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聖解(六十八)
轉載▼
標籤: 雜談 | 分類: 道門語要 |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①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②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③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④
【注釋】
①「以」,今河上本無之。「祀」,敦煌本作「祠」。拔,引而出之,此言善行道者,立善無形,故無以拔。抱持不易,故無以脫。即其子孫亦世受繁昌。
②「修之身」以下各句「修」字,伯希和二四一七、斯坦因六四五三、歸有光本皆作「脩」(修,俗亦作「脩」,整治也。《書》雲「六府孔修」是)。各句「乃」字,皆作「能」。乃、能,義同。河上、王弼本 「修之」各句下,有「於」字。伯、斯二本均無,御注本亦無。又《詩序正義》引《老子》曰:「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邦,其德乃豐。」皆無「於」字。其德乃真之「乃」,敦煌本作「能」。下四句亦同。
③修之國之「國」,《韓非子》作「邦」,下句以國觀國,韓非子《解老》亦皆作「邦」。劉師培謂此乃漢人避高祖諱而改,遂沿用至今。洪頤煊曰:「國當為邦。上下文身、真、家、余、鄉、長、下、普皆為韻,此以『邦、豐』為韻。」然今諸本皆作「國」,故從之。以上五句 「修」字,皆言修道也。
④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王弼本「然」上無「之」宇。哉,御注本無。
總闡建立道化天下心法第一
老子不但主道化人生,尤主張道化天下,使人共相與相忘於道德,並相化於道德;如魚龍之相忘於江湖,神人之相化於天地也。唯化能化眾化,受命於天,唯神也獨化,唯道也獨神。人皆知神之所以神,而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世皆知道之所以道,而不知不道之所以道也。故有物之物,有用之用,人莫不知;而無物之物,無用之用,人奠能知。能契之者,其唯聖人乎?
是以老子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王弼注之曰:「固其根而後營其末,故不拔也。不貪於多,齊其所能,故不脫也。」解固善矣,然非善之至善者也。蓋善建者,乃善建其道,順自然而行,無造無為,萬物皆自化,故不拔也。亦即莊子所謂「建之以常無、有」也。善抱者,乃善抱其一,順物之真性,無別無施,自成其成,故不脫也。薪盡火傳,一脈相承不輟,故道統永不絕。正老子自謂「抱一以為天下式」也。此即莊子所謂「天下之常然」者是。常然者,即億萬世而永恆如是也。莊子有曰:「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其所以能如此,以有道行乎其中,而使其莫不皆自化也。
道統聖脈,世世相傳不絕,如晝夜之相代,永無盡期,其誰絕之? 故曰:[子孫以祭祀不輟],此子孫非指一我之子孫,而指天地萬物人類大我之子孫。惟以我與天地萬物人類,共生於道,而亦共合於道;各得道之一體而為人,各得道之一體之性而為性。故由近及遠,推己及人,以及家國天下,莫不皆然!故盡我之性,即可推而至以盡人、物、天地之性;盡我之道,即可推而至以盡人、物、天地之道。是故聖人所建所修者道也,所抱所守者性也。修道則德立,德立亦即道立,道立則自能復其性之真,而完其天;如是則我與天地一體,與萬物一性矣。是故修道之下手處,在由我一身起修,則擴而充乎宇宙,彌綸天地之間者,無莫非道也。
故老子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一層一層推展開去,由一身以及於家國天下,五句皆言修道,修道以立德,乃及其功用也,然非有心為之也。老子雖僅言由一身起修,而未言心之與性與神;性既舉[修之於身],則心性神自在其中矣。不但此也,且一舉[道],則天地人之道,亦盡在其中矣。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善建善抱善修者,即賅全此三者而言!通天地人而一之,存乎其中者氣也,行乎其中者神也,貫乎其中者理也,會乎其中者心也;而莫不皆合歸於道;正所謂[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亦即[無中生萬有,萬有復歸無。]不明於此,則難期其能[止於至善]矣。是以老子又曰:[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以此者,即以道觀也。於身心性命,家國天下,萬事萬物,不觀之以神,而觀之以道!貫而通之,盡在其中矣。余故曰:[一微塵中一宇宙,一剎那間一千秋。]能悟其中理,自解老子意,而可謂之為善建、善抱、善修、善觀者矣!
參證章旨第二
觀乎上文,當可會心於本章之聖義所在矣。歷代解注《老子》者千百家,可觀者亦復不少;茲特選輯蘇子由與呂吉甫二家注,以供參證章旨之一助焉。
蘇注曰:「豈有建而不拔,抱而不脫者乎?』唯聖人知性之真,審物之妄,捐物而修身,其復充積,實無所立,而其建有不可拔者;實無所執,而其抱有不可脫者;故至其子孫猶以祭祀不輟也。身既修,推其餘以及外,雖至於治天下可也,天地外者,世俗所不見矣,然其理可推而知也。修身之至,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皆吾之所及知也。然安知聖人以天下觀天下,亦若吾之以身觀身乎?豈身可以身觀,而天下獨不可以天下觀乎?故曰: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言亦以身知之耳。」
呂注曰:「凡物以建而立者,未有不拔者也。唯為道者,建之以常無、有,則善建而不拔矣。凡物以抱而固者,未有不脫者也。唯為道者,抱神以靜,則善抱而不脫矣。夫唯所建所抱者如此,則其傳豈有窮哉?此子孫所以祭祀不輟也。世之所謂修德者,或修之於天下國家,而不知其本真乃在吾身也。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或修諸其身,而未有不能推之於天下國家者,故曰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也。莊周以為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其說出於此也。然則何觀而修之身哉?以身觀身而已矣。何謂以身觀身?今吾觀吾身之所有何自也?則知吾身之所自而有矣。又觀吾身之所以觀者,何自也?則知吾觀之所自而觀矣。既知吾身之所自而有,又知吾觀之所自而觀,則所以修之身者,已足於外也。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亦若是而已矣。古之所以藏天下於天下而無待者,用是道也。」
綜上二注,呂注較蘇注尤精,且於莊子,呂亦較蘇多所得。究老子哲學,而不深參莊子,便不足以通老子;欲深造乎老莊,而不精於易道,不能得易之神髓,則將愈參而愈遠矣,即能倒背《道德》《南華》,亦無益也。善觀老莊者,既須融通觀之,尤須會之於言外,不可徒於文字中求,而自死於句下也。
於修「觀」字功法,莊子有言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睹矣。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能了乎此,則觀之於身與家國天下之道,可以思過半矣。能善乎於觀,以其道用之於建與抱,其道之真與要,亦無餘蘊,而合乎天矣。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向性學教授潑糞的大媽離開拘留所之後受到市民的歡呼和獻花?
※憑什麼灰太狼從沒吃過羊卻是壞狼,我們人吃了那麼多羊怎麼不是壞人?
※公車上上來三個聾啞人,我要不要給他們讓座?
※如何看待在公共場所哺乳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