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創新才能長久

新華網曼谷7月30日電(記者黎藜、明大軍)燈光下,一本曲譜,一手打拍子,一支筆記錄,悠揚婉轉、抑揚頓挫的曲調就是這樣譜寫出來的……年過七旬的潮劇藝術大師庄美隆經常這樣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裡,渾然忘我,如痴如醉。

在過去近半個世紀里,這位泰國知名華裔藝術家為了潮劇事業的發展傾盡心血,通過不斷創新和吸納中泰戲曲文化的精華,創造出了新劇種「泰語潮劇」,讓這門越來越被視為「曲高和寡」的中國傳統藝術之花在泰國這片異鄉生根成長,結出碩果。

庄美隆出生於泰國華人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對戲曲產生濃厚興趣。1957年,伴著回國讀書的浪潮,16歲的庄美隆只身前往廣東。8年尋根式的學習生涯里,他頻繁出入當地劇團拜師學藝,並廣泛閱讀古典文獻,為他的潮劇表演和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回泰國後,庄美隆在父親的支持下開辦了一家劇團,他的戲曲人生從此拉開帷幕。

作為一種使用潮州方言的地方戲曲劇種,潮劇百年來伴隨著華僑的足跡傳到海外,是連接海內外幾千萬潮汕人的文化紐帶,在以潮汕人為主的泰國華人群體中曾經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但也難以避免由盛而衰的過程。

劇團開辦初期,庄美隆發現,潮劇藝術在泰國的生存狀況堪憂,不僅戲台小、舞美燈光幾乎沒有,戲班的社會地位低、生活條件差,更重要的是沒有正規曲譜,整體狀況跟二十年前相比幾乎沒有任何改變。時代在發展,戲劇的生命力不進則退。另外,當時一些劇團為了吸引泰國本土觀眾,設計了「同聲傳譯」的解說方式,前台用潮語在表演,後台用泰語在解說,潮劇藝術氛圍被打了很多折扣。

從那時起,庄美隆開始了潮劇改革創新的漫長探索歷程,以潮劇為立足點,一方面借鑒和吸納中國各類民間戲曲的精粹,一方面融合泰國本土文化藝術,為這一劇種尋找新的生機和出路。

其中最重要的創新便是大膽使用泰語來唱潮劇。儘管泰語腔調與潮語接近,與潮曲容易契合,但怎樣才能做到最完美「嫁接」,必須經過嘗試和積累。直到整整18年之後,庄美隆所創作的第一部完整的泰語潮劇才正式出爐。

1982年,作為首都曼谷建都200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首部泰語潮劇《包公鍘侄》的演出大獲成功。一時間,這一以中國戲曲文化為根基的新劇種紅遍了泰國,以包公這一中國歷史人物為題材的多部泰語潮劇劇目在泰國電視第九台熱播,而且一播就是3年。

為了融入更多泰國文化元素,庄美隆不斷進行嘗試和改進,啟用泰式樂器如木琴、胡琴等,還試著採用一些泰國本土的歷史和現實題材,唱詞創作也從逐漸最初的全部從中文翻譯而來逐漸發展為可用泰語直接創作。但在他看來,中國戲曲文化在泰國的紮根不僅要依靠「形」,更要靠「意」。

「比如說,我現在正準備要做的《白蛇傳》,中國戲曲演繹的這個故事裡法海是個反角,但如果放到泰國這樣一個佛教國家,這個角色就需要重新塑造,」他說。

50多歲時,庄美隆因參演一部公益廣告一舉成名,成為泰國家喻戶曉的影視明星。目前,作為一家泰國華文電視台的藝術總監,他開辦了泰華文藝欄目,是資深的電視人。但是,他不僅沒有忘記潮劇事業,還利用自己的「明星效應」擴大泰語潮劇影響力。近年來,庄美隆多次推動將泰語潮劇作為元素或片段穿插進了電視劇和電影,還經常在參加電視節目時進行示範表演。

在庄美隆看來,作為一個推陳出新的劇種,泰語潮劇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邁入成熟階段,市場、觀眾都已經有了,發展前景一片光明,現在最短缺的是人才。老人家最大的心愿是開辦一所戲曲學校,為泰語潮劇藝術發展培養源源不斷的專業人才。

「如果沒有戲曲,我可以過得很輕鬆,但我卻把我的一生都獻給了給了這門藝術,我選擇的是充實。把中國戲曲文化傳承推動下去,推廣出去,是我畢生目標,我相信我的夢想一定會實現,」他說。

推薦閱讀:

心靈共鳴,才能繼續;心無旁騖,才能長久。
只有「幹得好」才能「嫁得好」
凡事計較少,不糾纏,才能贏得完美的人生
家和才能萬事興
做到這些你才能把她約出來

TAG:創新 | 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