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略】奧巴馬為何不擁抱巴黎?(最終卻是他們抱在一起)
1月7號,位於巴黎市中心的《查理周刊》遇襲,包括編輯在內的12人遇害。1月9號,兩名槍手在巴黎東北30英里的一家印刷廠內被警察包圍後擊斃。1月11號,星期天,法國發起了自二戰以後規模最大的遊行,超過一百萬人參加。多國政要和法國總統奧朗德手挽手的照片旋即出現在全世界的媒體上。德國總理默克爾、英國首相卡梅倫、義大利總理倫齊、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以及多位非洲國家領導人都出現在鏡頭裡,卻偏偏少了美國總統奧巴馬。
當全球觀眾包括美國人民自己都早已習慣美國領導人出現在各種峰會的中心位置,奧巴馬此次的缺席立刻引得美國國內輿情洶洶,左右兩派都不約而同地發起了抨擊。左派看到奧巴馬以「自由世界」領袖之尊竟然沒能親自現身支持「言論自由」這一西方所珍視的「民主基石」,自然是傷心得捶胸頓足,哀其不周(左派代表性言論可參見喜劇頻道的司徒囧大叔)。右派出於維繫美國全球領導力和形象的拳拳之心以及抓住一切機會修理奧巴馬的作風,看到奧巴馬竟然把這麼好的一個擺拍位置給讓了出去,那也是氣不打一處來,恨其不爭(右派代表性言論可參見茶黨的刺頭參議員克魯茲)。
白宮面對抨擊,一開始倒是神定氣閑。立即指出奧巴馬在1月7號當天就致電奧朗德,並親自前往法國駐美大使館弔唁,且在留言簿上親筆寫下了篇幅不短的悼詞。白宮同時強調,因為法方的遊行安排非常緊促,而奧巴馬每次出國訪問的安全保障要部署到位都需要時間,且可能會與法方的安保產生衝突,所以奧巴馬此次不去巴黎也無可厚非(除了空軍一號,還有一到兩架C-17帶著各種車輛和設備打前站,您可自己算算這陣仗得有多大)。
眾元首手挽手走在遊行隊伍最前列
不過縱使白宮能給出千萬條現實理由,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在新媒體時代不僅講里子,還更講面子。作為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盟友,而且還送給了美國那尊為全世界所敬仰的自由女神像,法國現在攤上了這麼大的事,美國竟然就派了個駐法大使參加遊行了事,連內閣級別都排上不,這讓法國情何以堪!
沒錯,當年戴高樂面對美國主導的北約確實是骨頭沒幾兩,但在美國眼裡卻跟那個什麼里的石頭似的。希拉克也不是善主,帶頭反對美國打伊拉克。但拋開基於具體國家利益的外交政策分歧不談,在所謂的「普世價值」層面,說法美一家怎麼也不為過。奧巴馬自己在襲擊當天的講話里,不僅盛讚法國是美國最古老的盟友,也特別提到兩家所共同珍視的「言論自由」是任何恐怖分子都打不垮也奪不走的。可就是面對這樣一個「鐵杆」盟友,美國從總統、副總統、國會議長到國務卿、財政部長等內閣級別的要員一個也沒出席在巴黎的遊行。司法部長當時正在巴黎參加反恐會議,竟然也沒有現身。面對抨擊,白宮最後雖然勉強承認當初的確應該派一個更高級別的官員出席,卻仍沒鬆口說奧巴馬就應該去。那麼問題來了,美國為何對法國如此口惠而實不至?
與其說奧巴馬這次是因為疏忽大意而犯了一個外交錯誤,筆者更傾向於認為他是有意為之;有意與法國在「言論自由」的邊界上拉開距離,從而為自己留下足夠的回寰空間去面對伊斯蘭世界。
《查理周刊》遇襲之後,美國媒體當然是眾口一詞地譴責恐怖分子的殘暴,信誓旦旦地要捍衛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但同時也拒絕刊登《查理周刊》引起穆斯林巨大反感的漫畫。為此紐約時報的執行主編還在臉書上爆粗口回應某大學教授的質疑(注意該主編是紐約時報歷史上第一位非洲裔主編)。媒體如此,美國政府就更沒有理由不思考為法國無底線站台的政治風險。很明顯的一個細節就是,應法國內政部長邀請在巴黎出席反恐會議的美國司法部長,即使是在遊行的當天,在採訪中還表示當時並不能確定具體是哪個恐怖組織策划了襲擊。美國之所以應對如此謹慎,就是為了避免造成與所有穆斯林為敵的印象。
頂不住壓力,最終派克里去「擁抱巴黎」
雖然是美國學者亨廷頓創造了文明衝突論,雖然是美國一直在主導中東政治,雖然是美國一直在高喊反恐戰爭,但在話語層面,美國領導層一直非常注意措辭,避免無謂地觸怒普通穆斯林民眾。作為一個深諳媒體運作和影響的國家,作為無數次運用媒體畫面贏得過宣傳戰的國家,美國不可能不掂量奧巴馬出現在巴黎遊行中這一畫面所可能導致的後果。如果奧巴馬去了,站在遊行隊伍的中心和奧朗德手挽手、肩並肩,穆斯林世界會如何理解?當全巴黎都在高喊「我是查理」的時候,奧巴馬的出現是否意味著美國也認同《查理周刊》的作法?「我是查理」這句話除了傳達對遇難編輯和漫畫家的哀悼,是否意味著整個西方都贊同《查理周刊》的嘲諷方式?美國人最清楚不過的是,畫面一經定格,解釋權就不再為畫中人所壟斷。
反觀奧巴馬現在的處理方式,既發表了講話也去了法國使館;國務卿克里結束印度之行後也直飛巴黎進行了事後安撫。美國同時還宣布在2月底要召開新的反恐會議,和與會國分享美國社區預防的經驗。既表達了對法國一定要有的支持,又重新掌握了西方反恐的話語主導權,還同時避免了激怒整個穆斯林世界的潛在危險。在這當中讓法國吃點啞巴虧,對美國而言,大概也就不算什麼了。
最後,作為這次遊行背後各國政治算計的另一個佐證,奧朗德本來不打算邀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儘管在整個事件中有好幾名猶太裔人質喪生。可是當內塔尼亞胡得知以色列國內更偏右翼的經濟部長會參加遊行之後,遂也執意要去巴黎,似乎是怕被搶了風頭。奧朗德沒有辦法,只好把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也一併拉了進來。另外,遊行後泄露的一些照片表明多國領導人實際上就是在街面上擺拍了一下而已,其他一百多萬普通老百姓都因為安全原因被擋在了八杆子打不著的地方。
所以呢,讓奧巴馬帶著三架飛機,飛過半個地球,參加個擺拍,面臨一大堆政治風險而收益卻不大,這樣的買賣在實用主義至上的美國老大面前,實在不值一曬。當然,美國所有精密的戰術性考慮是否能根本緩解與穆斯林世界的戰略性矛盾,恐怕倒是個更費思量的問題。
推薦閱讀:
※每天至少三個擁抱
※80%母嬰店主願意擁抱新零售,巨頭都在布局,小店如何應對?
※平淡坦蕩-----擁抱中年
※盡情地擁抱生活
※緣分不是擦肩而過,而是彼此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