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丨巴中市「十大好家規」評選活動即將開始, 快來紮起!
為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家規家訓,市紀委機關、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聯合開展了巴中首屆「十大好家規」評選活動,並在全市推選出19個候選「好家規」。
本次評選活動分成網路投票和專家評審兩個部門。網路投票佔總分的70%,專家評審佔總分的30%,評審組將根據最終得分,確定「十大好家規」名單。
目前,活動已經進入網路投票階段,現通過「巴中廉播」微信公眾號,「廉潔巴中」手機客戶端進行投票。
投票之前
我們先熟悉規則~
▼
?投票時間
2017年8月3日零點—2017年8月12日24點
?投票方法
安裝「廉潔巴中」手機客戶端,關注「巴中廉播」微信公眾號,進入「十大好家規評選」活動專題進行投票,每個地址每天分別只能投1票。
?相關要求
嚴禁刷票,若短時間內票數增長異常將暫時鎖定,且異常投票將被清空。
現在
跟著廉播君
去認識這19個候選好家規吧
▼
詩書傳家——巴州水寧謝氏家風家訓代代傳
巴州水寧謝氏詩書傳家,家風家訓代代傳。在巴州區水寧寺鎮,居住著晉代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的後裔。清朝末年,謝家子弟謝天元考中進士,始建謝家大院(又稱謝家衙門)。辛亥革命後,謝天元隱居鄉野,設館教學。謝家大院留存至今,大院內堂牆壁上的壁畫家訓世代相傳,是千百年來謝家族人奉行的行為準則。「孝父母,友兄弟,敬長上,和鄰里」為總綱,「忠孝傳家,勤儉持家,和睦興家,正道發家」是家風。謝氏後人在謝家傳統家規家訓的熏陶下,忠孝孝悌,散發出獨特的精神魅力。如今,每逢清明、春節,水寧寺謝家支脈都會聚集在謝家大院拜祭祖先。不同支脈的謝氏子孫誦讀家訓,述說家族歷史,表彰族內優秀子孫,鼓勵子孫光大傳揚謝家優良家風家訓。
修身立德孝義為先——巴中經開區劉氏家族傳承百年好家風
巴中經開區劉氏家族百年好家風,世代傳承發揚成為族人精神信仰。劉大江,今巴中經開區人,曾在保寧府做官。他為官清廉,為人正直,希望後人能勤儉持家、忍辱謙讓,與人和睦相處,便留下了「祖宗重節儉,有一日閑,需耕爾地;子孫從忍讓,無十分屈,莫入衙門。」的劉氏家訓。歷經近一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劉氏家族的家訓在族人的言傳身教下不斷深入、發揚、傳承,逐漸成為族人的精神信仰。巴中經開區西錦社區居民劉成祥是劉大江的後人之一,在物資緊缺的年代,立下「長輩沒有享受到的我們不能享受」的規定,教育後人「吃苦耐勞才是立家之本」,不管在任何年齡、任何工作崗位都要用雙手去勞動。如今,劉成祥把母親言傳身教給他的道理:「憑良心,講道理;多積德,莫害人」又傳給他的子孫。
四世同堂 甘之如飴——趙勇靈的家風故事
今年54歲趙勇靈,現任市民政局民間組織管理科科長,上有九十歲的父母,下有一歲多的小孫女,四世同堂,甘之如飴。他悉心照料癱瘓的岳母,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百善孝為先,孝行婿為貴」的深刻內涵。其妻袁秋蓉與公婆的關係勝似母女。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他常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國家和時代,要懂得知足常樂,要勤奮學習、用心進步;約束自己,公正清廉。」作為一名老黨員,趙勇靈在崗位上34年如一日,忠於職守、任勞任怨,先後8次被民政部評為民政宣傳工作先進個人、民政信息工作先進個人。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兒子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
忠勇孝善世代傳——巴州區化成鎮武功將軍雷輔天后人傳承優良家風
巴州區化成鎮武功將軍雷輔天后人,忠孝節義世代傳。雷輔天(1817-1882)字世義,號仁山,今巴州區化成鎮任,一生忠勇為國,清光緒六年因西北戰事功勛卓著被賜予武功將軍。如今在巴州區化成鎮宋家土扁村有一保存完好的墓園,格局壯觀、墓碑精美,為清光緒皇帝降旨為雷輔天修建的墓葬。陵墓附近所住雷姓百姓絕大多數系雷輔天的後人,他們把「勤勞繼世,德才育人,清正自律,忠孝傳家。良善為本,親善為根,友善為樂,慈善為榮。忠貞報祖國,尊敬孝父母,友愛待兄弟,信義交朋友。」雷氏一族規訓用世代守護陵墓、尊親敬宗續修雷氏族譜、言傳身教銘記家族規訓等實際行動不斷發揚光大、代代相傳,如今雷氏家風結合時代要求正引領著雷氏後人向上向善。
崇實持誠 人之根本——巴州晏氏家規家訓
巴州晏氏家規家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崇實持誠,人之根本。」這是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鄉村改造運動創始人晏陽初博士的人生格言,他希望他的後代做實事、待人誠實。1890年,晏陽初出生於巴州縣城一書香世家,是晏氏入川後第九代傳人。晏陽初自幼心好高強,具有治國平天下的豪志。走上平民教育之路後,喊出了充滿大愛的「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的響亮口號,立下「回國以後,不做官,不發財,把我的終身獻給勞苦大眾」的誓願。「咬著牙,從中國干,到世界干。」從1918年在法國戰場開辦「華工識字班」,到1990年在紐約逝世,70餘年裡,晏陽初矢志不渝地將平民教育和鄉村改造作為自己的終身使命。然而,在個人生活方面,晏陽初非常節儉,一件毛衣穿了40年。同時非常注重家庭教育,認為父母應為孩子樹榜樣。
淡泊名利 踏實做人——南江易氏恪守家風遺訓
南江縣沙壩鄉陽坡村村民易清和今年58歲,是易氏入川後第13代人。父親是鄉鎮幹部,母親是農民。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教導他要勤儉持家,百善孝為先,父母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在傳承中他總結出「百善孝為先,淡泊名利踏實做人」的家訓。幼年時,易清和的母親一人照顧雙親和七個兒女,從未有過一句抱怨;父親雖因工作離家遠、很少回家,但每個月的工資全部寄回家裡,只要遇到父母和兒女生病,即使是打著火把走夜路也要趕回家。易清和兄妹七人成家立業後,將「孝道」精神傳承了下來。在父親被查出肝硬化晚期時,在他們的輪流細心照顧下,父親四年後才病重離世。易清和時常教育在南江某鄉鎮從事紀檢工作女兒易南伶,要踏踏實實、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要有感恩之心,感謝國家的培養。
耕讀立風 恆信立志——恩陽區漁溪鎮優秀家訓家風傳承人李善民
生於恩陽漁溪,耕讀家風、嚴格家教,讓他走出大巴山,成為棟樑之才。他就是財務管理專業及金融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李善民。李善民生小時候三世同堂,人稱「向善之家」,這個家庭極其注重子女意志培養,要求極其嚴格。李善民練就了一手漂亮的書法,養成了「靜心做事,細心做事,耐心做事」的好習慣及堅韌的意志。李善民少存大志,即使在極其艱苦的年代,也篤定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他從未放棄讀書的夢想。1977年,被大學拒之門外後,他始終牢記「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家訓,負重前行,197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用知識改寫了命運的李善民,對教育事業情有獨鍾。他多次回鄉看望恩師,向學校教師傳授經驗,進行實地教學示範,發起並成立「恩陽區和平場小學卓越教育促進會」,帶頭捐款10萬元,作為第一筆基金。
耕讀立家 信念立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劉伯堅家風故事
在平昌縣龍崗鎮老街,有棟老房子格外顯眼,這就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我黨我軍早期領導人之一劉伯堅的故居。雍正末年,劉伯堅祖上從江西遷移至平昌縣龍崗鎮,經過歷代人的辛勤勞作,有了自己的商鋪、賬房。雖然劉家世代經商,卻以「耕讀立家」為祖訓,並世代傳承下來。劉伯堅出生後,家人將其送到學堂讀書。劉伯堅天資異常聰穎,學習成績優異,在求學過程中,他認識了周恩來、趙世炎等人,並結下了深厚友誼。劉伯堅不僅參與、置身革命運動前列,還不斷寫信向家鄉父老傳播馬列主義新思想。他在信中寫道:「欲使祖國富強,當從世界改革中求之。」留學回國後,劉伯堅繼續為理想信念奮鬥,在反對蔣介石的反革命圍剿、鞏固和發展紅色區域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不幸的是,1935年3月4日,劉伯堅在敵軍重圍中被俘。被俘後,劉伯堅大義凜然,斷然拒絕敵人的威逼利誘,最終英勇就義,犧牲時年僅40歲。
翰墨流韻長 書香家風久——高玉才家的幸福密碼
在巴城,有這樣一個幸福的家庭。丈夫高玉才,是巴中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妻子張玉芬,是巴州區第四小學教師,女兒高越,現為巴中中學在校高中生。他們的家庭在2015年被評為巴中市首屆「書香家庭」,日前,又被評為四川省首屆「文明家庭」。高玉才不僅寫得一手好字,講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待人處事更是彬彬有禮。他經常在朋友圈分享他的書法作品,希望通過自己的影響帶動更多人認識書法,弘揚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他和妻子共同辦書齋,啟蒙幼兒,帶動成人練習書法,還成立了市級青年興趣小組,免費為小組成員培訓書法,現在興趣小組已經多達300多人。夫妻倆志趣高雅,工作之餘看書看報,互相介紹好的文章,時常在燈下研習書藝。受父輩影響,女兒高越也喜弄筆墨,自幼喜愛書法,鍾情於翰墨,在書法方面也小有成就。一家人非常重視良好家庭氛圍的營造,傳承著好家風,共同構建著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幸福的內涵。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通江李氏家規流傳300餘年
通江李氏家規傳世300餘年,孕育「三李」文化益家國。通江「三李故居」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是李蕃及其子李鐘壁和李鍾峨父子三人的故居,是我市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清代名人建築,集中反映了清代科舉文化、建築文化、園林文化、家族文化。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的形成,無關貧富,只關德行,李氏家族把家風家規看得很重,他們良好的家風家規也影響了李氏家族一代又一代。今年58歲的李猛烈,是通江縣興隆鄉紫金村李氏家族的第12代傳人,他時刻用李氏家規中對他影響最深的內容「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勉勵自己做事做人和教育子女。如今李猛烈的女兒李悅然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把李氏家規具化成一條條善待父母、對人和善、清廉育後人的措施,在無形之中給孩子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勤儉自強務實進取——通江縣文勝鄉馬氏家規鐫刻族人心間
通江馬氏家規,鐫刻族人心間,成為馬氏後人的精神家園。在通江縣文勝鄉中坪村半山腰上,有一座高大的牌坊,門口石柱上有一副大字楷體對聯「凜凜雄威勛銘漢鼎,惶惶忠義業著唐書」,記錄著祠堂當年的興旺。在馬氏祠堂前廳有一張長板凳,專打驕奢淫逸之人。勤儉自強、務實進取——馬氏家規的核心被題寫在祠堂的牆壁上,更鐫刻在馬氏後人的心間,成為一代代族人的精神圖騰。如今的馬氏祠堂,已經成為馬氏後人的精神家園,他們以傳統節日為契機,定期在祠堂組織「家風家規誦讀會」「道德模範交流會」等活動;在祠堂內深入開展「文明旅遊、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實踐活動;採用「互聯網+祠堂」的形式,將家規、家訓、家風、家譜放上互聯網,推動互聯網與家文化的結合,推動家文化、姓氏文化的傳播推廣。
同德和善萬事興——南江縣一個平凡家庭的好家風
「勤儉節約,誠信和善,同心同德,尊老愛幼,不圖虛名,破舊立新」這二十四個字是南江縣雙流鎮萬山村劉伯先一家口口相傳的家訓。這對平凡的夫妻,多年來,做到恩愛有加、孝敬老人、關懷子女,他們用最樸實的行動傳遞著助人的正能量。今年70歲的劉伯先,是劉氏入川後的第11代人。他出生在南江縣雙流鎮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幼時家庭貧困,父母勤勞樸實、忠厚善良,對他的影響非常大。在父母的影響下,劉伯先和妻子賀漢蓮一直秉持二十四字家規家訓,直到現在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同族人們團聚在一起,暢敘親情。在父母年邁需要照顧時,他毅然放棄了在南江縣竹壩鐵礦廠的工作,回到南江縣雙流鎮萬山村的老家,和妻子在經濟拮据的情況下,悉心照顧雙親十多年,並養育子女成人。他們時常教導子女要「不能忘本,孝順父母,團結同事,刻苦工作,正派做人」。夫妻倆相濡以沫幾十年,相互照顧。女兒劉常春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深受教育和影響。
孝友 公平 積善餘慶——平昌岳家鎮余氏家規傳承至今
「積善餘慶」是平昌余氏先祖入蜀制定的家規,余氏先祖特彆強調善待鄉鄰,並要求「孝友一家存古道,公平正義守乾坤」。在言傳的同時,余氏先祖更注重身教,幫助貧困學生、創辦「十善會」、送年米、救災荒……身體力行踐行著家規家訓。兩百多年來,余氏人才輩出,所創辦的金斗寨高等小學堂,吸引了方圓數百公里(涵蓋今天的巴中、達州、南充等地)學生入學,中共早期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劉伯堅,也是其中之一。崇尚知識、孝老敬親、追求公平正義,是余氏家風家規的精髓,如今的余氏家族依舊學風濃郁,人才輩出,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已有人考取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幾年前,余氏後人修葺祖先墓地,特地將家規和族譜鐫刻在墓碑之上,提醒余氏後人,無論何時何地何職位,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脈,不能辱沒余氏家風。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子孫——恩陽區喻氏家風家規歷久彌新
恩陽區喻氏家風家規歷久彌新,傳承先賢遺風永葆文明風尚。雖已作古百年有餘,但他以舞台形象走進了所有人的心裡,並為大家所熟悉和崇敬。他就是恩陽喻氏代表人物「掛印知縣」——喻秉淵。恩陽喻氏,一直延承著「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子孫」的家訓,恪守事父母、和兄弟、睦宗族、慎交遊、勤誦讀、務農桑、戒爭訟、崇節儉、隆禮貌、禁賭博、嚴非為、完國課的族規。先祖遺訓深深地烙印進喻家血脈,並經喻家後人的傳承弘揚。如今喻氏後人成立了巴中喻氏文化研究會,擬訂新的族規,要求每個族人,必須加強自我修養,努力做到好學、正直、誠信、仁讓,要求家庭要孝父母、和夫妻、親宗族、尚節儉,處世要擇交、睦鄰、忠業、淡泊,做到「讀書之人且富且貴,立德之家既昌既盛」。
忠孝傳家——南江79歲老人「修身」傳承好家風
今年79歲的老人岳福章,家住南江縣城,是岳飛的第29代後人。在他家,「忠於國家、孝敬老人,誠實做人、踏實做事」的家規張貼在牆上,一家人「循規蹈矩」地堅持了幾十年。岳福章還將家訓一一傳給子女,在他看來,做事要先學會做人,要懂得感恩、懂得回報。夫婦倆以身作則,與兄弟一起精心照顧父親,父親不願到城裡生活,他們便輪流回老家照顧父親,讓其安享晚年,直到父親離世。耳濡目染之下,他們的子女也以孝為先、孝順父母。退休後,岳福章致力於搜集族譜和祖先傳承下來的家訓,並出版了各類作品,圖文並茂地記錄家族故事,傳承良好家風。他還將所看、所感、所悟寫成詩詞或文章,通過微信發給子女,讓他們時刻警醒。
尋根固本 承前啟後——岳仕龍修撰岳氏族譜傳承家風
今年70歲的市供銷社退休老幹部岳仕龍,自退休後一直致力於岳氏族譜修撰。十餘年間,他尋背著書包、挎著相機,到過許多地方。他說,只要哪兒有岳氏家族的墓碑、祠堂等,都會去看看。為了掌握權威資料,他堅持親自拜訪每一位被編寫進族譜的岳氏後人。他除了編纂有《岳氏族譜》,還寫有《光耀千秋的岳飛精神》《人生回憶錄》等文章。他參與新建了位於巴中經開區原興文鎮五穀村三組的鷂子岩岳氏祠堂陵園,新建的祠堂既可供奉列祖神位,祭奠先賢,還成為了族人的聚會之堂。岳仕龍膝下三個兒女,在他和老伴的教導下,兒女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不僅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事業,而且都很孝敬長輩。多年來,一家人團結和睦,從來沒有發生過爭吵。
正德行尚學業——恩陽韓氏家風傳承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韓傑才
恩陽韓氏,家風嚴謹。在韓氏家族九條家規中,「愛中華、睦宗族、崇節儉、正德行、尚學業」是其核心思想,一直為韓氏族人所傳承,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韓傑才,就是家風傳承的優秀代表。「學習刻苦」是韓傑才留給大多數人的印象,當其他同學在玩的時候,韓傑才在學習。務實、進取心強、喜歡鑽研和分析、超強的耐力和分析力,造就了今天的韓傑才——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特種環境複合材料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總裝備部先進材料技術專家組成員,國家863計劃航天航空領域「702主題」專家組副組長。2015年12月7日,49歲的韓傑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事業成功後,韓傑才不忘關心家鄉發展,他經常回恩陽,除了關心宗族親人,還資助一些貧困家庭和村道路建設。在去年11月,韓傑才還和國內多位專家回到恩陽調研,為家鄉社會經濟發展建言獻策。韓氏先祖所創立的家規家訓,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忠孝節義世代傳——平昌白衣吳氏家族的家風故事
平昌白衣吳氏家族,以忠孝節義為家訓。明清時期,吳氏先祖從江西宜黃挑擔煮食元宵輾轉來到白衣,依靠賣小食、幫人洗衣度日。吳張夫婦為人厚道,因常積德行善,教導子孫有方,吳氏子孫英才輩出,人文蔚起。先後湧現了翰林進士三人,七品以上官員十多人。吳氏家族顯赫,家風甚是嚴厲,對國家講究忠誠、對長輩講究孝道、對朋友講究義氣、對鄰里親朋講究禮節,美名傳遍朝野,先後獲得五代帝王的恩賜。晚清時期,吳氏三兄弟為了民族復興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大義赴死的壯舉被世人流傳。如今,白衣古鎮還保存著全省僅存的兩座琉璃牌坊之一吳氏節孝牌坊,上面至今還保留著清朝宰相倭仁、太子太保曾國荃等人的題詞。
重孝道 懷友善 助鄰里——青浴阮氏十大家規成為族人處世之本
「尊祖、睦族、守業、治生、教子、耦寅、慎守、微忿、改過、恤鄰」,經過歷代先祖的智慧,十個部分580字的家訓成為通江青浴阮氏家族後人為人處世之根本。青浴阮氏家族由清朝初期湖廣填四川移居而來,「割股療父」的典故在家族中代代相傳,青浴阮氏族人也一直恪守著孝道,阮柏昌就是其中一位。受母親影響,今年60歲的阮柏昌無怨無悔地照顧著90多歲的岳母,不僅將岳母接到家裡以方便照顧,全家還隨著老人的口味吃稀飯,岳母生病時,家裡醫院兩頭跑也毫無怨言。除了親人間和睦相處,對待鄰居、甚至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阮氏族人也能伸出友善之手。阮氏家族建立了一個家族QQ群,今年年初,他們通過QQ群幫助了一個患病的困難家庭,為其募集了5萬多元用於手術。阮氏家族後輩張治平說,正是因為有了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優良家風,他們才能有一顆團結鄰里、互幫互助的友善之心。
廉友們
推薦閱讀:
※中國傳統社會裡的家規族法
※「陳門四狀元」的家規
※吳氏宗族家規家訓 吳氏宗規二十四則(現行)
※吳氏祖訓、家訓、家規!字字珠璣,句句箴言!
※?一個老公給媳婦定的家規(寫的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