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找怎樣的伴侶才會最幸福?

有人說,情侶是兩人剛剛走進感情世界;戀人則是經過了解,付出了感情,處於真正戀愛中。而伴侶簡單說就是已經結婚,要結伴走完一生的人。為了區別法律和社會意義上的夫妻,我們用「伴侶」來談談,怎樣的ta才能讓你們更幸福。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一些戀人的故事,兩人許下諾言,天長地久、海枯石爛,也為彼此付出很多,走了很久卻最終走散了,只留給對方一句:你沒做錯什麼,只是我們的性格不合適。你很好,祝你幸福!

每一個故事,無不讓人扼腕嘆息。那他們口中的不合適,究竟是指什麼?來看社會心理學的一群看似無聊的研究,是怎樣來解讀大眾眼裡的愛情?

事實上,迄今為止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都沒能清楚、客觀地解釋人類的愛情。因此每當心理學家開始談論愛情的時候,許多人會覺得一派胡言,浪漫美好的愛情被你們這些學究剖析的索然無味,居然還自詡科學。

然而,在人生的某一階段,當你走過「王子與公主」童話年齡,開始沉下心思考要不要選擇和ta共度一生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些理論原來是那麼的重要。

與自己相似的人有更多的共同語言|相似性

1961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心理學家西奧多·紐科姆(Theodore Mead Newcomb)做過一個實驗,他把學生的集體宿舍進行了人為安排,他們先以測驗和問卷把學生分為對人對事態度相似和相異的,然後把態度相似的學生安排在同一房間住讀,再把態度相異的也安排在同一房間住讀,然後就不再干擾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過了段時間再對這些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態度相似的同屋人一般都成了朋友,而那些態度相異的則未能成為朋友。

由此可見,人們都更喜歡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這也許是因為共同的態度與價值觀,不僅可以讓自己獲得對方的支持與共鳴,同時也可以預測對方的情感與反應傾向,因此雙方感覺更容易交往,正所謂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除此之外,大量的心理學實驗研究都證明了人際吸引的相似性原則,相似會導致人際之間的吸引,他們會更容易相互接納和喜歡。回想一下,你會發現曾經大學裡那些的沒有走散的戀人,往往是同鄉、同社團、或者同班,正是因為ta有著和自己相似的地方,才讓彼此有更多的共同語言,並感到十分親切自然,以至於產生了觸電的感覺。相似,往往是許多情侶不知不覺消除陌生感、走近彼此的原因。

當雙方的需求或個性能互補時,就能形成強烈的吸引力|互補性

當雙方的需求或個性能互補時,就能形成強烈的吸引力。社會交換理論認為,如果兩人彼此的心理需求都能從對方身上獲得滿足時,喜歡就更進一步了。回想一下自己的身邊是不是這樣的,例如,支配性格的人容易和被動型的人相處;獨斷專行者和優柔寡斷的人容易相處;活潑健談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會保持親密的關係。這是因為彼此之間可以取長補短,互相滿足對方的要求。

一般而言,人際吸引中的互補因素,其作用多發生在交情較深的朋友、戀人、夫妻間。許多喜歡逛街、旅遊卻常常迷路的妹子希望有個男士能幫她實現出門不帶腦袋的夢想,脾氣暴躁的喜歡有人可以聽她發發小脾氣、鬧鬧小情緒。

美國心理學家克切霍夫(Kerchhotf)和戴維斯(Davis)等人以大學生為對象,研究了從朋友到夫妻關係的演變過程。結果發現,交往初期,距離因素、外貌因素等都是構成相互吸引的重要因素;交往中期,兩人三觀的相似顯得更為重要;婚姻階段,雙方在人格特質和需求上的互補,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人際關係的「母本」|依戀關係

嬰兒依戀類型

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Bowlby)最早提出依戀理論,後來(Mary Dinsmore Salter Ainsworth)通過著名的「陌生情境」實驗證實了不同的嬰幼兒與父母有著不同的依戀關係,後人總結為四種類型:

1、安全依戀 (Secure),這類兒童與母親在一起時能舒心地玩玩具,並不總是依附母親,當母親離去時,明顯地表現出苦惱。當母親回來,會立即尋求與母親的接觸,很快平靜下來並繼續玩遊戲;

2、不安全依戀,迴避型 (insecure- avoidant),這類兒童在母親離去時並無緊張或憂慮,母親回來,他們亦不予理會或短暫接近一下又走開,表現出忽視及躲避行為,這類兒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與母親的安慰沒有差別;

3、不安全依戀,反抗型 ( insecure- ambivalent),此類兒童對母親的離去表示強烈反抗,母親回來,尋求與母親的接觸,但同時又顯示出反抗,甚至發怒,不能再去玩遊戲。

4、不安全依戀,破裂型 (insecure- disorganized),這些兒童曾有被虐待與被忽視的經驗,此類兒童對母親展現出冷漠,這一類型由Crittenden在1988年提出。

成人依戀類型

基於早期的這些依戀理論,Hazan和 Shaver提出了成人依戀理論,他們認為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依戀特徵,成年以後仍然會顯露出來,所以成年人也應該具有和兒童類似的依戀模式。

一個小孩兒在成長過程中和撫養者(大多是父母)建立了依戀關係,長大後在他人身上體驗到那種熟悉感和安全感,並恰好喜歡這種交往的感覺,希望延續小時候的依戀關係,TA就會選擇和撫養者性格相近的戀人。假如TA討厭延續小時候的依戀關係,就會選擇和撫養者性格不相符,甚至性格相反的戀人。更典型的案例是有戀父、戀母情結的孩子通常會選擇一個在各方面都很像父親、母親的伴侶,使得這種依戀情結得以持續。正如弗洛伊德的觀點那樣:從成人的行為中能找到他童年經歷的痕迹。

現在心理學家往往從焦慮、迴避兩個維度評價親密關係中的依戀質量。如下:

對於痴迷型、疏離型、恐懼型依戀模式的人而言,戀人間的親密關係總會讓他們感到一定程度的不安,因此學者們往往認為這三種類型的依戀是不安全的。而安全型依戀模式則通常源自童年時與父母交往所留下的深深印記。當你自己開始了解ta的過去,了解ta變得冷漠或者越發痴迷於這段關係只是想表達自己的焦慮與不安,即便ta可能會否認這一點,但你也要讓ta相信你會一直陪伴ta而不是報復性遠離,並給予ta足夠的空間讓ta與自己的過去達成和解。每個人都值得被愛,但每個人又都不是對方的拯救,愛首先是接受,你接受ta此刻的狀態,比起「我想幫你變好」更有意義。

三觀符合最重要

說了這麼多,選擇怎麼樣的伴侶最幸福似乎依然無解。不過,許多心理學家(如南開大學樂國安教授)認為,婚戀觀「門當戶對」才是最保險的,兩人的婚戀價值觀必須相似或者相近,這是兩個人能更好相處的基礎,因為兩人對現實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才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才會保持更長久的彼此欣賞。

李亞鵬努力務實接地氣,但無奈王菲隨性坦然愛自由,既然留不住忍不了,就不得不相忘於江湖。

參考文獻:

柳霞. 南開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樂國安:提倡婚戀價值觀「門當戶對」[N]. 光明日報,2010-06-18(002).

泰勒, 佩普勞, 希爾斯著,等. 社會心理學, (第十版)[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章志光. 社會心理學[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即刪


推薦閱讀:

快樂幸福緣於好心態
梁啟超:家庭的幸福,在於不爭對錯
《婚姻是簡單的幸福》
女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找個疼自己的男人

TAG:幸福 | 伴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