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此人能力不大領兵卻不少,消耗中國110萬兵,他卻得以善終

文/月小妝

甲午戰爭前,日本當局對清國內部的事物,進行了詳細的情報整理,基本上清朝內部有多少兵力,多少武器,上層官僚情況,決策政令的執行情況,計劃,步驟,民情等都做了調查,對預計的戰力進行了推演,掌握了清軍全部的資料。

當時國內搞洋務運動搞了三十年,國內對自己的軍隊很有信心,而且清軍搞到一些洋槍炮也沾沾自喜,以為自己人生開了掛。

筆者補充一點,日本並非是特別聰明的民族,但日本人的特點是謙虛,一心一意,日本人很鑽研,從這份方案就可以看出,沒有中國人的浮躁、自大,莫名其妙的優越感,起碼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點。

清國上下都認為日本是撮兒小國,戰敗後皇帝覺得不可思議,認為前朝將領一定消極怠戰,不然怎麼會失敗?《孫子兵法》是中國的兵書,可沒有一個將領在研究這本書,反而是日本人把兵書的威力發揮到極致。

那麼日本對當時清軍的戰力是怎麼評估的呢?

他們認為主力部分戰力還是可以的,尤其是勇兵和練軍這四十萬戰力超強,但有兩個弊端,第一,領導分散。軍隊是由各省總督管轄的,湊不成一堆,比較散亂。各省總督雖然都有請洋教練,但不請便罷,請了更亂,原來的操練方式和洋教練的方式混雜在一起,變得「半洋式、半清式」,打起仗來更加雜亂。

第二,日本方面認為,將領不識兵法,居然不看書,「不知兵學為何物」,「皆是惟有利己之謀」。

第三,兵力分散。

第四,道路破敗不堪。「以此四十萬之兵員,佈於我十倍之土地面積,特別是道路粗糙惡劣,交通甚為不便,故而假令一方有事,也難以直接調遣鄰省之兵。」

西方人士對中國並不了解,他們認為中國必勝,結果中國敗了,他們吃驚得不得了。西方當時對中國的印象一直是一個頗具實力以及潛力的大國,居然連撮兒小國都打不過,真的要好好審視下。

在日本說的這些弊端,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將領離心離德,皆是貪圖利益之人。

晚清的勇營曾經發揮過巨大作用,如湘軍、淮軍都是勇營的派系,後來這些派系彼此傾軋,各佔山頭。

北洋海軍是李鴻章壓箱底的軍隊,這不是草堂班子,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對北洋海軍充滿畏懼。北洋海軍造軍艦的時候日本還不行,只能懷著恐懼眼睜睜地看著,可沒過幾年,經過日本的調查,發現北洋海軍根本不行,士氣低落,官員互相傾軋,心沒用在做正事上,人人都爭名奪利,沒人去想打仗的事。

北洋海軍真正發揮作用的「中層幹部」劉步蟾,鄧世昌等,他們都是福州校友,一旦權力在握,他們就組成一個小團體,小團體是幹什麼的?是排外的。這導致本國與外國軍官關係緊張,本國不同地區的軍官,關係也緊張。

英國一個軍官琅威理,他是很有能力的人,北洋剛創立就讓他當了總教習,官位在劉步蟾之上,結果劉步蟾設法把他排擠走了。後來請的教練什麼都不行,也訓練不好,為甲午戰敗埋下伏筆。

中國人的嫉妒,真是沒有誰了。

北洋的海軍經常擅離職守,打仗的時候竟然指揮官都找不到,去哪裡了呢?喝花酒去了。船上士兵亂作一團。陸軍將領有過之而無不及,出關抗擊日軍的時候,將領也去喝花酒。將領的鬆懈、怠慢是戰爭失敗的原因之一。

再說說清軍的訓練情況,軍官不參加訓練,讓士兵自行操練,大家都像兒戲一樣。

一切都是上行下效。海軍將領們都無心抓訓練,那低級官兵水手更是樂得舒服快活。

北洋海軍聘請了很多外籍教練,琅威理練兵是有一套的,但他被排擠走了,後用的洋教練都遠不如他,而且後來的洋僱員都是沖著高薪來的,來了也沒好好教,等打仗的時候一個也沒有了。

清末軍備的鬆懈,武器的落後,是整個大清的問題,不僅僅是北洋水師的問題,整個大清的禁衛軍,八旗兵,綠營兵全都一個鳥樣,根本沒充分訓練。臨上戰場發現兵力不足趕緊擴招,從八個營擴招到四十個營,這些軍隊的戰鬥力是什麼?是零,是沒有。

在海戰當日,北洋艦隊一艘快艇在日軍艦隊四十米處發射魚雷,這麼近距離的打擊,竟然沒大眾,連遠遠觀看的日軍海軍部長都遺憾地說,如果打中了,那將是重要的戰果。

在開戰不久定遠艦被火炮摧毀,丁汝昌跌落下來負傷,悲催的是他事先沒指定代理指揮者,艦隊失去統一指揮,信號旗被摧毀,所以其他艦隊在混亂中陷入癱瘓,沒法有效作戰,十分可惜。

這些戰爭的Bug,就不一一列舉了。英國公使彙報:「中國軍隊在數量上有優勢,但訓練管理遠不如日本。缺乏有軍事遠見的當局,所以導致戰爭的失敗。」

史學界甚至有人認為:「中國海軍之敗,不是敗於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的下午,而是敗於以往數十年的不自振作。」

隨著北洋海軍的覆滅,李鴻章成了替罪羊,沒有一個官員檢討自身,全部都將責任推到一個人頭上。


推薦閱讀: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卷(110~120)
建設「法治中國」的辯證方法論
談談中國的泡小姨文化
王猛:近代中國科技落後的原因
中國山水畫總論之四

TAG:中國 | 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