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家庭篇 . 孝道《百孝圖》(76—100)
中華文化—家庭篇.孝道《百孝圖》(76—100)
76、姚兕刻器志父仇西陲起狼煙干戈肆擾 老將悲馬革仇恨難消姚兕,字武之,宋時五原人也。生有至性,為人慷慨剛毅,喜聞忠孝節義之事,平日事親克盡子職。其父名寶,精於武術,門路精通,當時幾無不知姚武師其人者。兕少承家學,又以武勇矯捷,人所不及。山西在五代時以其兵強馬壯稱雄一時,故其地人多雄健,良將輩出,往往以一州之地,與天下相抗衡。李克用、石敬瑭、北漢劉崇,皆其明證。兕既嫻習武技,又以其時邊疆多事,西夏屢侵犯陝境,官軍不能制勝,賊勢益肆猖獗,乃仗劍投軍,屢立戰功,為安慶巡檢。以力戰迭敗夏兵,生擒鬼章,主將上其功,得優敘,官至通州團練使。其父將兵在別地與夏軍戰,以乘勝趨利,墮賊伏中,圍之數重,部眾死亡已盡,其父正衝突間,馬倒,遂遇害。兕聞凶耗,咬牙切齒,目皆淚血,誓不與賊共戴天。故凡圖書器用之類,皆刻「父仇未報」四字,以志不忘。此其殺仇報父之精誠,與吳夫差矢志報越、張睢陽嚼齒透爪,正復相類。【譯文】姚兕剛毅,喜歡聽忠孝節義之類的故事,平時侍奉父親能夠盡兒子的職責。其父姚寶,精於武術,套路精通,當時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姚武師的。姚兕小時候就跟隨父親習武,勇武矯捷,非尋常人物所能比。五代時,山西以其兵強馬壯而稱雄一時,所以這裡的人多雄猛強悍,良將輩出,往往是以一州之地就能與天下抗衡。五代時期的李克用、石敬瑭和北漢的劉崇,都是明顯的例證。姚兕武藝嫻熟,又因這時邊疆多事,西夏屢屢侵犯陝西,官軍不能戰勝他們,賊兵更加肆虐猖狂,於是姚兕就自帶寶劍參加了軍隊,屢屢建功,升為安慶巡檢。又因他屢屢戰敗夏兵,活捉敵人大將。主將把其功勞向上呈報,得以優先晉陞,官至通州團練使。其父帶兵在別的地方與西夏軍作戰,因乘勝追擊,陷入敵人伏擊圈中,被敵人團團包圍。部下士卒全部戰死。其父正在突圍時,戰馬倒地,於是被敵人殺害。姚兕得到這個噩耗,咬牙切齒,雙眼哭出血來,發誓與賊乓不共戴天,所以凡是他使用的圖書和器物,都刻上「父仇未報」四個字,表示不忘父仇,這種嗜殺仇敵以報父仇的精神,與吳王夫差矢忠向越國報仇,張巡守睢陽咬碎牙齒握拳透出指甲之事,正好相類似。【評說】姚兕父子精於武術,當國家有難之時,積極加入到抗敵報國的隊伍中。父親不幸戰死,姚兕不忘父仇,誓言與敵不共戴天。他在自己使用的器物上都刻上「父仇未報」四個字,時時提醒自己,並且用這種刻骨仇恨激勵自己。雖然在這個故事中,人們不知道姚兕是否報了父仇,但他這種行為,既是孝道的體現,又是愛國精神的張揚。
77、姜詩孝感泉涌鯉來何暮耶平地生波賢婦淚 天鑒之矣傍門自在一溪魚姜詩,字士游,漢時漢州人也。與其妻鹿氏事母,能先意承歡,博萱堂歡心,鄉里稱之。母平日喜飲江水,茶飯所需如非江水,即投著擲碗,恚怒不復飲食。尤嗜鯉膾,每飯必備,無則食不甘味。詩妻一日赴江旁汲水,因路遠足力弱,歸采稍晚。母因口渴思飲茶,家中無水。詩甚焦躁,及妻歸,怒加責斥。妻泣不語。詩乃以不能事母為詞,逐妻出門。妻母家以女被休棄,憐其年少,欲迎歸再嫁,妻不從,往投詩同里某媼家中,告以情,求暫借寓。媼知其賢,遂不以罪,許之。妻由是寓媼家,日夕紡織,所得代價,即央媼為購備甘旨,轉進詩母,習以為常。久之,母感其誠,囑媼偕之還。姑媳見面,悲喜交集。詩亦向妻致謝,遂和好如初。詩有一子,汲水工作,輒使之往。一日赴江旁取水,日暮猶不見返,詩疑而往視,聞人言墜水溺死,求其屍不得。詩恐母傷心,不令聞知母固久不見孫,問之,詩走婦許言出外遊學,不敢以實告也。不數日間,詩門外忽然湧泉,味如江水。且自此泉發現以後,每日必有雙鯉躍出,取以奉母,從此無跋涉之勞。一時聚觀者嘖噴稱羨,無不嘆夫孝妻賢,德動天眷,既賜湧泉,又賜雙鯉,天之報施孝子為至厚也。【譯文】姜詩,字士游,東漢漢州(今四川廣漢)人。與妻子龐氏侍奉母親,十分孝順,能事先揣知母親的意思,很得母親的歡心,鄉里鄉親都稱讚他們,母親平日喜愛飲江水,飲茶做飯如果不是江水,就把碗筷扔,惱怒得不吃飯,她特別愛吃鯉魚肉做的菜.每頓飯都必不可少,少了,吃飯就沒有味道。姜詩的妻子一天道江邊取水,因為路遠,身體虛弱,回來的稍晚了一些。薑母口渴,想喝茶,家中卻沒有水。姜詩十分著急。等妻子回來,姜詩憤怒地斥責妻子。妻子哭泣著不說什麼,姜詩就以妻子不能侍奉婆婆為由,把妻子逐出家門。龐氏娘家見女兒被休棄,憐其年輕,想把她接間家再嫁人。龐氏不從,就投奔與姜詩同鄉的某老婦家。把真實情況告訴老婦,請求暫時借住在她哪裡。老婦知道龐氏賢德,也就不怪罪她,答應她留下來。姜妻因此就寓居在老婦人,每天從早到晚紡線織布,賣布賺得的錢,都請老婦買上好吃的東西,轉交給姜詩的母親、時間久了,薑母為鹿氏的真誠所感動,囑咐老婦把媳送回來,婆媳相見,悲喜交集。姜詩也向妻子表示歉意,於是一家人和好如初。姜詩有一個兒子,需要去江邊取水的時候,就讓他去。一天,其子去江邊取水,到了傍晚還沒有回來。姜詩不知怎麼回事,就去江邊探視,聽人說兒子墜入中淹死了。卻又拉不到屍體。姜詩怕母親傷心,不讓母親知道這件事.母親很久不見孫子,問孫子去了哪裡。姜詩夫婦騙她說外出求學了,不敢把實情告訴她。過了幾天,姜詩門口旁邊忽然旁有一泉噴涌而出.泉水味道和江水一樣,而且自從發現這泉水以後。每天必定有兩條鯉魚從泉中湧出,姜詩就捉來給母親享用從此以後免除了遠途跋涉取江水的辛苦一時間圍觀的人噴噴稱羨,無不誇讚姜詩夫孝孝妻賢。孝順感動上天,既賜泉水又賜雙鯉,上天對孝子的賜真是厚重啊。【評說】傳統文化對孝子順婦的褒獎.通常藉助兩種方式。一是官府的褒裝旌封,二是上天的恩賜饋贈。官府褒獎多是建牌坊,樹旌旗,立匾額,給予的是物質或精神的嘉獎上天的恩賜饋贈.則多是完成孝子須婦之心愿,而這些心愿往往又是人所不能現實的.所以,對上天的褒獎,母寧作傳說來看.而下可拘泥常理、倘拘於常理,硬要鞍真,就會發現所謂的上天賞踢,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幻想而已,是經不起推敲的怛其良苦用心,卻是值得肯定的。
78、杜孝筒魚遠奉親寄雙鯉河伯助順風 欣朵頤高堂廢愛日杜孝,宋時巴郡人也。生性誠孝。父早去世,事母能先意承志。妻亦善事其姑。故家庭間充滿太和氣象,鄰里皆稱羨之。母喜食魚膾,杜每飯必備,盡心加意,罔敢間斷。妻精研烹調,亦復稱最。杜曾因事赴成都,自念母嗜食魚膾,非魚不飽,今我遠出,或至偶缺。此間魚甚鮮美,當較故鄉別有風味,何不先買兩尾,寄回供母,抵得一封平安竹報也。因購雙鯉,貯一竹筒中,投之江流,並默祝曰:「願此簡漂至漢水,令吾妻得之,作膾供母。」但見筒順流而去,倏忽不見。杜妻自夫去後,事姑一如往日。一日至江邊汲水,忽然一陣風起,波流如箭,水面浮一竹筒,直奔岸邊,正當自己立處,心中詫異,因就撈取,破筒則二鯉在內。喜曰:「此吾夫所寄之家報也。寄此魚之意,欲令我作膾奉母也。」急持歸,告姑以故,烹而進。味果鮮美,母大啖之,快悅逾於平時。遠道由江流寄魚,其妻果能得之,以博慈幃朵頤之樂,若非孝心所感,曷克臻此!【譯文】杜孝,南朝宋巴邵(今重慶市江北區)人。生性誠實孝順。父親去世得早,侍奉母親體貼周到,妻子也很孝順,所以一家人處得十分融洽,鄰里都很羨慕他們。桂母喜歡吃生魚片,杜孝就每頓飯都為母親做魚吃,盡心儘力,不敢間斷。妻子精心鑽研烹調技藝,做的魚最好吃。杜孝因有事到成都,暗自思量:母親喜歡吃魚,每頓飯沒有魚就吃不好,如今我出門在外,說不定哪一天會缺魚吃。這裡的魚味道鮮美,比家鄉的魚更有味道,何不先買兩條,寄回去讓母親嘗嘗鮮,也抵得上一封平安家書了。於是就買了兩條鯉魚,放在一個竹筒中,投進江水裡.默默地祝願道:但願這個竹筒能夠漂流到家鄉(原文為「漢水」,系地理錯誤——譯者注),讓我的妻子得到,做魚膾給母親享用。只見竹筒順流漂去,忽然就不見了。杜妻自丈夫離開後,侍奉婆婆像往常一樣:一天她到江邊取水,忽然颳起一陣風,江流如箭一般奔流湍急,水面浮起一個竹筒,直奔岸邊,正好停在杜妻站立的地方。杜妻心中驚奇,於是就把竹筒撈起,打開一看,裡面有兩條鯉魚,十分高興,自言自語地說:「這是丈夫寄回來的平安家信啊!寄這兩條魚的意思,是想讓我做給母親吃。」急忙回家,把這件事告訴婆婆,做魚給婆婆吃。魚的味道果然十分鮮美,婆婆大口吃魚,比平時還要高興。這麼遠的距離,杜孝通過江水來寄魚,他的妻子竟然還能得到。做成美味給母親吃,讓老母親滿足口福。如果不是孝心感動上天,怎麼能夠出現如此巧台的事情呢。【評說】人們常說: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杜孝並不是什麼「非常之人」,可是孝心卻使他異想天開,做出了在常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遠離家爭,卻要用江木竹簡寄魚給母親吃,巧的是結果竟然還寄到了。這樣的事在傳統文化中並非絕無僅有,唐代韓翠蘋「御溝流紅葉」的故事與此很相似。只是動因不同罷了。一個是出於一片孝心,一個是出於真摯愛情。可見,真性情能誇平常人做出非常之事。
79、歐寶廬墓虎助祭仁心見天心孝子動念 感德知報德山君有情歐寶,漢時平都人。平日事親極盡孝養之道。父歿,執喪哀痛異常,彤銷骨立,一種孺幕之真情發現於外,觀者莫不嘆為真孝子父既葬,寶因思親念切,不忍頃刻離去,乃築茅屋於墓側,以便朝夕哭祭。有一夜,山中忽發現一虎,鄉人聚眾噪而逐之。虎見人多勢眾,明炬持械,遂驚懼逃竄。鄉人極力馳追,與虎相距不遠。虎覺追者將至,急思隱避,見茅屋內有燈光,競奔入。寶此時正息神澄慮,悲思老父,耳邊突聽有呼喊之聲,由遠漸近,方疑是劫賊,正欲外出探視,忽聽西邊有聲音,一隻斑斕猛虎塞身而入,不覺大駭。徐察虎無惡意,知是被人追急來避命者。貪生畏死,人獸同情。見死不救,居心何忍?乃近虎身,取衣掩藏。頃刻間追眾已至,問:「適逐一虎至此,見否?」寶答:「未見」眾疑其匿藏。寶曰:「君等亦太多心,虎豈有可愛而匿藏者乎?」眾乃去。寶俟人去,始出虎。虎頷首若致謝者,剪尾歡躍而去,後每月必送一鹿助祭。人以為孝心所感。【譯文】歐寶,漢朝平都(今陝西安定縣)人。平時侍奉母親非常孝順。父親死後,他異常悲痛,形容消瘦,人瘦得只剩下一把骨頭,對父親依慕的感情還像是小時候那樣表現出來,見到他的人沒有不稱讚他是真孝子的。安葬父親之後,他思父心切,不忍離去,就在父親的墳墓旁蓋了一間茅屋,以便早晚哭祭。一天夜裡,山中忽然發現一隻老虎,相親聚集起來鼓噪追逐。老虎見眾多人手持火把器械追趕,驚慌逃竄。鄉人奮力追趕,眼看就要追上了。老虎感覺到人們快追上來了,急尋找避難的地方,見毛屋內有燈光,竟然擠身進屋去。歐寶這時正凝神靜氣,悲痛地思念父親,忽然聽到呼喊聲由遠而近,懷疑有劫賊,正想出去看一看,忽聽西邊有窸窣之聲,見一隻斑斕猛虎擠身進來,不覺大吃一驚。仔細察看,老虎沒有惡意,這才明白是被人追得急,來這裡躲避。貪生怕死,獸和人一樣。怎麼忍心見死不救呢?於是歐寶來到老虎身邊,取一件衣服和它藏起來。不大一會兒,眾人追來了,問:「剛才追趕一隻老虎到這裡,你見到沒有?」歐寶回答說:「沒有看見。」眾人懷疑他把老虎藏匿起來。歐寶說:「你們也太多心了。老虎有什麼可愛的,要把它藏起來?」眾人這才離去。歐寶等眾人離開後,才把老虎放出來。老虎向他點點頭,像是感謝似的,然後搖尾歡躍而去。此後每個月都要送一隻鹿過來,幫助歐寶祭親人。人們認為這是歐寶的孝心感動了老虎。【評說】成語有「養虎貽患」,意思是說縱容壞人最後反而害了自己。歐寶藏匿老虎,說假話騙過了追趕老虎的鄉親,使有「山君」之稱的吃人猛獸得以逃脫,可以說是一錯再錯。他藏匿的老虎假如是「中山狼」之類忘恩負義的禽獸,他豈不是要成為另一個東郭先生?雖然這個故事中的老虎是只「義虎」,為報答歐寶救帝之恩,每月給他送一隻鹿,但這一點報答究竟要付出多少代價,卻沒有人去考慮。所以,歐寶這種行為是不值得提倡的。
80、楊敬痛父泣戰書衣冠瘞忠魂黯然遺孤 悲慟讀戰書傷哉死父楊敬,明時河南歸德人也。生有至性,異於常兒。父名昱,素習武事。值彼時烽火連天,干戈遍地,明廷選將徵兵,從事布防。敬父以驍勇名,每戰敢先,勝不爭功,頗為主將所重,累功已至軍官。值寇因官兵恃勝氣驕,詐敗以誘之。主將不知是計,尾追趨利,寇偽作奔竄之狀。詎料官軍正在追殺得意之時,寇忽反撲,人人敢死,銳不可當。官軍狃於常勝,今猝墮寇伏,軍心慌亂,四散潰走。主將雖斬之,亦不能止也。敬父身陷重圍,衝突不出,人困馬乏,遂歿於陣中。凶耗傳至家時,母慟甚,幾暈厥,良久始蘇。敬方十歲,搶地呼天,哀動鄰里。每思求父遺骸,返葬故土。母以寇警未息,道途多阻,兒又年幼,出外危險實多,力阻之曰:「汝父雖骨骸不返,然有汝母在堂,汝又無兄弟。汝去後,我安所倚賴?汝既有此孝心,留待日後亦不為晚。」敬聽母言,忍淚而止,乃取父衣冠,招魂歸葬。然未嘗一刻忘其父也。既長,以家計拮据,為仰事撫育計,設家塾授徒,借束脯以資補助。教授學生,異常熱心,故塾中成績,著聞遠近。但每閱戰陣書,輒擲書而起,啼哭不已,非止一次也,可謂孝矣。宜乎!時人以王裒比之。【譯文】楊敬,明朝河南歸德(今河南商丘)人。生性淳厚,與其他幼童不同。父親楊昱,平常習武。正值戰火連天,干戈遍地,朝廷選將徵兵,進行布防。楊敬的父親被征入伍,因驍勇善戰而聞名,每次戰鬥都奮勇爭先,取勝之後又不爭功,主將十分看重他,累功升為軍官。賊寇利用官軍得勝驕傲,用詐敗計誘官軍深入。官軍主將不知是計,尾追以求功利。賊寇故意作出狼狽逃竄的樣子。誰料正當官軍得意洋洋地追殺之時,賊寇忽然反撲,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銳不可當。官軍已經習慣了打勝仗,如今突然陷入賊寇的伏擊之中,軍心慌亂,四散潰逃。主將雖然斬殺逃兵,但也不能阻止楊敬的父親身陷重圍,沖不出去,人困馬乏,遂戰死於兩軍陣中。噩耗傳到家中,母親非常悲慟,昏倒過去,很久才蘇醒過來。楊敬這年才10歲,哭得呼天搶地,悲慟的哭聲驚動了鄰里。他常常想把父親的骸骨找回來,運回家鄉安葬。母親見賊寇未平,道路艱難,兒子又年幼,外出有很多危險,極力勸阻,說:「你的父親雖然骸骨沒有運回家鄉,但還有你的母親在家。你又沒有兄弟,你若是離開了,我依靠誰呢?你既然有這個孝心,留待日後也不算晚。」楊敬聽從母親的勸告,打消了這個念頭,於是就拿父親的衣服帽子,招魂安葬。但是,他一刻也沒有忘記父親。長大成人後,家境拮据,為了侍奉老母,他就在家教授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賺點學費補貼家用。他教授學生,非常熱心,在他的私塾中學習的人成績都很好,遠近聞名。但是,每當讀到有關打仗的書,他就把書扔掉,哭泣不止,這樣的情況不止一次,可以說夠孝順的了。當時的人把他和西晉的王裒相比,是很合適的。【評說】楊敬因父親戰死,屍骨無歸,所以對戰爭特別反感,每當讀到有關打仗的書,就禁不住想起父親,悲從中來,把書扔掉。這和西晉王裒不教學生讀《詩經·蓼我》篇一樣,都是觸景傷情。人們把他和王裒相提並論,是有道理的。人們常說觸景生情,但有時也會觸景傷情。這樣的事不僅會發生在所謂的孝子身上,所有性情中人,都可能遇到類似的情況。
81、孟宗哭竹冬生筍勵志雞窗先生知大器 封還魚鮓賢母肅官箴孟宗,字恭武,三國時吳江夏人也。幼從南陽李肅授讀。其母為作大被褥。人不解其用意,問故。母曰:「兒年幼學疏,宜借他山攻錯,以為進德之基。吾聞遊學士子,多貧家子弟。我制此大被褥,意欲使廣交良友,聲應氣求,以資進學之助耳。」人稱其賢。宗讀書刻苦自勵,日夜不懈。肅其奇之,嘆曰:「孺子大器也!日後前程不可限量。」性互孝。母嘗因病思食竹筍。時值嚴冬.非生筍之時,甚難覓得。宗無計可施,乃往竹林,雙手抱竹痛哭,且哭且禱。頃刻間,地忽裂縫,迸出鮮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痛即霍然告愈。人謂其孝心所感焉。後任吳驃騎將軍朱據軍吏,遷至望江監池司馬。嘗手結網捕魚,作鮓以寄母。母仍寄還宗,並貽書責之曰:「汝所寄之魚鮓,雖系汝自結網所捕而成,須知魚亦官家物也,作鮓奉母,能免嫌疑乎?後勿復爾。官聲好,我心慰矣。」宗閱書泣下,曰:「母示我矣,敢不自勉?」及為吳令,每得及時果餌,必以寄母,不敢先食也。在任勤政愛民,循聲大著。後果遷官至司空。【譯文】盂宗,字恭武,三國吳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小時候跟隨南陽李肅讀書。母親為他做了一個大被褥。人們不知道用意,問是什麼緣故。母親說:「我兒年幼學疏,應該多向別人學習,以此作為進步的基礎。我做這個大被褥,是想讓他廣交朋友,朋友之間相互學習,以期對他的學習有所幫助。」人們稱讚其母賢惠。孟宗讀書刻苦用功,日夜不懈。李肅認為他不是一般人物,感嘆道:「這孩子將來必成大器,日後前程不可限量!」孟宗生性十分孝順。母親曾經因病想吃竹筍。當時正值嚴冬季節,不是竹筍生長的時候,很難找到。孟宗無計可施,就來到竹林中,雙手抱竹痛哭,一邊哭一邊祈禱。忽然,地上裂出一條縫,迸出幾棵鮮嫩的竹筍。孟宗採下來拿回家,作羹給母親吃,母親的病立刻痊癒了。人們都說孟宗的孝心感動了上天。後來,孟宗任吳國驃騎將軍朱據的軍吏,升任望江監池司馬。孟宗親自結網捕魚,做成魚脯寄給母親。母親把魚脯寄還給孟宗,並附一封信,責備孟宗說:「你寄來的魚脯雖然是自己結網捕魚製成的,但是你要知道,那些魚還是官家的,製作成魚脯給母親,能夠免除嫌疑嗎?以後不要再這樣了。你做官能有個好名聲,對我就是安慰了。」孟宗讀了母親的信,淚如雨下,說:「母親已經告訴我怎麼做了,我能不勤勉努力嗎?」他做吳縣令的時候,每次得到時令水果,就一定要寄給母親,自己不敢先嘗一嘗。在任的時候,他勤政愛民,美名遠揚。他做官一直升遷,直至司空。【評說】「孟宗哭竹」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嚴冬時節,母親想吃竹筍。孟宗沒有辦法得到竹筍,就一個人跑到竹林,抱竹子痛哭。
82、徐積避石尊父誨借書隔夜還竟誣失盜 婆心兼苦口大變士風徐積,字仲東,宋時楚州山陽人。父早亡,事母至孝,朝夕必冠帶定省。從胡瑗受學,所居一室,寒一裘,啜粟飲水。瑗見其刻苦,贈以食物,亦不受。因父名石,故終身不用石器,行路遇石當道,則迂道避之,決不足踐而過。中年僻處陋巷,然對四方事無不知。嘗借友人書閱看,次日即行奉還。友以其閱之速,疑其未終卷,因詐言:「書中夾有金葉,還時則無。汝當賠償。」積明知借詞敲詐,亦不與爭辯,賣衣以償。後有人揭破真相,積惟付之一笑而已。後以朝臣交章保薦,特授楚州教授。積就職後,每於升堂時,即向諸生作懇切之訓話,略謂:「諸生欲為君子,而使勞己之力。如此而不為君子,固無怪其然也。至如不勞己之力,不耗己之財,諸君何樂而不為君子?更進言之,假使鄉人賤之,父母惡之,如此而不為君子。猶可說也。若鄉人尊之,父母欲之,諸君何苦而不為君子?」聞者皆大感動。一時楚州士風為之一變,不可謂非善誘循循之效果也。及歿,賜謚「節孝」。時論榮之。【譯文】徐積,字仲東,宋朝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父親去世得早,徐積侍奉母親十分孝順,早晚必穿戴整齊向母親請安。跟胡瑗讀書,住在一間房子里,冬天只有一件皮衣,吃的是小米,飲的是泉水。胡璦見他學習刻苦,贈送他一事食物,他也不接受。徐積因為父親名石,所以終身不用石器。走路遇見右頭擋路,就繞道而行,絕不腳踩石頭而過。到了中年,住在一個偏僻的窮巷子里,然而對天下事卻沒有不知道的。他曾經向朋友借書看,第二天就把書還了。朋友見他閱讀這麼快,懷疑他沒有讀完,於是就騙他說:「我的書里夾有金葉,還的時候卻沒有了,你應該賠償。」徐積明知朋友是借口敲詐,也不和他爭辯,賣掉衣服償還。後來有人把真相說出來,徐積只是一笑了之。後來,朝巾大臣爭相上書保薦,朝廷特意授予他為楚州教授。徐積到任後,每次在開始講學的時候,就向各位生員懇切訓話,大致意思是:「諸君想要做君子,而讓你們自己賣力去爭取,這樣的話,不做君子固然沒什麼可奇怪的。如果不讓你們賣力氣,不耗費你們的錢財,諸君做君子,何樂而不為呢?再進一步說,假如鄉親輕視你們,父母討厭你們,這樣的話,不做君子還有話可說。如果鄉親尊重你們,父親寄希望於你們,諸君何苦而不做君子呢?」學生聽了,都很受感動。楚州的土風因此為之一變,這不能不說是徐積循循善誘教導的結果。徐積死後,朝廷賜其謚號「節孝」。時人認為這是很光榮的事。【評說】徐積因父親名字中有「石」字,就終身不用石器,連走路也要繞著石頭走,不肯用腳踩石頭。這雖是為尊親諱,卻也讓人覺得有些迂腐。唐朝著名詩人李賀因避父親李晉肅諱(「晉」與進士之「進」同音),終身不得應進士第,是古代的避諱制度造成的。而徐積因父親名石而避諱石頭,不用石器,不走石路,把避諱無限延伸,就顯得過於迂腐了。假如他生活在深山之中,豈不是要終身腳不沾地了?古人把這作為孝行來看,也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83、康孝女乳弟延嗣掌珠憐獨秀楣耀婿多 心香禱於天誠通帝座康孝女,明時濟源人也。少嫻姆訓,明慧孝淑,父母甚愛之。父名友賢,年已衰老,所生只女一人,並無子嗣。及女已長,父母以女賢而孝,思得一如意快婿入贅,俾女不至遠離,籍慰晚景。經過多少選擇,皆無合格者。最後乃得王珏,少年英俊,才氣不凡。父喜甚,語母曰:「此可以婿吾女矣!」遂贅於家。夫婦感情甚摯。珏事岳父母,亦頗盡子婿禮。女見父老無子,母年亦老,宗室堪憂,向母婉勸為父納妾。母感女言,乃出重金買得一小家碧玉,作翁側室,果生一子。而其母苦乏乳。此時女亦生一女,見其小弟弟無乳,遂棄己女不顧,以乳哺其弟。母及妾皆勸之。女曰:「我父老矣,久苦膝下無兒。幸皇天見憐,賜我父此子。如因絕乳而殤,後將奈何?我夫妻正年少,女即殤,尚可再生;弟若亡,恐難再得也。」母及妾亦感動泣下。母一日暴病,勢甚危篤,又勾起舊日宿醉。眾醫束手,皆謂不治,囑家人預備後事。女心憂甚,聞人言嘗病人糞甜苦,可知病之是否危險。女於是每日輒候母大便後,取糞嘗之,味甜而滑,知病將不起,乃叩天拜斗,請愈母疾,母果痊癒。及王珏以疾歿。誓守柏舟節,不再適二姓。時人稱之。【譯文】康孝女,明朝濟源(今河南濟源市)人。自幼就懂得女子做人的道理,聰明賢淑,父母十分喜愛她。父親名康友賢,已年老體衰,只生有一個女兒,沒有兒子。康孝女長大後,父母因為女兒賢惠孝順,想找一個中意女婿入贅宋家門,希望女兒不要遠離,晚年有個安慰。反覆挑選,卻沒有一個中意的。最後選中了王珏,少年英俊,才氣不凡。父親很高興,對母親親說:「這個年輕後生可以女兒的夫婿!」於是就把王珏招贅進家。小夫婦感情很真摯,王珏侍奉岳父、岳母盡到了做女婿的禮數。康孝女見父親老而無子,母親年紀也大了,康家沒有人繼承香火,十分憂慮,委婉地勸母親為父親納妾。母親被女兒的話感動,出重金買一小戶人家的女兒,給丈夫作側室,後來果然生了一個兒子。但是,新生兒的母親卻沒有奶水。這時,康孝女也生了一個女兒。她見小弟弟沒有奶水吃,就丟下自己的女兒不顧,來哺育弟弟。母親和父親的小妾都勸她,她說:「我父親老了,很久以來為膝下無兒所苦惱。如今老天憐愛,賜給父親這個兒子。如果因為沒有奶水而夭折,今後該怎麼辦?我們夫妻正當青春年少,女兒即使夭折了,還可以再生;弟弟若是夭折了,恐怕就難以再有了。」母親和父親的小妾都感動得落下淚來。一天,母親忽然生病,病情十分嚴重,又引發舊疾。醫生看了都說沒法治了,囑咐家人準備後事。康孝女十分憂愁,聽人說嘗病人的糞便是甜是苦,可以判斷病情是否危險,於是就每天等母親大便後,取母親的大便來嘗,味道甜而滑,知道母親的病無法治癒。康孝女於是叩求蒼天,祭拜北斗,請求治好母親的病。母親的病果然好了。等王珏因病去世,康孝女堅守貞節,不再另嫁他人。當時的人對她稱讚有加。【評說】中醫有嘗糞便甜苦可以知病情輕重之說。但這也未可一概而論。病人糞便的味道固然與消化道的功能機理有關,但也與病人的飲食有關。康孝女救母心切,嘗母糞便,孝心可嘉。但如果是消化道傳染性疾病,如霍亂和急性痢疾之類,不僅救不了母親,恐怕還要搭上自己的性命。至於說母親的病因她的孝行感動上天而矮痊癒。同樣也是故事講說者出於教化的目的而加上的「光明的尾巴」。
84、崔孝芬奉嬸如母叔嬸亦吾親畢恭畢敬 娣姒知相愛同氣同心崔孝芬,字恭梓,南北朝直隸博陵安平人也。平日侍奉叔父嬸母與父母無異,旦夕率領弟孝諱等往問安,每出入必稟告。及叔父去世,孝芬事叔母依然如故。家事不問大小,必聽命而後行。兄弟每當出行時,有所獲得之物,則尺寸以上皆奉之叔母,以為四時分給之用。其叔母慈,視孝芬兄弟亦不啻親生,即視子婦輩亦無彼此厚薄之分。以故大小二十餘年毫無閑言。孝芬弟諱奉其兄極盡恭順之禮,凡於坐食進退之際,孝芬如不發言,則不敢先發。雞鳴即起,肅衣整冠,赴兄嫂處啟候,承望顏色。一錢尺帛之微,皆不歸入私房,必俟吉凶有需,然後聚對分給。至於其妯娌間相親相愛之情,較親姊妹猶有過之,衣履互著,有無互助,家庭之內熙熙然,怡怡然,純屬一團祥和氣象。故當時博陵崔氏推為望族,言處家模範者必首孝芬兄弟,足見孝弟天性。人雖凶頑,亦知敬孝子悌弟;世雖澆薄,未必盡鐵石心腸。為家長者能以身作則,無有不相感而化者,蓋人之性本善也。先輩贊孝芬兄弟詩云:「諸父從來與父倫,須知叔母亦吾親。」旨哉言乎!【譯文】崔孝芬,字恭梓,北魏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平時侍奉叔父嬸母和侍奉父母一樣,每天早晚率領弟弟孝諱等人前往請安,每次進出都要稟告。叔父去世後,孝芬侍奉嬸母依然如故。家中的事情不論大小,一定要先得到允許而後才做。兄弟每次外出,得到的物品不論大小都要奉獻給叔母,以為四季之用。嬸母慈祥,把孝芬兄弟當親生兒子來對待,對他們的妻子也不分彼此厚薄。因此,一家大小20多年沒有一點閑言。孝芬的弟弟孝諱對兄長十分恭順,凡是侍坐、飲食、進退的時候,孝芬如不說話,他就不敢先說。孝諱經常是雞叫時就起床,穿戴整齊,到兄長和嫂嫂的住處清安。一文錢一尺布這樣微小的東兩,都不會歸到自己名下,一定要等有喜事或是喪事需要時,拿出來均分。妯娌之間也是相親相愛比親姐妹還要親,衣服鞋子不分彼此,有無互通,整個家庭歡歡樂樂,一團和氣,一派歡樂祥和氣象。所以,當時博陵崔氏成為推的望族,說到治家處事的模範一定要先說崔孝芬兄弟倆,因為從他們身上足以體現出孝悌的天性。人即使兇狠頑固,但也知道尊敬孝悌之人;雖然世念炎涼,但人們也未必都是鐵石心腸。身為家長而能夠以身作則,就沒有不能感化的人,因為人的本件都是善良的。前人有詩讚揚孝芬兄弟:「諸父從來與父倫,須知叔母亦吾親。」這話說得真好啊!【評說】許多人都知道,孝順父母是應盡的義務,因而對父母可以百般孝順。但能夠把對父母的孝順之心推而廣之延及親族的人,卻不是很多。崔孝芬兄弟能以侍奉父母之心孝敬叔叔和嬸母,重視親情天倫,極盡孝敬之道。從這個意義上說,崔孝芬孝敬叔母的故事,對今天的許多人還是有教育意義的。
85、顧愷拜跪讀父書同心遇同調中郎讓名 寡笑並寡言仲謀推重顧愷,三國時吳人也。平日事父甚謹。父名雍,字元嘆。蔡伯喈避難至吳,雍從學琴法。伯喈驚其穎悟,每曰:「今以我名贈汝。」故雍與伯喈齊名。孫權領會稽太守,不到郡,以雍為丞,行太守事。累遷尚書令,後為丞相,封醴陵侯。為人天性不飲酒,寡言笑。每值宴會時,合座不敢任情放肆。權嘗言:「顧公在坐,使人不樂。」其見憚如此。有二子,長邵,次即愷也。邵字孝則,少與舅氏陸績同以文望交稱。權妻以兄女,出為豫章太守,郡大治。後卒於任所。凶訃至時,雍方與僚屬圍棋,接信時神色不變,暗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局終客散,嘆曰:「己無延陵之高,豈可有喪明之責?」愷遊學在外,父嘗寄書規勸,勉以修身礪行,勤學上達。愷每於接到父書時,必先洒掃穢污,整肅衣冠,然後擺設几案於中庭,捧父書其上,務使平而且正,無絲毫邪歪之勢,方肅身下拜。起立後,就案上取書在手,復返身跪於几案前,凝神屏息,徐徐讀之,如在父前聽訓時態度。人有見而怪問之者。答曰:「道阻且長,不得見吾父之面。今見來書,如接謦咳,敢不敬乎?」人嘆其孝思之篤。【譯文】顧愷,三國時期吳國人。平時侍奉父親很恭謹。父名雍,字元嘆。蔡伯喈逃到吳地避難時,顧雍跟他學習琴技。蔡伯喈驚嘆他有很高的悟性,常對他說:「如今把我的名字贈給你吧。」因此顧雍和蔡邕的名同音。孫權兼任會稽太守,沒有到郡中上任,而是任命顧雍為郡,代行太守職責。顧雍後來升任尚書令,官至相,封醴陵侯。顧雍生性不飲酒,少言笑。每逢宴會的時候,在座的人都人不敢任情放肆。孫儀曾經說:「顧公在座,讓人樂不起來。」人們對他忌憚成這個樣子!順雍有兩個兒子,長子顧邵子,次子顧愷。邵字孝則,少年時就與舅舅陸績同以文名為人們所稱讚,孫權把兄長的女兒嫁給他為妻。顧邵出任豫章太守,政績卓著,後來死在任上。凶信傳來時,顧雍正與僚屬下圍棋,接到凶信,他神色不變,暗暗地用指甲掐手掌,血流不止,把座墊都沾濕了。棋局結束客人散後,他感嘆道:「我沒有延陵季子(季札)那樣的高操,怎麼能夠擔得起喪子這樣的痛苦呢?」顧愷遊學在外,父親曾經寄信規勸他,勉勵他修身養性,砥礪意志,勤奮上進。顧愷每次接到父親的來信時,一定要先洒掃庭院,穿戴整齊,然後在院子中擺設桌案,雙手捧父親來信放在書桌上,在書桌上擺放端正。沒有一絲一毫歪斜,這時才躬身下拜,起身之後,從書桌上取過書信,然後又返身跪在書桌前,凝神靜氣,慢慢地閱讀,其態度就像是父親在面前對他訓話那樣。有的人感到奇懌,問他為何如此。顧愷回答說:「回家之路遙遠而艱難,我不能親見父親之面。如今見到來信,就像聽見了父親的咳嗽一樣,敢不恭敬嗎?」人們都稱讚他的孝敬之心真誠實在。【評說】過去人們寫信常用「見信如面」來表達見到信就像是見到人一樣的意思。但這只是一句客氣的套話,很少有人真正能夠做到見信像見來信者之面那樣恭敬。顧愷是一個例外。他對父親的來信是那樣恭敬,是因為他心中存有對父親的孝敬之情,所以才能夠見到父親的來信就像是見到父親之面那樣,畢恭畢敬,不敢有絲毫的怠慢。
86、魏木蘭代父戍邊負羽從軍弱女子矯露頭角 解甲歸田大將軍幻作裙釵魏木蘭,西漢時毫州人也。漢文帝嘗屯兵於完,以防匈奴。蘭因隨父孤來完,遂為完人,年二十。父本小校,調防令下,父適以病不能從軍。官方催促甚迫,蘭請於父,易裝頂名以行,戎邊十二年,無有知者為女子者。有功不受賞,但求歸見父母,並賦戎邊詩以自明。人稱孝女。其詩曰:「昨夜見軍貼,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即備鞍馬,從軍替爺征。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至黑頭山。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胡騎聲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喬裝代征,抗敵報國,且能日久不露色相,洵奇女子矣!【譯文】魏木蘭,西漢時毫州人。漢文帝為防範匈奴入侵,曾駐兵於完縣,木蘭之父乃軍中一校衛。木蘭二十歲那年,軍文傳來,命木蘭之父前去戍守邊城。恰逢父親重病在身,官方又催促甚緊。身為獨女的木蘭不忍父親帶病從軍,便請求假扮男裝替父從軍,父親無奈之下只好同意。從此駐守邊關,抵禦外侵,英勇無畏,屢建戰功,十二年中竟無人發覺她身為女子,木蘭雖身在邊關,卻心掛雙親。終有一日,漢軍班師回朝,天子犒賞三軍,木蘭被封為尚書郎。木蘭無心做官,請求天子應允其千里還鄉侍奉年邁雙親。天子感其孝心,不予勉強。木蘭歸心似箭,快馬加鞭日夜兼程,終歸故里,鄉親鄰里無不歡喜相迎。木蘭脫去戰袍,換上昔日之紅妝,重返女兒身。有軍中弟兄路過前來拜訪,知其真相個個驚詫不已。魏木蘭喬裝代征,抗敵報國,十二年方露真身,真可稱為天下奇女子也。【評說】木蘭替父從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木蘭的籍貫、姓氏、年齡及從軍的理由,都與南北朝時期的民歌《木蘭辭》有出入。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木蘭代父從軍的行為得到了人們的認可,而且被視為大孝之舉,這或許更接近木蘭從軍故事的真相。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節錄的木蘭《戎邊詩》,與《木蘭辭》有一些出入,很可能是著者憑記憶抄錄的。
87、曹王皋魚笏慰母垂魚擁笏當厄偏能慰母心 善任知人立功終破反間計曹王皋,字子蘭,唐之宗室也。性至孝,事母能曲意承歡。為衡州刺史時,治績卓著,人民愛戴。湖南觀察使辛京杲忌王之能,誣以陰私事,陷以法,奏貶潮州待罪,皋念母春秋已高,如果知此事,必驚擾成疾。因密飭家人勿令太妃知。故當初被誣訐就質期間,出則囚服待訊,衣同罪犯,而入則擁笏垂魚,仍不失其刺史威儀。既貶於潮,猶以遷秩詭詞告母,並假作喜悅神色,母信以為實,亦為欣慰,不知其貶也。楊炎在未入相前,即知皋之無罪,系受人陷害,每思援手,苦於無力。及為相,復遷皋為衡州剌史。回任時,百姓扶老攜幼,遮道歡呼曰:「還我使君!」皋既抵州治,始長跪母前,聲明前此被誣坐貶經過,並請領欺詐之罪,母方驚語。時人嘆皋之賢且孝也。嗣唐廷以皋為江西節度使。至洪州時召集將佐,簡閱其才,得牙將伊慎、王鍔,立拜為大將。延許孟容入幕府,襄贊一切。叛鎮李希烈聞皋重用伊慎,甚怒,因慎素為希烈所重,欲引為己用,慎不從而歸皋。希烈恐不利於已,乃用反間計陷之。詔令軍中斬慎。值江賊入寇,皋使慎擊賊自贖,果破賊立功,始得免罪,可謂知人。朱泚作亂,藩鎮多不奉命,惟皋獨貢獻不絕。【譯文】曹王李皋,字子蘭,唐代皇族宗室,生性十分孝順,侍奉母親能夠盡心竭力討母親的歡心。他任衡州刺史時,政績卓著,深得百姓愛戴。湖南觀察使辛京杲妒忌他的才能,誣陷他圖謀不軌,觸犯刑法,奏請朝廷貶至潮州聽候發落。李皋知道母親年事已高,擔心她知道這件事後,必定會受到驚擾而生病,於是暗中吩咐家人不要讓老夫人知道此事。所以,在剛被誣陷接受審訊的時候,他出門就穿上囚服等待審訊,衣服和罪犯一樣。回家時就手持朝笏,身著朝服,仍舊不失其刺史的威儀。到了貶往潮州的時候,他還用官職升遷來騙母親,並裝出很高興的樣子。母親信以為真,也為他高興,而不知道兒子被貶的事。楊炎在做宰相之前,就知道李皋無罪,是被人誣陷了,常常想幫助他,可是卻苦無辦法。等到他做了宰相,重新任命李皋為衡州刺史。李皋回衡州赴任時,百姓扶老攜幼,夾道歡迎,高呼道:「還我刺史!」李皋到達衡州衙門之後,見到母親,長跪在母親面前,說明這次被誣陷遭貶潮州的經過,並請母親治他欺詐之罪。母親這時才忽然明白。當時人都讚歎李皋賢明孝順。朝廷任命孿皋為江西節度使。李皋赴任途經洪州時,召集將領,看一看他們的才能,得到牙將伊慎和王鍔兩個人才,立即升任二人為大將。他又聘請許盂容為幕僚,幫助他處理一切事務。叛軍李希烈聽說李皋用伊慎為大將,十分憤怒。因為他平時很看重伊慎的才能,想為己所用,伊慎不從,現在卻歸了李皋。李希烈擔心伊慎的存在對自己不利,就用反間計陷害伊慎。朝廷下詔將伊慎斬首。正巧江賊作亂,李皋就派伊慎剿滅賊寇,以此來證明自己無罪。伊慎果然破賊立功,這樣才免除了罪名。李皋可以說是知人善任啊!朱眥發動叛亂,潘鎮多補應朝廷徵召,只有李皋不停地向朝廷輸送兵員和軍糧。【評說】子女對父母的孝敬,不僅僅表現在衣食之需等物質生活的豐富和滿足,更為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需求。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子女有時出於孝敬之心而不得不對父母說假話,不僅是可以厚諒的,而且是應該肯定的。李皋為了不讓母親替他擔心,害怕自己遭受誣陷的不幸會令老母親傷心,所以千方百計瞞著母親。
88、王祥卧冰求鯉魚兄孝弟悌家庭融太和 源遠流長功名系江左王祥,字休微,晉時山東臨沂人,繼母朱不慈,於父前數短祥,父逐惡之。母嘗欲食生魚,時值天寒冰凍,不可得。祥解衣卧冰上,冰忽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母又思黃雀炙,突來黃雀數十,逐捕得作羹奉母。有丹柰結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即抱樹痛哭。風雨稍息,異母弟覽甚愛其兄。數歲時,母虐使祥,覽輒與兄懼。及長,各娶妻,母虐使祥妻,覽即與嫂俱。母見其如此,亦為中止。一日,置鴆酒中飲祥,覽急奪而自飲,母懼,急取而潑之地,由是憎祥之念漸改。及母卒,祥哀毀盡禮。徐州刺史呂虔重祥名,聘為別駕。時有謠日:「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前為魏太尉,後為晉太保,年八十五。卒之日,門無雜吊之賓。族孫戎嘆曰:「太保可謂清遠矣。」覽字元通,名亞於祥。呂虔有佩刀,某良工嘗謂必登三公者,方可佩此刀,否則有禍。虔素器重祥,因舉以贈。祥歿時,以刀授覽曰:「汝後必興,足稱此刀。」其後,王氏果綿延於江左,稱望族焉。【譯文】王祥,字休微,西晉山東臨沂人。繼母朱氏不是慈祥之人,多次在丈夫面前說王祥的不是。父親於是開始討厭他。繼母曾經想吃鮮魚,當時正值天寒地凍,沒地方捕魚。王祥就脫下衣服躺在冰上,冰很快就化了,有兩條鯉魚從冰洞躍出,王祥把它拿回家給繼母吃。繼母想吃烤黃雀,突然飛來幾十隻黃雀,王祥於是就捕嶼黃雀做羹湯給繼母吃。他家有一棵沙果樹,結果實的時候,繼母讓他去看果樹。每遇颳風下雨,王樣就抱著樹痛哭,風雨因此減弱一些,異母弟弟王覽十分喜愛這個兄長,幾歲的時候,見母親虐待王樣,就要與兄長一起受罰。長大後,兄弟二人各自娶妻。繼母虐待王祥的妻於,王覽就與嫂於一起受罰。母親見此情形,稍稍收斂一些,一天,朱氏在酒中下了毒,讓王祥喝下去,王覽急忙奪過米,準備自己喝下去。母親害怕了,急忙把酒潑到地上,厭惡王祥的念頭慢慢就消失了。等繼母去世時,王祥悲傷過度,完全按照禮儀的要求去做。徐州刺史呂虔看重王祥的名聲,聘請他為徐州別架。當時有謠諺說:「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三國魏時,王祥官至太尉,西晉時官至太保,活了85歲。他去世那天,沒有族外弔唁的客人。他的族孫王戎感慨道:「太保可以說是清靜有遠識啊!」王覽,字元通,名聲在王祥之下。呂虔有一把佩刀,某位精通劍器的人曾經說過,一定是位居三公的人,才能佩帶這把刀,否則就會有禍害。呂虔平時很看重王祥,於是就把這刀贈給了他。王祥臨去世時,將這把刀交給了王覽,說:「你的後代一定能夠興旺,足以和這把刀相稱。」後來,王氏果然在江東綿延不衰.被稱為江南的望族。【評說】王祥是有名的幸子.繼母百般虐待他。他卻毫無怨言,為她卧冰求魚,張網捕雀,想方設法滿足繼母的口腹之慾。繼母去世後,他按照扎儀規範去做,因過分悲傷而損傷了身體。王祥之孝,固然出於孝敬父母之心,但他的忍耐力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他能夠在魏晉兩代位居高官,且能得以善終,與這種品格不無關係。
89、老萊子舞彩娛親椿萱無恙晚景娛天真 名利不貪偕隱得佳偶老萊子,周朝郢人也。性至孝,事父母先意承志,飲食極其甘旨,每日加意承歡,終年未嘗遠離膝下。年至七十,其父母尚健在,而萊子亦終年不稱老。嘗衣斑斕之衣,摹仿童稚頑弄情狀,跳舞於父母之側,以娛親心,二老皆相視而笑。一日,因取水上堂,詐作跌倒,卧地不起,又故意作小兒啼哭聲,及種種嬌態,欲父母破顏一笑。其父母果然大樂,並執杖蹣跚趨步至前,扶掖而起。又嘗手持一雛雀,在父母前百般調逗,作出一種頑童嬉戲態度,藉以博二老歡心。如此舉動純系一片孺幕天真,不得以有意造作譏之。孟子云:「大孝終身慕父母。」故舜至五十,依然孺子形態,不當因己老而遂缺奉養孝事之誠。史稱萊子妻亦極賢明。楚王慕萊子名,特造廬往訪,備述渴慕誠意,懇其輔政,願舉國以聽。萊子力辭,不獲,乃諾之。其妻從田間歸,萊子具以告。妻曰:「吾聞:可榮而提拔者,可隨而斧鉞;可任以寵幸者,可隨而鞭笞。我不能受人之制,見日後之辱也。」投其傢具於地,憤欲去。萊子聽妻言,遂相偕去楚,擇地而隱,終身不仕。【譯文】老萊子,春秋時期郢(今湖北江陵縣東南)人。生性十分孝順,侍奉父母無微不至,把最好的飲食奉獻給父母,每天都有意識地討父母歡心,長年沒有離開過父母。他七十歲的時候,父母還都健在,而他自己從來不說自己老了。他曾經穿上花衣服,模仿小兒玩耍的樣子,在父母面前跳舞,用這種方法讓父母高興,父母果然相視而笑。一天,他取水到廳堂,假裝跌倒,躺在地上不起來,又故意學小兒啼哭,做出種種撒嬌的姿態,想讓父母高興一下。父母果然十分高興,拄著手杖步腔蹣跚地走到他跟前,攙住胳膊把他扶起來。他還曾經手捧一隻雛雀,在父母面前百般地逗弄,做出小兒嬉戲時天真的樣子,藉此博二老歡心。像這樣一些舉動完全是出於幼兒仰慕父母的一片天真之情,不能因為故作姿態而諷刺他。盂子說:「最大的孝是終身仰慕父母。」所以,舜50歲的時候,在父母面前依然是一副幼兒的樣子,不因為自己年紀老了而缺少侍奉孝順父母的誠意。史書記載,老萊子的妻子也十分賢明。楚王敬慕萊子之名,特意到他家中拜訪,詳細陳述渴慕其德行的誠意,懇請他出山輔佐朝政,並願意把全國大小事務交給他管理。老萊子堅決拒絕,沒有獲得楚王的允許,只好答應下來。他的妻子從田間回來,老菜子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訴她。妻子說:「我聽人說,能夠讓你榮耀而提拔你的人,也可以隨時把斧鉞架在你的脖子上;能夠信任你而寵幸你的人,也能夠隨意鞭笞你。我不能受制於人,日後受到這樣的羞辱。」扔下工具,憤怒地要離老萊子而去。老萊子聽從妻子的勸說,於是就一起離開了楚國,找個地方隱居起來,終身沒有出來做官。【評說】老菜子雖然已是70歲的高齡,但他在父母面前仍保持赤子的天真,一直把自己當成小孩子,時時撒嬌嬉戲,做小兒態度。這並不是做作,而是出於子女對父母的仰慕之情。像這樣的老小孩,如果沒有「大孝終身慕父母」這樣的真誠,難保不會招來老小孩、老頑童、老不正經之類的譏諷。
90、孫鍾孝行鶴點穴誠心感羽仙佳城卜吉 葯薪置道途聽人攜取孫鍾,後漢浙江富春人。性至孝,以種瓜為生計。一日,有三道人來.仙風道貌,望之岸然。鍾心異之,殷勤款待。三人感其誠,臨行時語鍾曰:「貧道雲遊,路經此地,渥承優待,愧無以報。聞太夫人柩尚未殯,請點一吉穴,增君家門戶光,借盡微勞。」孫乃隨三人下山,而三人遲遲其行,鍾反越在前面。三人連囑咐百步以內匆回頭。,鐘不解其惠。行未六十步,忽聞後面有劈啪之聲,不禁回首一看,只見有三隻白鶴飛鳴而去。鍾心大異之,遂葬其母於此。後生堅,以討黃巾功拜長沙太守,卦烏程亭候。堅生策、權。策年十歲余,已結交知名,與周瑜意氣相投,訂昆弟盟,升堂拜母。性好文史,擒太史慈,親釋縛,執其手曰:「寧識神亭時耶?聞卿義烈素著,乃最下智士,但所託未得其人。孤是卿知己,匆憂不如意也。」權**後,作石頭城,從治秣陵,改名建業。操進軍濡須口時,見權軍威整齊,嘆日:「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及操子丕攻權至廣陵,吳人拒守,自石頭至江東,舳艫相接數百里。丕見波浪連天,舟行不易,嘆日:「嗟呼,此天所以限南北也!」遂退兵還。權保護江東稱帝,號黃武、黃龍、赤烏、太元,凡二十三年。【譯文】孫鍾,東漢浙江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性非常孝順,以鍾瓜維持生計。一天,有三個道人來,仙風道骨,器宇偉岸。孫鍾覺得他們與眾不同,殷勤款待。三人感謝孫鐘的真誠招待,臨行時說:「貧道雲遊,路經此地,承蒙盛情款待,沒什麼可以報答的。聽說太夫人還未殯葬,就選擇一個好墓地,為您家增光,已盡微薄之力。」孫鍾隨三人下山,三個人卻是慢騰騰的,孫鍾反而走在了他們前面。三人接連囑咐他,百步之內不要回頭看。孫鐘不明白他們的意思,向前走不到六十步,忽然聽到身後有噼噼啪啪的聲音,禁不住回頭看,只見三隻白鶴叫著飛出去。孫鍾十分驚異,就把目前安葬在白鶴飛升的地方。後來,孫鐘有了兒子孫堅。孫堅因討伐黃巾軍有功,升任長沙太守,封為烏程亭侯。孫堅生孫策、孫權。孫策十多歲就和當時知名人物交往,與周瑜意氣相投,結為兄弟,到堂上拜見老母親。孫策愛好文史,生擒太史慈,親自為他們解下繩索,拉著他的手說:「還記得當年神亭之事嗎?」我聽說您一向以仁義剛烈著名,是天下有名的謀士,只是您沒有找到合適的主人,我是您的知己,不要憂慮有什麼不如意之事。」孫權即位後,修築石頭城,把治所改名為建業。曹操見孫權軍威嚴正,感嘆道:「生子就應該為順仲謀這樣的。像劉景升的兒子,只是豬狗罷了!曹操之子曹丕進攻孫權,來到廣陵,吳人堅守長江,自石頭城至江東,戰船首尾相連,綿延數百里。曹丕見江水波浪滔天,行船不易,感嘆道:」這真是上天要把中國分成南北啊!」於是就退兵了。孫權拒守江東稱帝,年號黃武、黃龍、赤烏、太元,總計31年。【評說】如果說這個仙鶴指點墓地的故事與孝道有關的話,那是因為它涉及傳統孝道的另一重要內容——殯葬。受「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觀念的影響,許多人都希望選擇一塊風水寶地安葬親人,藉此得到親人亡靈的護佑。和生時奉養相比,死後安葬選擇風水寶地,具有更為濃厚的祈求父母魂靈賜福的色彩。如果說這也是出於孝道,倒不如說是子女對父母最後的索取更台適。所以,把這類故事歸入孝道,倒是有點不倫不類。
91、鮑永出婦因叱狗敬以事親出妻原本孝德 志弗忘漢為國更矢忠貞鮑永,字君長,漢時上黨屯留人也。父名宣,為縣令時,即不畏強御,鋤莠扶良,人稱強項令。繼遷諫議大夫,旋擢司隸校尉。值丞相孔光行園陵,官屬以令馳騁道中,宣出逢之,使吏捕治,並責辱丞相。御史中丞逮宣,宣閉戶不受逮。詔免職下獄。太學生舉幡集合千人,上書營救,無效。初,宣以妻亡續娶。永待後母極盡孝道,與生母無異。一日,妻於後母面前呵叱逐狗,永見之,責妻曰:「禮無不敬。賓客之前尚不叱狗,今汝乃在母前叱狗,不敬孰甚。可見汝心中並無尊長在也。汝既輕視我母,即非我妻矣!」竟出之。妻泣謝罪,求自新,永卒不聽。人謂有曾子蒸藜不熟出妻之譴風。更始中,永將兵駐河內。及光武至修武,使人持節召永。永聞傳言更始隨赤眉在河北,因拘執使者,繼探悉更始已亡,乃為發喪,釋出光武使者,封上印綬,散遣部眾,幅巾詣河內降。光武延見,問曰:「卿部下將士安在?」永叩首曰:「臣事更始不能全終,心甚抱愧。因部眾皆希圖富貴之輩,恐生他變,故散遣之。」光武笑曰:「卿可謂能見其大矣!」以隨軍有功,官至尚書僕射,封中陽侯。【譯文】鮑永,字君長,東漢上黨屯留(今山西屯留)人。父親名鮑宣,任縣令的時候,就不畏懼強權,除邪扶正,人稱「強項令」。繼而升任諫議大夫,很快又提拔為司隸校尉。丞相孔光從皇帝陵墓前經過,其屬官因傳達命令而騎馬在墓道上賓士,正好被鮑宣出行遇見,令部下把丞相的屬官逮捕治罪,並且責備羞辱丞相不遵禮儀。御史中丞卻來逮捕鮑宣,鮑宜閉門不出,不受逮捕。皇上下詔免除他的官職,把他投進獄中。太學生舉著旗幟,號召一千人,書營救,沒有什麼作用。當初,鮑宣因妻子亡故而續娶,鮑永對待後母十分孝順,和對待親生母親沒什麼兩樣。一天,他的妻子在後母面前呵斥驅逐狗,鮑永見了,責備她說:「禮沒有教人不恭敬的。賓客在面前,尚且不呵斥狗,如今你竟然在母親面前呵斥狗,太不恭敬了。可見你心中並沒有尊長。你既然輕視我的母親,就不是我的妻子了。」竟然把她休棄了。妻子哭著謝罪,請求給她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鮑永終於沒有答應。人們說鮑永休妻有曾子因妻蒸藜藿不熟而休妻的遺風。淮陽王劉玄(年號更始)稱帝時,鮑永帶兵駐紮在河內(治今河南武陟)。光武帝劉秀進軍至修武,派遣使者持節招降鮑永。鮑永聽人傳說,淮陽王隨著赤眉軍到了河北,於是就把劉秀的使者關押起來,接著又打聽到淮陽王已經死了,就為他舉行禮,把劉秀的使者放了出來,把官印和綬帶都封存起來,遣散所部官兵,一副儒生打扮去投降劉秀。光武帝劉秀召見他,問:「你的部下將士在哪裡?」鮑水叩頭,說:「臣侍奉更始皇帝不能有始有終,心中十分慚愧。因為部下都是一些貪圖富貴的人,恐怕有什麼變故,所以就把他們都遣散了。」光武帝笑著說:「你真是深明大義的人啊!」後來鮑永跟隨劉秀征戰有功,宮至尚書僕射,封為中陽侯。【評說】鮑永的孝順有些過分,或者說有些做作。他的妻子僅僅是因為在婆婆面前呵斥驅趕家犬就被休棄,更為可笑的是,鮑永這種做法還被視為孝順。且不說她的妻子是不是為了婆婆好而呵斥驅趕家犬,即使不是這樣,持家護家難道不是她的本分嗎?假如見家大在婆婆面前而不驅趕,會不會又一種罪名加之於身啊?儘管鮑永說起來振振有詞,說妻子在母親面前呵斥驅趕狗是對母親的不敬,是看不起他的母親,但實際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欲加之罪。他的妻子最後終於被休棄,恰恰反映出古代婦女地位低下,權益無保障。
92、黃家瑞割股醫母至誠惑神萱幃起沉痼 著手愈病醫術顯當時黃家瑞,字草呈,明時湖廣監利人也。幼即於事親。當年十三歲時,其母有疾,醫藥無效,家瑞日夜守榻哭泣。母憐其幼,詐言已愈。然家瑞見母不思飲食,且面色現陰晦之狀,慮非佳兆,乃於夜間虔誠祈神,求母病速愈,並以利刃割其股上肉,煎湯以進。母服之,次日病象打轉,頓思飲食,面色陰晦以退,數日竟愈。後經人見其股上傷痕,驚問之,始知割股之事,眾嘆為孝童,名因以著。而家瑞從此精治岐黃之術,脈理精奇,用藥神妙,當時稱為名醫。節推劉公署其門曰「上池孺慕」,謂以孝行而工醫道也。二守周公、三守毛公、節推朱公,名重一世。以是知良醫每出於孝子之門,而愛親者不可不知醫也。至如漢史所紀樊儵者,字長魚,事母至孝。母患疾病,眾醫束手無策,無藥可救,無術可施。母自恐不起,告知家人預備後世,以待命終。儵見母痛苦呻吟,病勢危險,晝夜服侍病榻,衣不解帶,目不交睫,食不知味,雖一刻不離左右,親為母吮唼癰疽,不憚穢濁。膿血吸出,痛苦減輕。如是數日,疼痛日消,而母親病漸痊癒。此與家瑞之割股療母,同一純孝誠心也,宜得天佑矣。
93、吳猛代親供蚊噬冒死守墓側孝心感化盜心 畫水渡長江人道修成仙道吳猛,字世英,晉時洪州豫章人也。年八歲,事親即以孝行稱。家素貧,榻無幃帳,每值夏月,猛即在父母身側卧。夜間蚊虻亂飛,屋中幾滿,然猛終不揮扇驅逐。人有怪而問之者。猛曰:「我一揮扇,蚊虻必去我而群趨我父母之身。我故任其恣意飽噬,則我父母可免其擾矣。」人皆奇之。後父母相繼去世,行服墓次。值蜀中賊起,猖獗異常。焚燒房屋,發掘墳墓,里舍成墟,路無人跡。猛獨隻身朝夕守墓側,號慟不去。賊見之者皆感其孝,不忍犯,墓得保全。猛年四十時,遇丁義傳授神方。當過豫章時,江流急迅,波浪翻滾,猛不假舟楫,以白羽扇向水一畫,水忽中分,中成道路,猛遂安然而過。及猛既渡,水始複合。岸旁觀者嘆為神仙中人。一女名彩鸞,生有仙骨,仰體親意,亦喜道術,從丁義女秀英研充仙玄之學。後嫁一書生文蕭者,齎婦以道學切磋,極相得。蕭因生計艱難,彩鸞輒每日手抄《唐韻》一部,售以度日,相處十年,夫婦各跨一虎飛騰而去。猛以事親而悟道,彩鸞以體親心而成仙。孝為百行之原,乃為凡之本,故聖賢仙佛必先從孝字做起。【評說】吳猛之幸,說起來讓人感到好笑。他不驅趕蚊虻,讓其恣意叮咬,以為這樣就能夠免除父母被叮咬的痛苦。這種想法很天真,但出自一個八歲的兒童,又讓人感到可信。兒童的思維相對而言比較簡單,而且多是直線思維。所以,吳猛的想法看起來可笑,實際上卻反映出一個天真無邪的兒童的真實思想。至於他守墓而哭,孝感盜賊,既體現出孝行的力量,又反映出人性的力量。
94、韓伯俞泣笞傷老萱堂起罡風鳩杖亂舞 梓舍念愛日鵑啼傷春韓伯俞,漢時梁人。生性純孝,能先意承志,頗得母歡心。惟母性嚴厲,對伯俞雖則憐愛,偶然因事觸怒,則舉杖便笞。伯俞輒躬身俯首受笞,不辯亦不泣。及笞畢,母怒漸解,伯俞仍復和顏悅色,下氣柔聲,向母謝罪,母亦轉怒為笑。後又怒杖伯俞,但因年高力衰,杖不著實。伯俞忽哭啼不止。母怪之,因問曰:「往時笞汝,汝輒含笑受笞,未嘗生悲,今何如此之哀?豈杖重痛甚乎?」伯俞日:「否,否。往時受笞甚痛,知母精力康健,兒心欣幸愛日方永,可以常承色笑。今日笞兒,毫不覺痛,足見母筋力衰邁,心中悲傷難言,情不自禁,故啼哭耳。」母聞言,擲杖於地,長嘆一聲,無言而罷。按孔子嘗言:「孝子事親,小杖則受,大杖則走,蓋不使吾親負殺子之名也。」伯俞母因怒杖擊,是小杖,非大杖可比,怡然敬受,所以息母之怒,平母之氣,而安母之心也。曲體親意,固應如是。至後因笞不痛,知母老而悲泣,孝思懇摯,殊可動人。【譯文】韓伯俞,西漢時期梁郡(今河南商丘)人。生性十分孝順,侍奉父母能體貼入微,母親很喜歡他。只是母親性格嚴厲,對伯俞雖然疼愛,但如果偶然因某件事觸怒了她,她會舉起手杖就打。伯俞就彎下腰來,低頭讓母親打,既不辯解,也不哭泣。等母親打完了,母親的怒氣逐漸消解廠,伯俞仍舊像原來一樣和顏悅色,柔聲下氣地請求母親原諒,母親也轉怒為喜。後來.母親又發怒用手杖打伯俞,但因為年高體弱,打得不很疼。伯俞忽然哭了起來,且哭泣不止。母親感到奇怪,問:「過去打你的時候,你就笑著讓打,從來沒有哭過。如今為何這麼悲傷,難道是下手太重打得很疼嗎?」伯俞說:「不是的。過去挨打,十分疼痛,知道母親身體康健,兒心裡慶幸母親疼愛我的日子還很長,可以經常享受母子天倫之樂。今天母親打我,我卻一點兒也不感到疼痛,可見母親體力衰弱,心中因此悲傷,情不自禁,所以就哭起來。」母親聽了,扔掉手杖,長長地嘆了一口氣,不再說什麼。孔子曾經說過:「孝子侍奉雙親,若用小杖子打的時候就接受,若用大杖子打的時候就要逃跑,這是為了不讓自己的親人背負殺子的名聲。」韓伯俞的母親因發怒而杖擊兒子,用的是小杖,而不是大杖,伯俞高興地接受,是為了讓母親息怒,平母親心中的怒氣,安慰母親的心。細緻入微地體察尊親的意思,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到了後來,因為母親打得不疼,知道母親老邁,因而悲泣。他的孝順之心如此誠懇真摯,特別感動人。【評說】韓伯俞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孝子。他的孝和別人不同,不是表現在如何侍奉雙親上,而是表現為對母親年老體衰的悲痛。在他看來,母親身體健康,手上有勁,即使打他打得很疼,但是卻可以長享母子天倫之樂;而母親體力衰弱,手杖打在身上不覺得疼,則意味著和母親在一起的日子越來越少。像他這樣能夠通過母親杖笞這件事情如此深刻地體味母子之情、珍惜母子之情的人,確實顯得很另類。但也正因為這樣,人們才記住了他,並把他作為孝子的典範。
95、何子平葺屋興悲求仁養親廉悼無私蓄 永錫爾類明府營殯官何子平,南朝宋時廬江人也。少有至性,事母以孝聞。宋文帝時,為昊郡海虞令,廉俸所入,胥以供母,不顧妻子,故妻與子常不免面有菜色,衣不蔽體。人皆議其嗇刻絕情,有意沽名。親友有問之者,子平曰:「吾輩求祿,本在養親,非為妻於飽暖計也。如厚視妻子而薄視老母,此乃人中之梟獍,吾深恥之。」聞者咸讚歎不止。及母病歿,子平解職歸里守制,袁毀過禮,幾至滅形。文帝末年,東土大旱,赤地千里,繼以兵燹紛起,八年不得營葬。子平日夜號哭,雙目赤腫,猶如初時居喪之日。每日只以來四合煮成靡粥食之,不進鹽菜。其所居之屋,牆壁傾圮,不蔽風雨。子平日夕處其中,毫不為意。其兄子伯興因屋己敗,有覆壓之危,請於子平。刻期招工修理。子平不許,哭而語之曰:「汝輩意固善,須知我情事未伸,是天地間一負罪之人也。居此敗屋,尚為過分,豈可再加修理,以增吾罪?」怕興乃止。蔡興宗為會稽太守,重其孝行,禮遇極為隆崇,凡有所行,必咨而後行。詢知母樞尚在浮厝,乃為之代營冢壙焉。【譯文】何子平,南朝宋廬江(今安徽廬江)人。生性淳樸忠厚,因孝順母親而聞名。宋文帝時,何子平任昊郡海虞縣令,所得捧祿,全部供給母親,不顧妻子兒女,所以妻子兒女面有菜色,衣不蔽體。人們都說他吝音刻薄絕情,有意藉此沽名釣譽。親友中有人問他為何這樣,他說:「我們做官得傣祿,本意是為了奉養雙親,不是為了妻子兒女的溫飽。如果厚待妻子兒女而薄待老母,那就是和裊獍一樣的了,我認為這是很可恥的。」人們聽了這番話讚嘆不已。母親病死後,子平辭官回鄉為母守喪,悲哀程度超過了禮儀規定,差一點就脫了形。文帝末年,東方大旱,赤地千里,戰火四起,子平八年之中無法安葬母親,為此日夜哭泣,雙眼都哭腫了,和當初為母親守喪時一樣。每夭只用四斗米熬一點粥來吃,不吃鹽和菜。他住的屋子牆壁倒塌,無法遮蔽風雨。子平每天住在裡面,一點也不在意。兄長之子何伯興見屋子已破舊不堪,有倒塌的危險,徵求子平的意見,準備修理一下。子平不答應,哭泣著說:「你們的用意是好的,但是應該知道我母親還沒有安葬,我是天地間一個罪人。住在這個破屋子裡,尚且過分,豈能再加修繕,增加我的罪過?」伯興這才作罷。蔡興宗任會稽太守,看重他的孝行,給他很高的禮遇,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先向他諮詢,而後才去做。得知他母親的靈樞尚未安葬,就營造墳墓,代何子平安葬了母親。【評說】何子平只是一個小小的縣令,俸祿徽薄,於是就把全部的俸祿供給母親,根本部顧妻子兒女,以至於妻子兒女面有菜色,衣不蔽體。有人以為他是沽名釣譽,事實上,他是把母親放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位置,妻子兒女則是等而下之。何子平這樣的孝子,在中國古代還是有一些的。不過,像他選樣根本平顧妻子兒女.似乎也有些過分,不足為後人效法。
96、金日磾甘泉泣畫賢哉閼氏教子成名臣 逝矣秺侯受封悲易簀金日磾,字翁叔,漢時陝西甘州人,匈奴休屠王太子。其母閼氏,教誨兩子甚有禮法。武帝久有耳聞,極為敬重。及母病歿,帝特詔命畫工圖其遺像於甘泉宮,並題「休屠王閼氏」字樣。日殫每至甘泉,見其畫,必對之哭泣不止。朝臣皆嘆其孝思之摯。史栽,馬何羅與江充友善,衛太子據兵變後,帝族滅充家。何羅懼,遂謀逆。日殫時為侍中,知其意,嚴防之。值帝幸林光宮。何羅袖刃潛入。日殫已先在,奮搏何羅,投殿下,訊實伏誅。帝益愛重之,及病亟時,日殫與霍光同受遺詔輔政,封秺侯。日磾侍帝左右,目不斜視者數十年。賜出宮女,不敢近。帝欲納其女入宮,堅辭不肯。足證其謹慎過人矣。日磾有兩子,長名常,次名建,均拜侍中之職。及常嗣侯封,佩兩綬,建充駙馬都尉。時人榮之。史又稱武帝遺命封日碑侯爵,日磾以昭帝年幼,一切詔令皆由己及霍光主持,不受封。後於卧病昏迷之際,光乃請於昭帝,同赴其第慰問,並攜帶印綬前往。時日碑已病勢沉重,不能起坐,乃卧受印綬焉。越日即卒,謚曰「敬」。觀日碑於受命協輔幼主時,曾有「臣外國人,不如霍光,且使匈奴輕漢」之語,知其熏陶於母氏之教深也。漢武可謂識人。【譯文】金日磾,字翁叔,漢朝甘州(今甘肅張掖)人,匈奴休屠王太子。其母閼氏(yanzhi)主要用禮法教誨兩個兒子。漢武帝對金日殫早有耳聞,非常敬重他。母親去世後,漢武帝特意命畫工把她的畫像畫到甘泉宮中,並題寫「休屠王閼氏」。金日殫每次到甘泉宮,見到母親的畫像,就對畫像哭泣不止。朝中人臣認為他對母親的孝心很真摯。史書記載,馬何羅與江充關係很好,衛太子劉據發動兵變後,漢武帝將江充滅族。何羅心中害怕,就準備謀反。金日殫當時任侍中,知道馬何羅有這種意圖,嚴加防備。漢武帝駕臨林光宮,何羅袖中藏著利刃,潛入宮中。金口殫已先在宮中,與何羅奮勇搏鬥,將其扔到殿下,審得實情,加以誅殺。漢武帝更加寵愛和重視他,病重的時候,金日彈和霍光一同受遺詔同輔朝政,封為秺侯。金日碑侍奉漢昭帝左右,數十年間目不斜視。昭帝把出宮之女賜給他,他不敢親近。昭帝想納他的女兒為妃子,他堅決拒絕。這足以證明他謹慎過人。金日殫有兩個兒子,長子名常,次子名建,都官拜侍中。常襲封父親的爵位,佩帶兩種印綬;建任駙馬都尉。當時的人都認為這是很光榮的事。史書還記載,漢武帝遺命封金日殫侯爵,金日石單因為昭帝年幼,所有的詔令都出自他和霍光之手,所以堅決不受封爵。後來卧病在床昏迷不醒的時候,霍光奏請昭帝,一起到其宅第慰問,並攜帶印綬前去。這時,金日殫已經病情沉重,不能起坐,就在病床上接受了印綬。第二天就病死了,謚號「敬」。金日殫受命輔佐幼主的時候,曾有「臣外國人,不如霍光,且使匈奴輕漢」這樣的話,由此可知他深受母親教誨的影響。漢武帝可以說是有識人之明。【評說】金日磾是孝子,也是名臣。他對去世的母親思念有加,一見到母親的遺像就哭泣不止。對於漢武帝和漢昭帝,他極盡臣子之禮,得寵而不恃寵,有權而不弄權,而是小心謹慎。他雖受託孤之重,卻不敢自專,並因曾是匈奴太子而格外自重,自稱不如霍光。忠臣而兼孝子,孝子而兼忠臣,金日殫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97、歐陽觀悲深風木哀矜心切死裡求生 冰霜節堅畫地教子歐陽觀,字仲賓,宋時廬陵人也。天性純孝,居心仁厚。於歲時祭祀先靈之日,禮儀極敬,祭品極豐。然每當奠獻時輒嘆息流涕,顧妻鄭氏而言日:「今日祭品雖佳美,然不如生養菽水之能承歡也!」為泗州司理時,夜間坐燈下披閱案牘,屢閱屢嘆。鄭氏怪問故。答日:「此死獄也,我欲求其生而苦不得,是以嘆。」氏問求生之說,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兩無遺憾,況求而有得乎?」言畢,回首見乳母抱公子(即歐陽修)立於後,又復嘆日:「某相士斷我歲星在戌,必死。此言若驗,我不得見兒之成立矣!後當以我言告之。」及修四歲,其父果死。太夫人守冰孽之節,礪松筠之操,家計甚窘,親授修讀,折獲畫地學書。修穎悟絕人,過目成誦,文章辭賦,獨步一時,鄉試春官,皆列第一,遂居甲科,登仕版。仁宗嘗謂:「如歐陽修,何處再得?」知貢舉時,力避詭異之文,士風為之一變。歷官兩府,後以太師致仕。自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語人曰:「古錄一千卷,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與吾而六矣!」歿謚「文忠」。撰《五代史》傳世。修居官時,遵父遺訓,慎用死刑,遇雜犯擬死罪者,多予平反。其所作《瀧岡阡表》中有「善無不報,遲速有時」。歐陽觀可謂有子矣!【譯文】歐陽觀,字仲賓,宋朝廬陵(今江兩吉安)人。生性淳樸孝順,心地仁厚。每年祭祀先人的時候,禮儀非常恭敬,祭品非常豐厚。但是,每當祭奠之時就嘆息流涕,對妻子鄭氏說:「今天的祭品雖好,但是沒有父母在的時候用粗茶淡飯奉養他們高興!」任泗州司理時,夜裡坐在燈下閱讀案卷,一邊翻閱一邊嘆息。鄭氏感到奇怪,問是為何。歐陽觀回答說:「這些都是死刑案件,我想為他們求條生路,卻是沒有辦法,所以感嘆。」鄭氏問其原因,歐陽觀說:「為他們找條活路而找不到,這樣的話,不論是對我還是對罪犯就都沒有遺憾了,何況還有能夠找到生路的呢?」說罷,回頭看見乳母抱著幼小的歐陽修站在身後,又感嘆道:「一個相士推斷我的災星在戌年,到了這一年必死無疑。這話如果靈驗,我就見不到兒子成家立業了!今後要把我的話告訴他。」歐陽修四歲的時候,父親果然死了。母親鄭氏堅守節操,不再嫁人。家境貧困,鄭氏親自教育歐陽修讀書,折蘆荻稈在地上比畫,教歐陽修寫字。歐陽修聰明過人,過目不忘,文章辭賦當時都堪稱第一,鄉試和會試都是第一名,於是就以一等進士的身份進入仕途。宋仁宗曾經說過:「像歐陽修這樣的人,哪裡還能再得到!」歐陽修主持會試,全力擯棄怪異之文,士風因此而得到改變。他做過兩任知府,後來以太師的身份退休。歐陽修自號「醉翁」,又自號「六一居士」。他對人說:「古錄一千卷,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加上我就成六個一了。」死後封溢號「文忠」。撰寫有《五代史》,流傳於世。歐陽修做官的時候,遵照父親的遺言,慎用死刑,遇到各種雜罪而準備判處死刑的案件,大多給予平反。他寫的《瀧岡阡表》中有這樣的話「善無不報,遲速有時」。可以說,歐陽觀有一個好兒子啊!【評說】歐陽修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在這個故事中,他的孝行主要表現在遵守父親的遺言上。他像父親歐陽觀一樣,能夠用人性化的態度對待犯罪的人,對那些罪不至死而判處死刑的人,儘力為他們找一條生路,為他們平反。歐陽修父子為官慎用死刑,是為國,也是為民,值得讚揚。
98、趙孝婦鬻兒買棺事姑撫子茹櫱含冰 拊膺呼天返風滅火趙孝婦,元時湖北應城人也。夫早亡,姑老,遺孤二均幼。婦事姑甚孝,能委曲承歡。然婦常念姑年已衰老,風燭鐘漏,不保朝夕,設一旦不幸,臨危壽終之時,倉促間何從得棺?與其臨時惶急,何如預先籌備?但此時家中並無分文積蓄,即每日食用,尚且困難,何有力量制買壽木?然此事極為重要,無論如何為難,亦須設法儘力去辦。反覆籌量,實無他法。因思已有兩子,不如留長子繼續宗祧,將次子賣給別人,用此錢備辦棺木,以孝奪慈,實為萬不得已之舉。主意決定,便將次子賣與富家,購得板料,覓木匠造成一棺,置放家中,以備婆母臨終之用。鄰里皆交口稱賢孝不置。一日,其南鄰因不慎起火,一時烈焰飛騰,劈劈啪啪之焚爆聲,人喊兒啼之囂亂聲,紛然並起。又值南風甚大,火益猛烈。孝婦匆忙中急扶姑出避於外,惟有所治之壽棺重不可移。火勢此時已見逼近。婦急迫欲死,仰天大哭曰:「天乎!我為婆母賣兒得棺,今竟付之一火!早知今日,當初不如不作!」正悲痛間,風頭忽轉,火亦改變方向,未遭焚毀。人以為孝感所致。【譯文】趙孝婦,元朝湖北應城人。丈夫死得早,婆母年邁,留下兩個兒子都還年幼。趙孝婦侍奉婆母很孝順,能夠盡量讓老人高興。然而,趙孝婦常常想,婆母年紀老邁,風燭殘年,朝不保夕,假如一旦發生不幸,臨終之時,倉促問去哪裡弄棺材?與其臨時慌忙,不如事先預備好。但是,這時家中不僅沒有分文積蓄,就足每天吃的用的,尚且很困難,哪裡有能力買棺木?但這件事義非常重要,無論如何作難,也都必須想辦法去做。反覆思量,實在沒有別的辦法。於是想到了兩個兒子,不如留下長子繼承祖宗香火,把次子賣給富人家,得來的餞置辦棺木。為盡孝而讓兒子失去母親的愛,實在是萬不得已之舉。拿定主意之後,就把次子賣給了富人家,用所得的錢購買木料,找木匠做成一口棺材,放在家中,以備婆母臨終所用。鄰居都稱讚她又賢惠義孝順。一天,南邊的鄰居家不慎起火,一時間大火熊熊,大火燃燒的劈劈啪啪聲,和大人喊小兒哭的聲音交雜在一起,十分喧囂雜亂。又趕上南風越刮越大,火勢更加猛烈。趙孝婦匆忙中急忙把婆母扶到外面躲避,只有原來置辦的棺材太沉重,無法移出。火勢越來越猛,漸漸逼近他們家,趙孝婦急得要死,仰天大哭說:「天啊!我賣掉兒子為婆母買棺材,今天竟要付之一炬了嗎?早知是今天這個樣子,當初還不如不做啊!」正在悲痛欲絕之間,風忽然轉向了,大火也改變了方向,棺材沒有被焚毀。人們都認為這是孝心感動了上天造成的。【評說】趙孝婦為了給婆婆買一口送終的棺材,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選擇了以孝奪慈,即為了盡孝而剝奪了兒子享受母愛的權利,把小兒子賣給了富人家。為了買一口棺材而賣掉兒子,固然可以看出其生活是多麼困窘和艱難,但這種選擇是否合適,卻大可商榷。趙孝婦的選擇雖然不像郭巨埋兒那樣無情,但同樣有些不近人情。尤其是其婆婆,如果知道這件事而聽任媳婦去做,那就顯得過分了。孩子是未來的希望。只要有人在,還愁什麼呢?
99、夏侯祥異禽弔孝精誠所感瑞烏束翔 仙佛同源會心不遠夏候祥,字叔業,南北朝粱時譙郡人也,史稱其生平事父極孝,能委曲承歡。父死,廬墓,有三足雀連冀翔飛,集干墓側,人稱為孝心所感召雲。按,南北朝時,人慾橫流,倫常不講,盪檢逾閑,視為固然;寡廉鮮恥,稱曰達人。君臣之義,若存若亡。父子之親,不絕如縷。畢夏幾同夷狄,人道將次滅絕。所以亂臣賤子如侯景、湘東王之類,接踵而起。諺云:「禮失而求諸野。」叔業之孝感金鳥,有以夫!因憶前清光緒年間,長春縣有著名孝子王夢惺者,遭號圓海,平日以做豆腐營業養母。母歿,即赴千山修道,後因不忍遠離母墳,遂返長,廬基於側,苦修三年,每日僅以生米充饑,渴飲泉水。居暮三年,見人不發一語,人爭傳為仙。有向其問事者,即以手在地上寫字以告,口不出言。後竟盤膝枯坐,化於母墳側。基右有一塔,於某所修。據聞近數年來,靈驗頗著,懸聯掛匾,香火極一時之盛。其母墓圍垣破磚瓦塊,皆當時孝於手自拾者,堆砌於此。並自植樹數株,枝葉蔚叢,陰如傘蓋,極蒼古之大觀。古人嘗云:「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奈謂不但無不孝之忠臣,即了道悟玄,成佛作仙,亦表有不先向「孝」字上做起者也。【譯文】夏侯祥,字叔業,南北朝梁譙郡(今安徽毫州)人。史書說他一生對父親非常孝順,能儘力讓父母高興。父親死後,他在墓旁蓋了一間茅屋守孝,有三足雀聯翩飛翔,聚集在墓旁,人們認為這是夏侯祥的孝行把它們招來的。南北朝時期,人們物慾橫流,不講究綱常倫理。遊手好閒被視為正常之事,寡廉鮮恥被稱為通達之人,君臣之間的道義名存實亡,父子之間的親情若斷若續,華夏幾乎等同於夷狄,人倫道義幾乎滅絕。所以,像侯景、湘東王蕭繹那樣的亂臣賊子接踵而起。諺語說:「禮失而求諸野。」夏侯祥孝感金鳥的事,可以作為這一說法的依據。由此而想起清朝光緒年間長春縣著名孝子王夢惺,此人道號圓海,平常靠做豆腐衛生,養活老母。母親去世後,他即去千山修道,後來因為不忍遠離母親的墳墓,又返回長春,在母親的墳墓旁蓋了一間房子,苦苦修鍊三年,每天僅是吃生米充饑,渴了就喝泉水。守孝三年,見人不說一句話,人們都傳說他已經修鍊成仙。有人向他詢問事情,他就用手在地上寫字來回答,一個字也不說。後來竟然盤膝枯坐,在母親的墳墓旁仙化而去。墓的右側有一座塔,是一個姓於的人為他修建的。據說近年來,這座塔頗為靈驗。塔上懸掛對聯匾額,香火一時甚盛。墓周圍的圍牆,足用破磚爛瓦砌成的,都是當時王夢惺親自拾來堆砌在此的。王夢惺親手栽種的幾棵樹,如今已是枝葉茂盛,樹陰如傘蓋,極其蒼古,蔚為大觀。古人曾經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在我看來,不但無不孝之忠臣,就是參禪悟道,成仙成佛,也沒有不先從「孝」字做起的。【評說】幾乎與所有的孝子故事一樣,夏侯祥為父守孝也出現了「孝感」現象。為夏侯祥的孝行所感動,只是在占代傳說中才出現的三足雀,竟然成群結隊地出現在夏侯祥父親的墳墓旁,翩翩飛翔。在綱常倫理幾乎喪失殆盡的世道里,所謂的禮義,只能到尚不失淳樸之鳳的山野鄉村去尋找了。夏侯祥和王夢惺的故事,可以作為「禮失雨求諸野」一語的註腳。
100、狄仁傑心隨雲飛登山望天空思親灑淚 薦賢謀國是斡乾轉坤狄仁傑.字懷英,唐時并州太原人也。生性至孝,有名於時,且滿腹經綸,才華卓越,尤為世人所推重。史載,仁傑為并州司法參軍時,其父毋均在河陽。狄仁傑思親之念與日俱積,每以不得親侍朝夕、仰承歡笑為恨。一日,與友人登太行山,舉首見一片白雲孤飛於空中語友人曰:「此白雲之下,即吾父毋所居之地。」痴立悵望,淚流不止。俄頃,方黯然同友下山,足見其思親之誠矣。同事中有鄭崇質,奉使赴絕城。仁傑以鄭毋老且病,不能遠離膝下,即向長史藺仁基代陳原委,並願代鄭行,以盡同官互助之誼。仁基嘆為有古俠士風,乃免鄭役。仁基素與司馬李孝廉有仇怨,彼此見面不通言語,至此乃相語曰:「狄公如此義氣,我輩寧不自愧?」遂相和好。當在朝時,武后嘗問曰:「卿願聞譖卿者姓名否?」仁傑曰:「太后如以臣為有過,臣請改之;知臣無過,臣當加勉,不願聞譖臣者姓名。」武后嘆其大度。仁傑身雖仕周,心不忘唐,每思乘機光復,重奠金甌,薦張柬之、姚元崇、桓彥范、敬暉諸人。次第任用,滿門桃李,卒能撥亂反正,恢復舊物。移孝作忠,再造唐室,與汾陽、西平媲美,可謂忠孝兼全矣。【譯文】狄仁傑,字懷英,唐朝并州太原人,是當時有名的孝子,而且滿腹經綸,才華卓絕,極受世人之推崇。據史書記載,狄仁傑擔任并州司法參軍之職時,父母雙親都在河陽。狄仁傑思親之情與日俱增,常常因不能與雙親朝夕相伴而傷感嘆息。一天狄仁傑與友人登太行山,抬頭望見一片白雲孤獨地飄浮於空中,便對友人說:這片白雲之下即是我父母所居之處。他痴立雲下惆悵不止,以至淚流滿面。直到那片浮雲飄高,他才黯然與友人下山,可見他思親之心何等誠摯。與狄仁傑共事的鄭崇質奉命將赴邊域任職,仁傑以鄭母年老多病為由,向長史藺仁基請求代為赴任。長史欽佩他有俠士之風,便免了鄭崇質的遠行之役。後來狄仁傑做了唐朝的宰相,武后稱帝後,改國號為周。狄仁傑身雖仕周,心不忘唐,常與眾多有識之士共商再造唐室之大業。狄仁傑忠孝兩全的美名流傳至今。【評說】狄仁傑雖然在外為官,不在父母跟前,但他心中時常想著父母,那份孝心令人感動。所以,他才能在登山觀景之時,見一片孤雲飄蕩,立刻想起那片雲下就是父母所居之地,因此不由得痴立悵望,淚流不止。兒行千里母擔憂。同樣,兒行千里也記掛父母。狄仁傑見孤雲飛過而生思親之情,流露出他對父母的牽掛。天空飛過的哪裡是一片孤雲.。而是宦遊之子狄仁傑對父母的一片孝心。
推薦閱讀:
※八大碗
※為什麼說真話可能會招人厭惡?
※很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不知道從何下手?
※童話故事大全關於吹牛的小熊?
※2005琅琊王文化研討會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