃之逆,升肝脾之陷,胃口痞痛之良劑,血室鬱熱之神丹。

——清·黃元御《長沙葯解》

柴胡氣平,稟天中正之氣。味苦無毒,得地炎上之火味。膽者,中正之官,相火之府;所以獨入足少陽膽經,氣味輕升,陰中之陽,乃少陽也。其主心腹腸胃中結氣者,心腹腸胃,五臟六腑也。臟腑共十二經,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柴胡輕清,升達膽氣,膽氣條達,則十一臟從之宣化,故心腹腸胃中凡有結氣,皆能散之也。

其主飲食積聚者,蓋飲食入胃,散精於肝,肝之疏散又藉少陽膽為生髮之主也。柴胡升達膽氣,則肝能散精,而飲食積聚自下矣。少陽經行半表半里,少陽受邪,邪並於陰則寒;邪並於陽則熱。柴胡和解少陽,故主寒熱之邪氣也。春氣一至,萬物俱新。柴胡得天地春升之性,入少陽以生氣血,故主推陳致新也。

久服清氣上行,則陽氣日強,所以身輕。五臟六腑之精華上奉,所以明目。清氣上行,則陰氣下降,所以益精。精者,陰氣之英華也。

——清·葉天士《本草經解》

柴胡,《經》文不言發汗,仲聖用至八兩之多,可知性純,不妨多服,功緩必須重用也。

—— 清·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

×

整理:中醫臨床藥學分會 張德鴻

「本文摘自 祝之友主編《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從形味性效到臨床》,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轉載需要聯繫本公眾平台,否則以侵權處理

×


推薦閱讀:

[轉載]《三字經》全文解讀
風水解讀:夫妻求子五要條件
八字學堂:解讀論十干十二支
何知歌解讀

TAG:教授 | 解讀 | 神農 | 神農本草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