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三大誤解辨析

  【英文標題】Three Fundamental Misconceptions of Critical Thinking

  【作者簡介】董毓,華中科技大學 啟明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董毓(1956—),男,湖北武漢人,華中科技大學啟明學院客座教授,環聯公司(加拿大)(TransUnionCanada)資料庫主管(Database Manager),邏輯學和科學哲學博士,從事邏輯學、科學方法論和批判性思維研究。

  【內容提要】批判性思維是理性和創造性的核心能力,沒有批判性思維教育就沒有真正的素質教育。中國對批判性思維的誤解普遍存在,且成為認知障礙,使得批判性思維教育要麼不能得到推廣,要麼成為抽象、空洞和教條式的課程,不能起到激發思維和創造性的作用。存在的誤解主要是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否定的批判、邏輯及其運用以及方法和技巧。全面、動態和實踐的批判性思維是求真、公正、反思和開放的精神態度與分析、推理、判斷、開創等思維技巧的結合,以理性和多樣性為指導主軸不斷尋求知識和合理決策。批判性思維教育會切實推動科學、文化和社會的自主發展。

  【關 鍵 詞】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教育/素質教育critical thinking skills/inovation education/quality education

 

  批判性思維能力,在國際教育界被認為是和讀、寫一樣基本的學習和學術技能,是創造知識和合理決策所必需的能力。中國有些大學近年來開始了批判性思維的教育,但到目前為止,教學的普及遠不能適應培育創造性人才和科技興國的要求。「思維僵化」和「否定一切」兩極共存的現象普遍存在,應該質疑和創新的地方人們卻固守成規,應該欣賞和接受的地方卻充斥著非理性的反對。2010年美國耶魯大學校長在南京第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教育在中國推廣緩慢,與人們對批判性思維的一些誤解等觀念因素有關。本文試圖澄清三個主要的和普遍的誤解,以有助於清除觀念障礙,使包含批判性思維的素質教育得到廣泛開展,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推陳出新、嚴密審慎、敢於競爭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批判性思維不等於否定,而是謹慎反思和創造

  不是否定而是謹慎反思,是批判性思維研究和教學一貫的常識。但現實存在的普遍誤解,是推廣批判性思維的最大思想障礙之一。目前採用較廣的批判性思維的定義是恩尼斯(Robert Ennis)的觀點: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其目的在於決定我們的信念和行動。此定義本身不包含負面的批判性含義,教師們也會說明這樣定義的建設性或「中性」本質,指出批判其實是評判或評估(某些中文翻譯為「評判性思維」不無道理,但又存在限於評估範圍的問題)。很多人看到的只是「批判」兩個字,且望文生義把它等同於負面含義的否定。他們至少是下意識地認為,否定就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必然包括否定。這個負面理解在知識界也有一定市場。2010年羅斯(Michael Roth,美國維思里安大學校長、思想史學家)的一篇文章《超越批判性思維》認為,不僅要有批判性思維,還要有「實際的探索」;不但要判別還要有指導,去發現未知的細節、規範和關係;不要只是批判價值而要去增加價值,去豐富文化、社會和人生。

  「如果人文學科的教授更多地把自己視為規範的探索者而非評判者,就會有更好的機會把學術和公眾文化中更廣泛的潮流重新銜接起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要接受現狀,但是它的確意味著要努力從參與者的立場來理解文化習俗(包括自己的文化習俗)……對其他人來說,這意味著他們不必帶有預期的揭露缺點或故弄玄虛的目標去做研究,而是轉過身來想想所研究的內容也許會使我們的思想和生活躍動起來。」[1][2]

  在原文登載的網站上,人們很快指出,羅斯對批判性思維的負面理解是狹窄和不合實際的。一個學生指出,這和他在大學裡學的批判性思維課程不符,他學習的是各種思想技巧,而不是去打倒別人。另一位評論者說,羅斯不知道批判性思維強調的認識真理的原則和追求,他對批判性思維是什麼完全無知。的確,在批判性思維教育者看來,羅斯似乎從來沒有看過批判性思維方面的教科書,顯然,他的「超越」批判性思維的發言事先沒有給任何一個學過或教過批判性思維的人看過。根本地,羅斯在兩個方面誤解了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的目標就是知識、理解和價值的增長;批判性思維的原則和方法本身就是擴大知識、增加價值的工具。

  批判性思維強調不要盲目接受現成的觀點,不要墨守成規。批判性思維的目標是增加知識和合理決策,這就要以敢於質疑現有知識系統的態度為先導,沒有敢於質疑的態度和膽量,就不會有突破。開放和創新的精神對中國科技文化發展的意義不用多言。但是,另一方面,批判性思維從來就沒有要求人們單純地說「不」、發難、破壞,用「揭露缺點或故弄玄虛的目標去做研究」。批判性思維的主要原則,從首次提出批判性思維概念的杜威(John Dewey)開始,就是大膽質疑、謹慎斷言。杜威的批判性思維(他稱為「反思性思維」)就是在對科學假說進行主動、持續和細緻的理性探究之前,先不要決定是接受還是反對——延遲判斷。[3]首先,對某個觀點、假說、論證等,批判性思維的起始態度是謹慎,而不是立即贊成或反對。對想要你立即接受其觀念的人來說,這個謹慎可以說是質疑的態度——意味著拒絕立即接受他人的觀點。但實際上,謹慎態度是中性的,它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而是「先不慌作決定」。其次,質疑是提問,而不是判斷,即質疑是對觀念的理由、根據的提問,而不是對該觀念的判斷,更不是否定判斷。換句話說,代表批判性思維「大膽質疑」精神的,是對該觀念提出「它真嗎」的問題,而不是作出「它不真」的判斷。批判性思維絕不等於單純的反對,不等於認為什麼都不對。中國簡單否定思維者多如山花爛漫,如果這等於批判性思維,就不用大力提倡批判性思維教育了。

  合理的信念和行動,不僅需要「大膽質疑」,更需要「謹慎斷言」。謹慎斷言,按杜威的話說,就是如果對一個觀念沒有細緻、深入、全面的合理思考和探究,就不要下判斷。很多人忘記了批判性思維原則的這個不但不可缺少、甚至更為根本的部分。說「不」並不難,難的是說得有道理。我們常說沒有破就沒有立,其實硬幣的另一面是,沒有立也就沒有破。只有在經過謹慎反思和研究得到站得住的理由後,才能下(否定或肯定)判斷。科學史證明,舊理論只有在新理論真正成功的時候才會蓋棺論定。因此,追求知識發展的批判性思維不但鼓勵質疑,而且更強調學會質疑:不但要敢於提問,而且要善於提問,還要善於表達為什麼有疑問——能說出理由,特別是相關的、好的理由。很多人不敢質疑,其真正原因是不會質疑,即不知道怎樣提出好的問題。這需要理性和探索性思考,是難點和要點。所有批判性思維教科書,都以如何進行這樣的思考的標準、技巧和過程為重點內容。

  批判性思維是否一定包含否定呢?如果一個人對問題思考的結果和現有觀點是一致的,並沒有推翻、突破前人的觀點,是否就沒有進行批判性思維呢?根據批判性思維的主要原則,答案是明顯的。定義批判性思維的是理性反思的過程,而不是它的具體判斷的結論,即不以結果是否新穎、是否正確來判定其思考過程是否具有批判性。對假說的細緻反思雖然常會導致新的突破,但如果發現假說是合理的,發現它在最嚴格檢驗和批判的情況下也能站住腳,那至少現在應肯定它——不然就等於盲目否定。所以,即使思考得出肯定的結果,也不能說不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的結果完全可能是同意和接受現有觀點的合理性。總是導致否定判斷的批判性思維不僅從來沒有人教過,而且是和其定義相矛盾的。恩尼斯認為,常見的公眾印象是,批判性思維是負面的、鼓勵懷疑論。但當有足夠的證據和理由支持某個立場時,採取這個立場的態度就是不去懷疑的態度,這一點需要包含在批判性思維的教育目的之中。[4]可以相信,如果普遍教授批判性思維,中國網路蔓延的那種盲目反對和不負責的發泄將會大大減少。

  綜上所述,否定不等於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不一定包含否定。否定既不是批判性思維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其必要條件。它的真正要點是走向合理的知識和行動。

  其實,即使是羅斯的那種「帶有預期的揭露缺點的目標」的思考,如果它隨後是以客觀、具體和理性的研究和推理為依據的,那它就不是那種單純的反對,而是正面的、建設性的探索。關鍵依然是有沒有杜威所指的「主動、持續和細緻的理性思考」。這是「謹慎斷言」要求下的規定動作,是批判性思維和單純否定的分水嶺。有根據的否定反而更能推動發展,更具有正面效果。也就是說,批判性思維並不必然包含否定,而當它作出有根據的否定時,也只是因為這樣更能推動正面發展。

  批判性思維概念的發展也說明了這一點。批判性思維以前只被看作對已有思想的評估和判斷,是「應對性(reactive)的批判性思維」。通俗地說,以往教批判性思維的做法是:有一個觀點、假說或提議,要知道它好不好,有沒有道理,就要尋找其理由、證據,分析其推理,看它是否可以辯護,判定它是否可信可行。如果是,就是真的知識或可行的決策,就相信它、運用它。這個思路,是通過排除壞的找到好的信念。它強調理性,強調對已產生的信念進行經驗的檢驗和評估。判斷一個信念的可辯護性是確定知識的必要環節,應對性的批判性思維也是認知探索的必要階段。這當然完全不是羅斯所指責的「只要批判」的批判性思維。相反,按照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的批判理性主義觀點,這個思路還存有那種「辯護主義認識論」的氣味,「批判」味十分微薄,對破舊立新的需要強調得不夠。

  隨著批判性思維概念的發展,現在批判性思維越來越被認為是構造性或建設性(constructive)的,它依然要評判假說、觀念、論證等,但它要通過構造新的替代假說、觀念、論證來評判它們。從應對性到建設性的批判性思維的概念變化過程中,在批判理性主義影響下,許多研究者(如論證理論中的辯證學派)同意,批判性思維更應主動先從尋找反駁的理由出發,對已相信的和遵循的信念(觀念、理論等)和答案,先要問:有沒有辦法發現它們的問題和缺陷,以便尋找可以克服這些缺陷的更好的認識?這個思路,是從好中找到「壞」,是吹毛求疵,像羅斯說的「帶有預期的揭露缺點的目標去做研究」的批判性思維。

  採取以挑錯為目標的思路,在批判理性主義者和辯證學派眼裡,是探索和發展的更好方法。波普爾認為,科學史表明,久經證實的科學理論也可能有錯,更好的理論只能是通過改正它的錯誤而產生。所以,通過嚴格檢驗和批判來挑錯的探索方式,正是把發展放在第一位的做法,是促進認識發展的更有效的方法。[5]阻礙認識發展的不是發現錯誤,而是不去發現錯誤;沒有什麼比發現錯誤能更快促進新理論的產生。波普爾的同事,批判理性主義者阿加西(Joseph Agassi)在《回顧卡爾·波普爾爵士:反面思考的正面力量》一文中總結道:「對已接受的觀點,或最好的科學觀點、觀念和提議等進行反駁的要旨,不過是這一點:反駁打開了革新的道路。什麼都不比反駁更有強烈的啟發性。什麼都不比批判現狀對進步更有促進作用,什麼都比不上對舊事物的不滿更可能預示新事物的來臨。批判就是解放。」[6]和羅斯的觀點相反,理性批判的思考,不僅和探索不矛盾,而且是更有效的探索。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理解,批判性思維都是正面的、建設性的思想力量。

  二、批判性思維不等於論證邏輯,而是辯證認知過程

  批判性思維不等於邏輯,這一點顯而易見。但出於各種原因,許多人還是把批判性思維限定在邏輯範圍內,把它當作日常語言的邏輯,當作邏輯課的比較有趣、比較實用的替代物。這樣做的不利後果之一,是限制了批判性思維的教育,使得它的那些獨特的優點和方法(如促進求真、深入和開放思考)得不到傳播,從而不利於創新思維的培養和科技發展。

  當然,邏輯學是批判性思維的一大來源,非A不等於A這些邏輯原則不能違反,邏輯工具在批判性思維中,在其有用的地方是有用的。但從根本原理和方法這兩方面而言,形式的、演繹的邏輯遠不能概括批判性思維的特點和方法。

  希契柯克(David Hitchcock)列舉了論證的邏輯分析和批判性思維的重合和不重合關係。他指出,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分析有三大方面的不同:(1)批判性思維遠遠超越了單一的論證。(2)批判性思維包含創造的成分,包括提出並評估替代觀點,從中選擇最好的。(3)批判性思維包括對證據本身的批判性評估。[7]第三點是批判性思維研究教學的共識。論證的邏輯評價要求證據真實(完滿的推理是前提真實和推理有效),但並不討論如何判定和鑒別,這是批判性思維的重要工作。希契柯克本人於1983年出版的批判性思維教材就叫「批判性思維:信息評估指南」(Critical Thinking:A Guide to Evaluating Information)。毫無疑問,判斷信息的真假和質量的工作,在信息時代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1997年費舍爾(Alec Fisher)和斯克里芬(Michael Scriven)提出的批判性思維定義是「對觀察和交流,信息和論證的有技巧的和主動的解釋和評估」。費舍爾說明了把觀察、信息和交流包括在這個定義中的必要性:人們的感官觀察、事實陳述、問題、指令等其他語言行為,都需要解釋和評估,所以都是批判性思維的對象。[8]當然,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在內容上的差別並不止這些,如像批判性思維著重研究的實際論證中必然包含的、起決定作用的隱含假設、情境或背景知識的內容,都不是形式邏輯分析的對象,因為它只是以表達出來的形式來判斷論證的有效性。

  對第一和第二點,可結合近20年來批判性思維研究和教學的發展來理解。在現代論證理論研究中,關於論證的合理性(好壞評價)的觀點主要有三種代表性說法:(1)邏輯的:合理的論證是真的前提加演繹有效的推理。(2)修辭的:合理的論證是能說服爭論一方的論證。(3)辯證的:合理的論證是在辯論中對爭論問題的解決作出建設性貢獻的論證。[9]當代論證理論、非形式邏輯、批判性思維研究者普遍認為,演繹邏輯的合理性不能恰當表達實際論證的特點和合理性。合理的論證(包括歸納的和其他理由充足的推理)都不是演繹有效的。反過來,符合邏輯的,也可以是不合理的論證(如「因為零下溫度可以引起結冰,所以零下溫度可以引起結冰」,它完全符合邏輯的有效性和完滿性,但卻是循環論證,沒有任何知識進步的意義)。顯然,演繹邏輯的合理性,既過寬,又過窄,不能衡量以認識發展為目的的思考活動的合理性。

  批判性思維當然從一開始就是超越邏輯的,不過現在所謂的「辯證的道路」在一些重要方面把這個超越更明顯化了。辯證的道路可以說從新的角度強化了批判性思維從單一論證模式向交流、競爭、開放的多論證模式轉化的潮流。[10]現在討論熱烈的是艾默任(Van Eemeren)發起的「實用—辯證理論」(Pragma-dialectical Theory)。此觀點源於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它認為,論證的真正特質和合理性是在批判的對話中體現的。論證(不管是說話還是寫文章)都是有受眾對象的,是多方參與的對話,好的論證是根據雙方同意的出發點和對話規則進行的批判性對話,最後得到對爭論問題的解決,或至少推進問題的解決。實用—辯證論的理想論證模式是對不同觀點、理論和論證進行批判性討論,為此他們鼓勵提出新的觀點和論證,以形成良性競爭和發展的環境。他們認為,論證不是傳統的那種為一個立場尋找好的正面支持的理由的論證——波普爾一樣反對這種辯護主義傾向——對論證的最好的正面支持來自於對它的否定性檢驗和批判的努力的失敗。實用—辯證論最近十幾年獲得了許多關注和發展,它提出和發展了一系列相應的批判性討論的規範,以此來保證合理的討論,保證它的問題解決的合理性。[11]

  雖然對實用—辯證道路所代表的方法和合理性概念的性質存在爭論(如「正面理由」是否只來自於批判的失敗,辯證合理的結論是否有認識的真理性等[12][13],但它反映了人們對批判性思維內容和原則的新的認識:批判性思維不等於邏輯,不等於日常語言中的邏輯,不等於推理,甚至也不等於過去理解的論證,而是批判理性主義理解的那種通過良性的辯證批判而推動的認知活動。批判性思維不僅是理性的,而且是發展的;思考不僅要得到正確的信念,還要得到新的正確信念。

  希契柯克提到的批判性思維的第二個重要特點是,批判性思維的辯證性規定了它的創造性要求——通過發展才能完成判斷:要通過創造新的替代假說來評價已有假說,通過發現和構造不同立場、觀點、假說和論證來判斷它們中哪個是最可以接受的。所以批判性思維不僅促進創造性思維,而且也內在地需要創造性思維。一方面,追求質疑、理性和開放的批判性思維為創造性思維掃除觀念上的框框;另一方面,它自身也要通過創造性思維來達到批判性思維。費舍爾認為,批判性思維有時被稱為「批判—創造性思維」(Critico-creative Thinking),這個名稱一方面可消除批判一詞帶來的只是批判別人的負面誤解,另一方面還可表達好的評價常需要富於想像力和創造性的意思:要根據能得到的最好論證來評估別人的論證,就需要想像別的可能性、替代的考慮、不同的選擇、其他視角、可能情景等,即需要相當的創造性。雖然批判性思維這個詞已約定俗成,但要記住其正面和創造的性質。[14]

  這對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和教學有指導意義。觀念上,要把批判性思維看作認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需要創新和發展。教學中,要強調辯證批判、正—反—正論證方式、隱含前提、多樣化替代方案等內容。教學方法則要採用團體交互性討論、鼓勵公開、理性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即用批判性思維的方法教批判性思維[15],這樣可直接推進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三、批判性思維不等於技巧,而是理智美德和技巧的結合

  和邏輯教學的現狀類似,批判性思維的教學存在專註方法和技巧,忽視精神、態度和習性培養的現象。教學中滿堂灌的現象,表明教育中力爭培養良好理性和開放習慣的目標被忽視。

  大多數批判性思維的研究者認為,批判性思維是態度和方法的集合體,二者不能偏廢。當然也存在少數不同聲音,其中最響亮的是推崇「替代論證理論」的米西梅爾(Connie Missimer),20世紀90年代她提出批判性思維就是技巧,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態度和習性,只要能熟練地構造、分析和評價替代假說、理論、論證等,就是進行了批判性思維,就有可能導致知識的發展;批判性思維只是這些技巧的熟練運用,它並不以具備某種素質為前提。[16][17]米西梅爾的技巧唯一論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她對歷史的研究——許多有科學創新突破的大思想家(他們都是批判性思維者)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性格態度問題(如自私、粗暴、婚外戀等),不符合人們提出的具有那種理想的理智態度的批判性思維者的形象。

  支持「態度和技巧論」的研究者(如塞格爾,Harvey Siegel)則認為,米西梅爾的歷史研究和結論,建立在對什麼是批判性思維的態度的誤讀上。她提出的那些毛病,其實和思維方式無關。真正有關的,是那些影響對待別人的論證、接受反面論據和理由的態度(如一貫不能耐心聽取別人的論證,頑固得不能容忍任何不同論證的出現,因強烈的觀點偏見不能看到合理的反面事實,等等)。這樣的人不能稱為批判性思維者。我們並不管他是否隱瞞了自己在哪裡過夜,而是看他是否誠實對待對方觀點的證據或優點,因為這影響了他思考的過程和結果。[18]

  批判性思維內在地需要某種理智美德的幫助才能開展。「熟練運用批判性思維技巧」本身就需要突破我們天性中的「惰性」部分。因為保守和偏見的傾向會把這樣的運用阻止在表面和片面的層次上。一個保守頑固的人,一個被利益或名譽主宰的人,如何去面對和領悟不同的證據,勇於創造替代理論,公正分析自己和對立理論的優缺點,從而得到合理的判斷?沒有對公正、誠實這樣的理智美德的要求,所謂「熟練運用批判性思維的技巧」就可能大打折扣。

  人的理性能力存在於其他能力和慾望之中,並時常被它們阻擋。在該用理性的地方運用理性本身就代表對其他阻礙性的天性、習性的掙脫。願意進行批判性思維的態度或習性(指那種在相應條件環境下作出相應反應、行動的習慣性、內在意願或傾向),是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前提。批判性思維的技巧,不可能在不相信理性的前提下得到「熟練運用」。波普爾認為,對理性、理由的相信,是批判理性思考的前提,如果沒有這個信念,人就不可能被理由說服,一切論證對他都是徒勞的(有人稱波普爾對相信理性的要求是批判理性主義的不可批判的「信仰」,但一些批判理性主義者回答說,其實這個信念也是可批判的,只是我們沒有具體充足的理由反駁它罷了[19])。

  可以說,當我們為了信念和行動的合理性進行批判性思維時,這樣的批判性思維按其定義就包含了對求真、理性和公正等理智態度的要求,不然不可能達到「合適」的信念和行動。純粹用「因為A比B好、B比C好,所以A比C好」這樣的推理不是批判性思維,這樣推理的人完全可能同時在違反批判性思維。

  那麼,什麼是批判性思維應該有的態度、習性或素質呢?不同的批判性思維研究者提出的觀點有所不同,但有一個彙集的部分。概括恩尼斯[20]、保羅(Richard Paul)[21]、凡西昂(Peter Facione)[22]、李普曼(Matthew Lipman)[23]、塞格爾[24]等人提出的內容,批判性思維的精神首要的有三個方面,就是求真、公正和反思。[25]這是軸心理念,是批判性思維教育者要瞄準培養的精神素質。與此精神相應的一些具體的「理智規範」,稱為理智美德(如理智的誠實、全面、開放、明晰、細緻、謹慎、自省反思、力求理解、相信理性等)。[26]這些批判精神的內涵,是一個理想的批判性思維者的內在要素。

  批判性思維的精神和理智美德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這樣的素質教育需要專門進行。一般認為,批判性思維的技巧有助於批判精神和習性的形成。所以,單純學習技巧也會促使學生既能夠又願意進行批判性思維。對此,凡西昂進行了實驗性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所謂技巧教學會導致習性養成的假設關係並不明顯。在1577名學生批判性思維考試結果中,只有4%的變化可以和這些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習性問答結果相關。不過,事先具有較強批判性思維習性的學生能更好地學到批判性思維的技巧。凡西昂認為,批判性思維的教學要想有效,就必須包括專門培養理智美德的做法,不能單純依靠認知技巧的傳授,它們應該同時進行。西方科學和哲學,是從提倡正確運用理性來解決問題的古希臘文化中產生的,這個理性文化,是知識和進步的土壤,需要不斷地培育。[27]

  這樣的理智美德教育對中國的必要性是顯然而易見的。沒有任何機制或者理念可以在一個虛假和暴戾橫行的文化中發揮它應有的好作用。沒有批判理性的精神和理智美德,就不.會有知識和文化的發展,就不會有真正的自立、自由和民主。中國的批判性思維教育者,擔負著從根子上培育中國的科學、文化和社會良性發展的重擔。

  批判性思維,不能被狹隘地理解為負面和否定性的批判,不能等同於對已有思考的邏輯分析和評價,也不等於分析評價的技巧的運用。批判性思維是在辯證理性和開放精神指導下的認知思維活動和過程,它以認識的理性和發展為標準和目標,以建設性批判討論為推進認識的有效途徑。批判性思維的教育應該在傳授思考技巧的同時培育追求真理、公正和反思的精神和理智美德;交流、辯證和開放的方法是教育的指導原則,即用批判性思維的方法來教授和培養批判性思維。任何民族都不能缺少這樣的價值觀和素質教育,這是在知識和文化競爭和發展的世界潮流中立足的支柱。 

  【參考文獻】

  [1]ROTH M. Beyond Critical Thinking [EB/OL]. [2011-02-15]. http://chronicle.com/article/Beyond-Critical-Thinking/63288/.

  [2]M. 羅斯.超越批判性思維[EB/OL].丁俊娜,譯.[2011-02-15].http://www.Cass.net.cn/file/20101014285407.html.

  [3]DEWEY J. How We Think[M]. Boston, New York and Chicago: D. C. Heath. 1910: 6-13.

  [4][20][26]ENNISR H.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Their Nature and Assessability[J]. Informal Logic, 1996, 18(2/3): 165-182.

  [5]POPPER K.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Revised 5th edition)[M]. London: Routledge, 1977.

  [6]AGASSI J. Sir Karl Popper in Retrospect: The Positive Power of Negative Thinking[M]//The Philosophical Art of Philosophical Polemics. La Salle, IL: Open Court, 1988: 479-501.

  [7]HITCHCOCK D. Critcial Thinking as an Educational Ideal[C]//批判性思維課程研討會論文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啟明學院,2011:1-23.

  [8][14]FISHER A. Critical Thinking: an Introduc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0-11, 12.

  [9]VAN EEMEREN F. Argumentation: an Overview of Theoretical Approaches and Research Themes[EB/OL]. [2010-02-24]. http: //argumentation.ru/2002_1/papers/1_2002p4. html.

  [10]WALTON D. Dialogue Theory for Critical Thinking[J]. Argumentation, 1989, 3(2): 169-184.

  [11]VAN EEMEREN F, GROOTENDORST R. Rationale for a Pragma-dialectical Perspective[J]. Argumentation, 1988, 2(2): 271-291.

  [12]SIEGEL H, BIRO J. The Pragma-dialectican"s Dilemma: Reply to Garsse and van Laar[J]. Informal Logic, 2010, 30(4): 457-480.

  [13]BOTTING D. A Pragma-Dialectical Default on the Question of Truth[J]. Informal Logic, 2010, 30(4): 413-434.

  [15]干詠昕.用批判性思維方法打造批判性思維課程[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6(6):51-55.

  [16]MISSIMER C. Perhaps by Skill Alone[J]. Informal Logic, 1990, 12(3): 145-153.

  [17]MISSIMER C. Where"s the Evidence? [J]. Inquiry: 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 1995, 14 (4): 1-18.

  [18]SIEGEL H. Rationality Redeemed: Further Dialogues on Educational Ideal[M].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19]MILLER D. Overcoming the Justificationist Addition[J]. Iranian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2007, 4(11): 167-182.

  [21]PAUL R.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Strong" Sense: a Focus on Self-deception, Worldviews, and a Dialectical Mode of Analysis[J]. Informal Logic Newsletter, 1982, 4(2): 2-7.

  [22]FACIONE P.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C]. Newark: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No. ED315423), 1990.

  [23]LIPMAN M. Critical Thinking-What Can It Be?[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88, 16: 38-43.

  [24]SIEGEL H. Educating Reason: Rationality,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M]. New York: Routledge, 1988.

  [25]董毓.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認知和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0.

  [27]FACIONE P. The Disposition toward Critical Thinking: Its Character, 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to Critical Thinking Skill[J]. Informal Logic, 2000, 20(1): 61-84.

推薦閱讀:

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第七版)
為什麼會有宗教?宗教究竟是什麼?
唯有具備批判性思維,你才能做出最聰明的決定
學習批判性思維,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
童書限令是好還是壞,很難判斷嗎?

TAG:思維 | 批判性思維 | 批判 | 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