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之比較

中美教育之比較  美國人的教育方式,曾令很多經歷過傳統中國教育的中國家長羨慕不已。但美國人對孩子的某些鼓勵,也會令中國人感到匪夷所思。當中國人在探討動畫劇《海綿寶寶》是否真的對孩子帶來負面影響,令其養成幻想連篇、注意力不集中等壞習慣時,美國人其實正在鼓勵這種「另類」的教育方式,比如他們鼓勵孩子「雙性化」,鼓勵孩子幻想,甚至鼓勵孩子「一心二用」。  ○鼓勵「不男不女」  此處「不男不女」的概念,並非單純指不倫不類的中性化裝扮,而是指一種不過於男性化或者女性化的「雙性化教育」。  美國人早在孩子幼兒期便已開始鼓勵孩子「不男不女」。這種「雙性化教育」設計者認為,教育孩子時,絕對的性別定型(即男孩只培養其粗獷、剛強等男性氣質,女孩只培養其溫柔、細緻等女性氣質),只會限制孩子智力、個性的全面健康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2000餘名男女少年及兒童作過調查,結果發現,過於男性化的男孩和過於女性化的女孩,往往智力、體力和性格發展均較為片面,智商、情商均較低。具體表現為:學習成績較差(特別是偏科嚴重),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遇到問題時要麼少了主見要麼固執己見,同時也難以自如地應付環境。相反,那些兼有溫柔、細緻等氣質的男孩,以及兼有剛強、勇敢等氣質的女孩,卻大多智力、體力和性格發展全面,文、理等科的成績均較好,容易受到教師和同學的喜愛。成人後兼有「兩性之長」的男女,也同樣更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  傳統的「單性化教育」的缺點正是絕對化。「單性化教育」的最大受害者還是女孩,東西方社會都不例外。許多女孩在其成長過程中,受到成人社會的固有「設置」,最終才養成自卑自賤、膽小慎微等某些似乎「理所當然」屬於女性的性格缺陷。  受「單性化教育」影響的男孩,也可能變得剛愎自用、冷酷冷漠,或乾脆成了工作狂。  對如何開展「雙性化教育」,美國專家提出如下建議:一、鼓勵孩子向異性學習;二、在鼓勵孩子向異性學習時,應順其自然,不要威逼強迫;三、鼓勵孩子向異性學習也要有「分寸」,切忌過頭;四、注意增加男孩女孩間的接觸機會;五、不宜區分過細。不少性格或行為的特徵,包括獨立自主、富有責任、無私善良等,其實應是男女兩性都須具備的,因此不宜被視為某個性別專有。  ○鼓勵講「屁笑話」  美國許多家長甚至早在嬰兒剛剛出世才6周時,便開始了他們獨特的「早期幽默感訓練」。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家長故意將抱著的孩子作「下墜」動作時,一些孩子會在體味到身體下落的特別感覺的同時,無師自通地意識到這完全是大人在跟自己鬧著玩,於是臉上可能會漾起笑容。  這類遊戲其實在中國也有不少家長喜歡跟孩子玩,比如「捉迷藏」,將一塊手帕遮住自己的臉,然後猛地抽走;「敲擊」遊戲,用一湯勺敲擊碗碟,發出叮叮噹噹的清脆聲響,再突然故意將湯勺敲擊在自己的頭上或小孩的頭上等。  1周歲左右的孩子對他人的臉部表情已十分敏感,一個鬼臉便能逗得他破涕為笑;2周歲的幼兒已能從身體或物品的不和諧中發現幽默,比如會分辨襪子不應套在手上;3歲幼兒的智力已發展到能認識到概念不和諧中潛藏的幽默感,比如當爸爸故意手拎媽媽小巧的女式皮包,孩子見了便大笑不止;4歲左右的幼兒特別喜歡「扮演」;待孩子長到5-6歲時,便可能開始對語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學繞口令能使他們感到趣味盎然;7歲的孩子大多已上學,他們往往喜歡講一些「屁笑話」,尤其那些淘氣的男孩,往往會通過笑話或惡作劇來「平衡」自己的心態……  所以給孩子講講「屁」呀、「屎」呀的笑話,並不一定就是粗俗,反而值得鼓勵。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此時大人們能作出引導,讓孩子們知道什麼是粗俗、什麼是幽默,當然是明智之舉。  一項美國專家的專題研究結果表明,幽默感還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幽默感的孩子大多開朗活潑,更討老師的喜歡,人際關係也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幽默還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應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壓力和痛苦,日子過得更快活;幽默還能促進智商的健康成長,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較聰明,也能比較輕鬆地完成學業。  此外,人的幽默感大約有三成是天生的,其餘七成均須後天培養。  ○鼓勵「不著邊際」  美國人普遍認為,一些帶有荒唐色彩的幻想,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自然表現,而且對孩子的人格成長起著積極、重要的作用。他們絕對鼓勵孩子幻想,而不會給些條條框框加以限制。  一些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幻想對幼兒的人格成長有如下好處:幫助培養想像力;豐富情感體驗;增強交際能力;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保持心理平衡;增添親情和友情。  不過美國人又強調,家長和教師對孩子的幻想,從內容到方式上都有必要進行合理、科學地引導。其中包括:一旦發現孩子的幻想過於荒誕不經,可幫助其分析不合理性,誘導孩子步入更為健康的幻想世界;幫助孩子了解幻想世界與現實生活的確有著巨大區別;制止孩子借幻想而撒謊;教育孩子不能過度沉湎於幻想而難以自拔,甚至想入非非等等。  此外,成人們應該為孩子提供優秀童話和故事書,引導他們的幻想方向。讀完這些書,成人們最好還能鼓勵孩子去增添人物和情節,並由此創造出一個更為引人入勝的幻想世界。  ○鼓勵「一心二用」  很多家長都會諄諄告誡孩子:「切莫一心二用。」從普遍意義上講,這有道理。但美國人認為,在某些場合,此說仍可能失之偏頗。  美國行為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最近合作從事一項專題研究證實:兒童可以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在2至3種事情上,即便是剛剛學步的1歲嬰兒,也可在家長教導下一邊聽從家長指點,一邊邁出蹣跚步伐。教孩子們合理分配注意力,可令他們更快融入成人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集中」一樣,需要後天培養。嬰幼兒時代對其做有意識培養尤為關鍵。  美國專家建議,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應由淺入深地進行「一心二用」的訓練。如:l歲前後的嬰兒可學習一邊聽音樂一邊聽說話;2-3周歲的幼兒可學習一邊唱歌一邊踏步,或一邊跑步一邊踢球……隨其智力和體力水平的提高,訓練的內容可繼續擴大,難度也可漸漸提高。研究表明,凡能輕鬆完成「一心兩用」訓練的孩子,當反過來需要注意力集中時,往往堅持的時間較長,此外大腦反應較快,身體各部位動作較協調,記憶力較強也更富創造性。  不過,在讓孩子學會「一心兩用」的同時,家長必須明白:並非所有活動或工作都可以同時進行或同時操作,條件是同時關注的兩件事中至少有一件是孩子較熟悉又較簡單的,即是不需要花費很大注意力的。  
推薦閱讀:

美在華留學生一萬三千人 中美存嚴重「教育逆差」
專訪:中美髮展將使雙方受益
中美專家教你5招,輕鬆排毒,甩掉心腦血管病
李家忠:中美駐越大使的冷熱關係
曉岸:奧巴馬首次訪華5年來中美實力發生巨變

TAG:教育 | 比較 | 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