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國民劣根性

也說國民劣根性

丁啟陣

在我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們高貴的頭顱中,大多有這樣一種邏輯:中國許多事情的不能盡如人意,美好未來的遙遠而渺茫,都跟國民素質的卑劣、低下有關。換言之,中國之所以文化科技落後,之所以遭列強欺凌,之所以內憂外患不斷,國運多舛,愚昧的國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國家貧弱,諉責百姓。這是什麼邏輯呢?

未經論證,先給百姓貼上了「卑劣」「低下」之類的標籤,實乃強盜邏輯。沒錯,他們能舉出許多事例,見老人摔倒不扶,見小孩被壓死不救;隨地吐痰,隨手丟棄垃圾;不顧政府臉面,跑到首善之地上訪;如一盤散沙,不懂團結起來一致對外;諸如此類。他們也不想一想,這些事例,背後有無原因,是什麼原因。詩聖杜甫有詩句雲「盜賊本王臣」,自古以來的強盜、娼妓,多是良民被逼而成,誰也不是天生的盜賊、娼妓!誰逼的?當然是貧富不均、貴賤有別、奸佞當道、忠良被黜的社會與制度。唐太宗李世民引用荀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話語,以君比舟,以民喻水。其實,「民猶水」,除了載舟覆舟,也可以引出水本清澄、隨物賦形的結論。同樣的民族,同樣的草民,在不同朝代、不同時期,身心面貌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橘逾淮則為枳,果實苦澀不可食用;人入狗國則如狗,行不由人徑,而從狗洞進入。個中道理,古人早已講得一清二楚。

古今中外,平民百姓所祈求者,無非是天下太平,年景豐稔,合家安康。一言以蔽之,曰:安居樂業。所謂國之興衰、存亡,其實往往不過是朝廷的更迭,君王的改姓,權貴的沉浮。國運危殆,都是有軍政野心的帝王將相、社會精英們興作出來的風浪。百姓並未從中得到好處,此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是社會精英或一心要成為社會精英者們的豪言壯語;真正的草民,天下興亡,他們其實是沒有責的——無論是職責還是罪責,都沒有。因為,他們根本就不可能獲得負責的機會和資格。

魯迅先生的一生文學事業,大量精力、大量篇幅用在批判所謂的國民劣根性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他以其出類拔萃的文學才華,憑藉精警峻拔的語言藝術,忙活了大半輩子,文章傳遍天下。而且,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有一大批精英知識分子跟他一道,不斷寫文章,到處作演講,發起聲勢浩大的新文化運動,宣揚「德先生」與「賽先生」。不厭其煩,不知疲倦,對民眾進行思想啟蒙教育。但是,國民的缺點,顯然並未因此有明顯的改善。究其原因,我認為,既非魯迅等人的思想不夠深刻,文章不夠犀利,亦非國民性情冥頑不化,而是朝廷、政府,沒有給予國民應得的尊重,賦予國民公民的待遇。要求牛馬像人類一樣思考,要求奴隸具有貴族的優雅,要求囚徒像飛鳥一樣翱翔天空,無異於緣木求魚,強人所難。

對於如水般隨物賦形的國民,倘若指望他們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言行舉止像貴族一樣優雅,像飛鳥一樣自由翱翔,首先得去掉套在他們肩膀上的軛和穿過鼻孔的繩索,給他們頒發奴隸解放證書,將他們從狹小的籠子里釋放出來。

歷史告訴我們,華夏民族並非劣等民族。自古以來,不乏「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志士仁人,不乏糞土富貴崇尚自由的隱逸高士,不乏為民請命、捨生取義的英雄豪傑。

歷史同時告訴我們,看起來像是不幸不爭的愚民,其實很可能只是困獸睡獅。馴順是暫時迫於無奈,並非本性如此。一旦覺醒,一旦發怒,威力是巨大的。「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兼并六國、嚴刑峻法、強大無比的秦王朝,很快便土崩瓦解了。

不要小看國民,也不要悲看國民。否則,終有一天會大吃一驚,會後悔不已。

丁啟陣 2011-12-28

推薦閱讀:

領袖的第三根性是膽識
窮人的劣根性,不改變一輩子是窮人
國民劣根性其實是文化劣根性
中國文化劣根性的28個標識之二十六:靜為美
林崗:禮治秩序與主奴根性

TAG:國民 | 劣根性 | 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