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論文《洒掃應對成自然,鄉村教育天地廣》
06-30
「洒掃應對」是出自宋朝朱熹《〈大學章句〉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洒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是儒家教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開展這一教育活動,所謂「洒掃」,是指對學生的教育要從生活的勞動教育入手,以養成清潔整齊的習慣;「應對」則是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禮節教育,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養成生活中的禮儀。根據最新調查,在我國人口中,鄉村人口約為75000萬人,佔58.24%。鄉村學生作為一大教育對象群體,如何有效開展「洒掃應對」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要挑起的一個重任。鄉村學生洒掃應對的現狀及原因隨著農村形勢的發展,農民生活得到了較大的改善,然而子女教育問題卻令人堪憂。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已不成問題,孩子們還缺什麼?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筆者長期在農村教育一線工作,經過對學生、教師、家長進行了多方面調查,發現鄉村的孩子們最缺「洒掃應對」,懶惰、依賴性強、衛生習慣較差、厭學、暴躁、冷漠、自私等這些現象也就成了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困惑。1、家長的煩惱:和家長一輩比起來,現在的孩子不懂疼惜父母,很多家務都得催著才完成。周末的時候總想著看電視、玩遊戲,最頭疼的是一些高年級的孩子一門心思放在如何找機會玩電子遊戲、上網等,看也看不住。有的孩子在學校和在家的表現是兩面派。2、學校的心聲:不少家長只依賴於學校的教育,學生的動手能力弱,表現得嬌氣;不夠講衛生,待人接物較膽怯,不知如何孝順家長和尊重師長。甚至有的教師只顧抓學習成績,對養成習慣重視不夠。3、學生的說法:家裡又不用衛生評比,在村裡丟垃圾沒有人管。想做家務又怕做不好,而且爸媽沒有空管我們。同學之間有的不團結互助,平時比較少有機會鍛煉自己,周末在家不知道做什麼才好。從以上幾方面分析,鄉村孩子的勞動習慣和待人接物的禮儀之所以存在諸多不如意的地方,與學校、家庭、學生個人都有著密切的關係。隨著獨生子女隊伍的擴大,家長對孩子越來越溺愛。特別是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由於是交由家中的老人照顧,往往老人只顧孩子的吃喝,對其他方面的教育無從顧及。受考試的壓力,有些教師只重「智」而輕「德」,導致學生的人格培養不健全。二、開展洒掃應對的意義「洒掃應對」在當今社會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它植根於中國的傳統教育,有著深厚的悠久的歷史淵源,它立足於傳統,又與當今學校德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相結合,活動的開展既弘揚了傳統,又培養了學生的良好習性。這得益於幾千年豐厚養料的滋養,它才得以具有厚重的文化意味和深遠的實踐意義,對今後中小學德育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特別是學生養成教育的發展,具有「示以準繩,匡其趨向」的意義。只有真正把洒掃應對深入開展,在孩子們身上形成一種「文化自覺」,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們漸漸地懂得怎麼樣做人,怎樣向善,從而更好地去熱愛生命,擔當責任。開展「洒掃應對」, 引導中小學生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日常點滴做起,積极參与道德實踐,打牢道德根基,是學生成長的必修課。尤其對鄉村孩子來說,才能保障我們鄉村孩子的美好未來,才能建設美麗鄉村、幸福鄉村。深入開展洒掃應對的措施要如何才能扭轉以上鄉村洒掃教育中存在的這些現象呢?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關鍵,對學生的「洒掃應對」教育不僅僅是一個月、一個活動,更應該是長期的活動和教育,洒掃應對應當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每時每刻都記在師生心中。經過研究學校開展這項主題活動的情況,筆者得到了幾點啟示:(一)大手牽小手,充分發揮家長的榜樣作用。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言傳身教也就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身教」滲透於平時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分析,家長用心,孩子不用心,不成;孩子上進,家長不合格,也不成;只有當家長的良苦用心與孩子的個人努力有機結合,配合默契,才能收到最佳教育效果。如果我們在學校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剛有所收效,可是孩子回到家中卻看到父母亂扔亂放,粗口話連篇,那孩子就接受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影響,將是自相矛盾的。孩子寫作業,家長在旁邊看電視打麻將,孩子肯定學不下;孩子撿垃圾,家長丟煙頭,又怎麼能教育得了孩子呢?只有當家長的良苦用心與孩子的個人努力有機結合,配合默契,才能收到最佳教育效果。而尋求家長的配合,學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1、向家長發放通知書和建議書,形成全面的宣傳形勢,爭取到家長配合學校的教育。2、充分利用家委會與家長進行交流,發展家長中的積極分子和先進分子,樹立家長的典型示範,發揮家長的榜樣作用。3、與鄉鎮其他相關部門加強聯繫,共同配合,使群眾形成合力,帶頭養成良好習慣。(二)、教師做引領,潛移默化樹先鋒。除了家人,教師就是學生相處時間最多的人了,家長經常會從小學生的口裡聽到一句話:「我們。教師就是學生成長的一面鏡子,就是學生做人做學問的榜樣。教師除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外,作則、為人師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學校在開展學生的活動時,也應該同步開展教師的教育活動。其中有幾項內容借鑒:1開展教師職業道德理論宣講,舉辦師德知識競賽。更重要的是教師應以自身認真的工作態度,勤勉的敬業精神紮實的工作作風,來引領學生,切實做到以身作則。2及時反思,設立「每天進步一點點」教師成長記錄本,找到每天的點滴進步記錄成冊。3老師你做,我來評。讓學生做教師的監督者,學生評議教師參與洒掃應對活動的表現,評選出優秀教師榜樣。(三)學生勤實踐,洒掃應對成自然。在鄉村這個寬廣的勞動天地里,具有得天獨厚的勞動養成習慣的優勢。我們的祖祖輩輩辛勤地耕耘這片土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也積累了豐富的勞動經驗。鄉村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對勞動場面還是比較熟悉的,但是他們卻缺乏親身的實踐。怎樣帶領孩子們從「看到」進步為「做到」呢?首先,在家庭領域裡,要組織孩子利用節假日,跟隨父母走進田間地頭,學習農活農事。有父母親的手把手教導,孩子們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同時又能親身感受到父母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從而更理解父母,體貼父母,這豈不是一舉兩得?其次,組織學生開展「村史調查」、收集農村諺語、民間傳說,了解民俗民風、民間文化。農村是一本厚重的書,孩子們通過這些收集活動,在實踐中慢慢了解自己的家鄉。更重要的是鍛煉了他們的膽識,增長了踐行的勇氣和智慧。第三、「小手拉大手」,與家長一起參與農業科技知識學習,倡導食品安全和科技環保觀念。第四、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創作演唱山歌、童謠、兒歌等,歌頌新農村新變化、好人好事、和諧鄰里關係。經過這樣的創作發現,孩子們熱愛家鄉的情感就無形中增加了。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在開展洒掃應對時,要結合實際為學生量身定製合適的活動內容,讓孩子們可以做並能做好。1、實施校園「日行洒掃」。在學校開展「日行洒掃」系列活動,通過開展課間「快樂勞動十分鐘」、每周一次大掃除以及做好個人課桌、書包、書本、衣著的整潔等活動,讓孩子們在微勞動中逐步養成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2、普及校園生活禮儀。組織開展校園生活禮儀「四進」、「三相處」(即禮貌進校園、進會堂、進教室,與老師交往相處、與同學交往相處、異性同學交往相處的禮儀)、教學區內「三個輕輕」(說話輕輕、走路輕輕、推門輕輕)、文明禮儀校園行等活動,並通過主題演講比賽、知識競賽、觀摩學習、禮儀操展示等形式,引導未成年人講文明、講禮貌,爭做「小紳士、小淑女」。3、實施主題教育月活動。在活動月中主要做好四個方面工作:舉辦一場文明禮儀培訓講座,開展一次以班級為單位的學雷鋒洒掃活動,召開一次家長座談會,展評一批「洒掃應對」小報。4、開展「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以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精華為目標,利用傳統節日和民俗日,組織孩子開展民間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傳承等活動,培養未成年人崇尚勞動的習慣,培養愛家愛鄉愛國的情感。5、實施「德育講堂」系列活動。依託「德育講堂」這個載體,邀請專業人士、五老人員、有一技之長的家長作為講師,開設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環保教育等,應時農業勞動、花卉移植、文娛晚會等活動,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謙讓。6、培養家庭孝行。開展「日行一孝」家庭感恩行動,鼓勵孩子在家裡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養成勤動手、多交流,孝順父母、報答父母的美德習慣。開展「生日問候」家庭感謝行動,引導未成年人在自己生日和父母生日當天,向父母說感謝話、打祝福電話、發親情簡訊,感謝父母養育之恩。7、發揮校外基地作用。依託 「鄉村學校少年宮」等青少年實踐基地,積極開展生活體驗、體能拓展、種植養殖實踐等活動,加強對孩子們的「洒掃應對」教育培訓。西方教育學者也曾指出,「好的習慣比法律還正確」、「習慣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多一個好習慣,心中就將多一份自信,我們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為鄉村教育者,就要努力通過洒掃應對活動使孩子們甩掉髒亂的帽子,粉碎鄉巴佬的外號,展示新時期鄉村孩子的健康向上、勤勞能幹的新風貌。讓學生們乘著良好習慣這艘帆船,乘風破浪,順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南寧市西鄉塘區大塘小學 胡秋平)
推薦閱讀:
上一篇:逐步要求,培養他們的責任心
下一篇:論骨幹教師專業發展的標誌、階段、途徑和策略推薦閱讀:
※我是一名說不準普通話的語文老師:當年,民辦教師只用方言上課_【今日爆點】
※幼兒教師就是「看孩子的活兒」嗎?
※信息化 | 人工智慧會取代教師嗎?人工智慧+教育四大困惑解答
※我為什麼不建議你選擇去私立學校任教