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劍|從自然現象到人體腧穴的變遷——「八風」考論
作者簡介:張樹劍,青年中醫學者,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
考查了中醫學術語「八風」的來源與流變,認為:「八風」本是古人一般的自然觀念,指與時節相對應的八方之風,在醫學語境下轉化為致病因素,因風致病而產生了「八風五痹」、「八風十二痹」等病名,治療此類疾病的方劑與腧穴也為所世醫家發明,名之為「八風湯」「八風丹」「八風穴」等。
八風是古代觀念系統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與四時、五音、六律、七星等都是古人對自然界基本現象特徵的認識。其中,「四時八風」常連用,是與時節與方位相關的概念。《內經》中直接引入了「四時八風」的概念,用以表達一般的時節與氣候,例如,《靈樞·官能》:五臟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素問·上古天真論》: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素問·移精變氣論》: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素問·陰陽類論》: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
同時,「八風」在《內經》中被賦予了病因的意義,與中醫學中獨特的風邪致病的觀念產生了關係,例如:
《靈樞·九宮八風》:是故太一入徙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凶也……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
《素問·金匱真言論》: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
《素問·八正神明論》: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
而對於精熟於中醫與針灸臨床的醫者的而言,「八風」或為方劑名,如「八風湯」,或為腧穴名,是為「八風穴」。
由上看來,「八風」這一特定的術語內涵豐富,不同的涵義之間關聯如何,其中頗多轉折。
1 八風風是最常見的自然現象之一,古人很容易對風產生直觀的認識。不同的季節大約有來自不同方向的風,如冬季風多從北方來,夏季風多從南方來,這一自然現象,被古人觀測到,並機械地與其它知識系統結合起來,形成了古人的「八風」的基本觀念。
古人對方位與時節有個基本的配合規律,即是北方應冬至,東北方應立春,東方應春分,東南方應立夏,南方應夏至,西南方應立秋,西方應秋分,西北方應立冬,將八方分別對應四立、二至、二分。形成這一觀念是古人對多種自然現象觀察的結果,不同時節的風向是其中的一個因素,而最主要的因素是古人對北斗的觀察。《鶡冠子·環流》有「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運於上,事立於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此道之用法也。故日月不足以言明,四時不足以言功。」八方與八個時節的對應關係成為古人的觀念系統的基本法則。
準確的授時無疑是農業社會中至關重要的事,古人判斷時節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在不同的時節以律管來候氣。音律思想在古代社會中影響至深,律管中空,以候八節之氣,在古代被賦予了一定的神秘色彩[1]。同時,風與氣在古典文獻中常通用,如《莊子》也將風稱之為「大塊噫氣」。據小野澤精一等研究[2]:氣的概念的原型,或可在殷代甲骨卜辭中所見的「風」和「土」中求得,風是氣的別名。所以,風與氣異名同類,候八節之氣,即是候八節之風。如,《呂氏春秋·察傳》: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淮南子·原道訓》:師曠之聰,合八風之調,而不能聽十里之外。
由是,八風的基本意義是八方之風與八節之風,《呂氏春秋·有始覽》《淮南子·墜形訓》《史記·律書》中均有八風的記述,名稱互相很相似,以《史記·律書》為例,八風名為:條風、明庶風、清明風、景風、涼風、閶闔風、不周風、廣莫風。不難看出,《史記·律書》中的八風有著一定的季節特徵,對應八個時節。
《內經》中明確提出八風名稱的篇章是《靈樞·九宮八風》,其八風名為:凶風、嬰兒風、弱風、大弱風、謀風、剛風、折風、大剛風。從這一組八風的名稱中,很難看到季節特徵,卻隱涵著一定的災難象徵,與同時期文獻的八風來源明顯不同。據山田氏考證,《靈樞·九宮八風》中八風與兵家之風佔一脈同源[3]。證據見《五行大義》:太公兵書云:坎名大剛風,乾名折風,兌名小剛風,艮名凶風,坤名謀風,巽名小弱風,震名嬰兒風,離名大弱風。《內經》中的「八風」為什麼與風占家的「八風」有了瓜葛?其實,《靈樞·九宮八風》的八風本身即與占術有關:
《靈樞·九宮八風》:是故太一入徙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凶也。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脾……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肺……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小腸……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大腸……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肝……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胃……。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兩實一虛,病則為淋露寒熱。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仆偏枯矣。
然而,本篇的指向卻非虛玄的占術,而是「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落實到風可以致病的病因觀念上來。《內經》中多見的「八風」除了一般意義上的表示氣候與時節的「八風」之外,多數是以病因出現的。「風者,百病之長也」「風者,百病之始也」,甚至有日本學者認為《內經》信奉「疾病的風一元論」[4]。風氣致病的觀念,由來已久,可以上溯到殷商時期古人的風神崇拜,而且,正常的風能夠帶來涼爽與雨水,異常的風能夠帶來災害,風具有善惡兩性成為古人的一種基本認識[5]。
2 八風的變遷作為致病因素的「八風」的概念在醫學領域中得到強化,在醫學語境中,「八風」多數指代病邪,尤其是外感之邪。
《素問·金匱真言論》: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素問·移精變氣論》: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
「八風五痹」之病的病狀大約是以關節拘攣疼痛為主,「八風」是病因,「五痹」是病狀。後世又出現了「八風十二痹」,與此思想頗為接近:《千金要方·卷八·諸風第二》大續命散:主八風十二痹,偏枯不仁。手足拘急疼痛,不得伸屈……。金元時期,《內外傷辨惑論·卷上·辨外感八風之邪》徑謂:辨外感八風之邪,或有飲食勞役所傷之重者,三二日間特與外傷者相似,其餘證有特異名者,若不將兩證重別分解,猶恐將內傷不足之證,誤作有餘外感風邪,雖辭理有重複處,但欲病者易辨,醫者易治耳。
《靈樞·九宮八風論》已有將八風分別內舍某臟腑,如「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余同,所以後世有脾風、肺風、肝風等謂,如《小品方·卷第二·治頭面風(論雜風狀)諸方》:
春甲乙木,東方清風,傷之者為肝風,入頭頸肝俞中。
夏丙丁火,南方湯風,傷之者為心風,入胸脅腑髒心俞中。
仲夏戊己土,同南方湯風,傷之者為脾風,入背脊脾俞中。
秋庚辛金,西方涼風,傷之者為肺風,入肩背肺俞中。
冬壬癸水,北方寒風,傷之者為腎風,入腰股四肢腎俞中。
《小品方》五臟之風的觀念源藪亦來自《靈樞·九宮八風論》,但風入舍之處則為具體的身體部位與腧穴,更切醫學實際。另,《千金要方·卷八·治諸風方》中云:
治脾風(脾風者,總呼為八風):灸脾俞挾脊兩邊各五十壯。凡人脾俞無定,所隨四季月應病,即灸藏輸是脾穴,此法甚妙。
將脾風總呼為八風,其理由大概是「凡人脾俞無定,所隨四季月應病」,這一理由也非由病狀推斷而出,而是與「脾旺四季」這一與具有自然主義色彩的醫學理論有關。
3 八風散、八風湯、八風丹後世醫家對「八風」導致的諸般病症(多以痹症為主,後世風痹合用,成為常用病名)設了治療方劑,方名「八風散」、「八風湯」、「八風丹」等,如,《千金要方·卷八·治諸風方》有:八風散:治八風十二痹。大八風湯:治毒風頑痹嚲曳,手腳不遂,身體偏枯,或毒弱不任。《扁鵲心書·神方·八風丹》有:治中風,半身不遂,手足頑麻,言語謇塞,口眼斜。服八風湯,再服此丹,永不再發。
4 八風穴金元時期,「八風」開始成為腧穴名,與「八風散」、「八風湯」的意味相似,「八風穴」的基本旨趣也是指的可以驅八風之邪的一組腧穴: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盤石金直刺秘傳》:腳背紅腫疼:八風、委中。《竇太師秘傳·兩足部》:八風諸穴,在足十指縫中。針五分,各灸七壯。治腳氣紅腫,能散諸風。又足內踝尖上,灸七壯,治牙疼,小腸疝氣。《勉學堂針灸集成·卷一·別穴》:陰獨二穴:一名八風,又名八邪。在足四趾間。主治婦人月經不調,須待經定為度;又治足背上紅腫。針三分,灸五壯。
八風穴至今臨床上仍然常用,列為經外奇穴,定位與古未歧。與藥物的「八風湯」「八風散」略有不同的是,八風湯等多治全身的風痹,而八風穴則多治療足部局限性疼痛,雖然不同的病症都可以認為是風邪作祟,其驅風的基本旨趣無異,但在臨床治療的具體病症上針刺與方葯之間出現了不同。
5 結語「八風」本是古人一般的自然觀念,與六律、七星、九野等結合成為一個具有一定術數色彩的知識體系,其基本涵義指八方之風與八節(時)之風,因為風被中醫學認為是主要的病因,所以「八風」在醫學領域,更強化了它的致病色彩,所以,產生了「八風五痹」、「八風十二痹」等病名。在此基礎上,以治療此類疾病的方劑與腧穴也為所世醫家所發明,名之為「八風湯」「八風丹」「八風散」「八風穴」等。
參考文獻[1]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267.
[2]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M].李慶,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9-20.
[3] 山田慶兒.古代東亞哲學與科技文化——山田慶兒論文集[M].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283-285.
[4] 何裕民,張曄.走出巫術叢林的中醫[M].上海:文匯出版社,1994:150.
[5]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神崇拜[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2:310.
本文原載於《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0年12月第31卷第12期,版權歸作者所有。
本態針灸推薦閱讀:
※自然信仰
※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風揚——「有」字開頭的名言格言諺語28條 >>人生格言>>文摘頻道>>磐...
※人與自然環境學
※眼鏡王蛇的天敵,帶你進入眼鏡王蛇的自然傳奇
※130㎡自然簡約, 裝修就要耐看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