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的語言學心血——世界各語言的梳理(文末新增「德語」專題)

六年的語言學心血——世界各語言的梳理前記最近時常在實驗室中忙碌畢業設計到晚上12點,很多時候是因為獃獃地望著材料樓的窗外,回想著四年的大學時光從指縫中悄悄流過,眾多回憶如黑白無聲默片般地飄過腦海,而其中為數不多的色彩卻來自於我永遠深深迷戀的一種藝術——語言。作為一個行將畢業的材料學渣,撰寫材料科學方面的畢業論文很大程度上只是例行公事,就像婚齡稍長的夫妻一樣,例行公事大於正常的激情需求。而在這段並不享受的時光之中,我一直在尋找過去四年中,一個能夠引起看客共鳴,也同時能夠感染自己的激情。有人也許會說是愛情,但是對於一個屢次在這個方面「掛科」的童鞋來說,我的情感經歷並不是一件讓人愉快的談資,當然如果各位看客真有興趣了解怎麼在大學裡面談戀愛,請諮詢我室友金紀偉童鞋。而我要記錄的是那一個燃燒了數年的語言夢,那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好紅的感覺,有木有!不是黨員可惜了我!)英雄不問出路雖是好事,但是說明一下我個人的背景情況服務於本文章。黃某某,字譯能,世人俗稱伊萊。高中懸樑刺股,自認為考學能成大事。09年6月的「斯大林格勒」之役之前,大筆一揮豪潑墨得準備在志願書上寫下上海外國語大學這五個大字。然,壯志未酬。家長前輩皆炮轟這個略帶「娘氣」的決定(不是故意黑友校的,只是男女比例的確容易讓人聯想到這個兩個字),於是,揮著淚告別了我心中的聖地,默然跟隨父輩的腳步,來到了上海西南某高校。傳說西南某高校有「三寶」:自行車;自行車後坐墊;自行車後坐墊上坐著的姑娘或者漢子(根據個人的口味不同而不同)。據說集齊之後能在校園裡所向披靡。可惜,自從我的「汗血寶馬」早早遭竊之後,三寶再也和我無緣,於是我要尋找到一樣全新的東西來充填我的生活。正文大學初期,一次機緣巧合讀到松田行正所著的《零》,其中彙集了121類各式符號和文字,書中雖是每種符號文字僅僅是寥寥幾筆的帶過,但是對於我來說,卻是在我腦海中勾勒出了一幅極其清晰的世界符號語言的歷史脈絡圖,而當時我所掌握的兩門語言(即,中文和英語)僅僅是經過歷史狠狠簡化過的「高級語言」,而那些蘊藏更豐富文化和歷史的語言恰恰是那些更「低級」的語言。從那時,我便開始研究語言及其承載的文化。要解釋眾多語言的關係就要從我所操持的母語方言說起。有外省的朋友經常會問,上海人到底操持著多少不同的方言?對於這個問題來說,我難以回答,因為針對方言的劃分來說,缺乏較為精確的綱目,更何況上海松江的更西邊的區域更是一個村莊操持不一樣的方言,按不用的辨識等級,上海方言的劃分也相當不同。但是按照一個較為官方的劃分來說,上海方言的屬於吳語,而更完整的語言層次應該是漢藏語系(語系)-->漢語族(語族)-->吳語(語言)-->太湖片(語片)-->蘇滬嘉小片(語小片)。而更從廣義的行政和地緣上分類,可為上海主流方言、浦東方言、松江方言、嘉定方言、崇明方言、金山方言和吳江方言。所以在語片層面上,上海各方言使用的是用一種語言邏輯,只是在語言發聲上的差異較為明顯。在這個舉個「栗子」,我來自南匯,屬於浦東方言,南匯話中濁音較多,很多時候需要壓著喉嚨發音,而這種特點是沿襲了楚地古代漢語的特點,所以聽起來會更土,而相比上海主流方言,其擁有廣式的連續變調系統,同時其咬字清濁對立,所以主流方言聽起來更加洋氣、更加具有新時代的氣息。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僅僅在語言層面上的千差萬別,所以說語言學家需要在更廣泛的範圍裡面劃分語言。這個工作可以參照生物學家的對大千生物世界的分類。於是世界上公認的語言分類是將語言按照相似程度分為語系、語族、語支和語種。語系代表語種佔世界總人口比例印-歐英語、法語、俄語、印地語、波斯語48%漢-藏漢語、藏語、泰語、緬甸語24%尼日-剛果斯瓦希里語6%亞-非阿拉伯語、希伯來語5%馬來亞-玻利尼西亞印度尼西亞語、馬來西亞語5%德拉維達泰米爾語3%阿爾泰土爾其語、蒙古語、哈薩克語2%以上的分類僅僅是粗略的分類,還有更多的語言是無法分類的,比如說加勒比語。另外,還有一些「孤立」的語言,比如說日語、朝鮮語和越南語。這些語言可被統稱為孤立語系,所以根據現在的研究,他們與所有現存的語言都沒有直接的聯繫。雖然我們看到日語中大量出現繁體中文字,但是因其語言構成的「黏著」特性,所以即使出現大量「盜用」,也無法否認語言構成層面上的孤立。印歐語系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語系,印歐語系的分布範圍幾乎覆蓋整個地球,而其得名的來源也頗為地域化。起初因為整個語系分布印度和歐洲所以得名為印歐語系,之後因為熱愛批判的德國學者,印歐語系得到了一個全新的名字——印度-日耳曼語系,其得名的理由為,該語系中,最東邊的阿薩姆邦操持的阿薩姆語屬於印度語的範圍,而最西邊的冰島語屬於日耳曼語言,所以極富民族自豪感的德意志人民廣泛運用該術語,更有民族主義者使用「雅利安語系」這個定義,然而在世界範圍內,還是印歐語系這個說法較為通用。因為印歐語系的地緣分布,所以造就了該種語系形成較早,也非常容易受到外族文化的衝擊。原始的印歐人是否擁有一種固定的語言一直是語言史學家爭辯的話題之一。然後由於語言的形成時間遠比文字形成的時間遠久,所以基本不可能有處考證。但是在學界,由於地緣性對於語言的重大影響,所以比較語言間的相似程度很大程度上就能分析出語言出現的時代。而在這個我們需要假定如果一個詞語在大多數的印歐語言中都是十分相似的,那麼這個詞便是生活在那時的印歐人民所能直接表述的概念,也就是這個詞語代表的事物是其生活中直接能接觸得到的,反之便可以認為該概念是之後才得到引進了解的。這個假設便是語言學家在重塑「石化語言」中使用的假定方法。在這個方法的指引下,古印歐人的語言就漸漸被重建出來了。我自己可以推測,這些古人生活的環境並不是現在狹義歐洲人所生活的區域和環境,卻很大程度上與現今生活在離黑海和裏海不遠,但更為北方的人們所處的生活環境差不多,即遠離江湖海,幅員遼闊的區域。有些北歐學者在這個問題上持有著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北歐語族繼承了很大部分的古印歐語的語言特點,即屈折同時還帶有鮮明的口腔震顫。我對這個觀點並不全盤否認,我學習了一點芬蘭語之後的確發現北歐語言帶有很強烈的「原始語言」的感覺,但是由於所處文明圈的不同,我更願意認為當時的北歐文明源自於當時更南方的原始古印歐人的後裔。因為北歐的氣候環境和地理位置較為苛刻和隔離,所以少有外族的入侵,在這個前提之下,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較好的保護,所以以芬蘭語代表的北歐語言在眾多方面都有很強的原始印歐語的影子。在這裡舉個「栗子」,北歐神話很大程度上承載較為原始的北歐文化,其中廣為人知的雷神名為Thor,其在發音中h為虛音,構字實為多了一個h;再反觀古英語,我們也經常會發現h虛化的現象。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以芬蘭語為代表的北歐語的久遠,但是其決不是古印歐語的原型。(但是很諷刺的是,芬蘭語卻沒有被列為印歐語系,可能常年受到孤立的芬蘭學者要以此爭辯成為語言方面的「歐洲之祖」。)重建古印歐語之後,學界認為「原始印歐文明起自於公元前三千年,也就是五千年以前的中歐偏東某地,大約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它分裂了,人們離開故鄉分好幾路向四面八方遷移。其中一路到了希臘,另一路到了義大利(這兩路分別是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的起源)。另一路穿過中歐一直到達不列顛諸島(他們是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和威爾士人的祖先)。還有一路北上到了俄國,同時又有一路跨過伊朗,阿富汗最終到了印度。他們每到一處,就征服或同化當地的土著,把自己的語言傳播到那裡。」在原始印歐語系的重建中牽涉到太多的專業推論,我在這裡與不多贅述。跟人類一樣,眾多語言總是從同一個祖先演化出來的。有人會認為現在眾多的印歐語言是源自於這個語系中兩個偉大卓越的語言,即拉丁語和希臘語。此話雖然不假並且這兩門語言傳承了大多數中古以來最有影響力的思想,但是推根溯源來說,希臘語和拉丁語只是語言演進過程中的一個中間產物,雖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是並不是始祖。(話說大家都知道宙斯是萬神之王,有誰能說出萬神之祖又是哪位神?)但是拉希二語卻在學界推斷原始印歐語之上助力甚多。在16世紀時,歐洲和亞洲逐步開始進行初級的接觸,很多的商人和傳教士開始學習當時較為主流的亞洲語言——梵語。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東方的梵語和西方的拉丁語和希臘語有著較為廣泛的相似性,所以之後語言學家就以上述假想推斷,這些語言來自於同一個祖先,而這個祖先是什麼,現在還無法得到世界公認的答案,但是學界在這個分歧上進行了一個模糊的定義——原始印歐語。而印歐語發展至今,衍生出了數十種可以辨認的語言形態,而以下我想通過一個各語言辭彙上的比較,讓各位看客較為直觀得感受到什麼叫做較為廣泛的相似性。語言、辭彙月份父親新的鼻子三英語MonthFatherNewNoseThree德語MonatVaterNeuNaseDrei法語MoisPèreNouveauNezTrois義大利語MesePadreNuovoNasoTre瑞典語M?nadFaderNyN?saTre俄語месяцотецновоеностри梵語MasMatarNavaTasTrayas從上面的表格中,我們看到現代西方很多主流語言在許多表達上都是趨向一致的,除了由於地緣造成的發音形式有所區別之外,只要的構詞都是相近的。而梵語和俄語在於西方主流語言的對比中,也顯現了相當大的相近性,從而進一步論證了印歐語系在地域上劃分的合理性。在總體談論了印歐語系之後,我想在下面一個部分著重談及現代印歐語系中較為代表性的兩門語言——英語、法語。- 英語英語因為日不落帝國在大航海時代的全球擴張以及新大陸在新時代的強勢崛起從而實現了對舊歐洲眾多古老語言的強勢逆襲。在語言學界,英語的歷史時期共分為三段:古英語時期(公元449年至1100年);中古英語時期(公元1100年至1500年);現代英語(公元1500年至今)。而回顧「屌絲」逆襲眾多「高富帥」的過程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在語言的世界中,勝在傳播而非傳統。最早期居住在英倫三島的人類文明圈是塞爾特文明圈(Celtic),而從印歐文明的發展時間軸上來看,塞爾特文明屬於印歐文明最為西邊的一支。史書記載,塞爾特人原先駐紮在德國南部,擁有十分強健的體魄,在較為寒冷的環境下依然生活地十分頑強。而因為某種不可抗力,在公元前500年時,該族向西遷移,最終渡過海峽,成為了印歐文明對英倫三島的第一次「侵略軍」。所以說古英語的起源在於celtic民族,所以大家經常可以在英語區文化中看到celtic這個詞語。在新世紀音樂(New Age)中就有一個叫做凱爾特女人(Celtic Woman)的組合,她們的音樂風格就是在新世紀音樂的風格下儘可能多融入英倫三島當地的民歌元素。而大家都知道,屌絲的逆襲都要分為各個階段,第一次的文化入侵,只是讓屌絲們了解了高富帥的優良血統,而時處公元5世紀的第二次入侵正式奠定了古英語的形成環境條件。那時較為早起的日耳曼民族的四支部落,即央格魯(Angles)、撒克遜(Saxon)、朱特、弗里西。這四個民族中,前兩個民族對於古英語的形成的影響較為直接。央格魯民族早起居住在石勒蘇益格(Schleswig)地區,而撒克遜民族居住在離央格魯民族不遠的荷爾斯泰因(Holstein)地區。現如今,這兩個地方合稱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在德意志國最為北邊的地方。在這四個民族橫跨海峽進入英倫三島之後,主要佔據了英格蘭地區,因為較為先進的「四大家族」對原先生活在當地的塞爾特民族進行較為殘忍的驅趕政策,所以第一次入侵的「元老們」一邊念叨著「大江東去浪淘盡」,一邊狠狠地退守到了威爾士、愛爾蘭和蘇格蘭高地。在這次文化大入侵就造成了英倫三島世世代代的恩怨,也直接引致了英倫三島在之後的國家制產生之時,三地更願意作為聯邦國家形成出現在歷史的舞台,而同時三地更是充滿著或溫和或激烈的摩擦,特別指出的是愛爾蘭作為塞爾特人血統最為純正的後裔在爭取獨立權方面與英聯邦各部的抗爭是相當慘烈的。這次入侵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古英語區的民族心態,所以在英倫三島發生多數的歷史事件與第二次印歐文明大入侵有著較為直接的聯繫。而退守外鄉的塞爾特人在當時就顯現出了腐國人民黑色幽默的氣質:英格蘭(England)一詞出自於塞爾特人對於央格魯民族佔據的土地的「昵稱」—Engle-Land,來自於大陸「角落」的人民所佔據的土地,以顯示自己「國中之國」的恢弘氣勢。(賤人就是矯情!被趕出去了還嘴硬!)因為這次大入侵,英倫的主流文化受到了重新的洗牌。入侵者的語言逐漸形成了「古英語」,而因為遷徙地的源語言的影響,很大程度上,當時的古英語還是帶有強烈的拉丁語言的影響,自己發展的空間其實不大。比如說,英語中的audio,video,kitchen等等的詞語都是源自於拉丁語詞根,而且動詞偏多,如果有接觸過拉丁語的朋友們會發現前兩個的詞語基本上就是拉丁語的詞性變格而來的([L] videre-video)。同時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辭彙對其也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名詞偏多。原因是公元九世紀北歐人大舉挺進英倫,幾乎佔領了整個東海岸,所以說這個環境下,以日耳曼語為日常語言的民族第二次入侵英倫,使其操持的古英語中大量融入當時北歐人的語言習慣和辭彙。比如說egg,odd等等的詞即源自於瑞典語的?gg和udda。而了解瑞典語的朋友也知道,其也恰恰是日耳曼民族渡過波羅的海峽之後將日耳曼語言帶向北歐所形成的。舉個栗子,很多在德留學的天朝童鞋表示,瑞典語雖然聽不懂,但是很多標示上面的詞語都是基於德語模板的,所以學會德語就可以在瑞典基本無障礙旅遊了。在車站或地鐵上比較常見的一個德語詞就是Ausgang,名為出口,瑞典語中的說法為utg?ng,我有時會看到Ausg?ng這個寫法。第三次重大入侵是發生在1066年諾曼征服英倫之時。當時的諾曼地區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法語體系,而這種體系由於長期與歐洲其他民族語言進行融合,使其從原始的多屈折演變成為了較少屈折。所以在法語融入英倫文明的過程中,古英語也迫使從多屈折演進成為少屈折的語言,這個改變宣告古英語正式進入中古英語的時代。在英語中的一些詞,比如說annual,chamber,desire等等的都是源自於法語的annual,chambre,desire。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產肉的動物多是英語詞,比如cow,sheep,deer,而它們的肉則是法語詞,如beef,mutton,venison。大概持法語的多為貴族統治者,只注意他們餐桌上的肉,並不在意牲畜們叫什麼。語言體系的簡化雖很大程度上抹去了較多的原始文明的跡象,但是在傳播文明的方面卻帶來了更大的勝負手。1399年繼承王位的亨利四世是第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英國國王,其昭示了英語逐漸受到了英國高層的認可。而隨著大英帝國開始工業革命,並不斷向著世界各地進行擴張,現代英語的基本框架正式敲定。而在1800年之後的兩百多年中,英語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一個啟示,在語言的世界中,傳承傳播的理念要重於傳統的理念。自此,中古時期的正統日耳曼語族遭到了屌絲英語的逆襲,而作為國際上唯一認可的交流語言,它的崛起帶有著更多屈辱的意味,然而逆襲終究是逆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法語法國在國際上自稱為高盧雄雞,自認為是高盧人的後裔。其實說這句話的性質就像我們天天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一樣沒有根據。其實在羅馬進駐高盧之前,該區一直是塞爾特族的影響範圍,所以很大程度上英法兩門語言在兩千年前是一家人。但是高盧地區在公元前二世紀落入了羅馬的統治,所以法語從那個時候就開始了與以拉丁語為代表的羅曼語系的融合。由於高盧地區遠離教廷,所以該地操持的拉丁語更加俚語化,導致了這種通俗的拉丁語在高盧地區的演進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教廷在之後的時間內不停向西面擴展,使得高盧地區使用的拉丁文受到了其他語言體系的影響,尤其是另外一門偉大的中古語言——希臘語的影響。同時,該地的法語在音韻和構詞上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其中的一條音規直接導致了拉丁語語音體系的重塑,即重音規律。再加上高盧地區在公元五世紀受到了日耳曼民族的入侵,而使得該地的拉丁文又帶上了十分濃重的日耳曼語族的特點,很大程度上加固了重音規律在高盧拉丁文中的地位。(日耳曼語族有著十分明顯的重音現象。)同時,日耳曼語族中頗多的單字也得到了引進。比如說,法語中的東(est)、南(ouest)、西(sud)、北(nord)就是來自當時羅曼語族。這個時段也開啟了古法語時期。當時的古法語與現在的法語體系和當時的拉丁語體系都相當不同。在那個時期,古法語有雙格位體系的出現,也就是陽性名詞和形容詞上所凸顯的主格(主詞)和斜格(受詞)。學過拉丁語的朋友都知道,拉丁語有六個格,分別是主格、屬格、與格、賓格、奪格、呼格。六個格的存在賦予了拉丁語的語序自由。我這裡舉個栗子:在電影《V字仇殺隊》裡面出現一句《浮士德》中的名言,即Vi veri veniversum vivus vici,意思是by the power of truth, I, while living, have conquered the universe. Vi原形為vis,意為by the power;veri原形為verus,意為truth;veniversum原形為universus,意為universe;vivus意為living;vici原形為vincere,意為have conquered。大家可以看到拉丁語通過格位賦予語序上的相對自由。同樣在古法語的規則中,主格和斜格的的差異主要在字尾有無詞性變化詞尾-s上。按照相關文獻中的例子來講,「拉丁文murus產生古法文murs,而muri、murum、muro則合併為mur。就複數形態而言, muri成為mur,而muros、muris則合併為murs。主格單數與斜格複數及主格複數與斜格單數是由定冠詞或某些類似的修飾語(指示詞或所有格形容詞)來區分的。結果,li murs意思是"牆"(主詞);le mur"牆"(動詞或介詞的受詞);li mur"牆(複數)"(主詞);以及les murs"牆(複數)"(受詞)。」所以同樣,這種規則也賦予了古語法在語序上的相對自由性。而從十三世紀開始,法語的現代模板漸漸形成,即雙格位的現象漸漸轉變為以形容詞和名詞為模板的格位體系。也就形成了現在大家所熟知的現代的標準法語。由於一定程度上依然沿襲著拉丁語的嚴肅性,所以像法律條文這種嚴謹的重要文件在國際上都是用法語書寫,聯合國將法語為第一書寫語言。漢藏語繫結束了印歐語系的敘述之後,我要把各位看客的眼球引到同一個大陸,但是最東邊的地區。在那裡,漢語的語言作為「扛把子」的帶頭大哥,帶領了眾多「小嘍嘍」,並稱為漢藏語系。雖然,漢藏語言因為漢語的存在,所以其歷史深遠的程度遠遠大於很多印歐語系的語言,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學界對於漢藏語系的研究不僅沒有像印歐語系的研究那樣深入,甚至對於其起源、發展、演進中的眾多關鍵性問題還有待解決。從學界的角度來分,漢藏語言分為四個語族:漢語、藏緬語族、苗瑤語族和壯彝語族。其實還有一些難以界定的語言存在,比如說越南語。有證據表明,越南語有很多的詞都直接來自於漢語,所以很多學者認為其為漢語的遠親,但是因為構字方法不同,所以很難確定其真實性。- 漢語針對漢語的理解,我肯定沒有漢語言文學的學者了解的多,但是由於要服務於整篇文章的結構,所以我略微談一下。如同所有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文字一樣,漢字在形成之初是為了輔助當時的原始語言。當時的人類社會雖持有的信息不能算是多,但是也有無法記憶的時刻。這時,漢字便出現記錄那些當時社會較為重要的信息。同時,因為當時文字系統相對來說較為簡單,而以視覺印象記錄的信息較為容易獲得保存,所以最初的文字系統都是以象形作為邏輯基礎。而「史書」記載的「倉吉造字」只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粉飾,不能算是「史實」,而應該算作「神作」。之後,在象形文字發展到較為完善的程度之後,古老的漢文明先祖們發現,很多的信息已經無法僅僅使用象形邏輯來記錄了,於是衍生出了形聲的邏輯。春秋戰國時期的劇烈而又頻繁的交戰雖然使得民不聊生,但是很大程度上還是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的大交融,這是大江南北的眾多新興概念發生了交換,由於在當時各地使用的文字並沒有統一,所以處理這些新概念的方法較為不同,我們就拿之後成為統治文字的秦篆來說,因為當時的形聲的邏輯已經發展到了較為成熟的時期,所以在這個大熔爐的時期,秦篆的形聲字大增。在很多時候,每有新概念的引入,秦篆就通過使用形聲邏輯創造一個新詞來應對新事物。這個方法免除了用句法解釋的麻煩,所以秦時代見證了形聲邏輯的大發展。雖然自秦朝來,漢語的文字系統在大多時候都是統一的,但是由於地方發展環境的差異,所以方言系統也在這種統一的大背景下另起爐灶。同時形聲邏輯的發展壯大也使得方言系統不斷自我充盈。而方言的紛繁多雜一方面成為各地交流的一個屏障,但是很大程度上更是各地民族性格和文化的載體。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方言的存在讓某一特定種群的人在偌大的中國大地上多了一份認同感和存在感。同時在現在這個「天下一統」的時代,後者的意義遠遠重要於前者的困擾。在我遊歷祖國大好江山之時,我也嘗試學習當地的方言。除了好似來自外星球的潮汕話和溫州話之外,我多少能夠侃上幾句,也同時發現各地方言的可研究性絲毫不差於其他的語族、語系或者語言。因為在文章開篇處已經略微介紹過上海閑話了,那這裡我就重點談一下長沙話。- 長沙話長沙也算地處中南富庶之地,建城時間為公元前二二一年,已經將近有2400年的時間了。這樣的歷史環境為長沙方言的形成提供了較為充沛的時間。由於地域沒有沿海城市那樣交通便利,所以說該方言的形成環境較為封閉,形成風格較為獨特。而我在這裡談論的長沙方言值得是廣義長沙地區所操持的鄉音。首先從語音上分析,除輕聲外,共有六個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和入聲6個聲調。而音調則分別對應著上述的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和入聲六個聲調。這個音規使得長沙話在情緒表達上面有著較為豐富的形式。同時,長沙方言最具韻味的語調就要數在發音上揚的時候。有一句話:湘音繚繞、楚語云飛,說的就是長沙方言在語調上揚時的獨特韻味。如果大家身邊有長沙朋友,你可以讓他們發一下「嬲」這個詞音,我保證你心情再差,也會照樣原地滿血復活。在很多辭彙的表達上面,長沙方言更多使用象形的邏輯,比如說,長沙人特別喜歡使用「腦殼」兩個字再加上相應的動詞來表達一種狀態。舉個栗子,「棒噠腦殼」就是形容腦子進水;「叫腦殼」就是形容比較務虛的人。還有,湖南的麻將文化也能非常恰如其分得體現出該地方言的特殊,我從網上摘錄下了一段比較經典的方言段子:女:你快點放薩!又不是輸你那堂客!男:等哈子咯,催韶啊!(空一會)男:跌跌跌,把雜鳥索把你。女:踩一腳,我恰噠。男:嬲!你隨么子哈恰得進咯!第一句意為:你快點打出去,打輸了跟你老婆又沒關係!這句話其實來自於湖南非常有名的相聲組合奇志和大兵所表演的一個段子中的節選,其中的「堂客」就是老婆的意思,起初學習長沙方言的時候,一直認為「堂客」是顧客的意思,但是了解的「客」其實有主人的意思後就豁然開朗。「大堂的主人」非老婆莫屬,從這句話便可以看出湖南女人在家庭單位中的佔據的較為強勢的位子。第二句意為:等一下,都被你催死了。長沙方言中經常把「死」字放在嘴邊,看起來粗俗,但是缺了這個詞就很難表達激動情緒。在文雅擇言和激情放肆之間,長沙人民毅然決然得選擇了後者,也是這種選擇決定了長沙人民的總體性格特徵。第三、四句意為:給給給,給你個一索。等一下,我要吃。其中的「踩一腳」特別有意思。在老長沙,中巴車不會站站都停,如果你到了,你就必須要跟司機說「司機,油里踩一腳。」所以「踩一腳」就衍生成為等一等的意思。第五句意為:娘希匹,你丫什麼牌都能要!看你會不會長沙話,只要聽「嬲」這個詞發音是否到位。而這個詞也是長沙當地表達憤怒情感最為普通、也最為有韻味的一個詞了。在生活中很多人會說「常殺人」好凶哦,說話好凶哦,其實都是因為長沙方言的特有的發音和辭彙體系。也正是語言承載的民族性格能夠撰寫下四次長沙會戰這樣的壯烈篇章,所以毫無疑問的是,長沙方言(湘語)對於整個中國方言體系,甚至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意義,雖然其並不像北京方言那樣不停地向外輸出,有著不可否認的統治意義,但是自成一派並且養育一批開創新時代的偉人便完成了湘語在歷史上最為重要的逆襲。在了解完中國大陸的「統治語言」後,我要向大家順便提下中國境內其他的語言。因為中國境內民族的多樣性,不同的文化操持不同的語言,所以語言也相當多樣。文獻統計「北方的語言多屬阿爾泰語系,有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維吾爾語、 哈薩克語、烏孜別克語、柯爾克孜語、塔塔爾語(韃靼語)、撒拉語(青海境內的撒拉族);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的滿語、錫伯語、鄂溫克語和鄂倫春語;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蒙古語、達斡爾語、東鄉語和土語(青海土族的語言);還有印歐語系的俄語和伊朗語族的塔吉克語等等。南方的語言多屬漢藏語系,除了上文提到的漢-藏語系諸語言外,尚有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佤語和德昂語、布朗語,以及屬南亞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的高山語(台灣高山族)。」亞—非語系亞—非語系舊稱閃含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族),這個說法最初源自於聖經中挪亞(??)兒子的名字,其中他的兒子閃(??)是希伯來人和亞述人的祖先,而另一個兒子含(??)是非洲人的後代。從亞-非語系的族譜來看,亞述人是阿拉伯人的祖先,所以很大程度上阿系在意識形態上源於一家。(假如有伊斯蘭極端主義者看到請諒解,我只是在宗教神話的基礎上稍加了一點推論而得出上述結論。)我選擇在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之後提到亞非語系是因為拋開覆蓋範圍最廣和使用人數最多而言,亞非語系是最古老文明的發祥地,同時起源於該處的拼音文字是眾多語言當之無愧的祖先。也許不學習亞非語系的童鞋對其分類絲毫不知,即使將其按照列表分類也會覺得不知所云。地理分布:非洲之角、北非、中非北部、西非北部、西南亞譜系學分類:閃含語系分支:柏柏爾語族查德語族埃及語族 (已滅絕)閃語族庫希特語族奧摩語族以上是學界公認的對該語系分類。實話說,我研究語言這麼久,其中能分辨出的也僅僅是查德語族、庫希特語族和閃語族其中的一部分,能大略閱讀和交流的也只是區區的阿拉伯語和古希伯來語罷了。可想,在這個語系中,語言的種類有多少繁雜。而其中較為主流的語言就數同為閃語族的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了。- 阿拉伯語阿拉伯語作為一門語言是社會統一的結果,而更為早期,亞蘭文作為該地區較為流行的公認語言為人所操持。由於出現的時期較為久遠,當時的宗教系統還沒有完全成形,所以亞拉文成為舊約聖經後期書寫時所用的語言,及被認為是耶穌基督時代的猶太人的日常用語。這對該語言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公元前6 世紀以前的2000年中,古代語言阿卡德語的兩種方言──亞述語和巴比倫語──在近東廣為通行,但到公元前6世紀,阿拉米語逐漸取代了它們,成為近東的共同語言,其後又成為波斯帝國的官方語言。基督教《聖經》的《舊約全書》 中有一部分是用阿拉米語寫的,歷史傳說認為,耶穌也使用阿拉米語的一種方言。而在亞蘭語成為波斯帝國的官方語言的數百年之後,其語言開始演化,一部分保留亞蘭語成為現今的波斯語;還有一部分便脫離這個框架成為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希伯來語在下一部分中詳述。與其他所有古老語言一樣,阿拉伯語也經過了一段時間非常長的同化期。在當時各部落使用的古阿拉伯語有諸多用詞完全不同的方言。比如說,在當時對於「災難」的表達就達到驚人的400種之多,所以民間流行一句諺語「學習災難就成了災難」。之後,因為麥加成為伊斯蘭教的權力中心,直接促成了古萊氏人的語言成為了阿拉伯人的通用語。而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便是由古萊氏人的文字寫成的。之後古蘭經和古萊文互相促進,不僅古蘭經成為了阿拉伯地區伊斯蘭教徒的通用宗教聖典,同時古萊氏文也成為了阿拉伯地區通用的標準語言,在之後成為了阿拉伯標準語(????? ???????)。在阿拉伯語標準化的發展演進中,語言的字母表達形式一直在改變。原先的阿拉伯語是沒有音符的,甚至在有一些古典文獻中,比如說「古蘭經」,不但沒有音符,連基本的「??」、「??」、「?」柔音字母(這些字母本身也能發音,但是在組詞中是作為長音符為前面的字母做輔音的。)都沒有,造成了很大的閱讀障礙,所以說,在阿拉伯語演進的初期,文字的閱讀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所以學習古蘭經其中的內容需要超出想像的天賦和毅力。同時當時阿拉伯文的所使用的「古體書法」——「庫法體」也對學習阿拉伯語的人造成了比較大的麻煩。(如下圖)

因為發現了這個問題,公元八世紀的伍麥葉王朝末期增加了阿拉伯語的注音,再加上了上述的三個柔音字母,同時也創造了一種相當於中國的「正楷書法」的「納斯赫體」。(如下圖)

也就是下圖中何炅老師背後黑板上書寫的書體。(何炅老師我好崇拜你,我是看著你的節目長大的!)

形成阿拉伯標準語後,阿拉伯語的傳播達到了頂峰,然而雖是得到了難度上很大的簡化,但是其固有的語言特點還是讓其成為了世界最難學習語言的第三名(第一名:漢語;第二名:希臘語;第三名:阿拉伯語。中國人很自豪有木有!)。阿拉伯文字是一種音位文字,自右而左橫寫。共有28個輔音字母,除其中有3個可兼起母音作用外,無專作母音用的字母,可在字母上方、下方加符號表示,但這些符號通常是省略,只在初級啟蒙書中和《古蘭經》版本中出現。阿語28個字母發音部位,很有動感,聲音響亮。語音的特點是 :(1)喉音、頂音和噝字音多。(2)有長音和短音的區別。(3)有疊音。(4)冠詞的不同讀法。特別是六個喉音字母另外有帶「哨」音和「嘶」音的字母,另有「舌顫音」或稱「舌彈音」,發音時由於舌頭在口腔多次快速彈動,將音發出,形成歡快悅耳的節奏。這個發音至今仍是阿拉伯婦女表達心中喜悅的一種特有方式。其它字母也各有特色,發音都具有鮮明的表達特徵。阿拉伯語的構詞法有獨特的規則,每一辭彙大都有其內部詞根和派生關係上的曲折變化,通常一個詞根可派生出若干含有不同時態的動詞和不同含義的名詞。構詞時先由幾個輔音搭成詞根框架,然後填進不同的母音,或附加詞綴,便形成表示各種不同概念的派生詞(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阿拉伯語的書寫體系可以不表示母音,而由讀者自己去填入正確的母音。因在世界語種中獨具dad(達德)這一頂音而有「達德語」之稱。這段來自百度百科,看了半天還是不知道寫的是什麼,那我就拿古蘭經其中的一句話來具象地分析一下阿拉伯語的語言特點。意為??????「以…之名」意為???????「安拉」,此為穆斯林的神,萬能的神。意為????????????「慈善的」意為??????????「仁慈的」其實我發現,用中文解釋阿拉伯語的語言現象有點彆扭,因為各自語言系統演進的方式不一樣,造成其在互譯的時候帶來諸多不便。而用英語解釋就能看出一些名堂。means in the name of…means Allahmeans the beneficentmeans the merciful從英文注釋中看出,下面兩個對安拉神的形容的辭彙置於名詞之後,而同時前面有?????這個不定冠詞修飾該形容詞。形容詞的表達上也有一定固定的規則,由於安拉神是位男神,所以形容詞的附加詞綴為「i」音。(敏銳的看客們到這裡可以發現,這個語法和法語的形容詞變化有相似之處。)名詞不同的性別會帶來形容詞不同的詞綴變化,也就是填上不同的動符。這就是上文所提到的語法現象。同時阿拉伯語中「太陽字母」和「月亮字母」之間的區別也會造成前面冠詞上面的不同。可以看出,阿拉伯語的語言結構相當複雜,不過其中包含的有趣的古老文化現象也是相當迷人的。- 希伯來語作為猶太人的語言,希伯來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然後,在希伯來語的形成歷史中還出現了古希伯來語的身影。也許有人會將希伯來語和古希伯來語的關係和漢語和古漢語的關係做一個類比,但是由於漢語和古漢語的演進過程較為封閉,並沒有太多的外來文化進行干預,所以其演化基本是跟隨著國內社會環境的不同而變化的,總而言之,現代漢語和古漢語終究是直系的關係。但是現代希伯來語和古希伯來語之間的關係卻瞭然不同。古希伯來語是腓尼基文字的間接傳承者,與希臘文字出現的時代幾乎一樣,雖然身處不同的語系,但是兩者使用的字母體系都是傳自更為古老的西方閃米特字母體系。雖然從現在看來,除了一些借用詞上有所重疊,其他的並無相像之處,但是同根同源的事實卻無法磨滅。希伯來語雖有古用和現代之分,但是其在總體語言特點上變化不多。和阿拉伯語一樣,希伯來語起初並無母音字母,字母表上的22個字母起初都是輔音字母。而因為發音的需要,聰慧的閃米特先祖通過在字母的周圍加上不同形態的符點來幫助發音,從而形成希伯來語正字法中的5個母音音位。舉個栗子:

意為「這條大的、好的魚是我的。」大家可以看到在希伯來字母下面有很多符點,其中不同的母音和字母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發音。跟阿拉伯語一樣,更多時候,這些母音符點是不會出現的,所以需要語言習得者自行填入母音使其成為有意義的單詞和片語。就像下圖一樣(下圖是以色列當地報道習近平訪以)。

其實這種表音和指意分開的語言現象在眾多古老語言中都有多體現。早在五千五百年前差不多與埃及人同時,生活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希臘人稱為美索不達米亞,意即「兩河之間的地方」)的蘇美爾人也有了自己的文字。他們最早的文字也是圖形符號,一符一義。以後發展為表音符號和指意符號,一起組成片語。自從有了表音和指義符號,字元孳乳增繁的傾向減少,到了約四千三百年前,字元減少到了六百以下,其中約有一百個是表示音節的符號,但是沒有單獨表示輔音的符號。發展至腓尼基之後才開始有了輔音符號。而在遠東的中華地區,文字的演進也同樣形成了兩套語言系統——表音和指意,即漢字和拼音。作為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拼音文字,希伯來語不僅在語言體系上獨樹一幟並開闢了一種全新的文字表達方式,同時其歷史演進過程也同樣絕無僅有。學界將希伯來語的發展劃分為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公元前3世紀之前的古希伯來語的時代,史書又稱聖經希伯來語時期。由於該時期歷史久遠,所留下的文獻少之又少。主要的留存文獻都與《聖經》有關。從統計學角度來看,聖經及相關文獻中使用的文字有99.9%是由古希伯來語寫成,其餘的由亞蘭文寫成。古希伯來語在這個時代的重要缺席,使得其他古老的西部閃族語成為了研究古希伯來語的重要工具。史料記載「創世記的族長故事顯示亞伯拉罕的家人是用亞蘭語的,族長及其後代定居迦南時似乎學會了一種迦南方言。雅各用希伯來文及一支石柱命名(創三十一47),而拉班用亞蘭文談話。」在希伯來獨立王朝期間(主前十到六世紀),有很多腓尼基的碑文、摩押石版,以及在北敘利亞沿岸Ras Shamra找到的烏加列泥版,都對了解希伯來語言,有很大的幫助。其中的摩押石版更說明了希伯來文與摩押文的「親密關係」。在文字發展方面,烏加列文的楔形文字雖尤較腓尼基及摩押文遠離希伯來文;不過,由於烏加列文的文學,無論量與質都勝過其他古文,所以更能幫助我們了解希伯來文和舊約時代的日常生活。(上文所提的迦南文、摩押文、腓尼基文、烏加列文和希伯來文都屬於西部閃族語系。)第二階段是公元前後的拉比希伯來文。在這個階段,猶太教的發展已經超出了古希伯來語能駕控的範圍了。於是亞蘭語逐漸替代古希伯來語成為了現金巴勒斯坦地區主流的官方語言。公元70年,羅馬提多將軍,帶領10萬軍兵圍攻耶路撒冷,進行大規模的屠殺,超過100萬人慘死。猶太人從此再無立足之地,紛紛往外逃亡,漂流異邦。第三階段是公元6世紀到13世紀的中古希伯來語。這時候的希伯來民族已經亡國400多年。猶太人散居在三個大洲上,依然堅定不移地信仰著「心中的神殿」。那時候的希伯來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死去的語言,和拉丁語一樣落得同一下場,但是不同的是,拉丁語的死亡是因為語言系統的演進成為更為現代、平民化的語言,而古希伯來的覆滅則是人為的外族侵略所造成的。不過,由於希伯來語仍然以宗教語言的形式存在,所以其和拉丁語殊途同歸,成為了一門獨立學科受到研究,即希伯來學。第四階段是19世紀末以來的現代希伯來語。現代希語的產生與猶太復國有著直接的聯繫。聖經有言「我在怒氣、忿怒、和大惱恨中,將以色列人趕到各國,日後我必從那裡將他們召聚出來;領他們回到此地。」(耶利米書32章37節)「我要將以色列人從他們所到的各國收取,又從四圍聚集他們,引導他們歸回本地,我要使他們在那地,在以色列山上,成為一國,…他們不再為二國。」(以西結37章21-22節)誰都不會把2000多年之前的語言當真,(就像瑪雅預言世界末日那天,我和前女友手挽手在逛街。。。)但是沒想到還真被耶和華老人家言中了。從概率論上分析,該事件屬於極小概率事件,但是拉長事件的時間軸,事件定會發生。但是由於該事件非獨立事件,眾多因素會使得事件發生的概率進一步發生改變,而在人種學的理論中,無論什麼民族,一旦亡國失去聚居地超過五百年,必定會被其他的民族所同化,這個理論進一步使這個概率降低到了近乎不可能的地步。但是它還是發生了。以色列復國的過程只能用神跡來形容。推開猶太資本家在這個過程中的斡旋作用,其建國的政治和軍事過程只能說是世界國家史上最大的奇蹟。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正式建立,並立即成為聯合國成員。在建國之後短短的幾個小時後,便爆發了第一次阿以戰爭,本是懸殊的兵力差距,但是等到阿軍攻進聖城之後,各番號突然各自為政,變成一盤散沙。然後以軍以守轉攻,讓第一次戰爭以阿軍的慘敗而結束。而之後的三次戰爭都是以極其奇幻的轉折宣告了聖城的勝利。而在神助復國之後,以色列國在文化上進行大一統,啟用了由立陶宛猶太人本-耶胡達所創造的現代希伯來語系統,此系統建立在古希伯來語之上,所以有一定的重疊之處。我沒有學習過現代希伯來語,所以其之間的區別我只部分了解:在發音上面,現代希伯來語合併了很多擦音,同時母音上也取消了長短對立的規則,總體使得現代希伯來語成為一種更加容易學習的語言,更有助於語言的傳承和傳播。馬來亞-玻利尼西亞語系寫完了上述最為主流的三種語系之後,我要將各位的思維擰回亞歐大陸的東南亞地區。東南亞已經成為較多國人的度假之地,旅遊區的大多數當地人操持著英語或者中文的其中一種,但是遠離旅遊區的更大部分的東南亞地區的語言種類繁多,一國一語。因為大部分的地區都是有叢林覆蓋的,所以我更喜歡將這地區的語言統稱為「叢林語系」。雖然這個語系對世界語言的貢獻相對較小,但是在地域上,它基本涵蓋了所有赤道附近、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該語系和孟-高棉語系(主要是柬埔寨的高棉語)和印度南部的蒙達語系合稱「南亞語系」。它包括四種國語:馬來西亞語、印度尼西亞語、他加祿語(菲律賓語)和馬拉加斯語。古馬來語從公元7世紀就開始成形。那時的馬來語實際上是由大量的梵語詞構成,並沒有很強的獨立性。公元14世紀,由於馬來語已經成為了南洋群島的公認商用語言,所以馬來語漸漸演化出現了標準格式,從而成為當地的官方語言。其實還是不難看出,馬來語中有很多梵語和阿拉伯語的概念。在文字系統上,馬來語起初使用的是印度的帕拉瓦文字,但是到了14世紀出現簡化標準馬來語之後,文字又改用了爪宜文字,其是阿拉伯字母的變體,而在殖民時代,英國人又將其改為以拉丁字母為系統的語言。一波三折。而馬來語和印度尼西亞語從根源上來說是同一種語言,印尼語源自於蘇門答臘島東北部的馬來語,是該語言的一個地區性變種,同標準馬來語有超過80%的同源性。不過在拼寫系統上,兩者卻有較大的差異,因為印尼文的系統是由荷蘭人發明的,而馬來文的系統是由英國人發明的。但是出於政治因素的考量,語言學界還是將其劃分成為兩種不同的語言。而源自菲律賓的他加祿語的身世卻沒有足夠的研究支撐。我們可以粗略認為他加祿語可能源自於民答那峨島的東北部或維薩亞群島的東部,再加上該地多達幾百種的部族語言使得他加祿語的身世更加撲朔迷離。由於我接觸該語系的機會不多,唯一的了解也只是其旁支語系中的高棉語。但是從高棉語中,我發現該地區的語言特點在發音上相當明顯,開口音較多然後鼻音較重。因為東南亞地區長期受到西方的殖民政策的統治,其語法結構受到了很強的西方語言結構的影響,所以大多為分析式的語法結構,即主—謂—賓結構。而且本土文化對於語言的控制漸漸流失,摻雜了太多外來的借語,從而使得該地區的語言在我的眼中有種「不倫不類」的感覺。於是我將這種現象稱為「語言淪陷」。尼日-剛果最後將話題引到非洲大陸。提到非洲,停留在大家心中的印象一定是沙漠。而恰恰是這個環境問題,使得非洲人民的生活條件較為嚴苛。同時,該地區沒有遷徙的概念,多數人口依綠洲而居數百年,造成該地區的語言有一定的封閉性。據統計,非洲有1000多種語言,各種語言之間的相關性並不大。語言問題可能是限制非洲發展的摯踵,也是眾多學家致力於梳理的一個問題。其實非洲語言史和南亞語系一樣都是一部屈辱的殖民史,下面的圖表可以幫助大家理清非洲語言的分布情況。

從上圖可以看出,非洲的語言情況和南亞地區的情況相似,有著非常明顯的殖民現象。但是由於民用和官方系統存在雙軌制現象,所以又和南亞地區的情況又有所不同。因為當地土著語言依然還在當地溝通中扮演著較為重要的作用,所以說非洲地區的文化還原度較為高。回到上左圖,我們看到非洲北部地區基本是阿拉伯世界國家,所以文化上更加傾向於中東地區,從語言地緣學角度來說,該地屬於閃含語系影響地區,所以不屬於這部分討論範圍。而非洲地區影響力最大的語言要數尼日—剛果語系了。當然,因為非洲地區「一村一語」的現象,所以該語系涵蓋了眾多語言,或大或小,而其最重要的分支是圖班語,操持圖班語的人口佔到了語系人口的一半。學界研究發現,「持班圖語言的民族最開始是發源於二千多年前的喀麥隆,也就是班圖語言區的最西北角。可能是因為他們從近東地區學會了種植某種農作物後,由於這種作物的適應性,他們隨之逐漸朝東、南遷移,最終布滿了由此往南的整個非洲大陸。」而圖班語中最重要的語言就數斯瓦西里語。作為一塊舊世界的「殖民」大陸,斯瓦西里語在眾多西方「高富帥」語言中強得一席之地,並成為眾多非洲國家官方語言也算是非洲本土文化的一種驕傲。而斯瓦西里語的較高地位是有其歷史原因的。斯瓦希里語傳統上被認為是阿拉伯治下桑給巴爾的語言,由於阿拉伯奴隸和其他商品貿易沿海岸傳播。最初是因為來自桑給巴爾以外的大陸當地人被作為奴隸販賣而隨之傳到桑給巴爾的,還是桑給巴爾本地就有本地黑人居民,尚不知曉。無論如何,阿拉伯商人從至少6世紀就開始和沿海居民有密切的聯繫,伊斯蘭教也在至少9世紀開始在東非海岸傳播。作為傳播語言,其在演進發展的過程中就得到了與其他民族語言相融的機會,從而使其語言結構更加易於傳播。所以斯瓦西里語中出現很多阿拉伯語的借詞,甚至其語言名字本身也來自於阿拉伯語????,意思為沿海之地。而在語法規則中,斯瓦西里語把名詞化為幾種類型,不同類型加上不同的前綴。舉個栗子,單數帶有m-前綴/複數帶有wa-前綴的類別中的名詞都表示人類。例如:m-toto「孩子」,複數wa-toto「孩子們」名詞的單數ki-前綴在複數中變成vi-前綴。在現代非洲,民族語言更像是一種方言,熟友之間使用較多。更多時候,西方殖民所引進的官方語言成為了現代非洲主流語言,如象牙海岸(Cote d』ivoire,法語意為象牙海灘)。這樣的讓位是一種趨勢,但是卻不利於非洲地區各民族文化的傳承。結語本文談及的語系、語族和語言幾乎涵蓋了世界上最主要的語言。雖然洋洋洒洒,但是提到的依舊仍是語言總數中極少的一部分。由於語言的特殊多樣性,其他無力或無法提及的語言更多屬於沒有大規模傳播的小眾語言。有價值,但是無壽命。我驚嘆於語言世界的廣博,雖有心但仍無力進一步完善我腦中的語言版圖,寫下這寥寥萬字,也算作為一個結束。後記起初提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更想帶著戲謔的語氣用一兩千個字來粗略寫寫語言對於我大學生活的重要意義,但是沒想到越寫越認真,也沒想到能完整得書寫下這幾年用業餘時間學習得來的語言學知識。在寫完的那個瞬間,更多的不是自豪,而是感動。(這裡略有些矯情。。。)從高中開始鍛煉翻譯,慢慢從中級口譯學起,到大學的CATTI二級翻譯證書,到之後毀滅性的翻譯職業葬送,再到之前的重新拾起翻譯這份事業,也許我並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譯者,畢竟我沒有時間終日細磨我的翻譯表達和水準,但是我認為我是合格的。合格並不只在於我擁有譯者的能力,而更是在於譯者所懷有的奉獻的心,為身邊的人付出,為這份事業付出。很遺憾,我人生第一本由我獨立翻譯、獨立校對、獨立製作的王小波譯本沒有成功送達它的主人手中,但是我相信這只是一個開始。最後我想用法蘭西前總統薩科齊先生卸任演講中一句話結束我的啰嗦。Je veux vous dire les choses du fond de mon c?ur, je veux vous puissiez réfléchir et comprendre que quand on défend des valeurs, la seule fa?on d』être crédible, c』est de les vivre.(我想要你們思考,想讓你們明白,一個人若想捍衛自己提倡的價值,唯一令人信服的方式,就是必須去親身實踐這些價值。)我和大家一樣都懷有最為深刻的夢想,也擁有獨一無二的價值。四年時光,我發現我的夢想時常水土不服,在這個並非絕佳的追夢環境中,我極其疲憊,有時也遍體鱗傷,但是從不停頓實踐我心中夢想的價值也讓我的夢想成為了伸手可以觸及的事業。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冠軍,不管是DotA冠軍還是ACM冠軍,本質來說都是野心最終的寄託。好好奉養這份關於夢想的野心,該鞭撻時候鞭撻,該呵護時候呵護。野心的茁壯成長會幫助你實現人生最華麗的逆襲。還有記住,暗透了才見星光。Viva la vida !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3屆畢業生(現供職於KPMG SH所)黃遠傑2013年4月19日於新圖專題一德語——風雨飄蕩中的剛強淡定前記各位朋友們,我來晚了~畢業這三個月,我完成了一個夢想——成為一名交易員。時間不長,但是受益匪淺,而之後更是靜下心來,走上了奮進之路。閉關修鍊成為一名審計師的難度遠遠超過了我的想像,從零開始更是讓我頭痛不已。畢業至今三個月,刷完CPA的四項單科之後,我想我將來會是一個優秀的註冊會計師的,但是拋開這個身份,雖然現在基本處於全國飛的狀態,我想我還是要抽出寶貴的睡覺時間寫出這篇文章和語言圈的朋友們多聊聊~正文在上次語言梳理的文章中,我沒有提到德語,那個是因為文章的結構內容需要而忍痛割愛。但是我自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痴迷於德語這門文字,其原因不只是難學的一種征服感,更是文字中給我帶來的一種另類的性感魅力~把Deutschland翻譯成德意志國,也許是滿清學者們對於天朝之外國家了解最為深刻的時候。僅憑德意志三個字便基本奠定了我天朝子民心中對於德國人民的形象:硬朗,高大,鐵血,冷漠,帥氣。(最後一點是針對中國女性的。。。)追根溯源,德意志(Deutsch)這個詞大約見於公元8世紀時期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一份文獻中的Theodiscus一詞,意思是"方言"或"人民的"。也許各位對這個時間點不夠有直觀的了解,我用最近比較火的一張時間軸圖給大家列示一下,如下:

從圖中,我們可以對比看出8世紀的德意志還不叫德意志國,其還在法蘭克人的統治之下,而同時期,中國已經走上了興國巔峰之路。以上是百度上面的解釋,但是由於theodiscus是源自於法蘭克方言,來源並非是主流拉丁語,所以我查閱了《世界文明簡史》後發現,其有這麼一段陳述:"德意志"一次源自古日爾曼語diutisc(由theoda,即部族民一詞而來),最初只指生活在法蘭克王國東部的古老部落和部族所講的方言,時間大約在8世紀.Diutisc首次出現在拉丁語約於公元800年的法蘭克人教會文獻中,指的是萊因河彼岸部落所講的方言.公元860年,第一位有姓名可考的日爾曼詩人Otfried在其拉丁文寫的有關方言的著作中提到theodiscus,說這是法蘭克方言.到12世紀時,theodiscus的含義才擴展到包括部族民的意思.但是自從9世紀以來,還出現了另一個稱呼這些部族民的詞Teutonicus,這個詞是由條頓人Teutone一詞派生出來的,並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theodiscus這個詞,總之後來這些擁有共同語言的部族民,就把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稱作teutsch-deutsch,即德意志了。所以從德意志名字得來之初就決定了這片土地是人民的土地,社會主義的信條在一開始就植入了這個國家的骨子裡面。 就在這個時間段裡面,德語慢慢顯現出一門語言的發展雛形。德語成為獨立語言的歷史是中古時代早期高低德語子音推移發生後開始的,其發展主要脈絡大概是:古高地德語、中古高地德語和早期新高地德語,其中同時又有低地德語的混雜,最後成為了標準現代德語。德語的發展正是反映了德國人直腸子的性格,各階段相互承接,最後的統一標準也相當的徹底,絕不存在像單單一個溫州,蒼南人說的是閩南語,而溫州市區卻說的是甌語這種情況。(很高端的字吧,不認識吧。。。我也不認識,懶得認識。。。)那我們就以上面提到的發展脈絡來看看德語怎麼從無發展到帝國語言的。一、史前德語1、古高地德語講述到德語的原型,學界眾說紛紜,更有甚者將羅曼語系的古法語認為是屬於日耳曼語系的德語的鼻祖,這可能是種報復,總而言之,爭論非常的大。但是主流觀點是認為,古高地德語是今日德語的原型。有關磚家推算,最早的古高地德語在公元前5世紀就可能已經出現了,但是這種話跟天氣預報一樣不靠譜,要想在會計裡面,或有資產要在很有可能(也就是90%可能性)的情況下才能確認收入。。。但是有直接的證據證明了古高地德語的存在——Elder Futhark。跟羅塞塔石碑相比,這個銘刻當然不夠上檔次,但是其的完好保存卻是被尊為是印歐語的始祖,其地位也不低。我想花一點篇章解剖一下這位「始祖」。

"Futhark"是字母表的頭六個字母,也就是上圖所陳列的六個字母。這樣的字母一共有24個,每一個都有著各自獨特的含義,而這24個字母又被劃分為3組。如下圖:

第一組叫做Freyr"s Aett(Aett的意思就是中文「組別」的含義),或者拼寫成為Freyja"s Aett。如果各位有對北歐神話有研究的,你們可以很快發現這與神話中愛與美麗之神弗萊亞的名字是一樣的,的確北歐神話的弗萊亞就是來自於此,而一周之中的「解脫日」——周五(Friday)就是以這位女神而命名滴~字母表中的第一個字母就是代表她的。我在下面整理了所有字母代表的具體含義,如下圖:

我們可以從上圖中可以看出,每個字母發音的意義要遠小於表意的意義,作為一種文字,這24個字母更像我們的易經中的占卜符,同時各種字母又有其各自的「風向」,因為這些字母又有方向,所以正向和倒向又代表了不同的含義,比如說:第一個字母的正位代表戰利品, 富足的生活, 未來的財運, 成功與希望, 對未來的遠見, 強盛的生育能力, 創造與毀滅,其倒位代表失落的財富地位和自尊, 自私, 混亂, 貧困的奴隸。 也許看到這裡,我可能喚起了大家大腦中的一些印象,看過《指環王》的人對這些字母(也就是rune字元)都應該不感到陌生. 《指環王》的作者托爾金在書中創造了一個充滿魔法和神秘色彩的奇幻世界, 傳說和咒語在故事裡被他運用的天馬行空. 除了托爾金的想像力令人驚嘆之外, 這還某種程度上要歸功於他對於如尼文字的了解. 如尼文字(Runic Alphabet), 首先要澄清的是, Rune並不是一種語言, 而是一種書寫符號......可以算是"書法"吧!普遍認為, Rune最早發展與古德國, 用於文學占卜以及魔法, 現今發現的最早的如尼石刻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 而實際的使用時間可能更早; 後來這種書寫方式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1600年間逐漸散布到北歐, 不列顛, 冰島, 甚至在北美的某些地方都發現了有如尼字母所篡寫的石碑; 所以, 如今我們所指的如尼字母, 已經不光是古德國如尼, 而已經是包含了大半個歐洲分屬於不同的語言與文化的如尼字母的總稱了. 關於文字的來歷, 據說是吸取了希臘, 伊特拉斯坎, 和東羅馬文字的字形變化而成, 甚至還可能受到了一定阿拉伯文字的影響, 具體影響已不可考證. 托爾金在他的《指環王》中很自然的將如尼字母與魔法聯繫在一起. 事實上, "Rune"這個詞語的本意就是"神秘, 私語", 在古代歐洲, 如尼字母除了作為一種記載文字, 它更重要的一個功用便是占卜(Runic Divination), 文字與魔法之間是相通的, 每一個字母都代表了一個或幾個特殊含義和屬性, 有些是實物具象的(eg.財富), 有些比較抽象(eg.精神之力). 人們相信如尼字母中包含一種神力(Divine Power), 在北歐神話中, 奧丁神被釘在宇宙樹上九天才領悟了如尼, 後來更依靠從如尼中領悟的知識向弗萊亞交換了暗黑巫術......可見Rune的神奇......不過這些都是神話了. 最早的古德國如尼文字(也就是上述的Elder Futhark)有24個字母, 傳播到斯堪的納維亞時簡化到16個(Scandinavian Futhark); 英國人的祖先, 後來被統稱為盎格魯-薩克遜的三個舊德國部族也對如尼字母作了改進, 將字母擴展到33個(Anglo-Saxon Futhork).在八世紀出現了最早的德語單詞表之後,我們發現了可追溯到九世紀的連貫文獻,比如說Merseburg咒語,其中有一段:Eiris sazun idisi, sazun hera duoder;suma hapt heptidun, suma heri lezidun,suma clubodun umbi cuoniouuidi:insprinc haptbandun, inuar uigandun.翻譯過來是:Once sat women,They sat here, then there.Some fastened bonds,Some impeded an army,Some unraveled fetters:Escape the bonds,flee the enemy!從這一段簡短的咒語中,我們發現,其在構詞上很有聖經語言的特點,單詞變格變位的重要性凌駕於句法詞序的重要性。從歷史上說,當時正是偉大的查理曼大帝掌權的時期(德國人叫卡爾大帝,同時他也是撲克牌上紅桃K的人物。我在這裡糾正一個錯了好久的翻譯錯誤,查理曼大帝得名於法語的Charlemagne,mange本身就有大帝的含義,所以按照法語的說法來翻,應該是查理大帝。。。),因為要建立他自己的基督教帝國,所以要求所有的高知團體,包括教會團體和學者團體推行以古拉丁語為樣板的民間語言,所以在那個時期我們才得以看到古拉丁語模板下的氏族社會日耳曼農民語言。從這個時期,德意志語言意識便開始真正發展起來。從語言學的角度上來看,古高地德語在這個時期實現了一次很重要的「剝離」。在民族大遷徙之時,南北日耳曼民族互相失去了聯繫,各自組成了全新的部落,這造成了一場巨大的輔音變化,史稱第二次輔音變化(die zweite Lautvershiebung)或者古高地德語輔音變化。為什麼說它是一次重大的「剝離」,是因為這次輔音變化讓高地德語(Hochdeutsch)從西部日耳曼部落語言中脫離出來,並對形成低地德語(Niederdeutsch)的過程起到了極強的催化作用。根據《德語簡史》中所闡述的,日耳曼語的清爆破音 p,t,k 遇下列幾種情況時分別變為:1 ) 古 德 語 的 清 塞 復 合 音 pf,(t)z,kch(經常寫成ch):a. 位於詞的開頭音,如:?哥特語 pund→古德語 pfundt(Pfund)哥特語 tiuhan→古德語 ziohan(ziehen)日耳曼語 plgan→古德語 pfleegan(pflegen)哥特語 kaúrn→古南德德語 chorn(Korn)b. 位於詞中和詞尾的 l,r,m,n 之後,如:哥特語 hilpan→古德語 heelpfan(helfen)哥特語 paúrp→古德語 dorpf(Dorf)(19 世紀,位於l 和r 之後的pf 音又變成了f 音,如:heelfan, dorf 等)古薩克森語 swart→古德語 swarz(schwarz)古薩克森語 werk→古德語 werchc. 遇重疊輔音,如:?古英語 Appel→古德語 apful(Apfel)古薩克森語 settian→古德語 setzan(setzen)古薩克森語 wekkian→古德語 weccan(wecken)2)古德語的清複合摩擦音 ff,zz,hh(寫成 ch)(不包括複合輔 音 st,sp,sk 和 ht,ft,tr):?a. 位於詞中的兩母音之間,如:?古薩克森語 opan→古德語 offan古薩克森語 etan→古德語 ezzan古薩克森語 makon→古德語 mahhonb. 位於詞尾的母音之後,如:古薩克森語 skip→古德語 skif(f)古薩克森語 fót→古德語 fuoz(z)古薩克森語 ik→古德語 ich等等。。。這次輔音變化過程比較複雜,由於各地政治環境的不同,輔音變化的程度也不盡相同。比如說,德國巴伐利亞當地方言(也就是在慕尼黑鄉下經常能夠聽到的「村話」)改變得最為徹底,比如說慕尼黑村話的糖(德語Zucker)是Zugga,位於兩母音之間改作疊詞。因為輔音變化程度有地域上的差別,所以學家劃分了一條ik/ich線,區分區域的音變程度。從劃分線中,我們得出,南 德方言(Oberdeutsch)積极參与了第二次輔音變化的地方方言,南德方言中有阿雷曼方言、巴伐利亞方 言和法蘭克方言的一部分。屬於德國中部方言(Mitteldeutsch)的 法蘭克方言的大部分和圖林根方言只在某些形式或個別單詞上參 與了第二次輔音變化。居住在 ik / ich 線以北的薩克森人,部分法 蘭克人(低地法蘭克人)和弗里斯人(東弗里斯人和北弗里斯人)根 本就沒有參加第二次輔音變化,這些地方的方言我們統稱它為低 地德語(Niederdeutsch)。為了將沒有參與第二次輔音變化的低地 德語與全部和部分參與了第二次輔音變化的南德方言和德國中部 方言區分開來,我們又統稱後兩者為高地德語(Hochdeutsch)。除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輔音變化導致了低地和高地德語分道揚鑣之外,德語的眾多母音和詞法句法都發生了顯著的改變。請大家回頭看一下我給出的那一小段Merseburg咒語,很容易發現其中的動詞和名詞帶有強烈的拉丁語的色彩,同時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無冠詞出現。這是典型的古典語言的標誌。而在8世紀左右,德語跨出了成為獨立語言的重要一步:改進其古老複雜的屈折語體系,將拉丁式的綜合結構進化成為簡單的分析語結構(也就是我們現代英語所使用的語言結構)。比如說,定冠詞由古德語的指代詞deer,daz和diu變化而來;不定冠詞由數詞ein變化而來。所以根據上述所說的,我們可以在此陳列出一張關於古高地德語基本的發展脈絡。

二、中古德語在談論中古德語發展之前,我想先吟個詩。。。中古德語:D? bist m?n, ih bin d?n:des solt d? gewis s?n.d? bist beslozzen,in m?nem herzen,verlorn ist daz sluzzel?n:d? muost och immer darinne s?n.現代德語:Du bist mein, ich bin dein,dessen sollst du sicher sein,Du bist verschlossen,in meinem Herzenverloren ist der Schlüssel fein,Du musst für immer darinnen sein恩。。。可能看到中文譯本,大家有機會猜出這段出自哪裡。。。中文譯本:難道我監禁你?還是你霸佔我?你闖進我的心,關上門又扭上鎖。丟了鎖上的鑰匙,是我,也許是你自己。從此無法開門,永遠,你關在我心裡。這段詩出自我從小的精神導師——錢鍾書(請允許我在這裡用繁體,c"est d"y rendre hommage…)先生的《圍城》開頭處。啰嗦了這麼多,重點不在錢先生,而是中古個現代德語的直觀對比之上。如果沒錯的話,德語學得不錯的童鞋應該能夠大致猜出中古德語版的意思。從中可以看出,中古德語已經大大從古典語中剝離開,向著獨立的德意志語言邁進。從當時的社會狀況來看,德意志進入極其極端的封建主義時期。政治上,擴大王室權利,立集權法制,框死帝制的絕對權威;軍事上,十字軍第一次東征就在這個時期發生,最初是採用軍事手段佔領了 易北河和薩勒河以東地區的斯拉夫人的土地;文化上,騎士階級出現,這群天天嚷嚷著動刀動槍的人在當時就是世俗的屌絲階級(當然法國騎士的檔次還是很高的,這裡不做一棒子呼死一船人的事情),從而催生出了世俗文化。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當時的德國湧現了一批帶有非常濃郁的騎士世俗詩歌,其中就有尼伯龍根之歌。為什麼說是世俗詩歌呢?因為這一批詩歌的語體都是有著強烈的中古德語方言的色彩,特別是巴伐利亞方言對於該時段的詩歌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同時,騎士文化很大程度上又加強了各德語方言區的交流,這點在商業方面體現得更為明顯。起初商業辦公用語都是拉丁化的用句,但是其又受到了日耳曼語族的影響,所以形成了通俗拉丁語這個奇怪的變種,如下:Pro Deo amur et pro christian poblo et nostro commun salvament。大家可以看到拉丁語的愛amor衍變成了amur,其發生的時間早於第二次音變。在長時間的貿易過程中,中古德意志人民發現這種奇奇怪怪的拉丁語既沒有了拉丁語原始的嚴謹和神聖,同時也沒有自己的德語方言來得順口,於是越來越少的人用拉丁語促成貿易,反倒是德語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流行。但是由於當時各地方言有著比較大的差異,所以傳播統一的過程要比想像得來得長。多虧了貿易非常強的流動性,德意志西部地區的方言漸漸為東部和北部的人所知。不過至今為止,不管是德語商業還是公文用語都是文學語言的功能變體,但它們或多或少地帶有濃厚的方言氣息,因此使用範圍在地域上相對受到限制。由於它們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而成為未來語言發展的方向和形成民族語言的根基。從中古德語本身,我們可以從現今德國的一些城市名上尋找突破口再去研究。Berlin,Leipzig,Chemnitz,Dresden,這些城市對於大家都並不陌生。這些地名都是來自於更東邊的斯拉夫語言區,同時德語中的Grenze, Quark等等的辭彙來自於斯拉夫語言區域更為東邊的俄語。可以看出,在那時,中古德語於東邊的語言交融更加頻繁。在當時西法蘭克帝國不停東擴的背景下面,被征服地區的斯拉夫語言對於中古德語的影響越來越突出。同時,佔領區內不同的德語方言也不停地相互影響著,比如說,中東部德語區(也就是圖靈根附近地區)的出現對近代德語語言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舉個例子,在諸多如gehen,stehen的動詞中,中古德語經過演化已經開始大力簡化,將本來的-ei音節簡化成為-e,並標準化,避免了不同單詞有著不用的表示,還有在單詞wachsen,sechs等等中,-chs發ks的音。(在我自己學習德語的過程中,對-chs發音的處理表示很疑惑,它跟-ch和-chen的發音差太遠。這是少數我覺得德語不合邏輯的地方。)有些影響甚至依然還存在於現代德語中。在從古典語中剝離之後,中古德語的音變漸漸有了自己的風格。我們在這個德語時期已經看不到像第二次音變那樣「轟轟烈烈」的變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對一些長母音軟化,例如雙母音 ie, uo 和 üe 變為長母音 i,u,ü,同時一部分詞形進一步簡化,例如位於輔音 l,r,n,w 或母音之前的 e 往往被省略掉,如中古德語gel?ch →gl?ch→(現代德語gleich)。然而由於與古典語一定程度地斷絕了聯繫,所以古德語在名詞和形容詞方面開始很難從詞尾區別格位了,之後因為母音的進一步軟化及弱化,中古德語就已經完全沒有了區別。如在古德語中,以-en,-o?n和-e?n結尾的弱變化動詞之間還有區別,現在取消了這種區別,統一變成以-en結尾。隨著這種變化,新詞類冠詞對確定名詞的格就負有更加重要 的任務。因在談話中冠詞也處在非重讀地位,所以冠詞的母音也 同確定名詞格的母音一樣被弱化。在古德語中只表示陽性名詞單 數第一格的 der 形式,在中古德語中可表示陰性名詞單數第二、第 三格和陽、中、陰性名詞複數的第二格。由古德語dea,dia,deo 和 dio 合併成中古德語的 die 的意思更多,它可表示陰性名詞單數第 四格,陽性和陰性名詞複數第一、四格。中古德語den 不僅可表示 陽性名詞單數第四格,還可表示陽、中、陰三性名詞複數的第三格。雖然中古德語在這個階段的音變和詞形變化只是對於第二次音變階段的一個補充或者說是完善,不能算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發展歷程,但是這個階段的發展是德語作為一門真正獨立的語言內生的發展過程,對近代德語的影響可謂是說再大也不為過。比如說,古典語從語言本身來說,其實是一種精於書面表達但是卻不易於語言表達的語言,它依仗語者對於辭彙的精準運用,對於句法的要求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同時它也依靠聽者能夠毫無障礙地去理解語者的詞句,不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交流起來信息誤解率較為高,但是中古德語正式取消了詞尾格位,為將來語言發展注重句法鋪平了基石,讓它朝著「人民的語言」這個目標發展,而完善的句法結構也正是現代德語邏輯感和美感的所在。在結束這個部分之前,我還想談談這個階段外來語對於德語的影響,我想這個有助於理解德語的跨文化交流,同時也幫著各位多記住一些外來詞豐富自己的德語。(就想,把appointment替換成rendez-vous是件看上去非常高端大氣上檔次,酷炫華麗吊炸天的事情。)上文提到過在中古德語出現的階段,內部和外部政治環境催生出了騎士階層,而這個階層很大程度上幫助形成了全新的德語世俗文化。在這個背後,法國模板的印記深重。許多德國騎士到過法國,德國諸侯的子女也到法國接受高層次的教育。直到近代德語時期仍有一些詩人習慣將一些法語的辭彙寫進他們的作品,他們想以此說明,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掌握了法語知識。這樣就導致很多的德語單詞基本原封不動照抄法語,而這些單詞也基本於「騎士精神」有關:現代德語中古德語法語AbenteuerAventiuerAventureTurnierTurnierTorreierLanzeLanzeLancePanzerPanzierPancierBannerBanierBaniereFloeteVloiteFleeutePreisPrisPris同時,德語文化圈也漸漸引進法語文化中的敬稱「Vous」的說法,在騎士階層的生活圈內,用「您」(Ihrzen)稱呼代替了傳統的「你」(Duzen)。直到12世紀,用「您」稱呼還不太普遍,但隨著宮廷文化的發展壯大,宮廷稱呼「您」的使用範圍才擴大(直到17世紀,才開始發展用Sie稱呼)。而其他的語言對於德語的影響沒有法語的影響來得這樣深遠,但是我們也可以從現在的一些單詞中看到零星的外來痕迹。如中古德語wapen(現代德語中的Wappen,原本是高地德語Waffe在低地德語,也就是之後荷蘭語中的表現形式。還比如說中古德語的spacziren(現代德語的spazieren)源自於義大利語spaziare等等,不一一枚舉了。在順利經過中古德語的蛻變期之後,德意志語言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期,大約是14世紀左右,資本主義在歐洲大陸的出現幫助德語區各方言加速融合併形成一種公認的語言形式。那個時候,一個強大的漢薩同盟在北德建立,而在那個區域,人們主要使用的德語形式是低地德語,但是和現在荷蘭地區的低地德語不一樣,該區域語言被進一步命名為中部低地德語,發展的程度比北部低地德語要更加現代一點。由於漢薩在當時實力雄厚,特別在商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大肆對外輸出該地方言,同時也很快使得地區內本來存有的一些小方言消弭了下去,甚至到之後的14世紀末,它成為與北歐通商的官方語言。中部低地德語在德語史上之所以佔有這樣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它當時不僅影響了其他德語地區,也影響了其他語區,如在當時的斯堪的納維亞諸語言中幾乎一多半辭彙是中部低地德語借詞(所以熟悉瑞典語的朋友一到德國去旅遊就會很詫異的發現,中間隔著波羅地海峽,但是兩國的文字是多麼的相似。)。14世紀下半葉和15世紀下半葉,高地德語也受到了低地德語的影響,北德的法律文書和漢薩城市同盟貿易直抵帝國的最南端。在同時期,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將語言的發展帶入了另一個里程碑式的時代。但是在德國的領地上,不同的方言還是存在,再加上使用的不同的字體,那就意味著同一個信息的表現形式十分紛繁複雜,所以從經濟效益的角度考慮,印刷廠開始做字體的大致統一,之後也漸漸為「共同統一的德語文字做出了比較大的貢獻」。除了印刷術,同時期的資本主義興起加劇了社會分工的發展,便出現了很多專業化的詞語,而在現代德語中,這些專業化的詞語大多都是困擾德語學習者的絆腳石,我們不停在問:為什麼這個詞是這樣的捏?很多時候,德語老師們的絕招就是:不為什麼,背下來!在《德語簡史》中,其對這些詞語為了一個簡要的整理:「南德商用語言今天仍在發展,如Handelsgesellschaft,Handgeld,Kaufmannschaft,Kaufhaus,Schuld,Schuldner,Wechsel,verrechnen等。由於南德商人與商業貿易發展水平較高的上義大利城市和港口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一大批義大利語辭彙進入了德語,如Lombard(本指倒騰貨幣的人,後指抵押貸款),Bank(義大利語banco),Konto(義大利語conto),Kredit(義大利語credito),Kapital(義大利語capitale)等。與此同時,航海的專用辭彙也有了發展。德國海員用語仍以 共同日耳曼語為基礎,如 Bug,Mast,Nacken,Ruder,Schiff,Segel,Steven 等。」在這些辭彙中我們要特別注意一下中世紀以來的詞。中世紀對德國的朝聖者和商人來講實在是太重要了。他們的活動將一大批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辭彙帶進德語。諸如此類的外來現象不勝枚舉。三、現代德語現代德語的發展也就是500年左右的時間。從1578年的拉丁語版的《德語正字法》(De orthographia Germanica)到1663年的《德意志普通語詳論》(Ausführliche Arbeit von der Teutschen Haubt Sprache),德意志語言漸漸走向了標準化的大國語言之路。在這個不算漫長的過程中,馬丁路德在聖經上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幫助了近現代德語在很多方面的發展。作為一個出身良好的傳統教徒,馬丁路德在對聖經的翻譯上偏好南方的德語方言,所以我們現在使用的德語中很多熟悉的動詞,比如說glauben,kommen,koennen都是他所決定下來的,更多的單詞還有fuehlen在路德辭彙中empfinden(這個地方困惑了我很久。。。),Gefaess叫Geschirr等等。在馬丁路德之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於三十年戰爭而受到了極大的阻礙。然而在這段充滿衝突的時代,德意志的民族精神慢慢形成,所以使得德意志的語言標準化的進程大大加快。其中,屌絲革命(法國大革命)之前的「狂飆運動」(die Bewegung des Sturm und Drang)更大地豐富了德語辭彙的內涵,包括die Bewegung本身,還有像Bedeutung,Begriff,Bewusstsein等等的詞使得德語的表達充滿了動感而更富煽動性,也更為之後德意志走向了黑暗面埋下了伏筆。同時還有很多數學和歷史領域的單詞進入德語的日常用語,比如Abstand,Spielraum,Staatenbund等等。到了現代德語的時代後,外來的借詞已經不像在中古德語發展末期和法語義大利語心心相惜,反而會更多來自於「更高級」的語言——英語(這裡高級的意思是發展層級上的關係)。這些外來詞集中在更加民主開放的領域,比如說Parlament,Akte,Addresse等等的,我傾向於把這個過程稱為「民主的泊入」。我們常常會看到的一些看似形象的組合實際上是來自於英語的逆喻邏輯,比如說,開火除了翻譯成schiessen,Feuer machen似乎更加多地得到使用,所以看出這個過程也更加深了德意志語言的生動性。同時,德語構詞方面,人們更加傾向於複合法而不是構詞法,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從兩元複合慢慢發展成N元的複合,比如說,簡單的兩元複合單詞為Zellstoff,N元的Donaudampfschifffahrtselektrizit?tenhauptbetriebswerkbauunterbeamtengesellschaft。由於複合構詞法會將很多單詞構造得極其複雜,所以說,19世紀時期便慢慢出現了詞首字母縮寫法,於是便出現了現在我們比較熟悉的如SPD,CDU等等的縮寫。在有了充沛的名詞儲備之後,德語開始使用大量的名詞的改寫形式,形成了一種名詞化文風。我們現在使用的功能動詞的固定搭配就是起源在那個階段。一開始,傳統語言學家將這種語法現象看成是一種語病,因為學者認為它們把本應該用簡單動詞複雜化為名詞結構,這是一種語言學的逆發展,不可取。早在基督教化的遠古時期就已出現了這種語言現象,如基督教的主禱文中就有führe uns nicht in Versuchung(勿受誘引)一句。但是直到後來,學者們才發現功能動詞的修辭作用,語義功能和句法性能;同時多少年來,慣用語 Abschied nehmen,zur Antwort geben/bekommen,die Flucht ergreifen,in Angriff / in Kraft / zur Verfu?gung stehen,in Frage kommen,zur Schau stellen,von etwas Gebrauch machen 等已在德語中深深紮根,從來沒有人認為要把這些慣用語「清除」出德語或者也找不到什麼更好更簡單的方法替代它們。採用名詞片語的語言風格已成了現代德語的重要特點之一。名詞片語可以表達那些管理技術複雜、延續時間長的過程,它豐富 了德語語言。還有一點不可忽視,那就是語言的內容發生變化,原 來只可用動詞表達的過程現在也可用名詞來表達。用動詞描述一 種行為時,必須要考慮到人稱、動詞時態、動詞的式、動詞的語態等 一系列語法變化,但用名詞就省了這些麻煩。所以,如要從語言上 去複述一件已講過的事情,建議採用這種方法。四、德語發展趨勢在學習德語之處,一定會有一些人說道德語怎麼怎麼難,事實的確也是這樣的。相比英語來說,德語的習得難度體現在各方各面。從上文中所梳理的德語發展軌跡來看,德語是十分「內向」的,所以發展到近現代德語為止,它的發展依舊還是「內向型」發展軌跡。而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語隨著法西斯的野心散播到了全球,現在幾乎全世界都有當時散落的德語聚居區。由於聚居區與外界語言不停的傳播交流,德語也漸漸走出了封閉式的發展軌跡,慢慢走上了幾乎所有發展成熟語言所必經的分析型語言的發展之路。但是在這個之前,也就是現在,德語依舊處於「內向型」和「分析型」之間的「混合型」語言的階段。但是可以預料到,隨著語言的國際化進一步加深,德語中的大部分規則將會得到改寫,從而謀求一條更加符合語言傳播的一條路——更短、更簡、多名少動、簡化時態。由於時間和精力真的有限,上篇文章的很多錯誤還沒來得及修改,希望大家可以多在留言中指出~同時,阿拉伯語中的一段我已經高亮出來,希望大神一同幫忙分析阿拉伯語。KPMG SH Office A22黃遠傑2013年10月27日於寧波
推薦閱讀:

酒店專業《敬酒詞》?語言技巧大全?社交必備
【股票課堂】:老薑《盤口語言高級版》
面試需注意的形體語言
《吐槽大會2》:邏輯上的荒謬感成就最強的語言喜劇效果
加拿大聯邦技術移民:語言能力首當其衝

TAG:語言 | 語言學 | 世界 | 德語 | 專題 | 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