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最好的課堂,是師生對彼此生命的敬畏 | 觀點匯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
您在為學生埋身題海,一切指向考試而心痛嗎?
您在為學生的作文乾枯乏味沒有創意而煩惱嗎?
您在為亂鬨哄,沒有紀律的班級氛圍而頭疼嗎?
您在為如何上出一堂直指人心的好課而困惑嗎?
怎麼上好一堂語文課?
好課的標準又是什麼?
語文特級教師、蘇州第十中學校長柳袁照老師說:最好的課堂,就是老師和學生對彼此生命的敬畏。
今天,我們來聽聽這位詩人校長的「詩性教育」中,關於好課,怎麼看?怎麼上?
1.怎麼上好一堂課?
每個老師的心裡都要有好課的標準
什麼是好課?
我的理解很樸實,學生有所得的課就是好課。哪怕教師滿堂灌,哪怕學生沒動手沒動口,但是這堂課上,其中只要老師有一個眼神、有一句話,被學生記住了,並一輩子受益,就是好課。
每一個老師都有自己的特點:個性的、學識的、情懷的,等等。青年教師首先要上軌道、上規範,然後,則必須走出軌道、走出軌道。形成自己獨到的、獨特的課堂個性。
我們提倡每個老師的心裡都要有一個好課的標準。
這種標準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是清晰的,也是朦朧的。所謂共性,體現國家的要求、體現學校的文化,所謂個性,體現學科的特點、個體的特點、特長。每一節都要找到最佳的呈現方式,教學內容不同,教學對象不同,千變萬化,千姿百態。每一節課都有重點、難點,要以專家的標準,面面俱到地去要求它、衡量它,是做不到的。課堂也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
每一個老師的內心都有一個好課的標準,其實,是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素質素養,教師的學識涵養,教師的氣質氣息,都在自覺與不自覺地、有形與無形地影響和制約著課堂狀態與質量。
教師要上出好課,功夫在詩外,僅僅記住抽象的,或具體的好課標準,是上不出真正的好課的。心中時刻想著上好課,好課往往也是上不出來的,境界就在不經意間,就在自然的一舉手、一投足間。一個有情懷的老師、有原創品性的老師、有擔當的老師,堅守與創新並重,自然會創造天人合一的課堂。
2. 怎麼面對課堂上的人?
敬畏每一個活生生的生命
什麼樣的課堂是理想的課堂?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語文課堂首先要洋溢生命的氣息。這種生命的氣息,我的理解是——尊重人性、體察人情、秉持人道、耕耘人心,簡而言之,就是敬畏生命。
敬畏語文課堂里每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包括文學的生命,呈現活生生的語文課堂的生命氣息。
課堂,不僅僅教會學生技能、知識,更是把「人」的發展放在第一位。語文課,如同一塊生長果樹的土壤、一片飛翔雄鷹的天空,課堂,應還原他們一個自由成長的天地,細心耕耘每一個無憂無懼的心靈。
什麼是人道主義?這就是教育的人道主義!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如果不是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孔子教育學生,可謂「惜言」如金,但往往一語中的,使人醍醐灌頂。這種「惜言」,不急不慢,還給學生一方碧空,讓他們潛心感悟;這種「耕耘」,不逼不迫,賦予老師一份淡定,讓他們從容施教,當感悟在學生的血液中流動起來的時候,那種內心的歡欣,就是對教育最高的致敬。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育下的一個定義是:「教育——首先是人學!」確實,每個人都有生命的尊嚴,都有讓生命得以張揚的權力,這是誰也不能剝奪的。教育只有關注生命,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
在老師的引領下、在浩瀚的文學殿堂里,能「窺」得一角奧義,那便是給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注入了鮮氧與血液,這也就是語文課堂活生生的氣息。「窺」,真是個好字,不是強行灌輸,而是主動攝取;同樣,孔門弟子也以為他們只能在牆縫裡偷看一眼夫子的深厚,「窺」這個字最早表達了對老師的敬畏,回歸教師的生命本體,不也是敬畏生命嗎?生命課堂原來是師生間的相互敬畏啊!
3.怎麼構建審美的課堂氛圍?
直達人心的美好,激發學生最好的老師叫「興趣」
教師的教,若能夠尊重和適應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激發學生學習的願望和興趣,也是教學美的體現。
如何讓學生樂學呢?這是一個千古以來的教育命題。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麼,又如何來激發興趣呢?有人說:認可與鼓勵。我以為然,但不以為盡然,因為除此還有其他種種,例如,「浸染」與「體驗」就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教學的「浸染」與「體驗」必然建立在美學的基礎之上,具體而言,就是——給予審美感知、激發審美情感、深入審美想像、獲得審美理解。
語文課堂之美的要素有哪些呢?寬泛點來說,語文課堂之美應是和諧之美。包括師生關係的和諧美:平等對話;學習方式的和諧美:合作共享;教學過程的和諧美:通曉流暢;學習內容的和諧美:豐富有效。
落實到細節上,包括:教學對話之美、視覺聽覺之美、內容形式之美、思維情感之美、布局節奏之美,等等。語文教學的過程應是「詩歌」的創作過程:鋪墊、襯托、入題、呼應、聯想、渲染、歸類、開拓……在詩歌的創作手法中完成語文課堂蕩氣迴腸的「詩性」教學,並且不斷給予激發與鼓勵,給學生以信心。
我們認為基於詩性教育的有效課堂應該是道德的、審美的,也是直達人心的,它必然超越功利,直指人心靈中最美妙的東西,本真、愉悅又充滿理想,並且具有深刻的思維品質。
4.真實的寫作教學如何發生?
筆尖往內心流淌,老師要嘗試寫「下水作文」
老師如何教學生寫作文?
我以「清泉」為喻,現在,我們的老師,面對這股清泉,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就像一些開發商,一旦發現了泉眼,往往就會「築渠」,或者接「管道」,把這股泉引下山去,或者引向某個礦泉水企業,裝瓶裝箱。很美妙的自然現象,瞬間就轉化為功利的行為。我們老師指導學生作文也是這樣,都在做些「築渠」、接「管道」的事情。課堂上,更多的是講授一些寫作技法、技巧的事情,就像把這股清泉要引向指定的地方,什麼地方該轉彎了,什麼地方下伸了,都有預設。這樣的指導,清流一路歡唱的情景還會存在嗎?作出的文章還會讓人感動嗎?
老師指導作文,還是要記住葉聖陶先生「以手寫我心」這句話,要關注泉眼裡的水勢,要關注泉眼裡水的清澈程度。沒有水,或水量不大;水不清澈,甚至混濁,那些「渠」、那些「管」,又有何用呢?
當前,語文寫作教學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與老師缺乏寫作體驗有很大的關係。語文老師自己不寫作文,日積月累,寫作的那種切身的辛甜苦辣早已遠離了,給學生的指導總是隔了一層。葉聖陶提倡語文老師要寫「下水作文」,真是高見,道出了一位優秀的語文老師應具備的能力素養和教學態度。我以為我國基礎教育界,特別是高中學校里的一些語文老師是「不合格的」。道理很簡單,一個數學老師不會做數學題,能讓他教數學嗎?一個音樂老師不會唱歌,能讓他教音樂嗎?為何一個語文老師不會寫作文而讓他教作文呢?
現在,語文老師與作家,幾乎是不相關的兩個獨立的職業。傳統卻不是這樣,在民國時期,在中小學中,既是語文老師,又是詩人、作家的,大有人在,比如葉聖陶、朱自清、夏沔尊等等。而如今,一個語文老師,教書之外,又從事寫作,往往還會冠上不務正業的帽子。我認為,這也是當下中下學寫作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老師自己不寫文章,不會寫文章,與寫作隔開一層,如何又能指導學生寫出情文並茂的佳作呢?
每日詩歌一首——
品茗
柳袁照
怎麼才能剪短
剪不斷的情愫
怎麼才能忘記不能忘記的
那秀美的雙眸
找個薄暮的傍晚
小軒臨河
秋風秋雨也吹不落的 身影
剛被遺忘
又被拾起
絲絲縷縷的幽憂
浮浮沉沉
竟原來
依舊都在杯盞里
徵稿教師喜歡柳袁照老師的這首詩嗎?
在這個快速時代
你有多久沒讀詩了?
你的學生喜歡詩歌嗎?
青春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季節
好老師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日子
發起「端午詩會」活動——
「端午將至,和學生一起讀詩寫詩吧」
徵稿要求:
你的詩歌作品或你學生的詩歌作品
你的詩歌朗誦音頻或你學生的朗誦音頻
無論是文字還是語音,請發給好老師欣賞欣賞吧
推薦閱讀:
※《內經》中有關髓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
※得了諾貝爾獎,有沒有資格住大房子?|老端的觀點
※七劍戰歌之風月觀點
※CEO觀點:分享經濟下的獵頭
※觀點 | 牛 莉:閱讀不僅僅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