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佛像

  釋迦牟尼佛坐像6-7世紀斯瓦特黃銅高12.3cm   釋迦佛面部泥金,藍色髮髻,右手施與願印,左手握衣角,結跏趺坐。身軀魁偉,圓領通肩袈裟,一角披於左肩後,衣紋寫實,質感厚重,可見晚期犍陀羅佛教藝術遺風。橢圓形的仰覆蓮座,蓮瓣肥大,深束腰。此像頭部的色彩是在西藏流傳中塗飾的,按西藏習俗經常為佛貼金敷彩可以修功德。   造像附滿漢雙文黃條:「大利益密嚕什喀釋迦牟尼佛,五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收達賴喇嘛進。」證明此像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達賴喇嘛進貢的。   

  思惟觀音菩薩坐像8-9世紀克什米爾黃銅高14.3cm   觀音面相秀美,扇形高髮髻,髮辮梳成三綹垂於頭後,肩披長帛帶。右腿盤曲,左腿下伸,上身略前傾,右臂自然彎曲支在右腿上,右手食指伸向面頰,呈思惟狀,左手握蓮花枝,姿態舒展自如。雙獅方座下加單層蓮花托和寬厚的長方底,底正面刻梵文題記。   

  

  燃燈佛坐像7-8世紀克什米爾黃銅高26cm   佛面長圓,大耳垂肩,彎眉大眼,眼內嵌銀,平視專註,神情詳和。著袒右袈裟,薄衣貼體,左肩處刻多層摺疊的衣紋,衣褶用波紋狀凹槽表現。仿印度建築形式方形台座,四角刻花圓柱,正前方一力士托舉檯面,左右兩獅護衛。檯面上鋪厚方墊,方台側後有跪坐男女供養人。造像形象生動典雅,仍具有印度笈多時代的風範。工藝精細,黃銅質地光亮滑潤。造像附黃條:「大利益梵銅琍瑪燃燈古佛。」   

  毗盧佛坐像8-9世紀 克什米爾黃銅 高19cm   佛雙目平視,眼圓睜,瞳孔居中,微笑中略帶驚奇,是克什米爾造像的獨特神情。寶冠高聳,寶繒飛揚。身軀飽滿,手結智拳印,結跏趺坐於光素的厚方墊上。工字型岩石砌塊方座,兩側弟子跪坐,手持供物,正中一獅探頭側視,生動有趣。佛像略顯拙笨,但銅質光滑圓潤,工藝精細。   此佛配有佛龕。龕背板刻漢滿蒙藏四體銘文:「乾隆十七年六月初九日,欽命章嘉胡土克圖認看供奉大利益梵銅琍瑪毗盧佛。」佛龕內貼黃簽題記:「十五年六月十七日張家胡土克圖進。」   

  釋迦牟尼佛坐像6-7世紀北印度黃銅 高28.5cm   佛高鼻,大眼,厚唇,兩眉相連如拉開的弓形,眉心正中白毫突出,雙目微啟,神情靜穆慈祥。著袒右袈裟,薄衣貼體,陰刻雙線衣紋,只在衣緣處塑出立體的衣褶。結跏趺坐,手作說法印。長方形多層束腰台座,厚坐墊。橢圓背光,上部鏤雕繁茂的菩提樹葉。背光與頭後部連鑄為一體。眼睛嵌銀,衣緣嵌紅銅線,屬北印度笈多王朝造像。造像附黃條:「大利益桑唐琍瑪密……乾隆五十年正月初二日收達……進。」   

    自在觀音菩薩坐像9世紀東北印度黃銅 高16.5cm   觀音右舒坐,左手輕扶檯面,手牽蓮花,左腋至右膝間斜扎寬大的修行禪帶,姿態輕鬆典雅。圓形背光,外沿呈火焰狀,內匝刻一圈金剛杵,背光頂部張圓傘蓋,飄飾雙幡,背光後有凸起的圓印章標誌,隱約可見梵文字形,模糊不可辨識。   造像附黃條:「大利益梵銅舊琍瑪自在(觀音)……(殘斷),乾隆四十七年正月初三日收達賴喇嘛進。」   

  白度母坐像11世紀東北印度黃銅 高15.5cm   白度母面容豐腴,神態安然,髮髻在頭後盤成圓圈,顯得自然優美,頭頂寶冠只有三枚細小的冠葉,特色鮮明。右手施與願印,左手握蓮莖,寬肩細腰,乳房豐圓,一條長聖線從左肩垂下繞到後背。結跏趺坐於圓仰覆蓮座上,下承金剛座,台左下角跪女供養人。   附黃條:「大利益梵銅琍瑪白救度佛母一尊,四十年十一月初九日,第木乎土克土……」此像是清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二年(1757-1777年)任西藏攝政的第穆呼圖克圖活佛阿旺強白德勒嘉措所進。   

  金剛手菩薩立像8-9世紀尼泊爾紅銅鎏金 高27.5cm   菩薩面相端莊,微帶笑意。頭戴高聳的三葉寶冠,冠葉刻珠寶紋,長髮辮披肩,橢圓形的火焰頭光與頭部連鑄為一體,和諧完美。上身袒露,頸帶項鏈,左肩垂下長聖線,彎曲繞於身後,下身著長裙,一條寬帛帶斜扎兩腿,一端飄在身體右側。左手緊握金剛杵,右手輕捏圓果,身材修長,比例適度,三折扭姿態彎曲自然,含蓄優雅。   

   地藏王菩薩龕像9世紀尼泊爾紅銅鎏金 高14cm   菩薩頭戴三葉寶冠,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握摩尼寶、麥穗。上身袒露,戴項鏈、臂釧和手鐲,前胸垂掛聖線,坐於仰覆蓮座上。圓形背光只殘留下半部。外罩銅鍍金佛龕,前開玻璃門,龕楣上刻「地藏王菩薩」,後背銘文:「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乾隆十七年六月初九日供奉大利益梵銅琍瑪地藏王菩薩。咸豐三年八月初一日,自如是室敬請,萬代供奉,虔誠頂禮敬皈依,超苦海之眾生同登極樂,御筆敬識。」表明此像曾由乾隆、咸豐兩代皇帝親自供奉。  

  持世菩薩坐像 11-12世紀尼泊爾紅銅泥金 高17.5cm   持世菩薩原為印度教的財富女神,後被佛教吸收為黃財神之妻,稱「財續佛母」,能予人以豐收與財富。此菩薩一頭六臂,頭戴華麗的寶冠,鑲嵌紅藍寶石。橢圓面,五官緊湊,清秀俊美。六手分持寶瓶、谷穗、梵篋、珠寶。上身袒露,裝飾項圈、臂釧和手鐲。下著長裙,裙擺下垂於坐墊前。豐乳細腰,身材苗條。左腿盤曲,右腿下伸,呈右舒坐式。台座、背光已失。   

  釋迦牟尼佛坐像 15世紀西藏 高26.7cm   此像底板貼紙簽,墨書款識:「乾隆四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皇上駕幸扎什倫布,班禪額爾德尼恭進大利益扎什琍瑪釋迦牟尼佛。」說明此像是六世班禪在承德須彌福壽寺(即扎什倫布)進獻給乾隆皇帝的。  

  大黑天立像   

  金剛薩埵坐像15-16世紀西藏高16cm   該像模仿內地永樂、宣德時期造像而制,但嵌寶石為飾及後背無蓮瓣的做法則是西藏作品之常例而非永樂、宣德造像的特點。從中可見漢藏佛教藝術既有雙向交流又有各自獨立的特點。   

    釋迦牟尼佛坐像15世紀西藏高64cm   佛像通體鎏金,燦爛悅目。造型準確,五官秀美,頗具永樂時期造像的神韻。造像背光、底座為錘揲而成,裝飾獅、象等六拏具,玲瓏剔透,精美華麗。其工藝風格帶有鮮明的西藏特徵,可稱是一尊藏漢風格完美結合的造像精品。   

  無量壽佛坐像10-11世紀西藏高18cm   佛面相長圓,身體比例合度,全身不著衣飾。左右侍立二菩薩。背光仿東北印度帕拉王朝造像式樣,頭光左右坐二龍王,上身人形,下身龍尾,雙手握蛇。蓮座下承方台,蓮瓣形式簡化,為西藏本地造像的技法特徵。造像整體生動傳神,是西藏早期造像的珍品。   

  文殊菩薩立像11世紀西藏高24cm   文殊右手舉劍,左手握蓮花莖,身體略作三折肢姿。兩側站立者右為金剛菩薩,左為觀音菩薩。文殊身後鏤刻華麗的背光,頂部飾金翅鳥,兩旁是摩羯龍、獅子、大象等。方底座由大樹支撐,枝葉間鏤刻跳躍的猴子、孔雀,活潑有趣。整體造型優美和諧,風格樸質,代表了西藏早期造像的特點。   

   文殊菩薩立像11-12世紀西藏黃銅 高22.5cm   文殊右手舉劍置頭後,面容充滿兒童的稚氣,姿態僵硬。舟形火焰背光,頂立覆缽式佛塔,旁飾翻卷的雙幡。仿帕拉式樣的蓮花座與多層折角方台簡化成厚圓墊與多層束腰方台,充滿抽象樸拙的意趣。造像附黃條:「大利益梵銅琍瑪文殊菩薩,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二十八日收熱河帶來。」   

  觀音菩薩立像11-12世紀西藏高20.2cm   造像銅質,黑紅光潤,表面工藝精細,外形及裝飾細部模仿克什米爾像。菩薩面龐消瘦,戴三角冠葉珠寶冠,長辮披肩,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握蓮花莖。左肩搭羊皮,身材細長,姿態僵硬,雖缺少克什米爾像肌腱發達粗壯有力的特點,但已開始顯露早期西藏佛像的樸拙神韻。   

  觀音菩薩立像11-12世紀西藏黃銅 高37.2cm   觀音頭戴化佛冠,肩披大花環,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握蓮花蔓,左肩披羊皮,斜掛聖線,左腿跨出半步站立,身體壯健,有著鮮明的克什米爾造像特點。背光為葫蘆形火焰紋,表面刻寬溝,與常見的陰線刻曲線火焰紋不同。長方形底座鏤刻力士和雙獅,形象模糊,工藝簡略,背面工藝處理粗糙。   

    金剛勇識菩薩坐像12世紀西藏高30cm   金剛勇識即金剛薩埵,以右手持杵、左手握鈴為標識。此尊造像身軀塑造壯健有力,腰略斜扭。蓮花狀頭光,近肩部雕二鳥,仰覆蓮座下承方台,中間鏤空雕二象,造型生動有趣。   

  手持金剛立像12-13世紀西藏高21.2cm   手持金剛是藏傳佛教護法神。金剛右手上舉持金剛杵,左臂抬起,結期克印,大步跨出,作迎擊惡魔的戰鬥姿態。其身形矮壯有力,面目猙獰,身上纏附長蛇為飾,形象粗獷威猛。  

    不動金剛立像13世紀西藏高26cm   不動金剛亦稱不動明王,是藏傳佛教本尊,也是重要的護法神。金剛怒目圓睜,赤發上指,右手舉劍,左手結期克印,持金剛索,雙腿粗壯有力,足踏象頭神,動感強烈,氣勢奪人。   

  手持金剛立像13世紀西藏高16cm   金剛面目猙獰,怒目圓睜。頭戴三葉冠,寶繒結帶於耳後,火焰式髮髻頂部裝飾金翹鳥。右手上舉持金剛杵,左手持金剛鈴。大腹,披獸皮,上刻花紋。雙腿呈弓形,踏於象徵慾望的人身上。   

    彌勒佛坐像13世紀西藏高19cm   彌勒為三世佛中的未來佛,在藏密中常表現為天人裝的菩薩相與著袈裟的佛相兩種。此尊為菩薩相,造型優美,製作精良,堪稱精品。   

  四臂觀音菩薩坐像13世紀藏西高28cm   四臂觀音又稱六字觀音,是由六字真言所化現的觀音,為藏傳佛教諸多觀音形象中極為重要的一種,廣受尊崇。坐像附黃條:「大利益桑唐琍瑪四臂觀音菩薩,乾隆五十八年八月二十六日收熱河帶來。」

  毗盧佛坐像13世紀藏西高36cm   佛像白毫嵌金,纓絡嵌銀、紅銅、綠松石,造型典雅古樸,裝飾精美細緻。   

  寶生佛坐像13世紀西藏高33.5cm   佛像雙眉細長彎曲,面相慈祥莊嚴,造型比例勻稱,肌膚光潔圓潤,肩臂厚實,腰部細小,既顯柔美而又富有力量。   

  黃布祿金剛坐像13世紀西藏高19cm   黃布祿金剛在密宗四部中充當財部、葯叉部和其餘世間部的護法神,亦有財神的身份。此像三目,眼圓睜,火焰眉,高髮髻,頭戴五葉冠。右手持芒果,左手持吐寶如意獸,右舒式坐於高台雙蓮瓣座上,足踏海螺。   

  釋迦牟尼佛坐像13世紀西藏黃銅 高25cm   佛面方,髮際齊平,大耳下端呈方形,神態莊嚴。著袒右袈裟,右手結降魔印,左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身材壯健,臂膀渾圓,結實有力。   

    彌勒佛坐像15世紀西藏銅製鎏金高76cm   彌勒瓜子形臉,頭略左前傾,寬額細眉,細長的白毫突起於眉間,垂目視左下方,面帶微笑,俊美似女性。頭戴五葉冠及鏤雕耳飾,頸掛纓絡,腰束珠飾,嵌各色寶石,裸上身,手結說法印,結跏趺坐,表現了彌勒講經說法進入精妙之境時的神態。   

  五方佛坐像13世紀西藏高14cm   五方佛為藏傳佛教所奉主尊,此為金剛界五佛,亦稱五智如來,即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及中央毗盧遮那佛。此組造像承襲東印度帕拉造像風格,工藝精湛,堪稱極品。   

  釋迦牟尼佛坐像13-14世紀西藏黃銅鎏金高33cm   坐像造型線條流暢,優雅生動。面部極盡靜柔之態,雙目細長低垂,似有一種內蘊的力量使觀者的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外部輪廓呈等腰三角形,雙臂圓潤,腰圍纖細。袈裟承襲印度笈多時代鹿野苑藝術處理方法,薄透貼膚,邊褶寬大,並飾以精美的花紋,極具裝飾美感,而左肩上簡單的小衣褶與雙腿下複雜繁密的衣褶生動地表現了衣服的質感。   

  釋迦牟尼佛坐像14-15世紀西藏黃銅鎏金高35.7cm   佛頭戴五葉寶冠,高肉髻,面形扁寬,彎眉長目,鼻口細巧,額間白毫嵌松石。臂膀渾圓,身形壯健。著袒右袈裟,用凸起的連珠線分出袈裟的田相格。仰覆蓮座,蓮瓣細長緊密,後背不刻蓮瓣,造型別緻。此類佛像很有特點,可能為藏南地區薩迦寺院的佛像風格。   

  釋迦牟尼佛坐像14-15世紀西藏黃銅鑄造高81cm   佛像藍色螺發,肉髻碩大高聳,方面泥金,修眉闊目,大耳垂肩,身披貼體袈裟,腰部收束,肌肉於薄衣下起伏隱現,刻畫生動。造型比例嚴謹,鑄造精良,是明代桑唐琍瑪造像的傑作。   

  毗盧佛坐像 14-15世紀西藏黃銅高32.7cm   佛結智拳印,手指間夾一精緻的小*****。身材比例準確,形象端莊祥和,通體無衣褶,只在裙邊刻簡潔的卷草紋。寶冠高聳,嵌珊瑚和松石。束髮冠帶與穿耳而過的帛帶連結在一起,在耳邊翻卷盤繞,又與圍繞身體兩側的長帛連接,划出有力的弧線,靜態中增加了動感,造型和諧優美。    

  降閻魔尊立像14-15世紀西藏高16cm   降閻魔尊是藏傳佛教的護法神,有多種變相,分為內修、外修、密修三身。此尊為外修魔尊,水牛頭人身,戴骷髏冠,前胸掛人頭項鏈,右手舉人骨棒,左手握金剛套索,踏在水牛身上,表示降伏閻王。主像側後立魔尊的明妃,赤身披鹿皮,右手持盛血的嘎巴拉碗,表示對降閻魔尊的馴服與奉獻。   

  彌勒佛坐像15世紀西藏黃銅高23cm   彌勒高肉髻,大耳下垂,眉目清秀,面呈莊重慈和之相。手結說法印,身披袈裟,其上以陰紋雕刻十八羅漢像。倚坐於「亞」字形座上,座背面刻藍查體梵文經咒。   

  四臂觀音菩薩坐像15世紀西藏高19cm   四臂觀音菩薩跏趺坐,面相莊嚴,胸前二手合什,後右手捻佛珠,左手持蓮花,左肩披羊皮,長裙刻出起伏自然的衣紋。此像吸收了漢地佛教造像手法,工藝精美。   黃條:「大利益流崇干琍瑪四臂觀音菩薩,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收嘎爾丹西勒圖羅藏丹巴……。」「流崇干」是藏文音譯,意為「來烏群巴琍瑪佛像」,「來烏群巴」是15世紀中期西藏拉薩地區的著名工匠,他親手所造的佛像稱「來烏群巴琍瑪佛像」,是西藏極為珍貴的佛像。   

  密集金剛坐像15世紀西藏高20cm   密集金剛為格魯派所修三大本尊之一。該像結跏趺坐於蓮台上,現三面六臂狀,面部泥金,正中主面與左側面呈忿怒相,右側面呈靜相。這三種面相被認為是所有如來金剛之身、語、意的表徵。造像之六臂分別持各種法器且擁抱佛母。  

  空行佛母立像15世紀西藏高22cm   空行母是藏傳佛教的護法神,是代表智慧與力量的飛行女神。此像弓步立姿,頭高昂,右臂後伸緊握鉞刀,左臂彎曲高舉嘎巴拉碗。軀體造型準確,肌膚豐滿,動感強烈,充分表現了空行母降妖伏魔的威猛氣勢。   

    綠度母龕像15世紀西藏高41cm   綠度母為二十一救度佛母之一,乃觀音菩薩之化身。佛龕二層,建於岩石高台之上,下方水池中有龍王與財神。綠度母端坐於第一層方閣中,前面裝飾印度式牌樓,牌樓頂部雕刻*與雙卧鹿。第二層供奉無量壽佛。此龕將西藏建築藝術與佛教藝術巧妙地相結合,色彩鮮明,形式獨特。  

  馬頭金剛橛像15世紀西藏高21cm   金剛橛原為兵器,後成為藏傳佛教法器並演變成護法神形象。寧瑪、薩迦等教派中都有金剛橛崇拜的教法。此像為馬頭金剛橛神像,上身為忿怒相護法神,下身為四面金剛橛頭,尖部插入嘎巴拉碗中心,碗置於圓蓮座上。此像形制十分獨特。   

  喜金剛立像15世紀西藏高20cm   喜金剛為藏密無上瑜伽部主尊。薩迦派尤重此尊。喜金剛有各種變相,此為藍色心藏喜金剛。像八面十六臂四腿,主臂擁護無我佛母。此像多手多臂工藝複雜,製作精細,動感很強.   

  宗喀巴坐像17世紀西藏銅製鎏金高24cm   宗喀巴上師作為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開山祖被視為文殊菩薩的化身而享有至尊的地位,他的形象標誌也與文殊菩薩相同。此尊像頭戴黃教的通人冠,身穿喇嘛僧袍,衣紋的處理細緻自然。上師面若滿月,眉目含慈,雙手當胸結說法印,雙手各引花蔓至身側左右肩頭,花上分托經、劍,代表文殊之大智。上師結跏趺坐於蓮台上,整體造型給人以平和安詳之感。此尊像造型比例準確,工藝手法精到嫻熟,為清代前期西藏造像的代表性作品。   

  蓮花生上師坐像18世紀西藏高29cm   蓮花生,古印度烏仗那國人。8世紀中葉應邀入藏傳播印度金剛乘密法,創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被尊為藏密祖師、寧瑪派祖師,廣受尊奉。此像身披袈裟,戴寧瑪派佛冠,雙目圓睜,鬚眉捲曲,相貌帶有印度人特徵,寫實傳神。   

  上樂金剛立像17世紀西藏高56cm   上樂金剛為格魯派無上瑜伽密部三大主尊之一。此像四面十二臂二足,手中各持法器,擁抱金剛亥母。造型比例準確,肌肉豐滿有力。像為特殊合金鑄造,色澤黑中泛紫光,表面光潔滑潤,是珍貴的「紫金琍瑪」造像。   

  白勇保護法像17世紀西藏高25cm   白勇保護法為藏傳佛教護法神之一。此像一面六臂,面部泥金,呈猙獰忿怒相。六臂中左側三臂手中分持叉、鉤鉞和嘎巴拉碗,碗內有一寶瓶;右側三臂手中分持鉞刀、羯鼓、摩尼寶。足下踏象鼻天,體態威猛。   

  綠度母立像18世紀西藏高30cm   此像身錯金、銀絲,薄衣透體,突出了圓潤流暢的線條及豐滿的乳房。胸前飾纓絡,下著裙裝,飾花紋,雕刻精細。赤足,扭腰胯站立於單層蓮台之上。造型及背光具有早期尼泊爾風格遺韻。   

    咱雅班第達坐像17世紀西藏高34cm   咱雅班第達(1599-1662年),原名納海姆哈嘉木措,是17世紀厄魯特蒙古著名高僧,一生致力於藏傳佛教在西部蒙古的傳播,積极參与蒙古族各部的政治活動,在溝通蒙藏文化、保留厄魯特民族歷史文獻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此像底板刻銘文,說明其為咱雅班第達圓寂後由五世達賴批准,請尼泊爾工匠在拉薩所造,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文殊師利菩薩坐像元大德九年(1305年) 內地高18cm   文殊師利譯稱「妙德」,為八大菩薩上首,智慧第一。此像底板邊刻銘文:「奉佛高全信一家,舍財造文殊師利一尊,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一切眾生共成佛道。大德九年五月十五日記耳。」此為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有可靠紀年的藏傳佛教金銅佛像,為尼泊爾匠師阿尼哥所傳梵式造像的珍貴實例。   

  釋迦牟尼佛坐像元至元二年(1336年) 內地高21.5cm   作為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為顯、密宗所共同尊奉。此尊造像運用了漢地製作佛像的藝術手法,如多層寬扁蓮瓣的仰覆蓮座,蓮座後背光滑無蓮瓣,是一尊有「至元二年」題記的珍貴的藏傳佛教造像。

  釋伽牟尼佛坐像明永樂(1403-1424年) 內地高22cm   佛像神態莊嚴和悅,身體比例準確,肌膚豐滿圓潤。造型吸收了西藏藝術因素,具有漢藏合璧特色,精美華麗。座面刻「大明永樂年施」款,是明代宮廷造像的代表性作品。   

  金剛勇識菩薩坐像明永樂(1403-1424年)內地高21cm   金剛勇識亦稱金剛勇猛心、大持金剛、執金剛秘密主、金剛菩薩等,象徵「堅固不壞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座面刻「大明永樂年施」款,此像具有明永樂造像的典型風格。   

  大黑天立像明永樂(1403-1424年) 內地高21cm   大黑天梵文音譯「瑪哈噶拉」,在古印度為戰神與施福之神,藏傳佛教尊之為護法神之首,仍保持其原有神性。此像以鐵鋄金工藝製成,座面刻「大明永樂年施」款,為明永樂造像之極品。   

  秘密文殊菩薩坐像明永樂(1403-1424年) 內地高21cm   秘密文殊為文殊菩薩諸變相之一,其造型為一面四臂,四手各持法器。此像台座上陰刻「大明永樂年施」款,款識端正。明代朝廷往往以此類造像頒賜藏地。   

  無量壽佛坐像明宣德 (1426-1435年)內地高26cm   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亦為五方佛之一,顯密諸宗皆對其極為信奉。此像承襲永樂造像風格,裝飾華麗,製作精美,身軀比例勻稱,肌膚光滑圓潤。蓮座上陰刻「大明宣德年施」款,字體秀美。此造像體現了宣德時期造像的典型特色。   

  不動佛坐像明宣德(1426-1435年) 內地高28cm   不動佛即阿閦佛,五方佛之一,居東方。不動佛通常左手結禪定印,右手結觸地印,又以金剛杵為其身份標識。此像背光保存完好,造型華美,鎏金亮麗,座前刻「大明宣德年施」款,是宣德時期宮廷所造藏傳佛像的精品。   

  旃檀佛立像清內地高136cm   旃檀像的造型傳為古印度優填王所創。佛陀升天為母說法,優填王難禁思慕,遂請天神以牛頭旃檀造佛形象,是為佛像之始。此像為清宮造辦處所造,帶有滿、漢合璧的民族風格。   

  

  大威德立像清內地高93cm   大威德金剛藏名「閻曼德迦」,也稱威羅瓦金剛,是文殊菩薩現忿怒相。其形象九首三十四臂十六足,主面為牛頭,頂上雙角,三目圓瞪,其餘各面均呈忿怒相,唯最高的一面現寂靜相,此為文殊菩薩本相。此像造型複雜,工藝難度很大,卻製作的精美傳神,一絲不苟,充分顯示出乾隆朝宮廷造像的卓越水平。   

  四臂觀音菩薩坐像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內地高73cm   四臂觀音神情慈祥,頭戴五葉寶冠,前胸佩飾項鏈、纓絡,鑲嵌珍珠、寶石,光彩奪目。蓮座蓮瓣圓鼓,雕刻華麗的捲雲邊。座下沿用漢滿蒙藏四體文字刻銘文,漢文曰:「大清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虔奉三寶,福庇萬靈。自於康熙二十五年歲次丙寅奉聖諭不日告成,永念聖祖母仁慈垂佑,眾生更賴菩薩感應,聖壽無疆云爾。」此像工藝精湛,裝飾華麗,是清初宮廷造像之珍品。   

  大持金剛坐像清康熙(1662-1722年) 內地高16.5cm   大持金剛是藏傳佛教密宗主佛,地位崇高。此像呈現的是他為釋迦佛宣說密法時的形象,又稱本初佛。金剛雙手在胸前交叉,左手持金剛鈴,右手持金剛杵,面相莊嚴。佛身與蓮座分別製作,不鉚接。底板平整,整體鎏金,工藝精湛,是典型的康熙朝造像。   

  佛海觀音菩薩立像清乾隆(1736-1795年)內地 高67cm   佛海觀音為觀音菩薩之秘密變相之一。此尊雙身,觀音擁抱明妃,展立姿,站於長形蓮台上,整體造型具有濃郁的乾隆朝造像風格。   

  智行佛母立像清乾隆(1736-1795年) 內地高36cm   佛母一面四臂,右腿曲起,左腿獨立,呈舞蹈姿勢,張口怒吼,上二臂拉開烏巴拉花箭,下二手握花枝,身材比例勻稱,線條流暢,繁茂的花枝與長帛圍繞其身體曲折翻轉,營造出強烈的動感。   

  白度母坐像清乾隆(1736-1795年) 內地高72cm   白度母是二十一度母之一,為觀音菩薩的方便化現,亦為藏傳佛教中的長壽尊。此像儀容端莊,溫婉秀麗,豐乳細腰,姿態典雅,通體鑲飾金銀絲、寶石,是一尊富有尼泊爾韻味的造像珍品。   

  白度母坐像清乾隆(1736-1795年) 內地黃銅製高68cm   白度母為二十一救度佛母之一,一面三目,另於雙手雙足心各生一目,合為七目,故此尊亦稱「七眼佛母」。佛母戴五葉冠,面相飽滿,儀容秀美。身配釧、環、纓絡等,作工精緻,並錯金銀絲。身左右各生花枝,葉蔓盤麴生動,頂飾蓮花。像右手結與願印,左手當胸,結跏趺坐於高蓮台上。像身另著絲織繡花佛衣,遮掩全身,唯露頭、手,這是宮中佛堂供奉佛像的常例做法,佛衣的選材、作工均極為考究,進一步體現出皇家追求奢華的審美好尚與虔誠的奉佛之心。  

  釋迦牟尼佛坐像清乾隆(1736-1795年) 內地高69cm   佛豐面大耳,著袒右袈裟,手施說法印,衣褶為細密規整的波浪紋。台座為克什米爾佛像底座式樣,下沿鑄「大清乾隆年敬造」陽文款識。此像為乾隆時期宮廷仿製克什米爾古佛像的珍貴作品。   

  釋迦牟尼佛坐像清乾隆(1736-1795年) 內地高58cm   清宮供奉佛像大都用華麗的織金緞縫製佛衣。此釋迦佛身披黃色織金緞披單,領邊縫紅色織金緞寬邊,上面用細小的米珠串綴成一圈精緻的交杵紋樣,邊緣襯托刺繡的藍色雲紋,黃、紅、白、藍等色彩搭配的和美亮麗,充分顯示了宮廷佛像裝飾之華麗。  

  綠度母立像清乾隆(1736-1795年)內地紅銅製高80cm   綠度母高髮髻盤卷,頭頂裝飾精細小巧的五葉寶冠,垂飾纓絡,長眉細目,秀美溫婉,腰肢略左扭,上身右傾,豐乳細腰,姿態輕鬆自如。上身斜披長帛,下著長裙,裙上刻花草紋飾,內嵌金銀絲,身兩側長莖蓮花枝葉繁茂,婀娜多姿,與綠度母S形三折曲的體態互相映襯而相得益彰,更顯出造像的優美動人。   

  遍觀佛坐像17世紀蒙古高63cm   此像圓面螺發,容顏安詳。身著袒右袈裟,肌肉起伏隱現,富於表現力。雙手結說法印並牽蓮花枝蔓及於兩肩,左右花上托梵篋與寶劍,象徵佛法智慧。結跏趺坐於圓形仰蓮台上,其形製為清際蒙古造像所特有。造像身體比例適度,造型嚴整,受尼泊爾風格影響,是蒙古造像的典型作品。   

  大威德金剛立像17-18世紀蒙古高38.8cm   立像黃銅製鎏金。大威德金剛是黃教主修的三大主尊之一,另兩位是密集金剛和上樂金剛。此像是雙尊大威德像,九頭三十四臂十六足,懷抱明妃羅浪雜哇。此像造型特點是九頭比例加大,突出頂部的文殊本相,身體部分縮短,水牛頭角亦縮小。底版刻交杵圖案,圖案部位鎏金。工藝精美,鎏金亮麗。
推薦閱讀:

藏傳佛教四大派別的精神領袖
有了這篇文章,看懂藏傳佛教僧人稱謂,不再口誤
唐卡的工藝分類介紹
西藏寺院 藏傳佛教銅造像【75P】

TAG:佛教 | 藏傳佛教 | 佛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