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陶瓷】國博「瓷之韻」特展(3)

二、東印度公司17-18世紀,幾個歐洲國家紛紛建立自己的「東印度公司」,參與到對中國的貿易中來。1602年,荷蘭建立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設立總部。它的龐大船隊把茶葉、香料、瓷器等大批貨物運往歐洲,在17世紀大部分時間裡壟斷者歐洲與中國之間的貿易。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後來改名「榮譽東印度公司」。在18世紀,其龐大的貿易量是法國、瑞典、丹麥、奧地利和普魯士等歐洲競爭對手所難以匹敵的。歐洲的東印度公司都將貨棧(行)設立在廣州珠江口岸,這裡是1757年以來它們獲准停留的唯一地點。到19世紀中期,這些公司通過大型貨船把大量中國瓷器運往歐洲,在阿姆斯特丹、倫敦和其他歐洲港口拍賣或私下出售。這種貿易使各國東印度公司連同官員、商業代理和船長們獲得巨大利益。粉彩「VOC」字母杯碟中國江西景德鎮清代雍正;約1728年朱莉婭·C·古蘭夫人捐贈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C.645b,c—1907)

此套杯碟圖案源自荷蘭東印度公司1728年鑄造發行流通至1751年的荷蘭銀幣的背面。其中心繪製荷蘭共和國紋章,即一隻頭戴王冠的獅子手握代表七個省份的七支箭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字母縮寫「VOC」。其周圍飾荷蘭格言「Concordia res parvae crescunt」(「團結弱小來實現強大」)。紀年為1728年。這是官方首次允許鑄造在亞洲流通和用於中國貿易的貨幣,這套茶具可能就是1728年為慶祝這種貨幣的鑄造而燒制的。同年,荷蘭與廣州之間實現直接貿易,結束了經過巴達維的中轉航線。

荷蘭船員定製盤中國江西景德鎮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奧古斯都·沃拉斯頓·弗蘭克斯爵士捐贈大英博物館藏(Franks 598)

荷蘭商船弗里堡號大副克里斯蒂安·斯古尼曼定製了這件瓷盤,盤面用琺琅彩描繪了弗里堡號揚帆航行在綠松石般平靜海面上的遼闊景象,盤沿開光內有「1756年弗里堡號大副克里斯蒂安·斯古尼曼駛離中國黃埔途中」的荷蘭語銘文。船員們都定製了中國瓷器以紀念此次遠航廣州,其中包括船長雅各布·里齊克,他選擇在其定製的瓷盤上繪製弗里堡號右側舷圖。弗里堡號為174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西蘭島商會出資建造,1771年退役。此盤描繪大海與船隻的技法表明,其圖案仿自一名船員的手繪日誌,而非仿自印刷品。

海戰場景圖潘趣酒碗中國江西景德鎮清代乾隆;約1785年巴茲爾·艾奧尼迪斯遺贈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C.18-1951)

此潘趣酒碗上的海戰場景描繪的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1782年4月9日至12日發生在東加勒比海瓜德羅普群島南部的「聖徒之戰」。在此次戰役中,英國艦隊在海軍上將喬治·德羅尼的指揮下贏得了一場值得紀念的勝利,戰勝了由海軍上將格拉斯率領的更為強大的法國和西班牙的聯合艦隊,他們試圖進攻牙買加。這次勝利是英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曾被記錄在弗朗西斯·切舍姆和約翰·帕爾特羅創作、1783年3月刊印的一幅版畫中。這就是此潘趣酒碗上海戰場景的來源。在此海戰場景中,一艘英國戰船已被確定是艦長查爾斯·英格里斯指揮的英國皇家海軍艦艇聖奧爾本斯號。此潘趣酒碗可能是他的兄弟——一位東印度公司的董事為他定製的。

瑞典船員定製大酒杯中國江西景德鎮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年奧古斯都·沃拉斯頓·弗蘭克斯爵士捐贈大英博物館藏(Franks 613)

此酒杯是一名瑞典船員滯留海南島時定燒的紀念品。杯身繪製的是一處港口風光,在眾多小船中有一艘懸掛瑞典旗幟的大船,遠處山巒起伏,山巒下也飄揚著瑞典旗幟,分布著許多臨海而建的房屋。外壁底部有瑞典語墨色題記:「1784年12月8日至1785年4月21日古斯塔夫·阿道夫號停靠海南南龍港景象。」有關該船的此次航行在文獻中有清楚地記錄,其他的紀念瓷器也留存至今。一封1784年12月9日發自此船的信件表明,瑞典東印度公司商船古斯塔夫·阿道夫號由於逆風和缺少淡水被迫停靠入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記錄也證實這一事實,並證明古斯塔夫·阿道夫號於1785年4月25日抵達澳門。

博士圖盤中國江西景德鎮清代乾隆,約1738年;瑪麗·艾得琳·迪梅爾格夫人遺贈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C.44—1912)

荷蘭東印度公司定燒具有特殊形狀和紋飾的瓷器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公司任命當時荷蘭畫家和設計師考納利斯·普朗克設計了一系列裝飾圖樣,大概有4種,然後將這些圖樣送到中國並繪製在景德鎮燒制的素瓷上。此盤上的紋樣通常被稱為「博士圖」,是普朗克設計的第二種圖樣,很可能改編自中國傳統圖案。紋樣的原件為水彩畫,作於1735年,1736年被送往中國,次年運抵廣州。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庫存清單記載,在1738年和1739年,飾有此類風格的5件茶具及18件壁爐架被運回荷蘭。這種場景中無站立者的簡化紋樣則在1739年被送到中國。由於製作費用昂貴,荷蘭東印度公司隨後停止定燒這類裝飾特殊紋樣的瓷器。

榮譽東印度公司紋章紋果籃及兩隻盤子中國江西景德鎮清代嘉慶,約1800年;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C.335C,D,E—1898)

這三件瓷器是一大套餐具中的一部分,飾有東印度公司的紋章和拉丁文銘文:「以英國國王和參議院的名義。」這種餐具來自英國在亞洲最重要的貿易中心之一——印度馬德拉斯(今金奈)的聖喬治堡,它們可能是為慶祝榮譽東印度公司百年華誕而由一名官員定製的。果籃的形狀源自歐洲。這類籃子一般都配有一個托盤,是餐後甜點餐具的主要組成部分,在18世紀,隨著人們食用奶油和水果蔚然成風,果籃上的裝飾日益精巧。這種鏤空裝飾在中國被稱為「玲瓏」,1780—1825年間被廣泛用於中國外銷瓷。

帶戳印符號盤中國江西景德鎮清代乾隆-嘉慶,約1790—1800年;R.A.夫岡斯特捐贈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C.121—1923)

通過使用模型和樣品,歐洲商人為廣州作坊內的畫工提供了一系列設計樣式和裝飾圖案。這些模型和樣品包括書籤、素描、版畫、印章和獎章以及繪有選好紋樣的盤子。此盤邊沿有由四種紋樣構成的兩周帶紋,帶紋之間用數字21至24分隔。盤心的交織花體字母均為紋章圖案的組成部分。而可能指某個廣州商人的英式名字「Syngchong」和交織字母「EFM」,則用優美的書體寫於瓷盤背面。當更加標準化的邊緣紋樣和遁形紋章被施用於外銷瓷上時,這種瓷盤在18世紀後半葉極受歡迎。它們極大地推動了紋樣傳播、模仿和銷售的過程,使整個製作和交貨工作變得迅捷。

十三行外景圖潘趣酒碗中國江西景德鎮清代乾隆,約1780—1790年大英博物館藏(Franks 746+)

1757年,乾隆帝降旨,將廣州作為清政府官方和歐洲通商的唯一口岸。此碗外壁描繪圖上可以看到貨棧沿著城牆和珠江間的狹窄和岸而建,儘管門面顯得很窄,但每棟建築進深卻有300餘米。由於清廷不允許歐洲商人進入廣州城,所以他們只在貿易季(約6月到12月)居住和工作在這些租來的貿易站內。在此停留期間,他們的商船被解除武裝並停靠在黃埔島。中國小渡船將貨物和商人擺渡到河岸的商業點和停泊處。這一場景源自繪畫、印刷品和扇子等多種媒介。

加來大門場景圖潘趣酒碗中國江西景德鎮清代乾隆,約1750—1755年巴茲爾·艾奧尼迪斯遺贈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C.23—1951)

此碗上描繪的場景源自威廉·霍加斯1749年創作的一幅題為《啊,舊時英格蘭的烤牛肉》版畫,這幅版畫是霍加斯貶斥那些支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法國和蘇格蘭詹姆斯二世黨人的系列政治性作品中的一部分。畫面場景選在加來城門外。在畫面中心,兩個衣衫襤褸的法國士兵正注視一個肥胖的行乞修道士,旁邊的搬運工手拿著一大塊牛肉朝一家英國旅館走去。畫面左邊,一群飢餓的漁夫貪婪地注視著當天的收穫;畫面右邊,一個流亡的蘇格蘭高地人蓬頭垢面地躺在地上。這幅畫通過曾經統治過加來城的幸運的英格蘭人做比較,諷刺了法國人和蘇格蘭人飢餓和不幸的處境。這一場景成為英國歷史上最成功的諷刺主題。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德化獲「世界陶瓷之都」稱號?
杯子都裂開了,裡面出現了無數的水晶!
淺談德化陶瓷文化的影響
講究的景德鎮人是這樣喝茶的
同古堂 | 多樣花器勾勒花藝之美

TAG: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