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咬了中國文化一口

快餐咬了中國文化一口

(2011-04-29 15:12:21)

一、快餐食品業是否會成為人類又一個「煙草工業」/

  1.紀錄片《給我最大號》  2004年5月中旬,見證美式快餐危害健康的紀錄片《給我最大號》在美國上映,該片獲得了2005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的提名。《給我最大號》記錄了年輕的美國導演摩根·斯普爾洛克的飲食故事,他強迫自己一天三餐只吃麥當勞出售的食品,並在連續堅持30天之後向大家展示他的「成果」。紀錄片讓美國人民親眼目睹了美式快餐對健康的危害!為了保證實驗的真實性,有3位醫生(心臟內科、消化內科、營養科)進行監督,並不斷檢查他的健康狀態。  實驗規則如下:  (1)摩根·斯普爾洛克只吃麥當勞銷售的食物與飲料;  (2)不買加大套餐或者大號漢堡與飲料,除非服務員主動提出;  (3)麥當勞提供的菜單中的每種食物都至少吃一次。  在攝片之前,斯普爾洛克身高1.9米、體重不到84公斤,身體非常健康,所有的指標檢查都正常。實驗進行兩周後,發現其肝臟受到嚴重損傷,三周後,又發現心臟功能發生異常,為此醫生建議他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但為了保證實驗的真實性,遭到斯普爾洛克的拒絕。一個月後實驗完全結束,此時斯普爾洛克不僅肝臟呈現中毒反應,胸口悶痛,血壓大幅度升高,膽固醇上升了65%,而且體重增加了11公斤。體檢結束後,進行監督的醫生明確指出:長期食用美式快餐等「垃圾食品」,可能會對健康造成永久性傷害!該影片在美國上映後,產生了巨大的反響,使得美國人民認識到了長期食用美式快餐對健康的危害!  2.敢於同「洋快餐」叫板的中國人  無獨有偶,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秘書長張皎先生曾連續三年向全國政協大會遞交提案,主張《將「洋快餐」趕出國門》。這個敢與「洋快餐」叫板的中華第一人,其封殺「洋快餐」的提案來源於一個中國小女孩經常吃「洋快餐」之後的變化。那個女孩子原本是一個健康、美麗、可愛的小姑娘,但是「洋快餐」針對少年兒童花樣百出的促銷手段,誘使小姑娘頻頻光顧餐廳,最終掉進了陰險的「溫柔陷阱」,成了消費「洋快餐」的受害者!  有一段時間,「洋快餐」的促銷手法是,如果消費了足夠金額的快餐食品,就送給顧客一個腕帶,而當積累了足夠數量的腕帶後,就可以換一塊「洋快餐」的手錶。小姑娘太喜歡那塊手錶了,於是就使勁地吃「洋快餐」,拚命地攢腕帶。整整一個月,小姑娘天天光顧「洋快餐」店,實在吃不下的時候,就請同學們一起來吃。無論什麼時候吃完,她都會用稚嫩的聲音詢問:「阿姨,手錶送完了嗎?」有一天,小女孩終於攢夠了腕帶,換來了「洋快餐」的手錶,但她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她失去了人生最寶貴的東西—健康!小姑娘不僅消化系統出了問題,更可怕的是,原來人們眼中那位健康、美麗、可愛的小女孩已經再也看不到了!只有短短一個月,小女孩的體重驟增了十幾斤,已經成了肥胖病的患者!  張皎委員指出:我並沒有單純地說「洋快餐」到底是好是壞,「叫板」只是針對「洋快餐」對中國青少年消費觀的不良誘導,以及對少年兒童健康的危害。長期消費「洋快餐」的兒童發育大大提前,調查中發現,有些孩子一周要吃好幾次美式炸雞,這些成為「洋快餐」老顧客的兒童,由於攝取了過多的激素和肉類,引起了肥胖和性早熟。與此同時,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了新的發現:高溫烹飪(煎、烤、烘、焙)加工的食物—「洋快餐」的炸薯條和炸薯片中,含有很高的致癌毒素—丙烯醯胺。也就是說西方的飲食方式和高溫烹飪方法確實對健康存在潛在的危險,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為什麼不把事實真相告訴消費者呢?  張皎委員明確提出,應該儘早將這類垃圾食品清掃出中國市場,儘管受高額利潤驅使或其他利害關係制約,會遇到很大阻力,但正如發達國家的煙草業因市場越來越小,就轉嫁到發展中國家一樣,如果我們正視「洋快餐」對中國人民健康的危害,特別是對少年兒童的傷害,就應當儘快制定法規,限制「洋快餐」的發展,引導百姓採納科學合理、健康的飲食方式和膳食結構,以減少兒童肥胖、性早熟,以及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與飲食直接相關的疾病。此外,在宣傳與輿論導向方面也應廣而告之,並制定強制性法規,規定經營企業必須在醒目位置張貼告示——「此類食品不利於健康」,就像必須在香煙包裝盒上印製「吸煙有害健康」的警示語一樣,提醒消費者。  3.洋快餐是「能量炸彈」和「垃圾食品」  長期走俏國外市場的三明治和漢堡包,近年來在我國也火了起來,不少人爭相品嘗,增添了幾分瀟洒。然而,你知道這兩種食品的來歷嗎?  「三明治」原系英國侯爵封號。「三明治」侯爵的第四代約翰·蒙泰古是個愛耍弄紙牌的達官顯貴。他玩紙牌一旦高興吃飯時間也不停止,而隨便叫僕人將餐廳里的佳肴、臘腸等夾在兩片麵包之間,一面吃、一面繼續玩紙牌。後來,這種麵包夾肉的吃法傳入民間,就是現在被稱為「三明治」的快餐。  漢堡包是流行最廣、銷售量最大的快餐食品。相傳漢堡包問世於19世紀。一天,從紐約來的一位廚師在農業展覽會上制售食品,豬肉用光了,不得已用碎牛肉代替,結果卻大受食客歡迎。由於這次農業展覽會是在德國漢堡舉行的,所以這種快餐食品就被命名為「漢堡包」。正宗的漢堡包是把一個芝麻麵包一剖兩半,中間夾塊牛肉餅,外加兩片番茄及適量乳酪。有些國家還有在漢堡包里夾上洋蔥、蒜或番茄醬的吃法;日本東京人則喜歡在漢堡包里夾上一塊雞肉餅;還有些國家有在漢堡包里夾塊魚肉、澆上醬油或芝麻甜汁食用的習慣。  以美式快餐為代表的高脂肪、高蛋白質、高膽固醇、高鹽、高糖和高調料的膳食,熱量過高,造成消費者營養嚴重失衡!科學的營養標準是食物熱量的58%來自碳水化合物,30%來自脂肪,12%來自蛋白質。這是人類食物理想的構成比。另外還要求低鈉(每天1.1~3.3克鈉,相當於3~8克氯化鈉),低精製糖和高膳食纖維(每天20~30克)。按此標準衡量,可以發現以漢堡包為代表的快餐食品具有三高(高熱量、高脂肪、高鈉)和三低(低礦物質、低維生素和低膳食纖維)的特點。「洋快餐」都是用精製麵粉和精製白糖做成的。小麥中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在加工過程中丟失許多。長期吃快餐的人缺乏維生素、必需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易患結腸癌。美國每年結腸癌發病病例約8萬名,與長期攝入低纖維飲食有關。  據《快餐國家》一書估算,如果一日三餐全吃「洋快餐」,從食物攝取的脂肪約有160克,可提供1440千卡的熱量,佔總熱量的48%。眾所周知,高熱量食物易使人肥胖。如果一日三餐全吃「洋快餐」,攝取的總熱量可達3005 千卡,高於中年男子全天所需熱量值(2700千卡),以及中年女子全天所需的熱量值(2000千卡);所以西方將「洋快餐」稱為「能量炸彈」也就不足為怪了!營養學中有個專門術語叫「脂肪熱比」——就是指脂肪占食物提供總熱量的百分比,脂肪熱比過高或過低都不利健康。食物脂肪熱比的正常標準為20%~30%,但「洋快餐」的脂肪熱比遠遠超過正常標準。如三明治的脂肪熱比為52%,奶油為90%,冰淇淋為53%。由於「洋快餐」營養嚴重失衡,所以國際營養學界稱之為「垃圾食品」!  4.「洋快餐」是從美國模仿到的最糟糕的東西  二戰後在崇尚速度和效率的美國,快餐業迅速崛起,20世紀末美國快餐廳有12.8萬家,佔全美餐飲業的42.6%。1970年,美國快餐業銷售額僅60億美元;2005年,已飆升至1340億美元。  2001年在美國出版的揭露「洋快餐」的專著——《快餐國家》(FastFood Nation)一書詳細介紹了美式快餐成功的神話。以麥當勞為代表的美國快餐文化最初伴隨美國西部的開發、高速公路網的延展、大工業化農業的發展,而在市場上佔據了一席之地。1979年,麥當勞公司發明了無骨麥樂雞(McNuggets),一改過去逢年過節才能吃雞、而且過程繁瑣的缺點。麥當勞在該產品推出後,迅速成為美國第二大雞肉買家,僅次於專門銷售炸雞的肯德基。1987年,美國禽肉消費量首次超過了牛肉和豬肉,近年占肉類消費總量的44.2%,居於首位。當前,快餐文化已經成了美國文化的代表,美國人均約90%的食品開支花在購買加工食品上。在美國,看似簡單的「吃什麼」的問題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利益博弈。快餐食品的低價完全不反映真實成本,因為它把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對環境產生的污染,以及使用廉價勞工的成本都外在化,轉而由整個社會來承擔。長期消費快餐造成的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給公共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危害,使美國公共醫療和保險體系不堪重負。1980年,美國約1/4的成年人體重超標,而現在美國人口中的31.5%約6000萬人是大胖子,其中1/4屬於肥胖病範疇,5歲以下的兒童有10%體重超重。2005年,美國農業部副部長透露:美國24~74歲的成年人中,有65%體重超重,其中半數為肥胖病患者。  《快餐國家》一書的作者Schlosser指出,美國人在快餐上的花費已經高於投資教育、電腦或購買新車所用的支出。2.2億美國人每年要吃掉約340億個漢堡包,如把它們排列起來,可以環繞地球4周。快餐店佔美國全部餐館營業額的40%,平均每人每年在快餐店花費約200美元。2000年,美國因飲食不當死亡的人數是死於傳染病人數的5倍,約有11.2萬名未成年人死於肥胖症。美國的律師、營養學家、醫學專家和公眾一致認為,快餐業應該對美國公眾的健康狀況承擔重要的責任!食品安全問題一步一步在演化為突出的公共健康問題。在誘人的漂亮包裝下面,加工食品的安全問題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食品商為了維護既得利益,花費巨資投入廣告和公關活動,特別是將目標投向少年兒童,誘發其衝動型購買。美國政府對玉米、大豆等經濟作物的高額補貼,使得少數食品托拉斯控制著美國農業。對轉基因食品的標註和限制規定,也因為這些食品大公司的層層阻撓,從未像歐盟和日本那樣進入立法程序,更遑論在現實中得以貫徹了。《快餐國家》一書的出版,引發了美國公眾對食品安全和快餐文化的深刻反思。  美國著名學者Sapala尖銳地指出:「快餐食品業是否會成為人類又一個『煙草工業』?」這一質疑已經引起美國媒體和美國人民的深刻思考。美聯社報道:1986年,4~12歲的黑人孩子中有8%體重超標,有10%的西班牙裔孩子脂肪過多,8%的白人孩子是小胖墩兒;到1998年,這些數字分別達到了22%、22%和12%,美國肥胖兒童增長速度驚人。專家指出:「一個3歲的肥胖孩子,往往經常喝果汁飲料,而且每星期要吃5次肯德基、麥當勞。」  當「洋快餐」在家鄉舉步維艱、在全球各國都受到抵制的時候,卻在中國受到消費者和個別營養專業人士的吹捧,個別所謂「營養專家」甚至在電視和媒體上為「洋快餐」代言!「洋快餐」還製造了欺騙人民群眾的謊言——「世界上沒有不平衡的食品,只有不平衡的飲食習慣!」2005年1月,《華盛頓郵報》刊載了彼得·古德曼撰寫的《快餐咬了中國文化一口》,文章指出:對28個國家1.44萬名成年人調查發現,在中國41%的受訪者每周至少要吃一次「洋快餐」;而在美國為35%。媒體披露:麥當勞在中國的105個城市中,有600多家分店;「洋快餐」炸雞店則在中國擁有2000家分店。文章指出:「中國目前約有兩億人體重超重,600萬人肥胖。『洋快餐』消費日益增多,是造成中國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發病越來越多的首要原因。」2002年2月15日,埃菲社記者發自北京的報道「中國傳統深受西方風尚衝擊」指出:「從戰國時代以來的數千年中,中國的古老傳統一直得以保存,但現在卻彷彿屈服於不可抗拒的西方生活方式。……從美國那裡,中國模仿到的最糟糕的東西是『洋快餐』!」  2008年1月4日,美國哈佛醫學院醫學博士、現任美國加州大學營養系主任大衛·赫柏教授到北京,出席他所著的《多彩膳食》一書發行儀式時指出:「全球都發現中國的營養狀況在惡化!居民肥胖、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不斷增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不健康的飲食方式,如美式快餐等大量進入中國。中國人攝入的蔬菜、水果越來越少,嚴重影響健康!」  大衛·赫柏教授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一直從事人類營養與健康問題的研究。他認為,中國在營養學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以水果、蔬菜和大豆為基礎的膳食,給世界樹立了健康的飲食方式和健康膳食的典範。他大聲疾呼「中國的傳統膳食結構十分健康!」20世紀80年代開展的著名的康奈爾-牛津-中國營養項目研究,證明中國居民的傳統膳食遠比西方膳食好得多。那時,雖然中美兩國蛋白質攝入總量近似,但蛋白質來源差異很大。當時在美國超過70%的蛋白質來自不包括魚類的動物性食物,而中國只有7%。  在過去短短十幾年裡,中國飲食習慣迅速「西化」。1989年至1993年完成的中國健康和營養調查顯示,攝取高脂膳食的成人比例已從22.8%上升到66.6%,在飲食嗜好上,高肉食、高脂、高糖和高能量的食物越來越流行,導致肥胖和超重人數顯著增加。由於向高脂、高肉食的膳食結構轉變,水果、蔬菜的攝入量不斷減少,加之體力活動不足,誘發了很多營養健康問題。  古人云「食以善人,食亦殺人」,食物是一個複雜的體系,不同的食物其營養素成分含量各異。由於食品製作的工藝不同,食品的化學成分也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所以合理地選擇食物才可以百般裨益。  2001年,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了第17屆國際營養學大會,會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做了一個報告,題目叫「食品安全——無國界的全球性話題」。大家現在關心的往往是食品的急性安全,就是所謂食物中毒。實際上食品對健康最重要的影響卻是它的慢性安全。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們年輕的時候,北京市有這麼多胖孩子嗎?什麼時候開始的?1987年以後,「洋快餐」來了以後,我們的肥胖孩子開始越來越多。  雖然東西方飲食文化不同,但快餐食品以其服務快捷征服了中國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洋快餐」的促銷手段都是以少年兒童為對象,經常出入「洋快餐」店的大多數是兒童,各色甜食在引誘著兒童,簡單的遊樂設施、成套的小禮物、各種「優惠券」,也在打動著孩子們的心。由於兒童消化系統稚嫩,飲食習慣可塑性強,所以「洋快餐」對少年兒童影響最為嚴重!以北京為例,2001年個別區縣小學4年級和初中2年級的學生,肥胖率就達到26%和28%,新生兒肥胖率超過20%。現在北京少年兒童肥胖率已高達40%,「洋快餐」製造的飲食誤區,對健康貽害無窮!近年來,參加北京市舉辦減肥夏令營的孩子,個個都是腦滿腸肥的小胖墩兒,這些少年兒童的智力和健康素質嚴重下降。  伴隨著「洋快餐」把它的觸角伸向中國的中、小城市,從1985年到2005年,我國7歲至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中,肥胖人數增加了28倍!青少年肥胖患者的比例已逼近美國。2007年,兩家著名的「洋快餐」店為了保證利潤,除了提高價格以外,還開始了每天24小時不間斷營業!

二、「洋快餐」無法承受的真相

  1.「洋快餐」與肥胖的關係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周圍的肥胖者越來越多。20年前,人們還友好地稱發胖為「發福」,現在肥胖卻成了人類的流行病。醫學界將其歸為營養失調症,列入病理學範疇。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的數據表明,全球每年約有100萬人因飲食不當而加入肥胖者行列。人體內脂肪分為組織脂肪和貯藏脂肪兩類,為了保證機體應激的需要,脂肪一般都儲藏在皮下和腹部。肥胖者的共性是腰圍變大,這是由於日常活動中人體的腹部肌群很少參與運動,而脂肪堆積又會抑制體內脂肪酶的活性,使脂肪積累速度加快,出現肥胖者更胖的結果。《中國青年報》以「肥胖已成為中國公害」為題的文章指出:我國20歲以上人口中,體重超重者不低於2.4億人,肥胖患者越來越多。  很多歐洲國家,每3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肥胖,德國、英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更為嚴重。荷蘭肥胖病人的醫療費用每年超過5億美元,鹿特丹市政府對公務員的調查顯示,肥胖者請長期病假的人要比正常人多一倍,體重超重引起的背痛是最常見的理由,肌肉與骨骼的健康問題也普遍存在。為此歐盟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把肥胖客戶的健康保險費上調。  肥胖可誘發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和膽結石,肥胖人群患糖尿病、肝硬化、腦卒中的死亡率為正常者的5倍、4倍和3倍。長期進食富含脂肪的食物,導致血脂調節功能失常,脂質和膽固醇沉積、血管內腔狹窄、動脈粥樣硬化,最終誘發心肌梗死與腦卒中。肥胖可誘發100多種疾病,因此「一胖百病纏」之說並不誇張。若體重超過正常體重的10%,就會危害健康,長期超過正常體重的15%,可減壽約11年。倘若一味追求美食,大量攝取高熱量食品,那麼就難免會「腰帶長、壽命短」了。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麼多人步入肥胖的行列呢?  一些專家認為,貧困和教育缺乏是造成肥胖的原因,這是東歐國家的肥胖原因;而在西歐,暴飲暴食和缺乏運動則是造成肥胖的導火線。耶魯大學調查報告指出,在電視黃金時段中,約40%的廣告是有關食品和飲料的,人們不可能抵制這些令人發胖的食品的誘惑。  在西方,貧窮的人反而肥胖! 2004年3月14日,《紐約時報》題為「所有的『進步』都在漸漸危害生命」的文章指出:由於美國社會底層的窮人大量食用「垃圾食品」:雙料三明治、雞肉漢堡包、特大比薩餅、大包裝的油炸土豆條等,使他們成為美國最容易發胖的人群。美國國民普遍肥胖的現實,反映出西方社會的「進步」具有深刻的內在矛盾性。  2004年11月8日出版的美國《時代周刊》,刊載了邁克爾·勒莫尼克撰寫的《我們為什麼變得這麼胖?》一文指出:「25年前,聯合國估計約40%的亞洲人慢性營養不良,該數字現在降至16%。伴隨經濟發展,亞洲飲食結構迅速『西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印度、泰國的肉類消費增加了一倍;脂肪和糖的攝入量也增加了一倍多;與此同時,美式『洋快餐』在亞洲各國泛濫。」  美式快餐猶如炸彈爆炸一樣,輻射到全球各個角落,「洋快餐」無孔不入,其觸角伸到了偏遠的南太平洋群島,像一陣旋風,刮遍了各個群島國家,其走俏的程度使經營者喜不自禁,現在棕櫚樹下滿是大嚼漢堡包的人。該國《島國商務》雜誌上刊登讀者來信說,西薩摩亞、斐濟和其他島國的食物結構本來是科學的,但如今居民中的異常肥胖者卻數目眾多,專家和公眾普遍認為這和進食「洋快餐」有關。  人類的生理狀況與5萬年前是類似的,但城市化的急劇發展使體力活動減少,沒有足夠的運動去燃燒脂肪,導致肥胖者激增!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我們可能低估了體重超重對中國的影響。」因為在西方,體質指數(BMI指數)達到25以上為超重,達到30以上為肥胖,而亞洲人達到23就是超重,達到25以上為肥胖。  2.「洋快餐」對中國少年兒童的危害  2003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兒童青少年肥胖問題學術會議」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公布了「我國四大城市少年兒童食用快餐頻度和肥胖率關係的分析」。對廣州、上海、濟南、哈爾濱四城市城區及近郊區4~16歲的9356個兒童少年及家長進行問卷調查,收集身高、體重等資料。發現城市少年兒童中每月不食用「洋快餐」、食用「洋快餐」少於1次和多於1次的比例分別為20.3%、62.5%和17.2%,而與之相應的少年兒童肥胖率依次為10.5%、12.0%和13.4%。每月食用「洋快餐」超過1次的少年兒童,肥胖率顯著高於不吃「洋快餐」的孩子,其肥胖的危險性是不吃「洋快餐」的1.282倍。很明顯,經常食用「洋快餐」的兒童少年發生肥胖的危險性高於不吃「洋快餐」的少年兒童!所以,經常食用「洋快餐」是影響兒童肥胖的獨立因素。  這些年來少年兒童肥胖率的迅速上升突出顯示了生活方式、環境、飲食因素在肥胖發生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尤其是高脂、高能量密度的膳食、低體力活動和越來越多的靜息式生活方式(如長時間看電視等)是肥胖發生的危險因素。我國城市少年兒童中90%以上食用過「洋快餐」,而「洋快餐」食用次數的增加,對少年兒童健康的影響非常嚴重!  兒童性早熟也與過量食用肉類有關,據報道:天津市兒童醫院內分泌科門診,每月都要接待不少帶孩子來治療性早熟的家長,這些孩子五六歲就變聲或乳房發育,出現生理性月經。家長感到既可怕又不可思議。醫學上將男性兒童10歲以前,女性兒童8歲以前出現第二性徵稱為性早熟。有一位母親找到內分泌科主任,告知她不到6歲的兒子已出現第二性徵,母親說平時十分注意,從不給孩子盲目進補,連吃藥都很小心。但當醫生詢問她兒子的日常飲食時,發現這個孩子特別愛吃「炸雞」,天天不離,究其原因,很可能就出在偏食上!一些家長認為吃肉就有營養,「洋快餐」肉量大、兒童容易接受,長期過量食用,肯定會對生長發育造成負面影響。  中國人千萬不要忘記,一百多年前,西方列強把中國當作「一塊肥肉」來哄搶,槍炮加鴉片無所不用,讓我們的先輩淪為「東亞病夫」。經過百年的浴血奮戰,我們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現在沒有人敢輕易地欺負我們了,但是由於忽視「飲食文化的侵略」,在一次次消費「洋快餐」的過程中,傷害著我們下一代的健康!  3.「洋快餐」的錯誤導向使肉類消費劇增  在「洋快餐」誘導下,我國居民飲食結構嚴重「西化」。1988~1998年中國肉食消費量增長了一倍,國內經濟發達地區人均達46公斤/年,接近發展中國家平均消費量的兩倍,超過了韓國和日本,成為亞洲保持東方飲食習慣的國家之首。根據2005年初國家商務部提供的信息:目前中國居民豬肉人均佔有量已經名列世界第一,達到33公斤/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002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的肉類中,牛、羊、禽肉佔37%,農村人均消費的肉類中,牛、羊、禽肉佔21.5%。  肉食消費的增加似乎標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單純以肉類消費來評價營養狀況卻是短視的,因為從生態學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過量肉食危及民族生存!眾所周知,生產一斤豬肉和禽類需投入5倍和3倍的糧食,一畝地產的草用來養牛,能生產1磅動物蛋白質;而種黃豆可生產17磅優質植物蛋白;吃肉比豆類需要的土地多16倍。家畜養殖業的耗水量是種植蔬菜、穀類用水量的8倍,其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並不亞於工業污染。  西方的「工業文明」破壞了自然生態食物鏈,人類傳統的農牧業自然養殖,根據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生長規律進行餵養,飼料是植物性食物,如糧食、牧草、蔬菜等。畜牧業的集約化生產為了達到快速生產肉類的目的,想盡辦法提高養殖速度,辦法都是從飼料入手。一是在飼料中添加生長激素和抗生素,以達到刺激生長與抗病的目的;二是將宰殺後牛羊的骨骼、內臟、血液等製成添加劑,與魚粉等動物蛋白質混合,做成配合飼料飼養牲畜和家禽。中國農民家養的土雞或「柴雞」平均壽命是2年,成熟期在120天以上,而「洋快餐」用的雞,飼養38~42天,體重就達到3公斤,宰殺後就出現在洋快餐店的餐桌上了。  2006年1月1日,歐盟新的食品安全法規開始執行。歐盟禁止在所有的家畜、家禽飼料中添加抗生素!美國《時代》周刊披露:美國農場主每年為飼養牛、豬和家禽投入的抗生素數量,接近美國全國抗生素年產量的一半。中國的情況與之類似。因此「95%的食品安全問題來自動物性食物」的論斷,是每個人應當牢牢銘記的!2006年5月29日,荷蘭國家公共衛生和環境局發布報告指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每年造成13000荷蘭人因患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而死亡;肥胖每年使8000荷蘭人因患心臟病和癌症死亡。對健康造成的危害與吸煙一樣嚴重!荷蘭大多數嚴重疾病和死亡病例都是因飲食結構不合理造成的,這使荷蘭人平均預期壽命縮短1.2年。而增加魚、水果、蔬菜的食用量,減少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入量,可以挽救許多生命。」目前1600萬荷蘭人中約75%的人蔬菜水果攝入量低於推薦量,但年人均肉類消費達83~85公斤,比推薦量高50%。肥胖症使荷蘭平均預期壽命縮短了0.8年。如果荷蘭成年人體重降低3公斤,能夠使因肥胖引起的疾病降低25%!歐洲食品安全局局長科特爾說:這份報告將成為分析食品和飲食結構風險時的主要參考文件。因為僅僅保證食品安全是不夠的,世界各國政府應當鼓勵健康的飲食結構,以提高公眾健康水平!

——摘自《我們的孩子該怎樣吃》作者:趙霖

推薦閱讀:

為什麼麥旋風會比新地和圓筒冰淇淋好吃?
在美國最好吃的 「雞」,不是肯德基,是這隻雞
麥當勞「冰淇淋發霉」:中國監管是否缺「鈣」?
中式快餐發展驚人 「大而不響」制約走向國際化
漢堡店加盟哪家好?漢堡皇漢堡怎麼樣?

TAG:中國 | 文化 | 快餐 | 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