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關於孩子的「智力開發」,你到底錯的多離譜?

講師簡介

張旭生

200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應用心理學專業,主要心理諮詢領域有個性問題、婚姻關係、環境適應問題、青春期家庭關係問題;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後,作為中科院心理所特聘專家,三次赴川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其優秀表現,榮獲第二屆心理學家大會先進工作者稱號,並在人民大會堂作為代表發言。

大家好,我是張旭生,很高興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特別古老而又極其重要的話題——如何培養孩子的智力。

每個家長都特別重視智力,但很少有家長對智力的概念有詳細清晰的了解。從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綜合來說,簡單一句話:

智力是通過選擇可以達到目的的一種能力。

仔細琢磨一下,這句話很有深意。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進行選擇,一連串大大小小的選擇決定了我們人生最終的狀態和結果,所以選擇的能力直接反映智力能力水平。

那為何有狹義的智力和廣義的智力之分呢?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大家普遍把智力當作數理化的能力、聰不聰明的能力。在八十年代特別流行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把家長的思想給催眠了,認為數理化好就是智力水平高。

其實智力不僅僅是數理化,不僅僅是運算、邏輯的能力,還包括抽象、學習、想像、語言等的能力。廣義的智力覆蓋的範圍很大。大家都聽過智商和情商的概念,這種叫法不完全科學。

比如語言能力,一個人的語言功底強弱,跟他的價值觀、思考能力、動機興趣等息息相關,否則他不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清楚。再比如記憶力,一個人的記憶力好不是天生的,而是跟他的興趣、動機等相關。平時演講好的人,前提是愛當眾講話,他有一個當眾講話的動機,這實際上是智力的一部分。

如果簡單把智力歸結為一個模型的話,那麼這個模型就叫「如果——那麼」。現在人工智慧特別發達,檢驗機器的智能也是通過「如果——那麼」檢驗。

比如幾部電梯誰最先來接你,電梯內部機器的操作就是一種智能。所以從這個概念上來講,機器的智能現在已經應用得特別廣泛且複雜。人的智力,從廣義上看,包括情商和智商。

澄清了智力的概念後,我們就知道了培養孩子,不只是關注他的算術速度或者九九運演算法則是否快速會背。這些只是智力很小的一部分。還應培養他的意志力、性格、動機、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等。只有這些都關注了,孩子的智力才能達到一個高的水平,才能做出你理想當中的孩子的成就出來。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在培養孩子智力方面,不僅僅要提高狹義的智力(智商和計算),還要培養孩子廣義的智力。

成功學上有一個「四加一」理論模型,雖然這個模型並不代表培養孩子的全部,但它說明智力加勤奮、激情、機遇、性格。所有這些加在一起,才能造就一個人最終成就的結果。

換言之,如果我們只注重孩子的計算能力,那麼他成長過程中跟任何一個事物的聯繫都是很單一的。其實一個人的性格是聯繫最廣泛的。一個人的性格和其他任何職業相聯繫才能產生出一個理想的效果。智力只是占人的成功的一部分。後面還會講到訓練出來的孩子,智力也不是很全面的。

下面我們說一下0-3歲和3-6歲孩子智力開發的重點: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其實是有道理的,越早的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對今後的智力影響越大。

0-3歲孩子智力開發我列舉了三點:

1儘可能多的接受各種各樣的刺激:聲音、圖像、接觸。

盡量帶他到各種各樣的地方,這些需要家長自己去想各種各樣的花樣的。

  • 比如說聲音,在我的診室里接待過這樣的家庭。孩子剛出生,媽媽很緊張的把家裡的電話、手機都調成靜音,最令老人不能容忍的就是要把走路、講話的聲音降到最低。

  • 其實這樣對孩子來講是非常不好的。新生兒是需要噪音的,他需要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來提高他的聽力及對聲音的敏感度。

    大家都知道我們大腦神經元的連接是靠刺激才能完成的。從出生開始,只要不是特別早產的孩子,他的大腦大概和成人一樣有900億的神經細胞,之所以每個人今後發展的興趣、潛力不一樣,是因為跟早期開發的好與壞、程度的深與淺等有關。

    如果我們早期給孩子特別多的刺激的話,他的神經和神經之間的連接就會特別發達。這樣的孩子在今後遇到一些事情時,信息處理能力就會特彆強,孩子會展現聰明的表現,其實這是跟他接受了大量的刺激有關。

    家長如何操作呢?

    家長能帶孩子出去的時候,就帶他接觸大自然,甚至看畫展、聽音樂會。如果是那種特別大聲的音樂會呢,年齡要兩歲以後。但是小時候,只要能去的地方,都可以帶他去。比如逛花鳥市場,去超市,逛古玩城看老的物件、瓷器等。只要能帶孩子去的地方,盡量的多的帶他去。家裡大人說話也不要避著孩子,覺得他不需要聽。其實恰恰相反,小孩需要聽。我舉個例子:

    我有一個領導能力特彆強的女性朋友,我問她為何去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都不會犯怵,沒有為難情緒。我就問她的成長史,她跟我說她小時候的經歷。她出生在幹部家庭,來找辦事兒的人特別多。有一天一位長輩,說起她的童年往事,她小時候帶著這位長輩去某某局長家敲門辦事。一個小小孩帶著兩個大人敲開局長辦公室的門去辦事,這一個不經意間的鍛煉在無意中刺激她的能力,對她的發展有好處。

    所以我經常提倡,盡量多的讓孩子做各種嘗試,而且從小要跟有能力的,特別是某一方面能力特別突出的人接觸。家長帶著孩子去辦一些事情,比如這個家長辦事的標準、為什麼這麼做、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這對孩子都是一種啟發,並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2要建立清楚的「如果-那麼」的智能條件反射。

    具體來說就是家長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讓孩子清楚地儘快地了解到「我如果這樣那麼就會怎麼樣?」這樣孩子就會儘早地摸索到和這個世界相處的一種規律。

    舉一個最常見的情景,當媽媽要去上班的時候不要對孩子撒謊或者就偷著走。大人撒謊,會讓孩子無法建立智能的條件反射。他的概念會混亂,不知道媽媽怎麼忽然不見了也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又出來。這是特別不好的做法,但是老人們習慣這樣做,他覺得這樣免得孩子哭鬧,其實哭兩聲沒什麼事兒。

    相反媽媽走的時候跟孩子說著媽媽去上班去工作,大概一下午的時間四個小時就回來,或者我出去辦什麼事兩個小時就回來。在這個過程中,你不要覺得孩子聽不懂什麼意思,條件反射是一點一點建立的。

    並且媽媽的這些話的潛意識裡傳遞的信息是特別多的,比如說媽媽出去工作潛意識裡告訴他媽媽是要工作的,還有就是時間。比如媽媽要去四個小時,那麼四個小時是多長時間呢。那等媽媽回來的時候孩子就是有一個估算了,他能感覺出四個小時是多長,同時又有了數的概念。四是一個數字,從小就要建立對數字和時間等等方面的條件反射。

    我印象很深的是前兩年的一個案例:

  • 一個媽媽說她九歲大在上小學的兒子老是哭醒,並且他老是問他媽「這個世界上有沒有鬼魂啊?人死了還能不能復生?」等類似問題。

  • 我跟這位媽媽探討了很長時間,最後終於得知這個媽媽也是半信半疑,她把不清楚的信息給了孩子,孩子就會去朝這個方面去探究的,老在想人到底死了能不能再生之類的問題,從而影響了孩子的睡眠也不能正常上學。當然孩子對世界認識也是模糊混沌的,他沒有建立起一個清晰的條件反射進而對世界也缺乏清晰的認識。

    最後我跟這個媽媽達成共識就是——像「如果是什麼,那麼就是什麼」這樣能說清楚的事情就跟孩子說,說不清楚的事情那就不要對孩子說。

    家長平時可以給出選擇幫助孩子建立「如果--那麼」條件反射,但是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願。比如:

  • 一個帶著孩子的媽媽跟朋友在餐廳里吃飯。而這時候孩子就非要回家,但是大人還沒有吃完飯,這個時候媽媽可以給孩子一個選擇:告訴孩子如果她堅持回家,媽媽可以帶她回家。但是如果她選擇讓大人們再聊會兒天呢,那麼就她可以先去商場的遊樂場玩。

  • 孩子會思考一下,然後通常會選擇去遊樂場,但是也有的孩子還是要回家,那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如果這不是個特別重要的約會,那就要跟朋友說抱歉陪孩子回家。如果孩子選擇了去遊樂場的話那是皆大歡喜的。

    但是,在這裡邊特別微妙的一個事情,就是媽媽讓孩子選擇的時候不要加情緒。不要跟孩子說「要不然你去商場玩會兒吧,我們還沒聊完天兒呢,你要是不去放棄了能玩的機會,真是傻透了」。像這樣加誘導加情緒的行為就不利於孩子在放鬆的情況下建立「如果--那麼」的條件反射。

    30-3歲家長要做的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感會促使孩子對世界形成最基礎的認識:他和世界的關係是什麼;他對世界的定義是什麼;他是如何理解愛的;他是如何理解周圍的人的;他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究竟是險惡的還是充滿愛的,是有機會的還是毀滅的是絕望的。

    所有這些都在0-3歲的時候形成的,這也是特別特別重要的,所以我要特彆強調媽媽和爸爸之間的關係,這兩個人的關係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一定要建立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

    舉一個小例子:

  • 她是我前一階段接觸的一個家長。她的孩子特別優秀已經在美國上高中了,考的分數很高,周圍的家長都特別羨慕,但這位媽媽很早就辭職,全身心的帶孩子去各種各樣的學習班,使他女兒變成一個學霸。可孩子的爸爸經常不在家,即便在家也不和媽媽在一起住,媽媽和女兒在一個房間一直到大,而且孩子爸爸對媽媽不是特別的尊重。這個女孩就在這樣的家庭的氛圍里長大。

  • 諮詢時,她的女兒已上高中。她的媽媽和我暢想說,只希望女兒今後的工作好一點,女兒未來的丈夫能對她好。可我想,這位媽媽的要求恐怕難以達到。因為女孩兒從小到大沒見過父親體貼母親,她不知道怎樣的行為是體貼,什麼是好?那她怎麼找到一個體貼她的丈夫呢?不是沒有可能而是可能性小。

    換句話說女孩兒對體貼和好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即便她找到一位體貼她的男孩子,也未必珍惜,因為她不知道這種表達就是好。所以我特別希望在聽講座的爸爸們懂得——無論男孩兒還是女孩兒,在她(他)長大成人有自己的家庭後,他的家庭氛圍是跟他的原生家庭直接相關的。如果夫妻間的溝通特別不好,或者互相冷漠吵架,甚至暴力,對孩子是有特別大的影響。

    還有一個案例:

  • 有一位母親生育後面臨和丈夫關係僵化,分居甚至要離婚。我們探究到原因是她的丈夫因為他的父母是高才生常年駐外,兒時一直被寄宿在親戚家。所以在成家後,他不知道他應該承擔什麼。因為他在他的成長環境中從來沒有當過主角,他沒有像一般家庭的孩子一樣從小參與家裡的各項事情。換句話說他一直在別人家都是不被重視的。

  • 與其說從道德層面上批評這位爸爸是不道德的,莫不如說他真的不會。因為他從小的家庭環境沒有讓他清楚的知道他在家庭中要承擔怎樣的男主人角色——他不會!因此,大家可以知道,從小的安全感對這個世界的定義有多重要!

    3-6歲是語言發展的特別關鍵的時期,家長要尤其關注。目前在一些大城市有一個現象就是太注重外語,生怕孩子的外語水平不好。其實,母語說好更重要。一個人只有他的母語講的好,他深刻思考問題的能力才會建立起來;只有這個思考能力建立起來,今後才能深刻、深入使用其他語言。

    大家可以回想下跟在總理身邊的美女翻譯們,她們受推崇的原因是她們的母語很強,古典的詩詞可以立刻瞬間翻譯出來,因為她們理解其中的意境。因此大家不要急於拋棄母語而重視英語的好與壞,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但是如果家長想要提高孩子英語的能力,這個階段需要加強他的耳音,家長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家長們需要在加強母語的同時不能放鬆英語,多給孩子聽但目的性不要太強。

    下面我重點說一下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今天講座所講的內容對孩子今後的培養非常重要,各位家長要深刻認識這一點。

    邏輯思維能力在中國特別弱,原因很複雜,這和中國的文化有關。中國講究中庸之道,而邏輯是講嚴格的為什麼、嚴格的推理。因此我們的漢字是象形文字,比如「人」字一撇一捺,像人一樣,再比如「男同志」的「男」字,男同志要出力幹活兒,所以是「田」、「力」二字。正因為這樣的文化,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欠缺。

    我們可以想一下當今世界推動發展的大事件。比如圖靈機和人工智慧的發明,都是在西方國家、在劍橋大學發明的。這就說明我們國家邏輯思維的歷史和土壤特別不足,中國人這方面的能力被抑制住了,這和童年是有關係的。

    邏輯思維是一種抽象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能在很多事情中抽象出一個規律、一個規則或者說一個背後的原理。這方面的訓練要從小培養,比如一個蘋果加另一個蘋果等於兩個蘋果,有的孩子可能以蘋果舉例或者冰激凌他知道等於2,但換成寫出來的數字「1+1」,他就不會了。

    邏輯能力需要很長時間的培養,另外孩子間是有差別的,家長不要著急,著急會對孩子造成壓力反而不利於他的發展。我們的象形文字使得我們對很多情況描述都是具象的,比如詩詞「飛流直下三千尺」、「猶抱琵琶半遮面」,有一定的意境但是來自於非常具象的象形,長期在這種具象的環境下,我們的邏輯思維的能力是非常弱的。

    如何培養呢?我的建議有三點。

    1. 聽一些古典音樂。並不是所有古典音樂而是個別的像巴赫或者教堂音樂,它的和聲和對位是非常嚴格的,有規律性。像建築的磚或者柱子一樣不能亂放。這樣的音樂會開發大腦的抽象能力。沒有一定音樂造詣,這樣的音樂聽起來可能會比較枯燥,不會像浪漫主義的小夜曲、華爾茲、神秘園輕音樂一樣好聽。嚴格對位的音樂對開發邏輯思維是有好處的,可以在孩子睡覺時輕輕放這種音樂。

    2. 鋼琴。鋼琴是所有樂器裡面特別複雜的一個,它需要雙手而且音符特別多,它要和音,有有規則的主旋律和副旋律,如果在學習過程中把所有技能都掌握下,無形中也訓練我們大腦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家長不要為了加分只是注重鋼琴考級,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孩子培養好。

    3. 棋類。不管是五子棋、跳棋、還是圍棋、國際象棋,所有的棋類都有規則的。掌握無形中的規則實際就是訓練人的大腦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同時訓練我們的抽象能力,在看到另一個事情時有能力很快抽象出事物中的規律。

    下面我要講一下早教機構的事情,大家也特別關注。早教機構的選擇無非兩方面——一個軟體方面,一個硬體方面。硬體方面大家都很會選擇我不再多說。軟體方面主要考察跟孩子接觸的教師對教育的理解程度是怎樣。如果她對教育的理解程度很膚淺,只是機械的完成課堂的任務,那麼這樣的早教就不要參與了。它對孩子是一種束縛,不但不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反而會很逆反。

    這裡我想到參加過的一次幼兒園園長的活動。現場依次報告各自的成功經驗。其中一位園長很自豪的播放一段視頻,視頻中老師一邊彈鋼琴,孩子一邊跳舞。老師彈的非常好,但是他一直用審視的眼光看著跳舞的孩子,看誰跳錯了。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不管對音樂還是自身跳舞的美感都會大打折扣。

    所以,如果是這樣的幼兒園或者早教機構,說明它的老師對教育的理解特別膚淺,是需要培訓的。大多數早教機構的藝術課都跟美術和音樂相關,在帶領孩子接觸藝術時,藝術是需要熏陶的,要用激情和理解去感染孩子,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用審視的眼光去看待他,判斷他。

    不要用審視的目光來上早教,如果總是關注有沒有音樂、美術天賦,畫的像不像這類問題,這樣會帶給孩子很大壓力,並導致孩子失去興趣。

    在這裡,我要講一個「順便搞定」的概念,也請家長深入內心,把這4個字刻在心裡。教育孩子是一個「順便搞定」的過程,一定不要特別刻意但也不能不做。比如孩子背誦詩詞,並不是為了最後讓孩子去在別人面前表演的,而是讓孩子用漢語詩詞的韻腳的美去潛移默化陶冶內在修養的。如果家長把它作為炫耀的工具,那麼孩子會有壓力。

    孩子價值觀的培養和意志品質的培養都是靠「順便搞定」完成,是家長在做事情、與孩子互動過程中影響孩子的。我記得特別清楚,一次我和女兒在首爾想找一個商場里的遊樂場,卻怎麼也找不到,當時我穿的很少,於是我跟她說回家。下次多穿點,搞清楚位置了再來。結果女兒不同意,她堅持要找。當孩子有一個訴求想把事情進行到底時,我們是要支持。

    如果家長強制性的回頭,說:「不行,太冷了,我要回家。」那就會起到反作用了。當時我面臨的是身體冷和語言溝通不暢這樣的困難,女兒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她說:「媽媽我們一定能做到!」於是我就趕快想辦法,四處去問,拿地圖去找,最終找到地方了。在這樣的一件小事當中,我幫助孩子建立了如何在面對困難時克服困難,不輕言放棄的榜樣。

    這樣的意志品質,培養了孩子在面對困難時不輕易放棄。當然我們不要直接對孩子說出來「我們正在培養你的這種意志品質」等話語。家長應當在無形當中去建立這樣的品質,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其實,這些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尤其當我們遇到孩子出現各種不合時宜的小動作或者不好的習慣時(比如眨眼睛、敲腦袋),我們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什麼瘋了傻了笨啊)。家長要順便搞定它們。

    為什麼說強行讓孩子有成就感,反而孩子更沒有成就呢?(不「順便搞定」的壞處是什麼?)

    1. 如果我們潛意識裡認為這件事可以成功的話,我們是不用那麼情緒激烈的。因為家長的潛意識裡總認為孩子不行,所以家長才反覆強調。在這個過程中無形中家長抑制了孩子的潛力(前提你已經認為他不行了)。

    2. 家長的不自信轉移給了孩子,孩子也就認為自己不行,他就需要加倍的努力去完成這件事情。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就喪失了對事物有感覺趨勢的能力。這個能力是一種直覺,這種直覺是在孩子放鬆的情況下才能悟到的,如果在特別緊張的情況下他是沒有這種能力去感覺事情的。

    例如我們開車帶孩子出去,如果在放鬆的情況下,孩子是能記住沿途情境的。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你不停地給孩子製造緊張氣氛,不停地說教、批評他。這時候孩子對沿途情境是不知道的。因為他的思維已經局限在你的焦慮上,他全力的在防禦、應付這種緊張的氣氛,所以不利於孩子對事物的理解。

    最後我想講一下人機大戰的事情。我前幾天參加了計算機協會舉辦的人工智慧和認知心理學專家的論壇,其中討論到了教育和我們今後職業的問題。

    人機融合的時代已經來臨——這是一個概念式的、里程碑式的話題。國外機構統計,到2025年時,50%的職業將被人工智慧全部或部分替代。機器都具有了深度學習能力,能夠反思和總結經驗。這對人類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家長應該符合目前形勢發展來培養孩子。這種情況下,什麼東西變得珍貴了呢?就是那些情感的、無形的、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的方式、價值觀等等。如果機器可以執行很多任務,怎樣給機器注入價值觀、世界觀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所有的信息都告訴家長們:在智力培養的過程中,絕對不要單純培養運算的數理化等簡單推理能力。我們國家有很多人數理化學的好,但邏輯思維能力非常差的原因,就是因為太注重計算的結果,而不注重背後的哲學思想。

    究竟什麼是數學?什麼是物理?這些是用來幹什麼的?這些思維方式都沒有很好的建立起來,這方面的能力比較弱。從現在開始,要加強這方面,以及意志品質、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這樣的孩子才是具有競爭力的。

    問答時間

  • Q:1歲左右的寶寶有沒有必要上早教班呢?早教比較貴,對一般的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那麼上早教的是否有作用?大部分做父母的都是望子成龍,我是沒想要孩子有多處出眾,就是想如果早教是否更幫助父母更好的陪孩子,或者教育孩子

  • A:這個問題是關於早教機構的話題。在前面講座時,我說了很多關於早教的話,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有了答案。那就是沒要必要花特別貴的錢,去做得不償失的事情。

    但是,如果你考察了這個早教機構,它對藝術的理解、對人的情感的關注、對孩子的愛都特別突出,這樣的早教機構是可以選擇的。如果他們是把一些家長的要求當任務一樣的完成,短時期內提高孩子的一些能力,這樣目的性特彆強的早教機構,我不建議大家去選擇。

    對特別小的孩子來說,再好的早教機構,也不如家長多多的陪伴。跟孩子在一起多交流,身體接觸,目光接觸,在一起快樂的玩,一起遊戲,這樣來講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早教機構用寧缺毋濫的態度來對待!

  • Q:不知道如何給寶寶選擇玩具

  • A:玩具太多了,所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就是孩子要在玩的過程中培養他的各種能力,包括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等等。

    還有一種心理就是他的滿足,培養孩子的富足、滿足心理。在這方面,最明顯的就是小女孩的那個娃娃。小女孩要擁有很多的娃娃,而這些娃娃呢,其實不是有一個娃娃就足夠,孩子需要很多娃娃,不停地給她們換衣服。它其實是一種做女孩、做媽媽的心理,這種心理是要很多娃娃玩具來滿足的。

    我們成人世界裡的東西,從色彩上和孩子的心理上都不是孩子感興趣的,只有玩具才是孩子喜歡的東西。給孩子選擇玩具不要目的性太強。例如你給他買了拼圖,如果催促他快一點拼上,就這種催促反而會讓孩子感到緊張。正確的做法是,你帶他去拼。

    不管是在早教機構還是在家裡面,在如果你能營造一種氣氛讓孩子願意去做這個事情,那麼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如果有早教機構告訴你,我們在做什麼什麼的時候你的孩子不配合,那麼這樣的早教機構是有問題的。

    其實在組織教學的時候,好的教育大部分備課是在備形式,如何要把這堂課帶動好。如果一個老師還要備內容,那這個老師就太差勁了,所謂的備課和教學都要在課堂組織上下功夫。一個好的早教機構,沒有能力讓你的孩子參與到他的互動,那麼老師是需要反思的,那麼你也需要和他交流。

    所以給孩子選擇玩具,有兩點參考。一是目的性不要強,不要催促孩子。他大了自然就會對合適他年齡的玩具就會感興趣。因為你買的時候可能會提前買,但是他沒有那麼有興趣玩。二是如果你有精力、時間,,大人要去去營造一個會玩玩具的氣氛和她一起玩,這是家長要做的。

  • Q:智力開發需要從小教給孩子很多知識嗎,還是在遊戲和生活中開發智力?

  • A:我們不要期待孩子掌握很多知識,但是我們要讓他建立學習知識的家庭氛圍。比如說坐車的時候,孩子問葉子為什麼會落下來、葉子為什麼會黃?家長如果適當的回答,葉子在長的過程中因為光合作用,它是有生命的,它到了秋天會變黃。那麼「光合作用」這個詞就進入了他的腦海里,這個概念也許他不懂,等他進入上學時期,他就知道這個概念需要學習的過程。

    這些也是潛移默化的,「順便搞定」的。通常老百姓講的龍生龍、鳳生鳳,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家長有這個學術的氛圍,孩子長大以後,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也會有這樣學術的頭腦。但不要用單純的知識去考量孩子,機器都能學習,純的知識是可以查到的。更重要的是培養他的思維方向。

    今天的講座就到這裡,很高興和大家分享。我希望更多的爸爸媽媽能對智力和教育有更深和確定的理解,這樣的話你才不會被一些雜亂的社會信息所誤導,以至於無所適從吧!

  • 推薦閱讀:

    [轉載]【三八婦女節分享】關於女人的名言
    所有人,關於社保卡,你想知道的都在這!
    關於父愛母愛的名言
    關於寵物繩
    豆瓣|關於男生穿衣的階段性總結

    TAG:孩子 | 智力 | 分享 | 智力開發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