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平等待人,低調做人

管晏:平等待人,低調做人

上善若水

一、我讀《史記.晏子列傳》

司馬遷的《史記.管晏列傳》記載的是管子和晏子兩個人,這裡只談談讀晏子的感受。

晏平仲(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嬰,齊國萊地夷維人(今山東萊州)。歷仕靈公、庄公、景公三代,輔政長達50餘年,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但是,《史記》沒有敘述他在長期重大政治、軍事、尤其外交中發揮的卓越聰明才智,而只是說他因為生活節儉,親躬理事,為齊人所敬重,做了齊相之後,吃飯從來沒有兩盤有肉的菜,妻子不穿綢緞衣服。他在朝上時,國君有話問到他,他就直言回答;國君沒有談到的事,他照樣謹慎地去做。國家的政治清明,他就遵從政令行事;國家的政治不清明,他就權衡利弊斟酌辦事。因此,連續三朝,他的名聲在諸侯中間頗為顯赫。

接著,《史記》就記載了體現他平等待人,低調做人的兩個小故事:

第一個小故事:寫的是越石父這個人十分賢能,但陷於監牢之中。晏子出使晉國完成外交公務,返國途中路過趙國的中牟遇見他,便解下左邊的驂馬將他贖出來,載著他回到府里。晏子也不告辭一聲,就走進了內室。過了些時,越石父對晏於說要絕交,晏子非常驚詫,提衣整帽,連連謝罪說:「我晏嬰雖無仁德,但卻將你從困境中挽救出來,為什麼你這麼快就要求絕交呢?」石父說:「話不能這麼說。我聽說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兒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自由伸展的。當我被囚在牢中的時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經知道我的為人並且贖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禮節待我,那實在不如在監牢之中。」晏子聽了越石父的這番話,趕緊請他進屋,對越石父施禮道歉:「我在中牟時只是看到了您不俗的外表,現在才真正發現了您非凡的氣節和高貴的內心。請您原諒我的過失,不要棄我而去,行嗎?」從此,晏子將越石父尊為上賓,以禮相待,兩人成了知己。

歷史上不乏愛賢愛才之人,也不乏濟困濟貧之人,但往往是居高臨下,或者賢才要為我所用,或者讓人感恩戴德。從這個小故事中可以解讀出:一、表現了晏子愛護賢才,扶危救困的高尚品質。二、問題是晏子不與被救之人心靈勾通:正面理解,是他解人之困,不求報恩;反面理解,是他位於齊相,高人一等。所以就有了越石父要對晏子絕交的話。三、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越石父就已經有了平等生存和發展的人權思想,並且被身為相國的晏子所接受,二人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先知先覺。其實,平等生存和發展的人權思想是人與生俱來的,只是等級森嚴的階級社會把人的這種思想給泯滅了。現代的文明社會,應當繼承和發展這種平等的人權思想。我們也應當具有這種朋友不計貧富,知己不論等級的觀念。

第二個小故事:晏子做齊相時,有一次乘車出門,他的車夫的妻子從門縫裡窺視她的丈夫:他為國相駕車,坐在車蓋前,揚鞭驅馬,意氣揚揚,很是得意。回家後,他的妻子請求離他而去。丈夫問是什麼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長不滿六尺,卻做了齊國的相,名聲顯赫於各國。今天我看他出門,見他思慮非常深遠,態度十分謙和。現在你身長八尺,卻做了人家僕從和車夫,但是你卻自滿得意,我因為這才要求離開你。」後來,丈夫便自覺地剋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問車夫,車夫如實地回答。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我國古代聖賢歷來倡導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晏子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他把這種品格歷練成自己的行為規範,無論何時何地,有人無人,都習以為常,而不是做秀。他的車夫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一是他有一個賢良的妻子,引導他如何做人做事;二是他本人能夠誠懇聽取批評,悔過自新。正是有這兩點,他提升了自我,因而晏子推薦他在朝中做了官。

司馬遷選擇這兩件小逸事為晏子這樣一位大人物立傳,是值得深思的。這兩件小逸事,深刻地反映了晏子平等待人,低調做人的高尚情操,印證了晏子心靈深處的真善美。

史料中關於晏子的記載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晏子春秋》。司馬遷說:我讀《晏子春秋》,言論記載得很詳盡。讀了以後,還想觀察他的行為,所以就編列了他的傳記。至於他的著作,社會上已有很多,所以不再論及,只記載他的逸事。當晏子伏在庄公的屍體上大哭,盡了君臣之禮離開的時候,難道就是人們所說的「遇見堅持正義的機會,卻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的人嗎?至於他的進諫,敢於冒犯君主的威嚴,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上了朝就想竭盡忠心,退了朝就想彌補過失」的人啊!假使晏子還活著,我就算是給他拿著馬鞭趕車,也是高興和傾慕的。

二、《史記.晏子列傳》原文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庄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即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宴子戄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於是延人為上客。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方晏子伏庄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三、晏子的故事

「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祈慕焉。」讓司馬遷如此崇拜,夢寐以求願為他駕車趕馬的人,豈能是一介凡夫俗子?

晏嬰為卿(執政的高級長官)時,已是齊靈公末年。當時的齊國早已不是管仲為相時的齊桓公時代,中原霸主的地位早已易位,國勢日漸衰微。齊靈公昏庸怪僻,還窮兵黷武,弄得國弱兵疲,百姓怨聲載道。儘管晏嬰屢進忠言,卻很少被齊靈公採納。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五五五年)十月,晉國率領諸侯攻打齊國。齊靈公率兵在平陰(齊地,今山東平陰縣東北)抵抗,結果兵敗逃亡,第二年就死了。齊莊公繼位,也是個昏君,他只知崇尚勇力,而不顧道義。他在國內設置了「勇士」爵位,還重用殖綽、郭最等勇士,用以鼓勵人們的尚武精神。這樣一來,就使得一些流氓地痞在朝廷內外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弄得家家關門,人人自危。身為相國的晏嬰眼看著齊國風氣日下,憂心忡忡,曾經多次勸諫,然而齊莊公就是充耳不聞。

其實,齊莊公考慮的就是怎樣建立武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鞏固自己的地位。周靈王二十年(公元前五五二年),齊莊公不聽晏嬰勸阻,執意收留了晉國的下卿欒盈,還暗中將欒盈及其黨徒送入曲沃(河南陝縣南曲沃鎮)組織叛亂,並且乘機攻打晉國。其後不久,齊莊公又置晏嬰的勸諫於不顧,仍然一意孤行,興兵伐魯,終於激怒了晉國。晏嬰無奈,只好將家中貴重物品上充國庫,其餘盡散周圍百姓,攜帶妻兒老小到東海之濱的一個小村,一邊打魚和耕田以維持生活,一邊密切關注著事態的變化。

周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五四八年)五月,當晉國聯合眾諸侯意欲大舉伐齊的時候,齊國朝野上下驚慌萬狀。恰在此時,齊莊公和大貴族崔杼的夫人棠姜私通之事,被崔杼知道了。於是,崔杼決定乘機殺死齊莊公以向晉國解和。這天,齊莊公大擺酒席,招待前來進貢的莒國國君黎比公,下令群臣前來坐陪。崔杼稱病未去。齊莊公不但未加責怪,反而暗自歡喜。席罷人散,齊莊公以探病為由去崔杼家與棠姜私會,旋即被預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士射殺了。

聽說齊莊公被崔杼所殺,晏嬰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著隨從前往齊都去弔唁齊莊公。隨從擔心地問:「您要為國君殉葬嗎?」晏嬰說:「難道是我一個人的國君嗎?我為什麼要為他而死?」隨從又說:「那麼我們何不逃跑呢?」晏嬰說:「難道國君的死是我的罪過,我為什麼要逃跑?」「那麼我們還是回去吧?」晏嬰說:「國君作為萬民之主,難道我們只是為了利用他的地位來高跨於百姓之上?只是為了獲取俸祿?我們應當保衛國家!所以君主為國家而死,那麼臣下就應該為他而死;君主為國家而逃亡,臣下就應該跟他逃亡。如果君主只是為自己的私慾而死,為個人的事情而逃亡,誰為他而死,為他而逃亡呢?」說罷,晏嬰徑自闖進崔家,脫掉帽子,捶胸頓足,不顧一切地撲在齊莊公的屍體上,號啕大哭了一場,然後起身離去。崔杼的左右欲殺掉晏嬰,崔杼對身邊的人說:「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殺了他,我就會失去民心。」

崔杼和另一個大貴族慶封擁立齊莊公的異母兄弟杵臼為國君,這就是齊景公。為了鞏固權勢,他把滿朝文武大臣都驅趕到太公廟,派兵內外把守,逼迫大家歃血為盟,表示效忠。稍有違迕,即被處死。已經殺了七個人,氣氛十分恐怖。輪到晏嬰,他從容舉杯,義憤填膺地對天盟誓:「我只忠於君主和國家。凡為虎作倀、助紂為虐者均不得好死!」說罷,一飲而盡。崔杼惱羞成怒,惡狠狠地用劍頂著晏嬰的胸膛,要他重新發誓。晏嬰毫不畏懼,厲聲回答:「崔杼,你讀過《詩經》嗎?詩曰:『莫莫葛藟,延於條枚,凱弟君子,求福不回。』不管你是用刀砍頭,還是用劍穿胸,我晏嬰決不屈服!」崔杼怒不可芥。這時,身邊的一個心腹悄悄地對他說:「千萬使不得!您殺庄公,是因為他無道,國人反應不大,您如果殺了晏嬰,那可就麻煩了。」崔杼沒奈他何,咬牙切齒地看著晏嬰拂袖而去。晏嬰登上馬車,車夫立刻快馬加鞭,趕緊離開是非之地,以防不測。晏嬰若無其事,從容不迫地對車夫說:「安穩一點,不要失態。快了不一定就有活路,慢了也不見得就會死。鹿生長在山上,可是它命卻掌握在廚師那裡。如今,我也像鹿一樣。」晏嬰一路平安到家,最終也沒遭到什麼迫害。

晏嬰真可謂是知命之人!命運是什麼?是指不知為什麼會這樣,但卻終於這樣了。命運這東西,靠近它未必就得到,離開也未必就失去。既然命該如此,那就按照道義泰然處之。可以說,通達事理的人通曉死生之義。而通曉死生之義後,個人的利益存亡就不會令人迷惑了。這也就是晏嬰能夠堅守道義的原因。靠耍聰明乖巧做事的人是不能領會這些的。

齊景公即位之初並未重用晏嬰,只是讓他去治理東阿(山東阿城鎮)。晏嬰一去就是三年,這期間齊景公陸續聽到了許多關於晏嬰的壞話,因此很不高興,便把晏嬰召來責問。晏嬰趕忙謝罪:「臣已經知道自己的過錯了,請再給臣一次機會,讓我重新治理東阿,三年後臣保證讓您聽到讚譽的話。」齊景公同意了。三年後,齊景公果然聽到有許多人在說晏嬰的好話。齊景公大悅,決定召見晏嬰,準備重重賞賜。誰知晏嬰卻推辭不受,齊景公好生奇怪,細問其故。晏嬰便把兩次治理東阿的真相說了出來。他說:「臣三年前治理東阿,盡心竭力,秉公辦事,得罪了許多人。臣修橋築路,努力為百姓多做好事,結果遭到了那些平日里欺壓百姓的富紳們的反對;臣判獄斷案,依法辦事,又遭到了豪強劣紳的反對;臣表彰和薦舉那些節儉、勤勞、孝敬師長和友愛兄弟的人,而懲罰那些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之徒的記恨;臣處理外事,送往迎來,即使是朝廷派來的貴官,也一定循章辦事,決不違禮逢迎,於是又遭到了許多貴族的反對。甚至臣左右的人向我提出不合法的要求,也會遭到臣的拒絕,這自然也會引起他們的不滿。這樣一來,這些反對臣的人一齊散布我的謠言,大王聽後自然對臣不滿意。而後三年,臣便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原來說臣壞話的人,自然開始誇獎臣了。臣以為,前三年治理東阿,大王本應獎勵臣,反而要懲罰臣;後三年大王應懲罰臣,結果卻要獎勵臣,所以,臣實在不敢接受。」

實踐出真知。齊景公起初道聽途說就責罵晏嬰,是因為他沒有親自到東阿去體察民情。晏嬰以親身的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比進言,加大了說服的力度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齊景公才知道晏嬰的確是個賢才,而深悔自己以前聽信了讒言,錯怪了晏嬰。於是,齊景公將國政委以晏嬰,讓他輔佐自己治理齊國。

四、晏子的修心與修身

據考證,晏子活到95歲(前595-500年)。在2500多年前,醫療條件極差,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的春秋時代,一個政治家能活到如此高齡,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晏子一生忙於政事,沒有養生長壽方面的論述,但從有關典籍和家鄉人們的傳說中,可窺到這位政治家長壽之道的一斑。

一、仁者長壽,和則養生。「仁」與「和」,是儒家「仁政愛民」和「和為貴」的主要學說,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內容。曼子非常推崇管仲的「修改以平時於天下」必須「始於愛民」。他堅持「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遇有災荒,國家不發糧救災,他就將自家的糧食分給災民救急,然後動諫君主賑災,深得百姓愛戴。對外則主張與鄰國和平相處,不事撻伐。齊景公要找魯國的事,他勸景公「請禮魯以息吾怨,遺其執,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魯」。此舉受到許多諸侯國的讚譽。這正是體現了人們常說的「萬人稱譽,多壽病祛」的道理。

二、廉潔無私,心胸坦蕩。晏子輔佐齊國三公,一直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張「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國家秉公無私,親友僚屬求他辦事,合法者辦,不合法者拒。他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被他辭絕。不僅如此,晏子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勞苦百姓。他善良無私的胸襟和坦蕩寬闊的心地,是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生活簡樸,清心寡律。晏子生活十分儉樸,吃的是「脫粟之食」、「苔菜」,可謂「食菲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粗茶淡飯素食當家;穿的是「緇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車駑驪;住的是「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

四、他不僅如孔子所說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見晏子妻「老且惡」,欲以愛女嫁他,他堅辭不納。他說;「去老者,為之亂;納少者,為之淫,且夫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他說到做到,言行一致,處其自然。應是健康長壽的秘訣之一。

五、晏子虛懷若谷,聞過則喜。他曾辭退了「三年而未嘗弼過」的高糾,主要嫌這個人三年都沒有指出過自己的過錯。孔子贊他是「不以已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表明了他隨和大度,注重自身修養的品格。

六、晏子生性樂觀,對生死淡然視之。他說人都是要死的,不論仁者、賢者、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從來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規律。不像有的王公貴胃祈求長生之術,求神靈保佑不死。他始終保持樂觀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七、晏子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候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博聞強識,善於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總而言之可以概括為:仁者長壽,和則養生,廉潔無私,心胸坦蕩,生活簡樸,清心寡律,樂觀豁達,處其自然。

五、晏子出使的故事

《晏子春秋》一書,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內、外篇。主要記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語言簡煉,情節生動,寫出了晏嬰形象,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其中有不少關於晏子出使的軼聞逸事。外交無小事,尤其在牽涉到國格的時候,更是絲毫不可侵犯。晏子以自己的智慧,維持了國格,也維護了個人尊嚴。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yì)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吳

又一年,晏嬰奉命出使吳國。一天清晨,晏嬰來到宮中等候謁見吳王。不一會兒,侍從傳下令來:「天子召見。」晏嬰一怔,吳王什麼時候變成天子了?當時周天子雖已名存實亡,但諸侯各國仍稱周王為天子,這是他獨享的稱號。晏嬰馬上反應了過來,這是吳王在向他炫耀國威呀。於是,他見機行事,裝作沒聽見。侍衛又高聲重複,晏嬰仍不予理睬。侍衛沒有辦法,徑直走到他跟前,一字一頓地說:「天子請見。」晏嬰故意裝作驚詫的樣子,問道:「臣受齊國國君之命,出使吳國。誰知晏嬰愚笨昏聵,竟然搞錯了方向,走到天子的朝廷上來了。實在抱歉。請問何處可以找到吳王?」吳王聽門人稟報後,無可奈何,只得傳令:「吳王請見。」晏嬰聽罷,立刻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見吳王,並向他行了謁見諸侯時當行的禮儀。吳王本來是想利用這個辦法來難為晏嬰的,結果卻自討沒趣,好不尷尬。但是他並沒有死心,還想繼續難為晏嬰。他故意裝作非常誠懇的樣子對晏嬰說:「一國之君要想長久保持國威,守住疆土,該怎麼辦?」晏嬰不假思索地答道:「先人民;後自己;先施惠,後責罰;強不欺弱,貴不凌賤,富不傲貧。不以威力搞掉別國國君,不以勢眾兼并他國,這是保持國威的正當辦法。否則;就很危險了。」

自命不凡的吳王聽完晏嬰的一番慷慨陳詞,再也想不出什麼難題為難晏嬰了。晏嬰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動聲色地又一次取得了出使的勝利。

晏子使晉

還有一次,晏嬰出使晉國。晉國的大夫叔向見晏嬰的裝束很寒酸,感到頗為不解,酒席宴上委婉地問道:「請問先生,節儉與吝嗇有什麼區別?」晏嬰明白叔向的用意,也不動怒,認真地答道:「節儉是君子的品德,吝嗇是小人的惡德。衡量財物的多寡,有計劃的加以使用,富貴時不過分地加以囤積,貧困時不向人借貸,不放縱私慾、奢侈浪費,時刻念及百姓之疾苦,這就是節儉。如果積財自享而不想到賑濟百姓,即使一擲千金,也是吝嗇。」叔向聽了肅然起敬,不敢再以貌取人,小視晏嬰了。

作為被載入史冊的一位傑出的外交家,晏嬰即堅持原則又靈活應變,該柔則柔,該剛則剛,面對大國的淫威和責難,不卑不亢,剛柔並濟,一次次地化解難題,出使不受辱,一次又一次維護和捍衛了齊國的尊嚴,也為自己在諸侯國之間贏得了崇高的聲譽。


推薦閱讀:

民主、不平等與再分配——結果正義的維度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大教緣起第三)
鄧嗣源:民主、自由、平等及其相互關係(二)
婚外情:真正意義的男女平等?
假設某一性別在智力上有優勢,那麼該性別是否應該享有一定特權?

TAG:做人 | 平等 | 低調 | 等待 | 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