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感受棠樾牌坊背後的厚重恩德

人們說,黃山自然風光有「三奇」:奇松、怪石、雲海;徽州人文景觀有「三絕」:牌坊、民居、祠堂。看了徽州牌坊覺得:「徽州三絕,牌坊為最」。去黃山旅遊,有幸參觀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的棠樾牌坊。我們是午後到達歙縣的,一到那裡安排了住所,吃過午飯稍事休息後,就包了一輛中巴車,沿途走馬觀花看了幾個景點,就駛向了我們急於想去的鄭村鎮棠樾村。

在棠樾村口舉目望去,只見村頭官道上一溜牌坊拔地而起,次第排列,首尾迤邐,前後約三四百米,皆四柱三門,且排列一致,十分協調。這是一個家族的牌坊,共七座,故稱牌坊群。所有牌坊依次呈半弧形排列,從第一個牌坊望去,二、三、四直到第七坊,若隱若現,曲徑通幽,顯得神秘莫測。這七座牌坊並不是按年代排列的,無論從前看還是從後看,都以「忠、孝、節、義」為序,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榮譽體系。一個家族七座牌坊,這也是空前絕後,舉世無雙的。這裡的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採用石料,且以質地優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雕琢而成,高大挺拔、聲氣奪人、威嚴壯觀、雄風凜凜,全國罕見。牌坊群以中間的古亭閣為界,明建三座,清建四座。三座明坊為鮑燦坊、慈孝里坊、鮑象賢尚書坊,前二坊為卷草型紋頭脊式,後一坊為衝天柱式,3坊都是4柱3間3樓。四座清坊分別為鮑文齡妻節孝坊,鮑漱芳樂善好施坊,鮑文淵妻節孝坊,鮑逢昌孝子坊,均為衝天柱式,結構類似,但雕刻比明坊精緻。古牌坊周圍伴以古祠堂、古民居、古亭居、古亭閣,在廣闊的田園風光、秀麗的山光水色映照下,一幅氣勢恢宏的「徽州古建三絕圖」自然天成。

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徵,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數。古時候想要立牌坊可不是一件簡簡單單的事,在民間立坊談何容易。首先你要做出事來,要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要符合忠、孝、節、義的世理,在民間百姓中要有口碑;其次是要有名流賢士上書請旌,要有州縣府層層奏摺;最後要有皇上的批示——御制、謚封、聖旨、恩准。當然,重要的是建牌坊所需要的銀兩,如是御制則由國庫撥款;如是謚封、聖旨要看皇上賞多少;如是恩準則請旌上書時須說明是由宗族自籌、鄉紳捐助還是百姓募集。

中國古代所立牌坊一般都是貞潔牌坊,通常是用來表彰一些或死了丈夫終身不改嫁,或自殺殉葬,而符合當時年代道德要求,流傳特異事迹的女性,為其興建的門樓建築,以表彰女性從一而終,也是女性堅貞不二的標誌。而棠樾牌坊,則是為了表彰在「忠、孝、節、義」等各方面「功勛顯赫」 的官員為朝廷和社會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義」 倫理道德的概貌。每一座牌坊背後自然都有一個善良的故事,一段千古絕唱。棠樾的牌坊是古代團體的史書,是徽商的豐碑,兩代王朝的皇帝旌表同一個家族的榮光真是史無先例!

棠樾牌坊群也是古徽州人倫理道德、宗法思想的表現:「棠」指棠梨樹,「樾」為兩樹交蔭之下,「棠樾」意為棠蔭之處,這是一個古老的村落,自宋元以來已經綿延了八百餘年。古老的棠樾幽靜而美好,或許是我對這裡的青磚石瓦情有獨鍾……悲涼的氣氛,悲情的往事,牽引著我不由自主的進入劇情,在來來往往的棠樾古韻中思量著古今······目睹棠樾村東大道上一字排開的牌坊群,感到無比震撼。牌坊群四周空曠,加之夕陽西下臨近傍晚,陰暗的天空,灰黑的石坊,耳邊時不時傳來導遊很悲催的講解,讓我們的心情更加沉重。聽導遊介紹,棠樾七個牌坊卻流傳八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訴說著從前徽州人的一種美德;每一個故事都印證著徽州人曾經的輝煌;每一個故事都讓我們這些後來人唏噓不已,感慨良多······至於透過牌坊的故事能否想到別的什麼,還得靠自己去尋找體會,看看每一座牌坊,聽聽一個個故事,歷史文化會留給你無限遐想······

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的鮑燦孝行坊,牌坊額題「旌表孝行贈兵部右侍郎鮑燦」。據《歙縣誌》記載:鮑燦讀書通達,不求仕進,其母兩腳病疽,延醫多年無效。鮑燦事母,持續吮吸老母雙腳血膿,終至痊癒。其孝行感動鄉里,經請旨建造此坊。因鮑燦曾孫鮑象賢是工部尚書,故贈兵部右侍郎銜。牌坊四柱落墩,古樸雄偉,在挑檐下的「龍鳳板」上,「聖旨」兩字鑲在其中,橫樑正反各有浮雕雄獅一對,英武異常。據介紹,被皇帝表彰的鮑燦,一生並未做過官,因教育子孫有方,其孫又在捍衛明室江山的戰鬥中,屢建奇功,被皇帝「榮封三代」,特為其祖立坊。

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的「慈孝里」牌坊,乃皇帝親批「御制」,其政治待遇之高,可見一斑。牌坊上銘刻的「慈孝詩」記載了一個感人的故事。為旌表宋末處士鮑佘岩、鮑壽遜父子而建。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徽州府守將李世達叛亂後搶劫百姓,棠樾人鮑壽孫和他的父親都被叛軍捉獲。亂軍決定:父子二人要殺一個。在這緊急情況下,鮑壽孫與父親互相爭死,一個說「殺我,讓父親活」;一個說「殺我,讓兒子活」。正當父子爭執不下的時候,忽然間樹林里起了一陣大風,聲音猶如追兵,亂軍倉惶逃竄,鮑壽孫父子才得以倖免於亂軍刀下。這件事被郡府縣誌大書特書,元史收入《孝義傳》,明史采入《孝順事實》,明永樂帝題《慈孝詩》二首,旌表「慈孝之門」,並賜立詩碑於龍山之上,同時御制慈孝里坊一座。清康熙帝在編輯《古今圖書集成》大叢書時,也沒有忘記這件事,敕令《徽州府山川考》予以著錄,相傳乾隆帝下江南時,還御筆賜書一聯:「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繡江南第一鄉。」

特別令人震撼的是,七座牌坊中就有兩座與貞節有關。其中一座叫「吳氏節孝坊」,立於乾隆三十二年,是為了表彰族人鮑文淵的續弦、嘉定人吳氏的「模範事迹」。她22歲遠嫁到棠樾,29歲開始守寡,直到六十多歲死去。在這漫長的三十多年裡,吳氏恐怕沒有時間寂寞,她太過辛勞,先是將丈夫前妻的孩子撫養***,後又修了鮑家九代的墳塋。族人深受感動,從而為她立了這塊牌坊,上刻「節勁三冬」和「脈承一線」,前者是頌揚她的貞節不二,後者則表彰她盡心養育前妻之子。令人困惑的是,在這座牌坊落成五年之後,她才正式得到了朝廷的旌表,不如是申報環節上出了問題,還是辦事效率不高,或是縣上、府里還嫌她的事迹不夠感人。這一切我們都不得而知。然而,我想無論外人如何看,她應該是無悔的,也應當是滿足的。而鮑家也應該是滿意的,畢竟,吳氏幾十年苦熬換來的這塊貞潔牌坊,圓了鮑家的「忠孝節義」的道德理想,也為祖上增添了無尚榮光!而在吳氏節孝坊落成的九年後,棠樾牌坊群的第五座牌坊又出現了,這就是「汪氏孝節坊」。這座坊建於乾隆四十一年,石坊坊額上寫著「矢節全孝」和「立節完孤」八個大字,是為了表彰鮑文齡之妻汪氏25歲守寡,45歲去世,守節整整20年。看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九年相隔的時間也不算長,榜樣就在身邊,故事還算鮮活,甚至有可能言傳身教,或是暗自較量。也許,寂寞女人的悲哀,也惟有在這塊招牌下還能較一較勁了。

在古代不論寡婦是主動紅杏出牆,還是被動受辱,都是為社會道德和輿論所不允許的。寡婦只有堅守貞節才為當時社會所推重,因而明清兩朝為堅貞守節的烈女們在中國大地建起如林的牌坊。這一座座牌坊便是當時社會對待女子性行為態度的標誌性建築。如果以一個現代女性的眼光看這兩座牌坊的時候,心情會無法輕鬆,甚至更會透過冰冷、堅硬的青石,解讀牌坊上沒有浮現的內容。翻開明清兩部正史《列女傳》,死亡氣息撲面而來,裡面記載的烈女為了貞節一個個爭先赴死,自殺殉夫。朝廷通過為殉節的烈女建牌坊、賜旌門的方式加以宣揚鼓勵,尋死守節的烈女越來越多。如果說明清時期是女性思想的煉獄,那麼貞節烈女就是這個煉獄中煉就的義士,為了貞節,視死如歸。在「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一理學信條驅使下,不知釀成了多少婦女絕粒、吞金、上吊、跳井等悲劇結局。千百年來,女人們受盡各種凌辱和壓迫,尤以貞操這副枷鎖最是沉重。正是那一座座貞節牌坊,吞噬了無數女子的青春、身體和靈魂。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之所以說七座牌坊八個故事,是因為除牌坊外,還有其間的兩座鮑氏祠堂,其與7個牌坊齊名。不僅有男祠還有女祠,修建女祠主要是為了提倡與宣揚母恩母德。女祠里供著一個個鮑氏女主牌位,將這些守節的女性供奉起來,供子孫頂禮膜拜,並以此對後世婦女進行思想上的徹底「改造」。古代男尊女卑十分嚴重,素有女子不得入祠堂之說,而這鮑家竟設立兩座祠堂,一男祠,一女祠,一破「女人不得入祠堂」的舊規,想來,這鮑家還真是有點開明!

今天,儘管歷史已將這一頁翻了過去,但那些尚屹立在大地上的一座座貞節牌坊或祠堂,卻仍在訴說著一個個女人悲慘孤獨絕望的故事,並成為人們目睹封建禮教吃人的見證。

棠樾牌坊群,是安徽省現存最大、保存完好的一處牌坊群。古人建造它,用這一特殊方式來表彰那些在社會中有「貢獻」的人,其作用無非是維護封建社會的「忠孝節義」思想,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這足以證明歷代統治者都極為重視精神的力量。今天我們反思,這些古建築不僅給後人留下了難得的精神財富,也留下了文化藝術和建築技術等多方面的財富。由於這些牌坊建築氣勢宏大、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又與相鄰的鮑氏男祠、女祠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旅遊景區,且與黃山風景區自然景觀形成珠聯璧合的人文旅遊格局,因此,前往觀光遊覽的賓客,無不讚美叫絕,流連忘返。(萬汝濱)

2005年11月


推薦閱讀:

爛片女王景甜背後的「乾爹」是誰?
歐洲難民潮發生原因 發生難民潮背後是誰引發的
如果卡恩性侵案背後真有陰謀……
本拉登死後兩小時就被立刻海葬,背後原因,打死你都想不到!
淺議苦難背後的生存哲學

TAG:感受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