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國未來的父母
06-30
致中國未來的父母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或許已經意識到,不久的將來,也許是5年,或者10年,你們就要成為中國新一代的父母,把一個鮮活美好的新生命領到這個世界。 作為一個對中國教育和我們的下一代心懷關切的人,我興奮又有些焦急地想跟未來的父母們分享一些我關於養育後代的思考。我興奮,因為我們是成長在和平年代,沒有接受過腥風血雨的洗禮,受過良好教育,具有新時代思維的一代,我們的背景和經歷,足以使我們更有能力將後代很好的撫養;我焦急,因為浮躁社會的現實壓力碾碎了一些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80後初的夢,獨生子女政策為人口紅利的銳減埋下了伏筆,讓比我們早行5年的80前輩對孩子的教育附上了一點負擔和焦灼的意味,做出了或者不負責任或者過分激烈的行動。 懷揣著「中國和世界的未來更美好,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更健康的成長」這樣簡單的願景,我執筆用最樸素的語言來表達最樸素的「人文關懷」。本文探討「生」「育」,生之喜悅,教之歡愉,既有孕育生命的摸索,更有對下一代教育的探討。本人雖未曾生育,但對繁衍後代和早期教育頗為關注。以下思考主要基於我對世界和中國的教育特別是早期教育的研究,以及對我年幼的弟弟(3歲)的教育實踐和觀察。 要不要生孩子? 原本,這個話題不應屬於本文探討的範疇之內,既已標題為「致父母」,就不存在要不要孩子的問題。但現實卻讓人有些擔憂——由於生活壓力,不少人無奈地或者自主地選擇了「自由」「無責任」的生活,也許一輩子「一個人過」,寧願養狗也不願養孩子,也許找一個「志同道合」的逍遙人一起組成DINK,以為年輕時候過度縱慾的生活方式可以一直持續到年老。雖然生育與否是個人的自由,我也沒有要干涉他人生育選擇權的意思。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沒有生過孩子的女人也不是完整的女人。我認識的在年輕時候選擇了不要孩子的人,大部分都因過了生育年齡無法生育而後悔。也許事業很繁重,生活壓力很大,也許青春的縱慾讓人沉迷,飄渺的快樂讓人留戀,但人生是一個很長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我們都有特定的角色需要扮演,特定的使命需要完成。千萬不要為了一時的痛快或者看似難以承受的壓力而打破了人生各個階段的平衡。 生育是偉大的 生育是人類最偉大的事業之一。生育不僅見證了兩個相戀之人的愛情,讓愛的結晶將相愛之人聯繫得更緊密,更肩負著人類繁衍後代、傳承文明的歷史使命。人類隨著社會的發展總會有新的價值觀和主題湧現,但生育後代永遠是不可能被摒棄的主題。 生育,你做好準備了嗎? 在性自由思想的侵襲下,不計後果的性行為不斷泛濫,那些糊塗偷嘗了禁果而又不知責任為何物的年輕人們,面對不期而至的新生命選擇了扼殺或者拋棄,即使那些新生命有幸得以存活,得到的也是冰冷、敷衍和不負責的養育。婚前性行為(我不反對)、墮胎也不在我要討論的範疇,但我總歸不明白,什麼總有人要把自己美好的人生埋葬給一時的衝動和糊塗,此外還要搭上另外一條小生命? 生育是很嚴肅的事情,不容許半點戲謔。任何有良知的人,都應該有對待生命的虔誠態度,不應藐視一個生命的存在,不應剝奪另一個生命生存的權利。 如果有可能,請計劃你的孩子何時到來,而不是讓他不期而至。即使他不期而至,你也應該在不到10個月的緩衝期內儘快調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一切思想準備。既有生命的孕育,我們就要負擔責任。需知,這是一個生命,不是一個玩具,想玩就玩,不玩扔掉。 生育的準備,至少應該包括父母的心理角色定位和身體素質的準備。父母的定位涉及角色的轉變或者內涵的擴大,包括從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學生、為人友、為公司老闆(員工)等等,轉變(或者擴大)到為人父母,這個階段,要把為人父母作為自己作重要的角色定位。同時,在這個角色定位下,要形成「有子家庭」的長遠規劃,主要是對孩子出世前、出世後的教育規劃。而身體素質的準備也十分重要,健康是人一切美好的前提,男女方在懷孕之前一年之內就必須十分注意自己的飲食和作息,切忌過量煙酒、縱慾或過勞,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問題在於願不願意約束自己了。 十月懷胎時 一般來說,這一階段女人至少應該在生產之前5個月開始休產假,但似乎現代人工作節奏快,公司又傾向於壓榨人力資源,很多孕媽媽臨盆前一天還在公司上班的。 如果可以,女人懷孕一兩個月之後就在家修養吧。首先修養可以幫助你讓身心更美好。在家中做簡單的勞動,更多的只是看看書,聽聽音樂,有條件最好能到空氣新鮮有水有靈性的地方居住或者常走走,有助於保護腹中胎兒,也有助於怡情養性。而母親有個良好的心境和性情,對胎兒是很重要的,他可以感受到你的情緒,你惡劣的情緒會傳染給他,你總不願意將自己的工作的煩惱和惱人的倦氣帶給孩子吧。其次,這個階段母親扮演著胎教的最主要完成者。胎教重不重要?相對於孩子出世之後的早教來說也許沒有那麼重要,但能做固然最好,可以為未出世的孩子打好基礎。根據發展心理學(或譯為人類發展學)的研究,胎兒在胚胎形成的6-8周這段時間就已經漸漸發展起來學習和記憶的能力,而在腹中,胎兒的聽力發展是最迅速的,他們通過母親可以感知外界的聲和動,此時母親的聲音是他們最直接的認知來源,嬰兒也會對母親的聲音產生偏好。這似乎提示了孕媽媽們,其實一懷孕就可以跟孩子說話了。一般來說,聽一些高雅音樂,讀一些美好的散文和詩歌是有益的,可以跟孩子說話,給孩子念出來,告訴他世界的美好,不要以為他們不能理解,善惡丑美這些東西他們是可以理解的。夫妻間一定要恩愛和睦,因為一切不和諧孩子都能感受得到。總之,需要強調是,身心始終要保持美好,把美好的心境和情緒傳染給孩子。 孩子是家庭的天使 在儘力了艱辛的十月懷胎和生產後,母親深深體會生命的形成和孕育不易,所以任何一位母親都曾經偉大而令人感動。孩子出世了,從那一天開始,你幸福洋溢地被一個人叫「爸爸」或者「媽媽」,你懂得什麼叫責任,懂得什麼叫無私,更理解了愛的定義。然而,很可能這樣的幸福感會被隨之而來的「尿布換不盡」「夜夜哭聲煩」取代,你開始覺得這個小東西真是個大麻煩。可你必須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隻享受成果不參與付出的「好事兒」,何況你面對的是自己孕育出來的生命。孩子是家庭的天使,千萬別把他看成是個麻煩。他的到來給這個家庭帶來的歡笑、給這個社會帶來的不可預期的價值,遠遠超過你需要付出的。請你善待這個美好的天使吧。他給你帶來的麻煩也都是可愛的。 生之喜悅,教之歡愉 當天使降臨在我們的家庭,我們就負有將這個沒有受過塵世污染的新生命培養成一個美好的人的使命。而一切的美好,都是教育的結果。生之喜悅,教之歡愉。明智之人自然知道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並樂於看到這一切正確的教育帶個這個生命的變化。當我們想到這個小小的生命二十年後,三十年後,將要成為這個星球最重要的主人,我們還會輕視對他的教育嗎? 如何看待早期教育 曾經有一位女士帶著自己三歲的孩子去找愛因斯坦,問:您認為我應該什麼時候開始教育孩子呢?他還小。愛因斯坦問:孩子幾歲了?女士回答:三歲了。愛因斯坦說:你已經遲了三年。——這是天才對早教的看法。 我們也看到連新周刊這種新銳雜誌都有諸多文章批判中國父母「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情結的,讓孩子過早背負了沉重的負擔,3歲學練琴,4歲學畫畫,5歲奧數幼年班,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所以有人說,中國還是建立「森林學校」吧,讓孩子像「美國孩子」那樣被放養。 你是怎麼理解早教的?什麼是孩子的童年的快樂?就是滿地的玩具和無目的的玩耍?快樂和早期教育一定是相悖的嗎?美國孩子的快樂童年是被「放養」出來的嗎?教育到底該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一切都因為父母不明真相、不識本質而更多的人感到迷惑。沒錯,很多人其實並不理解早教的含義,認為早教類似於幼兒園和各種早教機構所做的教學工作,需要在特定場合,配合特定人、事物、書籍才能發生,假如孩子還沒具備正常的接受這類事務的能力我們便不進行這項工作。其實,教育是可以隨時隨地隨人隨事發生的,我們可以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給孩子進行早教。而這個過程,並不像西進運動伴隨著對印第安人的屠殺那樣屠殺了孩子的靈性或剝奪他們的快樂。教育一定伴隨著痛苦,過早的實施教育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這一切都是站不住腳的。 翻開古希臘歷史,雅典的天才多如繁星。希臘民族之所以優秀,其根本原因是當時希臘人普遍受過良好的早期教育,這是他們社會的習俗。因此,儘管頗受爭議,但我依然認為早教是最經濟最重要的教育,並且早期教育越早開始越好。需知,人類的潛能發展遵循遞減法則,假如孩子的理想狀態是達到100(未避免同「分數」混淆我不設單位),那麼他們的潛能就是100。但很少有事物能在最理想的狀態發展。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期待孩子能很理想的成長為一個完美的人,但至少我們可以提供一種盡可使潛力最大化發揮的環境——而越早開發,這種潛能就越有可能在更大程度的上發揮出來。 我們並不是要抱著把一個孩子培養成天才的心態來教育他,而是負責任的給他他應該得到的教育,既然有更好的選擇,我們為何還有選擇次優的?早教不是為早教而早教,其根本目的是為人才的最終培養奠定基礎,既然可以一開始就走好,為什麼還要走歪了再去將其扭轉? 我認為最重要的三項早教工作是智力潛能開發、性情的培養(包括道德的判斷和美的認知)、自我意識和控制力,當然,這一切需要健康體魄的支持,所以還要涉及很多促進孩子身體健康和成長的引導。 孩子在幼年時能學習、掌握到的知識實在比人們想像的要多。更令人驚喜的是,孩子可以毫不費力的學習任何知識。甚至可以說,地球上再也找不到像孩子這麼善於用頭腦工作的人了。這一切,都要建立在對兒童大腦的和潛能的開發基礎上。 孩子在出世之後幾個星期內,開始漸漸感知這個世界,視力後於聽力開始發展。這個時期,學習和記憶的能力已經形成,智力潛能開發的黃金時期就要開始。對於一個新生生命來說,最重要的是理解能力,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建立在各種事物、人物、語言等從碎片式的接受到整體性的貫通的基礎上。嬰兒需要大量的睡眠,但在孩子醒來的6~8個小時之內我們同樣可以做很多事情。語言能力和閱讀能力是需要被最早開發的。閱讀是最主要的獲取知識和能力的方法之一,閱讀可以改變人的精神和氣質,大量閱讀的朋友應該是很有體會的。閱讀不一定是看懂一定文字,可以通過聽覺接受來閱讀。在孩子6個月或8個月大之後,可以每天給孩子閱讀童話、詩歌、散文等等,並高頻率的重複文字,2歲左右,便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父母需要手把手的教孩子閱讀,並且培養他們的興趣,以及對知識的渴求。孩子覺得學習是快樂的,才讓他學習。在孩子還想學更多的時候結束。孩子覺得文字有趣,才會主動去記憶。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去背誦和記憶而讓他們覺得記憶文字是一件苦差事。培養孩子渴望學習的習慣。 有事做的孩子才幸福。開啟他的智慧,讓他更早的享受知識和真理的給他們帶來的幸福和喜悅,是我們不應推辭的責任。 至於語言能力,孩子的語言天賦都是極高的。孩子可以輕而易舉的在混沌中掌握各種語言的各種要素的位置,而這樣信息量如此巨大的工作讓成人的大腦來處理恐怕是會要爆炸的。如果教育得當,在5歲之前,孩子完全能夠掌握5門以上語言。只可惜,我們不具備教授這麼多種語言的能力,但我們至少可以把中文和英文很好的教授給孩子。只要我們能說,孩子就能學,並且很好的掌握。所以有人戲言:最好的語言環境應該由這樣的家庭成員組成——美國的父親,中國的母親,法國的廚子,義大利的管家,德國的司機。 至於數學、物理等抽象科學的培養,其實也可以在早教開始涉及,但絕不是通過我們所接受的機械式教育,而是引導性的教育,讓他們感覺到世界的神奇,把握和利用這種神奇需要掌握某種工具,然後才去學習。任何科學,都可以從生活中找到援引的案例,反推之,任何現象必有其道理,跟孩子講講這其中的道理,或者多問問他們「為什麼」以啟發他們的進一步求知慾。千萬別限制孩子的思維,無論是想像力還是他們對某種事物或者現象產生的與現存的不一樣的想法。讓他們養成質疑的習慣,而不是打擊質疑,我們最樂意看到的是他們「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狀態。 而琴棋書畫等方面培養,國內外都有很多專門法,在此便不做贅述。通常而言,3歲兒童可以開始拉小提琴,5歲兒童可以開始學習鋼琴,對於樂器大家來說,通常會早於這兩個年齡開始習樂。樂器的習得,沒有早期教育的基礎,是難成大氣的。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我們提供選擇,而做出選擇的是孩子,讓他們自由決定自己願意學鋼琴還是小提琴還是葫蘆絲,或者繪畫還是美術,孩子喜歡,他們才學的好。我們不需要培養一個琴棋書畫樣樣通的「皇家才女」。 性情的培養、道德的判斷、美的認知都是從生活中點點滴滴引導出來的。每一個故事都可以引申出道理,父母是最好的榜樣,在德育培養上,父母的榜樣也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都做好,公平,成正,孩子會以同我們為伍而感到光榮,並儘力做好。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是教育他道德判斷的最好機會,不要教唆,而要提醒孩子時刻做換位思考。 控制力和自律精神的培養並不是要限制孩子的自由和想像力,而是幫助他們規範自己的行為,更好的駕馭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孩子天生是不具備自控力的,但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隨著我們對他們道德判斷的教育,他們有了對善惡丑美的分辨,這個時候他們還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慾望和行動,父母的榜樣在這個時候就起到很大的作用。這個世界上大部分頑皮搗蛋的孩子多半都是父母自己沒有做好,或者沒有培養他們對慾望的控制力。的確,一個成年人想要改正某種劣根性不是不可能,但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而這個成年人在想要改變之前,也許已經在這個社會當中做出了很多負面行為——當今社會的諸多問題難倒不都可以歸咎為教育問題,特別是在人格塑造的黃金時期的教育問題嗎?如果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能讓孩子一開始就做好呢?何況其實這並不困難,只要我們始終如一,保持道德的天平是平衡的。 不可不提的一點自我意識方面的培養就是心理素質(抗打擊能力,抗壓能力以及核心的自主精神等等)的錘鍊。現在中國的孩子智商越來越高,但小小年紀自殺孩子也越來越多。在考學文化下,在所謂升學壓力和同齡競爭之下,孩子的勇氣和自信被自卑和自我懷疑侵蝕,浮躁社會的評價制度對此負有很大責任,但從孩子內心的調試角度來說,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從小就形成一種氣度——大氣,寬容,坦蕩。不要嚇壞了孩子,不要因為點屁大的事情就恐嚇孩子會有什麼惡劣後果(學校為了維持集體的紀律或者所謂的白痴制度,就特別喜歡嚇唬人,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其實非常有害)。而應該告訴他們,人生有無限可能,人生選擇多樣,人生不是「非此即彼」,人生也不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告訴他們如何用正確的心態來對待世界和生命、失敗或成功,如何用寬容的態度來對待異己、對手或者惡意的中傷。也許多出去進行戶外活動、接觸自然會讓他們對生命的本質有更深刻的認識,也就不會常陷於瑣碎的鬥爭中。另外千萬不要讓考學文化侵襲了孩子的心理,考試和升學永遠只是學習的附屬品,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追求真理的態度。 飲食與健康——千萬不要給孩子吃垃圾食品,尤其不能讓他們養成對零食的偏好,即使他們到了七八歲,依然要讓他們對色彩鮮艷的零食保持克制。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胃,胃好的孩子才會有好的情緒,有了好的情緒,他們才會更樂意也更有精力做一個「好人」。讓孩子更早的接觸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並常帶他們到大自然的環境中呼吸新鮮空氣。 不要對學校寄託太多希望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不是學校的責任,學校也不可能為此負責。家庭是天下最好的學校,最好的教育來自於父母,因為只有在這裡我們才可以通過最好的方式——因材施教來教育孩子,我們最理解我們的孩子,也會最上心。 正如「僧人也是一種職業」一樣,教師也是一種職業,何況現今的學校已經變成了利益的工具,今天的教師也已不再向過去那樣值得人們尊敬。 我們的學制設置得科學嗎?孩子到底需要學習多少知識?7歲上小學,12歲上中學,18歲上大學這種人為規定的學制習慣有沒有科學性?到底什麼該教?什麼不該教?其實學校對這些問題也根本沒有理清頭緒。如果按照知識量來說,似乎我們的精力已經發揮到最大盡頭,如果按照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來說呢?就不能簡單地用量和時間來衡量了。 童年的本質是自願 一切教育的前提都是基於童年的自願,我們提供選擇,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多的選擇,交給他們發現和創造真理和美的能力。教育的本質是告訴他們如何教育自己——告訴他們探索和發現真理的方法。 孩子就是我的老師,教育孩子,其實也在教育我們自己。父母養育孩子等於目睹自己重活一遍。在自己重活一遍時處處刁難自己為難自己的人是自虐狂。父母善待孩子就是善待自己。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善待就是尊重孩子、賞識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從個體本位角度來說,他從來都不屬於你,雖然他是從你那裡來的。他們有自己的判斷、思考和處事方式。我們應該加以引導,卻不應該加以干涉。 最重要的教育之道,讓孩子知道要對自己負責,以及如何對自己負責。為什麼父母會感到很累?因為他們總是喜歡為孩子包辦一切,而不是信任之,把之視為一個完整的、正常的人來看待,這樣做不僅會讓自己感到很多負擔,也會讓孩子背上很多包袱,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 教育的自然之道 也許有人說,這樣的孩子不就是完人了?天才了?根本不正常啊!我想說,不能因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平庸的人,我們就要阻止我們孩子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天才吧?之所以我們認為奇異兒童是不正常的,是因為我們本身就「不正常」,我們還要站在「不正常」的立場看待正常的人。 人到底可否成為全面的人?完全可以。天才培養很難嗎?其實不難。我們無法改變我們過去十幾二十年所受到的教育,但可以為後代帶來更好的教育——通過我們對自己接受的教育的總結。培養一個天才其實是一個很自然地過程,當我們用最樸素的理念、最自然的方法、最虔誠的心態來教育孩子,讓孩子選擇他自己的道路,給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為他們的選擇和創造和想像提供幫助,帶他們感受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讓他們發展多方面的興趣,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就可以成為「天才」。可以想見,天才其實才是最正常的,因為它們由一種正常的、自然的教育的結果。當然,教育不是一勞永逸的,是一脈相承的,任何投機心理都不應該摻雜在對孩子的教育當中。 中國和世界的未來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紅利的銳減,可以想見未來中國和世界的將需要個人生產力的大幅提高,而這一切從根本上由新科技革命下的「新教育」創造和導致。 我們這一代人大部分都沒有受到過非常好的早期教育,今天看來似乎也還混得過去,但基本超不出平均水平,只能算是「還能接受」。假如從現在開始,進行一種改革——早期教育改革,誰能預言父母和孩子能收穫多少歡樂呢?這世界又能有怎樣的潛能突破性的改變呢?產生一個天才對世界有多少改變?產生一群天才呢? 教育永遠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業,過去是,今天是,未來更是。 我們肩負著責任 面對中國和世界的未來,我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是最好的時代,只因為你給了孩子為世界創造美好的智慧和美德;這是最壞的時代,假如孩子的潛能和良知在你的手中毀滅。 我們為世界埋下禍根或者埋下靈性的種子和天才的希望。我們要對一切負責。未來的確掌握在我們手中了。 謹希望未來的父母們,為了我們的後代,為了世界的未來,從現在開始把自己變得更好,並採取一切合理可行的思想和思維、方法和行動來讓我們的後代變得更好。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強悍票房成績下,中國電影缺什麼?
※「快速移民」:徹底斷了中國人的移民路
※中國古代貴氣的奢侈品,老外永遠做不出來
※讓3億中國姑娘臉紅的男裝,就算你買得起也穿不上...
※《中國合伙人》「三劍客」性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