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元勛恐懼為哪般?

元勛恐懼為哪般?

劉吉同

周勃是西漢的開國元勛,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劉邦死後呂后當權,她誅殺劉氏宗室,重用侄兒呂祿、呂產,劉氏江山幾乎要改變顏色。呂后一死,周勃與陳平聯手,一舉粉碎了「呂家幫」,呂氏男女不分老少一律處斬,然後推擁遠在太原的代王劉恆做皇帝。劉恆半信半疑、戰戰兢兢前往長安,群臣至渭橋接駕,年已花甲的太尉周勃跪呈天子專用的璽和符。於是,西漢的第三位皇帝誕生了,還被稱為一代明君。

然而,周勃之後的命運很快逆轉,先遭冷遇後被罷相,接著逼令離開京城前往封國絳縣養老。在封地,老將軍提心弔膽,度日如年。每當河東郡的頭頭腦腦巡行到絳地時,便「自畏恐誅」。為防不測,他必披甲,令家人手執兵器與領導見面。兩朝功勛過的是什麼日子呀?這與當今的在逃犯有什麼區別?一聽到警車鳴鏑,便膽戰心驚。功高蓋世的周勃,怎麼落到這步田地?

主要原因在於皇權是私權,私有、私用、私授、私襲。這就導致它必然卸磨殺驢,最不講良心。當「秦皇漢武」爭天下或爭得了而皇權遇到了危機時,此時,他們最需要有像周勃這樣的文臣武將,死心塌地橫刀立馬為其賣命。然而,皇位一旦得到和安全,周勃們便不安全了。這是因為,此時的「周勃」往往功高震主,在皇帝看來,這是一種極其危險的挑戰和威懾,乃至如芒在背,必欲除之而心安。

於是,周勃們的悲慘命運便無法避免了。周勃的兒子周亞夫同樣演繹了這樣的悲劇。七國之亂把漢景帝嚇了個半死,危急之時周亞夫統帥中央軍,不到一年便平定了叛亂,斬獲了領頭者吳王劉濞的首級,為漢景帝皇位的安全和鞏固立下了大功。然而,周亞夫的下場比他爹還慘。漢景帝後二年(公元前142),劉啟在宮中宴請周亞夫,偌大的宴席上只放了一大塊肉,既不能切開也不能動筷子,但又必須吃掉。明顯是在羞辱人。但周亞夫哪裡知道,這正是皇帝要殺他的一個信號。後來,周的兒子給父親買了些用於殉葬的鎧甲盾牌,以備後事。被人告發,皇帝將周亞夫下獄。嚴刑拷打中,周亞夫絕食五天而亡。一年多後景帝駕崩,年僅16歲的漢武帝登基。景帝殺周亞夫的真正目的,乃是為了兒子的皇位安全,提前除掉一個「危險人物」。

皇權的私有性質導致的另一結果是,「專門利己」,奉「實用主義」為圭臬,具體說就是親「雞犬」重新貴。劉恆登基後,第一個受益的人是竇廣國,此人幼時被人拐賣,成年後靠下苦力為生,聽說剛立的皇后姓竇,便想到了十幾年前離散的姐姐,經驗證果然皇后就是姐姐。他的命運猶如平地一聲春雷,從一個打工仔一下子變成了國舅爺,一夜之間榮華富貴如潮水般湧來,後被封為章武侯。另一個人是薄昭,他是劉恆的老舅,當年就封了侯。再一人是鄧通,憑著吮瘡嘗膿的奇功,鄧通深得文帝寵幸,從宮中一個小小黃頭郎迅速升至上大夫,且富甲天下。當這些「雞犬」和「新貴」彈冠相慶之時,西漢的開國元勛周勃卻正在獄中遭受著無窮的折磨和污辱。為了活命,他向獄卒行賄千金,又重金行賄薄昭,薄昭向薄太后求情,老將軍才保住了一條老命。「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這是皇權政治的常態。

假如皇權姓公,權力按「天下為公」運行。那麼,周勃、周亞夫父子的悲劇絕對不會發生。不會發生的又豈止這樣的悲劇?

魯春林感言:

1、不作為也是一種不錯的活法。身居高位的譚延闓,對從政,抱定的是典型的三不主義:一不負責,二不建言,三不得罪人。被人譏為八面玲瓏的水晶球,也被人譽為葯中甘草

2、鋒芒畢露是一種危險的活法。不成功便成仁!成王敗寇故事多,近乎古訓。

3、只可共苦不可同艱,為什麼領導總有難言之隱?!

4、權力場不出現制約循環圈,是政治歷史的退化。

5、功成名就,急流勇退,知足常樂是美德?!

6、天不怕,地不怕,斷頭之後後人怕。

7、打天下靠元勛,治天下靠尋緣。

8、和諧是一以貫之不整人。

推薦閱讀:

男人最隱私的性恐懼(圖)
恐懼造成財富能量的匱乏
螞蚱死亡之謎:恐懼的威力遠超過死亡
心無掛礙,無有恐懼

TAG:恐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