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集文治武功於一身的清朝皇帝(2)
06-30
十全武功 弘曆最引以自豪的,不是文治,而是武功。弘曆晚年親自撰寫了《十全武功記》,並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十月 令人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在碑上,放置在專門建造的碑亭里,以便昭示後人,留芳千古。他的所謂十全武功,是指兩平準噶爾、定回部、兩定大小金川、靖 台灣、服緬甸、安南、兩次降服廓爾喀等十次大的戰役。他還自詡為十全老人,鐫刻了十全老人之寶印章,對於自己的武功成就,自我陶醉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其 實,乾隆朝的武功,比較複雜,有鞏固發展多民族國家的,有抵抗外國軍事入侵的,也有鎮壓人民起義的,有勝仗,也打了不少敗仗。不過,總的來看,乾隆朝的西 征南伐,的確是弘曆的最大功績,因為它使我國疆土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從而把清朝的國勢推到了頂峰。 弘曆即位之初,西 北有準噶爾之內亂,西南有貴州苗民起義。弘曆考慮到雍正朝兩路出師西北都勞而無功,準噶爾內部穩定,一時難以取勝,決定對準噶爾暫時採取守勢,罷兵議和。 集中力量鎮壓貴州苗民起義。弘曆派宿將張廣泗為七省經略,統一指揮鎮壓苗民起義的部隊,同時將平苗無功的張照等逮捕下獄。張廣泗是治苗老手,對苗民情況熟 悉。苗民分生苗和熟苗。張廣泗上奏弘曆,建議採用暫撫熟苗,集中力量攻打生苗,解決生苗後,再轉而懲治叛亂的熟苗的策略。弘曆頗為讚賞。張廣泗便分兵三路 進攻生苗苗寨,所向克捷。乾隆元年(1736年),又增兵分八路,圍攻生苗據點牛皮大箐,殺死一萬多人,接著又乘勝搜剿熟苗,燒毀了1224寨,殺死 7600多人,俘虜2萬多人。苗民起義被清軍的血腥屠殺徹底摧毀。弘曆聞報大喜,命張廣泗總督貴州。苗民的訴訟,仍按苗俗習慣審理。雲貴邊境,從此平靖。 這是弘曆即位後的第一次用兵,也是十全武功之始。自此之後,弘曆多次用兵邊疆,成為弘曆君主生涯的重要內容。 平定準噶爾叛亂。乾隆十 八年(1753年),準噶爾內部因爭奪汗位,互相攻殺,分崩離析。杜爾伯特部三車凌率部眾6000餘人降清。十九年(1754年)輝特部台吉阿睦爾撒納又 率部眾萬餘人降清。弘曆在承德親自接見了阿睦爾撒納,詳細詢問了準噶爾內部情況。阿睦爾撒納向弘曆表示:如果清廷發兵征討準噶爾,願為前導。弘曆非常高 興,封阿睦爾撒納為親王。弘曆認為,施軍威於遠方,震武功於域外,徹底解決準噶爾割據勢力的時機已成熟,國庫充實,中原安定,天時、人事皆對我有利。但在 朝諸臣中,除大學士傅恆贊同弘曆的意見外,多數大臣都反對出兵。弘曆力排眾議,決定第二年春天兩路出兵伊犁,一舉蕩平準噶爾部。乾隆二十年(1755 年)2月,以班第為定北將軍,阿睦爾撒納為副將,出北路;以永常為定西將軍,準噶爾另一降將薩賴爾為副將,出西路。兵分兩路,各25,000人,5月,兩 路大軍,長驅直入,進抵伊犁。準噶爾部首領達瓦齊敗奔烏什,被烏什維族首領霍集斯擒獻清營。弘曆在京城午門接受獻俘,論功行賞。不久,因平準噶爾有功而被 封為雙親王、並拿雙俸的準噶爾降將阿睦爾撒納,因想當厄魯特蒙古四部的總首領的野心未能得逞,又聚眾叛亂。弘曆隨即派軍征討。阿睦爾撒納的叛亂不得人心, 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被清軍打敗,阿睦爾撒納逃入沙俄境內,清廷行文索要,沙俄拒不交出。後阿睦爾撒納患天花死去,沙俄才將屍體交出。二十三年 (1758年)準噶爾叛亂終於被徹底平息。 平定回疆之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南疆發生大小和卓木之亂。大和卓木(布那敦)和 小和卓木(霍集占)兄弟是南疆維族首領瑪罕木特的兒子。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征服南疆,俘瑪罕木特及大小和卓木兄弟,將他們拘禁於伊犁。乾隆二十年 (1755年)清軍攻克伊犁時,瑪罕木特已死,大小和卓木被放回,恢復了對南疆的統治。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後,大小和卓木也相繼叛清。二十三年(1758 年)清廷在平定準噶爾後,弘曆令兆惠等移師南進平叛。大小和卓木率兵抵抗,並在庫車大敗清軍。清軍領兵將領靖逆將軍雅爾哈善等被弘曆處死。10月,兆惠、 富德率兵收復庫車、阿克蘇,進軍葉爾羌。小和卓木堅壁清野,收割田禾,驅民入城,並在近城東北五里掘濠溝,築土台,欲用持久戰困死清軍。兆惠率領3000 餘人,被小和卓木率領一萬多叛軍圍困在葉爾羌城南的黑水營,相持達三個月。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富德率兵增援。在清軍內外夾擊下,小和卓木部土崩 瓦解。這時,大小和卓木由於在各地橫徵暴斂,已失去民心。清軍乘勝進攻,很快就粉碎了叛亂。大小和卓木兄弟帶領妻子兒女和奴僕三四百人逃亡國外,被當地政 府殺死,屍體送歸了清朝。 在先後平定了準噶爾和大小和卓木的叛亂後,弘曆為加強對新疆的管轄,設置伊犁將軍一職,統轄全疆軍政,建立 軍府統治。在塔爾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喀什噶爾(今喀什)各置一參贊大臣,受命於將軍,分統天山南北路。在南疆葉爾羌、和闐、庫車、阿克蘇等十一個城市 置辦事大臣或領隊大臣,管理一城之事。在北疆移住滿州、錫伯、厄魯特、綠營等軍兵墾荒屯田,為久駐之計,並移民入疆,陸續建置州縣以管民事。這塊長期處於 割據狀態的地方,從此牢牢置於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 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和降服廓爾喀。清初以來,西藏政局一直動蕩不安。西藏是黃教宗主 所在,厄魯特蒙古諸部都信奉黃教,而西藏內部不同集團又皆需援引厄魯特蒙古武力以自重,關係特殊,矛盾錯綜複雜。乾隆十五年(1750年)珠爾墨特那木札 勒勾結準噶爾發動叛亂,殺害駐藏大臣。弘曆派清軍入藏,在達賴的協助下,平定了叛亂。弘曆在達賴之下設置了處置地方行政的噶廈,以四噶布倫分理政事,俱隸 屬於駐藏大臣和達賴。達賴的權力增大了,他不僅是宗教首腦,也是政治首腦。駐藏大臣的權力也增大了。 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廓 爾喀(今尼泊爾)入侵西藏。次年廓爾喀又派兵入侵,進佔後藏首府日喀則,大肆燒殺搶掠,六世班禪遺留在扎什布倫寺的金銀財物、法器珍寶也被搶掠一空,全藏 大震。達賴、班禪飛章向弘曆告急。弘曆命福康安為將軍、海蘭察為參贊率軍入藏。清軍入藏後,六戰六克,盡復失地,並越過喜馬拉亞山,全線深入廓爾喀,進迫 其首都加德滿都。廓爾喀統治者被迫求和,表示永不侵犯西藏,歸還掠奪的金銀珍寶。弘曆答應了廓爾喀的求和條件並命福康安率兵返回西藏。 乾隆五十七年(1790年)弘曆頒布欽定西藏章程,把民政、財政、軍政、外交大權都集中於駐藏大臣手中,達賴、班禪的重大決定需經駐藏大臣同意。同時, 創立了金奔巴制度。奔巴藏語瓶,金奔巴制度即金瓶制度,或稱金瓶掣籤制度。達賴、班禪及其它呼克圖(活佛)死了以後,被認為還要轉生,他們死時出生的男姓 嬰兒,如果被認為是他們轉生的,就被稱為靈童,要繼承他們的職位,這個制度就叫呼畢勒罕(轉世化身)但往往出現數個靈童爭奪繼承權。金瓶掣籤制度規定:如 果出現數個靈童,由駐藏大臣把靈童的姓名寫在牙籤上,投入金瓶之中,然後由喇嘛誦經抽籤,中籤的靈童就成為合法繼承人,在駐藏大臣的主持下坐床(就職), 大貴族及蒙古貴族都不能參與掣籤。大活佛之繼承開始處於清政府的監督之下。從此西藏政局穩定,中央對西藏的政令也得以順利貫徹執行。 平定大小金川。大小金川在四川北部,是藏族定居地區。萬山叢矗,中途洶溪,地形險惡。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勢力強大,兼并小金川並侵 掠鄰近土司,清巡撫派兵阻止,莎羅奔便起而反叛。弘曆派雲貴總督張廣泗率兵鎮壓,莎羅奔負險頑抗,清軍毫無辦法。十三年(1748年)弘曆又加派大學士納 親前往督師,並派岳鍾琪為提督,赴軍效力。張廣泗與納親各持己見,將帥不和,雖進攻四月,卻損兵折將,仍無進展。弘曆大怒,將張廣泗和納親先後撤職處死, 改派大學士傅恆為經略,和岳鍾琪分兵兩路進剿。十四年(1749年)莎羅奔投降。三十一年(1766年)大金川再次叛亂。弘曆命四川總督阿爾泰率軍聯合九 土司進剿。多年無功,阿爾泰被弘曆免職賜死。直至四十一年(1776年)大小金川才被壓服。弘曆御午門受俘,莎羅奔被凌遲處死。弘曆以小金川為美諾廳(四 川懋功),以大金川為阿爾古廳(懋功西北),直接由四川省統轄,四川西北部諸土司逐漸改土歸流。 弘曆通過多次征戰討伐,鎮壓了叛亂勢 力,統一了疆土,完成了對新疆、西藏行政體制的改革,加強了對這些地區的管轄,使我國的版圖最後確定下來。國土的遼闊和國勢的強大,國內各族人民經濟文化 聯繫的緊密,都是以往任何朝代所不能比擬的。這是清王朝的最大歷史業績,也是弘曆個人的最大政績。 閉關自守 中國統治者向來以上國自居,視周邊國家為蠻夷之邦。其中不乏征服和被征服、掠奪與被掠奪的歷史,但在大部分時間裡 與大多數鄰國是和平相處的。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只要周邊國家不侵略中國,中國是很少侵略其它國家的。弘曆在位時,中國的一些鄰邦如印度、錫蘭、菲律 賓、印度尼西亞已先後淪為殖民地,其它一些鄰國也成為西方列強掠奪、殖民的目標。自視天下第一的中國已經感到西方列強的威脅了,北方的沙俄虎視眈眈,西方 殖民勢力也不斷進行試探。處在這樣一種環境中,弘曆的對外政策,一方面,對一些周邊國家的侵略行為進行堅決的反擊,如兩次反擊廓爾喀之役,對有些鄰國也發 動維護上國權威的帶有侵略性的戰爭,如弘曆引以為自豪的十全武功之徵緬甸之役和征撫安南之役。另一方面,對西方列強和北方的沙俄,則在堅持維護主權,拒絕 它們的無理要求之同時,採取閉關自守,嚴格限制對外交往的政策,這雖可使中國保全於一時,但卻也使中國處於封閉狀態,遠離世界潮流,日漸落後。 征緬甸。乾隆十五年(1750年)緬甸國王通過我佧佤山茂隆銀廠廠主吳尚賢的介紹,派使向弘曆進貢,並表示願充任清的屬國。清與緬甸才開始了使節往來。 乾隆三十年(1765年)緬王孟駁派兵入侵我普洱府境,攻佔車裡等地,雲貴總督劉藻發兵三路抵禦,皆敗。弘曆命大學士楊應琚為雲貴總督征緬甸。弘曆認為劉 藻是個書生,不懂軍事,吃敗仗是理所當然的,並沒有殺他的意思,但劉卻因害怕而自殺了。十月清軍進佔新街,扼緬阿瓦河上游,但楊中了緬王假和談計策,被緬 軍殺得大敗,反致我騰越永昌等地被圍攻。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弘曆把楊應琚免職賜死,改派明瑞繼任雲貴總督兼征緬將軍。明瑞率軍分兩路深入緬境二千 余里,因孤軍深入,糧草不濟,終被緬人所敗,明瑞也負傷自殺。緬王向清廷求和,被弘曆拒絕。三十四年(1769年)弘曆派傅恆為經略,阿桂、阿里為副將 軍,明德為總督,哈國興為提督,分率水陸軍六萬三路征緬,大敗緬軍於江口。但清軍不服水土,死者近半。緬王遣使議和。雙方罷兵。五十三年(1788年)緬 王派遣使者來京通好,請開關市與緬貿易。五十五年緬王派人向弘曆祝壽,弘曆賜印,封緬王為緬甸國王,定十年一貢之制。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理解張宏傑先生對嘉慶的評價「英明偉大到一事無成」?
※清朝以前,「武聖」是岳飛而非關羽嗎?
※明朝最有骨氣的三位帝王,各個完爆清朝皇帝
※薩爾滸之戰後金損失多少人?
※清朝,皇帝怎麼稱呼先皇的繼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