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正變得越來越「窮」
本文3122字丨慢讀時長約為5分鐘
為什麼當代大部分年輕人正在變得越來越窮,主要有以下5個原因:
家庭傳承家庭傳承是導致當代年輕人正在變得越來越窮的一大主因,因為知識技能不能像資本一樣跨代的傳承。
講明白點,假如你是個頂尖的廣告策略大佬,但是你的孩子並不能一生下來就繼承你的技能成為廣告大牛,他需要有相應的天賦,再加上10多年的教育,20多年的專業磨練和實踐,才有可能達到父輩的高度。
基本相當於白手起家,這也是目前大部分年輕人的共同特性。
然而資本的傳承卻沒有這個麻煩,老爸是企業高管,公司老闆的,直接將財富、人脈繼承給後代。就像萬達大佬王健林,他兒子王思聰出身就是超級富二代,5歲就能出國留學,21歲就拿到了父親給予的5億創業啟動資金,這就是階級的不同,非人力能撼動。
隨著時代的發展,年輕人正在承受越來越強的相對剝奪感。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們認為,比起實際上的匱乏,我們和某個參照物對比時,感受到的自己的匱乏,會更強烈地引起我們的消極情緒。這種感受被稱為「相對剝奪感」。
這也是為什麼在大城市的年輕人更能感受到貧窮的問題所在。在下層階級集聚的地方,例如某些貧困農村,人們的眼界有限,無法了解到自己與富人階層的差距有多大。
而在大城市之中,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繁華與廉價勞動力,髒亂差城中村的貧窮共存的一體化社會中,年輕人們能夠更近距離地觀察到富人的生活,他們感受到的相對剝奪感更強烈。
在過去15年里,幾乎所有收入的增長,都聚集在富裕階層里。康奈爾大學的經濟學家Robert H. Frank說,這個社會是一個「勝出者獲得一切」的社會,只有極少數金字塔尖端的人正在過得越來越好,大部分其他人都只是在勉勵維持生計。
從相對的意義上講,整個社會都在經歷著馬太效應: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而可悲的是,有可能「變富」的通道正在不斷收緊。
職業卡位
目前20多歲的年輕人,無論是初入職場的白領、程序員,還是仍然在讀書的碩士博士生,他們都在被四五十歲的人卡位,講白了就是剝削。
對於大部分行業來講,尤其是傳統行業,如土木、航空、化工、醫療、法律等,中高層砥柱都是70、80的父輩階層。
他們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建設紅利,逐漸成長為總工、總監、主任醫師、合伙人,在某一小塊業務里有絕對的壟斷地位,有充足的項目源,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學擴招,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六七百萬,大量的人力資源紅利為各行各業提供了最為廉價的勞動力,他們僅僅留給年輕人在大城市衣食住行的錢,而盤剝走其他的剩餘價值。
中高層職位的大範圍佔領,關閉了階級自下而上流通的通道,這種感受被稱為社會階層的不流動感,這也導致了目前的年輕人已經很少相信「勤奮能變得富有」這種80年代被奉為真理的言論了。
如果說相對剝奪感讓很多年輕人對富人階層存在幻想,在感受到大量的階層不公平時更為渴望成為富人,那麼階層不流動感則讓他們更多感到無能為力和絕望。這令他們生活在兩種感受的相互擠壓中,不斷的質疑自己,在前進道路上迷茫,碰壁。
物質需求
隨著科技的進步,勞動效率的提高,便宜好用的物品越來越多,但年輕人生活中最大的開銷——教育、醫療、住房,卻變得越來越貴。他們需要付出的努力,才能達到和父輩相當的階級地位。
講真,先買到房子的人搶先一步佔據了房子和戶籍政策帶來的各項特權,如穩定的居住權、子女教育權以及城市公共福利。
但土地,或者說可以蓋房子的土地從來都是稀缺的。由於國家在政策上照顧大城市,而大城市的土地供應被嚴格限制,擴張的速度遠遠不及人口流入的速度,於是「買房上車」就成了年輕人人生規劃中最重要的一步。
沒房,不算在大城市裡真正落腳。而買了房,則可以享受稀缺房產所帶來的房產價值提升。
舉個例子,A和B都是深圳的程序員,月薪20k;
A的父輩在深圳有一套房,結婚後兩代同堂,A的孩子由父輩幫忙照顧,A夫妻兩全職上班,月收入35k,在工作上,報了多門進修課程,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在生活上,買了輛七座車,周末周邊游,假期國外游,在教育上,孩子從小送進國際學校,接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B在深圳奮鬥七八年後,終於攢足首付成功買了一套跟A同小區的二手房,隔年結婚生孩子,B妻子全職主婦,在家帶娃,B背負著房貸和兒子的奶粉錢,朝九晚三,終日勤奮工作,不敢絲毫犯錯,結婚紀念日全家人吃了頓自助餐;
而A的父輩在買這套房時的房價一平方才幾千塊,十幾年翻了十多倍。
這充分體現了上文所說的馬太效應。
互聯網發展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誕生了各類搜索引擎,社交網路,直播平台,問答網站,手機遊戲。除了讓年輕人了解到富人階層的生活,也讓不少年輕人富裕起來。
如:
Papi醬,一個做搞笑視頻的,成功了。
咪蒙,一個寫文章的,成功了。
李叫獸,一個教廣告文案,成功了。
而這些神話看起來是那麼輕易的就成功了,這令無數年輕人難以全心全意投入本職工作,提高專業技術。
最可怕的是無論是微信、微博、知乎、簡書各大內容平台,都能看到一大堆所謂月入10w的大V,各種奮鬥拼搏的雞湯職場文:
《月薪3000與月薪30000的文案區別》
《說來慚愧,我的助理月薪才5萬》
《月薪十萬的人,都是怎麼努力的?》
《咪蒙教你月薪五萬》
網路造神太容易了,也太多了。而且這些「神」還都親自告訴你:只要好好聽課,漲薪是一定的,又快又容易。對於大部分迷茫,四處碰壁的年輕人而言,能不心動嗎?
咪蒙,羅振宇,李笑來之流當然是聰明人,他們用偏激的言論吸引粉絲,加深年輕人的焦慮,以此來煽動粉絲購買自己推薦或者研發的產品。
於是你花錢去專註學習所謂的乾貨,卻發現到頭來並沒多少卵用。
在此引用一句張佳瑋公子的話「所有的自我提升,歸根結底,無非就是努力學習和鍛煉身體。市面絕大多數標榜著自我提升的東西都是智商稅「。
消費慾望
人的慾望是無窮的,現在的社會是病態的,看不起簡約樸素,崇尚名牌奢華:
一種是月薪七八千塊錢,衣服普通牌子簡單舒適就行,鞋子不買耐克阿迪達斯幾十塊的照樣穿的舒服,手上拿著的是幾百塊的紅米,背著幾十塊的帆布包,一個月存6000左右。
對於這種消費方式,大部分人的評論是,你這樣過得很累吧?不累你騙鬼吧?
一種是月薪5000卻過上了50000的日子,手握蘋果X,身穿阿瑪尼,腳踏郎丹澤,背著古馳包,十八張信用卡互相還款,過著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生活。
對於這種消費方式,不言而喻,一堆好評,真是令人羨慕的生活。
是人的慾望變大了?亦或是說人變傻了?大部分年輕人今天在朋友圈嚷嚷著窮,明天則去到了馬爾地夫度假。過多幾年該成家立業了,就開始說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了,體質不公,沒有人均分配。
是不是要國家給你分配個老婆,再送你間房子,你才會覺得心滿意足呀?
他們沒有想過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升職加薪,沒有想過通過理財投資去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沒有對自己人生進行長期規劃,而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而且不太在意自己的經濟能力,反正現在花唄、白條多的是方式,先high再說。
還有一種消費形式,快節奏的碎片化生活,有很多小額花銷會對個人開銷造成不小的壓力,每個月這些花費甚至會佔到收入的1/3,這點以前小萬也提及過。
譬如星巴克的咖啡,一杯30塊,一個月24天工作日每天一杯,也就要七百多塊錢,對於大部分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這已經是六分之一的開支了,最主要的是類似的花銷還有很多。
在自己還沒達到相應的經濟能力之前,能省則省,否則你只會覺得自己越來越窮。
小萬有話說
我懷念20年前那個單純,安靜的世界。那時候,五毛錢的冰棍,一塊錢就辣條就可以開心一整天,一間小房子,一輛鳳凰牌就讓全家人都覺得很滿足。
而現在,我享受在大城市拼搏的樂趣,在這個聚集程度無限提高,兩極分化沒有上限的大城市裡,一次次在渴望和失望之間掙扎,在奮鬥與不公中迷失。
因為我相信,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從未放棄過,從未停止過追求,我們越來越接近生活,開始明白在大城市生活的不易,我們越來越窮,是因為在苟且的生活里,我們都沒有忘記自己想要的東西。
推薦閱讀:
※年輕時的李清照真狂妄,李煜、柳永、蘇軾都看不上
※全球最年輕美女 3歲傾城 5歲傾國! 2015
※最年輕的富婆章澤天近照曝光,網友:嫁得好比奮鬥要高明
※不孕不育症發病率上升且年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